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齐鲁医学杂志厉

发布时间:2023-11-06 16:27

齐鲁医学杂志厉

《齐鲁医学杂志》是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青岛大学医学院主办的省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要想审的快,一般都是越早越好吧,你可以问一下编辑

投稿须知
一、来稿要求
(一)所有来稿均未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请勿一稿多投。
(二)来稿须时注明第一作者的性别、年龄、职称及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第一作者及其单位对稿件的真实性、保密性负责。若该研究工作已获得课题基金资助或获得奖励,请注明课题(奖励)名称及编号;若文稿已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请注明会议名称及时间。
(三)论著一般不超过5000字;技术和方法、病例报告、经验介绍限3 000字以内;短篇报道限1000字以内。
(四)本刊采用网上投稿系统,作者登陆我刊网站(青岛大学医学期刊后,按系统要求逐步进行。为便于编辑修改,来稿请用Word文档格式。
二、稿件内容撰写规范
(一)篇名(中文,英文) 以不超过20字为宜。署名(中文,英文)作者须提供真实姓名。中国作者英文姓名用汉语拼音标注,姓与名空格,全部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示例:ZHANG AI-XIN(张爱新),ZHENG TING(郑挺)。外国作者的姓名写法遵从国际惯例。
(二)作者单位(中文,英文) 加圆括号置于署名下方。包括单位全称、省、市、邮编4项,境外作者须提供准确无误的邮政地址。

