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矿床学论文模板

发布时间:2023-03-11 05:08

矿床学论文模板

  浅论软玉的资源分布及矿床成因模式类型
  关键词 资源分布 鉴定 类型

  前言
  软玉主要产于我国新疆和田,故历史上又称为和田玉,是我国出产的众多玉石品种中最好的一种。软玉在我国古代玉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古代的很多玉器都是用软玉雕刻而成的。不仅从宝石学角度看有很高的价值,而且还具有历史文物价值。
  软玉按颜色划为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碧玉、墨玉、糖玉等。选购软玉首先看玉质,最好的品种是羊脂白玉,它色似羊脂雪白,质似羊膏温润,而其他的品种较差。软玉的质地越细腻 、油脂感越强越好。
  软玉软玉的仿制品较多,主要有仿羊脂白玉的石英岩玉、大理岩玉和玻璃。
  石英岩玉:是一种由石英小颗粒组成的岩石,洁白、半透明-不透明、硬度7级,可以刻划玻璃,断口处不平坦,有颗粒感。
  大理岩玉:是由方解石小颗粒组成,洁白、不透明、硬度3级,不能刻划玻璃,断口处也是不平坦的颗粒状。
  玻璃:灰白、半透明、硬度5.5级,仔细寻找可以看到小圆气泡,断口处为平滑的弧面。

  一.
  软玉,是由细小的闪石纤维交织而成,洁白、半透明、硬度为6-6.5级,可以刻划玻璃,断口处为参差不齐的纤维状。仔细对比可以找出它与仿制品之间的差异。
  和田玉
  在我国软玉一般都为通常意思上的和田玉。和田玉分布于新疆莎车——塔什库尔干、和田——于阗、且末县绵延1500公里的昆仑山脉北坡,共有九个产地。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微量透辉石、蛇纹石、石墨、磁铁等矿物质。和田玉自古以来就分为山产和水产两种。水产的称为子玉,山产的叫宝盖玉。当地采玉者则根据和田玉产出的不同情况,将其分为山料、山流水、子玉三种。以下图片多来自雅园玉道等网站。
  子玉又名子儿玉,是指原生矿经剥蚀被流水搬运至河流中的玉石。其特点是块度较小,常为卵形,表面光滑。因为长期搬运、冲刷、分选,所以子玉一般质量较好。
  那么我们一般如何判断,通用标准是:无色无皮为山料,有色有皮为子料
  和田玉的品种
  软玉和田玉根据玉色可分为五大色系:一白 ,二黄,三碧,四墨,五糖。多数为单色玉,少数有杂色。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脂状光泽,和田玉的经济价值评定依据是颜色与质地纯净度。其主要品种有:
  1)白玉:含透闪石95%以上,颜色洁白,质地纯净、细腻、光泽滋润。为和田玉中优质品种。
  2)羊脂白玉:白玉中的上品,质地纯洁细腻含透闪石达99%,色白呈凝脂般含蓄光泽。同等重量玉材,其经济价值几倍于白玉。
  甲级白A等
  3)青白玉:质地与白玉无显著区别,仅玉色白中泛淡淡的青绿色,为和田玉中三级玉材,经济价值略次于白玉。
  4)青玉:色淡青、青绿、灰白均称青玉,颜色匀净,质地细腻,含透闪石89%、阳起石6%。呈油脂状光泽。
  5)黄玉:基质为白玉,因长期受地表水中氧化铁渗滤在缝隙中形成黄色调。根据色度变化定名为:密蜡黄、粟色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等。色度浓重的密蜡黄、秋葵黄极罕见,其价值可抵羊脂白玉。
  6)糖玉:氧化铁渗入透闪石形成深浅不同的红色皮壳,深红色呈“糖玉”、“虎皮玉”,白色略带粉红的称“粉玉”。糖玉常和白玉或素玉构成双色玉料,可制作“俏色玉器”。
  7)墨玉:透闪石中夹石墨、磁铁成分即成黑色。墨玉多为灰白或灰黑色玉中夹黑色斑纹,依形命名为“乌云片、淡墨光、金貂须、美人鬓”等。黑色斑浓重密集的称纯漆黑,价值高于其他墨玉品种。墨玉呈蜡状光泽,因颜色不均不宜雕琢纹饰,多用于制成镶嵌金银丝的器皿。
  8)碧玉:产于准葛尔玉矿,又称天山碧玉。呈灰绿、深绿、墨绿色,以颜色纯正的墨绿色为上品。夹有黑斑、黑点或玉筋的质差一档。碧玉含透闪石85%以上,质地细腻,半透明,呈油脂光泽,为中档玉石。
  软玉鉴定
  初玩玉的人由于不懂玉,最怕遇到赝品。目前市场上玻璃仿玉制品的辨识,恐怕是赝品中最普遍、最简单的一种。常见的是被称为“翡翠”的光溜溜的小圆环、小鸡心、玉牌片等。这种玻璃制品因为是浇模而成,合范时高温的玻璃液在器物的边沿多少会溢出一点,冷却后成为隐隐凸起的范线。用手摸、眼看都会有所发现。如果拿放大镜映光观察,其中定有大大小小的气泡。 如果不请专家,初玩玉者要自己鉴定玉的真假,可从三方面观察:
  一、由于玻璃质地十分脆硬,结构排列疏通,缺乏玉的致密和坚韧性,经不起强烈的高速旋刻,因此在玻璃上一般加工不出高浮雕和圆雕。
  二、用放大镜查找气泡,哪怕只能见到一个,也能确认不是玉。
  三、玻璃加入氧化铬,色近红宝石;加入氧化钴,色近蓝宝石;加入氧化铬和氧化铜,色近祖母绿……如此等等,还有好多种假玉。但它们的色调总显得单薄,缺乏天然玉色之油润、浑厚的感觉。
  新玉和旧玉的鉴定不同。新玉的鉴定侧重于真假品种、质地优劣与雕工的精粗。而旧玉的鉴定相对复杂,除了对新玉的几个基本要求之外,还要识别玉器的制作及其历史价值。
  古玉器鉴定
  对玉制出土文物及传世文物质地、时代、名称、功能、等级、真伪等进行的考辨、识别和判定。
  玉器质地的鉴定 依凭视觉观察,并借助矿物学、宝石学的检测手段,确定各种玉的矿物种属以及化学成分、结晶构造和物理特性。通常在不可破坏原件的前提下,可进行硬度、比重和折射率的测定。如古玉原有伤残,允许少量近似无损的取样分析,可借助红外光谱,X光粉晶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观察被鉴定的玉材光学性质与结构,并测量其晶系。按国际上宝石学及矿物学通用概念,玉仅只包括碱性单斜辉石的硬玉及钙角闪石的软玉,两者均为链状硅酸盐矿物,通称真玉。不属于上述范围,即为假玉或半玉。中国古代的真玉是软玉。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共出土8件玉器,经测定全是真玉;马家浜文化的河姆渡遗址,所出玉器全是假玉;上海青浦崧泽遗址,所出玉器主要是真玉,杂有假玉;晚期的良渚文化,余杭反山、瑶山遗址所出玉器,几乎全是真玉。对玉器质地的鉴定,还要研究其产地,探索古代玉器来源,研究各个地区的交往和各种文化之间的影响与交流。
  中国有一些早年出土的玉器,由于几经辗转流传,已经和传世品等同了,近年学者依据考古新发现的资料,选择出土地点和时代明确的标准器为尺度,找出一些传世古玉器与上述标准器在形制、花纹上的相似性,从而归纳出某些古玉的地域性,重新找出正确的时空地点,这种鉴定断代方法已为研究者所采用。各级博物馆和文物收藏单位,对玉器藏品都要进行断代、辨伪、建档和定级。考古学界、文博部门鉴别真伪古玉器并确定其年代归属,大致通过以下途径:
  ①掌握时代风尚和作品风格。选择考古发掘品作为标准器,有助于解决传世品断代。在无发掘品可以对比时,就需长期累积目鉴经验,掌握玉器各个时代的风格和发展演变脉络。辨明某种器物产生的上限和被取代的下限,鉴定家鉴定年代时才会胸有成竹。例如商代动物形玉雕,能够运用写实和夸张等造型手法,并受到当时特定的意识形态制约,制造出很多杰出的作品,一般商墓出土佩玉多为扁平状的平浮雕,但发展到妇好墓,出土的是造型比较复杂的圆雕。西周动物形佩玉,多雕出动物的外轮廓,宛如剪影。春秋战国时期,扁平状动物佩玉大为减少,代之而兴的是成组佩玉。佩玉不但相互连属,有一定组合,而且讲究形象和色泽的对称。战国时期佩玉的纹饰日趋繁缛,线条多卷曲相连,与商周前期纹饰迥然不同。到了汉代,使用玉材经过严格挑选,质地温润,洁白无瑕。另外,封建统治者对传统的礼器重视程度减低,而以生前拥有的贵重的生活实用品和死后葬玉的多寡,来衡量他们社会地位的尊卑高下。战国两汉盛行的谷纹、蒲纹,在汉以后全部消失,到北宋后期仿古之风兴起时才重新出现。上述例证说明,随着时代风尚的变化,玉器制作都留下了时代的烙印。
  ②从工艺上着眼。因雕工与工具及工匠的师承习惯有关,最易于无意中透露出时代风格。如:新石器时代玉璧、玉琮,孔为两面钻,对接处微有偏移,形成台痕,这时期玉器上的钻孔,孔外径大,越往里边直径越小。同时,器表面留下绳锯加工时在两边下垂的弧线痕;商代则为金属直锯加工留下的直线痕。红山文化玉器表面喜用磨薄边缘,中心打洼的加工手法。商代多用双钩隐起的阳线装饰细部,线条顺随造形的曲度弯转。西周玉雕形成一面坡的独特作法。战国玉器琢玉工具有较大改进,玉器表面磨出玻璃光泽,而且显得锋芒毕露。汉玉纹饰中有细如发丝的阴刻线,习称“游丝刻”,并在玉兽,玉鸟某些部位上饰有细阴刻短平线,这是汉玉中极有时代特征的制作技巧。宋、辽、金之玉雕中常见一种深层立体镂雕手法,用此类手法制作的玉器有玉佩、炉鼎等。到了明代,改深层立体镂雕为上下不同图案的双层镂雕,如玉带饰。明代雕琢立形器物,对侧面、内膛、底足不甚注意。清代则平整规矩,作工考究,一丝不苟。
  ③与同时代其他工艺品对比。时代风格贯穿到同时期各个工艺部门,相互之间存在借鉴、交流、吸收、融合的地方很多。商代玉器多有象征性和装饰性的图案,与青铜器工艺基本一致。西周玉器上的鸟纹,往往高冠、喙嘴,长尾上卷,与青铜器上的鸟纹如出一辙。春秋时期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兽面纹玉饰,上边所饰近似窃曲纹,与同墓所出蟠螭纹壶上的窃曲纹雷同。淅川下寺一号墓出土的春秋时代的玉牌饰切关系。宋代玉器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本身形体又趋向图案化,与当时画院画风不无关系。元、明、清玉器除了受文人画影响之外,其中明代的分层镂雕,又与织锦、雕漆的风格近似。
  ④从文献中求得补证。例如研究汉代从葬玉衣,从其渊源,春秋战国时代的缀玉面幕,发展到两汉的金镂玉衣,银镂玉衣,铜镂玉衣,直至玉衣的消亡,魏文帝禁止“珠襦玉匣”从葬,都找到了文献依据,从而对玉衣的断代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汉代的玉具剑、玉刚卯亦见诸文献,唐代始流行玉带板,史载唐高祖曾将于阗新进贡的十三銙玉带赐李靖,因此对上述的玉饰品出现的年代有了界定。辽、金时代“春水玉”、“秋山玉”研究和断代,都从文献上得到了确凿的印证。“春水玉”所指为鹘(海东青)捉鹅(天鹅)图案的玉器。“秋山玉”所指为山林虎鹿题材的玉器,前者与辽史记载的辽帝行至“春捺钵”“鸭子河泺”进行狩猎活动情景相吻合,后者与辽史记载“秋捺钵”活动相一致。金人依契丹旧制,金史上称前述题材的玉器为“其从春水之服,则多鹘捕鹅,杂花卉之饰”和“秋山之饰”。
  ⑤微观细部特征和变化。老一辈鉴定家在这方面都有许多过人之处,他们对各个玉器品类细部的变化都了如指掌,如对龙纹、螭纹的造形和纹饰,对玉璧、玉剑饰、玉人物形象等都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能够逐一指出时代变迁的轨迹,再结合其他方面的认识,所做判断往往十分准确。
  ⑥留心甄别仿古做假。这有赖于掌握各时代真器的特征,认真分析比较,找出疑点。伪器必然在某些方面露出破绽,尤其是后人仿制古玉,是可以鉴别出来的
  软玉在我国古代玉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很多软玉雕件,不仅从宝石学角度看有很高的价值,而且还具有历史文物价值。
  由于成矿带形成条件的不同,新疆和田玉与世界其他产地的软玉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颜色丰富、光洁莹润、结构细腻,而这些也使得新疆和田玉赢得了“软玉之王”的美称。富士特和田白玉城对和田玉一些基本性质作了简单的介绍,可以使您在欣赏与购买和田玉饰品时,更加深刻地体会其魅力所在
  软玉成份与产地
  成分:硅酸钙镁铁 硬度:6.5 比重:2.96 折射率:1.61-1.63 双折射:0.027 软玉被确认是另一种玉,产状为纤维性的闪石晶体集合体。韧 于钢的连锁结构,被视为上等的雕刻材料,起初用作武器,后来用 作饰品。其颜色变化不一,从富含铁的深绿软玉,到富含镁的奶油 色变种,可能呈同质的、斑点的或条纹。
  产地:中国人雕刻软玉历史达2000多年,材料初从中亚特基斯坦进 口,后从缅甸进。其他有西伯利亚(深绿色,带黑斑点)、俄罗斯 (波菜色)和中国。软玉也分布于纽西兰北岛和南岛的各种岩石中 .还有澳大利亚(黑软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台湾、辛 巴威(深绿色)、意大利、波兰、德国和瑞士。

