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医学杂志
ada医学杂志
美国糖尿病学会岁末修订糖尿病指南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于2009年12月29日发表了对糖尿病指南的新修订,并刊登于《糖尿病护理》杂志(Diabetes Care)2010年1月增刊。下文简要介绍几点主要修订。
ADA候任医学与科学委员会主席理查德·伯格斯特尔(Richard·Bergenstal)认为,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无须空腹,因此会促使更多人接受2型糖尿病检查,从而减少未被诊断但生活在这种有潜在致死性威胁的慢性疾病状态下的患者人数。
此外,由于糖尿病不同于其他慢性疾病,只要血糖水平仍处于糖尿病前期,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就能有效预防糖尿病,所以早期诊断会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极大影响。
1. 推荐HbA1c(糖化血红蛋白)作为更快、更简易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切点为6.5%)。
2. 早期诊断囊性纤维化相关性糖尿病,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有助于缩小糖尿病与非糖尿病囊性纤维化患者的死亡率差距,并能消除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因此,指南新增“囊性纤维化相关性糖尿病”一节。
3. “糖尿病前期诊断”一章被更名为“糖尿病风险升高的类型”,HbA1c为5.7%~6.4%与空腹血糖受损及糖耐量受损一起,被列为糖尿病风险升高的范畴。
4. 筛查妊娠糖尿病(GDM)应采用危险因素分析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GDM妇女应在产后6~12周内接受后续筛查,以明确是否进展为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
5. 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目标被修订为改善标准治疗依从性,教育患者认识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标,提高HbA1c达标率。
6. 阿司匹林用于中、低危患者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益处尚无定论,建议10年心血管风险升高1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可考虑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合并至少1种重要危险因素的50岁以上男性或60岁以上女性即为心血管风险升高者。
7. 眼底摄影术可作为诊断视网膜病变的新筛查策略。
8. “院内糖尿病治疗”一章质疑了对危重患者严格控制血糖的益处。
9. 改善糖尿病治疗的成功策略应包括对HbA1c、血压和血脂控制措施的改进。
怎样治好糖尿病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加,并呈现年轻化趋势,生活方式快速改变,超重/ 肥胖的患病率快速增长是2型糖尿病激增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前认为 2 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慢性进展性 代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然而,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深入,新的治疗靶点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给糖尿病治疗带来更多选择。
治疗糖尿病使其缓解的治疗路径有以下几个临床方案:
一、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患者需要维持一生的课题, 结果显示病程 6 年内的肥胖 2 型糖尿病患者在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后,糖尿病缓解率为 46% ,且减重越多,糖尿病缓解率越高,当体重减轻≥ 15 kg 时, 2 型糖尿病的缓解率可达 86% 。所以超重/ 肥胖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应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减重≥5% ,减重越多越可获得更好的代谢疾病控制,提高糖尿病缓解的机会。
二、药物治疗
减重干预 3 个月无法获得至少 5% 的体重减少患者,需要调整干预措施,若生活方式干预失败,则应考虑药物与手术治疗。推荐的减重药物主要是奥利司他(其他药品在我国未获批上市)。 美 国 食 品 药 品 监 督 管 理 局 (FDA)批准胰高糖素样肽-1 受体激动剂(GLP-1RA) 类药物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的减重适应症,尽管两者目前在我国未批准减重适应症,但已获批降糖适应症而广泛应用。
对于严重 高糖状态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可以先使用短期(2 周) 胰岛素强化治疗实现缓解。 多项研究表明,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 改善新被诊断出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 β 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其中66. 2% 的患者糖尿病缓解。 因此,对于超重/ 肥胖 2 型糖尿病患者,如在诊断初期 存在严重高血糖, 并伴有明显高血糖症状或出现酮症酸中毒,推荐短期 给予胰岛素治疗。