厉绥之人物介绍


厉绥之
厉绥之(1885年-1975年),名家福,字绥之,浙江杭州人,中国第一代西医,中国西医学教育先驱,前清医科举人,近现代著名医学家、医学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浙江医科大学主要创始人,杭州市红十字会创始人及首任会长。曾为慈禧太后看病。著有《工业卫生学》等专著。曾参与创办《浙江潮》等期刊,是浙江第一份西医药学术杂志《医药观》的创始人。因在中国近现代医学事业上取得较高成就被《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作为医学界代表人物收录。
厉绥之是清代文豪厉鹗的后人,当代著名外交家厉声教的大伯父,近现代著名作家鲁迅的挚友。
中文名:厉家福、厉绥之
外文名:LiJiafu,LiSuizhi
别名:浙医之父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1885年
逝世日期:1975年
职业:医学家、医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日本金泽医科大学、日本京都帝国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第一代西医
中国西医学教育先驱
浙江医科大学主要创始人
代表作品:《工业卫生学》等
父亲:厉良玉
女儿:厉_华
弟弟:厉尔康、厉麟似
侄子:厉声教
人物生平
世代书香
厉绥之,名家福,字绥之,浙江杭州人。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出生在清代钱塘的书香世家,祖上五代均为饱学之士,以开馆教书为业。高高祖厉鹗(字太鸿,号樊榭)和祖父皆为清代举人,父亲厉良玉(字韫山,别署樊榭后人)是晚清著名的金石学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也曾以开馆授课为业。在书香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厉绥之,年纪轻轻便已具备了相当的国学功底。
求学生涯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14岁的厉绥之考入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6月20日,蔡元培在其当日的日记中特别记载了与厉绥之在求是书院的师生交往。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厉绥之经国家选拔考试,考取官费生,赴日本游学,先后毕业于东京弘文学院、日本金泽医学专门学校(金泽医科大学前身)和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厉绥之作为中国留日学生浙江同乡会重要成员在东京与蒋百里等人一同创办了大型综合性、知识性杂志《浙江潮》。该杂志是当时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刊物,也是二十世纪初具有较大影响的一份留日学生刊物。
厉绥之与鲁迅、钱均夫是刎颈之交。他们三人1902年同赴日本游学,最初曾在东京弘文学院一同学习日语,同班同寝室。1904年学毕日语后,厉绥之接受鲁迅的意见,一起学医。
厉绥之学成回国,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考取了“医科举人”,并于1910年参加了末代清帝的“保和殿复试”,以“殿试一等”的成绩当即被授予医学部主事的头衔。
行医济世
清宣统三年(1911年),厉绥之目睹了当时英国教会主办的广济医院和广济医药专门学校欺诈病家、牟取暴利,于是立志开办一所中国人自己的医院。为与外国医院相抗衡,维护中国的医权,厉绥之联合留日归国的几位医科同学在杭州羊市街创办了第一所西医院——浙江病院,专门为国人治病。为办好医院,各医师不领取正式工资,仅支取最低生活费,厉绥之还将自己其它收入也捐给医院。而对于贫困病人,医院则实行免费治疗。因此,医院在开业不久,就深得社会好评。
为培养医学人才,厉绥之等人在沈钧儒的支持下,于1912年6月创办了浙江医学专门学校(浙江医科大学前身),厉绥之任首任校长。该校是中国国人自己筹资创办的最早的医学专门学校,设置与当时西方医科大学药学专业基本相同的课程,多采用德国和日本的教材。
1912年至1927年,厉绥之担任浙江陆军医院院长,期间兼任浙江医学专门学校职务。
民国三年(1914年),厉绥之创办《医药观》(月刊)杂志并担任杂志主编。据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该杂志是浙江最早的西医药学术杂志,由杭州中华医药公司发行。
民国四年(1915年),厉绥之与留日同学汤尔和等发起成立中华民国医药学会,并创办《中华民国医药学会会报》、《新医药》等期刊。学会通过发行期刊、出版书籍、召开年会、审定医学名词、开展卫生调查等途径,积极致力于医学知识的传播和医疗卫生体制的完善等。
民国六年(1917年),厉绥之等人联名向军政府建议创设防疫组织,但是因为当时社会普遍对传染病的预防知识缺乏认识,加之政局不稳以及战乱等因素,因此建议终没有获得落实。1919年至1922年间,杭州市区接连发生了严重的疫情,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军政府于是不得不委派厉绥之等人在市区设立临时防疫医院数次,采用现代防疫技术和设施,疫情才得以控制。鉴于此次疫情所造成的损失以及防疫的效果,而临时防疫医院的设立又非长久之计,厉绥之等人遂于1923年再次向时任浙江省省会警察厅厅长夏超建议筹设传染病医院,并立即得到夏超的支持,随后即经省议会议决通过,定名为浙江省立传染病医院。10月10日,浙江省立传染病医院举行开幕典礼,宣布其正式成立。