  软玉的基本性质1.矿物组成
  软玉的主要矿物组成为透闪石—阳起石类质同象系列,有时会有少量透辉石、滑石、蛇纹石、绿泥石、黝帘石、钙钙榴石、铬尖晶石等伴生矿物。
  2.化学组成
  Ca2Mg5(Si4O11)2(OH)2—CaFe5(Si4O11)2(OH)2,两种组分的类质同象系列,在多数情况下软玉是这两种端元组分的中间产物。
  3.晶系及结晶习性
  软玉的主要组成矿物为阳起石和透闪石,都属单斜晶系;这两种矿物的常见晶形为长柱状和纤维状,软玉本身则是纤维状矿物的集合体,具毛毡状的交织结构,因而具有极好的韧性,不易碎裂。当这些纤维定向排列时,还可以产生猫眼品种。
  4.结构构造
  软玉的典型结构为纤维交织结构,块状构造。质地致密、细腻。软玉韧性好,其原因是因为细小纤维的相互交织使颗粒之间的结合能加强,产生了非常好的韧性,不易碎裂,特别是经过风化、搬运作用形成的卵石,这种特性尤为突出。
  玻璃:灰白、半透明、硬度5.5级,仔细寻找可以看到小圆气泡,断口处为平滑的弧面。
  软玉,是由细小的闪石纤维交织而成,洁白、半透明、硬度为6-6.5级,可以刻划玻璃,断口处为参差不齐的纤维状。仔细对比可以找出它与仿制品之间的差异。
  和田玉
  在我国软玉一般都为通常意思上的和田玉。和田玉分布于新疆莎车——塔什库尔干、和田——于阗、且末县绵延1500公里的昆仑山脉北坡,共有九个产地。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微量透辉石、蛇纹石、石墨、磁铁等矿物质。和田玉自古以来就分为山产和水产两种。水产的称为子玉,山产的叫宝盖玉。当地采玉者则根据和田玉产出的不同情况,将其分为山料、山流水、子玉三种。以下图片多来自雅园玉道等网站。
  软玉和田玉根据玉色可分为五大色系:一白 ,二黄,三碧,四墨,五糖。多数为单色玉,少数有杂色。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脂状光泽,和田玉的经济价值评定依据是颜色与质地纯净度。其主要品种有:
  1)白玉:含透闪石95%以上,颜色洁白,质地纯净、细腻、光泽滋润。为和田玉中优质品种。
  2)羊脂白玉:白玉中的上品,质地纯洁细腻含透闪石达99%,色白呈凝脂般含蓄光泽。同等重量玉材,其经济价值几倍于白玉。
  甲级白A等
  3)青白玉:质地与白玉无显著区别,仅玉色白中泛淡淡的青绿色,为和田玉中三级玉材,经济价值略次于白玉。
  4)青玉:色淡青、青绿、灰白均称青玉,颜色匀净,质地细腻,含透闪石89%、阳起石6%。呈油脂状光泽。
  5)黄玉:基质为白玉,因长期受地表水中氧化铁渗滤在缝隙中形成黄色调。根据色度变化定名为:密蜡黄、粟色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等。色度浓重的密蜡黄、秋葵黄极罕见,其价值可抵羊脂白玉。
  6)糖玉:氧化铁渗入透闪石形成深浅不同的红色皮壳,深红色呈“糖玉”、“虎皮玉”,白色略带粉红的称“粉玉”。糖玉常和白玉或素玉构成双色玉料,可制作“俏色玉器”。
  7)墨玉:透闪石中夹石墨、磁铁成分即成黑色。墨玉多为灰白或灰黑色玉中夹黑色斑纹,依形命名为“乌云片、淡墨光、金貂须、美人鬓”等。黑色斑浓重密集的称纯漆黑,价值高于其他墨玉品种。墨玉呈蜡状光泽,因颜色不均不宜雕琢纹饰,多用于制成镶嵌金银丝的器皿。
  8)碧玉:产于准葛尔玉矿,又称天山碧玉。呈灰绿、深绿、墨绿色,以颜色纯正的墨绿色为上品。夹有黑斑、黑点或玉筋的质差一档。碧玉含透闪石85%以上,质地细腻,半透明,呈油脂光泽,为中档玉石。
  二.古玉器鉴定
  对玉制出土文物及传世文物质地、时代、名称、功能、等级、真伪等进行的考辨、识别和判定。
  玉器质地的鉴定 依凭视觉观察,并借助矿物学、宝石学的检测手段,确定各种玉的矿物种属以及化学成分、结晶构造和物理特性。通常在不可破坏原件的前提下,可进行硬度、比重和折射率的测定。如古玉原有伤残,允许少量近似无损的取样分析,可借助红外光谱,X光粉晶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观察被鉴定的玉材光学性质与结构,并测量其晶系。按国际上宝石学及矿物学通用概念,玉仅只包括碱性单斜辉石的硬玉及钙角闪石的软玉,两者均为链状硅酸盐矿物,通称真玉。不属于上述范围,即为假玉或半玉。中国古代的真玉是软玉。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共出土8件玉器,经测定全是真玉;马家浜文化的河姆渡遗址,所出玉器全是假玉;上海青浦崧泽遗址,所出玉器主要是真玉,杂有假玉;晚期的良渚文化,余杭反山、瑶山遗址所出玉器,几乎全是真玉。对玉器质地的鉴定,还要研究其产地,探索古代玉器来源,研究各个地区的交往和各种文化之间的影响与交流。
  玉器时代的鉴定 除考古发掘品,运用地质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的方法,以及参照有纪年的器物年代,确定出土玉器的年代序列,认识其演化过程外,凡是失去了出土地点,无法辨认伴出的器物和原生环境,以及传世的古玉器都需要鉴定和断代。
  中国有一些早年出土的玉器,由于几经辗转流传,已经和传世品等同了,近年学者依据考古新发现的资料,选择出土地点和时代明确的标准器为尺度,找出一些传世古玉器与上述标准器在形制、花纹上的相似性,从而归纳出某些古玉的地域性,重新找出正确的时空地点,这种鉴定断代方法已为研究者所采用。各级博物馆和文物收藏单位,对玉器藏品都要进行断代、辨伪、建档和定级。考古学界、文博部门鉴别真伪古玉器并确定其年代归属,大致通过以下途径:
  ①掌握时代风尚和作品风格。选择考古发掘品作为标准器,有助于解决传世品断代。在无发掘品可以对比时,就需长期累积目鉴经验,掌握玉器各个时代的风格和发展演变脉络。辨明某种器物产生的上限和被取代的下限,鉴定家鉴定年代时才会胸有成竹。例如商代动物形玉雕,能够运用写实和夸张等造型手法,并受到当时特定的意识形态制约,制造出很多杰出的作品,一般商墓出土佩玉多为扁平状的平浮雕,但发展到妇好墓,出土的是造型比较复杂的圆雕。西周动物形佩玉,多雕出动物的外轮廓,宛如剪影。春秋战国时期,扁平状动物佩玉大为减少,代之而兴的是成组佩玉。佩玉不但相互连属,有一定组合,而且讲究形象和色泽的对称。战国时期佩玉的纹饰日趋繁缛,线条多卷曲相连,与商周前期纹饰迥然不同。到了汉代,使用玉材经过严格挑选,质地温润,洁白无瑕。另外,封建统治者对传统的礼器重视程度减低,而以生前拥有的贵重的生活实用品和死后葬玉的多寡,来衡量他们社会地位的尊卑高下。战国两汉盛行的谷纹、蒲纹,在汉以后全部消失,到北宋后期仿古之风兴起时才重新出现。上述例证说明,随着时代风尚的变化,玉器制作都留下了时代的烙印。
  ②从工艺上着眼。因雕工与工具及工匠的师承习惯有关,最易于无意中透露出时代风格。如:新石器时代玉璧、玉琮,孔为两面钻,对接处微有偏移,形成台痕,这时期玉器上的钻孔,孔外径大,越往里边直径越小。同时,器表面留下绳锯加工时在两边下垂的弧线痕;商代则为金属直锯加工留下的直线痕。红山文化玉器表面喜用磨薄边缘,中心打洼的加工手法。商代多用双钩隐起的阳线装饰细部,线条顺随造形的曲度弯转。西周玉雕形成一面坡的独特作法。战国玉器琢玉工具有较大改进,玉器表面磨出玻璃光泽,而且显得锋芒毕露。汉玉纹饰中有细如发丝的阴刻线,习称“游丝刻”,并在玉兽,玉鸟某些部位上饰有细阴刻短平线,这是汉玉中极有时代特征的制作技巧。宋、辽、金之玉雕中常见一种深层立体镂雕手法,用此类手法制作的玉器有玉佩、炉鼎等。到了明代,改深层立体镂雕为上下不同图案的双层镂雕,如玉带饰。明代雕琢立形器物,对侧面、内膛、底足不甚注意。清代则平整规矩,作工考究,一丝不苟。
  ③与同时代其他工艺品对比。时代风格贯穿到同时期各个工艺部门,相互之间存在借鉴、交流、吸收、融合的地方很多。商代玉器多有象征性和装饰性的图案,与青铜器工艺基本一致。西周玉器上的鸟纹,往往高冠、喙嘴,长尾上卷,与青铜器上的鸟纹如出一辙。春秋时期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兽面纹玉饰,上边所饰近似窃曲纹,与同墓所出蟠螭纹壶上的窃曲纹雷同。淅川下寺一号墓出土的春秋时代的玉牌饰,周身满蟠虺纹,与同出的荐鬲器身上的纹饰几乎没有差别。汉代游丝刻在同时期线刻画像石中可以找到相同之处。唐代玉器被人们称之为形神兼备,雕塑感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是唐代绘画、雕塑影响所致。这时期玉器造形、纹饰与同时期的金银器也有密切关系。宋代玉器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本身形体又趋向图案化,与当时画院画风不无关系。元、明、清玉器除了受文人画影响之外,其中明代的分层镂雕,又与织锦、雕漆的风格近似。
  ④从文献中求得补证。例如研究汉代从葬玉衣,从其渊源,春秋战国时代的缀玉面幕,发展到两汉的金镂玉衣,银镂玉衣,铜镂玉衣,直至玉衣的消亡,魏文帝禁止“珠襦玉匣”从葬,都找到了文献依据,从而对玉衣的断代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汉代的玉具剑、玉刚卯亦见诸文献,唐代始流行玉带板,史载唐高祖曾将于阗新进贡的十三銙玉带赐李靖,因此对上述的玉饰品出现的年代有了界定。辽、金时代“春水玉”、“秋山玉”研究和断代,都从文献上得到了确凿的印证。“春水玉”所指为鹘(海东青)捉鹅(天鹅)图案的玉器。“秋山玉”所指为山林虎鹿题材的玉器,前者与辽史记载的辽帝行至“春捺钵”“鸭子河泺”进行狩猎活动情景相吻合,后者与辽史记载“秋捺钵”活动相一致。金人依契丹旧制,金史上称前述题材的玉器为“其从春水之服,则多鹘捕鹅,杂花卉之饰”和“秋山之饰”。
  ⑤微观细部特征和变化。老一辈鉴定家在这方面都有许多过人之处,他们对各个玉器品类细部的变化都了如指掌,如对龙纹、螭纹的造形和纹饰,对玉璧、玉剑饰、玉人物形象等都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能够逐一指出时代变迁的轨迹,再结合其他方面的认识,所做判断往往十分准确。
  ⑥留心甄别仿古做假。这有赖于掌握各时代真器的特征,认真分析比较,找出疑点。伪器必然在某些方面露出破绽,尤其是后人仿制古玉,是可以鉴别出来的
  三.软玉成份与产地
  成分:硅酸钙镁铁 硬度:6.5 比重:2.96 折射率:1.61-1.63 双折射:0.027 软玉被确认是另一种玉,产状为纤维性的闪石晶体集合体。韧 于钢的连锁结构,被视为上等的雕刻材料,起初用作武器,后来用 作饰品。其颜色变化不一,从富含铁的深绿软玉,到富含镁的奶油 色变种,可能呈同质的、斑点的或条纹。
  产地:中国人雕刻软玉历史达2000多年,材料初从中亚特基斯坦进 口,后从缅甸进。其他有西伯利亚(深绿色,带黑斑点)、俄罗斯 (波菜色)和中国。软玉也分布于纽西兰北岛和南岛的各种岩石中 .还有澳大利亚(黑软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台湾、辛 巴威(深绿色)、意大利、波兰、德国和瑞士。
  化学式:Ca2(Mg,Fe)5(OH)2(Si4O11)2
  软玉的基本性质1.矿物组成
  软玉的主要矿物组成为透闪石—阳起石类质同象系列,有时会有少量透辉石、滑石、蛇纹石、绿泥石、黝帘石、钙钙榴石、铬尖晶石等伴生矿物。

