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日本汉学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11 11:15

日本汉学研究论文

  伊藤虎丸,1927年生于东京。1944年到中国,进旅顺工科大学预科,1947年回国,1953年考入东京教育大学东洋文学科,同年接受基督教洗礼,1957年起先后在东京教育大学和东京大学攻读中国文学硕士课程,1963年东京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科博士课程中退以后,历任广岛大学等校讲师.副教授、教授,学校法人和平学院院长、理事长。2003年1月病逝。主要著作有《鲁迅与终末论》(龙溪书舍,1975年),《创造社研究》(亚细亚出版社,1979年)、《鲁迅与日本人》(朝日出版社,1983年)等。日文版《鲁迅全集》的编辑委员.译者。

  《辛亥革命与其挫折》丸山升
  此文试图处理鲁迅在辛亥革命前后两年间的经历。丸山升一反竹内好的判断,不认为鲁迅在北京抄古碑时期是鲁迅回心的关键,而是认为鲁迅在辛亥革命前后遭遇的挫折,才是鲁迅成为鲁迅的转捩点。与竹内好认为启蒙者鲁迅(政治)包围着文学者鲁迅不同,丸山升认为革命问题(政治)才是贯穿鲁迅的核心。而对鲁迅来说,人的精神解救等鲁迅的主题其实和政治问题一开始就纠缠在一起。不可分开

  《革命文学论战中的鲁迅》
  从题目来看,此文应该是论述鲁迅在革命文学论战期间的行动及思想。但丸山升的着眼点却在鲁迅如何以主体的姿态接受马克思主义,在接受理论的同时,始终不忘记承担中国的现实。第一、二部分,即以此立论,并与日本学界对话。第三部分强调鲁迅始终认为革命必须带着现存的民众(虽然愚昧)前进。第四部分则强调鲁迅重视平凡的现实,而拒绝空谈。第四部分最精彩,反对在政治与文学的框架中阐释鲁迅(竹内好),而在思想与行动;理论与现实的框架中把握鲁迅。亦即强调鲁迅不断扎根在现实中。很明显此文针对日本学界风气发言,但中国读者来说,也有振聋发聩之效。理论固然精彩,但如果不结合中国现实,则理论的精彩也永远只是理论上的,既不能改造现实也不能解释现实。

  有关两个口号问题的三篇论文
  作为日本学者,在文革正在进行的时刻,以有限的资料对两个口号论争做出自己的判断,并反过来批驳文革中的中国学者的言论,这无疑让人感佩!而我也正是在这些文章中,意识到丸山升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当然,作为今天的读者来说,丸山升花那么大的精力批驳文革言论,咋看上去会觉得他有些大题小做,因为文革在今天似乎已经无需批驳,它本身就被妖魔化,成为罪恶的渊薮。不过丸山升却从对文革的批判中,意识到在面对历史问题的时候,不能用某种理念来套在历史事实上,而是应该还原到当时的现实,在更为复杂的关系中处理历史。而他对毛泽东的态度,即把毛泽东思想视为在与同时代人共同切磋、磨砺中产生,而不是有个固定的永远正确的毛泽东思想与其他异端思想作战(所谓两条路线)。这一观点今天看来并不新鲜,但丸山升能在文革初期就能加以提炼,还是让人钦佩。

  《作为问题的1930年代》丸山升
  丸山升的论文给人感觉都像是资料考证,但内部则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他的对话对象是文革时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破的方面来说,他反对用某种路线来解释30年代的文学现象,把一切文学现象阐释为两条路线的斗争。从立的方面来说,则是要求研究者回到历史之中,在复杂的关系中判断当时的人、事以及关系。从某种意义来说,这可能是老生常谈。但研究界显然还不时掉入丸山升批判的逻辑中而不自知。尤其是丸山升拒绝以个人的品性或权力欲来解释事件的唯物主义态度(今天我们不断看到有类似倾向的论文),是我们要特别加以学习的。

  《由〈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手稿引发的思考》丸山升
  以大部分篇幅进行资料考证,但立论的核心仍是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历史的处理文学史上的人、事,拒绝任何先验的判断和理论。并由此“思考历史所具有的多种可能性和现实的历史发展道路的意义”。

  继续对丸山升的文章做笔记显得有些繁琐。在其扎实考证的下面,我发现了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实事求是的操守。值得中国知识界重视的恐怕不是丸山升所考证的事实,而是他对待研究的态度。在文革最酷烈的时候,丸山升拒绝认同极左言论,坚持历史的态度看待鲁迅。而当文革结束,中国人开始以拒绝反思的态度开始反思,以相反的话语再次重复文革逻辑的时候,丸山升则指出“在现存社会主义的不少、而且是严重的弱点被暴露出来,对其批评甚至已成为流行的今天,这样做究竟有多大意义”(285页)。丸山升的态度无疑需要我们深思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

  日本文学指的是以日本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横跨的时间大约有两千年。日本文学的论文题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论文的质量高低。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日本文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一)
  1. 日汉否定表达的对比研究

  2. 关于中日同形类义词的研究

  3. 日本新闻翻译实践与研究 报告

  4. 任务型教学法在日语专业语法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5. 浅谈日语寒暄语表现

  6. 翻译补偿视角下的《雪国》汉译研究

  7. 川端康成小说在中国的翻译·传播和接受

  8. 《罗生门》与《鼻子》的汉译本对比研究

  9. 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研究

  10. 关于日语中“猫”惯用句的研究

  11. 从日语教学的角度谈母语迁移现象

  12. 从语用学角度对日语会话中省略表达的研究

  13. 从语境看日语第二人称代词的隐匿性表达

  14.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研究及其 教育 指导

  15. 日语外来语的特征及其教育指导

  16. 关于日语教育中日本 文化 导入的考察与教育指导

  17. 《伊豆的舞女》中文译本中拟声拟态词的翻译

  18. 试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19.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 成语 的对比研究

  20.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日 广告 语言对比研究

  2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

  22.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翻译中的运用

  23.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产品 说明书 翻译

  24. 从《探求中国的山水》汉译本看游记类文本的翻译策略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二)
  1、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日汉语序对比研究

  2、现代日语可能表达研究

  3、现代日汉情态对比研究

  4、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

  5、汉日动物词之国俗语义对比研究

  6、日语拗、长、拨、促音与中古汉语音韵对应规律研究

  7、司马辽太郎咱歴史小说研究

  8、中国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格助词使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9、韩日语助词共现对比研究

  10、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研究

  11、日本近代言文一致问题初探

  12、韩日越汉字本土化过程研究

  13、汉、朝、日同形异义汉字词对比研究

  14、韩日禁忌语对比研究

  15、汉日比较视野下的汉语对比对生性研究

  16、汉日隐性性别词语对比研究

  17、日语复句句式变化研究

  18、中国高校日语专业学生中日同形 近义词 产出难易度影响因素研究

  19、明治以来的日本汉字问题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20、日语多义感觉形容词的语义分析研究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三)
  1. 中日色彩语「青」侦娭偡傞対照研究

  2. 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

  3. 关于日语被动句和汉语“被”字句的对比研究

  4. 现代日本语感情表现研究

  5. 从《伊豆舞女》中文译本看翻译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6. 《源氏物语》和歌汉译研究

