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学位论文实践

发布时间:2023-03-02 02:17

学位论文实践

一、选题阶段:在问题意识下框定研究领域
  确定选题是撰写学位论文的第一步,对学位论文有决定性的意义,“题好文一半”,选择了一个好的论文选题,就等于论文完成了一半。确定学位论文选题是学位攻读者独立研究的开始,是个体创造性的思维过程,颇具挑战性。
  1.要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
  要找到一个好的学位论文选题,必须要有强烈“问题意识”,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问题。牛顿和瓦特的例子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牛顿从树上掉下的一个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成为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而瓦特则从水烧开后水壶盖跳动这样一个人们熟视无睹现象中受启发,进而发明了蒸汽机,引发了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大变革。
  研究始于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虽然确定一个好的论文选题对于所有学科的学位攻读者同样重要,但对于攻读人文社科学位者而言,问题意识更为重要。因为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客观,学术前沿比较清晰,并且研究的是一种确定性事实,以规律的形式出现,因此研究的问题相对比较明确。而人文社会科学探究的是社会事实,而社会事实作为人有目的行为的产物,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偶然的事实,探索必然的规律[1],其研究对象相对复杂,涉及的因素众多,且交织在一起,往往还涉及价值问题。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更具有隐秘性,更要有强烈的问题前设,带着一双探索的眼睛,发现社会事实背后的因素。
  2.要有“创新意识”
  创新是学位论文的灵魂,是评价学位论文质量与水平的主要标准。“创新”指的是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发展做出原创性的贡献,可表现在探索了未知的新领域、文献资料的新发现、观察问题的新视角、新概念术语的产生、研究方法的新探索、学科知识的新融合,理论观点的新突破等[2]。在选题阶段,对于自己将要主攻的研究问题能够达到怎样的创新目标要有一个基本的估计。换言之,要对自己的研究能力、研究条件以及可能达到的研究结果有一个比较理性的、明智的判断。要不断地反问自己:与其他研究者相比,我有什么样的优势,可能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从而形成创新点?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高校业务管理部门工作的一线管理者,我的实践经验可能是个优势,但理论功底不够深厚,要在理论创新上做出成绩相对困难。那么,选题从实践出发就比较切合自己的实际。如果选择自己从事过的工作,学位论文写作就会轻松一些。原因是:①对这些领域比较熟悉,背景知识了解较多;②对操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感性认识,尤其对其中的矛盾有较深的体会;③以相关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能比较便利地获得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可能在资料积累上有所创新,能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这样,在自己曾经做过的工作中去寻找问题就比较恰当。
  3.关注研究意义
  在选题时要关注研究意义,如果选题没有多大意义,花再多的精力,研究得再好,也没有多少价值。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理论价值体现为理论上的突破,表现为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新创造,或对于学科内某一理论问题具有补充、整合或派生意义,为人类的知识积累添砖加瓦。实践意义指的是能否对解决现实问题有所帮助,为经济建设与社会繁荣发挥积极的作用。研究意义集中体现在回答这样的问题上: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
  我对自己的工作经历进行了反复扫描,最后落实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上。因为,作为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到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影响重大而深远。同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又是一个饱受争议、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焦点事件,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就很有意义。
  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并关注研究意义,带着这样的前设去有意识地寻找问题,实质上体现了做学位论文时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兴趣、能力、可行性等。综合以上几方面的考虑,我大致框定做“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研究”,但到底研究本科评估中的什么问题,还是朦朦胧胧的,不是很明确。
  二、综合考试阶段:逐步聚焦研究问题
