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s论文范文
fos论文范文
生物技术作为一门高新技术学科,必须经过长期培养才能在实际应用中显示出一定的效果,生物技术研究的范围也很广。生物技术专业的论文怎么写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生物技术专业论文选题题目_生物专业论文题目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生物论文题目
[1]不同温度下制备的生物炭对水相Cu~(2+)的吸附表现
[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治疗药物监测实验室的感染防控策略
[3]脱毒地黄试管苗的微扦插快繁技术研究
[4]水产蛋白源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5]杉木ClSAUR25基因5’侧翼序列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6]芒果MiTFL1-4基因启动子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7]乳酸菌调控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发生的机制研究进展
[8]基于模拟胃肠道消化的云南民族乳制品蛋白肽研究
[9]肠道派氏结M细胞在淋巴传递中的生物功能及靶向载体研究进展
[10]家禽肠道健康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11]生物素对动物毛发生长的影响及其应用
[12]Bacillus asahii OM18菌剂载体筛选及其对玉米的促生效果
[13]江苏省湖泊水生植物优势种对氮、磷去除效果比较研究
[14]三维荧光分析评价腐殖酸高级氧化前处理效果的研究
[15]生物炭对铜污染土壤的修复及水稻Cu累积的影响
[16]基于鱼类需求的淮河上游息县枢纽工程闸下河段环境流量研究
[17]基于高通量测序探讨大宁河不同水华期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组成
[18]裂解温度对不同原材料生物炭理化特性的影响
[19]山楂鲨烯合酶CpSQS1,CpSQS2的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分析
[20]甜菜素合成相关基因BvDDC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21]“伞形集团”典型国家LULUCF林业碳评估模型比较研究
[22]小麦和苜蓿套作 种植 对土壤水分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3]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对模拟降水变化的响应
[24]重庆都市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
[25]黄土高原降雨梯度对刺槐不同器官内源激素分布格局及生长的影响
[26]基于改进参数的长三角城市生态足迹分析及其可持续性评价
[27]黄土丘陵区退耕草地群落盖度与地上生物量关系
[28]模拟降雨量变化与CO_2浓度升高对小麦光合特性和碳氮特征的影响
[29]黑色地膜覆盖土壤水热效应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0]生物土壤结皮生态修复功能研究及对石漠化治理的启示
[31]__核电厂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和污染指数评价
[32]鸡和鸭对山苍子果渣养分和能量利用率的研究
[33]多级AO+潜流湿地对生活污水中的EDCs及常规污染物的去除试验研究
[34]人类生物医学干预是合法的政策监管手段吗?
[35]Rev-erbα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36]医用生物胶体分散剂在1064 nm Nd:YAG激光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术后的应用
[37]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的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制
[38]化学动力学疗法:芬顿化学与生物医学的融合
[39]金银花和蒲公英对肉源性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清除作用
[40]5.5亿年前动物“临终遗迹”的发现将分节动物的祖先推前了一千万年
[41]趋磁细菌磁小体合成的相关操纵子和基因
[42]霉菌毒素的生物脱除 方法 及机理研究进展
[4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畜禽寄生虫病调查
[44]基于O_2/Ar比值估算海洋混合层群落净生产力的研究进展
[45]海岸线的溢油环境敏感性评价研究进展
[46]海洋中挥发性卤代烃的研究进展
[47]海水养殖生境中硫化物污染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48]紫檀芪改善睡眠限制小鼠运动耐力的作用及其机制
[49]华癸中慢生根瘤菌多铜氧化酶基因mco的功能研究
[50]中南民族大学教师团队在自然指数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发表研究成果
生物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
1、基于多元相场理论的细菌生物膜生长动力学建模及其数值模拟
2、血管紧张素II经酸性鞘磷脂酶/神经酰胺通路致动脉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
3、盐胁迫对鹅耳枥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4、2种应激诱导大鼠迷走复合体神经元的Fos表达
5、重组大肠杆菌SAHN和Lu_S蛋白表达及群感效应分析
6、基于线粒体控制区Dloop序列的长臀(鱼危)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7、喉功能保留外科的喉功能解剖
8、褪黑素通过减轻内质网应激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9、生长分化因子-11促进小鼠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定向分化的研究
10、脂肪因子CTRP3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11、治疗性血管化策略研究进展
12、SD大鼠绝经后骨质疏松疾病动物模型的构建
13、牛血清在百日咳毒素CHO细胞簇聚试验中的影响
14、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鉴定与群体进化分析
15、B细胞受体核心岩藻糖基化调节成熟B细胞的信号转导
16、NaHS对慢性间歇性低氧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张力的影响
17、利用果蝇模型探讨SCA3/MJD与PD发病机制的相关性
18、纳米金属氧化物对耐药基因水平转移的影响
19、果胶酶液体发酵条件优化与酶学特性研究
20、丛枝菌根真菌根外菌丝形成时间及对牧草的促生长效应
21、左心耳形态和功能影像学评估的研究进展
22、金胺O荧光染色在结核病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3、上海常绿树种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效益研究
24、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5、城镇化对物流业碳排放变动影响研究
26、干扰素γ增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27、血脑屏障的研究进展
28、南北贸易、产权维护不对称与发展中国家生态资源贫瘠化
29、朱溪流域植被覆盖变化与居民点的空间关系
30、布氏田鼠秋季家群数量与捕食风险的关系
31、圆蟾舌蛙鸣声特征分析
32、大渡河流域黄石爬鮡的年龄与生长
33、雅砻江短须裂腹鱼胚胎和卵黄囊仔鱼的形态发育
34、基因序列的搜索与相似性比对
35、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生物标记物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36、促红细胞生成素衍生肽抑制细胞自噬减轻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37、类风湿关节炎并发心血管损害的临床特点与相关因素
38、华卟啉钠的光漂白性质研究
39、采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检测核设施周围水域的遗传毒性
40、鲤鱼墩遗址史前人类行为模式的骨骼生物力学分析
41、稳定微环境微流控细胞培养芯片的设计与制备
42、国产与进口心脏单腔起搏器临床应用比较
43、心房电极导线脱位到心室致反复心室安全起搏一例
44、谷氨酸受体在实验性青光眼视网膜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45、基于恢复动力学生态系统恢复建设的研究
46、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毒种的遗传稳定性
47、一株鸡源乳酸菌FCL67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48、人凝血/抗凝血因子类产品蛋白含量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验证
49、肺孢子菌肺炎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50、气象因素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关联研究
生物技术毕业论文选题