  7. 关于中日色彩词的对照研究

  8. 中日惯用语中动物隐喻的对比研究

  9. 中日耻意识及其在言语表达上的体现

  10. 惠普日语客服的翻译实践报告

  11. 关于低碳增长的日语学术论文翻译实践报告

  12. 「逼傛偮偲」的暧昧性及其原因

  13. 中日翻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与信息再现

  14. 时尚类杂志文本的日译汉翻译实践

  15. 新闻类稿件的翻译策略研究

  16. 关于日语中食感表达的研究

  17.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日语中以“心”为中心的惯用句意义

  18. 文学作品中人物描写的翻译技巧探究

  19. 星新一小说翻译实践中翻译技巧的应用

  20. 太宰治《人间失格》汉译本的比较研究

  21. 对加译和倒译技巧的研究

  22. 日汉翻译技巧-加译在实例中的运用和分析

  23. 日译汉实践报告-《日本人和中国人这里不同》中常用翻译 方法 的应用分析

  24. 日语长句的翻译方法-《日本人与中国人这里不同》翻译实践报告

  25.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日译汉 句子 结构调整

  26. 常用翻译技巧的应用

  27. 日语中“手”的概念隐喻意义研究

  28. 基于跨文化交际理论下的中译日分析

猜你喜欢:

1. 日本文学论文选题

2. 日本文学的相关论文

3. 浅谈日本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4. 日本文化毕业论文优秀范文

5. 文学论文题目大全

6. 日本文学方面的论文

源氏物语对日本的影响和红楼梦对中国的影响?

世界最古老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于11月1日迎来千岁华诞,这部被誉为“让日本民族整整骄傲了10个世纪的文学名著”,以其独具魅力的小宇宙,影响了从江户时代至今的几代作家,在文学史和小说世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源氏物语》的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便作为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

300多年前由江户时代文学巨匠井原西鹤创作的《好色一代男》就在结构上模仿了《源氏物语》,将主角“世之介”人生中7岁至60岁的经历写成54帖短篇,各篇既独立又连贯,单读不失其趣,通读又另有一片天地,因而被誉为江户时代的《源氏物语》。

唯美派大师谷崎润一郎在用现代日语翻译完《源氏物语》后,发表了巅峰作品《细雪》,深受《源氏物语》的影响,将悠然舒缓的叙事节奏与登场人物的心理活动相重叠,生动地展现了日本的风土人情,而主人公的生活场景也恰恰同《源氏物语》中晚年光源氏所住的六条院颇为神似。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在中学时就倾慕《源氏物语》,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极大。评论界称,川端最著名作品《雪国》表现的虚无与《源氏物语》的物哀思想一脉相承,然而雕琢更细,变化更奇。川端的另一部代表作《古都》也带有浓重的《源氏物语》色彩,其中描写的那一对在贫富悬殊的家境中生长的孪生姐妹,几乎就是藤壶和若紫的“现代翻版”。

《朝日新闻》认为,千年《源氏物语》影响了几代文坛大师,除了已故的谷崎润一郎和川端康成,时下大红大紫的村上春树也尽染《源氏》色彩。在村上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中,不仅以“变奏”的方式演绎了六条妃子借生魂显灵将葵姬折磨至死这一《源氏物语》的著名情节,而且少年田村卡夫卡还读起了谷崎润一郎翻译的《源氏物语》。学者三田村雅子教授说,村上春树将《源氏物语》的情节“悬空”在了少年卡夫卡的无意识之下,两部时隔近千年的名著实际上有着相同的构造。

86岁的著名尼姑作家濑户内寂听说:“如果要找一本浓缩日本文化精华的书,《源氏物语》是唯一的选择。”濑户内寂听花费十几年时间,把《源氏物语》翻译成了现代小说,译作销量近300万册,成功地把这部古典名著呈现在大众读者面前,因此于2006年荣获由明仁天皇授予的文化勋章。就在不久之前,濑户内寂听赶了一回时髦,首度试水眼下最热门的手机小说。她表示,从自己所用的笔名“紫”,到小说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光”,此番创作的灵感恰恰来自古老的《源氏物语》。这正如《读卖新闻》所言:时至今日,《源氏物语》依旧在不停地刺激着日本作家的想像力。

传播是人类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也是人类除劳动和语言之外,区别于动物界的又一个重要标志。(1)而文化传播又是其中非常重要并值得研究的一部分。文化传播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文化信息的交流与互动。(2)单就文学来说,它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传播上的意义是人们记录、表达、传授和交流知识与思想的工具,主要在精神领域里起作用。由于文字的记载,使得信息传播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是信息持久地、确切地保存下来,并且有公开性和普遍性的特点。(3)正因这些传播学的特点,《红楼梦》这部鸿篇巨著才得以广泛流传,甚至影响到全世界,为今人所感叹。当然,文字传播将写作者和阅读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分隔开来,因而比起亲切的全息性的口语传播来是一种片面的传播方式,因而才会有评点派的苦苦翻卷探究和索引派的种种奇思妙想。

文化传播学的研究方向和很广,影响它的因素也很多,但其中分享与控制将一直占据主要的地位,是两个关键要素。分享又是重中之重,它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文化的传播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自己的文化传播给受众,让其他文化圈接受;另一方面,对受众者来说,也不是完全被动消极地接受文化进入,而是积极、主动、合理地吸取其营养成分,获取新文化带来的益处。就第一方面来看曹雪芹将自己的毕生心血融入这部著作之中。以其“百科全书”式的丰富知识展现于世。那么受者是这样做的呢?在这里,我试从《红楼梦》的续书情况及《红楼梦》在国外的传播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说明这部惊世之作的影响。

一,《红楼梦》的续书情况

乾隆五十六年,“程高本”问世,从而结束了《红楼梦》仅以抄本形式流传的形式,使这部名著的影响面大大地扩展了。自从嘉庆元年,逍遥子托名曹雪芹撰的《后红楼梦》出现,旋即,或从第九十七回或百廿回等章回为起点的“续梦”,“补梦”,“圆梦”
,“幻梦”……之类的红楼梦续书纷纷出笼,终清之世不绝,其影响延及当代。我们应该注意到:续书现象主要是名著本身的影响所致,研究文学史上的续书问题,实际也是对名著影响研究的延伸。(4)

(一)产生原因

任何一种传播结构都离不开传播情境、传者、受者和传播渠道四个基本要素。传播渠道可以理解为查媒介,包括民族语言,社会传播工具和设施等。这里就不详谈了。单就前三个要素分析如下:

1,社会原因

文化适应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机制之一,它是文化传播的选择性。(5)社会政治结构与传播结构存在着共协关系。传播体制直接表现着社会政治文化机制。(6)英礼士说:“传播方式与频道决定社会控制的方法和政府的体制。”(7)从另一个角度又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文化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传播体制。社会环境从广义上说是指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思想意识的综合表现。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就是指社会风俗和风气。(8)传播行为是指一切社会组织与群体之中人与人的信息交流活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对他人施以影响的传播行为。但不管是个人传播行为还是群体传播行为,都受到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传播学原理与应用》一书中明确指出“环境对人类的传播行为的影响带有多方面的性质。这种多面性是由环境的宽广性、传播行为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两者的互感、互动所引起的。尽管许多传播学研究者对环境中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对人们的行为、观点、信念给予重大影响的是周围的环境,人世间不仅不存在绝对孤立和封闭的传播系统,而且人类的传播活动根本无法摆脱环境对它的影响和制约。”(9)