  综合考试阶段是研究问题的逐步聚焦过程,可分为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和挖掘问题等步骤。
  1.通过文献综述寻找问题
  问题就是理论疑难和实际矛盾,因此,寻找问题的途径无非二条:实践途径或理论途径。无论是理论途径还是实践途径,进行文献综述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文献综述就是围绕着研究问题,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梳理出这个研究专题的学术发展,用概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学术谱系图”。同时,要对所涉及的问题及其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和鉴别,发现现有的研究尚未涉及的领域,或者他人尚未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研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做文献综述最能从学术内在机理上体现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是一个边梳理、边学习、边思考的过程,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程,要大量阅读资料,反复研读重要文献,透彻理解前人的研究思路和独创性结论,并琢磨前人的研究策略,思考自己研究问题该从哪些切入点开展。完成了文献综述的写作,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问题、创新点、研究意义等都会逐渐清晰起来。
  为了完成综合考试必备的文献综述,我对二十几年来我国评估研究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研究议题、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进行了分类概括与分析。结果发现,从研究议题而言,评估制度、评估技术研究是热点,而多学科视野下的研究比较缺乏。从研究层次而言,宏观研究较多,中观与微观的研究较少。从研究方法而言,思辨性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而既有特定的理论视角,又有实证研究支撑的专题研究还相当缺乏。为此,我认为从社会学视角聚焦在大学这个中观层次上,这个研究视角在现有的评估研究中尚属空白。我的导师有社会学背景,我自己曾任地方院校评建办副主任,具备研究该问题理论与实践的有利条件,从这个角度开展研究具有可行性。
  社会现实是问题的源泉,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思考是找准问题的关键环节。我收集社会各界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反响材料,包括网上言论、报纸、访谈录、“两会”提案等,对这些具有强烈感性色彩的言论进行归纳和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被评院校以“全民大动员”方式形成的评估运动,采取的一些错误应对策略是评估工作遭到诟病的焦点所在。至于为什么被评院校会比较普遍地采用这种应对方式,仅从评估技术角度恐怕难以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但评估方法应该是引发这种现象的内在根源。因此,我对世界评估发展的历史、评估模式和发展趋势进行文献综述,尤其分析评估发展的历史进程,对测量→描述→判断→建构四个评估时代所反映出来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试图为评估在现实中的疑难找到理论依据,也为我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世界评估发展史上找到坐标定位。
  这样,通过做文献综述,分析理论疑难和实践困境,所要研究的问题有“呼之欲出”之感。
  2.从社会现象中发现和聚焦问题
  从社会现实中发现问题,关键在于抓住核心问题,此外,还要剥离次要因素,限定范围,将问题聚焦并简化,并且用十分简练的学术语言清晰地表述出来。这是一个从表象问题向实质问题的转化过程,也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过程,更是一个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过程,需要多视角下的灵感迸发。
  完成文献综述后,待研究的问题时刻萦绕在心头。这期间,我与导师不断地沟通,也和相关人员,包括老师、同学、涉及这个问题域的人员进行多方交流。或者说只要能逮到人,对方有可能听我讲,我就不断地叙说,把自己的大概研究思路讲给他(她),看对方的反应,之后再将反馈意见详细地记录下来。感谢北京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被我缠住的人对我这样的行为都非常理解,且乐于奉献自己的观点。这些交流者开阔的视野、充足的知识储备、丰富的研究经验、深刻的见解是巨大的财富!多方反馈的观点给了我莫大的启迪,也斧正了自己的前设。经历了“头脑风暴”的洗礼,一个概念——组织化动员蓦然出现了!这个概念很好地概括了大学在评估时的组织行为,正是这种组织行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3.在理论视角下挖掘和细化问题
  在实践基础上抽象出“组织化动员”概念后,还需要在理论视角下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细化。经过深入思考,我提出了这种奇特社会现象的三点悖论:①与大学组织特性形成鲜明比照。大学被称为“松散的结合系统”、“组织起来的无政府联合体”,但评估期间大学变成了军队,具有统一的意志和强大的“战争力”。②它与我国社会发展趋势不一致。“运动”是“总体性社会”运作的基本方式,但改革开放后,社会动员逐渐淡出中国,以法治为基础的治理渐成常态。但在评估期间,高校处于非常态,运动范式再现。③它在世界各国大学评估实践中几乎没有同例。外部介入大学评估是世界通例,但国外大学未出现这种应急性应对外部评估的现象。