[1]生物技术本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禽源HSP70、HSP40和RPL4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3]中间锦鸡儿CiNAC038启动子的克隆及对激素响应分析
[4]H9和H10亚型禽流感病毒二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5]单细胞测序相关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6]动物细胞工程在动物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7]现代生物化工中酶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
[8]GIS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概述
[9]现代生物技术中酶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0]两种非洲猪瘟病毒检测试剂盒获批
[11]基因工程技术在生物燃料领域的应用进展
[12]基于CRISPR的生物分析化学技术
[13]生物信息技术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14]高等工科院校创新型生物科技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15]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
[16]生物技术启发下的信息技术革新
[17]日本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推进管理
[18]中国基因技术领域战略规划框架与研发现状分析及建议
[19]鸡细小病毒与H_9亚型禽流感病毒三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0]基于化学衍生-质谱技术的生物与临床样本中核酸修饰分析
[21]合成生物/技术的复杂性与相关伦理 政策法规 研究的科学性探析
[22]合成生物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3]应用型本科高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考
[24]知识可以改变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吗?——探究科技争议下的极化态度
[25]基因工程在石油微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
[26]干细胞技术或能延缓人类衰老速度
[27]生物技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8]动物转基因高效表达策略研究进展
[29]合成生物学与专利微生物菌种保藏
[30]加强我国战略生物资源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31]微生物与细胞资源的保存与发掘利用
[32]颠覆性农业生物技术的负责任创新
[33]生物技术推进蓝色经济——NOAA组学战略介绍
[34]人工智能与生物工程的应用及展望
[35]中国合成生物学发展回顾与展望
[36]桓聪聪.浅谈各学科领域中生物化学的发展与应用
[37]转基因成分功能核酸生物传感检测技术
[38]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研究
[39]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及其考核方式的改革
[40]生物技术处理船舶舱底含油污水
[41]校企合作以产学研为平台分析生物技术类人才培养
[42]生物技术专业“三位一体”深化创新创业 教育 改革
[43]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
[44]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45]生物有机化学课程的优化与改革
[46]地方农业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
[47]不同育种技术在乙醇及丁醇高产菌株选育中的应用
[48]探秘生命的第三种形式——我国古菌研究之回顾与展望
[49]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50]我国科研人员实现超高密度微藻异养培养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选题题目相关 文章 :
★ 生物技术论文范文
★ 我们身边的生物技术论文(2)
★ 初中生物科技论文范文(2)
★ 生物类学术论文(2)
★ 生物制造技术论文范文(2)
★ 生物制药技术论文范文两篇(2)
★ 浅谈现代生物技术论文(2)
★ 生物制药技术论文两篇
★ 关于生物科技论文范文2000字(2)
★ 生物工程技术论文(2)
免疫学技术论文
免疫学的发展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不断创新的结果。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免疫学技术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
摘要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是一门探索人类心身健康奥秘的新型边缘学科。它研究神经系统如何将心理因素转换为可以影响健康的生理状态的机制,特别是脑和行为如何影响免疫系统,又如何受到免疫系统的影响的。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之间是否真正存在联系一直有争论,我们实验室围绕高级神经活动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开展了研究。工作包括: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和增强、情绪应激与免疫、心理行为干预与癌症等。这些工作不仅证实了心理调控,比如信号刺激、情绪和意念想象等,确实可以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而且对有关机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心理神经免疫学,条件反射性免疫,情绪应激,心理行为干预。
分类号B845
有人统计,人类疾病有2/3与心理刺激、生活境遇有关,其中心身疾病占1/3。实际上,心理因素可以影响生理因素的观点是各国文化群体都普遍认可的。也就是说,精神和躯体之间是互相联系的。然而心理因素如何影响健康和疾病却一直是个谜。随着科学的发展,一门新兴交叉型边缘学科,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 immunology)诞生了。它融合了心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行为学、解剖学、分子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等多种学科,研究神经系统如何将心理因素转换为可以影响健康的生理状态的机制,特别是脑和行为如何影响免疫系统,又如何受到免疫系统的影响的。这些研究对认识精神活动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打开了科学之窗。人们看到了免疫系统,这一保护机体免受传染病和肿瘤侵袭的防御系统,是精神和躯体之间的桥梁[1,2]。但是,尽管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神经系统可以影响免疫系统,依然有不少生理学家认为免疫系统是独立的自我调节系统。实际上这涉及一个由来已久的争议问题,即心身分离还是心身交互作用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就是依据我们自己的工作,阐明心理行为因素在调节免疫功能中的作用及其相应的机制。这些工作包括了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和增强、情绪应激的免疫效应、心理行为干预与癌症等。
1心理神经免疫调节的研究
1.1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和增强
条件反射性免疫是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免疫系统的重要证据。自从Ader和Cohen在1975年第一次发表关于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conditioned immunosuppression, CIS)的工作以来,这一实验范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这种实验范式中,一种对于实验动物来说在味觉上新异的溶液,比如糖精水,被用作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 CS),而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环孢霉素A等具胃肠道毒副效应的药物作为非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 UCS),二者配对呈现。随后再次给与条件刺激,则发现实验对象出现了条件性味觉厌恶的行为现象,而且免疫功能也受到了显著的抑制。针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有争议的。有的认为这是条件反射性的调节作用,是中枢神经系统调控免疫功能的重要证据之一。另一些则认为可能是应激的作用。动物对糖精水的厌恶行为也即味觉厌恶性条件反射的建立不能排除某种程度的应激的存在,而应激则会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升高,从而抑制免疫功能[3]。为弄清条件性免疫抑制的实质,我们分别采用一次性和两次性的CS-UCS结合训练方式,并在不同时程呈现条件刺激,观察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味觉厌恶性行为与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的关系,发现两者的表现方式和表现程度并不同步,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并非是厌恶行为反应或情绪应激的伴随产物 [3,4]。并进一步发现不具明显毒性作用的生物免疫抑制剂作为UCS时,也能建立条件性的免疫抑制效应[5]。条件刺激不仅可诱发动物的细胞免疫抑制反应而且可诱发体液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强化水平的增加,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效应增强[6]。这些实验证明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是条件刺激的作用,而不是应激效应。对CIS的合理的解释是脑中CS―UCS的联想学习过程,中枢神经系统储存了对条件刺激(CS)的知觉信息,该条件刺激与UCS的免疫抑制反应相偶联,CS再次呈现时就产生一个直接信号激活免疫系统引起反应。
