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宋陵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3-06 22:26

宋陵研究论文

1、《宋代官府的回易》,《中国史研究》1981年4期,1.2万字。2、《揽纳试探》,《文史》第13辑,1982.3,中华书局,0.5万字。3、《宋代的官营便钱》,《中国社会经济史》1982年1期,1.1万字。4、《税钞、粮食钞和盐钞》,《文史》第15辑,1982.9,中华书局,1.2万字。5、《宋代货币地租分析》,《北京史苑》第1辑,1983.12,北京人民出版社,1万字。6、《宋代财政岁出与户部月支》,《文史》第18辑,1983.7,中华书局,1万字。7、《宋代财政与商品经济发展》,《宋史研究论文集》1984.7,河南人民出版社,1.9万字。8、《南宋各界会子的起讫、数额及会价》,《文史》第25辑,1985.10中华书局,1.9万字。9、《宋代的关子》,《宋辽金史论丛》第1辑,1985.10中华书局,0.9万字。10、《宋代地方财政研究》,《文史》第27辑,1986.12中华书局,5.3万字。11、《从钱会中半看会子的法偿地位及其影响》,《中国钱币》1987年2期,0.6万字。12、《北宋两税税钱的折科》,《许昌师专学报》1989年2期,1.4万字。13、《<宋史>标点本举正》,《古籍整理与研究》第4辑1989.3中华书局,1.1万字。14、《北南宋物价比较研究》,《宋史研究论文集》1989.5河北教育出版社,1.3万字。15、《王安石是经济改革家吗》,《学术月刊》1989年6期,1.3万字。16、《南宋江北铁钱若干问题》,《中国钱币》1989年2期,0.9万字。17、《叶适管理思想研究》,《浙江学刊》1989年4期,1万字。18、《宋朝礼与佛教》,《学术月刊》1990年5期,0.95万字。19、《宋朝宗室制度考略》,《文史》第33辑1990.10中华书局,4万字。20、《宋代通判理州财事考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2期,0.5万字。21、《宋朝对释道二教的管理制度》,《中国史研究》1991年2期,1.4万字。22、《宋代僧道官制度考》,《古籍整理与研究》第6辑,1991.5中华书局,1.5万字。23、《宋朝文官俸禄与差谴》,《中日宋史研究会中方论文选编》1991.5,河北大学出版社,1万字。24、《宋代释道披剃制度研究》,《浙江大学学报》1991年3期,1.2万字。25、《宋朝礼与道教》,《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1991年11月四川大学出版社,1万字。26、《关于宋代亭户的几个问题》,《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论文集》1991年12月四川人民出版社,1.1万字。27、《宋朝理财体制由三司到户部的变迁》,《宋辽金史论丛》第2辑1991.12,中华书局,2.5万字。28、《宋代的功德寺浅论》,《许昌师专学报》1992年3期,1万字。29、《宋代医官考》,《纪念李埏教授从事学术活动五十周年史学论文集》1992年9月云南大学出版社,1.5万字。30、《南宋对会子的两次大规模称提》,《中国钱币》1993年1期,1万字。31、《宋朝如何抑制官员贪赃的几个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1万字。32、《儒家不与民争利思想的形成与影响》,《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第4期,0.8万字。33、《湖北会子和关外银会子》,《宋代货币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10月,0.8万字。34、《宋代火政考略》,《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1万字,与罗炳良同志合写。35、《关于宋代田赋征收白银的探讨》,《安徽钱币》1996年第2期,0.5万字。36、《宋神宗时期铸行铜钱析论》,《北京金融》1996年第8期,0.55万字。37、《宋金绍兴和议前南宋财政面临的严峻形势》,《岳飞研究》第四辑1996.8,中华书局,1万字。38、《读<通考钱币考>》,《洪皓马端临与传统文化》中国青年出版1997.7,1万字。39、《陕西铸钱监考》,《中国钱币》1998年第1期,1万字。40、《关于宋代纸币管理与形制的几个问题》,《北京钱币十年》,北京市钱币学会十周年纪念文集,1万字。41、《关于宋代祠禄制度的几个问题》,《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1.2万字。42、《〈大冶赋〉注释商榷》,《中国钱币》1999年第1期,0.9万字。43、《发运司与提点坑冶铸钱事》,《宋史研究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0.8万字。44、《宋代西南二京的帝后神御殿》,《宋代历史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0.9万字。45、《南宋楮币诗十首释读》,《炎黄文化研究增刊》第七辑,2000年9月,0.8万字。46、《宋代货币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几个问题》,《转变与定型:宋代社会文化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大学历史系2000年10月出版。47、《宋史人名补校》,《文献》2000年第4期(另分部分于《文史》作补白)。48、《读〈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札记节录》,《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1万字。49、《宋代官员俸禄和其他颁给分项考析》,《中华同人学术论集》,中华书局2002年5月版,2.8万字。50、《读〈唐宋金银之研究谣代金银之用途〉札记》,《中国钱币论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9月版,2.5万字。51、《宋代的童子举》,《文史哲》2002年第 6期,1万字。52、《宋代对铸钱业影响最大的几个铜场》,《中国钱币》2003年第3期,1万字。53、《宋代女性享受奉禄考》,《文史》总64辑,2003年第3辑,1万字。54、《南宋都城的花卉基地——马塍》,(韩)《宋辽金元史研究会第8辑别册》2003年12月。55、《宋代转运使补论》,《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谣辽金元史》2004年第3期转载。56、《宋代头子、宣头考略》,《文献》2004年第1期。57、《论宋代绢帛的货币功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58、《南宋晚期物价考论》,《文史》2004年第一辑《人大复印资料谣辽金元史》2004年第4期转载。59、《宋粮料院考》,《文史》2005年第一辑,2万字。60、《宋王朝与物价管理》,载《政府与经济发展》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约17万字,与王茂华合作。61、《墨与宋代社会生活》,载《宋史研究论丛》第六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约1.3万字,与胡玉合作。62、《试论〈宋史全文〉(理宗部分)的史料价值》,载《文献》2005年第4期,约1.1万字,《人大复印资料谣辽金元史》2006年第1期转载。63、《宋朝卖官鬻爵考》,载《文史》2006年第4辑,约2、4万字。64、《宋太宗与佛教》,收入《宋史研究论丛》(第七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约1、2万字,与彭琦合作。65、《南宋后期盐政考论》,收入《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巴蜀书社2005年12月版,约1、2万字,与郭兰合作。66、《试论北宋时期过度集权及其影响》,《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与史泠歌合作。67、《宋代僧人受戒制度研究》,《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4期。68、《宋代的象棋》,《寻根》2007年第6期,与籍勇合作。69、《“八贤王”本事》,《国学》2007年第9期,与马元元合作。70、《北宋的年号寺观》,收入《宋史研究论丛》(第八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与马元元合作。71、《宋代寺院宫观中的御书阁、本命殿》,《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与王德领合作。72、《宋代保州宗室》,收入王少堂等主编《宋太祖故里与宋祖陵》,中国档案出版社2008年出版。73、《北宋中期宣抚使角色的转型》,《河北学刊》2009年第1期,与郑丽萍合作。74、《南宋王朝与观音崇拜》,《宋史研究论丛》(第九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75、《黄敏枝<宋代敕赐寺田表>补正辨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与马元元合作。76、《宋朝人的钱,多还是少?》,《国学》2009年第3期。77、《宏观把握 微观突破——简评<南宋宗教史>》,《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第1期。

