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民诉本科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11 15:36

民诉本科毕业论文

  转
  毕业论文主标题(黑体·三号字)
  --副题(宋体·四号字)
  考号:(楷体·四号字) 姓名:(楷体·四号字)
  (内容提要) (黑体·五号字)
  检察机关的基本职能是公诉,检察权在本质上主要表现为公诉权,以公诉权为基本内容的检察权在本质属性和终极意义上应属于行政权。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各项权力都是具体的诉讼程序性权力,与所谓的法律监督权并不存之必然的关联性。(宋体·五号字)
  [关键词)(黑体·五号字)检察权 公诉权法律监督(宋体·五号字)
  正文:(宋体·三号字。)
  谈论中国的检察体制,探讨检察机关转职托以及检察机关的改革,首要的问题就是对检察权的性质给出一个科学的解释。目前学术界刘这个问题已经作了初步的探讨,但是意见颇多分歧,归纳起来大致存在以下四种主要观点。观点一:行政权说,认为检察权就是行政权。(1)观点二:司法权说,认为检察官与法官同质但不同职,具有同等性,检察官如同法官般执行司法领域内的重要功能。(2)
  (注 释) (黑体·五号字)
  (宋体·五号字)
  (1)龙宗智:《论检察权的性质与检察机关的改革》,《法学》1999年第10期。 (2)谢鹏程:《论检察权的性质》,《法学》2000年第2朝。 (参考文献 )(黑体·五号宇)
  (宋体·五号字)
  l、朱勇、李育编著:《台湾司法制度》,时事出版社1989年版,第37页。 2、张穹、谭世贵:《检察制度比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1990年版,第34页。
  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一、《宪法学》 1、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特征
  2、违宪问题研究;
  3、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监督制度 4、论公民权利与自由的发展趋势
  5、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6、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立法
  7、宪政比较研究
  8、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关系 二、《婚姻家庭法》 1、论离婚自由
  2、试论准予离婚的法定理由
  3、无效婚姻制度探析 4、论夫妻财产制度的发展 5、对结婚禁止条件的探索 6、拟制血亲间婚姻关系探讨
  7、试论夫妻相互忠实义务
  8、论家庭暴力中的权利救济
  9、论重婚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婚姻家庭观
  12,论"禁育不禁婚" 13、论探视权的实现
  14、婚外同居行为的定性与法律责任
  15、试论夫妻约定财产制度 三、《刑法学》 1、论无罪推定
  2、论间接故意与疏忽大意的过失
  3、论无限防卫原则
  4、论犯罪构成
  5、论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6、论紧急避险制度
  7、论数罪并罚
  8、论受贿罪 9、浅议计算机犯罪
  10、论洗钱罪
  12、论侵犯知识产权犯罪
  14、论毒品犯罪
  15、论金融诈骗罪 四、《刑事诉讼法学》 1、论两审终审原则
  2、论回避制度
  3、论刑事辩护人 4、论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5、论取保候审
  6、论不起诉制度 7、论当庭判决
  8、论死刑复核程序
  9、论死刑缓期执行
  10、论审判监督程序
  五、《民法学》
  1、论民法的基本原则
  2、论诚实信用原则 3、论民事主体制度
  4、论物权与债权的异同 5、论物的所有权
  6、试论用益物权 7、论债的担保
  8、论引起债产生的原因
  9、试论代位权
  10、论无权代理
  11、论表见代理的条件和结果
  12、论合同的订立 13、论无效合同的种类 14、论合同的履行 ]5、论交付的种类和意义
  16、论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原则
  17、试论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18,论人身权的种类
  19、试论不当得利 20、论一般民事侵权的构成要件
  六、《民事诉讼法》 1、论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
  2、论民事诉讼的辩论原则
  3、论诉的和关
  4、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
  5、论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
  6、论我国民事诉讼管辖的种类 7、论特殊地域管辖
  8、论我田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制度
  9、试论第三人
  10、试论共同诉讼 11、论我国民事诉讼的证据制度 12、论举证倒置
  13、论起诉的条件 14、论反诉制度
  15、论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公示催告程序
  16、试论支伺令
  17、论上诉的条件 18、论民事案件的督促再审程序
  19、论民事案件:的执行"难" 20、论我国涉外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七、《知识产权法》 I、知识产权的性质与特征
  2、著作权许可使用之研究 3、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
  4、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界限之研究
  5、专利技术与专有技术法律保护之异同
  6、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研究
  7、驰名商标的法律问题
  8、企业名称权研究
  9、从商标纠纷看企业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
  10、论商标撤销制度¨
  11、专利无效宣告制度的有关法律问题研究
  八、《公司法》
  1、论我国公司法的体例与结构 2、论我国公司法的基本原则
  3、论我国公司的种类
  4、论公司设立的条件 5、论公司设立的法律责任 6、论公司资本的三原则
  7、论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机构 8、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和股东出资
  9、论公司的发起人制度
  10、论国有独资公司的设立 11、论中外合资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机构 12、试论国有独资公司制度的完善
  12、论有限责任公司的监督机构 14、论有限责任公司的债券发行
  15、试论上市公司。 16、论公司 股票发行的条件 17、论股份有限公司境:外上市的条件
  18、论外国公司分支机;沟的设立程序
  19、论公司集团的设立 20、试论破产债权
  九、《外国法制史》 1、世界著名民法典体系之比较研究 2、试论英美判例法之可借鉴性 2、民法法系的历史发展与我国民法典的制定 4、罗马法与我国市场经济法律构建中的法理问题 5、论美国商法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6、信托的发展与我国信托制度的建立
  7、论普通法与衡平法的关系 8、法国民法发展制度考 9、普通法系主要国家刑罚制度之比较
  10、民法法系主要国家行政法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十、《合同法》 1、论我国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2、论合同的分类 3、试论合同的成立条件
  4、试论缔约过失责任 5、论合局的效力 6、试论无效合同 7、论债的保全
  8、试论债权人的代位权 9、试论合同的转让
  10、试论合同解除的条件
  11、论提存
  12、试论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
  13、试论定金责任
  14、论违约行为的形态和责任
  15、试论合同的解释
  16、论要约和要约邀请
  17、试论合同的成立与生效要件 18、试论不安抗辩权.
  19、试论概括移转
  20、论合同权利和义务终止的原因
  十一、《国际私法》 1、论我国的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的立法原则与补充完善
  2、论适用外国法的理论和方法
  3、论冲突规范的意义与重要组成部分的探讨 4、试论香港与大陆的法律冲突问题 5、谈涉外经济贸易合同中的法律问题
  十二、《国际经济法概论》 1、论关税减让原则与我国关税制度改革 2、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法律问题 3、试述关贸总协定对国际贸易的法律调整 4、试述多边投资担保机构的法律问题
  5、关贸总协定与中国对外贸易法的适用关系
  十三、(劳动法学》
  1、试论劳动法律关系
  2、试论劳动合同法律制度
  3、试论工资保障法律制度 4、试论外商投资企业的劳动法律问题
  5、试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十四、《保险法》
  1、试论责任保险与保证保险的异同
  2、我国保险立法的现状及其完善
  3、试论保险合同的补偿原则
  十五、《金融法学》 1、论贷款的法律调整
  2、浅议我国商业银行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3、金融违法行为的研究
  4、票据法的探讨
  5、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权利及其制约十六、《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制度》 1、论环境标准
  2、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3、论"三同时"制度 4、论排污许可制度
  5、论水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
  6、论土地资源的法律保护 7、论风景名胜地的法律保护
  8、论国际环境责任
  9、论可持续发展原则
  10、论国际水道的保护 11、论海洋污染防治
  12、论文化遗迹地保护的法律制度
  十七、《公证与律师制度》 1、论公证的客观真实原则 2、论遗嘱公证
  3、论房屋买卖合同公证
  4、论出国留学协议公证
  5、论涉外公证
  6、论刑事诉讼中的律师辩护
  7、论民事诉讼中的律师代理
  8、论行政诉讼中的律师代理
  9、论政府法律顾问的实务操作 10、论法律援助制度
  就几个方面论述
  一国际投资争端是什么
  二解决方案
  三ICSID是什么
  四两者比较下面再简单阐述一下编写毕业论文提纲的方法:
  1.先拟标题;
  2.写出总论点;
  3.考虑全篇总的安排:从几个方面,以什么顺序来论述总论点,这是论文结构的骨架;
  4.大的项目安排妥当之后,再逐个考虑每个项目的下位论点,直到段一级,写出段的论点句(即段旨);
  5.依次考虑各个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顺序编码,以便写作时使用;
  6.全面检查,作必要的增删。
  在编写毕业论文提纲时还要注意:
  第一,编写毕业论文提纲有两种方法:一是标题式写法。即用简要的文字写成标题,把这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但只有作者自己明白。毕业论文提纲一般不能采用这种方法编写.二是句子式写法。即以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该部分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具体而明确,别人看了也能明了,但费时费力。毕业论文的提纲编写要交与指导教师阅读,所以,要求采用这种编写方法。
  第二,提纲写好后,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不可疏忽,这就是提纲的推敲和修改,这种推敲和修改要把握如下几点。一是推敲题目是否恰当,是否合适;二是推敲提纲的结构。先围绕所要阐述的中心论点或者说明的主要议题,检查划分的部分、层次和段落是否可以充分说明问题,是否合乎道理;各层次、段落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然后再进行客观总体布局的检查,再对每一层次中的论述秩序进行
  五总结