三、减重手术
对于 BMI≥35(BMI=体重÷身高²)的2型糖尿病患者(亚裔≥32. 5),可考虑采用代谢手术以缓解2型糖尿病。 代谢手术方法包括多种,目前最常用的包括袖状 胃切除( LSG) 及腔镜 Rouxen-Y 胃旁路术( LRYGB)。 相比生活方式干预, 联合药物治疗减重不理想的 2型糖尿病 合并肥胖患者,手术干预结合药物治疗的患者 能够在3 年内实现 糖化血红蛋白≤6% 。 其中行 胃旁路术 的患者 糖化血红蛋白 缓解率可达 38% ,行 胃切除 的患者缓解率可达 24% ,而单纯药物疗法缓解率仅为 5% 。
四、内镜下介入疗法
如果患者BMI≥37 ,那么由于肥胖患者手术并发症风险高,需要先实现 10% 的减重目标后才能进行手术治疗,这也意味着减重手术不是人人都能做,需要达到一定的BMI值等,需要符合其严苛的手术指征,以提高手术安全性。
除一部分不满足手术指征无法手术的患者外,还有很多患者对减重手术需要改变脏器结构而望而却步。目前国内已有创新型内镜下介入治疗技术 ——“胃转流支架系统”,不同于手术会对人体造成损伤,其可以通过无痛胃镜进行“胃转流支架系统”的置入膜管,隔离食物与肠壁,食物从膜管中通过,从而减少肠壁吸收。据目前临床结果显示3个月后取出,患者体重、糖化血红蛋白、肝脏硬度等代谢性疾病指标均得到显著下降。
总之,糖尿病缓解状态并非永久,处于糖尿病缓解状态的患者仍需每年随访,确定糖尿病缓解状态的存续。 迄今为 止,没有 T2DM 被治愈的证据。 T2DM 缓解后,即使诱导缓解的措施仍被保持,但仍有部分患者的血糖水平可再次升高至需使用降糖药物控制的水平。 因此,2型糖尿病缓解的患者仍需定期随访,最好每 3 个月、最长 不超过 1 年检测 1 次 糖化血红蛋白。
参考文献:
刘烨,王海宁. 2021年ADA/EASD《糖尿病缓解专家共识》与《2022年ADA糖尿病指南:2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中肥胖与体重管理》解读——糖尿病缓解的定义与治疗策略[J]. 临床内科杂志,2022,39(5):299-302. DOI:.1001-9057.2022.05.003.
断食10天能减肥吗
断食10天治好了糖尿病
断食10天治好了糖尿病,轻断食又叫间歇式断食,持续的时间一般为每周1~3天,是近年比较风靡的的一种新的饮食疗法,它是以低能量的食物去代替我们正常的一日三餐,以下分享断食10天治好了糖尿病。
风靡已久的断食疗法对糖尿病有作用吗?
当地时间6月7日,ADA(美国糖尿病协会年会)终于有学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来自阿拉巴马大学的专家CourtneyPeterson通过他的实验发现了如果想要改善糖尿病,就要把握“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不该吃的学问”。
以往的饮食疗法包括5+2轻断食(间歇性断食)模式,极低热量疗法等,在断食疗法里有一种叫做Time-RestrictFeeding(TRF,限制时间进食),TRF指的是在每天保持一定时间(一般必须大于12小时)不进食食物。比如说晚上6点以前吃饭,早上6点以后吃饭,就做到了12小时以上的TRF。
这位专家提出,目前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的间歇性断食的普遍好处有以下几种——
体重下降更多;
脂肪代谢更好;
血糖水平更低或者胰岛素水平更低;
血脂和血压数据更好;
细胞迭代速度更慢;
炎症水平更低,氧化应激降低;
衰老减缓且寿命延长。
动物实验的结果已经获得了支持性的结论——通过这种间断12小时再进食的方式可以得到上述获益。研究还提示:人类TRF研究明确发现,就算是间歇性断食,你吃饭的时间搞太晚,照样对你有害——断食都救不了。
如图,晚饭吃得多而早饭吃得少的人,饥饿感比早上吃大餐的人群强得多,而且每到晚上都会饿,恶性循环。
Peterson的结论是:早上吃大餐,晚上不仅要少吃,而且要早吃。尽量在6点前吃完饭,不要把晚饭拖到夜间。
不过,通过饮食控制来改善糖尿病可能是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为根本的治疗方法了。
早在2011年英国学者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只需将每日摄入600卡路里热量的饮食习惯坚持两个月,就可使病情得到扭转。研究称低热量饮食可减少脂肪在胰脏中的沉积,恢复胰岛素的分泌,从而缓解病情。
2017年美国学者研究发现,以极低热量饮食(只含有正常饮食中四分之一的热量)可以快速逆转小鼠的2型糖尿病。
Counterbalance研究中630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病程0.5~23年)停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后,接受8周的极低热量饮食(624kcal/d),随后恢复等热量饮食(根据静息能量消耗确定),研究共观察6个月。
研究发现:短期极低热量饮食后恢复正常饮食,体重下降并维持稳定、肝脏和胰腺脂肪含量降低、一相胰岛素分泌改善(看下方图表)。
↑极低热量饮食前后的空腹血糖
↑极低热量饮食前后的一相胰岛素反应逐渐改善
2XXX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大会上,备受瞩目的"2型糖尿病缓解试验",公布了第一年的结果:通过控制饮食降低体重,可以成功缓解甚至逆转2型糖尿病,并且提高生活质量。而且,体重控制得越好,缓解率越高。体重在12个月内减少15公斤以上,2型糖尿病缓解率可高达86%。
注意:这些研究都是在医院里密切观察情况下进行的,不是在家里所能做到的。
还有一种方法是生酮饮食,跟上述方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酮饮食的原理:三大营养物质是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最容易导致肥胖,吃的肥肉再多不会胖,或者说并不是吃肥肉导致肥胖的,脂肪是碳水化合物在肝脏的作用下合成的。
生酮饮食就是指每天碳水化合物限制在30-50克以内,一天一两,脂肪不限,蛋白质稍微控制一下,最后发现,很多人体重会下降,这就好比健身房的健身餐。
还有含有拦糖虎(白芸豆提取物和益生元复合固体饮料)也是也会起到辅助饮食控制的作用。
国家科技期刊《医药界》发表拦糖虎对餐后血糖影响的文章!