  针对这三个悖论,我集中研究大学“组织化动员”的产生机理,即“为什么要组织化动员”? “如何进行组织化动员”?研究问题进一步细化为三个子问题:①为什么我国大学在评估时会出现“组织化动员”?这种现象出现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有怎样的结构性条件?其动因又是什么?②大学内部“组织化动员”如何实施?其动员方式、阶段和特点分别是什么?③“原子化”的个体为什么会被动员起来?他们对“组织化动员”的反应如何?有哪些矛盾与冲突?“组织化动员”式的评估对被评大学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当确定用“组织化动员”作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研究的主线时,我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才真正地确定下来。无论在答辩时还是课题申报预审时,不同的专家比较一致的反馈意见是:研究的问题意识很强,研究视角新颖,选题很有意义,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组织化动员”的概念。
  三、开题阶段:综合设计研究问题
  到了开题阶段,就要对学位论文选题做好研究设计,包括确定相关理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等。在这个过程中,我对选择理论、确定研究对象和琢磨研究距离体会最深。
  1.选择理论
  学位论文必须要有理论支撑,没有理论的论文是没有深度的,称不上是博士学位论文。但是,因为我的研究问题源于现实问题,而现实问题是综合性的,非学科性的,这就决定了要选择一个针对性的理论难度较大。另外,我的问题又源自本土的社会现象,要特别警惕西方理论的适用性。最后,我选择以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作为理论基石,原因在于:①它的理论核心,即结构具有制约性和使动性,我们在受制约中创造了一个制约我们的世界,对我的研究问题有较好的解释力。②这是一个综合性理论,融合了社会结构制约性和主体行动能动性两个方面,包容性较大。③这是一个形式模型,所以才具有超越不同社会结构形态,对研究具有一般性的指导意义。换言之,这个西方的理论用来解释中国的本土问题还是适用的。
  2.确定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的选择最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样,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度解剖,就能形成对这类现象较为深入、详细和全面的认识,起到“一叶知秋”的作用。对于本科评估“组织化动员”而言,地方院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组织化动员”表现出最强烈的动机和最发达的形态。而我作为一名地方院校组织评估工作的主要成员,具备“解剖麻雀”的便利条件。而且,本研究侧重在“组织化动员”的过程剖析,而这个过程通常是隐匿在文本之后的,了解其“幕后”的情况变得非常重要。这个研究对象和研究重点的确定,使我这样背景的研究者具备了绝对的优势,研究条件十分有利。
  3.琢磨研究距离
  经验基础上的学理研究,要与经验事实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直接决定了观察的角度,观察的距离不同,看到的景象就会不一样。理想的距离应是既能看到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能抓住其中的细微之处。距离太远,难以产生感性认识,抓不住深藏其中的“微妙”,深度不够;距离太近,就会深陷其中,跳不出来,宽度不足。对我来讲,用自己工作的院校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会比较敏感,说什么、怎么说才能真正发挥“内里的局外人”作用,既抓住关键问题所在,又不损害组织利益,这是我在研究设计中反复琢磨的一个重要问题。将研究聚焦在“组织化动员”过程而非应对评估的具体措施与策略上,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观察距离。既可以一个“内部人”深入其中,感受组织内部人员的情感和态度,理清该事件内部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组织化动员”的实质问题;又以一个“局外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不陷入到具体的琐事之中,不遮盖问题,以理性的态度进行客观分析。
  开题阶段要对学位论文选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设计,这是开展任何一项研究都必须经过的过程。这个阶段问题考虑得越详细、越深入,后续的研究就会越明确,可避免在研究中走弯路。
  四、论文写作阶段:对研究问题削枝强干
  论文写作是按照研究设计进行具体实施的过程,将研究设计中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和细化,并削减旁枝问题。
  1.深入与细化核心问题
  我觉得自己的研究思路很清晰,论文写作只要按照研究设计进一步细化即可。但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宏大、因素众多,关系复杂,正如评论家所言,吉登斯的理论是“综合了各种理论要素的‘煎饼’,内部充满了矛盾和张力,吉登斯像‘狐狸’一样,像‘蜜蜂’一样,在理论之间飞来飞去,要理解他的理论就像‘试图去抓住一根水银柱’”[3]。对我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该理论缺乏中观层次的分析框架。这样,上层的理论和下层的材料就无法串在一起,研究从理论出发的路径走不通。这样,我只能在核心研究内容上寻找突破路径,希望能借鉴到其他研究者的分析要素。然而,由于社会结构的差异,西方社会运动多是“自下而上”自发集聚而产生,找不到类似“组织化动员”的模式。而且,西方对运动研究的理论视角虽然多样,但每一种理论视角关注运动发生和发展的不同方面,在理论议题、研究兴趣和基本假设等方面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很难借鉴。而我国虽是一个运动频发的国家,相关的研究议题也很多,但理论视角却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史学研究,重在对史料的挖掘和整理。研究内容基本上是对各种具体运动发展脉络的描述和分析,对运动性质与特征的归纳,对运动结果的探讨和利弊得失的评价等。这些研究对“为什么要进行组织化动员”的借鉴意义不大,但对“怎样进行组织化动员”有一些启发作用。因此,要想将论文研究进行下去,首先要构建出一个“组织化动员”模型,分析影响“组织化动员”的核心要素,可这样的要求显然超出了我的能力。