  4.结构构造
  软玉的典型结构为纤维交织结构,块状构造。质地致密、细腻。软玉韧性好,其原因是因为细小纤维的相互交织使颗粒之间的结合能加强,产生了非常好的韧性,不易碎裂,特别是经过风化、搬运作用形成的卵石,这种特性尤为突出。
  5.光学性质
  (1)颜色:软玉的颜色有白、灰白、黄、黄绿、灰绿、深绿、墨绿、黑等(图12-2-2)。当主要组成矿物为白色透闪石时则软玉呈白色,随着Fe对透闪石分子中Mg的类质同象替代,软玉可呈深浅不同的绿色,Fe含量越高,绿色越深。主要由铁阳起石组成的软玉几乎呈黑绿—黑色。
  (2)光泽及透明度:软玉呈玻璃光泽和蜡状光泽;绝大多数为半透明至不透明,以不透明为多,极少数为透明。
  (3)折射率和光性:软玉的折射率为1.606-1.632(+0.009-0.006),点测法:1.60-1.61。软玉是多矿物集合体,在正交偏光下没有消光。
  (4)吸收光谱:软玉在498nm和460有两条模糊的吸收带,在509nm有一条吸收线,某些软玉在689nm有双吸收线。
  (5)发光性:紫外线下软玉为荧光惰性。
  6.力学性质
  (1)相对密度:2.95(+0.015-0.05)。
  (2)硬度:摩氏硬度为5-6。
  7.特殊光学效应
  所谓的软玉猫眼,有时又称为阳起石猫眼。是一种由平行排列的纤维状的阳起石或作阳起石和透闪石的固溶体组成的集合体,具有较好的猫眼效应。

岩石学报的论文范例

1、阿拉善变质基底中的早二叠世岩浆热事件——来自同位素年代学的证据 耿元生;周喜文; 2667-26852、山东半岛高压麻粒岩中花岗质浅色脉体的成因 刘福来;刘平华;丁正江;刘建辉;杨红;胡伟华; 2686-26963、胶北~2.5Ga岩浆热事件的锆石Hf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地壳演化的指示意义 刘建辉;刘福来;丁正江;刘平华;王舫;游君君; 2697-27044、胶北高级变质基底中高压基性麻粒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刘平华;刘福来;王舫;刘建辉;杨红;施建荣; 2705-27205、胶东邢家山钼钨矿床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丁正江;孙丰月;刘建辉;刘殿浩;李碧乐;张丕建;钱烨;李杰; 2721-27326、华北板块北缘东段二叠纪的构造属性:来自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的制约 曹花花;许文良;裴福萍;郭鹏远;王枫; 2733-27507、吕梁地区2.2~2.1Ga岩浆事件及其构造意义 杜利林;杨崇辉;任留东;宋会侠;耿元生;万渝生; 2751-27698、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早元古代盆地演化 刘超辉;刘福来;赵国春; 2770-27849、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中期伸展体制新证据:鞍山-弓长岭地区变质辉长岩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全岩地球化学 董春艳;马铭株;刘守偈;颉颃强;刘敦一;李雪梅;万渝生; 2785-279210、辽东南长海地区花岗质片麻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其原岩性质及形成环境的制约 孟恩;刘福来;刘建辉;施建荣; 2793-280611、赞皇变质杂岩区西南部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变质演化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肖玲玲;卢俊生;王国栋;蔡佳;吴春明; 2807-281812、山西恒山巨晶状直闪石岩的成因:来自地球化学和Sm-Nd同位素的证据 钱加慧;魏春景;周喜文;初航; 2819-283013、泰山地区古元古代末期基性岩墙形成时代厘定——斜锆石U-Pb精确定年 相振群;李怀坤;陆松年;周红英;李惠民;王惠初;陈志宏;牛健; 2831-284214、内蒙古固阳东部碱性侵入岩:年代学、成因与地质意义 王惠初;相振群;赵凤清;李惠民;袁桂邦;初航; 2843-285415、麻山杂岩的两种变质作用及其与花岗岩的关系 任留东;王彦斌;杨崇辉;赵子然;郭进京;高洪林; 2855-286516、中国东北地区西部~500Ma泛非期孔兹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董策;周建波; 2866-287817、冀北单塔子群凤凰嘴杂岩的年代学研究 曲军峰;李锦轶;刘建峰; 2879-288918、白云鄂博矿床成因的Mg同位素制约 孙剑;房楠;李世珍;陈岳龙;朱祥坤; 2890-290219、河北省宣龙式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李志红;朱祥坤; 2903-291120、早古生代阿拉善地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关系:来自阿拉善东缘中奥陶统碎屑锆石的信息 张进;李锦轶;刘建峰;李岩峰;曲军峰;冯乾文; 2912-2934