本科法学方面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法律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也越来越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本科法学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近代中国私立法律 教育 经历了由严禁到准允的转变,打破了官办法律教育的专制垄断体制,为这一时期法律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从无到有,大量涌现,很快就遍布全国,并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其办学理念的时代意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办学主体观念的转变;二是教育体制的完备;三是教学内容及形式的改善。在其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些可以辨识的价值和特点,启示着我们进一步认识法律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若干基本矛盾和基本问题。

【关键词】近代中国;私立法律教育;办学理念;现代化

中国传统教育向来是官学和私学并存,及至近代中国的大学教育仍承袭了这一传统。但近代中国新式法律教育在清末一度是被官办学校所垄断的,后因立宪形势紧迫才开通禁令。就近代中国私立法律教育而言,其经历了由严禁到准允的转变。私立法律教育从无到有,再到大量涌现,并很快遍布全国。虽打破了官办法律教育的专制垄断体制,在近代中国新式法律教育办学主体上增加了一种新形式,是对官办法律教育的一种补充,为这一时期法律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毋庸讳言,由于其发展中呈现出泛滥成灾的趋势,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本篇拟以办学理念为视角,探索近代中国私立法律教育的发展,并 总结 其正反两方面的历史 经验 和教训。

一、近代中国私立法律教育的办学理念

近代中国的新式法律教育是伴随着法律制度的变革发展起来的。写作论文在清末法制改革中,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清政府不得不把法律人才的培养和法制变革紧密结合起来,开始以西方资产阶级法学教育的思想、 方法 来培育法律人才。但在其起始阶段,私立法律教育并未纳入清廷政策的许可范围。1904年的《学务纲要》明令规定:“私学堂禁专习政治法律”。直到1910年清廷才明令准办并推广私立法政学堂的设置。此后,私立法政学堂从无到有到大量涌现,很快就遍布全国,并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