清王朝虽以文化落后的民族入主,但随着经济的恢复文化也开始复苏。清廷曾采取过一些客观上利于文化发展的措施,如恢复科举,纂辑类书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小说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随着小说社会影响的日益广泛,有时皇帝也抱以喜闻乐见的态度。据清?昭梿《啸亭杂录》卷一载:“崇德初,文皇帝患国人不识汉字,罔知治体,乃命达文成公海翻译《国语》、‘四书”、及《三国志》各一部,颁赐耆旧,以为临政规范,及定鼎后设翻书房于太和门西廊下,j拣择旗员中习清文者充之,……有户曹郎中和素者,翻译绝精。其翻《西厢记》,《金瓶梅》诸书,疏字栉句,咸中綮肯,人皆争诵焉。“(10)这种喜好小说之风波及民间,对小说兴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当时清政府对小说的宽容有限,而且仅止于对统治无妨碍的小说,红楼梦续书能在禁书很严的乾、嘉时代产生并存在,很有意味。也许在清廷看来,这类书无大危害,况且续书中描写的宝黛爱情一般也都纳入了封建伦理的轨道,尽管笔墨有涉风月,但也还能为清廷所容忍。

2,《红楼梦》本书的原因

就《红楼梦》本身而言,最早流行与世间是以抄本形式传播的。曹雪芹在世时,仅仅是在其亲朋好友中流传,曹去世后,流传范围扩展,并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小说读本。正程伟元在序言中说“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于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径而走者矣。”可见它一问世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喜爱,王公贵人,黎民百姓争相阅读。自程甲本,程乙本刊行之后,流传更为广泛,一时间京城竟出现红楼热的文化时尚。逍遥子在《后红楼梦序》中记述:“曹雪芹《红楼梦》一书,久已脍炙人口,每购抄本一部,需数十金。字铁岭高君梓成,一时风行,几于家置一集。”郝懿行在《晒书堂笔录》中记载:“余以乾隆、嘉庆间入都,见人家案头必有一本《红楼梦》。”⑾当时流传有“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的说法。虽然《红楼梦》曾多次遭到朝廷的禁毁,但屡禁不绝,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为中多的续书产生提供了前提。并且,《红楼梦》一书包孕之丰厚,思想之深邃,远远超过了中国古代任何一部名著,人称它为“百科全书”,中华民族的“文化小说”。的确它提出的问题太多了:社会的、家庭的、道德的、伦理的、婚姻的、科举的……包罗万象。它吸引着人们试图去解答这些问题,很多人也是在续书中揉进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独特看法。

1,续书作者自身原因

文人的思想应该是受其所处的时代的文艺思潮影响的。在商品经济冲击下,明清以来思想界追求个人价值,主张个性解放的人文注意思潮更加深入人心,这股思潮对文人真正的独立创作其了决定作用。从本质上说,社会环境影响和制约传播行为的具体过程即使指社会环境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的交互作用中,个体能动地接受生活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完成社会人的塑造并讲这种结果反作用于社会的双项互动过程。(12)人们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事物,分析社会,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恐怕也是红楼梦续书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如曾写过名为《新石头记》的红楼梦续书的晚清著名谴责小说家吴研人,在其书第一回中的一段话可能代表了当时许多读者的心声:自曹雪芹撰的《红楼梦》出版以来,后人又撰了多少《续红楼梦》、《红楼后梦》、《红楼补梦》、《绮楼重梦》,种种荒诞不经之言,不胜枚举,看到的人没有一个说好的,我这个《新石头记》岂不又犯了这个毛病了吗?然而据我想来,一个人提笔作文,总先有了一番意思,下笔的时候,他本来不一定要人家赞赏的,不过自己随意所如,写写自家的怀抱罢了。至于后人的褒贬,本来与我无干。吴研人的话很有代表性,其中“写写自家怀抱”道出了不少续书作者的主要创作动机,这是这种动机在不同作者身上的体现,才会有多种续书的产生。

(二)《红楼梦》续书的影响

《红楼梦》续书一经产生,就有多家书坊刊刻梓行,当时刊刻这些续书的主要书坊有:贵文堂、聚珍堂、文光堂、经训堂、疏景堂、金谷圆、抱瓮轩、红蔷阁、藤花榭等等。
这些续书还多次被刊刻。因此,同一部续书其版本也很多。这些续书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有不少还流传到了海外,而且海外收藏的版本有的还是国内少见的。据柳存仁《伦敦所见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有“嘉庆乙未本”《红楼复梦》,从前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曾云此书“未见”;一栗《红楼梦书录》则认为这个本子并不存在,是因为作者自序末语“嘉庆四年岁次乙未中秋住与春州之蓉竹山房”而讹。现在看来,可以证实这个版本的存在了。又据日?大冢秀高《增补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东京大学藏有《红楼后梦》,此书国内迄今未见,可是据这个书目,系“同治元年刊,羊城文光堂藏板,不分卷,二十四回,每页九行,行二十字,无图。”如此确凿记载,说明此书确实存在过,而非《后红楼梦》的异名。象这类续书如注意寻踪,或许还会发现一些。此外,俄国汉学家JI?TI缅希科夫,B?JI李福亲在“长篇小说《红楼梦》的无名抄本”一文中记载,国文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图书馆藏有《补红楼梦》、《续红楼梦》、《后红楼梦》、《红楼圆梦》、《增红楼梦》、《红楼复梦》等。前苏联科学院亚洲人民研究所汉学图书馆也有红楼梦续书。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汉学家对这些续书的态度也不寻常。如俄国瓦西里耶夫院士在其藏书目录中评论到“据说,这些模仿者都没达到原作的程度,但我们知道,它们同样是应该体现中国人的那种生活和体现其精神的。所以,我们并不认为它们是全然没有兴趣的。”(13)而且,韩国还曾翻译过红楼梦的续书。由上可观红楼梦续书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二《红楼梦》在国外的传播及影响

传播是一种复杂的动态平衡。从最普遍意义上讲,传播是一个系统(信源)影响另一个系统(信缩)的活动,这是一个操作意义。(14)在古代,随着船舶等交通工具的发明,人们能够跨越海洋,翻越大自然的种种障碍进行跨国界的交流,从而使先进的知识、技术、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造成了文化的融合。文化融合使文化圈吸收了营养,使文化的适应、文化的整合功能得到增强,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实现文化的重构。而《红楼梦》以其独特的精神魅力,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错综复杂的故事线索,悲金悼玉的爱情故事不仅征服了我们,一经流传出国,就在国外造成很大影响。迄今已有16种文字30多种译本。(15)《美国百科全书》把它与日本的《源氏物语》、俄国的《战争与和平》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1980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州召开了第依次国际红学研讨会。1986年6月在哈尔滨举行了《红楼梦》讨论会,美国、日本、法国、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原苏联等国的学者参加了这次的研讨会。

(一)《红楼梦》在日本

日本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两国文化关系之密切自不必说。因此,《红楼梦》在日本影响甚大,自传入后就有人翻译与研究。在日本的外国语学校把它作为学习汉语的教科书。