利用联想学习原理,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应该是双向的。也就是说,条件刺激可以产生免疫抑制效应,也就可以产生免疫增强效应。建立起条件反射性免疫增强(conditioned immuno-enhancement, CIE)的模式将更有利于证明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是中枢神经系统调控免疫系统的结果。而且由于CIE所用药物的免疫效应与CIS有所不同,CIE模式将为脑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新视角。为次,我们在国际上首次尝试以卵清白蛋白(ovalbumin, OVA)抗原作为非条件刺激,糖精水作为条件刺激,经过一次配对,在初次抗体反应曲线的上升阶段再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时,诱导出条件反射性抗OVA抗体生成的增加[7]。虽然该条件性抗体增强的幅度较低,但从统计学上看,条件反射组和非条件反射组之间有了临界值差异。但该模式最初没有得到完全成功的验证[8]。为重复检验条件性抗体增强效应,再次分别用糖精水和电针作为条件刺激,进一步观察和分析条件性抗体增强的动态反应,对条件反射性抗体增强的发生发展过程做一完整的描述。
在用糖精水作为条件刺激的重复实验中[9],不同于先前工作的是,再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的时间是放在初次抗体反应的下降段,而不是放在初次抗体反应曲线的上升段。这是考虑到在基础抗体值比较低时,条件反射本身的效应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统计学数据表明,抗体水平在条件反射组和其他控制组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p<0.01甚至0.001的水平。
我们还发现,条件刺激诱发的抗体生成曲线在动力学上与抗原再次进入体内引起的二次抗体反应曲线很相似。单独给予条件刺激后约15天左右出现明显的抗OVA抗体水平增高,20、25天左右达到峰值,以后明显下降并逐渐接近正常水平[10]。这一结果不仅仅证明了联想学习可以调节免疫功能,而且发现了条件反射性免疫过程与抗原引发免疫应答过程的基本规律是类似的。这些工作从免疫增强的方向论证了信号刺激的免疫调节作用,建立了稳定可靠的CIE模型。
从临床角度出发,条件反射性免疫增强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脑的调控提高免疫力,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考虑到CIE模式在人类临床应用的可能性,寻找合适的条件刺激很重要。因为甜味饮料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从新异性的角度考虑,糖精水或甜味饮料都不太适用于人类。因此尝试将一种躯体感觉信号――外周电针刺激――作为条件刺激,考察它能否诱发特异性抗体增强反应。 电刺激信号是通过两支刺入肌肉5mm的细钢针发送的。为了减少实验误差,选择传统医学中的穴位足三里作为针刺的位置,因此这种条件刺激物也可以称为电针。在这个研究中我们选择的电压强度分别为2伏特和4伏特[11]。
在本研究中,先是将电针刺激和腹腔注射OVA进行一次配对。经过一段时间的间隔,再次对动物实施电针。然后分别在第二次电针后的第10,17,24和31天经尾静脉取血,检测抗体值。结果发现,不管是2伏特还是4伏特的电针,均能显著提高抗体浓度,在第10和第17天时最为明显。研究还发现,甚至在麻醉状态下,电针和卵清白蛋白也可以实现配对,也就是说,在条件反射训练时麻醉的动物也出现了反射性抗体生成增加。没有发现电针本身对抗体生成有任何影响。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仅需经过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一次配对,再次呈现的条件刺激即可诱发出条件反射性免疫反应。验证了条件反射性抗体增强的客观存在性和普遍性。而且,电针被用作为一个有效的条件刺激物,将为把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在临床上得到应用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1.2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的神经机制
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效应和免疫增强效应都表明与免疫无关的信号刺激能转变为具有触发免疫反应的非条件刺激的性质,这种转换必然发生在脑内,因而可以说这是脑对免疫系统调控的直接证据,但脑内究竟发生了什么并不清楚,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的相关神经回路和脑机制还远远没有弄清[2]。为了直接洞察脑的变化,探讨脑内中枢整合机理,找寻直接观察脑内活动的指标是必要的。
C-fos蛋白是神经元激活的一个标志物。它通常处于不活动或表达很低的状态,但在受刺激时能作出短暂而迅速的反应,可成为神经元兴奋水平的客观指标。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我们发现,再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可以导致包括脑干,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在内的区域大量c-fos蛋白的表达。其中有一些脑区尤为重要。不论是条件性抑制范式还是条件性增强范式,再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都可以引起岛叶皮质、杏仁中央核和下丘脑室旁核c-fos蛋白的大量表达。这些结果表明,条件性免疫反应是和大脑的活动相关联的[10,12,13]。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在我们和其他作者报道的关于脑机制的研究中,所采用的条件刺激物都是糖精水。我们的实验已经证实,以电针作为条件刺激也可以很好地诱发出条件性免疫改变,而电针和糖精水所激活的脑区是大不相同的,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阐明以电针为条件刺激所激活的大脑区域将有助于进一步确定与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有关的共同脑机制,排除刺激引起的非特异性相关。
目前关于条件反射性免疫的神经化学机制研究也很缺乏。由于中枢胆碱能系统被认为与学习记忆有很密切的关系,该系统的这些功能主要是由毒蕈样受体(muscarinic receptor, M受体)介导的。为再次验证条件反射性免疫与学习过程有关,实验采用对M受体具有阻断作用的药物东莨菪碱作为工具药,考察整个M受体系统在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以电针为条件刺激的条件反射性抗体增强模式的学习阶段是中枢胆碱能M受体依赖的,但在条件反射的唤起阶段是非胆碱能受体依赖的。在条件反射训练前阻断M受体,条件反射性免疫不再发生。但在条件反射训练完成后再抑制乙酰胆碱的合成,则不会影响条件刺激诱发的免疫反应。这些结果表明中枢乙酰胆碱参与了学习阶段的记忆形成过程,但不影响已经形成的记忆的再提取。这从神经生化的角度论证了条件反射性抗体生成的增加与学习记忆有关[14]。
2情绪应激与免疫
除条件反射性免疫的研究外,应激与免疫的研究是进行精神行为因素对免疫功能作用研究的另一热点[2]。已经有很多证据表明,应激可以导致免疫功能改变。但是,相关的动物研究大多采用电击或束缚的方式来引起应激效应。尽管这些模型也含有心理应激的成分,但其主要成分是生理性的。为了考察情绪应激对行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采用两种情绪应激的动物模型:一种是传统的,以电击装置为信号刺激诱发曾有过电击经历大鼠的情绪应激。另一种是本实验室新建的,用空瓶刺激诱发定时喂水大鼠的情绪应激。这两种类型情绪应激源激活的脑区有许多共同点[15]。
在传统的电击信号刺激模式中[16],动物分成4组:电击组、情绪应激组、装置对照组A1和装置对照组A2。电击组动物用OVA免疫后2周内无规律给予10分钟/日,共6日的足电击,其余时间内无处置;情绪应激组动物除给予电击组动物电击的当天同样强度和频率的足电击外,在2周内的其余时间将其每天置于电击装置内10分钟而无电击(恐惧的情绪应激);对照组A1动物仅在给予电击组动物电击的当天被置于电击装置中10分钟而无电击;对照组A2的动物则每天被置于电击装置中10分钟而无电击。结果发现情绪应激组动物的呆滞行为和排泄行为显著增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皮质酮水平均显著提高。在抗OVA 抗体水平和脾脏指数上, 情绪应激组动物较装置对照组A2动物显著降低,而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并发现脾脏指数分别与肾上腺素含量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在空瓶刺激诱发的情绪应激模式中[17],动物先进行一周2次/日的定时饮水训练,然后腹腔注射OVA抗原以激发特异性抗体反应。此后动物被分成3组:分别为情绪应激组、生理应激组、和对照组。情绪应激组的动物每天只有一次饮水的机会,而另一次则给予一只空的饮水瓶,持续14天,以产生情绪应激。生理应激组的动物也是只有一次饮水的机会,但并不另外再给一次空瓶的刺激。这种设置的目的是控制缺水本身可能造成的生理应激的影响。对照组保持每天两次饮水不变。结果发现情绪应激产生了很显著的行为改变,即攻击行为和探究行为显著增加;血浆皮质酮、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显著提高;白细胞计数和抗OVA抗体浓度显著下降。抗体水平和脾脏的重量与儿茶酚胺水平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但情绪应激的时间作用点和时程对应激的免疫效应有影响 。与此相对的是,缺水导致的生理应激只能诱发探究行为,升高皮质酮水平,降低白细胞计数。但它不诱发攻击行为,不影响抗体水平和脾脏指数,也不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这些结果进行了反复的验证 [18~20]。
