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牡丹亭论文主题

发布时间:2023-03-08 17:05

牡丹亭论文主题

分类: 文化/艺术
问题描述:

最好能够是一篇论文的样式!

解析:

《牡丹亭》反礼教、反理学的主题,主要是通过塑造杜丽娘的形象来表达和体现的。汤显祖在《牡丹亭》的“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显然,汤显祖是把杜丽娘作为“有情人”,并且是达到了“情之至”的“有情人”来塑造的,十分明确地与礼教、理学的排斥、否定“情”即所谓“去人欲”针锋相对的。成功地塑造了反封建的战斗光辉的杜丽娘形象,这是《牡丹亭》突出的重大成就。

杜丽娘的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有一个成长过程,并包含着一定的复杂性。汤显祖一方面通过人物关系提供杜丽娘的生活环境,一方面通过剧情发展揭示杜丽娘的内心活动,从而表现了杜丽娘叛逆性格的成长过程及其复杂性。

杜丽娘是个封建官僚的女儿。她的父亲杜宝任南安太守,自称“西蜀名儒”,是以儒学传家的。封建社会讲究门第家声、光宗耀祖,要求儿子尽孝道,而最大的孝道则是飞黄腾达之后 “扬名声,显父母”。杜宝因膝下无儿,就对杜丽娘格外看重,竭力把她培养成标准的“淑女”,在家是个敬父母的温顺女儿,出嫁是个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杜宝一心指望杜丽娘“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因此,杜丽娘从小受着严格的封建教育,男女《四书》都可以背诵,她不能自由行动,也不能自由思想,绝不允许有个人的意志和感情。她被严密地关在家庭里,同外界社会是完全隔绝的;她同时被严密地关在闺房里,同外界自然也是完全隔绝的。按照封建时代对妇女的要求,她只能做一具行尸走肉。实际上,杜宝的家庭里本来就充满着腐烂霉臭的气味,在理学思想的统治之下,一切都丧失了自由,丧失了活力,丧失了生命。生长在这样家庭里的杜丽娘,礼法、家规、女诫、妇道等等象一重又一重的枷锁,紧紧地套在她的身上。她因为疲乏,白天稍为睡一会儿,都被认为是行为放纵,有失检点,就连她在裙子上面绣了成双成对的花鸟,也要引起封建家长的大惊小怪,被看作是了不得的邪思妄念。就这样,杜丽娘确乎驯良得象一头羔羊。她的丫环春香说她:“名为国色,实守家声。嫩脸娇羞,老成尊重。”但杜宝还不满足,他与杜丽娘的母亲商量决定,专门请了一位塾师陈最良来教杜丽娘念书,目的倒不在乎要杜丽娘学文化、长知识,而在于用儒家圣贤书籍使杜丽娘“拘束身心”。“拘束身心”,就是不准自由行动,也不准自由思想,一切都服从于“理”。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通过描写杜宝、杜母、陈最良这样的人物,向读者和观众展示了杜丽娘所面对的现实环境。杜宝这些人代表封建势力,代表礼教观念,代表理学思想的统治。杜宝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正派的官僚,他忠君爱国,也还注意民生疾苦。但他实际上除了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古板面孔以外,什么才能都没有,显得极为平庸。他奉命防御敌军,临阵对敌却是束手无策,只好使用贿赂方式、欺骗手段来解除围困。而对自己亲生女儿却是那样的严厉、冷酷,女儿病重垂危,他丝毫不放在心上,以为不过是伤风感冒,连医生都不请。他只盼着女儿将来为他这个“名儒”增添光彩。对于妻子,他也是居高临下的态度,呼来唤去,督促妻子对女儿严加管教。杜母虽然比杜宝懂得疼爱女儿,她说过“宛转随儿女,辛勤做老娘”的话,但她还是标榜自己娘家“世出贤德”,要给女儿做个“贤德”的楷模,凡事由杜宝作主,说是“但凭尊意”,一切照您的意见办。她要把杜丽娘关在闺房里,认为“凡少年女子,最不宜艳妆游戏空无人之处”。她被封建礼教毒害了,又拿封建礼教去毒害自己的女儿。陈最良作为“腐儒”,也是被封建礼教毒害了的。汤显祖对他有批判,又有同情。他从小攻读儒家经典,但乡试考了十五次,整整耗费了四十五年,仍然没有功名,最后连廪生的膳食都给取消了,教书糊口也靠不住,被人称为“陈绝粮”。他生活没有着落,还迂腐得近于愚昧,陷于不能自拔的境地。他教杜丽娘念书,就只知道“孟夫子说的好,圣人千言万语,则要人收其放心”。这跟杜宝说的“拘束身心”是同样的意思。汤显祖通过杜宝、杜母、陈最良等人物写出杜丽娘的客观处境,一个使人窒息的客观处境。杜丽娘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循规蹈矩,唯父母之命是从。在新春时节,她跪着给父母敬酒祝寿,表示她的孝心。杜宝要她在刺绣女工之外,应该“知书知礼”,她就说:“从今后茶余饭饱破工夫,玉镜台前插架书。”她在梳妆台前摆上书册,要认真读古圣先贤的典籍了。拜见塾师陈最良之前,她曾自夸“儒门旧家教”,“女为君子儒”,她甚至要求丫环春香跟她一同学习古代贤达妇女的榜样。她对春香说:“你便略知书,也做好奴仆。”意思是春香略为读点书,就会懂得尊卑长幼的关系,好侍候主子,当个忠实的奴仆。这些情况都表明能背诵男女《四书》的杜丽娘,的确象春香说的那样“老成尊重”。