据考,《红楼梦》最早是从钱塘北的乍浦出海,东渡日本的。(16)据日本著名红学家伊藤簌平先生考证:一直在长崎从事清贸易的日本富商村上家的私人文书中有一本记载货物的“差出帐”,其中记到:宽政暌丑五年(公元1793)十一月二十三日有船从浙江乍浦港起航,十二月九日抵长崎。在“寅二番南京船”栏下,有“船主王开泰,唐人八拾人”的船载品的目录,其中有“《红楼梦》九部十八套”的记载。这是到目前为止在红学研究史文献中《红楼梦》传至海外走向世界的最早记录。乍浦何以成为《红楼梦》传播的重要一环?可从其地理环境分析。在传播学中,环境是指围绕在发生传播活动周围的情况和条件等。(17)人作为大自然的产物和社会性的动物,其传播活动必然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传播活动将永远受制于环境。而地理环境对传播活动的影响又是明显而深刻的。乍浦港的地理条件是得天独厚的。它地处钱塘江之北,依九龙山为伴,面向大海,自古以来就是内地航海之佳地,独具海河联运之特色,为历代政府所重视,海上地位突出。19世纪乍浦地方有名的诗集《乍浦集咏》中有一首是高士奇写的“茶花诗”,其诗序具体地反映了乍浦地区和日本在民间很早就有了花事交流,由此判断,文事、书事也会有所贸易交流。另据日本有关史实,在清代前期,日本曾发生过几次大火灾,许多皇家图书被焚,日本急需中国图书补充。所以有中国图书从日渐繁荣的乍浦港运入日本也是情理中事。

19世纪末叶,日本开始翻译《红楼梦》,最初是节译。自1892年日本汉学家森槐南翻译了第一回,在《城南评论》杂志第2期上发表,到现在已有百年历史。(18)在他之后,各种日问节译、全译本陆续问世。影响最大、流行最广的好似松枝茂夫和伊藤簌平的全译本《红楼梦》,它是最早的全译本。这本书共14册,120回,前80回据有正戚序本译出,后40回据程乙本译出,1940年动笔,1950年脱稿,由日本岩松波书店作为“岩波文库”的一本出版,卷首有译者的解说,书末附译注、贾家世系图表。这个译本于1963年又由东京平凡社作为“世界名著全集”第五卷再版。

随着《红楼梦》日译本的大量出版,日本的《红楼梦》研究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迄今为止,日本汉学界研究《红楼梦》的资料书、专著有三、四十种,报刊论文多至数百篇。
东京大学的藤堂明保,京都大学的清水茂,神户大学的太田辰夫,东京大学的松枝茂夫,曾在北海道大学和大阪市立大学任教的伊藤簌平等都是研究红楼梦的著名学者。其研究方向也很多:宫田一郎写了《红楼梦语汇索引》,摘录了《红楼梦》中的联语、成语、俗语词汇,村松英的《红楼梦的小说性》对其语言和艺术技巧进行了深入研究,伊藤簌平等学者对其版本也做了系统的研究。1951年桥川时雄、金子二郎等人利用文部省的科学研究经费在京都组织了《红楼梦》研究班。

(二)《红楼梦》在韩国

根据朝鲜后期文人李圭景的著录年代曾推断“传入朝鲜的时间最迟不会超过1830年以后。”(19)又有一说:《红楼梦》流传到韩国的时间可能是《程刻本》出现以后的十八世纪末年或十九世纪初年前后。(20)1960年,大正音社出版了朝文《红楼梦》120回的节译本,1969年,乙酉文化社出版了李周洪翻译的120回《红楼梦》5卷全译本。

韩国对红学研究也很重视。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21)一,朝鲜后期(1892——1910)
始至《红楼梦》传播到朝鲜各地,形成不少读者层,翻译等工作留下很好的成果。倍受红学界和翻译学界重视的现存在喊归精神文化研究院的乐善斋本就是这时产生的,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全译本。二,日本占领时期(1910——1945)三,韩国光复后(1945——1980)这两个时期由于时代条件与学术环境原因,红学成果不显著。四,1980年出现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术论文一直到现在,红学研究突飞猛进。

(三)《红楼梦》在俄国

众所周知带有脂砚斋批语的列藏本,为远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列宁格勒所收藏,这个抄本我国国内从未见到,倍受国内红学家重视。有人说它为“道光年间被俄国人从我国携走”,(22)更有证明“列藏本《石头记》就是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经过琉璃场书肆辗转卖给在华的俄国人,后再流传到俄国的。”(23)不管这样。俄国重视红楼梦是显而易见的。

早在1812年。驻北京的俄国传教士团就给予它很高的评价。1843年,传教士阿列克赛?伊万诺维奇?科万科把《红楼梦》第一回的部分内容译成俄文,并在彼得堡出版的《祖国记事》杂志上发表。十月革命以后,原苏联非常重视《红楼梦》的翻译与研究工作。1985年国家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帕纳秀克翻译的《红楼梦》俄文全译本。

(四)《红楼梦》在德国

中国与欧洲的真正意义的文化交流是近代史的事,可以说它是伴随着西方的基督教向中国的传教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同时发生的。

西方第一个撰文介绍《红楼梦》的人是德国传教士郭士腊。(24)1842年5月,他写了《红楼梦》一文发表在广州出版的《中国丛报》的第11册上,他是第一个发表研究《红楼梦》论文的外国人。

1932年,德国莱比裼英泽尔出版社出版了今800页的《红楼梦》德译本。译者是当时已经成名的汉学家库恩。他自称是第一个登上《红楼梦》这座高峰的欧洲人。

当然,由于东西方固有的文化、思想等方面差异,库恩在再现了宝、钗、黛为核心的主要故事情节的同时,删去了于这条主线关系不甚密切的枝节,当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文化圈的时候,必须适应这一文化圈的特殊情形。他的原则是:针对传播的作用点是对象的心理这一点,凡是刻画主要人物特征的细节,尤其是对西方人既新鲜,又有文化史意义的内容,他都准确地翻译过来,在断裂处,施展艺术家蒙太奇的技巧,巧妙的将上下文连接起来,不使人感到有断裂之感。这样,虽然作了大量删节,仍保持了原作的全貌和轮廓。传播者要把传播内容送到受传者的心灵里去,首先得把这道心灵的大门打开,在这点上库恩的手法巧妙的很,为《红楼梦》这部东方名作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作了积极的贡献。

除此以外,越南、缅甸、泰国、新加坡、英国、法国、捷克、罗马尼亚、西班牙等国在红学研究上均有较大成果。篇幅有限,恕不评论。

《红楼梦》这部经“曹雪芹于悼红轩钟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鸿篇巨著影响之深之广,恐怕是他本人始料未及的,这片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红楼梦》影响的拙文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红学研究提供一条新的道路。