  为什么要进行“组织化动员”,牵涉到我国转型期社会变革的宏大背景,相关因素自然非常多。我像一只无头苍蝇在相关问题中打转,始终理不出一条清晰的脉络。直到我读了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论文《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社会学分析》之后才豁然开朗。我欣喜若狂,即刻用了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作为分析框架,将评估运动转换为:带有“总体性社会”遗传基因,在技术治理方式下的一种“运动式治理”。
  解决了分析框架,以后的工作就变得相对简单。在此之前,我将自己头脑里的一些想法都记录下来了,虽然是一个个的碎片,没有章法,却是思考后的粗加工材料。现在,理清主线后,选择一种合适的论述角度,将这些材料串起来,论文内容很快就充实起来。
  2.删除旁枝问题
  “组织化动员”式的评估到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这是人们情不自禁发出的疑问。无论是课题申报还是交流时,人们都希望我用理性、系统的学术研究来回答这个问题。开题时,我确实将“组织化动员”的评估效果作为研究内容之一,并且在此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中,围绕着这样一些问题:案例院校动员起来做了什么?怎么做的?评估结束后,哪些保留了,哪些消失了?“组织化动员”的评估对案例院校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根据CIPP评估模型要素(情景评估、输入评估、过程评估、结果评估)作为分析框架,深入挖掘案例并以丰富的材料作为支撑,有效地回答了大多数人的疑问。
  预答辩时,导师们认为博士学位论文的篇幅过长(30万字),结构有些松散。我就将与核心研究内容关联不是很紧密的内容删除,删减了10万字左右。经过这样的调整,“组织化动员”机理研究的主线变得更加清晰,重点更为突出,结构也紧凑起来。我对调整后的效果非常满意,但同时还是免不了对删除的这部分内容感到十分可惜,这毕竟是我呕心沥血的结果啊。
  论文写作时的分析框架十分重要,要紧扣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避免被旁枝问题所干扰,研究最好只回答一个问题,削枝强干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答辩阶段:再次推敲学位论文的题目
  完成学位论文后,在论文答辩前后可对题目进行再次推敲,这个时候是“点题”,即用文字对论文主题给予概括。点题时要注意标题文字的规范、准确、新颖,要仔细琢磨论文标题是否恰当;词语是否确切、科学、规范、没有异议;是否简单明了;能否真正概括出学位论文的核心内容,恰如其分地反映出研究的范围和深度;是否新颖醒目;能否引起读者的阅读意愿等。
  我的学位论文标题曾经考虑用《“无政府组织”的“组织化动员”:大学本科评估实证研究》,这个标题对比强烈,比较醒目。但不少人对“无政府组织”提出了异议,认为提法不够规范,大学组织的特性准确的表达应为“组织起来的无政府联合体”,如果全文写上,标题又不够简洁,最后我放弃了这个题目。后来,我将项目定为《大学本科教学评估“组织化动员”机理研究》,在预答辩时,有老师提出,并非所有大学在评估时都“组织化动员”,北京大学就没有采取这种方式。经反复斟酌后,最后我将标题改为《地方高校本科评估中的组织化动员》。
  总之,学位论文研究问题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体现,从选题阶段的研究方向框定,到综合考试阶段的问题聚焦,再到开题阶段的研究设计,延续到论文写作阶段的削枝强干,直至答辩阶段的标题确定。学位论文贵在围绕问题开展研究,真正体现出研究的价值,并形成创新点。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有效途径探析论文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专业实践是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为切实提高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必须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途径,规范实践研究环节的监管和评价,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2009年国家对研究生教育进行了战略调整,确立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学术与应用型人才并重的战略转变,首次面向全国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1]。短短几年内,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4月,全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已占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规模的近30%。由于是新生的学位类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一直受到社会的质疑,专业实践作为培养过程的核心环节,其顺利进展关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1-2]。