通过阻断淀粉类食物的热量来实现减少血糖摄取的作用。不同之处是拦糖虎结合了益生元成分,饮食控制也不需要格外严格。当然了,如果想要更好的结果,也需要对饮食热量进行精确地计算。
明天我们将为大家揭示本次大会关于饮食控制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吃什么以及先后顺序的问题。
其实,今天所展示的这些研究和成果都在证明一个问题: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疗法,也是目前已知的最佳的治疗方式之一。就目前的观察我们会发现,凡是饮食控制不佳的糖友,其用药量也会逐渐增加,病情也是不断进展中的。
而道理也比较简单,糖尿病就是吃得不对(见),只有吃得对了,其他的治疗方法也就不会”枉费心机“。糖尿病的病情发展也才有可能得到缓解甚至逆转。
辟谷指的是只饮水不进食,其实这样对身体并不好,能量摄入不足会导致酮症发生,当然,因为不进餐会把血糖明显控制下来,但是正规的医院不会让患者进行辟谷治疗糖尿病。
所以糖尿病患者也需要保证营养,因为糖尿病患者是主要以2型为主,2型糖尿病患者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应用不足导致,需要控制饮食,控制饮食指的是避免吃太多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高糖含量的食物,以免引起血糖升高太多,同时也需要多运动。但是并不能完全辟谷,这样并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
禁食可以治愈糖尿病吗?
答案是不能。糖尿病是一个和多基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都相关的疾病。从发病机制和发病特点来看,在临床中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和原发性高血压病一样,都是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的疾病。也就是说,一旦带上糖尿病的`帽子,终身就摘不下来。
禁食的方式有很多种。这里主要介绍间歇性断食。间歇性断食也叫轻断食,目前主要分为三种,一种为每天限时进食,连续6-8小时吃饭,其余时间不吃饭。一种叫隔日断食,吃一天饭饿一天。一种叫5+2断食。一周里5天吃饭,2天不吃。
最早是19XX年的时候,医学的泰斗级杂志发表了关于:限制热量摄入可以显著影响动物衰老和寿命的报告,后续对人类的研究也得到了一致的答案。间歇性断食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和体重减轻,并且在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领域取得了有益的结论。
目前认为间歇性断食可以因限制了热量摄入,从而减少了肥胖的发生率,并且减少了胰岛素抵抗,而对体内葡萄糖胰岛素的水平也有影响,从而使糖尿病获益。当然,对于怎样间歇性断食,采取怎样细化的方式进行断食,还需更多的研究证据支持。
我看过营养师范志红
老师的一篇文章,这里像跟大家分享一下。她比较了文献中三种限制饮食带来的体重下降,一种是三餐同比例减少1/4热量,一种是减热量的隔日断食(隔日断食,进食日多吃一半热量),一种是不减热量的隔日断食(隔日断食,隔日多吃1倍热量)。
发现三餐均匀少吃的那一组,减掉的体重全是脂肪;减热量隔日断食的那一组,减掉的是一半肌肉一半脂肪;而不减热量隔日断食,减掉的体重最少,大部分减掉的是肌肉。
第三组,不减热量隔日断食。
由此可见,三餐均匀减少热量这种方式,既能有效减少体重、减小脂肪,也符合人类进餐的正常需求。它有效平衡了三餐中营养素的分配,我个人认为,即使不减肥,没有糖尿病的健康人群,这么吃饭,也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案。
但是,但是,我重点需要强调!!隔日断食对糖尿病患者有很大风险,因为降糖药物或者胰岛素都是在进餐时或者餐前使用的,如果不吃饭,很难控制药物的剂量,也很容易出现低血糖,尤其对于年纪稍大的糖尿病患者,
因此,不建议糖尿病患者采用隔日断食法,可尝试第一组方案,也就是我比较推崇的,三餐合理降低热量摄入,安全而有效。除此之外,孕妇、儿童青少年,本身存在重大基础疾病的人群,都需要慎重采用这种饮食方式!!