宋庆玲的历史功绩

作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女性,宋庆龄的一生,经历了从爱卝国主卝义、民卝主主卝义战士到国际主卝义、共卝产主卝义战士的伟大转变。
(一)关于宋庆龄从民卝主主卝义者到共卝产主卝义者转变的标志。一些研究者认为,宋庆龄从民卝主主卝义者到共卝产主卝义者的世界观质变的标志,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承认无产阶卝级对革卝命的领卝导权和无产阶卝级专卝政。宋庆龄从1931年自苏联回国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发表了多篇文章、讲词、声明,不仅公开宣布自己承认阶卝级斗卝争,并且公开承认无产阶卝级专卝政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尤其《中国卝民卝权保卝障同盟的任务》、《中国的自卝由与反战斗卝争》两篇文章,既是马卝克卝思主卝义的历卝史文献,也是宋庆龄成为共卝产主卝义战士的政治宣卝言,其中的种种论述表明宋庆龄这时已经承认和拥护无产阶卝级在民卝主革卝命和社卝会主卝义革卝命中的领卝导地位。第二,竭诚拥护共卝产党的领卝导,永远和党在一起。宋庆龄早在20年代就已认识到中国共卝产党人具有明确的思想和无畏的勇气,积极促进孙中山与中国共卝产党的接卝触;到30年代,她已清卝醒认识到作为一个进步政治力量的国卝民党已不复存在,中国共卝产党才是中国革卝命的领卝导力量和千百万人卝民利益的真正代表,此时的宋庆龄已“完全成为党外布尔什维克”;从此以后,直至她的生命终结,宋庆龄始终与中国共卝产党保持一致,而中国共卝产党也一直将其看作党的领卝导同志和战友。第三,运用自如的唯物辩证卝法,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宋庆龄很早就接卝触了马卝列主卝义论著,以后,她又在马卝克卝思和列卝宁的故乡比较系统地学习马卝列主卝义,对马卝列主卝义基本原理有深切的理解。她在考察社卝会现象,从事经济工作,对民卝主问题的分析认识等方面均能运用唯物辩证卝法。正是由于对唯物辩证卝法的娴熟掌握,使宋庆龄能够透彻了解历卝史运动的因果关系,透过现象看清本质,认清不可抗拒的历卝史发展规律,从而充满坚定的革卝命信念。 还有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宋庆龄在30年代初发表的《国卝民党已不再是一个政治力量》、《中国卝民卝权保卝障同盟的任务》、《中国的自卝由与反战斗卝争》等文献,是她已经成为共卝产主卝义者的重要标志,其具体表现则在三方面:1.深刻揭卝露了国卝民党的反卝动本质,坚决地同国卝民党进行斗卝争。宋庆龄在1931年12月发表宣卝言,公开宣布“国卝民党已不再是一个政治力量”,“受到全国的厌弃和痛恨”,号召人卝民起来同国卝民党进行斗卝争。1932年,她又和蔡元培、杨杏佛、鲁迅等人组卝织“中国卝民卝权保卝障同盟”,不仅直接保护、营救了大批共卝产党人和反蒋爱卝国卝民卝主人卝士,并且有力地揭卝露了国卝民党反卝动政卝府实行法卝西卝斯统卝治的罪行。此后,尽管环境险恶,宋庆龄一直以其特殊地位、特殊方式与国卝民党反卝动派进行卝长期斗卝争,表现了一个共卝产主卝义者坚定不移的革卝命精神。2.坚信只有在无产阶卝级和中国共卝产党的领卝导下,中国革卝命才能取得胜利。在《国卝民党已不再是一个政治力量》中,宋庆龄强调指出了“惟有以工卝农政策为基础的党”,只有以群众为基础并为群众服卝务的革卝命,才能粉碎军阀、政卝客的权力,才能摆脱帝卝国主卝义的枷锁。在《中国的自卝由与反战斗卝争》中,她更从社卝会发展规律上,深刻阐明了无产阶卝级的领卝导作用,并高度颂卝扬了中国共卝产党领卝导的红色政卝权和武卝装斗卝争。3.用阶卝级和阶卝级斗卝争观点观察和分析社卝会现象。宋庆龄在《中国卝民卝权保卝障同盟的任务》中,对资产阶卝级民卝主和人卝民民卝主的本质区别作了科学分析,表明了宋庆龄这时已能用马卝克卝思主卝义的阶卝级观点来分析民卝主问题,已不再把欧美资产阶卝级民卝主制卝度当作向往的东西了。在《中国的自卝由与反战斗卝争》等文章中,更以阶卝级观点分析了武力与战争问题,并具体分析了中国的战争,表明这时的宋庆龄已能运用马卝克卝思主卝义的基本观点来分析社卝会现象,这是她世界观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有一些研究者指出,宋庆龄转变为共卝产主卝义者的标志,在于她以马卝克卝思主卝义观点观察和研究中国革卝命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阐述了人类历卝史发展的总趋势和社卝会主卝义必然胜利;二是强调必须以革卝命战争反卝对反革卝命战争;三是把中国共卝产党领卝导的革卝命事业看成是中国社卝会主卝义前途到来的关键所在。 此外,有的研究者提出,宋庆龄由民卝主主卝义者向共卝产主卝义者转变的标志,在于继承并发展了孙中山新三卝民卝主卝义。
总之,综合各家之研究,可以看出,认为宋庆龄世界观转变的根本标志,第一是坚信并拥护中国共卝产党的领卝导,第二是以马卝克卝思主卝义观点研究中国革卝命,这是各家观点的共同之处。