1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环节培养现状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型学位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以培养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主;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2-3]。实践环节是研究生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尤其如此。目前各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大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在培养方案中有明确的实践要求。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壮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

1.1 实践方式缺少灵活性、管理制度滞后

目前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高校都制定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研究环节考核管理办法”,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专业,全校基本上所有的专业都采用同样的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实践环节组织实施、管理、考核等整齐划一的规定。这样的制度,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较少的开始阶段,的确起到了很好的教学培养作用,但是随着招生专业不断增加,招生人数的井喷式增长,一成不变的实践环节组织、管理、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成为阻碍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瓶颈。

1.2 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实践效果差强人意

部分高校由于各种原因,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保障、专业实践时间、专业实践内容、专业实践方式、专业实践考核5个方面没有提出具体要求。导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环节流于形式,产生的结果是一方面研究生抱着为了实习而实习,走一圈看一遍的消极态度,使实践没有真正实现教学重要环节的作用;另一方面,即使研究生想在实践环节好好地实习锻炼,但是个别企业将研究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未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对研究生提出相应的培养思路,研究生在实习单位并不能真正地学到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背离了实践环节培养的初衷,造成实践效果不明显。

2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有效实践环节探索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需要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实践环节执行管理和考核管理两部分做起,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方式和考核制度,使实践落到实处,真正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2.1 不拘一格,采用灵活多样的实践管理、考核方式

目前每个高校都有一个以上的专业,而每个专业有自身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因此高校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科和专业,依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各专业切实可行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研究环节考核管理办法”,规范实践研究环节的管理和评价,加强实践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使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专业,采用不同的实践教学管理办法,使实践环节组织实施、管理、考核等环节切实可行。

2.2 专业实践方式灵活,不拘一格

新形势下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要灵活、有序、有效地开展,可以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 “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有效有序进行,考核环节有理有据。研究生可根据科研实际需求,结合导师指导意见,灵活选择校内和校外、集中和分段等形式灵活的实习模式[4]。校内实习由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企事业单位科研课题,安排研究生结合

学位论文

相关信息

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

工作到现场进行专业实践。校外实习必须参与科研或工程项目、技术岗位锻炼,并与学位论文工作紧密结合,统筹安排,做到实践研究工作有针对性,确保实践环节有效性和学位论文的质量。

2.3 以各种竞赛促进实践动手能力

借助省部级及以上研究生创新实践竞赛等活动机会,鼓励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通过参加竞赛,在准备竞赛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实践技能锻炼。学校、学院在考核管理中,可尝试将研究生参赛经历作为实践环节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比如凡参加省部级及以上研究生创新实践竞赛并获奖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经本人申请,导师和学科点批准,参加科技竞赛的层次和获取的成绩可作为专业实践考核的依据。