但是,在“老成尊重”的表象下面,杜丽娘的内心深处却积压着长期的郁闷。她作为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的小姐,养尊处优,并没有什么生活的负担和痛苦,更不存在饥寒的威胁,而切身感受最突出的就是对封建阶级内部身心不自由的不满,对个人青春、美丽的无端辜负的担忧,对将来婚配归宿的严重关注。这是杜丽娘性格中稳重、文静、温良、柔顺一面之外的抑郁愁烦、焦虑不安的另一面。杜丽娘表面上“老成尊重”,实际上在内心中对自己的处境有着反感,对自己的未来存在着深深的忧虑。但是这一面杜丽娘是竭力克制的,被她深深地掩藏在心底。她对于春天并非无动于衷。她在准备游玩花园时,春香曾说:“恁今春关情似去年。”剧作家通过春香之口披露了她的内心。可是她给自己父母敬酒祝寿,本来由于春光明媚才这么做的,但她却淡淡地说了两句“娇莺欲语,眼见春如许”,一点也不流露她对春天的愉悦和忧伤的感情。在〔闹塾〕这出戏中,调皮的春香十分不满意读那些枯燥乏味的儒家经典,故意跟陈最良捣乱,杜丽娘与春香本来有同感,但她照样装着很认真、很严肃的样子,要处罚放肆的春香。杜丽娘的庄重、矜持恰恰反映着她排解不开的内心矛盾。《牡丹亭》表现“情”与“理”的冲突,在这出戏中反映得相当具体、生动。同时也就在“情”与“理”的冲突中,通过春香的“闹学”,揭示了杜丽娘的内心矛盾与性格发展。