第一,以养成专门法政学识,足资应用为宗旨。清末,由官治走向自治,在时人看来,“所有议员自治职员审判官吏,非有法政之素养不足以趋赴事机,需才既众,自宜广加培成以资任使,若专恃官立学堂为途未免稍狭”,需要另辟办学 渠道 、扩大办学规模,进而培养大批具有法学专门知识的人才,进入立法、司法、执法和行政部门。也就是在这一背景之下,1910年学部奏议复浙江巡抚折,准予私立学堂专习政治法律。同年,为进一步适应立宪形势发展的需要,学部在改订法政学堂章程的立学总义中.将此前的“以造已仕人员,研精中外法律各具政治知识足资应用为宗旨”,[2]改定为“以养成专门法政学识,足资应用为宗旨”。[3]这一培养宗旨的调整,不仅突破了先前“以造已仕人员”的局限,将招生对象扩大了,而且用“以养成专门法政学识”置换“研精中外法律各具政治知识”,很显然较之前更强调法政学堂教育的应用性。

第二,取法日本法学教育模式,与官办法政学堂整齐戈哇一。在1910年的《学部奏改定法政学堂章程折》中,虽明言“参考各国学制,拟具改订法政学堂章程三十一条”,但无论是其课程体系设置,还是其课程所反映的教学内容大多都蹈袭日本,这一局面及至民初也没有大的改变。为整肃私立法政教育,不仅在此前颁布的《学部奏议复浙抚奏变通部章准予私立学堂专习法致折》中规定,“各科课程、学生入学程度均按照官立法政学堂本科章程办理”,而且在《学部奏改定法政学堂章程折》中又申令,此后京外新开的私立法政学堂,均按照此改定章程办理。

第三,适应时势变化的客观需要,因时制宜调整办学层次和规模。在《学部奏议复浙抚奏变通部章准予私立学堂专习法政折》中,为防范“趋于简易,以滋速成之弊”,明令私立法政学堂“附设别科,惟不得专设别科”。但时隔半年之久,面对当时中学毕业生人数过少,各处法政学堂的正科难以正常开办的实际困境,为应一时之需,学部认为“自应量予变通,准其先设别科,以应急需,俟将来中学堂毕业生渐多,再将别科章程废止,¨做了应时变通的调整。及至民国二年,“各处法政专门学校纷纷添设别科,入学新生,动辄数百。考其内容,大率有专门之名,无专门之实。”学部为遏止流弊的发生,则严令“不得再招考别科新生”。同年,教育部又通咨各省,严令“所有省外私立法政专门学校.非属繁盛商埠、经费充裕、办理合法、不滋流弊者,应请贵民政长酌量情形,饬令停办或改为法政讲习所可也。”通过强化监督管理,关闭了一些条件不合格的私立法政学校。

第四,适当放宽办学地点,使用统编的审定教材。1910年,清廷在解禁私立法政学堂之始,为便于监督,参照日本的做法,将私立法政专门学堂的办学地点限于省会。但时隔不到半年,鉴于“按照光绪三十四年宪政编查馆奏定逐年筹备清单,省城及商埠地方等处各级审判厅须于第三年内一律成立。则通商口岸须用司法人材实与省城同关紧要,自应将私立法政学堂限于省会一节,酌量推广”,规定“凡繁盛商埠及交通便利之地,经费充裕课程完备者,一律准于呈请设立法政学堂,以广造就。”[7]与此同时,学部基于“各国法政之学派别不同,各有系统,必折衷于一是,始可以杜歧趋而崇政体”的判断,拟取京师法政学堂和京师法律学堂的各科讲义,“慎选妥员审定刊行,以资研究而端趋向,庶于制宜通变之中,仍寓划一整齐之意。”[8]在解禁私立法政学堂的同时,设想以颁发统一教材的办法来加以调控。

近代中国私立法律教育的办学理念集中体现了社会转型对新式法律人才的需求,而由于私立法律教育本身是在转型社会矛盾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其办学理念自然不可避免地包含着某些它自己无法彻底解决的矛盾,清末民初私立法政教育的畸形繁荣就是其外在的表现。

二、近代中国私立法律教育办学理念的时代意义

任何时代的特定社会的教育,都是这一时代和特定社会的产物。写作毕业论文近代中国私立法律教育也不例外。其办学理念所体现的就是尽可能满足和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可以说,它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构成。近代中国私立法律教育产生和发展不仅仅表现在新式法律教育量的增加和扩展,更体现于其办学理念的时代意义中。具体而言,其办学理念的时代意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办学主体观念的转变;二是教育体制的完备;三是教学内容及形式的改善。

在1904年《学务纲要》中,清政府出于对濒危政治统治自救的目的,一方面,肯定了学习外国法律的重要意义,反对那种认为学堂没立政法一科将启自由民权之渐的观点;另一方面,又“害怕学生们可能会反对它而闹事,会蔑视皇帝的权威和不分轻重地一味坚持他们的权利”,极力诋毁人们谈论民权自由,严令“除京师大学堂、各省城官设之高等学堂外,余均宜注重普通实业两途。其私设学堂,概不准讲习政治法律专科,以防空谈妄论之流弊。应由学务大臣咨行各省切实考察禁止”,、法律教育完全官方垄断而排除私人加入。[10]

但在新政浪潮的推动下,法律教育变革的风帆已经高高扬起,没有任何势力能阻止其前进的步伐,转型社会的历史推动着清政府不由自主地进行变革。1907年10月,清廷谕令在中央设资政院不久,又令各省在省会设咨议局,并预筹各府州县议事会。接着,1908年7月22日颁布《咨议局章程》62条和《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l15条,限令各省于一年内成立咨议局。新政的迅猛发展,要求打破官办法律教育的专制垄断体制,开禁民间法律教育.从而满足社会变革对新式法律人才的广泛需求。为此,1909年浙江巡抚增韫上奏清廷,要求变通部章,准予私立学堂专习法政。1910年,学部奏准“各省私立学堂专习法政,以广教育而重宪政。”[11]自此,近代中国法政教育官方一统的垄断局面彻底被打破,办学主体走向多元化。