世界汉学的世界汉学

世界汉学——《世界汉学》是目前国内汉学方面唯一有正式刊号的学术刊物。她的编辑部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主编刘梦溪,副主编任大援。《世界汉学》是世界各国汉学家的园地,她同德、英、俄、美、日、荷兰、瑞典、葡萄牙、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汉学机构,有广泛联系,并有许多资深汉学家出任国际编委。《世界汉学》——办刊及其目的:是给关切中华文明的历史经验事实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各国汉学家,提供一个自由演说的园地,祈望以汉语的方式建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系统之间沟通与对话,建构国际汉学研究的学术桥梁,为实现在21世纪的共同梦想而尽绵薄之力。世界汉学的刊首语是:“为了中国、为了过去与未来,为了东方与西方。”《世界汉学》是研究世界各国汉学的历史和传统,交流汉学研究的经验,传递汉学研究最新讯息的资讯性、知识性、研究性、国际性的学术刊物。选题包括:l、研究与介绍世界各国汉学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梳理传统,总结经验;2、介绍世界各国主要的汉学机构、汉学期刊和相关的出版物;3、推介世界各国著名的汉学家,包括介绍其生平、履历和学术成就;4、介绍和推荐不同历史时期具代表性的汉学著作、研究论文;5、介绍和交流各国汉学研究的最新资讯、学术动态;6、对世界各国汉学的传统、资源、观念、方法作比较研究;7、探讨世界汉学在21世纪的走向及发展前景展望;8、刊载与汉学相关的文物及机构、人物、刊物、著作的图版和书影。《世界汉学》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0028国内刊号为CN11-2604/G2国际大16开本每年出版2期,每期约30万字分别于5月、11月出版北京新源里西一楼B座《世界汉学》杂志社编辑者: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出版发行: 世界汉学杂志社地 址: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美术设计:吕敬人 梁毅凡排版制作:世界汉学编辑部世界汉学-创刊号-目录:世界汉学(第一期)World Sinology?( Contents of First Issue)【汉学新视域】本土经验的全球意义——为《世界汉学》创刊访杜维明教授 (周勤)汉学与社会人类学—研究范式变异的概观与评价(王铭铭)【日本汉学专页】汉学的临界点——日本汉学引发的思考 (孙歌)论竹内好——关于他的思想、方法、态度 [日]代田知明日本文坛三闻人——近代日本儒学史主流派学者述评 (严绍璗)日本的现代中国研究与现代中国学部——访日本爱知大学加加美光行教授 (张萍 )【法国汉学】法国对中国哲学史和儒教的研究 [法]汪德迈 程艾兰法国20世纪对中国史的研究 [法]鲁林法国战后对中国占卜的研究 [法]马克法国对汉传佛教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法]郭立英【美国与中国】中国史大师费正清 [美]钱金保理解过去的三个途径:——作为事件、经验和神化的义和团 [美]柯文【汉学史研究】古代汉学的萌芽时期——葡萄牙人对中国的论述 (万明)十六世纪葡萄牙的中国观 [澳门]吴志良【汉学家】安特生在中国华北的考古活动 (张静河)艾兰博士的汉学研究 (张海燕)【人物与书评】关于“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一些断想 (黄平)东西方汉学和《东西方汉学思想史》 (余英时)《东西方汉学思想史》寄语 [日]三浦国雄为了法国与中国的文化因缘----译坛骁将耿升 (谢方)【汉学机构掠影】法国汉学研究所 (戴仁)海德堡大学汉学系 (萧瑟)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及其汉学研究 (杨慧林)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的在国古籍藏书 (沈津)日本与中国学有关的学会和研究会 [日]代田智明日本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部 [日]绪形康【汉学研究动态】“现代中国文学场”国际研讨会 (荷兰)贺麦晓“中西文化关键词”计划 (任可)“海外汉学研究现状及其对策研讨会 (张西平)80年代以来国内汉学出版物一瞥 (任大援)(二)、世界汉学世界汉学,指国外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工艺科技等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又称中国学。世界汉学,与汉学研究是两个不同的学术概念。汉代人研究经学注重名物、训诂,因而后世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中国学,也称“中国研究”、“汉学”。国外对中国研究的统称。有广狭两义。广义指研究中国的哲学、宗教、历史、政治、经济、艺术、语言等各门社会科学和部分自然科学;狭义指研究中国的文献、语言和文学。在现阶段,中国学的研究重心是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世界汉学,研究对象:从世界汉学发展的历史和研究成果看,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中国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实际上是研究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整个中国的学问。由于汉民族是中国的主体,而且世界汉学最初发轫于汉语文领域,因而学术界一直将世界汉学的名称沿用下来。也有学者用中国学来称呼传统的汉学。世界汉学以整个中国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世界汉学,包括了中国的社会科学和部分自然科学;狭义的世界汉学,只涉及哲学、宗教、历史、语言文字等部分社会科学,诸如传统的版本、目录、校勘、音韵、训诂、考证等。从课题方面看,世界汉学,已涉及中国社会生活中已经发生和将有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态,从学科体系看,世界汉学已经囊括了中国已经建立起来的所有知识形态。世界汉学,学科历史:汉学的产生发展,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有联系,又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普遍发展相关联。一般认为,汉学萌芽于16~17世纪来华传教的教士的著述中。400余年里,汉学经历了发轫期、确立期、发展期和繁荣期4个阶段:(1)世界汉学发轫期(16世纪末-17世纪末) 西方对于中国的了解早在古希腊就已开始。但西方对中国的研究则始于16世纪末。第一本专门讲述中国的书是1585年在罗马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史》(门萨多著)。该书出版后,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有影响的早期著作还有《中华帝国志》、《中国改朝及中国基督教现状》、《中国度量衡考》等。这些著作大多出自教士之手,对中国的研究流于表面,缺乏系统性。(2)世界汉学确立期(18世纪初-19世纪初) 18世纪初清王朝和罗马教皇有“仪礼”之争,刺激西方各派传教士对中国礼俗和文化的研究。尤其是法王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科学院派来的优秀传教士,拟定了具体而系统的中国研究项目:中国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史;中国古今通史;汉字的起源;中国的动植物和医学等自然科学史;中国各门艺术的历史;中国现状 ,国家治安、政局和习俗,矿产和物产等。其结果出现了一批汉学成果:《中国仪礼论》(李明)、《鞑靼史》(刘应)、《书经以前之时代与中国神话之关系》(马约瑟)、《中国通史》(冯秉正)、《 成吉思汗及蒙古史 》(宋君荣)、《大唐史纲》(宋君荣)。而作为18世纪汉学双璧的是杜赫德编著的《中华帝国史全志》(共 4 卷)、当时北京教士研究中国成果汇集《中国杂纂》(共16册)。在18世纪法国教士汉学 成果的 基础上,19世纪初出 现了法国雷慕沙(1788~1832)和德国克拉勃罗德(1788~1830)两位博学多才的汉学大师。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历史、语言、文学、宗教、地理学等众多领域。两人于1818年联合发起成立亚洲协会 ,发行期刊《亚洲学报》,主要刊发汉学研究成果。随后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成立(1823),刊《皇家亚洲学会会报》。以此为标志,汉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3)世界汉学发展期(19世纪中后期) 这一时期正是西方试图将中国殖民化,与中国政府发生政治、军事冲突的时期。西方各国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研究,改变了法国垄断汉学的局面。英国、荷兰、德国、瑞典、奥地利、俄国都有一批卓有成绩的汉学家:法国继雷慕沙之后有儒莲、毕瓯、巴参,荷兰有霍夫门、施古德,德国有奚伯尔特、晓特、甲柏连,英国有理雅格、毕尔、卫烈亚力,俄国有萨哈诺夫、帕底雷阿斯 、白莱脱胥乃德、伊凡诺夫斯基,瑞典有多桑,匈牙利有乔玛等。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其中施古德最早研究中国天文学,晓特的中国边疆民族研究仍有价值,毕尔开中国佛教文献学的先河,乔玛成为公认的藏学创始人。这一时期的另一特点是不少汉学家集中毕生精力翻译中国古代典籍,译文水平较前有大幅度提高。如牛津大学首任汉语教授理雅格以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求准确地翻译了《论语》、《大学》、《中庸》、《书经》、《诗经》、《孟子》、《 春秋左传 》、《 易经 》、《孝经》、《道德经》和《离骚》,成为汉籍西译大家。(4)世界汉学繁荣期(20世纪-现在) 20世纪近百年的汉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20世纪初期,甘肃敦煌石窟藏经洞被发现,其中保存大量古代汉文、藏文、蒙古文和其他文字的写本卷子及文物。西方一些汉学家来到敦煌考察,并掠走大批文物文献。这批珍贵的文物文献令汉学界震惊。以此为契机,促进汉学研究的新发展。西方一些大学纷纷设立汉学课程,成立专门的汉学研究机构,出版专门的汉学研究期刊。如法国巴黎大学高等中国研究所、荷兰汉学研究会、莱顿大学中国研究所、法兰克福中国学院、美国中国研究所、美国中国学会、美国汉学促进委员会、日本支那学社、日本中国研究所、日本中国学会,前苏联中国学家协会等。此外还有藏学和敦煌学的一些专门组织、机构,这些汉学机构或团体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门汉学杂志。还有研究东方或亚洲的学术刊物也是发表汉学成果的重要阵地。世界汉学概况: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周边国家的汉学、俄罗斯汉学和西方汉学:(1)、周边国家的汉学:主要是日本、韩国和越南。就日本文学来说,它接受中国较早,不仅借用中国的语言符号,而且刻意模仿中国古典诗文的内容和形式:袭取意匠,因承手法,摹拟题目,采撷成句。这种用汉语创作的文学作品,被称作汉文学,后来才有了以假名创作的文学——和文学。所以,日本的学术也深受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他们的汉学研究以编纂、译注、训诂、考证、梳理发展史为特色。(2)、俄罗斯汉学: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一方面面向西欧,间接获得汉学信息,一方面注重发展该国的汉学研究。它视野阔大,兼顾东方和西方。十月革命后,以马克思主义学术观研究中国,也是它的特色。(3)、西方汉学:西方汉学具有浓重的西方学术的色彩,与日韩汉学、俄苏汉学相比,它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具体来说有如下数端:中西文化属异质文化,西方接受中国颇多曲折,汉学研究忠实地记录或者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程;西方学术不断求变,代有新学,这也影响到了汉学研究,如撰写中国文学通史、敦煌学研究、中亚交通史研究等等,均早于国内同类研究;西方汉学研究的方法论极为活跃,它明确反映出“西论中用”是否可行,如何正确操作,可为国内研究提供借鉴。相关词汇链接:国学:该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孙诒让《周礼.正义》:“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周代的“国学”只是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国学,又称国故,可译“ GuoXue ”(音译)、“ Sinology ”(意译,指中国学, 汉学 ,因无别于汉族学而有争议)。狭义的是指以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与学术,包括古代诸子百家。广义主要是根据胡适:“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说法而拓展外延和内涵,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 、 (魏晋)玄学 、(隋唐)道学、 (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 、 (元曲)与(明清)小说 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 、学术体系。因此,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优秀文化和学术成就,包括 历史 、 思想 、 哲学 、 地理 、 政治 、 经济 乃至书画 、 音乐 、 术数 、 医学 、 星相 、 建筑 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另外国学还指学府 ,如太学、国子监。国学也是一门学问,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20年代 始盛。简而言之,国学,就是中国学,就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明。此后朝代更替,国学逐步由小学演变为高等学府。国故学:相对于洋学,而有国学,国故学最简单的说法,就是中国学、汉学。国学一个特点是概念模糊性。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国学指学问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孙诒让《周礼.正义》:“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周代的“国学”只是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是国学的外延。国学又可称国故,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构成了恢弘的经、史、子、集四部。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中国学、汉学、汉族学)。狭义:以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与学术,包括古代诸子百家。广义:“中国皠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说法而拓展外延和内涵,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 、 (魏晋)玄学 、(隋唐)道学、 (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 、 (元曲)与(明清)小说 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 、学术体系。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优秀标化和学术成就,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都是国学范畴。国学严格定义,目前为止,学界没统一界定。汉族学: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正面临着严峻的双重挑战:一方面要恢复和弘扬本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有本民族特色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还要追赶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早日融入国际社会。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汉族自身存在着诸多问题,人口太多,生活太差,在世界范围内,无论在经济或是文化上,汉族仍然属于弱势民族。不少汉人缺乏民族意识,对历史知之甚少,再加上当前社会思想衰微,学术陵夷,所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已是不绝如缕。因此提议,创建一门全新的学科——汉族学。汉族学的任务旨在研究汉族的过去、现状和将来。这将是一门涉及多个学术领域的交叉学科。大体可分三部分:汉族文化学:汉族社会学汉族未来学。文化学研究汉人的历史与文化,继承并利用先人的文化遗产,塑造当代汉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学专门研究汉人的身体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展示汉族的生存状况,指出问题,并研究解决办法;未来学给合国际形势,探讨汉族今后的发展走向以及在世界的地位等。中学:清末称中国传统的学术(区别于“西学”)。西学亦称“新学”。与“中学”相对。泛指西方文化,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特指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文化,成为当时先进人士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根据。

