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期刊论文审稿方法

发布时间:2023-03-14 05:53

期刊论文审稿方法

 论文写好之后为了发表都要投稿到期刊、杂志社,这个时候论文就要经过审稿,才能决定是不是适合发表。期刊网告诉大家论文审稿周期不一,核心级期刊审稿时间最长,时间大概  论文写好之后为了发表都要投稿到期刊、杂志社,这个时候论文就要经过审稿,才能决定是不是适合发表。期刊网告诉大家论文审稿周期不一,核心级期刊审稿时间最长,时间大概是3-6个月,而且由于其他原因可能还会延后,国家级或省级普刊一般一周左右,其他级别的期刊审稿的时间一般是一个月为期限。   论文的审稿制度、过程是怎样的,大多数人不是很熟悉,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期刊网阐释,论文审稿的流程一般是:初审、专家审稿、最终定稿。其中初审是期刊杂志社内部编辑进行的,通过之后才能进入专家审核,然后再由主编进行审核,最终才能发布,所以审稿的严谨可见一斑。期刊杂志社初审是基本过滤,一般无大问题的论文都能通过,审稿主要还是在于专家审稿。   其实对于每一份专业的期刊(或称学术期刊),其编辑部都会有编辑委员会,编委会主任一般都由在本行业(或专业)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担任,而编辑选择审稿专家的原则,首先,是专家的经历和学历,特别是专家的经历是最重要的。其次,是专家对审稿工作的认真负责态度。第三,是专家的审稿水平。当然,审稿专家的学历、经历不同,对一篇论文的审查结论也会有所不同。而专家审稿所处的角度不同,对稿件的评价高度也就不尽相同。作为某一行业的专家学者,对其所处专业的学术动态和技术水平应有一个全面地了解,专家审稿主要是对论文内容的审查,如论文的观点是否正确,所采用的原理、公式、推导过程以及结论的正确与否,试验数据是否与国外文献上数据有出入,参考文献是否是最新的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说,专家审稿是对论文的学术水平、技术水平,以及论文的创新性、先进性等进行正确地评价。   专家审稿时,必须对学术论文所反映的内容进行全面而细致地审查,如论点、实验过程、结果与讨论、结论等应进行细致的审查,对不同的学术观点和论点,专家应静下心来,进行认真地、理性地思考,给论文以正确而恰如其分地评价,切不可臆测、臆想和臆断地评价论文的学术价值。具体的方法如下:   1.政治性审查。政治上主要审8个方面问题:国家领土和主权问题;民族尊严问题;党的方针、政策问题;涉外问题;宗教问题;历史问题;保密问题;其他政治问题。   2.创新性审查。创新主要是指论文对人类知识、技术或观念等的新贡献。分析方法和途径大致如下:   3、分析论文来源:基金课题的审批严,经费支持好,其论文可能较有创新性。   4、分析作者信息:公认的高水平作者的新作质量可能好,因为研究有继承性,论文质量与作者素质呈正相关。   6、分析正文:论题鲜明、新颖,实验过程和数据完整,论据典型充分,论证严密,结论明确的论文一般较具创新性。   论文审稿之后很多都需要回稿重新修改,每篇文章被打回都是有其自身的原因的,作为作者接到审稿人的意见时,首先要摆正心态,保持冷静。这是要做到:1.所有问题必须逐条回答;2.尽量满足意见中需要补充的实验;3.满足不了的也不要回避,说明不能做的合理理由;4。对于你不认同的意见,也要委婉有技巧地回答,做到有理有据有节;5. 审稿人推荐的文献一定要引用,并加以讨论。