清政府由严禁私立学堂专习政治法律,到明令准办并私立法政学堂的设置,这不仅在办学主体上增加了一种新形式,带来了办学主体观念的转变,而且更重要的是办学主体观念一定程度的转变也促进了教育体制的完备,法律教育的布局、层次和结构日趋复杂多样。在私立法政学堂开禁之初,虽规定开办地点应局限于省会,但此后不久,这一规定即被突破,私立法政学堂扩展到包括繁盛商埠及交通便利之地,官办和私立法政学堂迅速地遍布全国。在1913年,仅江苏一省就兴办了15所官办、私立法政大学和法政专门学校,学生数为4742人。其中,私立法政大学和法政专门学校有13所。[12]

为配合法政教育的发展,1910年,学部参考各国学制,拟定了改订法政学堂章程,出台了一整套法政教育的具体规划。分设正科和别科,正科分法律、政治和经济三门,均四年毕业。别科不分门,三年毕业。如因学生过少,正别两科不能同时许设的,准其先办一科。正科学生须在中学堂得有毕业文凭者,经考试录取后,始准入学。别科学生以已仕人员及举、贡、生、监,年在二十五岁以上、品行端正,中学具有根底者,经考试录取后始准入学。每年级学生名额,按照各地方情形酌定,但每级至少在百名左右。[13]列官办法政教育与私立法政教育并重政策的制订,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以往法政教育偏狭的局面,推进了法律教育的大发展。

教育体制的完备要求教学内容的相应改善,其努力方向是进一步规范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提升办学层次。自清束至民国,学部(教育部)都与时俱进改革原有课程,增设新课,对于法律门(科)的应设课程作了详细规定。在1910年的《学部奏改定法政学堂章程折》中,其明确规定:“从前所定法政学堂章程,其应修改者,约有三端:一日课程。当订章之际,各种新律均未颁布,故除大清会典、大清律例之外,更无本国法令可供教授。今则宪法大纲、法院编制法、地方自治章程等,均经先后颁行,新刑律亦不日议决,奏请钦定施行,此后法政学堂此项功课,自当以中国法律为主,此应改者一。”在其法律门课程表下又特附注:“民法、商法、诉讼等法,现暂就外国法律比较教授,俟本国法律编订奏行后,即统照本国法律教授。”及至民国,教育部在1912年公布的《专门学校令》中,又首次提出“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的教育宗旨,规定“专门学校学生入学之资格,须在中学校毕业或经试验有同等学力者”,将法政专门学校完全定位为高等学校层次。与此同时,在同年教育部颁布的《法政专门学校规程》十条中,又把法律科的必修课目定为:宪法、行政法、罗马法、刑法、民法、商法、破产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外国语;把法律科的选修课目定为:刑事政策、法制史、比较法制史、财政学和法理学。此时,法律教育虽仍处于模仿引进阶段,但较之以前课程设计明显趋于成熟。

三、近代中国私立法律教育的历史 反思

在我国传统法律教育向现代法律教育的转型中,近代中国私立法律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一些可以辨识的价值和特点,启示着我们进一步认识法律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若干基本矛盾和基本问题。具体而言有:

第一,法律教育不应是政治的简单附庸,不应是服务于短期政治目标的实用工具。教育既有别于政治,写作硕士论文又从属于政治。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教育制度,都不可能游离于这个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私立法律教育的发展史不仅反映了近代中国法律命运的变迁史,而且也折射出了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新政”之初,在清廷统治者看来,“盖科学皆有实艺,政法易涉空谈,崇实戒虚,最为防患正俗要领”,因而私立法政学堂“概不准讲习政治法律专科,以防空谈妄论之流弊。”一直至1910年,才因立宪政治对新式法律人才的急需而有限开禁。很显然,新式法律教育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不单单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结果,政治因素的影响也至为明显。清政府在法律教育发展之初就已把兴办法律教育与政治稳定联系在一起,且服从于政治发展的需要,对法律教育本身的价值和特点重视不够,忽视了其发展的独立性。这就导致近代中国新式法律教育从一开始就染上了政治至上的病毒,并一直隐藏于其肌体中起着不同程度的破坏性作用,严重制约了法政教育的健康发展,使得近代中国新式法律教育在产生的阶段就是个先天不足的畸型儿。近代中国法律教育现代化之所以表现出贫困和幼稚,这可以说是病根之一。

第二,时代落差造成的近代中国法律教育现代化变革,其形式上的模仿并不等于已认识到了西方近代法律教育的真正内涵。由于近代中国法律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并非是传统社会的自我演进,而是在西方法 文化 与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冲撞交融中整合而成的,从已经凝固的文化心理、情感和观念出发,中国传统法文化必然对西方法文化产生某种抗阻。在新式法律教育中,往往是封建思想的束缚依然故我,“新式法律教育”培养的只是“本领要新,思想要旧”的“新人才”。以《学部奏议复浙抚奏变通部章准予私立学堂专习法政折》为例,清廷学部就明言:“学术之所宗,必求与政治相应”,“盖君主立宪政体之国,一切法制必择其与国体相宜者然后施行,无杆格之弊,此则讲求法政学者所必应共喻者也。”[15]很显然,中国新教育的主持者并未真正领悟西方近代法律教育的精髓,不过是为消解内忧外患的交相煎迫,运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推证,极力模仿西方法律教育制度而已。这就使得在磨难中产生的近代中国法律教育陷入既丰富多样又肤浅粗糙的困境,最终难以形成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严密的法律教育体系。