〔惊梦〕这出戏分“游园”和“惊梦”两个部分。这出戏中,表现杜丽娘读了《关雎》诗以后,把长期压抑在心底的郁闷忧愁引发了出来。但是禁闭在深闺里的杜丽娘除了越发苦恼悲哀以外,再没有别的办法。她在春香的提议下,到府衙后面的花园里去游玩消遣。游玩花园本来算不了什么,而对杜丽娘来讲,却是一种大胆的行为,使她长期被压抑的郁闷忧愁逐渐转化为反抗的因素。她身子挪出了闺房,思想上也就开始越出了礼教的限制;她脚步踏进了花园,行动上也就开始走向了叛逆的道路。在“游园”之前,杜丽娘为游园精心打扮。在“游园”过程中,先被一片绚烂的景色所吸引,可举目一望,花园中的建筑却破败不堪,可谓“断井颓垣”,根本无人料理,也无人到这里来,岂不辜负了烂漫的春光?杜丽娘把自己比作没有赶上春天开放的牡丹而十分忧伤,再也没有游园的兴致了,于是心情颓丧地回到闺房。以下就转入了“惊梦”部分,杜丽娘梦见在花园里会到了一位互相倾心爱慕的少年书生。杜丽娘“游园”时的哀怨,跟鸟语花香的春天景色很不协调,然而跟她的处境身分却是十分吻合的。她由“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联系到自己年轻貌美而面临着一个暗淡的未来,落得一个可悲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她没有出路,她既享受不到《西厢记》中崔莺莺游玩佛殿那样的一点自由,也绝对碰不上崔莺莺遇见张生那样的偶然机会。她没有勇气和可能挣脱封建家庭的羁绊,而又不肯放弃对爱情、幸福的向往、追求,结果,她所盼望的也就在虚幻的梦境中出现了。

杜丽娘在梦境中好象是自由自在的,但梦醒以后,周围还是礼教森严的冷酷现实。不过,读了《关雎》诗、游了后花园的杜丽娘,性格已经有了变化。她梦醒以后,又去花园中“寻梦”。如果说“游园”里面的“惊梦”是由客观的春天景致所引动而起的,那么,梦醒以后再去“寻梦”就是杜丽娘个人内心情感的主动要求了。她说:“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杜丽娘的性格确实变了。当然,“寻梦”并没有“寻”出任何结果。就这样,杜丽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杜丽娘的死,是封建礼教的精神摧残所造成的。但是,死对杜丽娘来说,不是她爱情追求的终结,而是她爱情追求的开始。汤显祖让杜丽娘的鬼魂继续争取自己的未来。在幽冥世界的杜丽娘终于找到了她梦中相会过的情人,这就是柳梦梅;又由于柳梦梅,她居然复活了。柳梦梅的形象,不如《西厢记》的张生那么鲜明,他也不是和杜丽娘平分秋色的同等重要角色,但他在完成杜丽娘的性格发展上却起着不容忽视和必不可少的作用,表现了杜丽娘的坚持精神和执着态度。

《牡丹亭》是浪漫主义作品,杜丽娘是作家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杜丽娘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三种境界,也就是从现实到梦幻,再到幽冥,再回到现实,基本上是由生而死,又由死而生,剧作家赋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他为了展示“情之所必有”的理想未来,怀着热烈的感情,通过虚幻离奇的情节,描写杜丽娘的斗争及其胜利。杜丽娘因伤春而入梦,因入梦而得病,因得病而死亡,因死亡而会合意中人,实际上不限于男女爱情,它包括一切合理的生活欲望与要求。这样的欲望与要求,在封建礼教严酷统治的现实社会中得不到满足,于是只好把理想寄托在人世以外。在剧作家看来,那超越现实境界中的美好幸福是正当的、合理的,所以杜丽娘在梦幻中得到花神的庇护,在幽冥中得到判官的支持;同时剧作家还径自认为那种美好幸福是真实的,他说:“梦中之情,何必非真。”而且剧作家又进一步把杜丽娘所经历的人鬼两途,结合处理为一个现实的人持续进行着的斗争,所谓“是人非人心不别”。以往一般带有浪漫主义幻想的爱情故事,在主人公死后往往双墓上长出连理树木或魂魄化为彩色蝴蝶结束,而汤显祖则把主人公的死作为斗争的新转折,让在幽冥中的杜丽娘与柳梦梅自由结合。汤显祖又不满足在超现实的境界中写出应该如此,他继续把应该如此的理想描写引回到现实生活里来,这就是“鬼趣里姻缘,人间判贴”,幽冥中的自由结合在人间来获得圆满成功。这无疑是告诉读者和观众,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就可以打破一切精神枷锁,争取到自己应有的生活权利。浪漫主义也就是理想主义。为着追求一种理想而表现出强烈的 *** ,表现出对反抗斗争的坚持、对腐朽传统的叛逆,这是作为浪漫主义剧作的《牡丹亭》的主要创作特色。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也带有消极成分。汤显祖为了突出显示“情”的力量,便把主人公的斗争基本上限制在个人精神生活的领域,结果主观感情决定一切。他对“情”本身的理解,也陷入了不可知论,说是“情不知所起”,因而有关杜丽娘“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的描写,总象蒙上了一层烟雾,再加上曲词往往幽深隐晦,就更给人以迷离恍惚的感觉。汤显祖曾说过:“以若有若无为美。”这种审美观念的背后是他的浮生若梦的虚无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在他晚年的剧作,如象《南柯记》、《邯郸记》就发挥为“情悟”,就是说“色即是空”,汤显祖后来就从宗教去寻求归宿和解脱了。