基性-超基性岩硫化铜镍矿床深成矿浆贯入成因论

1成因论史概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边缘科学的渗透和人类找矿勘探、采矿生产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以及新的矿床地质事实的不断披露,使矿床地质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典的正岩浆矿床的某些成因观念正受到新的学术思想的挑战。

关于基性-超基性岩硫化铜镍矿床的成因问题,自1893年萨德伯里镍矿发现至今,在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概括起来有:岩浆成因(,1891;,1893;Coieman,1905,1913;Collins,1934~1937;Я.И.Ольщанский,1905,1951;t,1957;M.H.Годлевский,1959~1960,1967~1968)、热液成因(n,1903;A.H.Заварицкий1926;Э.Н.Елисеев,1959)、硫化作用成因(ud,1963)、陨石撞击成因(,1964;French,1966)、变质成因(С.И.Зак,В.В.ПроспуряковиВ.И.Кочнов-Перухов,1972)以及淋滤交代成因等。

所谓岩浆成因观点系指(1893),Я.И.Ольшанский(1950,1951)[1,2]在实验基础上提出的就地分异成矿理论。百年来,这一理论为大多数地质、矿床学家所接受,并广泛用以解释岩浆硫化铜镍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从而成为经典的正岩浆矿床的传统理论之一。

但是,近一二十年来,由于一系列典型矿床(如加拿大的萨德伯里,前苏联的诺里尔斯克,我国的金川、红旗岭、力马河、赤柏松等)披露的新的地质事实,使硫化铜镍矿床的传统成因观念正孕育着新的突破。例如,(1962),n(1972)等对萨德伯里矿床[3,4];В.И.Смирнов(1976),Н.Н.Урванцев(1979),Л.В.Польфиров(1979),М.Ф.Смирнов(1966)等对诺里尔斯克矿床的研究成果[5~8]即是例证。

笔者通过对红旗岭、金川、力马河、赤柏松等矿床的研究[9,10],认为绝大多数品位高、储量大,尤其是单斜状小岩体中的陨铁状、致密状和角砾状富矿石构成的大矿体,主要是由深渊液态层状分异矿浆的贯入作用而形成的。就地熔离或结晶分异作用,只是在深成矿浆贯入过程中起作用的次要因素。

2主要依据

笔者从我国主要硫化铜镍矿床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下列地质事实是就地分异成因论难以解释的,而这些事实恰恰是深成矿浆贯入成因的论据。

(1)就地分异理论认为,岩浆型硫化铜镍矿床主要产于非均一组构的单式岩体的某一特定分异岩相中,矿体通常产于岩体底部。由此看来,含矿岩体是否是单式岩体,亦即含矿岩相是结晶分异的相变产物,抑或是单独一次侵入相的问题,对硫化铜镍矿床成因理论至关重要。

事实上,中国绝大多数含镍基性-超基性岩体并非单式岩体,而是由岩浆多期(次)连续或断续侵入于同一空间形成的非均一组构的复式岩体。而且,较晚侵入的岩浆或矿浆往往具有含矿性好和矿石更富的特点。例如,力马河矿床含矿岩相是最晚侵入的辉石橄榄岩。金川含矿岩体是矿浆3次贯入形成的复式岩体[15],其中第三次侵入的中粗粒含辉纯橄岩相含矿率为100%。据张瑄(1983)的研究成果,赤柏松含矿岩体也是一个多期(次)熔浆侵入作用明显的复式岩体,较晚侵入的细粒苏长岩及辉长玢岩含矿性最好。笔者(1982)发现,红旗岭1号岩体中的主要矿体赋存在第三次侵入的橄榄辉石岩中。白马寨、朱布以及漂河川等含矿岩体也有类似情况。国外的萨德伯里、诺里尔斯克等知名矿床,也都产于复式岩体之中。既然如此,建立在非均一组构单式岩体基础上的就地熔离的成因观点,就值得商榷了。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应当指出的是,一个岩体的凝固时间往往需要十几万年 ( В. И. Котляр,1966) 到几百万年 ( Н. В. Петровская,1982)[16]。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犹如火山多次喷发形成火山堆积物一样,含矿基性—超基性岩体往往也是深成岩浆 ( 或矿浆) 多期 ( 次) 活动的产物。如两次侵入时间间隔较短,就会出现熔浆液态侵入液态的情况。此时,不管两次侵入到一起的熔浆是否混合,只要二者成分相近,温度梯度小,均可形成肉眼或镜下难以鉴别的特殊侵入关系,笔者 ( 1981) 称之为隐秘侵入接触 ( Cryptically intrusive contact) 。长期以来,还是由于这种隐秘侵入接触现象未被识别和认识,才掩蔽了大量岩体中岩相间侵入关系的实质,从而使人们把复合的侵入岩相误认为结晶分异岩相,把实质上的复式岩体视为单式岩体,进而把某些后生贯入矿体看做是就地熔离成因的同生矿体。可见,隐秘侵入接触关系的研究至关重要。其具体研究方法,笔者已有另文论及,恕不赘述。

图 2 阿拉列琴矿床地质剖面图( 据 Г. И. Кавардин,1981)

图 3 卡乌拉矿床地质平、剖面图( 据 Г. И. Кавардин,1981)

( 2) 就地分异理论认为硫化铜镍矿床的寄生母岩侵入体多为岩盆、岩床和岩盘,而单斜状岩墙、岩脉和岩株等含矿岩体则罕见。苏联的诺里尔斯克 ( 图 1) 、阿拉列琴 ( 图 2) 和卡乌尔( 图 3) ,以及加拿大的萨德伯里 ( 图 4) 等含矿岩体是墙状还是脉状姑且不说,就我国的一些硫化铜镍矿床而论,其中绝大多数含矿岩体都不是岩盆、岩盘等,而是单斜状的岩墙、岩脉与岩株。例如,金川为一不规则状的岩墙 ( 图 5) ;赤柏松1 号岩体为岩墙 ( 图 6) ; 红旗岭 7 号岩体 ( 图7) ,以及漂合川含矿岩体群中的岩体皆为岩墙。力马河与红旗岭1 号岩体,在总轮廓上虽似歪盆状岩体,但就单独侵入的含矿岩相而论,无论是力马河的辉石橄榄岩还是红旗岭 1 号岩体的橄榄辉石岩,均为脉状贯入岩体 ( 图 8 ~ 图 10) 。尤为特征的是,这些单斜状的小侵入体,不仅含矿性好,蕴藏有大富矿,而且通常都是全矿岩体或称满贯式矿体。

图 4 萨德伯里矿区地质平、剖面图( 据 Г. И. Кавардин,1981)

图 5 金川矿区地质略图

( 3) 以就地分异成矿理论为基础,Vogt( 1923) 曾指出,找大矿要到大岩体中去找,小岩体只能形成小矿。实际上,小岩体含大矿者并不乏其例。按矿体与岩体之体积比计算,力马河为1∶5,金川为3. 3∶5,红旗岭7 号为1∶1。另据 Урванцев ( 1973) 的资料,诺里尔斯克侵入体厚60 ~100m,矿体厚达几十米。加拿大魁北克省的马卜瑞吉镍矿,是一个由含 30%硫化物和 70% 硅酸盐的不混熔橄榄岩熔浆侵入凝灰岩中形成的岩席状侵入体。所有这些矿床,都很难设想是就地分异形成的。A. J. Naldrett ( 1969) 指出,“从许多案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硫化镍矿床是作为不易混熔的硫化物流体贯入的。”J. E. Hawley ( 1962)认为: 萨德伯里侵入体是熔浆一分为二分别成岩成矿的范例。R. L. Stanton ( 1972) 针对萨德伯里也曾指出,“一些地区的硫化物和硅酸盐的比值,对侵入体所具有的可能温度下的完全溶解来说是太高了。”笔者认为,小岩体成大矿这种不协调的现象本身,表明熔浆曾经历过深渊液态熔离分异作用,即在其侵位之前,硅酸盐和硫化物已是熔离相了。力马河岩体平均硫化镍比萨德伯里高 180 倍[17],岩体本身显然不可能分异或熔离出那么多的硫化镍,只有用深渊熔离作用才能得以解释。由此得出结论: 鉴于硫化物是在深部熔离富集的,故矿体的大小与岩体规模无关,小岩体也可以成大矿。

图 6 赤柏松 1 号岩体地质图

图 7 红旗岭 7 号岩体地质图

图 8 力马河硫化铜镍矿床中段地质略图

图 9 红旗岭 1 号岩体地质略图

( 4) 矿体位于岩体底部,这是就地分异理论诱导出的另一个结论。笔者并不否认由含矿熔浆就地熔离出来的硫化物,在重力场作用下可以形成底部似层状矿体。不过,在更多的情况下,所谓的底部矿体实际上是深熔矿浆沿岩体与围岩间的构造破碎带贯入所致。J. R. Boldt ( 1969) 研究萨德伯里后指出, “七十余年的勘探和开采经验表明,矿床位置是由含镍侵入体的底部接触带这个重要的构造决定的” ( 见图 4 中的剖面图) 。力马河镍矿虽然发现已二百多年了,但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在开采和补充勘探过程中,才证实含矿辉石橄榄岩相是沿闪长-辉长岩与围岩接触带贯入形成的 ( 图 8,图 10) 。红旗岭 1号岩体底部的含矿橄榄辉石岩,也是沿岩体边缘的构造接触带侵位形成的( 图 9 中的剖面图),图 12 为红旗岭 1 号与 7 号岩体岩石化学特征图解。朱布岩体沿岩体边部贯穿所有垂直分异岩相 ( 图 11) 。力马河、漂河川等一些岩体的底部矿体还常常贯入到岩体的围岩中。类似的情况在国外的某些矿床内已屡见不鲜。这些事实与就地熔离成矿理论是不相协调的。显而易见,长期以来,矿体产于岩体底部这一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一些矿浆沿岩体底部或边缘构造接触带贯入成矿的本质。