上述两种模式的研究结果都证明,情绪应激对免疫功能产生了抑制效应,激活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和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SNS)。由于抗体水平和脾脏指数与儿茶酚胺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与皮质酮水平无关,提示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可能及情绪应激对体液免疫功能调节的中介机制。而皮质酮水平可能只是应激的一种反应。
为了进一步澄清HPA轴与SNS在情绪应激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我们分别采用糖皮质激素合成抑制剂美替拉酮阻断HPA轴,外周交感神经末梢的6-OHDA损毁SNS的活动。结果发现,对SNS的阻断能消除情绪应激对体液免疫功能的抑制。而HPA轴的阻断没有这种作用。这些实验证明是交感神经系统介导了情绪应激所致的体液免疫抑制。进一步的证据是,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adrenergic receptor, β-ADR)拮抗剂心得安可以逆转情绪应激诱发的体液免疫抑制作用,表明SNS是通过b-ADR介导情绪应激导致的体液免疫功能的抑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参与的受体亚型是选择性的b2-ADR而非b1-ADR[21,22]。
尽管以往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应激引起的免疫功能抑制主要是因为应激可以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从而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换句话说,免疫功能的抑制与应激激活的HPA轴有关。但采用我们的情绪应激模型,发现情绪应激引起的体液免疫功能抑制主要是由交感神经系统β-肾上腺素能受体介导的。这为阐明情绪应激的免疫抑制效应的机理提供了新资料。
3心理行为干预与癌症
正如上述研究发现的,心理因素比如情绪或者条件性学习可以引起动物的行为和免疫功能的改变。我们考虑是否可以通过心理行为干预手段来影响癌症病人的免疫功能。虽然有研究报道,癌症可以通过将心理、情绪等多种因素整合起来影响病人的整个机体,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23]。为此,我们打算通过两个研究来考察行为干预对于癌症病人的作用。纳入第一个研究的是40个正在接受放疗的乳腺癌患者,根据年龄、教育程度、癌症分期和接受治疗的状况,她们被随机而匹配地分成两个组:一组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心理行为干预,另一组作为对照。首先指导干预组病人学会渐进性肌肉放松,然后对她们进行想象训练。想象自己漫步在海滩上,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海水轻柔地漫过脚面等等。然后想象免疫细胞如何杀死癌细胞,被杀死的癌细胞又是如何被海水冲刷掉。在干预的前后,分别采取病人的唾液和血液,测定NK细胞的活性。结果发现心理―行为干预可以显著提高NK细胞活性。而且需通过服药来克服放疗引起的白细胞计数降低的副作用的患者比例显著下降[24]。该研究表明,心理行为干预对免疫功能的改善和恢复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第二个研究纳入120名正在接受放化疗的癌症患者。同样的,依据匹配原则他们被分为一个干预组和一个控制组。除了干预的时间延长到3个月以外,其他的实验条件与上述研究基本相同。所测定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NK细胞活性和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等。结果发现,干预组在所有免疫功能参数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NK细胞活性显著提高[25],生活质量也都得到明显的改善,治疗引起的副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到了缓解。不论是乳腺癌还是肺癌患者,不论是放疗患者还是化疗患者,干预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包括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上都显著高于控制组。同时干预组的症状评分,包括疲劳、呕吐、疼痛和食欲不振等都有显著下降[26~28]。而且,通过行为干预,患者学会运用更为积极的认知方式来应对癌症,摒弃原先的逃避心理,从而使得情绪状态、身体机能和生活质量都得到很好的改善[29,30]。成长策略和社会支持有助于提高癌症生存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正性情感[31]。这些结果反复证明了,NK细胞的活性对认知行为干预的作用相当敏感,心理行为干预确实改善了癌症患者及其生存者的生活质量。免疫功能的提高, 特别是NK细胞活性的增强可能在心理行为干预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4结语
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上述三个方面的工作证明某些心理过程,比如联想性学习、情绪、行为想象、和认知策略等确实可以对免疫功能产生影响。也即高级神经精神活动能调节免疫功能。但免疫系统的变化也能影响高级神经精神活动的功能。免疫系统的紊乱不仅导致疾病,也与衰老、性格和行为变化有关。如抑郁症或“病态行为”就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有关[32,33]。但这方面的研究尚需深入展开。随着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研究的深入,在人类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防治上将会有新的前景。
致谢:作者感谢曾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和研究助手,他们是王建平、李杰、邵枫、黄景新、陈极寰、王玮雯、刘艳、郑丽、李波、吕倩、卫星、郭友军。
参考文献
[1] 林文娟. 精神与免疫.见: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课题组编.《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吉林出版社,1998. 693~701
[2] 林文娟. 心理神经免疫学的研究及其思路问题. 心理学报,1997, 3: 301~305
[3] 林文娟,卫星, 郭友军,汤慈美,刘艳. 味觉厌恶性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的研究. 心理学报,1998,30(4): 418~422
[4] 李杰, 林文娟,李波,卫星. 条件反射性细胞免疫抑制及其作用时程的实验研究.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3, 12(5): 481~483
[5] 林文娟, 陈极寰, Husband A J. 以兔抗鼠淋巴细胞血清为非条件刺激的条件性免疫抑制. 心理学报, 2002, 34 (2): 259~300
[6] 郑丽,林文娟, 邵枫, 王玮雯. 对体液免疫反应的条件反射性调节. 心理科学, 2002, 25(1):27~30
[7] Lin Wenjuan, King M, Husband A. Conditioned behavioral learning activated antibody response to ovalbumin: New evidence for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NS and immunity.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Afro-Asian Psychological Congress, 1993, 788~793
[8] 李波, 林文娟,卫星,汤慈美,郭友军. 以抗原作为非条件刺激的条件反射性免疫调节的研究. 心理学报,1997, 29(sup):34~38
[9] 陈极寰,林文娟, 王玮雯,杨杰,邵枫. 条件反射性抗体反应增强的动态分析――以OVA为非条件刺激物. 心理学报,2003, 35(2): 261~265
[10] Chen Jihuan, Lin Wenjuan, Wan Weiwen, Shao Feng, Yang Jie, Wang Bairen, Kuang Fang, Duan Xiaoli and Ju Gong. Enhancement of antibody production and expression of c-Fos in the insular cotex in response to a conditioned stimulus after a single-trial learning paradigm. Behavioral Brain Research, 2004, 154 (2): 557~565.
