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发展历程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23 09:02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发展历程论文

CAD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计算机高速、海量数据存储及处理和挖掘能力与人的综合分析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结合起来,对加速工程和产品的开发、缩短设计制造周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与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旋风I号所配的图形系统算起,CAD迄今已有50年历史;若以MIT林肯实验室的land发表的人机通信的图形系统博士论文为开始,也有36年的历史了。 总体来说, 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次CAD技术革命——贵族化的曲面造型系统
60年代出现的三维CAD系统只是极为简单的线框式系统,它只能表达基本的几何信息,不能有效表达几何数据间的拓扑关系。进入70年代,正值飞机和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时期。而当时只能采用多截面视图、特征纬线的方式来近似表达所设计的自由曲面。既慢且繁的制作过程大大拖延产了产品的研发时间,要求更新设计手段的呼声越来越高。
此时法国人提出了贝赛尔算法,使得人们在用计算机处理曲线及曲面问题时变得可以操作,同时也使得法国的达索飞机制造公司的开发者们,能在二维绘图系统CADAM的基础上,开发出以表面模型为特点的自由曲面建模方法,推出了三维曲面造型系统CATIA。它的出现,标志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从单纯模仿工程图纸的三视图模式中解放出来,首次实现以计算机完整描述产品零件的主要信息。为人类带来了第一次CAD技术革命,改变了以往只能借助油泥模型来近似准确表达曲面的落后的工作方式。
此时的CAD技术价格极其昂贵(也许还有人记得,曾几何时,在国内租用一套CATIA的年租金即需15~20万美元),而且软件商品化程度低,开发者本身就是CAD大用户,彼此之间技术保密。只有少数几家受到国家财政支持的军火商,在70年代冷战时期才有条件独立开发或依托某厂商发展CAD技术,主要应用在军用工业。但受此项技术也吸引了一些民用主干工业,如汽车业的巨人也开始摸索开发一些曲面系统为自己服务。曲面造型系统带来的技术革新,使汽车开发手段比旧的模式有了质的飞跃,汽车工业开始大量采用CAD技术。
第二次CAD技术革命——生不逢时的实体造型技术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大跨步前进,CAE、CAM技术也开始有了较大发展。SDRC公司在当时星球大战计划的背景下,由美国宇航局支持及合作,开发出了许多专用分析模块,用以降低巨大的太空实验费用,同时在CAD技术方面也进行了许多开拓;UG则着重在曲面技术的基础上发展CAM技术,用以满足麦道飞机零部件的加工需求;CV和CALMA则将主要精力都放在CAD市场份额的争夺上。

有了表面模型,CAM的问题可以基本解决。但由于表面模型技术只能表达形体的表面信息,难以准确表达零件的其它特性,如质量、重心、惯性矩等,对CAE十分不利,最大的问题在于分析的前处理特别困难。基于对于CAD/CAE一体化技术发展的探索,SDRC公司于1979年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个完全基于实体造型技术的大型CAD/CAE软件——I-DEAS。由于实体造型技术能够精确表达零件的全部属性,在理论上有助于统一CAD、CAE、CAM的模型表达,给设计带来了惊人的方便性。它代表着未来CAD技术的发展方向。