图 10 力马河岩体剖面图

图 11 朱布岩体剖面图

( 5) 按照就地分异成矿理论的观点,一个就地分异较为完善的含矿单式基性-超基性岩体,其含矿岩相位于岩体底部,在扎氏或王氏岩石化学图解上[18]亦位于最下部。然而,许多硫化铜镍矿床都并非如此。例如,许多人一直认为是典型就地分异的歪盆状红旗岭1 号岩体,其含矿的主要橄榄辉石岩相虽然在空间上位于岩体最下部 ( 有趣的是在辉石橄榄岩相的下部) ,但在岩石化学图解上都分布在中部,而不是最下部; 图解最下部的倒是空间上位于其下部的辉石橄榄岩相。类似的情况也见于赤柏松矿床 ( 图 13) ,其含矿最好的橄榄苏长辉石岩与辉长玢岩也位于中部。这种被认为是 “异常”的现象,恰好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本质问题,即在空间上位于底部、而在岩石化学图解上位于中部的含矿岩相,并非就地结晶重力分异的产物,而是单独一次含硫化物熔浆或矿浆贯入作用形成的。М. Ф. Смирнов ( 1966) 研究诺里尔斯克矿床时曾指出: “硫化物在斑杂辉长岩-辉绿岩中的富集程度,比苦橄辉长-辉绿岩高一倍。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应跟橄榄石和硫化物因重力沉淀而发生共同沉积的概念协调起来。”

( 6) 应用地质温度计计算含矿岩体形成温度表明,不同矿区的含矿岩相的形成温度,均较非含矿岩相为低 ( 见表 1) 。这也是就地分异理论所无法解释的。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形成含矿岩相的熔浆或矿浆富含以水为主的挥发分,降低了其结晶温度。大量化学分析数据表明,含矿岩相含水 3% ~7%,一般为 5% 左右。含矿岩相、尤其是近矿母岩往往发育同生自蚀变作用,这可能与挥发分的存在有关。假如这些挥发分是残余岩浆或岩浆期后气液的产物,则它们不应聚集在岩体下部富含矿体的部分,而应在岩体上部或沿节理裂隙及构造破碎带发育。

图 12 红旗岭 1 号与 7 号岩体岩石化学特征图解( 据王恒升,白文吉)

( 7) 含矿岩相常具有显著的流层、流线等流动构造。突出的例子是力马河岩体含矿辉石橄榄岩相及红旗岭 1 号、7 号岩体的含矿橄榄辉石岩与顽火辉石岩相。以红旗岭 1号岩体橄榄辉石岩相为例,常可见到硫化物、橄榄石、辉石与斜长石彼此几乎平行的拉长定向排列,矿物的倾伏角与岩体底部产状一致。硫化物与硅酸盐造岩矿物在流动过程中的分层现象也颇明显。此外,岩体边缘、内部或围岩中的角砾状矿石内,作为胶结物的硫化物颗粒的拉长方向,与岩石角砾长轴方向一致,显示出产状与破碎带一致的流动构造。力马河含矿辉石橄榄岩相的流动构造十分发育,尤其是 “富矿体流线构造清楚”,“……矿体拐弯,流线拐弯,矿体钝角尖灭处,流线亦作钝角转弯”[17],并由此得出结论,矿体是动力分异作用形成的。总之,上述含矿岩相的流动构造特点表明,除了含硫化物熔浆在动力作用下的贯入特征外,尚证实了动力分异作用及岩体破碎后矿浆贯入作用的存在。在含矿岩相形成过程中,至少在所述岩体内,动力因素是主要的,重力因素居于次要。

图 13 赤柏松 1 号岩体扎氏图解

表 1 国内主要含镍岩体形成温度一览表

续表

(8)除了矿石的海绵陨铁结构表明先熔离出来的硫化物把后结晶的橄榄石包围起来[12],进而说明含矿熔浆在结晶前存在着硫化物与硅酸盐的液态熔离作用外,在一些矿区(红旗岭、赤柏松等)的矿石中,尚见有硫化物与橄榄石形成的似文象状近共结结构[19]。据С.И.Талдыкин(1960)的资料,这种结构的共结温度为575℃,其组分的共结比尚未得知,有待研究。此种文象状近共结结构俨如海绵陨铁结构一样,再次证明含矿熔浆于结晶前存在着硫化物与硅酸盐的不混熔分离作用。它们不是就地分异成因矿石的结构特点,而是深渊液态分异矿浆贯入成因矿石的标型结构。

综合上述,作者认为,无论是用早期岩浆分凝或晚期岩浆熔离,甚至晚期岩浆熔离贯入等建筑在熔浆就地分异或结晶熔离基础上的成矿理论,均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上述主要成岩成矿作用特点,当然也就难以揭示硫化铜镍矿床主要富矿体的成矿作用的本质。笔者经多年的研究,基于硫化铜镍矿床的上述基本特点,并通过对红旗岭、力马河、赤柏松及漂河川等含镍岩体的深入解剖,认为基性-超基性硫化铜镍矿床的主要富矿体,是来自上地幔的原始含矿熔浆,经深渊液态层状熔离分异作用,熔离出来的富硫化物或纯硫化物矿浆,在动力驱动下沿断裂构造连续或断续贯入地壳上部形成的。作者称其为“矿浆贯入矿床”(Ore magmatic injection deposits)。而传统的就地分异作用只是在深熔矿浆贯入过程中或贯入后起作用的次要因素。这一结论至少是符合我国镍矿实际情况的。

参考文献

[1] Ольшанский Я И. Тр. ИГН АН СССР,Сер. петрограф.,1950,121 ( 36)

[2] Олъшанский Я И. Тр. ИГН АН СССР,Сер. петрограф.,1951,137 ( 40)

[3] Stanton R L Ore petrology. Mc Graw - Hill Book Company. 1972

[4] Hawley J E Econ. Geol. 1965,60 ( 3)

[5]Смирнов В И. Геология полезных ископаемых. М,.“Недра”,1976

[6] Урванцев Н Н. Геология и геофизика,1973,( 1)

[7] Польферов Д В. Геология, геохимия и генезис месторождений медно-никелевых сулъфидных руд. П“Недра”,1979

[8] Смирнов М Ф. Строение Норильских никеленосных интрузий и их сульфидные руды,М,.“Недра”,1966

[9] 傅德彬等 . 地质论评,1963,21 ( 3)

[10] 傅德彬 . 地球化学,1975,( 1)

[11] Craig,J. R. Kullerud,G. Phase relations in the Cu-Fe-Ni-System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magmatic ore deposits,Magmat-ic ore deposits

[12] 周作侠 . 地质与勘探,1973,( 4)

[13] Naldrett,A. J. . Discussion of papers concerned with sulfide deposits,Magmatic ore deposits

[14] Boldt,J. R. ,Queneau,P. . The winning of nickel: Its geology,mining and extractive metallurgy,The InternationalNickel Company of Canada,Limited and Methuen & Co. ,Ltd. London. 1976

[15] 宋恕夏 . 地质与勘探,1973,( 6)

[16] Петровская,Н. В. . Природа,1982,( 11)

[17] 桂林冶金地质研究所等 . 铬镍钴铂地质专辑 ( 第二集)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 1974

[18] 王恒升等 . 地质学报,1975,( 1)

[19] Koster A F. Econ. Geol. 1967,62 ( 24)

地学前沿||《Geology》2020年第11期论文导读(下)

10

喀斯喀特弧第四纪火山活动地表和地下特征随时间的变化

限制地形和地壳结构的数据分辨率提高,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定量方法,用以评估火山区省级规模的地表-地下连通性质。研究人员结合北美西部喀斯喀特弧(Cascades arc)的第四纪火山口填图数据、表面地形数据和各种地球物理数据集,探究了火山作用与下伏地壳结构之间的关系。结合火山口填图数据库,从该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中提取已知时代的火山机构,估算得出的体积可能占第四纪总喷发量的50%左右。火山机构体积和空间上火山口密度与指示上层地壳影响的各种地球物理数据联系密切。在整个岩浆弧的第四纪火山口下,地下结构变化与火山作用一致的现象很普遍,但与年轻火山口的联系更为强烈。在喀斯喀特山脉中部和南部,地球物理识别的岩浆特征增加,那里的火山喷发量最大,火山口间距很小。火山口和相关的地壳结构,以及空间上局部喷发相对于分散喷发的程度随时间变化,定义了整个弧段横向延伸约100 km的喷发中心,表明岩浆上升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空间上的聚集。

原文链接:

Geology (2020) 48 (11): 1088–1093.

DOI:

10.1130/G47706.1

(译者:唐演@CUGB)

11

波罗的大陆在苏格兰的遗迹:基底地体在格林威尔造山运动期间的迁移

苏格兰加里东群岛北高地地体(NHT)内的太古宙基底被认为与劳亚大陆的前陆的刘易斯片麻杂岩有关。新的锆石U-Pb年龄表明,NHT基底显示了2823-2687Ma和1772-1655Ma岩浆作用的证据。第一组年龄与前陆太古宙片麻岩的结晶年龄相近。然而,第二个组年龄以及覆盖基底上的岩石单元的形成时间都晚于前陆内发育新生岩浆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时间,为其最年轻的主阶段之后的100–250Ma。此外,在NHT基底内没有前陆内常见的古元古代镁铁质和长英质侵入体存在的迹象。因此研究者认为,NHT与劳亚大陆的前陆缺乏对比的可行性。由于存在1100-1000 Ma的东格雷尔榴辉岩,分离前陆和NHT基底的加里东莫因逆冲断层被认为是被改造了的格伦维尔期缝合线。根据新的同位素数据,研究者认为NHT基底是波罗的大陆的碎片,在格林威尔造山运动期间侵位到劳亚大陆,是环北大西洋造山带基底地体迁移的又一实例。

原文链接:

Geology (2020) 48(11): 1094–1098.