2.4 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实习企业基地

学院和各学科点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与校友、企事业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着力建设好一批高水平,与学院紧密合作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合培养新机制[5]。这些实习基地,确保能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长期、稳定的专业实践机会,发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作用,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

2.5 加强实践环节考核力度

学校、学院以文件的形式不断规范实践研究环节的考核和评价体系,比如要求研究生在进行实践环节前,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研究计划,在实践期结束时要进行全面总结。同时要求各学科点成立由学科点负责人任组长,3~5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研究生导师组成的考核小组,全面负责本学科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管理和考核。组织召开实践环节考核评审会,参照实践单位考核结果,确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否通过专业实践考核,考核通过者,获得学分;考核不通过者,须重修专业实践。学院根据各学科点的考核结果,整理实践环节所有资料,上报研究生院,并在研究生管理系统中设置考核成绩。以严格的考核要求,确保专业实践落到实处,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3 结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探析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有效途径,灵活处理,加大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管理和考核,使研究生的实践技能能够得到锻炼,体现所学的专业知识,达到职业性与专业性的统一,提高其培养质量。

如何写好一篇学士学位论文

写好一篇学士学位论文的方法具体如下:

1、选择合适的论文题目

心理学著名教授林崇德说,不管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好的选题是自己论文成功的一半。我提倡我的研究生不一定都跟着我的课题、我的研究方向来选择论文题目。

有两个问题需要重视。一要考虑学生研究基础:学生曾经做过哪些研究工作,学术兴趣是什么;二论文选题要具有开创性,具有一定理论上的和实践上的意义。经过这样的考虑,题目定下来,就能进入到开题。

科技史著名教授任定成提醒,有的研究生在写论文的时候,题目很大,但写作过程中就会发现自己其实很难驾驭。所以,写论文一定要学会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做封闭研究,比如可以做一些数据统计分析、做一些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等。

传播学著名教授胡智锋指出,合适的论文题目应是大小适度的。总的来说需要注意几点:一是选题要体现专业性,符合本专业的要求和规范;二是题目大小适中;三是要具备问题意识才能使论文具有针对性,有的放矢。

四是要有学术意识,要分析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到什么程度,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想办法找到一个新的点,才会有学术意义。五是与指导老师、有经验的人的沟通也很重要。

2、写作论文要突出自己所做的工作

任定成教授说,每一种论文都有其特定的规范,只要先把研究做好了、做扎实了,论文就好写了。理科学生写作论文的压力来自于要在国际上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要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科学生的压力则源于对国际学术规范不了解,一些硕士生、博士生还在用高考作文的标准来写毕业论文。

要想写好自己的毕业论文,主要应该花费时间和精力找出可以成为比较好的研究对象的问题,然后确定适合的研究方法,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找出结果。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突出自己所做的工作,清晰地表达出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观点,这样才能成为一份合格的学术论文。

3、合理运用参考资料的问题

在写作论文的时候,经常需要引用资料。很多学生特别是本科生有这样的困惑:到底引用资料到什么程度算“抄袭”?怎样合理运用材料?看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很容易被资料“带跑了”,从而导致频繁更换题目,这又是什么原因?

胡智锋教授说,界定引用和是否抄袭有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在整体上是不是有自己的观点,有没有自己的立论,别人的文献是不是作为自己观点的一个补充和引证。

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完全是把别人的东西搬过来,堆砌起来,这就难免会有抄袭之嫌。如果有自己的观点,资料是为你的观点作注脚,这就是合理的引注。

胡智锋解释,本科生经常出现被资料“带跑”、更换题目,是因为本科生阶段也是一个学习别人的过程,不能形成自己的一些东西,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被“带着走”的同学缺乏一种定力,没有形成自己的一个基本的立场和观点。