[11] Huang Jingxin, Lin Wenjuan, Chen Jihuan. Antibody response can be conditioned using electroacupuncture as conditioned stimulus. Neuroreport, 2004, 15(9): 1475~1478
[12] Lin Wenjuan, Li Jie, Zheng Li, Wang Weiwen, Chen Jihuan. Expression of c-fos in amygdala and conditioned immunosuppression.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2004, 36(4): 500~505
[13] 李杰, 林文娟,郑丽,李波. 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激活过程中下丘脑核团c-fos的表达. 心理学报, 2004, 36: 201~207
[14] 黄景新. 电针信号诱发的条件性免疫调节作用及其神经机制. 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03
[15] 邵枫,林文娟,王玮雯,陈极寰. 情绪应激对不同脑区c-Fos表达的影响. 心理学报,2003, 35(5): 685~689
[16] 邵枫,林文娟,王玮雯, 郑丽. 电击信号对大鼠体液免疫及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心理学报,2000, 32(4): 428~432
[17] 林文娟,王玮文,邵枫. 慢性情绪应激对大鼠行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反应的影响:一个新的情绪应激模型.科学通报,2003, 48(9): 926~929
[18] 邵枫, 林文娟, Washington Welton Craig, 王玮雯. 心理应激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其与神经内分泌反应的相关性.心理学报, 2001, 33(1): 43~47
[19] 邵枫,林文娟. 情绪应激体液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心理学报, 2001, 33(6): 543~547
[20] Shao Feng, Lin Wenjuan, Weiwen Wang, Washinton Jr WC and Zheng Li. The effect of emotional stress on the primary humoral immunity of rats.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2003, 17 ( 2 ) : 153~157
[21] 邵枫,林文娟. 外周交感神经系统在情绪应激体液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1, 10: 401~404
[22] 王玮雯.交感神经系统在情绪应激所致体液免疫功能改变中的作用. 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03
[23] 刘艳,林文娟. 肿瘤与心理神经免疫. 美国中华心身医学杂志,1998, 2(1): 21~22
[24] 刘艳, 林文娟, 刘新帆, 张冀岗. 心理行为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情绪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心理学报, 2001, 33: 437~441
[25] 王建平,林文娟, 梁耀坚, 秀云.心理干预对癌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中国肿瘤临床, 2002, 29(12): 841~844
[26] 王建平, 林文娟, 崔俊南. 心理干预在放患者中的应用.应用心理学,2001, 7(3): 13~17
[27] 王建平, 林文娟, 陈仲庚. 心理干预在化患者中的应用. 心理科学, 2002, 25(5): 517~519
[28] 王建平, 林文娟, 孙宏伟. 中国癌症患者心理干预研究. 中国肿瘤临床, 2002, 29(3): 305~309
[29] 王建平, 林文娟, 孙宏伟. 癌症病人心理干预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学报, 2002, 34(2): 200~204
[30] 王建平,林文娟, 梁耀坚, 秀云. 应对策略在癌症患者心理干预中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 11(1): 1~4
[31] Lu Q, Lin W, Ziltzer L. Quality of life and coping resources among Chinese cancer survivors. Psycho- oncology, 2003, 12 (4): 197~197
[32] 杨宏宇, 林文娟. 白细胞介素-1在病态行为中的作用及其机理. 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2): 290~295
[33] 迟松,林文娟. 抑郁症神经内分泌免疫学研究进展及心理治疗的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 11(1): 77~8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免疫学技术论文
医学论文中Fos-IR中的Fos指的是什么?