但是新技术的发展往往是曲折和不平衡的。实体造型技术既带来了算法的改进和未来发展的希望,也带来了数据计算量的极度膨胀。在当时的硬件条件下,实体造型的计算及显示速度很慢,在实际应用中做设计显得比较勉强。由于以实体模型为前提的CAE本来就属于较高层次技术,普及面较窄,反映还不强烈;另外,在算法和系统效率的矛盾面前,许多赞成实体造型技术的公司并没有下大力量去开发它,而是转去攻克相对容易实现的表面模型技术。实体造型技术也就此没能迅速在整个行业全面推广开。在以后的10年里,随着硬件性能的提高,实体造型技术又逐渐为众多CAD系统所采用。
第三次CAD技术革命 ——一鸣惊人的参数化技术
正当实体造型技术逐渐普及之时,CAD技术的研究又有了重大进展。进入80年代中期,CV公司内部以高级副总裁为首的一批人提出了参数化实体造型方法。由于参数化技术核心算法与以往的系统有本质差别,若采用参数化技术,必须将全部软件重新改写。当时CAD技术主要应用在航空和汽车工业,这些工业中自由曲面的需求量非常大,参数化技术还不能提供解决自由曲面的有效工具(如实体曲面问题等),更何况当时CV的软件在市场上几乎呈供不应求之势,于是,CV公司内部否决了参数化技术方案。
策划参数化技术的这些人在新思想无法实现时,集体离开了CV公司,另成立了一个参数技术公司(Parametric Technology Corp.),开始研制命名为Pro/E的参数化软件。早期的Pro/E软件性能很低,只能完成简单的工作,但由于第一次实现了尺寸驱动零件设计修改,使人们看到了它今后将给设计者带来的方便性。
80年代末,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硬件成本大幅度下降,CAD技术的硬件平台成本从二十几万美元一下子降到只需几万美元。一个更加广阔的CAD市场完全展开,很多中小型企业也开始有能力使用CAD技术。由于他们设计的工作量并不大,零件形状也不复杂,更重要的是他们无钱投资大型高档软件,因此他们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了中低档的Pro/E软件。进入90年代,参数化技术变得比较成熟起来,充分体现出其在许多通用件、零部件设计上存在的简便易行的优势。
第四次CAD技术革命—更上层楼的变量化技术
参数化技术的成功应用,使得它在90年前后几乎成为CAD业界的标准,许多软件厂商纷纷起步追赶。但是技术理论上的认可并非意味着实践上的可行性。由于CATIA、CV、UG、EUCLID 都在原来的非参数化模型基础上开发或集成了许多其它应用包括 CAM\PIPING和CAE 接口等,在CAD方面也做了许多应用模块开发。重新开发一套完全参数化的造型系统困难很大,因为这样做意味着必须将软件全部重新改写。积数年对参数化技术的研究经验以及对工程设计过程的深刻理解,SDRC的开发人员发现了参数化技术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并以参数化技术为蓝本,提出了一种更为先进的实体造型技术——变量化技术,作为今后的开发方向。于是,SDRC公司从1990开始,历经3年时间,投资一亿多美元,将软件全部重新改写,于1993年推出全新体系结构的I-DEAS Master Series软件。
由于微机加视窗95/98/NT操作系统与工作站加Unix操作系统在以太网的环境下构成了CAD系统的主流工作平台,因此现在的CAD技术和系统都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图形接口、图形功能日趋标准化。在CAD系统中,综合应用正文、图形、图像、语音等多媒体技术和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技术大大提高了自动化设计的程度,出现了智能CAD新学科。智能CAD把工程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知识库及其专家系统、拟人化用户接口管理系统集于一体。CAD技术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与探索之中,正是这种此消彼长的互动与交替,造就了今天CAD技术的兴旺与繁荣,促进了工业的高速发展。
(四) 我国的CAD发展历程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优缺点与发展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优缺点与发展

CAD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机械、电子、建筑、化工、航空航天以及能源交通等领域,是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优缺点与发展,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1、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发展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研究构想发端于1950年,但最早记录是在1963年。出现了这套以电脑主机、显示屏、光电笔和键盘为工具的图形画线系统得到实现。这套图形画线系统开发和引进了许多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思想和技术,使用户可以运用电脑画出直线、复杂曲线以及简单的标准部件。但是最初仅仅被简单的做为图板的替代品,到70年代的时候CAD技术特点主要是交互式二维绘图和三维线框模型,利用解析几何的方法定义有关图素(如点、线、圆等)来绘制或显示直线、圆弧组成的图形。这种初期的线框模型系统只能表达图形的基本信息,无法实现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直到后来的二维制图过度到三维建模再到现在的集产品的构思、功能设计、结构分析、加工制造、数据管理于一体的智能CAD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经历了一个漫长又曲折的发展历程。在今天,CAD技术越来越广泛的用于设计、生产中。

2、CAD 绘图的优势

1.绘图快捷

我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们交流,大家都同感以前我们画工程制图是手工画,画一张完整的图纸,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要注意图纸的整洁,线条的宽度,字体的美观,令大家倍感疲惫。现在用CAD就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问题,粗细线条全用“特性”来规范,一目了然。尺寸也相当准确,在命令提示行里输入多少就是多少,十分精准。画线线连结的时候CAD尺寸方面的优势就更加明显,比如画圆与直线相切的时候,手工绘图只能凭感觉觉得差不多就画上去,怎么看都不对称。用CAD画,打开对象捕捉就能把切点给抓进来,又快又准!尺寸标注更是快捷,方便。只要自己设计好标注格式,计算机就能按要求标出来。插入文字也很方便,在多行文本编辑器里输入文字内容就能出来绝对标准的国标字,粗糙度、标题栏等做成块就可以随意插入,不用逐个地画了,用起来确实很快!