怎样不让别人带着走,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丢掉自己原始的问题,要有一个自己的判断,明白自己关注什么,对什么感兴趣。

4、学会做二手文献清单、工作清单

林崇德说,文献综述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客观是因为它反映了某学科相关研究材料,他人、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观是因为综述是对前人、他人成果的总结归纳,归纳是否准确,是文献综述最重要的部分。

研究生文献综述一定要坚持两个标准:第一,必须要有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第二,必须涵盖国内外近5年的学术成果。主张看新文献,这样就可以知道国内外研究动态,把握整个研究趋势,论文也就有了一定依据。没有好的文献综述,不要写论文,不要做研究。

任定成说,现在做研究、写论文的条件很好,图书馆有丰富的材料,电子图书、互联网使用起来也十分方便,只要充分利用,研究信息就会源源不断,这就为进行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在进行研究的时候,要学会进行研究和写作学术论文的规范。

要学习做二手文献清单,学会写工作清单,学会搜集材料、做索引,要充分学习别人已经做过的研究。只有建立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自己的研究才有可能做得扎实,论文才有可能科学严谨,才有可能进一步创新。

5、学生要主动加强与导师的沟通

有人反映,现在学生论文水平逐年下滑,甚至有学生只用一两天时间写论文,草草了事。

胡智锋说,现在学生普遍水准不高的状态,导师应该也有一定责任,尽管导师负担大压力重,但既然招收了学生就应该负起责任来,督促、监督、给学生加担子来敦促学生好好做论文。

林崇德说,导师要把握学生论文写作中的每个细节。我的研究生在第二个学期(一年级)开题。我认为早开题能够让学生对论文的研究早动手,便于接下来的论文指导。导师还要把握学生内心的动态,了解学生的切实困难。学生的论文好坏,取决于导师的要求和引导。

学位论文的撰写要求?

学位论文的撰写要求包含以下几点:

硕士学位论文写作典型错误例析

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有时并不清楚该如何做才是合适的,单看别人怎么做,缺少必要的讲解或提示,往往会视而不见或不知其妙。例如,不少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就是这种情况,虽然看了很多文献,但是,依然可能不知道怎么写才是恰当的。下面以我评阅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为基础,选择其中的若干典型错误,进行描述、分析、讲解和提示,希望对有关的人开展研究、撰写论文有所裨益。为了避免伤及论文作者,我做了一定的技术处理。按照惯例,先呈现我写的评阅意见,再进行典型错误的例子分析。

该文以初中生的师生关系、同伴接纳、自我控制、学业拖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为研究选题,符合专业特点和要求。作者力图通过链式中介分析,较为全面地考察初中生的师生关系、同伴接纳影响学业成绩的复杂机制,做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然而,实际取得的效果难如人意。虽然该文的文献综述较为规范,但是,其他部分存在较多问题,特别突出的至少有:

其一,强拆研究。该文呈现为研究一和研究二,其实只有一个研究,数据也是相同的,仅从分析内容上把一个研究强说成两个研究。

其二,文题不符。表现为研究一无法包含在该文的题目之中、未能论证清楚链式中介的相关问题,把师生关系和同伴接纳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分开分析。

其三,学理失据。师生关系、同伴接纳与自我控制究竟是什么关系?该文认为师生关系、同伴接纳影响自我控制,然而,相反的关系似乎更合理。该文的讨论和教育建议更是没有什么理论深度。

其四,统计粗糙。该文没有介绍统计分析时可能进行的数据转换,从而,使得重要变量的均值无法理解,过大的标准差也让人生疑。该文呈现了两个链式中介模型,估计作者也不太明白这样的模型是什么意思,从而,在报告时只能机械呈现表格,无法阐明对应的含义。