民国九年(1920年)9月5日,颁布大总统令,厉绥之授为陆军一等军医。
民国十三年(1924年),厉绥之作为杭州医师药剂师公会理事,为救护江浙战争的伤员,筹建杭州市红十字会,并出任首任会长。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因北伐战争西兴方面联军与革命军已正式开火,杭州市红十字会成立临时总医院,由厉绥之担任院长,组织开展对伤兵的医疗救治和战地救护工作。
30年代,作为中国医学代表团团长参加在日本举行的日华医师联合会,并发表了多篇在业界引起较大影响的论文。
民国二十年(1931年),厉绥之被杭州市政府委任负责市卫生行政。
1931年5月7日,杭州市卫生委员会召集会议进行改组,推选杭州市市长陈屺怀为委员长,厉绥之为常务委员。卫生委员会一经改组成立即召集各机关、团体、学校开会商议举行卫生运动办法,并与5月15日具体筹划领导了杭州市第六届夏季卫生运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为救助送入杭州的大批受伤的抗日爱国将士,厉绥之在杭州创办了三所伤兵医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抗战期间源源不断送入杭州的伤员的收治问题。
1945年至1949年解放战争期间,厉绥之放弃了院长和在政府内等的行政职务,自办诊所,从“官医”走向“民医”。从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的厉绥之将更多时间都花在病人身上,以更好地服务广大民众。
晚年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厉绥之作为知名民主人士受邀担任浙江省文史馆馆员。期间留下了一些关于鲁迅的回忆文字,并撰有《五十年前的学友——鲁迅先生》一文。这些文字成为后人研究鲁迅的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被收入《高山仰止:社会名流忆鲁迅》、《活的鲁迅》、《人间鲁迅》、巴金著《鲁迅回忆录》、《鲁迅回忆录:散篇》、《鲁迅生平史料汇编》、《鲁迅在日本》等书籍、文献和教科书中。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厉绥之陷入十年浩劫当中。
1975年,厉绥之于上海病逝,享年90岁。
厉绥之因在中国近现代医学事业上取得较高成就被《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清实录宣统朝政纪》、《民国医界名士录》等辞书作为医学界代表人物收录。
主要贡献
创立中国第一所医学专门学校
厉绥之于1912年6月1日创办中国第一所由国人自己筹资创办的医学专门学校——浙江医学专门学校(浙江医科大学前身),从而开启了中国自办高等医学教育的先河,在现代医学史和教育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浙江大学将其尊为“浙医之父”。
积极开展战地救护工作
厉绥之经历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大战乱时期。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医者,他冒着枪林弹雨,积极地开展战地救护工作,开办了多家伤兵医院,救治了大量的爱国将士。抗日战争期间,更是缓解了源源不断送入杭州的伤员的收治问题,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推动西医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
厉绥之是中国的第一代西医。从日本学成归国后,为与外国医院相抗衡,维护中国的医权,他于1911年在杭州创办了国人自办的第一所西医院——浙江病院,专门服务于国人。他还曾创办奉天高等医学堂。他毕生致力于西医临床医学和医学教育工作,为西医在中国的普及和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他医术精湛,治愈了很多疑难重症,在当时享有极高声望,甚至慈禧太后都请厉绥之为其看病。他还曾挽救过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生命,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
推动杭州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厉绥之除了具有深厚的医学专业知识,还兼具丰富的卫生行政经验。在厉绥之担任杭州市卫生行政机关的主要负责人期间,杭州市的公共卫生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卫生行政效率也得到了提高。他筹划和领导了杭州市第六届夏季卫生运动,对卫生行政体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公共卫生行政体系。此外,他在防疫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方面也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厉绥之等人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杭州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开中国西医学研究与传播之先河