第三,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价值目标和高昂的教育理想,法律教育发展就会丧失意义和迷失方向。清末民初,为适应国家由专制而走向立宪、进而创共和的形势需要,私立法政学堂从无到有到大量涌现,很快遍布全国,出现了举国学法政的繁荣景象。但其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并未同步实现。据1913年教育部经过调查后发现,数量众多的私立法政专门学校,多为迎合人们寻找新的入仕之阶而设,“考其内容,大率有专门之名,而无专门之实。创办者视为营业之市场,就学者藉作猎官之途径,弊端百出,殊堪殷忧”,[16]一些私立法政专门学校的办学已完全背离了教育部制订的法政专门学校规程,沦为失去灵魂、见利不见人的“教育工厂”。

第四,私立法政专门学校的畸形繁荣,导致教育设置的结构性失调。私立法政专门学堂自清末设立并推广后,进入民国即在数量上高居不下,写作医学有泛滥成灾之势。黄炎培在《读中华民国最近教育统计》一文中径言:“盖当民国初元,国家乍脱专制而创共和,社会对于政治兴味非常亢进;一时法政学校遍于全国,有以一省城而多至八九校者,其获列于政府统计,仅其一部分耳。”据其在民国二年的调查统计,在江宁、苏州、上海、镇江、清江等五处,即办有13所私立法政专门学校。对此,他大声疾呼:“诸学校之学生,与法政学校之学生较,其数乃不足十之一。”[17]这种私立法政专门学校过度兴旺的发展态势,自然阻碍了此时整个教育体系中门类的协调和均衡的发展,带来法政人才的相对过剩。与此同时,这种畸形的比例又掩盖了另一种不合理的现象。据(1916年8月一l9l7年7月全国专门学校统计表》统计,吉林、黑龙江、安徽、陕西、甘肃和察哈尔等省份,名义上虽已遵照新学制办起了高等教育,但实际上仅仅办了一所法政专门学校,造成地区分布上的严重失衡。这种教育结构发展不合理的现状,必然会对一些地区社会文化的综合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长期以往,将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带来长久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超级秘书网

第五,在谋求现代化急速发展的后进国家,法律教育必须协调好发展规模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清末民初,为满足政治制度由封建帝制到民主共和的人才需求,私立法律教育一哄而上。但此时因综合国力太弱,造成师资、生源、经费、设备和校舍等配套条件都无法跟上。私立法律教育的实际情况是,“大致以各校无基本金,仅恃学费收入,支给校用”,“教员资格不合,学生程度甚差,规则违背部章,教授毫无成绩,学额任意填报,学生来去无常,教习常有缺席,实属办理敷衍”,[18]教育质量毫无保证。1913年,教育部虽通咨各省酌量停办私立法政学校或改办讲习科,但并未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以一个法治健全社会的标准衡量,这种局面是极为危险的,因为法学的失误可能导致灾难性的结果”。[19]

平心而论,近代中国私立法律教育对中国法律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既有适应和促进的一面,又有制约和滞后的一面。而在此双重效应中,适应大于制约是毋庸置疑的。近代中国私立法律教育中产生的问题,比之官办法律教育的一统局面,总是一大进步。关于这一点,可以从近代中国新式法律教育在社会极其动荡的环境下仍有较大发展的事实中得到证明。可以说,近代中国波涌浪击、多元并争的法律教育浪潮,拓展了中国教育界的视野,促进了中国新式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近代中国私立法律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昭示我们:法律教育制度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其现代化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8][I1][15]学部奏议复浙抚奏变通部章准予私立学堂专习法敢折[A].朱有璃.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册)[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490,491,490,491.

[2]外务部右侍郎伍刑部左侍郎沈奏请设立法学学堂折(附章程)[A],朱有璃.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册)[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471.

[3][4][13]学部奏改定法政学堂章程折[A].朱有璃.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册)[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493,492,493.

[5]教育部限制法政学校招考别科生令[A].朱有璃.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3辑上册)[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613.

[6]教育部通咨各省私立法政专门学校酌量停办或改为讲习科[A].朱有璃.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3辑上册)[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615.

[7]学部附奏推广私立法政学堂片[A].朱有璃.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册)[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491—492.

[9]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442.

[10][14]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学务纲要[A].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06,206.

[12][17]黄炎培.教育前途危险之现象[A].朱有璃。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3辑上册)[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656,656.

[16]教育部通咨各省私立法政专门学校酌量停办或改为讲习科[A]。朱有璃.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3辑上册)[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615.

[18]1913年教育部派员察视私立法政之结果[A].朱有璃.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3辑上册)[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647.

[19]杨振山.中国法学教育沿革之研究[J].政法论坛.2000,(4)。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民诉民商方面的,写什么题目好?律师在民诉中的作用和地位,这个可以吗?谢谢大家!!

任何东西都可以写,没有好与不好之分,只是看你对这方面是否擅长,是否有兴趣,这决定了你会在这个方面钻进去多深,也直接影响你的论文最终质量。所以这种东西问别人,最多也只能得到别人的答案而已,而这不一定适合你。