如何审稿

提起审稿,许多人认为所谓的审稿就是受期刊编辑的委托,对一篇论文作出正确的评价。这一点大凡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呢?许多博友可能都不同程度地参与过审稿工作而已。那么,期刊编辑如何选择审稿专家,专家如何审阅稿件,即如何正确评价一篇论文,专家的审稿意见是否会被编辑所采纳。我想这是广大博友十分关心的一个话题。
编辑如何选择审稿专家
对于每一份专业的科技期刊(或称学术期刊),其编辑部都会设立一个庞大的编辑委员会,编委会主任一般都由在本行业(或专业)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担任,编委会成员由一大批本行业(或专业)的知各专家、教授或学者担任,在编委中,一般都要考虑到各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相关科研院所及地域间的名额平衡问题,期刊主办单位和北京地区的名额相应会多一些,而一些省市的名额可能只有一个,有些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省区可能还没有编委。这种情况造成了一些编委天生地就只能是挂名或名誉的。有时一些编委几年都审不了一篇稿件,这种情况是十分正常的。为什么呢?因为在编委会下,编辑部还会有一个审稿专家的名单,这个审稿专家名单是不公开的,这个审稿名单里的专家一般都是处于年富力强、正在一线从事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同时,有时编辑部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聘请部分两院院士作为学术顾问,对一些对行业有重大影响的稿件进行必要的审查。从而形成了编委不审稿、审稿专家不是编委的状况。
编辑选择审稿专家的原则,首先,是专家的经历和学历,特别是专家的经历是最重要的。每年编辑部都要发表格给专家,让专家填写工作经历,即专家系统数据库的刷新,通过“刷新”编辑会得到专家最新的研究动向和科学前沿,在编辑请专家审阅某一篇论文时,编辑就会“心中有数”,从而不会出现选择审稿专家时的“偏差”。当然高学历的专家也是编辑首选的目标。其次,是专家对审稿工作的认真负责态度。有些专家喜欢做一些文字工作,而有些专家学者并不善于从事审稿工作。有些专家对待审稿工作竞竞业业,从标题到标点,从字词到结构,从正文到参考文献等通篇都进行了修正,并做出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意见,最后得出了采用与否的建议,这样的审稿专家从编辑的角度来说,是十分喜欢的。而一些专家的审稿意见则是“不用”或“建议录用”几个字了事,对于不用的稿件,无论是编辑还是审稿专家,都应该明明白白地告诉作者不用的理由,而简单的“不用”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作者理解的!如果审稿专家的长期这么简单的处理稿件,必将导致编辑对其的“淡化”。同时,对于由于繁忙而经常拖着不及时审阅的论文,编辑也会在以后的审稿安排中,少给这些“比较忙”的专家们审稿,有时可能就会在无声无息中取消了这些专家的审稿资格。我接触过几位审稿专家,对论文的审稿意见竟多达三页纸(有时比作者的论文还长),还有一位教授不光给我写了二张纸的审稿意见,还将国外一些最新的文献复印给我,让我转告给论文的作者。这种负责任的审稿专家是编辑工作的“开路先锋”,有了这样的审稿意见,编辑的工作何愁做不好呢?第三,是专家的审稿水平。当然,审稿专家的学历、经历不同,对一篇论文的审查结论也会有所不同。而专家审稿所处的角度不同,对稿件的评价高度也就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有时让编辑很难给一篇论文下结论。在我所接触的审稿专家中,有时批给一位专家的四五篇论文,专家没有一篇通过的,还有一些专家,只要到他那里的稿件,都认为是“好文章”而篇篇通过,这就会让编辑们“若有所思”的。
专家如何审稿
作为某一行业的专家学者,对其所处专业的学术动态和技术水平应有一个全面地了解,专家审稿主要是对论文内容的审查,如论文的观点是否正确,所采用的原理、公式、推导过程以及结论的正确与否,试验数据是否与国外文献上数据有出入,参考文献是否是最新的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说,专家审稿是对论文的学术水平、技术水平,以及论文的创新性、先进性等进行正确地评价。记得在1988年时,有一篇关于沙棘方面的论文,专家审稿后认为国内沙棘的含油量有些偏高,但专家在征求作者意见后还是同意刊登了,但两年后该作者给编辑部发来了致谦信,说是当时测定沙棘含油量用的试剂过期了,因而试验数据有误。对于这种失误,作者恐怕要担当全部的责任了。
专家审稿时,必须对学术论文所反映的内容进行全面而细致地审查,如论点、实验过程、结果与讨论、结论等应进行细致的审查,对不同的学术观点和论点,专家应静下心来,进行认真地、理性地思考,给论文以正确而恰如其分地评价,切不可“臆测”、“臆想”和“臆断”地评价论文的学术价值。如对于食用油的“分子重整”技术和1:1:1营养问题,要看其本质,而不能“谈虎色变”,对所有“分子重整”技术和1:1:1都进行批驳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科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研究的进展,一切新发现和新发明都会成为可能。
对于一些科学前沿上的问题,如果专家不是十分地了解,可以退给编辑另请他人进行审稿,没有必要“硬着头皮”审下去。在我接触的许多审稿专家中,几乎都有过“我对此论文的研究领域不甚了解,敬请其他专家审稿”的意见,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审稿专家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正常的一种学术风气。
对待参考文献的问题,一些专家是很认真的。的确,参考文献越来越受到审稿专家的重视了,有些专家在给我的信中说,一些论文的参考文献太老了,还有一些论文的参考文献只有比较“陈旧”的几本书,没有最新的期刊文献,特别是一些综述性稿件,参考文献列了50-100条不等,但真正有用的参考文献并不多,还有一些作者为了提高自己论文的引用率,不管文章内容与文献有没有关系,都大量引用自己的文献,因而一些专家在审稿时都一一“画出来”。一些比较经典的公式的推导和换算,专家则更注重参考文献中一些经典名著的出版时间、版别(即第几版),从而更能说明一些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对于网络参考文献一些专家更是亲自点击,从而得到更确切的求证。
当然,专家审稿有时也会遭遇“两难”的境地,如同学的论文和学生的论文,以及研究同行的论文等,只要坚持一个审稿和评价标准,在行业“德高望重”的专家会处理好这一难题的!
编辑会采纳专家的审稿意见?
谈到这个问题,相信许多博友都十分关注。那么编辑是否会全部采纳专家的审稿意见昵,我明确地告诉大家:不可能!
一本科技期刊上要刊出什么样的稿件,专家和编辑的观点往往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各自所处的位置的差异造成的。专家希望多刊出一些自己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而编辑则更注重期刊的众多读者群对阅读的不同需求。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论文专家审稿都通过了,而且专家对该论文的评价很高,而编辑部却没有及时给予刊出的原因,有时这样的论文还被拖了很长时间才得以刊出。与此相反的是,一些专家并不看好、评价免强的论文,编辑却在第一时间给予刊出。这种现象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有时编辑考虑的是相关专题论文的搭配比例,正所谓“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充分结合。
现在,由于科普期刊的少之又少,因而在一些技术类期刊上也就刊出一些“人尽皆知”的科普文章。试想想,一篇充满普及性内容的文章,有何“学术价值”而“堂而皇之”地刊登在科技期刊上呢?这其实并不是期刊“没稿子登了”,而是编辑为了迎合一部分读者的需求而故意为之的。当然,一些比较好的科普论文审稿专家也是比较喜欢的,而且在现今,能写出“宏图巨著”的学术论文大师,并不一定能写出“妙趣横生”的科普文章来!
希望大家多出好文章!!