DOI:

10.1130/G47615.1

(译者:好名不敌备注的哥斯达黎加的棒棒的61)

12

加蓬的古元古代Francevillian序列以及Lomagundi-Jatuli事件

加蓬古元古代Francevillian序列在全球早期氧化的概念,以及碳同位素值大幅度正向漂移(即Lomagundi-Jatuli事件,LJE)的成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研究人员对一个长139米的Francevillian岩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岩芯的碳酸盐δ 13 C(δ 13 C carb )值为5‰-9‰,向上减小趋近于0‰,这一趋势被很多其他研究人员认为是LJE及其结束的标志。然而,本次研究发现δ 13 C carb 值的变化与沉积相的变化相一致:浅海相以强正值为特征,而较深的水域(风暴浪基面之下)为0‰左右。对于δ 13 C carb 与沉积相的相关性,最可靠的解释是,浅海环境记录了局部物理和生物化学过程的同位素效应,驱动周围环境的溶解无机碳(DIC)达到较大值,而较深相中较小值( 0‰)与开阔海洋的DIC相近,其中δ 13 C在很大程度上不受浅水环境中发生的分馏的影响。此外,海侵氧化还原作用为含锰矿物和化学营养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其中还包括甲烷循环群落,其有机δ 13 C(δ 13 C org )值为 47‰,Δδ carb-org 值高达46‰。因此,Francevillian碳同位素剖面反映了盆地的特定条件,并不是全球碳循环扰动或LJE结束的前兆。

加蓬Lastoursville次盆LST12岩芯Franceville层序的沉积模式。浅水碳酸盐岩(单元I-III)的特点是真光层生产力提高,促使环境中的溶解无机碳的 13 C富集并沉积碳酸盐。随后发生海侵(单元IV-VI),盆地加深,以同位素正常的海相碳酸盐沉淀为标志,同时在风暴波基面以下的氧化还原层发育锰富集。持续的海侵导致盆地最深处沉积了富含有机质的含甲烷生物群落的泥岩。

原文链接:

Geology (2020) 48(11):1099–1104.

DOI:

10.1130/G47651.1

(译者:好名不敌备注的哥斯达黎加的棒棒的61)

13

砂粒跃移作用对粉砂的产生的有效性测试—对黄土解释的启示

黄土形成所需要的粉砂生成可归因于冰川系统(冰川研磨)和砂质沙漠(跃移诱发破碎)的地质过程。然而跃移作用对大量粉砂的产生的有效性还存在争议。了解沙漠中粉砂产生的潜力对于确定黄土的古气候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评估风成磨损对粉砂的产生的重要性,该研究在一个设计用于模拟砂粒在25m/s速度的暴风中跃移的装置中进行实验性磨损。该研究与之前的工作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1)长时间保持较高速度的测量强度,(2)清除预先存在的粉砂并设置对照组,(3)根据缩放结果来评估黄土堆积的潜力。根据一定的地质比例缩放实验获得的粉砂产生速率显示,风成磨损产生的粉砂不足以形成具有地质意义上的黄土沉积物。

原文链接:

Geology(2020) 48(11): 1105–1109.

DOI:

10.1130/G47282.1

(译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岩石学矿物学与矿床学在读硕士生徐睿)

14 太古宙和古元古代变质火山岩变质脱水作用中的金迁移

太古宙和古元古代绿岩带中的火山岩十分丰富,被认为是造山型金矿的潜在矿源。然而,金在这些岩石变质过程中的经历却鲜为人知。该研究对加拿大太古宙拉格兰德亚区和芬兰古元古代中央拉普兰绿岩带的一套变质岩石进行了金的超低检出限分析。这两个地区都有丰富的金矿资源,具有发现新的造山型金矿的巨大潜力。这些带中的变质火山岩分为拉斑玄武岩和钙碱性岩浆岩系列,其中原岩中金的含量用绿片岩相样品的金的Zr/Y幂律回归计算。在拉斑玄武岩中,金是相容元素,并随分异作用而减少;而在钙碱性岩石中,金是不相容元素,并随分异作用而增加。质量变化计算表明,在拉格朗德和中央拉普兰进行递进变质作用至形成上部角闪岩相的条件(> 550 )期间,初始金含量损失高达77%和59%。本研究强调:第一,变质火山岩在太古宙和古元古代绿岩带变质作用中析出金,是造山型金矿床的良好潜在源岩;第二,变质火山岩的含金性受地幔源区和岩浆演化的控制;第三,变质脱挥发分模式可应用于太古宙和古元古代造山型金矿床。

原文链接:

Geology (2020) 48 (11): 1110–1114.

DOI:

10.1130/G47658.1

(译者:王天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15

钙质超微化石将北冰洋沉积物的年代追溯到50万年以前

北冰洋中部更新世沉积物年龄波动较大,给重建古海洋学增加了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北极海洋沉积物中记录的令人费解的磁极模式,以及缺乏能够提供校准的生物地层层位或连续的氧同位素地层图的微体化石。研究人员记录了在北冰洋中部的一个海洋沉积岩芯中发现的两个关键的钙质超微化石物种,为50万年以前的沉积物提供了有力的,并且可全球校准的年代界限。起关键作用的物种是颗石藻(Pseudoemiliania lacunosa),它们在42.4-47.8万年间灭绝,而赫氏圆石藻(Emiliania huxleyi)则在24.3-30万年间进化。这是第一次在北冰洋中部的沉积物中发现Pseudoemiliania lacunosa的化石。通过岩石地层对比,可以在北冰洋内450多公里的范围内找到含有这些年龄物种的沉积层。它们首次为北极这个区域的更新世沉积物年代学提供了明确的支撑,也为开发和测试其他用于测定北极海洋沉积物年代的地质年代学工具奠定了基础。

原文链接:

Geology (2020) 48 (11): 1115–1119.

DOI:

10.1130/G47479.1

(译者:黄永慧-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6

加拿大北部科迪勒拉山脉Tintina断层对岩石圈地幔的克拉通凿移的地震证据

位于加拿大西北部的加拿大北部科迪勒拉山脉(NCC)被划分为几个平行向右滑动的走滑断层,在晚白垩世和始新世之间累积了数百公里的位移。这些断层的深度范围,尤其是Tintina断裂(TF)对NCC岩石圈地幔的地壳构造组合和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但是地球物理模型和地球化学数据仍然没有定论。该研究利用最新的三维纵波地震速度模型,解决了位于TF表层轨迹之下的最高地幔深度的一系列锐化的(~10km)纵波速度对比度(~4%)突变。代表了上地幔组构的地震各项异常数据显示在TF附近各向异性的方向和幅度大小发生了相似的变化。这些数据表明TF是岩石圈尺度的剪切带且在沿着TF恢复了430公里处的右侧位移后,纵波的速度快速异常与北美克拉通边缘轮廓一致。该研究认为,目前位于阿拉斯加东部的快速构造异常是Mackenzie克拉通的一块轮廓清晰的碎片,其在晚白垩世至始新世期间被TF凿穿并向西北位移。目前位于NCC南部的第二个克拉通碎片,可能与上地幔深度的Cassiar岩层有关。这些观察首次证明,大型岩石圈尺度的剪切带穿过难熔地幔,并且在世界范围内的科迪勒拉山脉内产生克拉通地幔物质的主要侧向位移的证据。

原文链接:

Geology (2020) 48 (11): 1120–1125.

DOI:

10.1130/G47688.1

(译者:袁梦)

17

金红石中纳米级微量元素团块的地球化学和地质年代学意义

金红石中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例如:铅Pb,铀U,锆Zr)通常被用来获取地质事件的性质和时间。但是微量元素的迁移会影响温度和时间的厘定,且其迁移性的主控因素仍存在争论。鉴于此,研究人员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原子探针层析成像表征了西澳大利亚Capricorn造山带中金红石的微米至纳米级微量元素分布。在大于20微米的尺度下,单个矿物颗粒中没有明显的微量元素分异,而且锆石谐和年龄1872 6 Ma(2σ)也没有同位素扰动的迹象。在纳米级尺度下,可以观察到20纳米的富微量元素(铝Al,铬Cr,铅Pb,钒V)团块。团块的 207 Pb/ 206 Pb比值为0.176 0.040 (2σ),说明他们形成于结晶前,可能是区域变质作用的产物。作者认为这些团块是由于上部角闪岩相变质过程中瞬时形成的放射性破坏点捕获流体活动性元素形成的。这种捕获会影响团块中元素体扩散的活化能。团块较低的数量及密度指示了其形成时间,说明变质作用峰值温度持续时间较短,为小于10 百万年的事件。研究结果说明运用微量元素手段判断金红石中的体扩散将比假定其为均一介质时更为复杂。

原文链接:

Geology (2020) 48 (11): 1126–1130.

DOI:

10.1130/G48017.1

(译者:韩舒筠@CUGB/MQ)

18

次年稳定同位素记录揭示的南极洲西摩岛与白垩纪-古近纪界线附近两个灭绝期有关的气候变暖和季节性缺氧

碳酸盐双壳贝类高分辨率稳定同位素(δ 18 O和δ 13 C)增生的贝壳年轮年代学可以提供对了解灭绝期有用的次年环境记录,这种灭绝期通常是快速变化和不稳定的时期。该研究展示了在南极洲西摩岛白垩纪-古近纪界线(KPB)对Lahillia larseni双壳贝类的高分辨率连续采样结果。这些数据突出了δ 18 O和δ 13 C值不规则的两个灭绝期与形成化石的最后时期一致:一个是在KPB,另一个是在明显灭绝事件的15万年之前。由于表现为较低的δ 18 O值,该研究将这两个时期都解释为气候变暖的时期,并且有季节性缺氧,表现为低异常( 21.6‰至 3.0‰VPDB)的δ 13 C值和高的(2‰至19‰)的季节变化。低氧条件可能是较早灭绝事件的一种引发机制,并可能延长了KPB灭绝后的恢复时间。

原文链接:

Geology (2020) 48(11):1131–1136.