帮我想一个法学本科的毕业论文题目

《刑法学》参考选题
1. 论我国体制改革时期刑法观念的转变
2. 论毛泽东的刑法思想
3. 论邓小平的刑法思想
4. 论罪刑法定原则对我国刑法发展的指导意义
5. 论主客观一致的刑事责任原则
6. 论罪行相适应原则与刑罚个别化原则的关系
7. 论我国刑法的协调完善
8. 论“一国两制”条件下的刑法适用
9. 论“引渡制度”条件下的刑法适用
10. 论刑法的溯及力
11. 论刑法的时间效力
12. 论人大常委会对刑法的补充修改权
13. 论加强刑法的立法解释
14. 论刑法司法解释的冲突及其完善
15. 论刑法的立法编纂
16. 论刑法体系结构的完善
17. 论刑事判例制度的建立
18. 论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关系
19. 犯罪客体性质确定的内在依据
20. 论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
21. 论不作为犯罪的基本特征
22. 论“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未遂形式
23. 论犯罪结果的客观形式及量刑意义
24. 论“明知”的范围和程度
25. 论间接故意的动机、目的问题
26. 论“认识错误”在定罪量刑中的意义
27. 论意外事件的实际判定
28. 论刑事责任年龄分期的完善
29. 论刑事责任的依据
30. 论刑法中的特殊主体
31. 论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标准
32. 单位犯罪主体的理论探讨与司法适用
33. 对刑法中几种法人可以构成犯罪的评价
34. 法人犯罪的比较研究
35. 法人刑事责任能力探讨
36. 论防卫中的不法侵害
37. 论防卫不适时
38. 论假想防卫的法律性质
39. 论防卫过当的罪过性质
40. 论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41. 论犯罪预备的特征与结构
42. 论犯罪预备刑事责任的根据探讨
43. 论“犯罪着手”的认定标准
44. 放弃重复性侵害行为的性质
45. 论犯罪既遂的形式
46. 共同犯罪的共同故意探讨
47. 共同犯罪人种类的划分依据探讨
48. 共同犯罪的刑事责任原则探讨
49. 论主犯的认定标准
50. 论从犯的认定标准
51. 胁从犯能否成为独立的共犯种类
52. 论教唆犯罪的性质
53. 论教唆犯罪的未遂
54. 论教唆犯罪的量刑原则
55. 论结合犯
56. 论结果加重犯
57. 论牵连犯的争议及完善
58. 论连续犯
59. 论吸收犯
60. 论举止犯
61. 论持续犯
62. 论想象竞合犯
63. 论法条竞合犯的适用原则
64. 论刑法中的混合罪过形式
65. 论数罪并罚制度的完善
66. 论共同犯罪中的中止问题
67. 论刑罚目的与综合治理(刑罚有效性研究)
68. 论刑罚权的理论基础
69. 经济改革与刑罚体系的完善
70. 论管制刑的发展趋势
71. 论拘役的发展趋势
72. 死刑存废论评析
73. 论罚金刑发展趋势
74. 论剥夺政治权利的完善
75. 论没收财产刑的完善
76. 论特别自首的认定
77. 论自首的量刑原则
78. 论自首与立功
79. 论累犯制度的完善
80. 量刑中个人情感评析
81. 量刑平衡探讨
82. 量刑情节的重叠与选择适用
83. 论死缓的适用
84. 论缓刑的发展趋势
85. 同种数罪应否并罚
86. 论假释的立法完善
87. 论刑法的时效制度
88. 罪名立法研究
89. 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立法体系研究
90. 论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体
91. 论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危险犯的既遂与未遂
92. 论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构成要件
93. 论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
94. 论重大责任事故罪
95. 经济犯罪概念探讨
96. 论走私罪的立法完善
97. 论非法经营罪的行为方式
98. 论挪用公款罪“归个人使用的认定”
99. 安乐死探讨
100. 强奸罪若干问题探讨
101. 刑讯逼供罪中的一罪与数罪问题
102. 诬告陷害罪刑事责任
103. 侮辱罪、诽谤罪的人格名誉范围
104. 论报复陷害罪
105. 论绑架罪与抢劫罪的区分
106. 论刑法中的财产关系与财物性质
107. 论盗窃罪的数额问题
108. 论侵占罪
109. 盗卖技术资料的定罪问题探讨
110. 论诈骗罪
111. 论合同纠纷与诈骗犯罪
112. 论敲诈勒索罪
113. 论贪污罪的主体
114. 贪污罪的立法完善
115. 论亲属之间的盗窃行为
116. 论妨害公务罪
117. 冒充国家工作人员若干问题探讨
118. 论脱逃罪
119. 论窝藏、包庇罪
120. 论扰乱社会秩序罪的立法完善
121. 卖淫、嫖娼诸问题探讨
122. 金融犯罪具体问题探讨
123. 证券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124. 计算机犯罪的认定及其法律适用
125. 期货犯罪研究
126. 淫秽物品犯罪研究
127. 论毒品犯罪
128. 论破坏文物古迹犯罪
129. 论偷越国边境罪
130. 论重婚罪
131. 通奸问题探讨及立法完善
132. 虐待罪、遗弃罪若干问题探讨及立法完善
133. 渎职罪主体探讨
134. 论贿赂罪的若干问题
135. 论泄露国家秘密罪
136. 玩忽职守罪的立法探讨
137. 军职罪若干问题研究
138. 污染犯罪研究
139.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立法完善
140. 不正当竞争犯罪研究
141. 商业贿赂犯罪研究
142. 论挪用资金罪
143. 假币犯罪研究
144. 国家工作人员的认定