其他问题详见分页提示(这里从略)。

宏观地说,该文有如下四个典型错误——这些错误其实有一个共同根源。

典型错误之一:热衷差异分析。

该文专门设置研究一,对测试的基本数据进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检验。然而,这类内容与该文的题目没有关系,考察并呈现这样的结果,无异于画蛇添足。同时,既然师生关系和自我控制存在年级差异,那么,随后的中介分析就应当考虑年级这个调节变量,但是,作者不再考虑年级变量。

特别地,该文得出了像“初三学生的师生关系优于初一和初二学生,初一学生的师生关系优于初二学生”这样的结论。如果没有理论解释,此类结论是鲜有意义的。该文的确没有理论解释,也不太可能有理论解释。

典型错误之二:没有研究目的。

该文研究一讨论部分的4个三级标题,均是“……的差异分析”,研究二讨论部分的三级标题与结果部分的三级标题完全相同。这反映的是,作者分不清讨论与结果,把讨论与结果混为一谈,根本不知道讨论是理论层次的。这种错误产生的根源在于,作者没有发现并提出真正的研究问题,只能对测得的数据,机械地统计分析,生硬地描述结果,勉为其难地进行讨论。没有研究问题,其实是没有研究目的,从而,讨论自然就陷于无的放矢的窘境,也就是不知道要讨论什么。例如,该文对基本变量的人口统计学差异检验,正是如此。即使是中介分析,作者的理解也是浅层的,不清楚检验的模型究竟有什么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当然很难讨论下去,体现在标题上,就是对结果亦步亦趋。

典型错误之三:不懂研究意义。

该文提到的“实践意义”是,“丰富此领域的研究质量”、“使该领域的研究内容更加全面”。不说“丰富”与“研究质量”能否搭配,只说列出的两点,都不属于实践方面的意义——其实,也不属于理论方面的意义。

无论是学术型学位论文,还是专业型学位论文,都会分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个方面来专门描写研究意义——本来应该是论述,实际情况是描写。然而,很多论文呈现出来的,就是上述这类内容。这反映的依然是,作者没有找到真正的研究问题,从而,无法确定自己的研究对相应领域的独特贡献。那种“丰富XXXX领域的研究”“进一步丰富YYYY领域的研究”的说法,全然没有意义。

此外,一些学位论文在描写研究意义时,显得定位不清。例如,学术型学位论文呈现实践意义的篇幅远远多于理论意义,而专业型学位论文给出理论意义的文字大大超过实践意义。

典型错误之四:随意主观发挥。

一篇论文的精华,在讨论部分,然而,该文在讨论方面存在太多问题。因此,这里再专门指出讨论时出现的不当。该文描述:“随着年级的增加,师生关系更加亲密和谐”,这与文中呈现的师生关系得分情况不一致,说法是不可靠的。“女孩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应该成熟于同龄的男孩,她们往往有焦虑、易怒等不良情绪,她们在行为上没有主动性,这有助于男孩获得更高的同龄人认可”,“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具体的目标,对自己也没有严格的要求”,不仅显得表述莫名其妙,而且说法显得随意发挥。

又如,“良好的师生关系或同伴关系可以让个体从中学会更好地控制自己,从而提高自我控制水平”,这也属于主观臆测之说。更可能的情况是,较高的自我控制水平,可以促进师生关系和同伴接纳。

总的来看,该文的讨论,根本没有理论层面的内容,对相关分析的讨论,不过是再描述一遍相关现象,对中介分析的讨论,仍然只是表面现象的主观解释,而所谓的综合讨论,也不过是把前面研究一和研究二的相应内容再大致重复一遍,加上一些主观推测的理由。

我深切地体会到,学位论文存在这些典型错误的根源在于,作者没有用矛盾论的哲学观点指导自己开展研究、撰写论文,没有找到真正的研究问题。任何一篇论文都应当有自己解决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太多的心理学类学位论文,呈现了大量文不对题的内容,例如,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检验结果,既无必要,更无趣味。如果作者具有矛盾论的哲学思想,很容易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因此,加强哲学的学习和运用,对于研究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本文来自李宏翰科学网博客

上一篇:毕业论文怎么封装

下一篇:高职生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