求关于牡丹亭里杜丽娘的人物分析,大学选修论文。。1千字左右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杜丽娘

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特别是生而死,死而生的独特经历,也是非常罕见的。作者赋于了这个形象什么特征,又是怎样赋于她特征的,都是以下的分析要涉及到的。
1、所处的封建社会环境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任何人性格的形成,都有三个要素。一是天生的秉赋,二是所处的社会,三是个人的经历。后两者指的都是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实际上都是杜丽娘性格的起点非常之低。这是由于她成长的环境决定的。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只有她一个独生女儿,视作掌上明珠,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她的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的护雏之情,而是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他们的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总之,要求她一举一动都要严格按照礼教行事。她所处的环境正是明代严酷礼教环境的反映,故她所处的环境较之崔莺莺更加可怕、冷酷、沉闷、封闭,令人窒息。封建礼教充斥在她身边,无所不在。这种或者耳提面命,或者潜移默化的教育,给杜丽娘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2、作者细腻地描写了她青春的觉醒和独特的走向家庭教育反面的过程,体现在她性格的发展变化上。这不仅表现在她追求美满婚姻上,而且特别表现在她对家庭,也就是社会为自己规定好的生活道路的反抗上。她的反抗与崔莺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莺莺对张生的感情,是由基于一见钟情,因此其追求的目标始终是自主婚姻。甚至她的“酬简”之举,也并非是出于青春女子的对异性之欲,而是对张生害了相思病的怜悯。而杜丽娘并非是为了美满的婚姻而去追求柳梦梅的,而纯属因为随着女性青春期的到来,因而青春觉醒,产生的对异性渴望的本能。这种生命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促使她在梦中与柳梦梅幽欢。她与柳梦梅的结合走了一条与莺莺不同的道路,是先有欲,再有情。正因为她的觉醒是基于自然的本能,所以,她这自己选择道路的行为,也较莺莺更为典型,她的反抗也就更广更深,更有意义,也更见得压制她的封建礼教的反人道性。
她反抗性格的形成分成三阶段,一是觉醒,二是追求,三是反抗。
她性格的起点并不高。她在作品开始时,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她本人也打算严格地用礼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她幼小心灵中,充满了封建礼教。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比较,她的封建正统思想更加浓厚,所以从情的立场考察,她性格的起点也远较莺莺为低,甚至没有莺莺那样的伤春伤春之情。在《闺塾》一出里,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她唱道:“莲步鲤庭趋,儒门旧家数。那贤达女,都是些古镜模。你便略知书,也做好奴仆。”尽管她对父亲请来的先生陈最良略有厌烦,但是这是对先生的冬烘,而不是对礼教。在春香闹学时,陈最良威胁要打,经她求情后方才作罢。春香暗骂对方是“村老牛,痴老狗”,她还用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道理批评春香。明确地站在陈的一方。这可见出她这时在个性要求方面还未启蒙,还很愚昧。在这时,她的头脑中除了封建礼教,没有别的。但这也因而使她较莺莺积淀下更多的的将要爆发的能量。正所谓物极必反。因为任何教育都不能改变人的生理特点。