厉绥之从20世纪初就开始发表医学研究文章,内容涉及疑难杂症的研究、军事医疗、医疗卫生体制、医药卫生政策、医学教育、中外医学交流、中西医结合的研究等诸多领域,多数都是当时中国医学界所未曾涉及的重要问题,在中国近现代医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还创办了浙江第一本西医药学术杂志——《医药观》(月刊),并与留日同学汤尔和等发起成立中华民国医药学会,并创办《中华民国医药学会会报》、《新医药》等期刊,积极传播和普及医学知识。他在《民国医学杂志》、《医药杂志》、《医学与药学》、《兵事杂志》、《同仁医学》、《新同德》、《科学医报》、《社会医报》、《上海医药月刊》、《东南医刊》等民国医学期刊上发表了大量在当时具有较大影响的文章,开中国西医学研究与传播之先河。
人物评价
放弃了院长的丰厚待遇,自办诊所,体现了厉绥之“宁为良医,不为官吏”的医学理想。(《健康报》评)
厉绥之被浙江大学尊为“浙医之父”。(浙江大学评)
日本教育家松本龟次郎对厉绥之印象颇深。他在回忆赴日留学期间时的厉绥之时称,厉绥之当时虽都还不满二十岁,但他的汉文根底却已很深。(日本教育家松本龟次郎评)
有一种星光璀璨,叫做厉先生的家。有一种才高八斗,叫做厉先生的才华。(浙江大学医学院评)
许多达官贵人都请厉先生为他们看病,甚至慈禧也请其为她看病,可见厉先生当时医术之高超,名声之响。(浙江大学医学院评)
厉绥之对名利看得很淡。他虽身为浙江医学专门学校的首任校长,但填履历时却只填浙江医学专门学校“教员”。厉绥之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良医”不仅是指医术高明,也指心地善良。(《杭州日报》评)
人物轶事
厉绥之与鲁迅
厉绥之与鲁迅是刎颈之交。他们曾同舟进京赴考,并一同考取赴日公费留学生;一同赴日,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同班同寝室。厉绥之后又接受了鲁迅的意见,一起学医。鲁迅关于遗传学方面的医学毕业论文就是厉绥之帮他写成的。两人的名字还一起排在当时的“日本支那名人录”中。
厉绥之1961年9月25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五十年前的学友——鲁迅先生》一文,与后来《杭州日报》等媒体上关于厉绥之与鲁迅的文章,是研究厉绥之与鲁迅早期生活和思想的珍贵史料。
1902年,厉绥之与鲁迅、钱均夫、许寿裳等一批浙江学子,同船进京参加清政府公费留学复试。据厉绥之回忆,浙江的这一批考生都在杭州的菜市桥上船,经一个多月的旅途劳顿,最后到达紫禁城。船上的那些日子,大家谈得较多的是留洋留到哪里好——说可以自己选,但谁也没经验,都想不出志愿如何报。少年鲁迅很健谈,全不似老辣时候的沉默寡言。鲁迅当时对大家说:“还是到日本国去吧——洋鬼子们脾气都坏,要胡乱杀人。美国太遥远,日本近些,万一有危险,逃回来也方便。”结果后来填志愿,浙江的这一批留学生大都去了日本。
在日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时,鲁迅与厉绥之同班同寝室,他们一起上街,常遭日本少年辱骂,他们都非常生气,而据厉绥之回忆,鲁迅却与他说:“我们到日本来,不是来学虚伪的仪式的。这种辱骂,倒可以编在我们的民族歌曲里,鞭策我们发愤图强。”
刚到日本时,鲁迅很合群,但到了后来,他行为处事都特立独行———比如,大家为了生活的方便,都改穿西服,但他仍然穿又长又厚的棉布长衫,进出很惹人注目。要命的是,长衫洗起来麻烦,他就很少洗。有时厉绥之看不下去,就帮他洗洗。
1904年,在弘文学院学毕日语后,厉绥之接受鲁迅的意见,一起学医。鲁迅对厉绥之说,做医生不为赚钱,而是为劳苦同胞治病出力,清政府以民脂民膏给我们出国留学,我们应报答劳苦大众。
但最终鲁迅就读的是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而厉绥之就读的则是日本金泽医学专门学校。而鲁迅自己对医学的热情却越来越淡——他本想写一本关于遗传学方面的书,作为毕业论文,但起了个头就没有了兴致,他想的是更重要的事。后来鲁迅的论文由厉绥之帮他写成。但就是这样,鲁迅最后还是半路上弃医从文了。
学成后,鲁迅与厉绥之纷纷回国。鲁迅只要路过杭州,多去找厉绥之。有一次厉绥之夫人在吃饭时问鲁迅:“豫才先生为什么取名鲁迅?”已剃了板刷头的鲁迅说:“因为我的母亲姓鲁,她小时候叫我‘阿迅’,所以就取了‘鲁迅’的笔名。”这个说法和后来正史中的不大一致。
厉绥之与钱学森
厉绥之与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是刎颈之交。钱家有人病了,都请厉绥之看,其中就包括钱学森。钱学森小时候羸弱,得过两次很厉害的病,差一点夭折——一次是脑膜炎,一次是伤寒。后来都在厉绥之的照料下转危为安。1946年钱学森回家探亲,拜过高堂之后,第一个来看的就是厉绥之——他当时是下跪的,说:“伯大人,没有你当初的照顾,就没有我钱学森的今天。”钱学森与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之女蒋英被传为佳话的结合也是由厉绥之作的冰。
为慈禧太后看病