(二)关于宋庆龄由民卝主主卝义者向共卝产主卝义者思想转变之原因。一些研究者强调,宋庆龄从革卝命民卝主主卝义者转变为共卝产主卝义者,反映了一种历卝史必然性,是与她自觉地努力跟随历卝史的脚步前进分不开的。在中国,彻底的革卝命民卝主主卝义者必然走上社卝会主卝义、共卝产主卝义道路,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卝建的中国社卝会性质及其发展所决定的。由于帝卝国主卝义和封卝建主卝义这两座大山压在中国人卝民身上,真正的革卝命者为了争取民卝族解卝放和革卝命胜利,必然要同强大的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在革卝命和反革卝命的激烈斗卝争中,不是从旧民卝主主卝义向前发展,在中国共卝产党领卝导下,经过新民卝主主卝义走向社卝会主卝义社卝会,就是倒退停留在半殖民地半封卝建的社卝会。因此,那些真心诚意干革卝命的革卝命民卝主主卝义者在看清了这种历卝史发展的趋势后,必然会转变为社卝会主卝义者、共卝产主卝义者。而宋庆龄正是如此。另外,宋庆龄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转变为共卝产主卝义者,还与当时形势密切有关。当时,由于国卝民党、蒋卝介卝石对日本帝卝国主卝义侵略的妥协退让,卖卝国投降,坐视日本入侵东北,民卝族危卝机深重。但是国卝民党军阀、政卝客却不作抵卝抗,反而更凶卝恶地镇卝压人卝民、杀卝害革卝命者。这使宋庆龄看清了国卝民党确实在走向反卝动,决心要在中国共卝产党领卝导下,为反卝对国卝民党黑卝暗统卝治,摆脱帝卝国主卝义枷锁而斗卝争。宋庆龄所以能成为共卝产主卝义者,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因是她热爱人卝民,坚定地同人卝民站在一起,坚信人卝民的大多数,因而才能“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才能相信与热爱代表人卝民利益的中国共卝产党。此外,宋庆龄转变为共卝产主卝义者的原因,也与她赴苏访问有关。通过亲眼目睹列卝宁、斯卝大卝林领卝导下的苏维埃社卝会主卝义国卝家,消灭了剥削,人卝民生活水平提高,使她更相信共卝产主卝义一定会实现,重视了马卝列主卝义理论的学习。
另有一些研究者对宋庆龄思想发展转变的原因作了具体的分析,认为,在中国,革卝命民卝主主卝义者到共卝产主卝义者的路虽相通,但实现这一转变需要一定的内、外因条件。内因即接受无产阶卝级政治、思想领卝导,坚定为人卝民大众的立场,坚持彻底的反帝反封卝建方向。宋庆龄在任何历卝史关头都没有背离这样的原则。外因即共卝产党人的真诚帮助及其斗卝争影响,苏联社卝会主卝义事业成功的鼓舞,现实生活本身的启示、教育,尤其中外国情的对比、共卝产党与国卝民党的对比、无产阶卝级政党与资产阶卝级政党的对比、国统区与解卝放区的对比,这些外因条件也促使宋庆龄在政治上作出了坚定的选择。