游园惊梦标志着杜丽娘青春意识觉醒。作品详细的写到,这是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生理原因,二是古典文学中爱情描写的诗情画意,三是大自然中的美好春光。美好的自然和古代文学中的诗意描写是外因,而生理的成熟则是内因。作品写出了这三种因素怎样在她身上发生作用的。而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一个人的本我能与超我能够取得平衡,便是被社会视作正常的人。否则就要罹患精神方面的疾病。而杜丽娘却偏偏无法得到这种平衡。因为本我对性本能的压抑过分强烈,远远超出了她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
生理原因是内在的因素。她年已十六,从生理上看,女性特征已经具备,基本发育成熟。这是任何礼教和压制都无法改变的生理现象,再严密的监视也不可能阻止少女生理上的成熟和随之而来的心理变化。在这个时期,女性会对对男女之情异常敏感。外界的任何刺激都可能成为催化剂。封建礼教深知这一点,千方百计的堵和抑,但是这违反了人的本性,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杜丽娘的父母就是采取这种办法,不允许她与外界有任何接触,她甚至连自家的有个大花园都不知道,还是春香告诉她的。还请来老师,用礼教来对付她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结果他们没有想到,问题恰恰出在《诗经》上。陈最良讲的是《诗经》的首章《关雎》,他虽然按儒家的传统,把《诗经》作为教化的工具,依照《毛诗》注做了牵强附会的解释,阐发了其中的微言大义,但诗中的爱情描写不是一两个腐儒所能否认得了的。这首美妙的情歌启迪了杜丽娘的青春意识。春香口无遮拦,说杜丽娘“只因老爷延师教授,读到毛诗第一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废书而叹曰:‘圣人之情,尽见于此矣。今古同怀,岂不然乎?’”在儒家用来压制人性的经典中,却有了启迪人性的因素,这不能不说是个绝妙的讽刺。当然,这还只是朦胧的春春苦闷,还不是自觉的爱情追求。没有其它的刺激,还不可能立即爆发。随后的游园才是直接的诱因。春香恰在这时让她去花园,她以有老爷的禁令而拒绝,但是春香说老爷下乡劝农不在家,此时出去游玩正是时机。杜丽娘终于生平第一次去了自家的花园。而“姹紫嫣红开遍”的美景,使她顿时在春景、春情与青春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天呵,奴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她就像一棵娇嫩的小草,在春风雨露的滋润下,破土而出。情是人的本能,是理无法压抑得了的。她的觉醒是人性的觉醒。这是她前意识中的被压抑的性欲正在突破超我的限制,跃跃欲试。生理的成熟是基础,外部的触发是条件。
在这里,作者以惊人的艺术洞察力和细腻的描写,在游园中,展现了少女青春觉醒的那一刻。先是由春色的迷人美丽发现了自我的迷人美丽,内心波翻浪卷。第十一出《惊梦》中,杜丽娘准备游春,先是梳妆打扮。这时对镜,内心进入恍惚痴想状态,明明是为自己的美色自豪,但又不好意思。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燕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正是少女情窦初开时,有了爱美的天性,所以既以美丽而自豪,而又自珍自爱,腼腆羞涩。