fos FOS Fructooligosaccharide,低聚果糖
又称蔗果低聚糖,是由1~3个果糖基通过β(2—1)糖苷键与蔗糖中的果糖基结合生成的蔗果三糖、蔗果四糖和蔗果五糖等的混合物。100克干重菊芋中约有60—70克菊粉,菊粉是通过线性的β—2,1—糖苷链连接的果聚糖,其末端为一蔗糖基。故以菊芋粉为原料用菊糖内切酶水解作用,经精制最终可得低聚果糖浆。
侯一平的发表论文
Hou YP, Gu JY, Shao YF, Song YF, Jing YH, Wu WS, Pu 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lacental transfer and tissue concentrations of nickel in late gestational rats and fetuses. Placenta 2011; 32:277-282. SCI侯一平. A型ボツリヌス毒素の作用メカニズム及び临床応用. ; 中国?日本科学最前线 — 研究の现场から/ 脳?神経科学/, 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 Publish, 2011, XW, Gu JY, Li Z, Song YF, Wu WS, Hou YP*. Gestational age and dose influence on placental transfer of 63Ni in rats. Placenta 2010; 31:305-311. SCILi Z, Gu JY, Wang XW, Fan QH, Ge YX, Jiao ZX, Hou YP, Wu WS. Effects of cadminum on sbstorption, excre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nickel in rats. Biol Trace Elem Res 2010; 135(1-3):211-219. SCIZhang X, Sun YN, Xie P, Yang XG, Hou YP* Effect of microinjecting GABAA-receptor antagonist into the tuberomammillary nucleus on the sleep-wakefulness cycle after lesion of the ventrolateral preoptic area in rats. Neural Regen Res 2009; 4(1):53-57 SCIZhu CM, Yao XR, Zhang WS, Song YF, Hou YP*. Progressive paradoxical sleep deprivation impairs partial memory and influences motor behavior following learning tasks in rats. Neural Regen Res 2008; 3(6):598-603 SCIWen WD, Yuan F, Wang JL, Hou YP*. Botulinum toxin therapy in the ovalbumin-sensitized rat. Neuroimmunomodulation 2007; 14(2):78-83. SCIHou YP, Zhang YP, Song YF, Zhu CM, Wang YC, Xie GL.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hibits rat pyloric myoelectrical activity and substance P release in vivo. Can J Physiol Pharmacol 2007; 85(2): 209-214. SCIManns ID, Lee MG, Hou YP, Jones BE. Alpha 2 adrenergic receptors on GABAergic, putative sleep-promoting basal forebrain neurons. Euro J Neurosci 2003; 18:723-727. SCIHou YP, Manns ID, Jones BE. Immunostaining of choliergic pontomesencephallic neurons for α1 versus α2 adrenergic receptors suggests different sleep-wake state activities and roles. Neuroscience 2002; 114 (3):517-521. SCILin JS, Gervasoni D, Hou Y, Vanni-Mercier G, Rambert F, Frydam A, Jouvet M. Effects of amphetamine and modafinil on the sleep/wake cycle during experimental hypersomnia induced by sleep deprivation in the cat. J. Sleep Res. (2000) 9:89-96. SCIHou YP,Lin JS. Effects of modafinil and amphetamine on sleep-wake cycle after sleep deprivation in cats.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1999; 20(9):813-818. SCILin JS, Hou Y, Rambert FA, Jouvet M. A wakening profiles of modafinil in sleep-deprived cats and its induction of brain c-fos expression pattern distinct from that caused by amphetamine or methylphenidate. Sleep Research (1997), 26:23 SCILin JS, Hou Y, Jouvet M. Potential brain neuronal targets for amphetamine-, methylphenidate-, and modafinil-induced wakefulness, evidenced by c-fos immunocytochemistry in the cat. PNAS USA 1996; 93:14128-14133 SCILin JS, Hou Y, Sakai K, Jouvet M. Histaminergic Descending Inputs to the Mesopontine Tegmentum and their Role in the Control of Cortical Activation and Wakefulness in the cat, J. Neuroscience 1996; 16(4): 1523-1537. SCILin JS, Hou Y, Kitahama K, Jouvet M. Selective suppression of type B monoamine oxidase immunoreactivity in the raphe nuclei following MPTP administration in the cat, NeuroReport 1995; 6:321-324. SCIHou Y, Giannetti N. Calcitoningene-related peptide immunoreactivity in the rat peripheral olfactory system during post-natal development, European Chemoreception Research Organization XI Congress, Chemi Sense 1994; 16:88. SCI文卫东,袁芳,侯一平*.A型肉毒毒素对腮腺分泌功能的影响研究,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9;44(1):38-40 CSCD孙 娜,张欣,谢鹏,杨旭光,侯一平*. Estazolam逆转结节乳头体核组胺引发的觉醒。中国药理学通报2008;24(11):1431-1435 CSCD李卫; 侯一平*; 徐贵忠; 周圆圆; 张欣; 汪玉堂。米非司酮对输卵管自发性收缩的影响.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08;4(2)112-113廉会娟 任银祥 刘向文 张雪平 侯一平*. A型肉毒毒素抑制胆囊收缩素引发的离体大鼠幽门平滑肌收缩.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08;05-19:1-6周媛媛; 侯一平*.A型肉毒毒素抑制电场刺激引发的胃离体平滑肌收缩. 现代预防医学 2008;35(4):775-777.任银祥,廉会娟,宋焱峰,张雪平,侯一平*.A型肉毒毒素对P物质引发的大鼠离体幽门平滑肌收缩的抑制作用,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08;22(6):452-456 CSCD张朗、侯一平、宋焱峰、刘向文、洪建平。磷脂酰胆碱对异相睡眠剥夺大鼠海马CA3区NMDA表达的影响。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7;25(4):12-14 CSCD刘向文, 侯一平,宋焱峰,张福康,王德贵。异相睡眠睡眠剥夺对大树空间记忆能力的影响。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7;25(4):9-11 CSCD赵英,郭文杰,宋焱峰,侯一平*.镍及其合金植入大鼠体内后镍的代谢.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20):3830-3834。郭文杰; 侯一平*; 宋焱峰; 赵英; 不同镍含量金属植入对大鼠受孕和胚胎发育的影响. 现代预防医学 2007;34(12):222-2231张毅; 阎文军; 侯一平; 朱旭红;穴位注射A型肉毒素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7;14(3):164-166 CSCD张朗,宋焱峰,侯一平,王德贵,穆继英,刘锐明。磷脂酰胆碱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营养学报 2007;29(1):20-22 CSCD张晓英,侯一平*,宋焱峰,王荫春。A型肉毒毒素降低偏头痛大鼠颈静脉血、脑干涸三叉神经节的P物质含量。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6;11(8):921-924 CSCD王金玉,侯一平,宋焱峰,洪建平。维生素B6对脑瘫大鼠认知障碍和步态异常的改善作用。营养学报2006;28(4)322-325 CSCD张福康、张延武、侯一平*、宋焱峰、郗瑞生、张永平。A型肉毒毒素降低大鼠胃平滑肌收缩及P物质释放。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5;21(2):314-317 CSCD王触灵、侯一平、张新定、宋焱峰 重症颅脑损伤急性期T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 CD+8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1(3):41-45张维胜、侯一平*、宋焱峰 水池平台技术在睡眠研究中的应用。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5),15(1)56-57 CSCD张福康、侯一平*、宋焱峰、刘向文、王德贵 剥夺异相睡眠导致大鼠海马中神经元兴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表达减少与记忆维持。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17):1550-1554 CSCD张建东、侯一平*、宋焱峰、张朗、王德贵 大豆磷脂酰胆碱提高幼年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突触素的表达。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9):805-807 CSCD袁芳、侯一平、文卫东 A型肉毒毒素对大鼠下颌下腺作用的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4);18(9):558-561. CSCD[PubMed-index for MEDLINE]张维胜、侯一平、王德贵、宋焱峰、张福康 异相睡眠剥夺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4) 13(5):496-498。 