留洋归国后的厉绥之曾名噪一时,因有他那般资历的医生当年在国内较少见,多有达官显要邀他为其医病诊治,其中甚至包括慈禧太后。据《杭州日报》载,厉绥之曾为慈禧太后看过病——从前进宫给女眷看病,都是“牵线搭脉”的,但厉绥之说,非得肌肤相触,才能精辨脉象,还得宽衣解带用西医的听筒,不然无法确诊。出人意料的是,慈禧太后竟然破例,一一答应了。
抚养陈英士遗孤
据《杭州日报》载,厉绥之曾为陈英士抚养了一个孩子,名为陈英遗。陈英士与厉绥之交往很深。陈英士原先住在杭州时,有什么病痛,都去找厉绥之,后来成了上海大都督,看病仍然要来杭州找厉绥之。有一天,陈英士又来到厉绥之家,说不是看病,是有私事相托。原来陈英士在上海做了大都督,交了一个电影明星。两年之后,有了孩子,在上海不方便,所以他把孩子带杭州来了。厉绥之心善,就答应帮助陈英士抚养这个孩子。这个孩子来杭州的第二年,陈英士就被暗杀,而这时候他连姓名都还没有。厉绥之说,就叫“陈英遗”吧,意思是他乃陈英士的遗孤。到陈英遗十几岁的时候,蒋介石已经站稳脚跟,陈果夫、陈立夫也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陈英遗是他们的堂弟,厉绥之就想,还是把孩子送回去的好,到了陈家,孩子的前途会好些。但托人传言之后,陈果夫、陈立夫不相信,也不来相认。当时的陈英遗已经懂事,认亲被拒他也知道。他后来和厉绥之说,他不想投靠别人,他只认这个家。厉绥之说,好吧,你就做我的儿子。隔了一年,厉绥之把陈英遗送到了浙江警官学校读书,毕业之后,厉绥之夫人准备给陈英遗找个杭州姑娘,给他张罗婚事。但陈英遗不同意。在平海路陈英士铜像前,他是这样和厉绥之夫人说的:国家正逢多事之秋,自己又是个身世不明的人,他拒绝妈妈,不是不孝,而是怕耽误人家姑娘,于自己以后的人生奋斗也恐有拖累。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进攻上海,陈英遗在虹桥中国军用机场附近抗击日军,与数百将士一起阵亡。
厉绥之的医疗外交
1922年,第八次世界医学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当时的中国代表即为厉绥之与他的同窗好友、时任教育总长汤尔和。大会主席团在排名的时候,将伪满洲国和“支那”分开排,伪满洲国还排在“支那”的前面。这样的排法是日本人精心安排的。厉绥之与汤尔和得知后,竭力抗议,并以退出会议相威胁。但弱国无外交,日本人半理不睬,最后折中,把“支那”排到了伪满洲国的前面。当时的中国的确是弱国,军事、政治不用说,文教、卫生也是提不起来。照规定,与会国都要送论文,但中国一篇也没有。那样的国际会议,泱泱大国白板一块还不让人笑掉大牙?厉绥之就想了个办法,抄了几段《伤寒论》充数。《伤寒论》是中国古人的医学著作,那时候知道的外国人还不多。西方一些专家看了书中关于伤寒的理论,大为赞叹,都说要见见《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先生。借助这次机会,厉绥之倒是让西方人了解了一点中医的博大精深。
20世纪30年代初,因为看病的缘故,厉绥之经常成为时任杭州市市长周象贤家中的座上客。有一天,周象贤愁眉苦脸地和厉绥之说,他碰到一件棘手的事情:日本人要做“太阳啤酒”的广告,要求的地方很大,从一公园到六公园。广告用洋铁皮做,两人多高,真的竖起来了,还不把西湖都包起来了?游客来了连西湖都看不见,像什么话?周象贤不想答应,又不敢得罪日本人,这两天寝食不安。厉绥之说,他来想想办法——当时杭州的日本总领事叫松村雄藏,和厉绥之熟,也很尊敬厉绥之(厉绥之的名字和鲁迅一起排在当时的“日本支拿名人录”中)。厉绥之和松村说,不讲遮了西湖,杭州人伤面子,中国人伤感情,就是日本游客来杭州,看不见西湖了岂不扫兴?后来厉绥之建议道,在马路边立一些自鸣钟,广告就做在上面,这样既方便路人看时间,太阳啤酒也可“广而告之”,岂不两全其美?老杭州都知道,早先路边自鸣钟上的啤酒广告就是这样来的。让杭州市长愁苦不堪的事情,厉绥之通过“医疗外交”,三言两语就解决了。
家族成员
先祖姜子牙:西周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杰出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高高祖厉鹗:清代著名诗人、学者,浙西词派中坚人物,著有《宋诗纪事》等。
父亲厉良玉:清朝官员,著名篆刻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新浙派代表人物。
弟弟厉尔康:民国高级将领,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弟弟厉麟似:著名教育家、外交家,中欧教育交流先驱,文化界抗日代表人物。
女儿厉_华:著名儿科专家,中国儿科医学开拓者,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女婿陈礼节:浙江民进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民进中央常委,杭州市原副市长。
侄子厉声教:著名外交家,国际法泰斗,曾起草联合国公约,受到周恩来肯定。
(以上信息来源)
个人作品
厉绥之从20世纪初就开始发表医学研究文章,内容涉及疑难杂症的研究、军事医疗、医疗卫生体制、医药卫生政策、医学教育、中外医学交流、中西医结合的研究等诸多领域,多数都是当时中国医学界所未曾涉及的重要问题,在中国近现代医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厉绥之还著有《工业卫生学》等多部医学专著,开中国西医学研究之先河。