(三)关于宋庆龄革卝命思想的由来。一些研究者通过分析其家庭出身、成长经历、亲友影响等,探讨了她的思想由来。认为宋庆龄因出身于接受欧美教育的传教士家庭,童年时期有幸摆脱当时一般青少年难以摆脱的封卝建思想的禁卝锢,受到了西方先进思想影响。青年时期又有机会在美国完成大学教育,进一步受美国卝民卝主思想薰染。尤其是受其父亲宋嘉树影响,宋嘉树的爱卝国主卝义精神,激励了宋庆龄不断追求真卝理,也正是这一崇高思想,成为她与孙中山结合的政治基础。而孙中山的思想,也在他们两人的结合过程中,给予她强烈的影响。孙中山的许多优秀品质,诸如顺应时代要求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教育,对革卝命事业具有不息的热诚,愿意从生活的现实和失败中吸取教训,亲近人卝民、忠实地为人卝民谋利益,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意志,主张“天下为公”、“博爱”的心怀等等,都在宋庆龄身上有着强烈折光。 比较多的研究者在探讨宋庆龄思想的由来时,都强调了孙中山对宋庆龄少年时代的影响。对此,也有人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少年时代宋庆龄所以有朴素的爱卝国之情,主要得之于父亲宋嘉树的教卝导,间接受到了孙中山影响,是孙中山留给宋嘉树的思想影响在宋庆龄身上的反映,而不是直接受孙中山影响的结果。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孙中山在宋庆龄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影响逐步加深加重,这是通过孙中山和宋庆龄的交往,以及孙中山的救国理想和“痛感人间不平而终生投入革卝命”的献身精神,在她心灵中留下的深刻印象而兴起的。
研究者们在探讨宋庆龄革卝命思想之由来时,除强调了家庭出身、父亲的教卝诲、薰陶和孙中山革卝命思想影响外,还指出不能忽视辛卝亥革卝命这一“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历卝史事件”对她的影响,以及如她自己所说受到的“美国伟大的民卝主传统”的薰染。
宋庆龄的一生,是革卝命的、战斗的一生。她的漫长革卝命生涯,始终是与中国革卝命密切联卝系在一起的,在革卝命的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她的丰功伟绩。
一些研究者概括宋庆龄一生经历,提出宋庆龄的历卝史功绩主要在于,第一,促成、坚持和发展了孙中山的革卝命三卝民卝主卝义。孙中山在由旧三卝民卝主卝义向新三卝民卝主卝义的转变过程中,国卝民党卝内赞同的只有少数人,而给予最坚决支持的是宋庆龄。第一次国内革卝命战争失败后,蒋卝介卝石曾煞费苦心地拉拢她,而她坚决不为所动。最难能可贵的是,她在新的历卝史条件下,继承了孙中山新三卝民卝主卝义中反卝对帝卝国主卝义、争取民卝族独卝立的爱卝国精神,突破了资产阶卝级民卝族主卝义范畴,发展了孙中山的学说;继承了孙中山反卝对资产阶卝级专卝政的民卝权主卝义思想,又加以发展,揭卝露了国卝民党反卝动派“法律”、“宪卝法”中假仁假义条款,提出了在新的历卝史条件下实行革卝命的民卝主政治的一系列措施;重视孙中山民卝主主卝义的重要性,但又摒弃其中带主观性、空想性的成分,指出只有在无产阶卝级政党领卝导下通过以群众为基础并为群众服卝务的革卝命才能实行真正的社卝会主卝义。第二,促成第一、二次国共合作,呼卝吁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早在20年代中期,宋庆龄就积极推动孙中山实现首次国共合作,坚决支持孙中山给国卝民党输入新鲜血液的主张,积极参与谋议,辅佐孙中山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1937年前后,由于民卝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再次携手,抵卝抗日本帝卝国主卝义入侵,宋庆龄同样做了大量工作。她曾领衔与一千七百余人联卝名发表了《中卝华人卝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呼卝吁“停止屠卝杀中国同卝胞的战争”;曾联络国卝民党卝内有识之士签卝名,竭诚拥护中国共卝产党发表的《八一宣卝言》。“西安事变”发生后,她从建立抗日民卝族统卝一战线的原则出发,赞同中国共卝产党提出的和平解决方针。抗日民卝族统卝一战线建立后,她坚定地与中国共卝产党站在一起,不断批判国卝民党顽固派压卝制民卝主、坚持独卝裁、消极抗战的路线,为巩固统卝一战线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粉碎“四卝人卝帮”以后,党中卝央提出了“一卝国卝两卝制”的伟大构想,宋庆龄表示完全赞成,热烈拥护,并为海峡两卝岸人卝民的交流、促进祖国的和平统卝一作了积极的努力。第三,从事救济福利工作,全心全意为人卝民服卝务。在宋庆龄一生中,几乎有一半生涯是在从事救济福利工作。她通过建立保卫中国同盟——中国福利基卝金会这一组卝织,发扬了崇高的革卝命人道主卝义精神,为支援抗日战争和人卝民解卝放战争,为祖国的社卝会主卝义革卝命和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也有一些研究者,通过全面考察宋庆龄一生活动,提出,宋庆龄的功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宋庆龄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热切关心国卝家民卝族的命运。作为革卝命政治家,她积极投身孙中山领卝导的革卝命运动,襄助孙中山探求革卝命的正确道路,为促进国共合作,推动第一次大革卝命的胜利发展而不懈地工作。孙中山逝世后,她作为孙中山遗志的继承者,忠诚地维护其革卝命政策和原则,坚持新三卝民卝主卝义,坚持与共卝产党联合奋斗,不断反卝对国卝民党右卝派背离孙中山的言行,为国内团结,共同抗敌,争取民卝族解卝放事业而奋斗。中卝华人卝民共卝和国的诞生,凝结着她的心血和重要贡献。她在建卝国后的国卝家政治生活中,也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其次,作为社卝会活动家,宋庆龄在追随孙中山积极参与一系列重大革卝命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并一贯关注中国的各种社卝会问题。她关心人卝民疾苦,极力倡导社卝会救济和福利事业,发起并领卝导了保卫中国同盟、中国福利基卝金会,积极从事战时救济工作,尤其是给予中国共卝产党领卝导的人卝民军卝队和解卝放区根据地以重大援助。她领卝导的中国福利会、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国救济总会,为人卝民或战、灾卝难卝民,为儿童做了许多有益的事。她是许多社卝会进步事业的积极发起者和推动者,并为其作出了特殊贡献。再次,作为妇幼事业的倡导者,宋庆龄关心和提倡妇女解卝放,热爱儿童、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卓有成效地倡办了许多妇幼儿童事业,新中国的妇女保健事业、少年儿童的福利与教育事业都是与她的名字分不开的。此外,作为世界和平运动的领卝袖,宋庆龄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也给人留下珍贵遗产。她先后被选为世界反帝大同盟名誉主卝席和世界反法卝西卝斯委卝员会主要负责人,又是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卝议的发起者和领卝导者,是世界保卫和平委卝员会的创立者和领卝导人之一。为反卝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发扬进步文化,促进社卝会进步和人类幸福,以及为增进各国间的了解和友谊作出了杰出贡献。
除全面论述宋庆龄一生功绩、探卝索其思想历程外,近年来的宋庆龄研究,更多的是对其某一时期的活动或其思想的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根据不完全统计,在近年发表的宋庆龄研究论文中,占总数45%左右的论文属于此类研究。其中,较重要的是对宋庆龄爱卝国主卝义思想、发展新三卝民卝主卝义思想、国共合作共御外侮思想以及关于中国革卝命问题思想等专题研究。
(一)关于宋庆龄爱卝国主卝义思想的研究。研究者指出,宋庆龄的爱卝国主卝义具有其自身特点。首先,她一贯坚持爱卝国主卝义的社卝会原则性。马卝克卝思主卝义认为,国卝家是按地域划分国卝民的,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组卝织社卝会经济和防御外敌入侵。无论从国卝家出现至今,还是今后的很长历卝史时期,国卝民都离不开祖国。国卝民的利益与国卝家盛衰荣辱的一致性,决定着对祖国的依赖、忠诚和眷念,是爱卝国主卝义的一项基本社卝会原则。宋庆龄从这一社卝会原则性出发,始终维护国卝家的尊严、民卝族的利益,绝不容忍任何危害国卝家和人卝民的做法。马卝克卝思主卝义还认为,国卝家是阶卝级统卝治的工具。国卝家的统卝治权掌握在不同阶卝级之手,其性质是不同的。剥削阶卝级操纵的政卝权,总的来说压抑人卝民的爱卝国精神;无产阶卝级执掌的政卝权,最大限度地激励人卝民的爱卝国热情。因此,严格区别两种性质的政卝权,是爱卝国主卝义又一项基本社卝会原则。对此,宋庆龄有深刻的认识。她揭卝露、批判国卝民党反卝动政卝权的反卝动性,同时称颂了苏维埃政卝权和人卝民民卝主政卝权,指出它是民卝族解卝放、人卝民民卝主的希望、保证。
其次,宋庆龄的爱卝国主卝义具有政治鲜明性。在中国历卝史上,中国共卝产党是最先进、最伟大的爱卝国集卝团,共卝产党人是最忠诚、最彻底的爱卝国主卝义者,中卝华民卝族爱卝国主卝义的良好愿望是在共卝产党领卝导下逐步变为现实的。宋庆龄通过自身经历与社卝会历卝史发展的事实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因而,她把争取救国救民斗卝争的胜利、中国的前途寄托于中国共卝产党。
再次,宋庆龄爱卝国主卝义在其发展阶段上反映出进步彻底性。近代以来,中卝华民卝族的爱卝国主卝义依据社卝会历卝史发展向它提出的要求和任务,其进步趋势表现为从旧民卝主主卝义爱卝国主卝义、新民卝主主卝义爱卝国主卝义到共卝产主卝义爱卝国主卝义。爱卝国主卝义的进步彻底性,即指它不断发展进入共卝产主卝义爱卝国主卝义最高层次。宋庆龄始终循着爱卝国主卝义发展的这一轨迹进步。而反映在她的思想活动中,又有两点十分鲜明。第一是爱卝国主卝义进步的特殊性价值,即她继承孙中山民卝主主卝义爱卝国主卝义,发展和超过了孙中山的爱卝国主卝义,跃进到共卝产主卝义爱卝国主卝义。第二是爱卝国主卝义进步的适时性价值,即每当爱卝国主卝义运动达到关键时刻或进入新阶段,她都跟随历卝史前进的足迹,适时地给自己的爱卝国主卝义增添新内容。

(二)关于宋庆龄发展孙中山新三卝民卝主卝义思想的研究。研究者认为,在民卝族思想方面,宋庆龄坚持孙中山新民卝族主卝义的反帝爱卝国精神,但又超越了资产阶卝级民卝族主卝义范畴。她的民卝族思想有几个特点。1.与民卝族排外主卝义划清了界限。她主张民卝族独卝立,但不是主张民卝族封闭而采取排外主卝义。她特别强调民卝族合作与互相学习。2.用阶卝级分析观点看待民卝族战争,揭卝示了对待民卝族战争要正确区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原则;揭卝示了反卝对帝卝国主卝义战争要区分帝卝国主卝义者和帝卝国主卝义国卝家劳动人卝民的原则。3.自觉地把中卝华民卝族的民卝族解卝放战争与世界反法卝西卝斯主卝义的斗卝争联卝系在一起。4.表达了以解卝放全世界被压卝迫民卝族人卝民为奋斗目标的思想。