CSCD王德贵、宋焱峰、张维胜、张福康、刘向文、侯一平* 剥夺异相睡眠对大鼠海马结构突触囊泡膜蛋白表达的影响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4) 25(2):111-113 CSCD文卫东、袁芳、侯一平、宋焱峰A型肉毒毒素治疗大鼠致敏性鼻炎的实验研究. 中华耳鼻咽喉杂志, (2004)39(2): 97-101. CSCD[PubMed-indexed for MEDLINE]文卫东、侯一平*、袁方、王荫春、宋焱峰 A型肉毒毒素抑制大鼠变应性鼻炎鼻溢及VIP在鼻腔粘膜的免疫表达。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3) 24(19):1769-1773 CSCD张福康、侯一平、张维胜、宋焱峰、张华 腰椎间盘髓核元素代谢异常与腰椎间盘突出关系的探讨。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164-167 CSCDHou, Y.P and Song Y.F THE DISTRIBUTION OF TYPE B MONOAMINE OXIDASE IMMUNOREACTIVITY INHIBITED BY 1-METHYL-4-PHENYL- 1,2,3,6- TETRAHYDROPYRIDINE IN THE CAT. Chin. J. Neurosci. (1999), 15(4):279-284 CSCD侯一平、王建民 大鼠嗅结节与黑质间的往返投射。解剖学杂志 (1998)21:42-43 CSCD宋焱峰、郗瑞生、侯一平 大鼠大脑皮质?外侧网状核?小脑通路HRP溃变电镜研究。解剖学杂志 (1997) 20:45-48 CSCD郗瑞生、侯一平、宫敬忠 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向嗅结节的投射,解剖学杂志 (1994)17:349?352 CSCD侯一平、郗瑞生、宫敬忠、宋焱峰 大鼠中缝核5?HT能神经元向嗅结节的投射HRP法与免疫组化双标记研究,解剖学杂志 (1993) 16:349?352 CSCD
王庭槐的发表论文
1. E(2)-BSA activates caveolin-1 via PI(3)K/ERK1/2 and lysosomaldegradation pathway and contributes to EPC proliferation. (影响因子 6.8) 所有作者:Tan Z, Zhou LJ, Li Y, Cui YH, Xiang QL, Lin GP, Wang TH(通讯作者),发表杂志:Int J Cardiol. 2011 Jan 19. 发表年份:20112. 17β-Estradiol enhances breastcancer cellmotility and invasion via extra-Nuclear activation of actin-bindingprotein ezrin(影响因子 4.4) 所有作者:Zheng SH, Huang JH, Zhou KW, Zhang CX, Xiang QL,Tan Z, Wang TH(通讯作者), Fu XD发表杂志:PLoS ONE. 2011发表年份:20113. Progesterone enhances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migration viaactivation of focal adhesion kinase.(影响因子:5.2)所有作者:Zheng SH, Huang JH, ZhouKW, Xiang QL, Tan Z, Fu XD, Wang TH(通讯作者).发表杂志:Journal of Cellular andMolecular Medicine. 2011; 发表年份:20114. Heart rate variability biofeedback decreases blood pressure inprehypertensives by improving autonomic function and baroreflex (影响因子 1.7) 所有作者:Lin GP, Xiang QL, Wang TH(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J Altern Complement Med[Epub ahead of print] 发表年份:20115. 17beta-estradiol down-regulates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MCP-1production and cell migration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影响因子 3.2) 所有作者:Jiang P, Xu J, Zheng S, Huang J, Xiang Q, Fu XD, Wang TH(通讯作者)发表杂志:Journal of Molecular Endocrinology. 2010;45(2):87-97发表年份:20106. 17beta-estradiol attenuates pressure overload-induced myocardialhypertrophy through regulating caveolin-3 protein in ovariectomized femalerats(影响因子 2.0) 所有作者:Cui YH, Tan Z, Fu XD, Xiang QL, Xu JW, Wang TH(通讯作者)发表杂志:MolBiol Rep. 2010 Dec 18 发表年份:20107. 17β-Estradiol attenuatesdiet-induced insulin resistance and glucose intolerance through up-regulationof caveolin-3(影响因子 0.7) 所有作者:Mu P, Tan Z, Cui Y, Liu H, Xu X, Huang Q, ZengL, Wang TH(通讯作者)发表杂志:Ir J Med Sci. 2011;180(1):221-227 发表年份:20118. Effect of slow abdominal breathing combined with biofeedback on bloodpressure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prehypertension(影响因子 1.7) 所有作者:Wang SZ, Li S, Xu XY, Lin GP, Shao L, Zhao Y, Wang TH(通讯作者)发表杂志:JAltern Complement Med. 2010;16(10):1039-1045 发表年份:20109. The role of caveolin1 and sprouty1 ingenistein's regulation of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and endothelial cellproliferation(影响因子 2.6) 所有作者:Xiang Q, Lin G, Xu J, Zheng S, Chen S, Zhou K,Wang TH(通讯作者)发表杂志:Eur JPharmacol. 2010;648(1-3):153-161 发表年份:201010. The role of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gamma andestrogen receptors in genistein-induced regulation of vascular tone in femalerat aortas(影响因子 2.7) 所有作者:Xiang Q, Lin G, Fu X, Wang S, Wang TH(通讯作者).发表杂志:Pharmacology. 2010;86(2):117-124. 发表年份:201011. Modulatory role of estradiol in nicotinic antinociception in adultfemale rats(影响因子 2.6) 所有作者:Chen Y, Cui Y, Lin JW, Xiang QL, Liu WF, Wang TH(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Life Sci. 2009;85(1-2):91-96 发表年份:200912. Effects of caveolin-1 on the 17beta-estradiol-mediated inhibition ofVSMC proliferation induced by vascular injury(影响因子 2.6) 所有作者:Liu HM, Zhao XF, Guo LN,Tan Z, Wang TH(通讯作者).发表杂志:Life Sci. 2007;80(8):800-812.发表年份:200713. Non-genomic effects of 17beta-estradiol in activation of theERK1/ERK2 pathway induces cell proliferation through upregulation of cyclin D1expression in bovine artery endothelial cells(影响因子 1.4)所有作者:Fu XD, Cui YH, Lin GP,Wang TH(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Gynecology Endocrinology. 2007;23(3):131-137 发表年份:200714. Raloxifene plus 17beta-estradiol inhibits proliferation of primarycultured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影响因子 2.6)所有作者:Wang TH(通讯作者), Xiang QL, Chen JW, Pan H, Cui YH. 发表杂志:Eur J Pharmacol. 2007;561(1-3):7-13. 发表年份:200715. Effects of 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 Raloxifene in aortaand gland of female experimental atherosclerosis rabbits and possibleinvolvement of ERK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影响因子 0.7)所有作者:Xiang QL, Chen Y, LinGP, Tan Z, Wang TH(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 2006;49(3):132-140 发表年份:200616. Estrogen receptor alpha gene polymorphism associated with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and theserum lipid concentration in Chinese women in Guangzhou(影响因子 0.9)所有作者:Huang Q, Wang TH(通讯作者), LuWS, Mu PW, Yang YF, Liang WW, Li CX, Lin GP 发表杂志: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6;(5):119-121 发表年份:200617. Biofeedback treatment of prehypertension: analyses of efficacy, heartrate variability, and EEG approximate l of Human Hypertension(影响因子 2.8)所有作者:Xu XY, Gao J, Ling D, Wang TH(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J Hum Hypertens. 2007;21(12):973-975 发表年份:200718. 17-β雌二醇诱导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释放及其与细胞内钙的关系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生理学报》2000,52(6):479~482 发表年份:200019. 17β-雌二醇下调血管平滑肌内皮素A型受体的表达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生理学报》2001;63(5):380~384 发表年份:200120. 一氧化氮在17-β雌二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原癌基因c-fos表达中的作用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生理学报》2002;51(4):17~22 发表年份:200221. 