审稿的基本要求

一、审稿原则
l.宏观原则
宏观原则即是要求符合新闻出版关于学术理论类期刊的质量标准中与稿件质量有关的要求。主要是:
(l)政治标准。可归纳为五个方面:遵守宪法和法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党的宣传纪律:贯彻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对外政策等,维护国家利益;遵守新闻出版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遵照办刊宗旨,贯彻"二为"和"双百"方针。
(2)业务标准。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反映学科的研究前沿热点: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和解决现实问题,对政策、管理部门的咨询作用:写作质量符合写作规范的作用,主要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概念严谨、逻辑严密,没有自相矛盾和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同时遵守数字使用、注释、参考文献等等的规范化标准。
2.中观原则
中观原则是在遵循宏观原则的前提下,突出学报的特点,同时也是宏观原则的具体化。
(l)政治上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确处理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的关系。凡学术问题涉及政治问题的,不得以学校研究为由,违反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任何学术问题的研究,必须不与重大现行政策相悖,不得损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得违反《著作权法》以及其他法律规范的条文和精神。
(2)学术上必须具有探索性、开创性、或具有新的深度和开掘。主要是: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提出新理论、新见解,运用新方法、发掘新资料。对老课题的论述达到新的深度,或是运用已有理论对新的现实问题作出解释,为当前的改革、建设实践提供理论咨询。对己学的研究结论提出争鸣意见,得出新的结论。从学报总体出发,审选稿件必须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并重。对当时当地的重大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学报应有所反映,但必须以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形式来反映,而不是一般宣传性内容。不能以重大课题为名而作一般性结论。
(3)写作上必须符合一切写作规范,同时,必须不重复一般理论常识和基本原理。凡稿件中大量复述不必要的一般原理和基本知识,内容又无多大新意的,即为不合格或有瑕疵。
3.微观原则
微观原则是针对学报个性所确定的审稿原则。主要有:
(1)从本院的专业特点和学科优势出发,确定自己的特殊审稿原则。特别要重点选择本院学科优势的稿件,这类稿件既有利于提高学报质量,同时也有利于营造学报的特色。
(2)从学报固有特点所设专栏出发,对有关稿件重点审选。学报所设专栏大多以本院专业特点、学科优势为依据,因此,这一原则和上一原则相关联,但也并不完全一致。如针对当前理论研究的特点或是针对学术研究的某种倾向,所设置的专栏,有时是与各个学科都有关的。专栏作为一个学报的重点,是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固定的。除此之外,学报还可根据当时情况,确定某一期学报的即时重点,根据这一重点确定优先审选的原则,这更是一种微观原则。
(3)从学报建立巩固作者队伍和培养青年学术人才出发,对本学科著名学者和重点扶植的学术新人的来稿,确立优先审选刊用原则。
二、审稿要求
审稿专家、学者在收到本刊请审稿件后,请按以下要求审稿:
(一)全面评价送审论文
请审稿主要从以下方面评价论文。
1.论文的思想性。
文章是否符合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2.论文的科学性。请就论文的选题、指导思想、论据、论证过程等方面评判论文的科学性。
3.论文的可靠性、准确性。
请评价资料、数据来源是否可靠,材料使用是否合理,题目是否切题,文字表达是否准确、流畅。
(二)对文中错误逐一详细指出,个别知识性错误,请用铅笔代为订正。
(三)明确写出稿件的处理意见。处理意见包括可采用、修改后采用,视修改情况定、退稿。

上一篇:论文答辩是在几月

下一篇:鸡蛋孵化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