DOI:

10.1130/G47758.1

(译者:掉帧青年萧暮春@YU)

美编&校对:覃华清

求一边石油地质类的论文~~中英文都要~~~~

1、毕业论文的概念

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地质专业毕业论文属于科技论文的范畴,它和其他科技论文一样,是一种综合性的应用文体,它除了说明、记叙外,还要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2、毕业论文的种类

毕业论文也叫学位论文,它是为获得某一学位而写的。按获得学位的高低不同,毕业论文又可分为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和学士论文。我们这里只讨论学士论文。按照论证方法,毕业论文又可分为立论性的和驳论性的,前者以论证正面观点为主,后者则以反驳反面观点为
主。

二、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要求和原则

1、目的

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适用已学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本学科内的某一问题,锻炼自己独立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以及通过论文解决某一学术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学术论文打下基础。同时,撰写毕
业论文也是一种学术交流手段。

2、要求

毕业论文也和其他科技论文一样,首先要求有独创性。即要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出白己的新观点和新思想。其次,主题要突出,论点要鲜明。在确定论题时首先要确定论点,因为论点是论文的灵魂。第三,材料要丰富可靠。后者很重要。如果选用的材料是虚假的,那么前提条件不真实,得出的结论就很难正确。第四,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合乎逻辑。第五,语言简洁、概念明确。如果语言拖泥带水,概念模糊不清,其意义就很难表达出来。

3、原则

常言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撰写毕业论文应遵循如下原则:①正确性,即论点正确,推理数据可靠;②客观性,即遵重事实,不感情用事,不凭空想象;③公正性,即要有科学态度,在选材时不能只选择印证由己观点的材料,而将相反的材料统统舍掉;④确证性,即得出的结论确实可靠,经得起验证和反驳;⑤可读性,即语句通顺,文笔流畅;⑥保密性,按国家规定应予保密的内容,未经有关主管机关批准,不得在公开刊物上发表。

三、撰写毕业论文的步骤

撰写毕业论文的步骤应遵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阶段。

1、熟悉环境

所谓熟悉环境,就是要对你所工作的区域的地质概况、前人工作程度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其方法有:①认真查阅有关地质图、广泛阅读已有的地质资料;②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初步的野外踏勘,掌握该区地层、岩石、构造特征,矿床类型及地下水出露情况等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就可以选题。

2、确定论题

确定论题也即选题。选题是决定论文成败的关键,可谓千锤打锣一锤定音。对于地质专业的毕业论文,其选题原则有:①要有创新勇气和开拓精神。即要敢于探求新理论,提出新观点、作出新解释,还要注意观察新现象、研究新问题、寻求新规律、得出新结果。②应选择那些具有科学价值的题目。③应选择对国民经济有一定使用价值的题目。④要考虑到我国的资源特点和现有生产力水平以及地理环境等情况。例如在某些交通极不发达的地区,即使发现矿床,由于生产力水平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这些矿床也只能是“呆矿”。⑤要选择新课题。在选题时,应尽可能地查阅一些资料,以免选择那些早已被证实了的课题。⑥要量力而行。题目有大有小,由于掌握的资料不多,不易论述清楚,易于失败。如《论中国板块构造》,如果全面论述,可以写一本很厚很厚的专著,显然不宜选作毕业论文的题目。而象《内蒙哈尔哈达膝折构造研究》,这样只局限于某个点上的题目却有可能写好。但是,选择的题目也不能过小。题目过小,轻而易举,反映不出水平,不利于锻炼。⑦要选择有兴趣、有基础、有资料、容易展开的题目。如果你很喜欢构造,那么你就不要勉强选择矿床的题目。

一般情况是老师出题,但也可以经过老师批准,自己选题。题目确定后,紧跟着的工作就是广泛搜集资料。

3、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时应注意:一边搜集资料一边思考问题,每当发现了新问题首先要问个“为什么。”这样,搜集资料的过程也是研究问题、思考钻研的过程,同时也是自己观点形成的过程。②要围绕自己的题目、分清主次,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使搜集来的资料象一堆乱麻,捋不出头绪。由于毕业实习时间短,所以应尽量搜集那些最重要的、关系最紧密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③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应注意采集标本,并用素描图和照片把那些具有特征的地质现象记录下来,这些资料对证明某个问题具有无可争辨的权威力量。④了解文献检索,掌握更多的文字资料。

4、列出提纲

在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后,就可以按照论文的组成部分列出一个尽可能详细的提纲。列提纲可以帮助作者从全局着眼,树立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明确层次和重点,便于分析和对比。列提纲之前,应首先确定你所选用的逻辑结构和论证方法(见后而介绍)。

5、材料取舍

选材时,应先将你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和归类,然后把无关紧要的材料全部舍去。有些同学觉得材料得来很不容易,现在要把它们弃之一旁实在可惜。但是为了突出重点,使文章简洁精炼,不能不舍疼割爱。

6、拟写草稿

拟写草稿时应尽可能把所有通过取舍选出来的材料都写进去,这样比写好后再找材料往里填要好得多。同时,要把所用的图、表和照片整理出来,编好号码准备放入正文。

7、删改、定稿

写完初稿,经过反复修改后才能定稿。修改时,注意不要让宝贵时间用在说废话上。《文心雕龙》上说:“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褥为巧”就是这个道理。要将那些写上不能增辉,去掉并不失色的词、句尽量删去。有人提出在定稿时要做到:“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科学与美学相结合。”这就是说,语言文字要讲求文学性但又不失严肃,字迹要清楚端正,版面安排要讲究艺术性。誊写清楚后再把所有的图、表和照片放入相应的位置。

8、准备答辨

论文写好后并不是大事完结,还要对所论述的问题作更进一步的研究思考,准备论文答辨。

论文答辩是撰写毕业论文的最后一环,通过论文答辨进一步检查作者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理论基础、有创造性的见解、有充分扎实的理由。

答辨会上,审查委员会提出问题,作者可以略作思考后再作回答。所提出的问题,一般是在本论文所涉及的专题范围之内,而不是整个学科全面知识的考核。如论文论述的是某个矿床的成因,那么所提出的问题也只在矿床这个范围内,而不是整个地质学科。

第二章 毕业论文的组成部分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形式,形式决定于内容,而内容又通过形式得到表现。科技论文有自己的写作方式和体例结构,但这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有许多部分组成,而对于每一篇文章来说,也不是所有部分都应该具备,毕业论文一般较简单,它应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一、题 目

毕业论文的题目必须简洁朴素、涵义确切,要能把全篇的主要内容,研究的对象、解决的问题,或是所研究的某些问题之间的关系,直接了当地表达出来,不得涵蓄隐晦,让人琢磨不透。对于地质专业的论文,其题目要求简单、直观、清楚。一个好的题目,应该给读者提供一些淮确的信息和情报。一般来说,题目以陈述式或提问式的较多,它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例如《云南个房大坪子首次发现密陀僧、铅黄及铅丹共生》。读者看了题目就会产生阅读全文的欲望,想看一看这三个矿物是怎样共产的。再如《对<球自转与全球构造>一文的质疑》,一看题目就知道作者是一个地质力学的反对者。那么他究竟提出了什么质疑?他自己有什么新的见解?请看全文。

在含有古生物名称的题目中,一般应将其学名写出。例如《河北邢台地区Basilicu(Basilla)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如果一个题目不足以概括论文的内容,也可采用加副标题的办法,加以补充。

有的老师要求写出英文题目,因为题目一般都是短语,所以其中的题目多用V-ing形式。

值得提出的是,在写论文题目时要注意节省用字,可要可不要的字应尽量删去。例如:《中条山地区北段绛县群和中条群变质岩原岩建造的特征及铜矿赋存条件探讨》。这个题目用了三十二个字,显得冗赘。如改为《中条山北段绛县群和中条群原岩建造特征及铜矿赋存条件》似乎较好一些。还有一些题目为了招徕读者,故作玄虚、夸大事实、题文不符,这是一种不良作风。如果文章讨论的是内蒙古温都尔庙地区板块缝合线特征,而论文却冠以《内蒙古板块构造研究》,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二、摘 要

科技论文一般附有摘要,毕业论文对此也有要求。摘要的特点是简短扼要、并能独立存在、独立吏用。它的作用是用精炼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从事这项研究工作的原因和重要性,通过这项研究工作己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以及这些结论的意义。

摘要分情报性摘要和资料性摘要。一篇好的摘要应使读者不看正文就能大概了解文章内容和观点,从而决定是否有必要再看正文。

摘要放在正文之前,题目之下。摘要一般用第三人称,不分段,一般不超过300字。

关于摘要是否属正文的组成部分,现在尚有争议。从情报检索意义上讲,它可以单独使用,因而是独立的。但从论文的结构上讲,它又确实是论文的组成部分。本人倾向于后者。

下面是《我国“滹沱”与“震旦”地层关系问题的初步探讨》(《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一文的摘要,不一定就是范例,写出来供读者参考。

本文回顾了我国前寒武纪地层中“滹沱”与“震旦”关系这一重大问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阐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对此问题研究取得的进展。作者认为:
一、华北地台内部“滹沱”与“震旦”地层关系可初步肯定为上下关系;二、华北地台边缘及以外地层,随着对其“震旦”地层的厘定,下伏滹沱群的基底变质岩系的全部或一部可能相当长城系和蓟县系。

三、引 言

有人说:“如果摘要是全篇论文的略影,那么引言则是科技论文的帽子。”因为引言要向读解者释论文的主题、目的和总纲。详细地说,引言应该包括以下内容:①说明本文所研究的区域范围及对象;②说明论文的主题和写作目的、背景和原因,③前人工作的程度;④本人做了哪些工作、引用资料的来源;⑤有时间性的工作则要写明工作期限及时间。

例如《中条山北段变质岩系原岩建造特点和中条群铜矿赋存条件》一文的引言是这样写的:

本文所讨论的范围是北纬35°12′20〃以北中条山地区下元古界绛县群和中元古界中条群的变质岩系。该区是我国重要的铜矿资源之一。笔者试图在变质岩原岩类型恢复的基础上,对绛县群和中条群变质岩原岩建造特点及其演化和中条群铜矿赋存条件进行探讨。
文中的地层划分均采用孙大中等同志1978年提出的划分方案(表1)。

四、正 文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论文是否能做到材料和观点的统,是否具有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关键在于正文的谋篇布局、逻辑结构和论证方法是否合理、得当。

1、谋篇布局

前面说的综合、分析、取舍和列提纲都属于谋篇布局的范畴。

2、逻辑结构

论文的逻辑结构没有一成不变的形式。因为从根本上说,它是由论文讨论的对象的整体与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作者本人的文字和逻辑修养的素质决定的,论文讨论的对象不同,作者观察的角度和认识深度不同,形成的逻辑结构也不同。一般地讲,论文的逻辑结构可分为纵式结构、横式结构和合式结构三种。

①纵式结构。其特点是论文的总论题是纵向展开的。常见的有:a.时间顺序,即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如记叙一次实验,在不同的实验阶段所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实验步骤。b.事理层次,即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层次展开论文。如《燕、辽、吉、苏、皖北部的震旦系》(《河北地质学院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三期)一文。作者在前言里就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北方有没有南方震旦系存在”?“然而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至今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紧接着在第二、第三部分里,作者分析了“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的原因。第四部分中,作者通过地层划分与对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北方不但有南方震旦系存在,而且分布相当广泛。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②横式结构。其特点是把论文的总论题展开为几个分论题进行讨论。常见的有:a.空间分布,即论文是按照论述对象在空间上的分布来展开的。如《北京昌平县十三陵——下庄一带推覆构造的基本特征》(《河北地质学院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三期)一文,就是通过分别描述不同地区推覆体的表现,来阐明该推覆构造的特征。b.组成部分,即论文的总论题是按照其组成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展开的,每个部分之间也可能有联系也可能没有联系。以论证为主的地质论文大部分采用的是这种结构。如在以《矿床特征及矿床成因》(参见《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第26~32页)为分标题的论文章节里,作者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文展开:(一)矿体形态、产状及规模;(二)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物共生组合及矿物生成顺序;(五)矿化分带,(六)矿床成因及其形成机理;(七)矿床类型的认识。通过这几个方面的论述,阐明了作者关于矿床特征及矿床成因的基本观点。(何:序号原文如此)