浅谈日本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日本文学的发展历史没有中国文学那么久远,在思想上的认识也不是像西方那样前卫。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日本文学论文开题 报告 ,供大家参考。

《 20世纪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比较视野 》

摘要:在日本真正具有学术意义和比较视角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始于竹内好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研究会的同人。继竹内好之后,关于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加起来,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 文章 涉及这一论题,进入八九十年代这一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真正具有一定理论建树和思想深度的研究并不多见。而相比之下,伊藤虎丸的研究以其宏阔的思维视界和独到的理论深度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20世纪日本;中日现代文学研究;比较视野

中图分类号:I0-0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24-0116-02

中国与日本自古以来特殊的 文化 关系和进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紧张的民族矛盾,使日本人在打量现代中国和中国文学时,就特别关注中日之间的文化、文学关系,比较早的像井东宪的《中华民国的新文艺——与日本文艺的关系》(《都新闻》,1929.2.13-15)、泽村幸夫的《支那小说家的日本女性观——从张资平的作品谈起》(《东洋》34—6.1931.6)、中村光夫《鲁迅与二叶亭》(《文艺》,1936.6,收入《文艺读本·鲁迅》)、山东赋夫在《读卖新闻》(1936年10月22—25日)上发表的《鲁迅与我国文坛》等都显示了关注中国和日本文学关系的新视角。不过,在日本真正具有学术意义和比较视角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无疑是始于竹内好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研究会的同人。