宋庆龄对孙中山新民卝权主卝义的继承,体现在,第一,在实践上,她以孙中山新民卝权主卝义的革卝命原则为武卝器,与国卝民党反卝动派肆卝意蹂卝躏民卝权的法卝西卝斯主卝义进行了坚决的斗卝争。第二,在理论上,她坚持孙中山的民卝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的原则,结合中国政治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关于民卝主革卝命时期的民卝主主张,包括召开国卝民代表大卝会、改变选卝举制卝度、组卝织联合政卝府、制定保卝障人卝民民卝主卝权卝利的宪卝法等。但是,宋庆龄更进一步发展了孙中山的新民卝权主卝义。她摒弃了孙中山民卝权思想的消极内容,揭卝露了资产阶卝级民卝主的虚伪实质,表示了对无产阶卝级专卝政的向往和追求。

在民生思想方面,宋庆龄以孙中山的新民生主卝义为出发点,发展了孙中山关于“社卝会主卝义”的理论。她强调了解决民生问题在革卝命中的重要性;强调了解决民生问题只有实行革卝命,尤其是必须实行土地革卝命。她摒弃了孙中山关于社卝会主卝义的错误理解,阐述了正确的社卝会主卝义理论。指出社卝会主卝义与民生主卝义是两种不同的社卝会制卝度,只有民卝主革卝命成功,实现民生主卝义后,才可以建立使中国将来发展到社卝会主卝义的基础。并指出,只有用革卝命的手段才能实现社卝会主卝义。

(三)关于宋庆龄国共合作共御外侮思想的研究。研究者认为,宋庆龄在国共合作共御外侮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包括:第一,强调精诚团结,认为这是国共合作的前提,也是对待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正确的政治态度。第二,强调求同存异,将国共两党的共同任务肯定下来,认清友方所要完成的共同任务。第三,强调既互相联合又独卝立存在,认为这是国共两党实行合作的重要准则,遵循这个准则是搞好国共合作的关键。第四,强调严防日本帝卝国主卝义和汉卝奸亲日派从中挑卝拨,阴卝谋破卝坏国共合作关系。研究者认为,宋庆龄国共合作共御外侮的思想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主要是:首先,日本的侵略,造成中卝华民卝族的深重灾卝难,唤卝起了中卝华民卝族的新觉卝醒。宋庆龄在正确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在日本法卝西卝斯入侵面前,“我们的有力回答就是全国统卝一”。其次,中国共卝产党在反卝对党卝内“左”倾错误斗卝争中,依据马卝克卝思列卝宁主卝义的策略,明确提出建立抗日民卝族统卝一战线,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方针和政策。它既符合宋庆龄的思想,又给宋庆龄极大启示。再次,国共两党全部情况以及它们对抗日作战的态度,使宋庆龄深深懂得,要改变国卝民党原来的主张,实现抗日的神圣任务,仅靠国卝民党是不行的,还要靠共卝产党,靠共卝产党对国卝民党的帮助。最后,宋庆龄从历卝史经验中也得出了“国共合作是绝对必要的”这样一个中国革卝命规律性的认识。

(四)关于宋庆龄中国革卝命问题思想的研究。研究者认为,在关于中国革卝命的前途问题上,宋庆龄在以毛泽卝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卝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卝命前途的理论问题的启迪与影响下,在分析时代特点后,提出了无产阶卝级革卝命是“我们这一时代最迫切的社卝会需要”,必须建立一个工卝人阶卝级和农卝民卝联卝合卝起卝来的社卝会主卝义新中国,正确回答了中国革卝命的前途问题。在关于中国革卝命的领卝导权问题上,宋庆龄通过总结孙中山40年革卝命失败的教训,以及中国革卝命新时代的特点,认识到“中国共卝产党无疑地是中国内部革卝命力量中最大的动力”;明确提出,中国要建立社卝会主卝义,必须在工卝人阶卝级领卝导下,并且强调工卝人阶卝级“只有实现无产阶卝级革卝命、土地革卝命和反帝革卝命,才可以建立使中国将来发展到社卝会主卝义的基础”,从而正确阐述了中国革卝命领卝导权问题。在关于中国革卝命的道路问题上,宋庆龄也正确论述了坚持土地革卝命、进行武卝装斗卝争和建立革卝命卝根据地、革卝命政卝权这些有关中国革卝命道路的问题。
宋庆龄作为伟大的革卝命者,对中国革卝命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近年来的宋庆龄研究,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宋庆龄的光辉一生,探卝索了她的思想历程,并且,发掘、整理了宋庆龄的有关文献资料,对于后人全面了解、认识这位伟大人物,学习其坚定的革卝命精神与高尚的思想品德,作了有益的工作。但是应该看到,近年来的宋庆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研究的全面,系统似嫌不够。在全部研究成果中,记述宋庆龄生平事迹的多探讨研究其思想主张的较少。在笔者所见总数约七百篇论文中,近百分之九十为前者,对宋庆龄思想作专题研究的仅有十余篇。即使以对宋庆龄思想研究而言,也多集中在研究思想转变等少数几个方面,诸如她的关于发展中国文化事业的思想贡献、维护世界和平的理论主张等等,均尚未见开展专题研究。其次,近年来的研究在理论深度上,似显不足。如上所述,大量研究,主要在描述宋庆龄的生平经历或某一时期活动史实,结合这些史实作理论探讨的较少。而这些理论探讨,互相之间观点又近似。结合马卝克卝思主卝义理论对宋庆龄的经历、思想作更深层次的分析、阐述的研究甚少。
宋庆龄的一生,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坚定的政治原则性,威卝武不屈、富贵不淫的崇高精神,给后人以深刻启迪。爱泼斯坦说:“认识与了解宋庆龄的毕生经历具有巨大现实意义。用集中和生动的方法表述宋庆龄的经历将帮助我们,特别是青年一代,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世界,并把它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联卝系起来,一并理解。”正因如此,我们认为,有必要继续更全面地开展宋庆龄研究,以使后人铭记她的业绩。

求有关于宋朝的史籍

吕祖谦全集一文集
吕祖谦全集四读诗记
吕祖谦全集八大事记

朱子四书语类

元刊梦溪笔谈
本事诗.续本事诗
大将曹彬
古代中国札记 伊永文

皇朝编年纲目备要(上下)
草木子

岳飞传 邓广铭
陈龙川传 邓广铭
王安石——北宋政治改革家 邓广铭
韩世忠年谱 邓广铭
辛弃疾传.辛稼轩年谱 邓广铭

武道彷徨——历史上的武举和武学 赵冬梅
秦桧传 韩酉山
中国史学史.五代辽宋夏金元卷 吴怀祺
说书史话 陈汝衡
宋金战争史略 沈起炜
仇泄笔记外十八种(东坡志林、珩璜新论、晁氏客话、师友谈记、杨公笔录、吕氏杂记、冷斋夜话、曲洧旧闻、元城语录解、嫩真子、春渚纪闻、石林燕语、避暑录话、岩下放言、却扫编、五总志、紫微杂说、辩言)
元朝名臣事略 苏天爵
洗冤集录译释
中国制度史研究 杨联升
学林 王观国
宋辽金史 金毓黼
陔馀丛考一二三 赵翼
敬斋古今注 李冶
宋代疑经研究 杨新勋