《民法学》参考选题
1. 试论我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2. 地产制度研究
3. 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
5. 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与转让
6. 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7. 证券交易法律问题研究
8. 完整我国证券制度之管见
9. 完整我国地产制度之管见
10. 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研究
11. 股份有限公司制度研究
12. 如何完善我国的票据制度
13. 期货交易与期货市场
14. 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研究
15. 竞业禁止论
16. 市场经济与民法
17. 民法对交易安全的保护
18. 论我国民事判例法制度的创设
19. 论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
20. 论法人财产权的性质
21. 论反不当竞争
22. 试论隐名合伙
23. 略论民法中对推定的适用
24. 试论债与民事责任的区别
25. 试论我国社会主义民法的性质与内容
26. 我国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探讨
27. 公民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初探
28. 论社会主义法人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29. 诉讼时效制度初探
30. 论我国所有权制度
31. 论我国国家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32. 试论我国国家财产所有权的行使
33. 试论我国集体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34. 我国公民财产所有权的性质、内容及其发展
35. 论我国合同制度的完善
36. 试论我国保险合同的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37. 论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
38. 代理制度初探
39. 试论知识产权的范围及法律特征
40. 试论我国结知识产权的保护及其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41. 试论著作权的几个问题
42. 论我国的发明制度
43. 专利制度初探
44. 论国有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性质
45. 民法与经济体制改革
46. 如何理解民法的基本原则
47. 论合伙
48. 私营企业的法律调整
49. 个体工商户的探讨
50. 社会主义法人制度研究
51. 劳务合同中的同时履行抗辩权探讨
52. “两权分离”初探
53. 论融资租赁
54. 谈对股票、债券的管理
55. 物在民法中的作用
56. 民事责任研究
57. 谈对民事责任归责原则的认识
58. 法人赔偿制度研究
59. 谈产品责任
60. 论我国商标法的形成与发展
61. 论商标的专用权
62. 论商标注册
63. 论商标的侵权行为及处理
64. 谈商标的保护范围
65. 论外国商标法规的特点
66. 谈出口商标的使用
67. 引进技术中的商标
68. 谈我国的商标管理
69. 论商标的国际保护
70. 论版权
71. 论侵犯版权行为
72. 谈版权的国际保护
73. 论我国的版权制度
74. 论我国继承制度的原则和特点
75. 论社会主义财产继承问题
76. 论法定继承中几个问题(如法定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继承份额等)
77. 论遗嘱继承中的若干问题(如遗嘱的有效条件、遗嘱的变更和撤销、遗赠抚养协议等)
78. 论代位继承
79. 遗嘱制度的特点与意义
80. 民法典体系探讨
81. 社会主义民法的特点研究
82. 企业破产法律问题研究
83. 企业兼并法律问题研究
84. 联营各方利益与责任问题研究
85. 公民人身权的法律保护
86. 新闻自由与名誉权
87. 悬赏广告法律性质初探
88. 股份制度初探
89. 科技成果转让与协作的法律问题

《婚姻家庭与继承》参考选题
1. 马克思主义论恋爱、婚姻和家庭问题
2. 婚姻家庭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 试论婚姻的基础
4. 论婚姻自由(结婚自由与离婚自由)
5. 婚姻关系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
6. 试析婚约问题
7. 事实婚与重婚问题研究
8. 结婚仪式与结婚登记制度
9. 论通奸
10. 旧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的批判与研究
11. 少数民族婚姻问题研究
12. 试论婚姻的无效与撤销问题
13. 婚姻的法律效力
14. 夫妻财产制度与配偶继承权
15. 离婚中的法律原则与道德原则
16. 论我国社会主义离婚制度
17. 离婚的法律后果与社会后果
18. 外国离婚法的比较研究
19. 家庭职能与家庭建设
20. 我国人口政策与计划生育法
21. 试论家庭伦理观念与家庭伦理秩序
22. 亲属制度研究与亲属的法律效力
23. 试析家庭领域中的财产纠纷
24. 收养制度研究
25. 监护问题初探
26. 涉外婚姻的法律调整
27. 论我国的收养制度
28. 老人婚姻问题研究
29. 离婚后的子女监护问题研究
30. 对离婚纠纷的调解
31. 谈离婚诉讼中的几个问题
32. 如何正确掌握离婚标准
33. 浅论家庭伦理观念与家庭管理
34. 论别居

《刑事诉讼法》参考选题
1. 经济改革与刑事诉讼法
2. 论我国刑事诉讼的特征
3. 论我国刑事诉讼学的体系
4. 追究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性
5. 在刑事诉讼中保障人权的体现
6. 论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
7. 论适用刑事强制措施与人权保障
8. 论我国刑事诉讼的主体
9. 关于赋予刑事被害人回避权的探讨
10. 论我国刑事诉讼的主体
11. 论我国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体系
12. 论刑事诉讼法各基本原则的相互关系
13. 论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配合与制约
14.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辩护制度
15. 疑罪从无原则
16. 庭审辩护是刑事辩护的重心
17. 公开审判论
18. 在刑事诉讼中专门机关必须与群众结合
19.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的诉讼地位
20. 两审终审制
21. 辩护律师职责
22. 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23. 如何充分发挥律师的辩护作用
24. 论指定辩护与拒绝辩护
25. 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管辖
26. 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诉讼权利
27. 论职能管辖与职权分工的关系
28. 如何正确适用变通管辖
29. 在刑事诉讼中怎样贯彻回避制度
30. 强制措施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
31. 如何正确适用拘传
32. 如何正确适用逮捕
33. 论刑事拘留的正确适用
34. 如何正确适用强制措施
35. 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
36. 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审理原则
37. 论附带民事诉讼提起的特点
38. 客观性是我国刑事证据的最本质特征
39. 试论证据的法律性
40. 试论刑事证据的关联性
41. 谈谈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
42.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的承担
43. 重证据、不轻信口供
44. 一切证据必须查证属实
45. 谈谈判断证据的主观条件
46. 谈谈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方法
47. 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权利
48. 谈谈对书证的审查判断
49. 怎样运用间接证据
50. 论证人制度
51. 怎样正确对待鉴定结论
52. 刑事被告人的诉讼地位与证明责任
53. 怎样正确理解“基本事实、基本证据”
54. 谈谈我国涉外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
55. 谈谈我国证据制度
56. 自由心证是否适用我国的刑事诉讼
57.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特点
58. 论立案监督
59. 如何正确适用取保候审措施
60. 关于律师参与诉讼适用回避的探讨
61. 视听资料的法律属性及运用规则
62. 试论我国的预审制度
63. 我国刑事诉讼的侦查原则
64. 谈谈人民检察院的侦查监督
65. 谈谈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作用
66. 谈谈人民检察院的审判监督
67. 试论我国的公诉制度
68. 存疑不起诉的适用
69. 相对不起诉的适用
70. 我国刑事自诉案件中的反诉
71. 论刑事诉讼中的撤诉
72. 刑事自诉案件的诉讼特点
73.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上诉不加刑原则
74. 试论我国申诉制度
75. 论书面审理方式
76. 论第二审程序中的直接审理
77. 谈谈侦查实验的适用
78. 刑事诉讼与综合治理
79. 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探讨
80. 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的特点
81. 试论人民检察院对民事诉讼的监督
82. 人民检察院对附带民事诉讼处理权的探讨
83. 刑事诉讼中怎样正确适用提审
84. 关于司法损害赔偿制度的探讨
85.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再审程序
86. 司法行政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能和作用
87. 论死刑复核制度
88. 关于强制医疗程序的探讨
89. 如何正确适用并案处理与另案处理
90. 正确掌握自诉案件与损害赔偿案件的界限
91. 怎样对待非法手段获得的证据
92. 论人民检察院的侦查权
93. 论证据和证据材料
94. 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任务
95. 论证据在法学理论上的分类
96. 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二审程序的特点
97. 关于涉外刑事诉讼的探讨
98. 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时限
99. 评无罪推定
100. 评有罪推定
101. 马克思主义论审判程序