在用横式结构安排文章时,应注意不要把认识对象的一切方面或一切属性不管是否必要,象开中药铺一样全罗列出来,结果便文章庞大杂乱,使人不得要领。

③合式结构。即以上两这结构的联合使用。其中有的以纵向为主,有的以横向为主。

3、论证方法

前面说过,论文的写法有论证和反驳,对于学生来说,很少用反驳方法,因此这里只介绍论证方法。根据它是直接还是间接地说明论题,论证方法又分为直接论证法和间接论证法。

①直接论证法。直接论证法是用事实材料或公正的原理直接论证论题的方法。其中又分为:a.典型材料直接论证法,即选用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具有极大鲜明性或代表性的事实材料来直接论证的方法。如要证明某条断层的存在,只要能找出擦痕、阶步、断层破碎带等断层的典型特征,就可以证明论证的观点。这种方法侧重于摆事实,而讲道理作分析则次之。b.完全列举直接论证法,即把所掌握的材料全部列举出来,以证明论证的观点。这种方法只在掌握的材料不多时使用。c.科学分析直接论证法,即只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材资进行科学分析而直接论证论题。这种方法侧重于讲道理,而摆事实次之。d.科学对比直接论证法,也叫类比法。即根据两类或两个事物本质属性方面的对比,从而确定这两类或两个事物在某一方面也有共同属性的方法。例如,中条群出现的变质岩浆岩,其原岩类型为拉斑玄武岩系。随着岩浆的演化,MgO减少而FeO迅速增加,演化曲线与日本的伊豆——小笠原弧中的宫岛拉斑玄武岩系相似。已知后者为岛弧(造山带)火山岩,从而可以推断,中条群的变质岩浆岩其原岩应属岛弧(造山带)火山岩。

②间接论证法。这种方法不直接论证论题的真,而是用观点和材料证明与论题相矛盾的论点的假,从而证明论题的正确。它可分为:a.反证法,即证明与论题相矛盾的观点的假,从而证明自己观点的真。b.排除法,当一个论点提出后,先假定它可能存在多种情况,然后通过分析,将假定的其他可能都排除掉,只剩下一种可能,这种可能就是要阐明的观点。例如在讨论某矿床成因时,首先提出几种成因可能,如沉积的、变质的和热液的。通过进一步工作,将前两种都排除掉,那么该矿床就是热液成因了。

在一篇文章中,上述几种方法可以同时使用,也可以只用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如果能灵活地运用上述方法,那么就能大大提高文章的条理性和严谨性,加强文章的说服力。

还有一种论证方法就是“图表说明法”,即用大量的图表和实物照片来阐明论证的观点,这样既可节省文字,又可帮助读者理解。文中凡需参见附录的地方都要注明,便于读者查阅。

一般讲,在正文的开头,应有“区域地质概况”一节,介绍一下工作地区的区域地质概况和大地构造位置,使读者对此有个简略的了解。如有篇文章的区域地质节一开头这样写道:“本区位于规模巨大的绍兴—江山和宁波—丽水基底断裂带之间的北东向上虞—龙泉震旦纪—古生代隆起带上,前震旦纪变质岩系长期裸露地表,缺失震旦纪—中侏罗世的沉积”(《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第13页)。

五、结 论

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棵树,那么结论就是树上的果。它是论文的逻辑发展和归宿。有经验的读者为了节省时间,往往只看论文的题目、摘要和结论。在以论证为主的论文中,结论就是作者观点的集中体现,也是论文的主题所在。如在一篇论证中条山铜矿成因类型的文章中,作者通过一系列摆事实讲道理,最后写道:“综上所述,中条山铜矿床应属于‘远火山—沉积—变质,型矿床,具层控特征。”这就是作者洋洋数千言所得来的最终结果。

写结论时,必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用字力求鲜明、精确,不能含糊其辞、支支吾吾,更不能有第二种结论。

六、建 议

地质论文一般要提出自己的建议,提出今后应该如何做的方案。如通过矿床评价,作出矿区的远景规划;应该怎样布置钻孔等都属于建议。

七、致 谢

在你的毕业实习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指导、同学的帮助、地质队同志的支持,这些都应在论文结束处表示感谢。

八、参考文献

论文里所引用的资料称为参考文献,把参考文献集中在论文的最后,组成参考文献表。论文之后列参考文献表:其一是沿用下来的惯例,其二是反映作者严肃的科学态度和研究工作的广泛依据;其三,当论文投寄到某个刊物的编辑部希望发表时,编辑人员要按照所列的参考文献表去查对有关资料,检查所引用的资料是否真实以及论述的观点是否早已被人所证实。未公开发表的文献不列入参考文献表,而以脚注形式写在本页的下方。

关于参考文献的写法,目前国内外很不统一。不同的编辑部对参考文献写法的要求一也不尽相同。这里只介绍三种常用的写法。

1、编号法。即不论引用的是中文还是外文资料,均按照在正文里出现的先后顺序编成序号,然后按序号排在参考文献表内。如:

〔1〕Willis B.1907 Research in china V.1 Part1 233-236
〔2〕王竹泉1926太原榆林幅地质说明书
〔3〕Small R.J.1978 The Study of Land forms 226-238

2、姓名笔划法。即不按照资料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而按照第一个作者姓名的第一个字母或笔划排列。其中,中文在前,外文在后;相同笔划者按照发表日期,早者前晚者后。如:

王日伦 陆宋文等 1980 中国上寒武系的划分和对比 中国震旦亚界 天津科学出版社
姜春潮 1957 东北南部震旦纪地层 地质学报39卷第1期
1980 An Introduction ot Ore Geology
n 1972 Ore Petrology

3、造句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不另外列出参考文献表,而是将所引用的资料以造句的形式写在正文里。如:“根据Carmichael(1972、1973、1977)提出的熔浆与矿物平衡条件计算方法,对玄武岩形成条件进行了估算。”“1977年Voder Jr.主编The Evolution of the lgneous Rochs中将硅酸盐液相不共熔列为重要的岩石成因”(《地球科学—武汉地质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最后谈一下参考文献的格式。一般讲,参考文献里要写出作者姓名、文章或书籍题目、发表年份、出版社名称、刊物名称及卷次和页码。其顺序为:

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文章题目→刊物名称→卷次→章节→页码→出版社名称。如:

Willis B.1907 Research in china V.I Part I 233-236
作者姓名 发表年份 书籍 名称 卷次 章节 页码

关于外文资料的作者姓名,有的把姓写在前,有的把名写在前。

建议,在写参考文献时,不论中文还是外文,除缩写符号以外,其他所有的标点符号均省略掉。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给印刷工人减少了工作量,二、使参考文献简洁清晰。试比较:

(何:因错码太多,略)

但要注意,用这种格式写参考文献时,每个项目之间应隔开一段距离,以示区别。

第三章 撰写毕业论文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毕业论文的风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习惯和写作特点,因此对于毕业论文的风格也不强求划一。但地质专业的毕业论文毕竟不是文学作品,它应具备一定的、与其形式和内容相符的风格。概括地说,它应体现出十二个字,即清楚、确切、简明、直接、客观、朴素。科技论文不能含蓄、不能隐晦;不允许抒情,不允许夸张。有一篇毕业论文的草稿开头这样写道:“在娇阳似火的炎炎盛夏,我们第六实习队乘坐京沪线上的列车,来到了明眉秀丽的江南水乡啊!……”读了这一段,读者真不知道作者写的是抒情散文还是毕业论文。还有一位同学在镜下描述时运用夸张手法写道:“方解石的高级白干涉色象黎明的晨曦,角闪石的二级红又似天边的晚霞。显微镜就象万花筒,这里有一个花的世界;显微镜又象一个魔术师,它能在瞬息之间变化出一幅幅动人的抽象派图画!”这位同学有这么好的文学天赋,应该是一个文学家而不是玩石头的。除此之外,在措词上也应该注意。例如,在论文里和别人争论时,不要用苛刻的词句和狡辨的语气,在对别人的研究工作进行评论时,切不可推测别人的私人动机,更不能上纲上线推测别人的政治目的;对于能肯定的事实或结论,不要用“可能”、“也许”、“大概”、“或许”、“假若”等推测或假设的语气。还有一条很重要,即要实事求是、勤于动脑。有个别同学在写毕业论文时,拿来地质队或别人的资料猛抄,结果有三分之二的内容是抄来的。

二、过于相信权威

有些同学听到名家教授的意见,就当作公正的原理,不加思考,信手拈来,作为论证自己观点的可靠依据写入论文。这样做,其一是自己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其二,任何人的意见也只是意见,不能作为事实来论述。也许他的意见不正确,使你得出错误的结论。

三、主观臆断、夸大事实

在材料不充分的情况下不要想当然地进行推理、判断、揣测,甚至得出结论。为了避免主观臆断、得出错误结论,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①不要把假定当作结论,②不要把未经证实的意见当作真实的。

在进行矿床评价、矿床预测、矿床储量计算时,更不能夸大事实,以免造成国家经济损失。

四、图、表、照片的处理

图、表和照片可以减少文字说明,帮助理解,但要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反映一定内容的。不要把所有的图表和照片全堆到论文里,使论文成了图、表和照片的说明书。

绘图时要线条均匀,字迹工正,岩性符号一定要按照规定的去画,不得随意编造。照片要选那些反差大、影象清晰、地质特征明显的。编号时一律用阿拉伯数字。

五、最后整理

前面说过,论文要讲究科学和美学的统一。论文写好后,要一字一格誊写清楚,把图、表和照片加上图注、表名和编号放入正文里适当的位置上。然后将论文钉上封皮,写上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使其美观大方,协调统一。

第四章 技术性问题

科技论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量地运用科技语言来表达学术思想。这些科技语言除专业术语外,还有公式、符号、图、表和照片等。这里选用一些最常用的符号、图、表,以说明它们在论文中的用法。

上一篇:语文论文的主题

下一篇:幼师毕业论文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