纵观竹内好的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始终内含着比较的视角。他从鲁迅那里,竹内好找到了自我反省和批判的契机,并由此展开对亚洲的近代化问题的思考。他说:“我看到,鲁迅以身相拼隐忍着我所感到的恐惧。更准确地说,从鲁迅的抵抗中,我得到了理解自己那种心情的线索。从此,我开始了对抵抗的思考。如果有人问我抵抗是什么,我只能回答说,就是鲁迅所拥有的那种东西。并且,那种东西在日本是不存在的,或者即使存在也很少。”也正是“从这一基本判断入手”,竹内“形成了对日本的近代与中国的近代的比较性思考”。[1]他的目的并不是停留在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本身,而是以此为“镜子”,系统地对鲁迅所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分析,同时解剖与中国同属一个文化范畴的日本民族的文学及思想性,转而对日本的近代主义无情地加以鞭挞和批判。以此思想为基点,构筑了他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并以这一发展模式和价值取向从事其研究活动。比如竹内好强调鲁迅以文学启蒙国民精神的思想,肯定他通过“抵抗”,主体性地接受西方先进的思想与文化的“拿来主义”,据之以批判缺乏“抵抗”的“转向型”的日本近代化,实质上是把鲁迅研究纳入日本现实社会的批判之中,以鲁迅为媒介或参照展开自我反省与批判。对于他来说,亚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化亦即中国革命,使得对于近代日本进行批判成为可能。在他那里,亚洲首先就是中国。竹内经常说中国通过彻底否定传统而再生于现代,也就是通过“回心”而创造出新的自我。在这一意义上,竹内好得出了中国走的是不同于欧洲的近代化之路的结论。并主张通过现代中国这个媒介实现自我否定,这就是鲁迅所说的那种窃得别人的火烧自己的肉的行为,以促成新的文化自我形成。所以,丸山升认为,竹内好的中国论,比起论述中国本身来更倾向于论述和批评日本、日本文化、社会的“近代主义”。他指出:鲁迅之于竹内好,是“体现实现了与日本‘近代’不同性质近代中国之特征的文学家、思想家,他自身便是对日本近代的批判和镜子。竹内塑造的这种鲁迅像,之所以在战后不久的日本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便是因为很多日本人开始回顾给日本带来那场战争的‘近代’究竟是什么,认真思考未能阻止那场战争的一方弱点是什么;而反过来,则对经过那场战争而作为新中国再生的中国抱有惊诧和敬意。竹内的鲁迅像正是抓住了这些日本人的心。”[2]

继竹内好之后,关于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加起来。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文章涉及这一论题,如武田泰淳的《中国小说与日本小说》(《文学》,第18卷10期,1950年10月),冈崎秀夫《中国作家与日本:关于郁达夫》(《文学》,第21卷9期,1953年8月)、丸山升的《鲁迅与厨川白村》(《鲁迅研究》19期,1957年12月)等。到了70年代上述论题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细化,如今村与志雄的《鲁迅与日本文学》(《鲁迅与传统》日本劲 草书 房,1967年)、斋藤敏雄的《福本主义对李初梨的影响》(《野草》第19期,1975年6月)、小泉让《鲁迅和内山完造》(讲谈社,1979年)等。这些文章和论著都注意到了中国现代作家与日本及日本文学的关系问题,但是,基本上还停留在现象的描述和事实的求证上,像今村与志雄《鲁迅与日本文学》,直接把鲁迅与日本文学联系在一起,由鲁迅的留日经历来推断鲁迅与日本文学的关系。他认为,文学家鲁迅的形成,受到过日本近代文化的影响,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他借助从1906年秋季以后就和鲁迅同在日本 留学 ,起居相守,又同是悉心文学的胞弟周作人在鲁迅去世后写的回忆,来证明鲁迅在漱石以外,对于日本文学并无兴趣。但事实上,鲁迅虽然没有对日本文学表示关心,但是,并不意味着鲁迅没有选择日本文学作为思想启蒙和文化批判的手段与工具。鲁迅一生翻译了相当一部分日本作品,据统计大约有六十五篇之多,像武者小路实笃的《一个青年的梦》、有岛武郎的《与幼小者》、夏目漱石的《挂幅》等。然而关于这一点,并没有引起今村与志雄的关注。

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不仅数量多,而且探讨的问题更加广泛,但是,真正具有一定理论建树和思想深度的研究并不多见。这个时期的研究视野从以下的文章题目中可以显示出来。像冈田英弘的《爱日本的中国人——陶晶孙的生涯和郭沫若》(《中央公论》95卷15期,1980年12月)、福田范正的《周扬和日本普罗文学运动》(《野草》第40期,1987年9月)、新谷秀明的《巴金和石川三四郎》(《野草》第54期,1994年8月)、小谷一郎的《日中近代文学交流史中的田汉—田汉和同时代日本作家的往来》(《中国文化》第55期,1997年)等。除了上述的论文外,1991年日本东方书店出版了由山田敬三和吕元明编著的《十五年战争与文学——日中近代文学的比较研究》,收辑了中日两国学者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日战争期间的中日文坛、在华反战文学、沦陷区文学和抗战文学,以及中日文学交流等,显示出强烈的“比较”意识和全面揭示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的企图。像冈野辰之的《中国现代作家与日本文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从和歌、俳句、私小说、文艺科学论和新村运动等几个方面,意欲全面地描述中国现代作家与日本文学的关系。然而,它所作的概述显得过于浅显和简单,并未能将中国现代作家与日本文学的复杂而矛盾的关系深刻地揭示出来。而相比之下,伊藤虎丸的研究以其宏阔的思维视界和独到的理论深度表现出与上述研究不同的个性特征。

伊藤虎丸是日本战败后,经历了民族的历史性深刻反省思潮的洗礼,并在这一思潮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竹内好的深刻影响下,走上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路。伊藤虎丸的研究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注重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研究,无论是鲁迅研究,还是创造社研究,他都将他们与日本文学联系起来展开思考,从而构成了他的比较视角。诸如《早期鲁迅对尼采的理解与明治文学》(1979年)、《鲁迅与日本人》(1983年)、《在“脱亚论”与“亚洲主义”的中间——日中近代比较文化论序言》(1994年)等,这些论著主要体现了两个特点。

第一,视野宏阔、思想深刻。伊藤虎丸注重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以中国现代文学为媒介思考日本近代化和民族命运,就是孙玉石所说的“大文化比较的视角”。孙玉石指出:伊藤“他习惯于从大的历史背景,从整个亚洲国家民族命运的视野,来思考中国现代文学所可能提供的历史的启示”[3]。在他的《鲁迅与终末论》、《鲁迅与日本人》等书中,在他的许多学术论文中,都在大文化比较的视角上,阐发了自己关于日本近代民族命运的思考。伊藤虎丸强调了采取比较的 方法 对于认识各民族的“文化”的意义,他说:“各个民族都有这样的‘文化’。它是只有用‘比较’的方法才能认识到的”[4]。其内在包涵着竹内好的“比较性思考”的精神,不过,相对而言,竹内主要把鲁迅和中国作为内在的否定性的“精神”存在或参照坐标,当然这也是伊藤虎丸的思想基点和最终归宿,但他主要是在同时代的文化选择差异性的思想史的意义上使用了比较的方法。而且,他突破了竹内好否定鲁迅与日本文学关系的论断,在日本明治和大正时期的思想语境中和文化空间里考察鲁迅、创造社同人与日本文学以及西方文化的复杂关系。

第二,方法独特、角度新巧。与上述特点紧密相连,不是一对一地具体考证中日作家或中日文学作品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或进行平行研究,而是将鲁迅及创造社等留日作家纳入日本近代思想史的语境中,考察和梳理留日作家与西方文化及日本文学关系。一方面从日本思想界变化的历史轨迹中,在与日本的同时代关系中考察和把握鲁迅和创造社作家与日本文学的精神联系,比如考察鲁迅对尼采思想的接受与日本在接受上的差异;在民族主义问题上,把鲁迅与石川啄木、斋藤野人、内村鉴三等人进行同时代性思考;在科学主义方面,将鲁迅与福泽谕吉展开同时代性探讨。另一方面对非同时代的鲁迅和创造社进行“非同时性”的思考,比较和检视处在明治和大正不同时期的中国留日作家与日本文学的精神联系和他们之间的差异。这种在复杂的语境中的“同时代性”和“非同时代性”的多重比较,使日中文学关系的研究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张力。

参考文献:

[1][日]竹内好著.李冬木等译.近代的超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96.