宋代驿站制度 赵效宣
宋史研究论集 王德毅
宋史试析 林天蔚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 杨树藩
宋代东莱吕氏之族望及其贡献 孔东
两宋史研究汇编 刘子健
宋代经学之研究 汪惠敏
宋代说书史 陈汝衡
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集
两宋城乡商品货币经济考略 郭正忠
两宋阶级关系的若干问题 梁太济
历代名人年谱 吴荣光
宋史研究论丛第六辑
探知集 漆侠
历史研究法 漆侠
吕东莱文集1-7
苏东坡轶事汇编
居家事用必备全集
吴家奖 杨倩描
欧阳修及其作品选 郭正忠等
野客丛书 王懋
五代会要 王溥
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历史
宋代歌舞剧曲录要 刘永济
稼轩词编年笺注 邓广铭
宋代的家族与社会 黄宽重
南宋地方武力——地方军与民间自卫武力的探讨 黄宽重
史事、文献与人物——宋史研究论文集 黄宽重
隋唐五代史纲 韩国磐
宋元学案1-4
宋代财政和文献探索 李伟国
澶渊之盟新论
宋朝政府购买制度研 李晓
荆公新学研究
细说宋朝 虞云国
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
长安客话
天水史胜
吕东莱之文学与史学 刘昭仁

大变法 叶坦
古今源流至论
宋代的隐士与文学 刘文刚
宋文鉴(一)(二)附回文类聚 古文关键
坦斋通编(外五种:考古质疑、经外杂抄、古今考、续古今考、颖川语小、宾退录)
宾退录(上古宋元笔记丛书)
沈括 张家驹
唐研究 第十一辑 唐宋时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秩序研究专号
江南文化研究 第一辑 吕祖谦与浙东学术研究专辑
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 程遂营
宋代修史制度研究(台版) 蔡崇榜
宋代史事质疑 林天蔚
宋史研究论文集 1984年会
西湖游览志余 田汝成
繁盛之阴——960-1365中国医学中的性 费侠莉
宋史丛考(下) 聂崇歧
叶适年谱 周梦江
玉堂嘉话 山居新语
夷坚志(全四册)
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上下)
宋代文化史 姚瀛艇等
宋代出版史研究 周宝荣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郑学檬
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 王曾瑜
宋夏史研究 李华瑞
金宋关系史研究 赵春
吕祖谦与浙东明招文化

宋朝兵制初探 王曾瑜
贵耳集 张端义
茶山集.林泉结契
学斋占毕
珩璜新论.猗觉寥杂记
愧郯录
西清笔记.忆书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两宋孟学研究 杨淑萍

宋朝史话 吴泰
唐宋变革论 卢向前

郑樵评传
马端临评传
晁公武评传 陈振孙评传
唐宋笔记小说三种(剧谈录、贾氏谈录、目癸车志)
中国历史大辞典.随唐五代分册
宋代名画藻鉴
三苏全书第十九册.苏沈良方等
图说中国历史.昌文偃开的时代-——宋
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元代社会阶级制度
从蛮夷到神州——宋代广东经济发展研究
稽神录/括异志
科举与宋代社会 何忠礼
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 林岩

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 刘子健
吕祖谦文学研究 杜海军
宋史全文(上中下) (元) 不著撰人
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 方建新
蒙文通学记-蒙文通生平和学术(增补本) 蒙默编
仰素集 徐规

宋代物权关系研究 陈志英
唐宋下层士人研究 黄云鹤
皇帝与皇权 周良宵
宋元话本 程毅中
中国铁钱 刘森
行走在宋代的城市——宋代城市风情图说 伊永文
苏魏公集(上下) (宋)苏颂
云笈七笺(1-5) (宋)张君房
宋诗与宋代商业 张金花
插图本中国古代思想史.宋辽西夏金元卷 刘复生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宋代文学研究(上下) 张毅

宋代刑法史 周密
两宋货币史(上、下册) 汪圣铎
宋刑统研究 薛梅卿
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上下卷) 漆侠
宋人行第考录 邓子勉
宋代商品供给研究 张锦鹏
金泥玉屑丛考 王仲荦
岳飞研究:第五辑 龚延明 祖慧
邓广铭治史丛稿——北大名家名著文丛 邓广铭
宋代商税问题研究——云南大学宋史研究丛书 李景寿
唐宋乡村社会力量与基层控制——云南大学宋史研究丛书 林文勋 谷更有
宋代四川家族与学术论集——四川大学儒藏学术丛书 邹重华 粟品孝
宋代家庭研究 刑铁
四川书院史 胡昭曦
舆地广记(上下册) 欧阳忞 著,李勇先 王小红 校注
西夏简史(修订本) 钟侃 吴峰云 李范文
经学抉原 蒙文通
川大史学.蒙文通卷 蒙默
续夷坚志:湖海新闻夷坚续志 (金)好元问 撰,常振国 点校,无名氏 撰,金心 点校

宋代四类物品的生产和消费研究 魏华仙
宋代特殊群体研究 游彪
宋代矿冶业研究 王菱菱
宋代教育(精) 苗春德
宋代军用物资保障研究 史继刚
宋代法制研究 郭东旭
宋代地方政府民事审判职能研究 屈超立
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 包伟民
宋代海外贸易--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黄纯艳
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 李华瑞
宋代地域经济 程民生
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 高聪明
宋代商人和商业资本 姜锡东
宋朝简史 包伟民
宋朝法律史论 郭东旭
王曾瑜卷:凝意斋集.当代著名者自选集 王曾瑜
金朝军制/宋史研究丛书 王曾瑜

中国俸禄制度史(修订版)/武汉大学学术丛书: 黄惠贤、陈锋主编
中国科举史
中国书院史
蔡京(奸臣传)
秦桧(奸臣传)
贾似道(奸臣传)
西夏经济史 杜建录
诗话总龟(前集) (宋) 阮阅编 周本淳校点
唐宋词简释 唐圭璋
北宋文人与党争 沈松勤
孙光宪与《北梦琐言》研究 房锐
辽代社会史研究 张国庆
诗词曲语辞汇释 张相
辽金西夏史(中国断代史系列) 李锡厚 白滨
王霸义利——北宋王安石改革批判 赵益
王安石传 梁启超

宋徽宗 宋钦宗 任崇岳
宋仁宗 宋英宗 黄燕生
宋哲宗 王菡
宋神宗 仲伟民
宋太宗 张其凡
宋真宗 汪圣铎
南宋末三帝 曾庆瑛刘国荒
宋光宗、宋宁宗 虞云国
宋孝宗 陈国灿方如金
宋太祖 毛元佑
宋高宗 王曾瑜
宋理宗 宋度宗 胡昭曦蔡东洲