2.保管方便

CAD软件制作的图形、图象文件可以直接存储在软盘、硬盘上,资料的保管,调用极为方便。你可以将设计项目刻录成光盘,数据至少可以保存50年。

3.三维创建更实用

机械设计师在设计时总是先构思后表达,由于脑海中构思出的产品形状是三维的,因而直接建立反映产品真实几何形状的三维实体模型自然是理想的表达方式。这可使机械设计师更加专注于产品设计本身,而不是产品的图形表示,符合机械设计师的创新意识。由于CAD三维设计得到的三维立体图具有直观、易于理解等特点,不仅能促进机械设计师的思维深入,有利于设计的扩展,而且也便于与他人进行交流。三维机械设计不仅可以方便地描述对象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等几何特征,而且还可以赋予设计对象以颜色、纹理等多种信息,达到对设计对象几何形状确切的数学描述和工作状态的物理模拟,从而更充分、准确、全面、真实地表达设计者的意图。

3、CAD技术的缺点

目前有些单位用CAD三维软件做出的三维模型仅为效果图,并没有用在整体空间设计和受力分析,只是把用手工出图转变为计算机出图的现状。如果只停留在这个阶段,就失去CAD辅助设计的作用。

设计师关注的往往是设计的局部,CAD制图对全局的把握有一定影响,使得整个零件机构、建筑物的比例、体量失控。CAD的精确性,使得方案设计中需要的模糊性、随机性被扼杀,设计缺乏灵感。另一方面CAD软件功能的局限性以及设计师对软件掌握的熟练程度,使得设计师好的灵感、创意不能通过CAD表达出来,设计师的思想、思路、灵感被束缚。

精通CAD技术的设计人员不足。大部分人员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对它的功能了解不够,可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你学习的步伐永远追不上电脑、外设、CAD软件的更新、升级步伐。

其次,CAD对物质财力的浪费更甚。一个院所要想实现微机制图其硬件设备如:电脑、工作站、绘图仪、复印机、扫描仪、数字化仪、数码相机、可录光驱、UPS等的投资不菲,它的软件投资也居高不下,再加上操作系统软件、常用办公软件其花费惊人。

4、CAD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网络通讯的普及化、信息处理的智能化,CAD技术必将有一个超乎想象的.。个人根据查找资料认为CAD技术可能有几大发展趋势:

(1)随着硬件在触摸屏技术的方面的飞速发展,未来三维CAD技术的发展将与硬件的发展紧密的结合,将开发出更为灵活的设计软件,通过指尖(或触摸笔)在触摸屏上的点击、滑动等动作,可以方便的实现点、线面的设计,从而实现工程师对产品的设计。在该技术的支撑下,可以随心所欲的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设计及修改。

(2)借鉴游戏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使得所设计产品更为逼真(实时渲染技术),更加接近最终制造的产品;同时可以借鉴游戏操纵杆技术,实现更好的操作。另一方面,三维打印技术与CAD技术的完美结合将迅速缩短产品设计的周期,提高产品设计的质量。

(3)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工程师可以如网络审图(圈红)、会签等,实现异地的协同设计。

求论文《EDA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EDA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电子设计技术的核心就是EDA技术,EDA是指以计算机为工作平台,融合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智能化技术最新成果而研制成的电子CAD通用软件包,主要能辅助进行三方面的设计工作,即IC设计、电子电路设计和PCB设计。EDA技术已有3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70年代为计算机辅助设计(CAD)阶段,人们开始用计算机辅助进行IC版图编辑、PCB布局布线,取代了手工操作。80年代为计算机辅助工程(CAE)阶段。与CAD相比,CAE除了有纯粹的图形绘制功能外,又增加了电路功能设计和结构设计,并且通过电气连接网络表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工程设计。CAE的主要功能是:原理图输人,逻辑仿真,电路分析,自动布局布线,PCB后分析。90年代为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EDA)阶段。

  EDA技术的基本特征

  EDA代表了当今电子设计技术的最新发展方向,它的基本特征是:设计人员按照“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对整个系统进行方案设计和功能划分,系统的关键电路用一片或几片专用集成电路(ASIC)实现,然后采用硬件描述语言(HDL)完成系统行为级设计,最后通过综合器和适配器生成最终的目标器件,这样的设计方法被称为高层次的电子设计方法。下面介绍与EDA基本特征有关的几个概念。

  1.“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10年前,电子设计的基本思路还是选用标准集成电路“自底向上”地构造出一个新的系统,这样的设计方法就如同一砖一瓦建造金字塔,不仅效率低、成本高而且容易出错。

  高层次设计是一种“自顶向下”的全新设计方法,这种设计方法首先从系统设计人手,在顶层进行功能方框图的划分和结构设计。在方框图一级进行仿真、纠错,并用硬件描述语言对高层次的系统行为进行描述,在系统一级进行验证。然后,用综合优化工具生成具体门电路的网络表,其对应的物理实现级可以是印刷电路板或专用集成电路。由于设计的主要仿真和调试过程是在高层次上完成的,这既有利于早期发现结构设计上的错误,避燃计工作的浪费,又减少了逻辑功能仿真的工作量,提高了设计的一次成功率。