中国医学科普第一人是谁?

“中国西医学教育之父”厉绥之

中国医学科普第一人是厉绥之。

据杭州市民政局、浙江大学等公开资料,厉绥之(1885年-1975年),名家福,字绥之,浙江杭州人,“中国西医学教育之父”,中国第一代西医,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先驱,浙江医科大学主要创始人。曾为慈禧太后诊病。他是中国近现代医学界代表人物。

厉绥之于1912年创办中国第一所国人自办的高等医学院——浙江医学专门学校(现浙江大学医学院),从而开启了中国自办高等医学教育的先河。他还创办了大量医学期刊,积极传播和普及医学知识,包括浙江第一份西医药学术杂志《医药观》、《中华民国医药杂志》、《东方医学杂志》等民国时期最有影响的医学期刊都是由厉绥之创办的。

西医药刊物简介

xī yī yào kān wù

本条简要介绍近代多种西医药报刊在中国的创办、发行过程。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逐渐侵入我国沿海和内地,伴随着外国传教士的宗教活动,西医药知识相继传入我国。到十九世纪末叶,国内开始印行西医药刊物。

早期的西医药刊物,出现在受外国资本主义影响较深的广州、上海两大城市。1880年(清·光绪六年)美国传教医师嘉约翰 ( Kerr)主编的《西医新报》,是我国最早的西医药刊物,由广州博医局发行。因种种原因所限,仅历时两年,出版八期即停。1886年尹端模在广州创办《医学报》,是国人自办最早的西医刊物(国内未见藏本)。此后,西医药定期刊物陆续创办。在早期(1880~1910年)出版的十余种刊物中,有我国留日医学生主办的《医药学报》、《卫生世界》,广州梁慎余的《医学卫生报》,叶菁华等编的《光华医事杂志》,以及上海丁福保主编的《中西医学报》等等,对传播西医药知识都起了较好的作用。

1911年辛亥革命后,随着教会医院、医学校的增多,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西医药刊物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据不完全统计,1912~1937年,这二十五年间出版近130种。其中上海几占一半,广州、杭州、北京等地次之。影响较大的有《中华医学杂志》、《广济医报》、《卫生月刊》、《医药评论》等多种。《中华医学杂志》于1915年11月由中华医学会主办,分中、英文两部,1932~1934年先后与《齐鲁医刊》、《博医会报》合并,是我国历史最长、影响深远的医刊,至今仍继续出版,名闻中外。《广济医报》原为苏格兰教会医师出资,于1914年在杭州创办,1924年由广济医校同学会筹集自办,改名为《广济医刊》,前后历时二十余年。《卫生月刊》是卫生教育的刊物,1924年3月由中华卫生教育会创办,后与上海卫生局联合主办。抗日战争爆发后停刊数年,后曾复刊,历时亦近二十年。《医药评论》于1929年1月创办,以评论专著、译述为重点,提出了改良医学教育制度、社会卫生化、医学科学化等问题,在当时有一定影响。此外,在数十种医药院校校刊中,以《同济医学》历时最久,1918年9月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创办《同济》,后来同济大学医科先后改办《同济杂志》、《同济医学月刊》、《医学及文化》、《同济医学季刊》等刊物,翻译大量西医著述,介绍世界医学知识。以上刊物绝大多数为时不长,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刊者达18种之多。

八年抗日战争期间(1937~1945年),医药书刊的编印出版困难重重,国民党统治区新出版的西医药刊物不足40种,以西南地区重庆、贵阳、桂林、成都稍多,其中除卫生刊物、校刊而外,历时达两年以上者仅有《现代医学》、《西南医学杂志》、《华北医药月报》、《药学季刊》、《新中华医药月刊》等几种。加上沦陷区(如上海、北平、沈阳等地)少量继续出版的刊物,实属屈指可数。

孟凡军的主要成就

近年发表主要论文: 论文名称 发表期刊 时间/期刊号 外伤性癫痫20例脑电图分析 《齐鲁医学杂志》 1999.9 小骨窗血肿清楚治疗脑出血 《中国特色医学杂志》 2000.1 颅脑损伤并发器官功能衰竭15例报告 《中国临床医生》 2000.11 颅内压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美国中华外科杂志》 2002.12 34例字体颅骨腹壁下埋藏与再植 《美国中华外科杂志》 2002.12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分析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3.6 60例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死亡分析 《中华现代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4.6 持续冲洗外引流治疗脑室内大出血 《中华现代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5.6 慢性硬摸下血肿钻孔失败分析 《医药卫生》 2007.1 TCF-β1与颅脑损伤后慢性脑积水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中外健康文摘》 2010.12 所获专利:2010年8月,所发明脑膜手术刀获得国家专利,享有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号:ZL201020295357.4个人风格:孟凡军主任在长期从事医疗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深切地体会到患者的心情,同时兼顾患者情况,本着不让患者花一分冤枉钱的原则,实实在在为患者考虑,为患者着想,被病人家属誉为“做人讲感情,做事讲原则”。时刻牢记“时间就是生命”,手术过程中,分秒必争,着实减短手术时间,尽最大可能挽救患者生命。手术操作精细、准确而迅速。安丘市人民医院神经外二科在孟凡军主任的领导之下,经过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必将开创辉煌灿烂的明天

上一篇:写医学杂志前言

下一篇:季刊类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