《民事诉讼法》参考选题
1. 论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特点
2. 民诉辩论原则探讨
3. 试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调解原则
4. 论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优越性
5. 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
6. 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地位
7. 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8. 律师在民诉中的地位和作用
9. 论仲裁中的自愿原则
10. 试论民事诉讼中的代理
11. 民事诉讼中的证据
12. 论民事诉讼中的诉
13. 论我国申请再审制度的特点
14. 简单民事案件与简易程序
15. 试论我国民事诉讼特殊地域管辖
16. 试述财产保全制度
17. 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强制执行
18. 特别程序审理案件范围的扩大
19. 论我国的公证制度
20. 解决民事纠纷同综合治理的关系
21. 调解在仲裁中的地位和作用
22. 我国民事诉讼法任务
23. 论协议管辖
24. 试论我国人数众多的共同诉讼
25. 论我国代表人诉讼的法律性质
26. 人民调解工作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7. 试述我国民事诉讼的价值目标
28. 论人民检察院对民事诉讼的监督
29. 论民事诉讼中简易程序的适用
30. 试论督促诉讼的特点
31. 对民事诉讼代理人法律责任的探讨
32. 论反诉
33. 涉港、澳、台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问题
34. 海事法院管辖权研究
35. 试论涉外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般原则
36. 对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司法协助的适用
37. 人民检察院参加民事诉讼问题探讨
38. 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比较研究
39. 民事举证责任研究
40. 破产还债程序若干问题探讨
41. 论民事诉讼中的处分原则
42. 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43. 对当事人范围的探讨
44. 对民事执行几个问题的探讨
45. 试论涉外民事诉讼程序中的管辖
46. 论民事诉讼中视听资料的运用
47. 论执行担保制度
48. 关于被告不出庭的思考
49. 涉台民事诉讼法规的调整与适用
50. 试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公示催告程序
51. 论民事诉讼中的诉权
52. 论民事诉讼证据的特点
53. 认真贯彻执行程序与有效解决“执行”的作用
54. 论仲裁协议的有效性
55. 论我国民事审判制度的改革

《行政法》参考选题
1、 论我国行政监督制度
2、 论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
3、 论加强行政立法
4、 论对行政规章的审查
5、 浅谈对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
6、 关于建立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构想
7、 试论行政上的授权
8、 试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9、 论我国行政许可制度
10、试论行政诉讼的合法性审查

法律本科毕业论文的题目 多多益善啊

论庭前证据交换制度 试论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试论婚前财产公证 试论企业法人财产权
违约责任何谓侵权责任竞合的法律思考 破产财产处理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完善
我国仲裁司法监督制度初探 论股份公司控制股东之义务
新闻侵权行为的几点法律思考 论董事的义务
论宪法的基本原则 试论一人公司
对网络犯罪基本问题的认识 外商并购中国企业的法律规制
犯罪未遂比较认定 从“TRIPS协议”看我国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立法完善
刑法基本原则的发条设置于现实差距 论死刑在我国的适用
浅议合同诈骗罪的构成 诱惑侦查的合法性探讨
论旅游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 合同的法定解除来由探析
论可撤消合同的法定情由 论电子合同的成立和法律效力及 产生问题的解决
“弱势”诉权需要尊重 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在保护人权方面的不足
司法改革现状及发展方向之我见 论刑法之“职务侵占罪”
宪法司法化的法治功能 论受贿罪心理动因给预防
关于音像制品的著作权保护 建立我国警察出庭作证制度的思考
试论无效合同 我国检警关系的反思与重构
诉讼制度的改革和诉讼法的完善 夫妻财产制之重构
论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 国有股分的职能及其法律调查
浅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对被还人权益的保护 试论民事情权的精神损害赔偿
证人出庭难问题的对策 法院调解在民事诉讼中的弊端及完善
论中国死刑存废与人权保障 论合同法可得利益赔偿
浅议网络环境中维权与保护 论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
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改革 浅谈离婚精神损害赔偿
试论计算机软件的专利法保护 试论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及解决途径
浅谈对婚外性行为的法律责任调整 论国家赔偿拓展趋势
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研究 论人身权的延伸法律保护
我国现行的诉讼调解的弊端及完善 议我国劳动合同解除法律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法治的产生、内容和实现 试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论民主与宪政 关于动产登记制度的法律价值思考
论我国审判制度的现状及改革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完善
论依宪治国与社会稳定之关系 浅论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
浅议我国宪法的效力 政策性银行之公法人地位
依法治国的实施与依法行政 浅析公用企业强制交易行为
对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的思考 域名纠纷及解决方法初探
论民事诉讼中证据规则的完善 析生产销售假药罪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中国入世与政府机构改革 浅谈股权转让
浅论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之完善 论无权处分

上一篇:论文格式间距

下一篇:考拉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