膜雌激素受体介导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增高的快速非基因效应王庭槐(第一作者) 发表杂志:《生理学报》2003,55(2):213~218 发表年份:200322.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17beta-雌二醇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周期阻滞中的作用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生理学报, 2003 , 55 (6):684~691 发表年份:200323. ERK在17-β雌二醇抑制大鼠血管损伤后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王庭槐(第一作者) 发表杂志:《生理学报》2003,55(4):411~416 发表年份:200324. 17beta-雌二醇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王庭槐 发表杂志:中山大学学报 发表年份:200425. Caveolin-1在17β-雌二醇抑制内皮素-1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谈智林桂平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生理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4;56(3):379-383 发表年份:200426. Caveolin-1在内皮素-1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4;20(4):528-531 发表年份:200427. 心肌细胞caveolin-3的相关信号转导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05;25(4):297-230 发表年份:200528. 17-β雌二醇抑制血管球囊损伤后血管外膜增殖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 2005年10月第7卷第5期 337-340 发表年份:200529. 17-β雌二醇抑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 2006年2月第8卷第2期 122-125 发表年份:200630. 17β-雌二醇的快速舒血管效应及其内皮依赖和非内皮依赖的机制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7,2:121-126 发表年份:200731. 雌激素对内皮素诱导心肌细胞肥大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7年 08期 发表年份:200732. NO信号途径在17β-雌二醇抑制大鼠VSMCET-1生成中的作用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2007; 23(3): 347-350 发表年份:200733. 金雀异黄素对大鼠胸主动脉舒张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 10(8): 617-619 发表年份:200834. 雌、孕激素对ET-1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反应的影响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8; 31(3): 161-164 发表年份:200835. 17β-雌二醇对新生牛血清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9; 22(2) : 75-79 发表年份:200936. 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17β-雌二醇介导iNOS及NO对血管新生内膜增殖抑制的作用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9; 27(2) : 111-114,118 发表年份:200937. Caveolin-1蛋白及ERK1/2信号转导途径在17β-雌二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9年 11期:2093-2098 发表年份:200938. 膜雌激素受体介导的NO途径对EP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0年 31卷 1期:64-68 发表年份:201039. 左旋精氨酸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培养心肌细胞的肥大反应王庭槐(第一作者) 发表杂志:《生理学通报》(省级)1996,13(2):9~14 发表年份:199640. 动脉血压在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肌α-和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表达中的作用王庭槐(第一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心血管杂志》1997,1:5~7 发表年份:199741. G蛋白、蛋白激酶C和Na+-H+交换在内皮素-1诱导心肌细胞肥大反应中的作用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生理学报》1998,50(1):87~93 发表年份:199842. 内源性一氧化氮在高血压心肌肥厚中的作用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9,15(2):100~103 发表年份:199943. 一氧化氮在血管紧张素II诱导心肌细胞肥大中的作用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生理学报》1999,51(6):660~666 发表年份:199944. 内皮素-1对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原癌基因c-fos表示的诱导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生理学报》1999,51(1):19~24 发表年份:199945. 内皮素对培养心肌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作用王庭槐(第一作者) 发表杂志:《生理学报》1999,51(4):391~396 发表年份:199946.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在大鼠心肌细胞和非心肌细胞中的表达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1999,19(6):27~31 发表年份:199947. 内源性一氧化氮在高血压心肌肥厚中的作用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9,15(2):100~103 发表年份:199948. 血管紧张素II介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反应中磷酸化MAPK的作用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0,21(4s):13~16 发表年份:200049. MKP-1在血管紧张素II导致心肌肥大反应中的调控作用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生理学报》2000,62(5):365~370 发表年份:200050. ERKs及细胞内游离钙在内皮素-1诱导心肌细胞肥大反应中的作用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17(6):496~500 发表年份:200151. MAPK信号途径在一氧化氮抑制大鼠心肌肥大中的作用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生理学报》2001,53(1): 32~36 发表年份:200152. 心室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液促进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和增殖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生理学报》 2001, 53(1): 18~22 发表年份:200153. 醛固酮对心室成纤维细胞分泌内皮素的影响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生理学报》2001,53(1): 23~26 发表年份:200154. 扩张型心肌病发病机理及治疗进展王庭槐 发表杂志: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5;(3): 230-232 发表年份:200555. Caveolae和胰岛素信号转导穆攀伟,王庭槐(审校),曾龙驿(审校) 发表杂志:国际内科学杂志 2007; 34(8): 479-48 发表年份:200756. 正常心理差异对生物反馈效果的影响王庭槐(第一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28(6):458~459 发表年份:200257. 脑出血失语症84例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1566~1567 发表年份:200258. 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的建立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临床康复》2002,6(9):1266~1267 发表年份:200259. 混沌动力学非线性分析方法在生物反馈研究中的应用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自然杂志2004;20(4):528-531 发表年份:200460. 结膜血管充盈生物反馈放松疗法的建立和评价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04年6月2期 29-30 发表年份:200461. 肌电生物反馈的非线性机制王庭槐(第一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2):113~117 发表年份:200662. 电磁辐射对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影响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广东医学 2006,27(10):1572-1574 发表年份:200663. 肌电生物反馈中正常青年人心率变异性分析王庭槐(通讯作者、第一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21(4),212-215 发表年份:200764. 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临床疗效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 18(15): 2188-2189 发表年份:200865. 肌电生物反馈对高血压前期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10) : 12-16 发表年份:200966. 脑电的非线性分析在生物反馈干预高血压前期血压中的应用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年 03期 发表年份:201067. 腹式呼吸辅助肌电生物反馈中的心率变异性王庭槐(通讯作者) 发表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年 06期 370-372 发表年份:201068. 鹰蛇巴戟方生理功效的研究王庭槐(第一作者) 发表杂志:《全球远程医疗与国际东西方医学研究》1999,1147~1148 发表年份:1999
上一篇:研究类论文设计
下一篇:毕业论文知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