诊断糖尿病的新指标,是糖化血红蛋白大于多少?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产生的,一旦结合就不能共享。由于红细胞的寿命为120天,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近三年血糖的平均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小于6.5%。简单来说,红细胞总数的6.5%与血糖结合。因为红细胞每天都有部分更新,血糖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只能大致反映血糖波动的差异。例如,当糖化血红蛋白为6%时,日血糖可能在5.5-8.5 mmol/L之间;7%对应的血糖大致为6.8-10.3 mmol/L;8%对应的血糖为8.1-12.1mol/L等。
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非常明确,即餐后2小时空腹血糖大于7.0mol/L或(和)血糖大于11.1mol/L,所以糖化血红蛋白只能大致反映血糖的升高,但升高多少并不能反映一个准确的数值。理论上,糖化血红蛋白越高,患糖尿病的可能性越大。
此外,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方法可能存在差异。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在我国还没有直接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它可以为糖尿病的发生提供提示,尤其是当糖化血红蛋白大于6.5%时,可以进一步进行糖耐量试验,及时排除或诊断糖尿病。
实行血糖分级管理,标准是:
血糖正常:空腹血糖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4.4-7.8 mmol/L。
糖尿病前期:餐后2小时空腹血糖6.1-7.0摩尔/升或血糖7.8-11.1摩尔/升
糖尿病:餐后2小时空腹血糖大于7.0摩尔/升或血糖大于11.1摩尔/升
综上所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以用来判断疾病控制的质量和并发症的风险,也是调整用药的重要依据,但它不能反映瞬时血糖水平的波动,也不能确定是否发生了低血糖。因此,在国内不建议使用糖化血红蛋白(HbA1c)诊断糖尿病。当然,随着我国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的加速标准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也许有一天糖化血红蛋白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诺贝尔奖得奖之作都发表在什么杂志上
诺贝尔 医学及生理学奖和化学奖的得奖之作都发表在什么杂志上呢?
当然CNS是少不了的,确实有不少得奖佳作都刊登在Cell、Nature、Science上。推崇CNS、重视杂志的IF(影响因子),不见得完全错误或没有意义。但我想指出的是,同样有许多被诺奖委员会引述的得奖论文,是发表在优秀的专业杂志甚至是被国内某些评鉴系统认为是次等甚至是不值一提的学术刊物上的,以下我举一些例子说明。 2009年化学奖得主Ada Yonath(阿达?约纳特)关于核糖体亚基晶体学研究的关键性论文,有三篇发表于J Mol Biol(1984、1987、1991)上,也有两篇发表于现已停刊的杂志Biochemistry International(1980、1987)上。虽然J Mol Biol(分子生物学杂志)在2008年的IF只有4.146,但在上世纪80年代它是与CNS齐名的顶尖杂志,至今也仍然是结构生物学领域最好的杂志之一,可以说是该领域的旗舰。至于Biochem Int由国际生化分子生物**合会主办,其1999年IF只有0.77。这是小杂志发表大论文的又一经典案例。 2008年化学奖关于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Osamu Shimomura(下村修)从1962年到1979年的几篇重要论文发表于Biochemistry(生物化学)、FEBS Lett(欧洲生化学会联合会快报)和J Cell Comp Physiol(细胞和比较生理学杂志,J Cell Physiol的前身)上。上述三份杂志在2008年的IF分别为3.379、3.264和4.313。虽然它们的IF都不高,但在相关领域内仍是重要的学术杂志,也以发表过诺奖得奖之作为傲。 2008年医学奖关于人乳头瘤病毒的发现,Harald zur Hausen(哈拉尔德?楚尔?豪森)教授被引述的论文有6篇发表于J Virol(病毒学杂志),有10篇发表于Int J Cancer(国际癌症(cancer))上,更有一篇发表于Arch Dermatol Res(皮肤病研究文献)上。三份杂志2008年的IF分别为5.308、4.734和1.927,再次说明重要论文也可以发表在IF较低的优秀专业期刊上。 类似的例子可以说是不可胜数。2004年几位诺奖得主有关泛素的经典论文发表在JBC(生物化学杂志)、FEBS Lett和BBRC(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研究通讯)上,我记得其他人过去也提到过。这三份杂志的IF都不高(2008 IF为5.520、3.264和2.648)。 从上述例子可见,诺奖得奖之作也可以发表在相对不太显眼的期刊上。真正划时代的突破,无论发表在大杂志或小杂志,最终同样会得到充分的肯定。从根本上说,从事或评价科研工作和论文,更重要的是其长远影响和科学价值。IF以及其他所有定量指标,只能作为参考,只能在缺乏专家、缺乏客观评价、缺乏更科学评价系统的情况下用作参考指标。即使如此,采用多个不同指标也要比采用单一IF更好一些。
上一篇:医学杂志甲状腺
下一篇:JPP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