北宋名臣余靖 曹家齐
宋词与宋代的城市生活 杨万里
中国礼制史.宋辽金夏卷 陈戍国
塞北三朝(中国古代历史通览辽夏金卷)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1-4) 黄以周
梁溪漫志 (宋)费衮 骆守中注
历代笔记概述 刘叶秋
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 张伯伟编校
宋代晁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
北宋三槐王氏家族研究
两京梦华(中国古代历史通宋代卷) 汪圣铎
坊墙倒塌以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 李春棠
图说天下.中国历史系列.宋 韩志远
精湛的宋代绘画 徐士苹
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 曹家齐
宋代监察制度 苗书梅
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 贾玉英
宋代地域文化 程民生
理心之间——朱熹与陆九渊的哲学对话 高全喜
王云海文集
南宋的农村经济 梁庚尧
正说宋朝十八帝 游彪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邓小南
东京梦华录笺注(上下) (宋)孟元老 伊永文笺注
北宋儒术治国政治研究 贾海涛
宋史研究论文集(第11辑) 朱瑞熙王曾瑜蔡东洲
中韩关系史研究 魏志江
宋词与民俗 黄杰
赵匡胤传 张家驹
青琐高议 (宋)刘斧
宋词通论 薛砺若
二郑集(温州文献丛书) (宋)郑伯熊 郑伯谦

邵氏闻见后录 (宋)邵博 撰 刘德权 李剑雄 点校
青箱杂记 (宋)吴处厚 撰 李裕民 点校
渑水燕谈录 归田录 (宋)王辟之 撰 吕友仁 点校
北梦琐言 (五代)孙光宪 撰 贾二强 点校
游宦纪闻 旧闻证误 (宋)张世南 撰 张茂鹏 点校 (宋)李心传 撰 崔文印 点校
癸辛杂识 (宋)周密 撰 吴企明 点校
西溪丛语 家世旧闻 (宋)姚宽 撰 孔凡礼 点校 (宋)陆游 撰 孔凡礼 点校
清波杂志校注 (宋)周煇 撰 刘永翔 校注
邵氏闻见录 (宋)邵伯温 撰 李剑雄 刘德权 点校
泊宅编 (宋)方勺 撰 许沛藻、杨立扬 点校
涑水记闻 (宋)司马光 撰 邓广铭、张希清 点校
东轩笔录 (宋)魏泰 撰 李裕民 点校
铁围山丛谈 (宋)蔡绦 撰 冯惠民、沉锡麟 点校
龙川略志 龙川别志 (宋)苏辙 撰(民)俞宗宪 点校
东斋记事 春明退朝录 (宋)范镇 撰 汝沛 点校(宋)宋敏求 撰 诚刚 点校
东坡志林 (宋)苏轼 撰 王松龄 点校
齐东野语 (宋)周密 撰 张茂鹏 点校
石林燕语 (宋)叶梦得 撰、宇文绍奕 考异 侯忠义 点校
鹤林玉露 (宋)罗大经 撰 王瑞来 点校
范成大笔记六种 (宋)范成大 撰 孔凡礼 点校
云麓漫钞 (宋)赵彦卫 撰 傅根清 点校
老学庵笔记 (宋)陆游 撰 李剑雄、刘德权 点校
芦浦笔记 (宋)刘昌诗 撰( 张荣铮、秦呈瑞 点校
大唐新语 (唐)刘肃 撰 许德楠、李鼎霞 点校
默记 燕翼诒谋录 (宋)王銍 撰 朱杰人 点校 (宋)王栐 撰 诚刚 点校
四朝闻见录 (宋)叶绍翁 撰 沈锡麟、冯惠民 点校
隋唐嘉话 朝野佥载(唐)刘餗 撰 程毅中 点校 (唐)张鷟 撰 赵守俨 点校
湘山野录 玉壶清话 (宋)文莹 撰 郑世刚、杨立扬 点校 (宋)文莹 撰 郑世刚、杨立扬 点校
墨庄漫录 过庭录 可书 (宋)张邦基 撰 孔凡礼 点校 (宋)范公偁 撰 孔凡礼 点校(宋)张知甫

撰 孔凡礼 点校
春渚纪闻 (宋)何薳 撰 张明华 点校
鸡肋编 (宋)庄绰 撰 萧鲁阳 点校
桯史 (宋)岳珂 撰 吴企明 点校
师友谈记 曲洧旧闻 西塘集耆旧续闻
南部新书
侯鲭录 墨客挥犀 续墨客挥犀
封氏闻见记校注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宋)李心传 徐规点校
麟台故事校证 (宋)程俱
开元天宝遗事 安禄山事迹
(中华本唐宋史料笔记 缺唐语林校证、明皇杂录东观奏记、容斋随笔)
挥廛录 (宋)王明清
会稽掇英总集点校 (宋)孔延之编 邹志方点校
北宋西北战区粮食补给地理 程龙
秦观研究资料汇编 秦少游研究会编
帝学 (宋)范祖禹
东宫备对 (宋)陈模
唐代党(羌)项 周伟洲
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家牧业与环境 韩茂莉
玉海(1-5) (宋)王应麟
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现象透视 陈峰
中国戏曲概论 吴梅
宋代“系官田产”研究 姜密
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 祝尚书
中国古代职官科举研究 龚延明
续资治通鉴长编(1-20) (宋)李焘
宋会要辑稿(1-8)

中国井盐科技史
中国史学史 蒙文通
忘忧清东集
宋代文言小说研究院 赵章超
汴京残梦 黄仁宇
中国城镇体系 顾朝林
叩开辽墓地宫之谜 盖之庸
寻找被遗忘的王朝 白滨
太平广记(1-4) (宋)李
宋代诗经文献研究 郝桂敏
宋代文献学 张富祥
宋代佛教史籍研究 曹刚华
宋代馆阁校勘研究 李更
宋代巴蜀文学通论 祝尚书
宋代古音学与吴木或《诗补音》研究
事林广记 (宋)陈元靓
宋代官制辞典 龚延明
大宋王朝之谜 杨师群
十驾斋养新录 (清)钱大昕
大金吊伐录校补 金少英
通制条格校注 方龄贵
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宋史研究 朱瑞熙
汴京遗迹志 (明)李濂
舆地纪胜(1-8) (宋)王象之
梁山泊——水浒一0八名豪杰 佐竹靖彦
郡斋读书志校证(上下) (宋)晁公武 赵希弁
大足石窟艺术
王荆公唐百家诗选

蒙文通文集(1-6)
蒙文通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
推十书(1-3)