其后是由自然界的美丽联想到自己的青春被埋没。大自然的欣欣向荣,万物争春既使她眼花缭乱,而又使她联想到自己如同囚徒一般被禁锢着,在灰暗的环境中,养在深闺人未识,便产生了强烈的不满。美好的春色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兴致,反而平添了一段痛苦,正所谓春色恼人。这便是古人常说因春感情。她可谓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外界的刺激诱发了她对异性之爱的明确向往,发出了命如一叶的感慨。此前潜在的朦胧的爱情意识,经过大自然的催发,终于有了明确的指向,终于意识到苦闷的原因在于缺乏异性之爱,而对男女之爱的追求也水到渠成。
作者如同剥笋一般,层层递进,细腻地描写了杜丽娘青春觉醒的过程。
杜丽娘性格的第二阶段是她毫无顾忌的追求的时期。在作品中是从惊梦到婚走,她经历了由梦怀情,由情而死,由死复生。
杜丽娘真正与环境和自己的封建礼教意识的冲突始于惊梦。她满怀对异性的憧憬而入梦。因此,自然出现了梦中幽会的场面。作者按照生活和人物性格的逻辑,在幻想中让杜丽娘发在梦中与柳梦梅结合,发生了道学家们所不齿的“野合”之事。在梦中,她见到一男子,向她大胆求欢,她半推半就的接受了,并且护花使者花神出现,暗中保护她。作者写作时笔墨十分大胆,通过花神之眼之口,描写了两人做爱的详细过程。这是她性格的第一个高潮。她在梦中发泄了长期积累下的如火一样的热烈的欲望。理学家认为,男女互慕之情是不应该有的,而在这种情之下的原动力男女之欲更应该用礼来压制,放任欲望是不能允许的,对女性来说,对于性欲的追求尤其是罪莫大焉。 而作品中把一个青春少女的这种本能欲望的觉醒完全以正面的笔墨加以肯定,可见作者以情反理的倾向是何等强烈。这种无所顾忌,是对理学的大胆挑战。
接着,作者用浪漫的手法,展开了奇特的情节。杜顽强地追求这个梦境中的异性,在现实生活中她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自己的欲望不敢有任何公开的流露,于是,她在现实生活中与环境和个人的封建礼教意识发生了不可调合的冲突,只能以死殉情。她旧地重游,欲寻旧梦,但伊人已不可见矣。于是她亲手画了自己的写真,置于匣中,然后一病而亡。父亲按她的遗嘱,将她埋在梦见柳梦梅的花园中,将装有写真的匣子放在墓前。柳梦梅赶考路过此地,见着这写真,一见钟情。于是杜丽娘的鬼魂赶来与他相会。只因这真情未灭,感动冥王,又让她还魂,破棺而出,与柳结成夫妇。这一段情节从现实角度看,是荒诞离奇的,不可想象的,但从其凝结着作者的情感信念角度看,又是真实的。正是在这里,她的执着的追求的性格特色表现得最为充分。这种追求甚至超越了生死的界限,可见其强烈到了何等地步。作者在《牡丹亭记.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在这里,情已经变成了一种超验的对象,被神化了,它可以脱离肉体,超越时空,具有永恒性和支配性。
不屈反抗是杜丽娘性格第三阶段的突出特征。这也是她性格完成的阶段。如果只有前两阶段,作品的主题就还不算完成。因为只是写了情和情所具有巨大能量,而没有写情对理的正面冲击并战而胜之。她还魂后,又回到现实中,但在现实中又失去了在幻想中已经获得的自由,重新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她要求父亲承认她与柳梦梅的关系,但是不仅没有成功,父亲反而连她这个女儿都不承认,认为自己的女儿已经死去,根本不会还魂。她由对父亲存在幻想,到坚决与父亲斗争,性格发展到高峰。宁愿不当杜家女,也不离开柳梦梅。在封建社会中,一个女子的性格发展到这个高度,真是难能可贵了。最后皇帝做主,给他们的婚姻了合法性,并且迫使杜宝重认了女儿,承认了女婿。作者把现实中情无法战胜理的事实,在想象中翻了过来,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在这个阶段,她的虽说情与理表面上看来是取得了妥协,但这种妥协是以情的胜利作为前提的,而理是战败者,只是靠了这样一种陈腐的形式,才勉强维持住了脸面。当然,由这个结局也可看出作者的“情”,归根到底,也只是具有相对的意义,而并非是压倒一切的,绝对的。

亲们要写学年论文了,谁能帮我想一个关于《西厢记》和《牡丹亭》方面的论文题目,时间很紧张。。

是。。可

上一篇:统计金融论文题目

下一篇:毕业论文的层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