[2][日]丸山升.鲁迅、革命、历史[M].王俊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46-347.

[3][日]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序[M].孙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

[4][日]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M].孙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6.

《 日本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

摘 要: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半期,以英国、法国、德国为中心在欧洲各地而兴起的一股革新思潮。这是欧洲资产阶级企图摆脱封建秩序和封建统治的运动在文学上的具体体现。在其影响之下,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在约一个世纪之后兴起了。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虽不像欧洲浪漫主义那般声势浩大,但也对日本文坛以及日本文学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日本浪漫主义 背景 理论 作家 评价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的英德两国,继而影响法国,席卷欧洲大陆。而这一时期的日本,由于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彻底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另外受西方文明刺激的影响,人们的自我意识觉醒,开始追求自我确立与自我解放。一批青年作家开始追求与以往的文学所不同的创作风格,使明治时期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一度在日本文坛上占据半壁江山。

一、时代背景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取得成功,日本社会极力要求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另外在西方浪漫主义和文化的刺激影响之下,日本人开始超越理性,注重关心自己的内心和情感,促进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于是自由且大胆地表达感情的感想、诗歌、评论等一些文体占据了日本文坛的半壁江山,在这种政治文化背景之下浪漫主义文学在日本也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 理论表现

日本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深受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对于人的崇拜代替了对于神的崇拜,开始重视人的力量,将人处于整个社会文化的中心地位, 宣扬人格的平等和自由、主张恢复人性、尊重人权、张扬人性爱。但是, 这种思想的变革, 与根深蒂固的封建保守势力发生激烈的冲突,文化上的开放与保守、民主与专制、 自由与禁锢两种思想的对立大大加剧。正是这种矛盾思想的激烈碰撞才使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即:主张情感至上,追求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追求个人自由,推崇人的内部生命。

三、代表作家及作品

根据时间先后可将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分为3个时期: 第一期是以北村透谷、 岛崎藤村的《文学界》为中心; 第二期是以与谢野铁干、与谢野晶子、薄田泣堇、蒲原有明、泉镜花等人的《明星》为阵地;第三期是北原白秋、吉井勇、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等人的唯美主义、颓废文学。①

森鸥外是开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之先河的先觉者,他的代表作《舞姬》、《泡沫记》、《信使》构成了他留德的青春爱恋的纪念三部曲。

(一)第一期代表作家及作品

如果说森鸥外开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之先河的话,那么真正成为浪漫主义主导力量的是于1893年1月创刊的《文学界》杂志及其周围的年轻一代。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是北村透谷的评论、?口一叶的小说和岛崎藤村的诗歌。

北村透谷主要作品是长诗《楚囚之诗》和《蓬莱曲》等。但是北村透谷更加重要的史学价值体现于文化性评论方面,从1892年起陆续发表《厌世诗家和女性》、《何谓干预人生》、《内部生命论》等文章,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厌世诗家与女性》。这是他通过自己的实际感受和体验以伦理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的结果,文中大胆地提出了“ 恋爱乃人生之妙药”这一具有划时代精神的主张。

岛崎藤村的《嫩菜集》等诗作,打碎了固有形式的桎梏,巧妙地把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日本民族的传统表现形式糅合在一起;其内容摆脱了封建思想道德的束缚,热烈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美好的生活,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和奔放的浪漫情绪,开拓了前期浪漫主义文学。②

?口一叶是一位慧星一般的才女作家,一叶虽非《文学界》同人作家,却有许多传之后世的名作刊于《文学界》。其代表作品有《大年夜》、《青梅竹马》等。(二)第二期代表作家及作品

这个时期最伟大的天才是与谢野铁干的妻子与谢野晶子。她出版的第一部短歌集《乱发》是一部大胆而直率倾吐感观性与歌颂奔放的本能和主情的爱欲的诗集。反映了诗人对因袭封建旧道德的一种反抗,让人们感受到她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新时代女性。

在文学史上,泉镜花的小说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在他的一生中大约创作了300多篇小说,都具有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非常著名的代表作有《高野圣僧》、《照叶狂言》、《妇系图》和《和歌灯》等一系列优秀作品。

这个时期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物就是高山樗牛,他是一位著名且受人欢迎的评论家。他的主要作品有《论美的生活》、《 日本民族的特性和文学美术》、《爱情剧是不是梦幻剧》等等。其中,在同时代文学评论中最有影响的是《论美的生活》,从“生命重于身体、身体重于衣物”的立场出发,讽刺了那些汲汲于金钱、权势的人,“以人造之物制自然之物” 的时代弊端,重视“尔等内心的王国”,鼓励人们去大胆追求内心生活的幸福。

(三)第三期新浪漫主义作家作品

新浪漫主义以“牧羊神会”为主流,《昴星》、《屋上庭园》、《三田文学》、《新思潮》等是其主流文学。主要代表人物有北原白秋、木下?太郎、吉井勇、长田秀雄等“牧羊神会”的中心成员,高村光太郎、谷崎润一郎、永井荷风等人在文学思想上与之共鸣。这些作家摆脱了此前浪漫主义的影响,迎合唯美主义的思潮,用华丽的笔墨和丰富的词汇,凭感觉创作出了充满异国情调和肉欲主义的作品。

三、思潮评价

日本浪漫主义虽不像欧洲浪漫主义那般声势浩大,但也在日本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一度占据日本文坛的半壁江山,对日本人的思想、日本文学、文化、艺术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首先,它主张恢复人性和尊重人权,将“人”置于整个社会文化的中心地位,并自始至终和封建主义作着斗争,促进了日本社会民众自我意识的觉醒,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次,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把人性和自我尊严作为文学的源泉或出发点,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是继启蒙运动以来又一次在文学上的解放。再次,日本浪漫主义将日本古典的浪漫主义与西欧浪漫主义加以吸收发展,从而在构建日本的近代文化方面具有深远而伟大的意义。最后,浪漫主义主张个人的自由,赞美恋爱,使人们大胆地追求独特而自由的艺术创作,超越自然,解放艺术,因此在艺术史上都具有深远影响。

但是,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具有局限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软弱性和妥协性

它从一开始发展就面临着重重阻碍,自始至终都不如欧洲浪漫主义那般声势浩大。另一方面,明治维新的不彻底性造成了封建思想在市民社会中的长期残留,极大地阻碍了浪漫主义追求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步伐。

(二)创作主张具有不确定性

日本浪漫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在与拟古典主义和自然主义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没有自身独立的发展时期。另外,浪漫主义作家内部围绕着文学创作的使命、文学的社会责任、文学的国民性、文学的民族性、文学与国家、文学与个人等问题进行论争,创作主张十分不确定。

(三)理论缺乏系统性

北村透谷、岛崎藤村、与谢野晶子、高山樗牛等人的创作虽然使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具有了开创新文学时代的个性鲜明的批评家、文学思想家的桂冠, 但却没有形成一个观点明确、前后一致、系统而又有说服力的文学理论体系。

注释

① 肖霞.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及特征[J].外国文学,2003(7).

② 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 出版社,2006:149.

参考文献

[1] 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49.

[2] 林洪亮.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及其代表作家[A]//外国历史大事集?近代部分(第三分册)[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

[3] 王庆生.文艺创作知识辞典[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

有关浅谈日本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推荐:

1. 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2. 日语开题报告范文 日语论文

3. 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4. 关于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5.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6.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7. 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上一篇:数学类论文格式

下一篇:致谢信论文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