新五代史(1-3)
苏洵集
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 陈元锋
程氏考古编 程氏考古续编 (宋)程大昌
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 贾志扬
直斋书录解题 (宋)陈振孙
宋代政治文化史论 张邦炜
史学史研究(1981。1)
宋朝名相赵普 张其凡
历代纪事本末(两册。八种。含宋史、金史、通鉴)
宋诗 房开江
陆游传 朱东润
宋诗拾遗(一、二)
宋代佛教政策论稿 刘长东
婺学之宗——吕祖谦传 徐儒宗
宋诗选注 钱钟书
容斋随笔(岳麓本) (宋)洪迈
三字经辑刊
唐宋词选读 龙榆生
夷坚志(二) (宋)洪迈
南宋文人与党争 沈松勤
宋大诏令集 (宋)不著撰人
经义考 (清)朱彝尊
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 贾敬颜
唐宋历史文献研究丛稿 梁太济
元丰九域志 (宋)王存
李焘学行诗文辑考 王承略 杨锦先
宋代文化研究(第九辑)
巴蜀历史文化论集 胡昭曦
安丙研究 蔡东洲 胡宁
宋代民间巫术研究 刘黎明
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 徐吉军 方建新 方建 吕凤棠
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
宋朝诸臣奏议(上下) (宋)赵汝愚
大理国史 段玉明
(田+戮左半)城集 朱瑞熙
南北宋陵
朱熹的终极关怀 赵峰
朱熹文学研究 莫厉锋
宋代诗学
二程集(上下) (宋)程颐程颢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五)(六) 钱穆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五)
宋明理学三书随札 钱穆
朱子学提纲 钱穆
宋明理学 陈来
中国食物
朱熹的历史世界(上下) 余英时
七修类稿 (明)朗瑛
涌幢小品 (明)朱国祯
水东日记 (明)叶盛
宋元生活掠影 尚园子 陈维礼
南宋儒学建构 何俊
中国版本文化丛书.宋本
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 陈峰
宋代历史文化研究(续编) 张其凡 范立舟
朱熹的自然哲学 金永植
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 包伟民主编
宋代寺院经济史稿 游彪
归潜志 (金)刘祁
道家与中国哲学(宋代) 李仁群程梅花夏当英
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李华瑞
宋代思想史论 田浩编
宋代婚姻家族史论 张邦炜
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 伊沛霞
宋史(中国断代史系列) 陈振
东京梦化录(外五种)
宋人轶事汇编(上下) 丁传靖
黄震与东发学派 张伟
南宋皇城探秘 傅伯星胡安森
朱子大传(上下) 束景南
方舆胜鉴(上中下) (宋)祝穆
新编醉翁谈录 (宋)罗烨
古今岁时杂咏 (一二) (宋)薄积中
东潜文稿 (清)赵一清
云麓漫抄(新世纪万有文库本) (宋)赵彦卫
通鉴胡注表微(一二) 陈垣
南村辍耢录(一二) (元)陶宗仪
史略 子略 (宋)高似孙
困学纪闻 (宋)王应麟
岭外代答 (宋)周达观
荒淫无道宋高宗 王曾瑜
宋朝典章制度 张希清
名公书判清明集 (宋)不著撰人
石介事迹著作编年 陈植锷
文献通考(上下) (宋)马端临
宋学的发展和演变 漆侠
元代宰相制度研究 张帆
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宋辽金卷 吴怀祺
文海研究 白滨 史金波
中国经学史 本田诚之
中国史学史 金毓黼
中国经学史讲义 周予同
中国文化史 柳诒征
中国史学史纲要 王瑞明
京本通俗小说 清平山堂话本 大宋宣和遗事
全宋诗(二四)
齐家四书(袁氏世范等)
东坡诗 山谷诗
中国古代绘画图录.宋辽金元(一二三)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 诸葛忆兵
蒙元入侵前的中国日常生活 谢和耐
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包弼德
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 斯波义信
续资治通鉴长编2、3册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 (宋)佚名
宋代市民生活 伊永文
东莱博议 吕祖谦
朱熹的史学思想 汤勤福
欧阳修全集(上下)
陆放翁全集(上中下)
宋朝通俗演义 蔡东藩
辛稼轩年谱 邓广铭
叶适评传 张义德
中国通史(七) 蔡美彪等
宋元佛教 郭朋
求实集 漆侠
韩儒林文集

朱熹与宋代蜀学 粟品孝
胡昭曦宋史论集
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朱瑞熙张邦炜蔡崇榜刘复生王曾瑜
吴天墀文史存稿
南宋馆阁录 续录 (宋)陈

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 田浩
宋代四川的史学 蔡崇榜
晚宋财政危机研究 张金岭
宋代文化研究(七)
宋史研究论文集(1996年会、1994年会)
南宋金元的道教 詹石窗
宋元学案(十三、十九)
程颐程颢评传 潘富恩
朱熹评传 李更生平
陆九渊评传 陆玉林
司马光评传 宋衍申
宋刑统 庆元条法事类 唐明律合编
二程遗书 二程外书
蒙文通学记
宋会要辑稿考校 王云海
婚姻与社会.宋代 张邦炜
朱熹与宋代蜀学
朱子年谱附考异 王白田
魏了翁评传 蔡方鹿
宋代四川经济述论 贾大泉
宋代史学思想史 吴怀祺
宋代东南市场研究 龙登高
宋代经济史研究
宋代四川商品经济史研究 林文勋
李心传事迹著作编年 来可泓
近思录(1-4) (宋)朱熹吕祖谦
论浙东学术
浙东学派溯源 何炳松
巴蜀丛书(一)
一代学者宗师——张木式及其哲学
辽史(1-5)
金史(1-8)
经学通论 皮锡瑞
荆公论议 张子正蒙
习学记言 叶适
颜氏家训 家范 (宋)司马光
朱子性理语类
朱子七经语类
王荆公年谱考略 (清)蔡上翔
两宋经(制)抚年表 吴廷燮
宋代皇亲与政治 张邦炜
婚姻与社会.宋代 张邦炜
宋代文化研究(二)
宋代文化研究(三)
宋代文化研究(四)
宋代文化研究(五)
宋代文化研究(六)
宋代文化研究(第一辑、四川大学学报53)
续资治通鉴长编(16、18、19、20)
朱子诸子语类
吕祖谦评传 潘富恩
宋史人名索引(1-4)
乾道临安志 (宋)周淙
真西山先生集(一二)
太平治迹统类 (宋)彭百川
沧浪诗话校释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五册 邓广铭 张希清
宋史丛考(上) 聂崇歧
容斋随笔(丛书集成本) (宋)洪迈
朱熹哲学研究 陈来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六辑.苏轼研究专辑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1-18) (宋)李心传
宋辽金史论丛(第一辑) 中国社科院
朱熹集导读 王瑞明
宋史翼 (清)陆心源
宋史 (元)脱脱
百川学海 (宋)左圭
宋代修史制度研究
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 何冠环
宋会辑稿考校 王云海
女真史
李觏生平及思想 谢继
西夏史稿(增订本) 吴天墀
王安石变法 漆侠
陆游

辽金元传记三十种综合引得
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
唐会要(1-16)
续资治通鉴长编考略 裴汝诚 许沛藻
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 邓小南
续资治通鉴 (清)毕沅
宋论 (清)王夫之
元朝史(上下) 韩儒林
两宋史论 关履权
宋代社会研究 朱瑞熙
简明宋史 陈振周宝珠
宋刻孝经
宋诗鉴赏辞典
两宋文学史 程千帆吴新雷
中国通史(五、六)
笔记小说大观(二、九、十、十一)
全宋词(二三四五)
包拯年谱
渑水燕谈录.归田录
石林避暑录话
唐宋词鉴赏辞典(五代北宋、南宋辽金二本)
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
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
理学纲要 吕思勉
黄山谷诗选注

网上找的

上一篇:行业调查论文模板

下一篇:博士研究生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