  2.ASIC设计。现代电子产品的复杂度日益提高,一个电子系统可能由数万个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构成,这就带来了体积大、功耗大、可靠性差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采用ASIC芯片进行设计。ASIC按照设计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全定制ASIC、半定制ASC和可纪程ASIC(也称为可编程逻辑器件)。

  设计全定制ASIC芯片时,设计师要定义芯片上所有晶体管的几何图形和工艺规则,最后将设计结果交由m厂家去进行格模制造,做出产品。这种设计方法的优点是芯片可以获得最优的性能,即面积利用率高、速度快、功耗低,而缺点是开发周期长,费用高,只适合大批量产品开发。

  半定制ASIC芯片的版图设计方法分为门阵列设计法和标准单元设计法,这两种方法都是约束性的设计方法,其主要目的就是简化设计,以牺牲芯片性能为代价来缩短开发时间。

  可编程逻辑芯片与上述掩模ASIC的不同之处在于:设计

  人员完成版图设计后,在实验室内就可以烧制出自己的芯片,

  无须IC厂家的参与,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

  可编程逻辑器件自70年代以来,经历了PAL、GALGPLD、FPGA几个发展阶段,其中CPLD/FPGA高密度可编程逻辑器件,目前集成度已高达200万门/片,它将格模ASC集成度高的优点和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生产方便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特别适合于样品研制或小批量产品开发,使产品能以最快的速度上市,而当市场扩大时,它可以很容易地转由掩模ASIC实现,因此开发风险也大为降低。

  上述ASIC芯片,尤其是CPLD/FPGA器件,已成为现代高层次电子设计方法的实现载体。

  3.硬件描述语言。硬件描述语言(HDL)是一种用于设计硬件电子系统的计算机语言,它用软件编程的方式来描述电子系统的逻辑功能、电路结构和连接形式,与传统的门级描述方式相比,它更适合大规模系统的设计。例如一个32位的加法器,利用图形输入软件需要输人500至1000个门,而利用VHDL语言只需要书写一行“A=B+C”即可。而且 VHDL语言可读性强,易于修改和发现错误。早期的硬件描述语言,如ABEL、HDL、AHDL,由不同的EDA厂商开发,互不兼容,而且不支持多层次设计,层次间翻译工作要由人工完成。为了克服以上不足,1985年美国国防部正式推出了高速集成电路硬件描述语言VHDL,1987年IEEE采纳VHDL为硬件描述语言标准(IEEE STD-1076)。

  VHDL是一种全方位的硬件描述语言,包括系统行为级。寄存器传输级和逻辑门级多个设计层次,支持结构、数据流和行为三种描述形式的混合描述,因此VHDL几乎覆盖了以往各种硬件俄语言的功能,整个自顶向下或由底向上的电路设计过程都可以用VHDL来完成。VHDL还具有以下优点:(1)VHDL的宽范围描述能力使它成为高层进设计的核心,将设计人员的工作重心提高到了系统功能的实现与调试,而花较少的精力于物理实现。(2)VHDL可以用简洁明确的代码描述来进行复杂控制逻辑艄设计,灵活且方便,而且也便于设计结果的交流、保存和重用。(3)VHDL的设计不依赖于特定的器件,方便了工艺的转换。(4)VHDL是一个标准语言,为众多的EDA厂商支持,因此移植性好。

  4.EDA系统枢架结构 EDA系统框架结构(FRAMEWORK)是一套配置和使用EDA软件包的规范。目前主要的EDA系统都建立了框架结构,如 CADENCE公司的Design Framework,Mentor公司的Falcon Framework,而且这些框架结构都遵守国际CFI组织制定的统一技术标准。框架结构能将来自不同EDA厂商的工具软件进行优化组合,集成在一个易于管理的统一的环境之下,而且还支持任务之间、设计师之间以及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信息传输与共享,是并行工程和自顶向下设计施的实现基础。

  EDA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引起了设计层次上的一次飞跃,从设计层次上分,70年代为物理级设计(CAD),80年代为电路级设计(CAE),90年代进入到系统级设计(EDA)。物理级设计主要指IC版图设计,一般由半导体厂家完成,对电子工程师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本文重点介绍电路级设计和系统级设计。

  1.电路级设计 电路级设计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电子工程师接受系统设计任务后,首先确定设计方案,并选择能实现该方案的合适元器件,然后根据具体的元器件设计电路原理图。接着进行第一次仿真,其中包括数字电路的逻辑模拟、故障分析,模拟电路的交直流分析、瞬态分析。在进行系统仿真时,必须要有元件模型库的支持,计算机上模拟的检人输出波形代替了实际电路调试中的信号源和示波器。这一次仿真主要是检验设计方案在功能方面的正确性。

  仿真通过后,根据原理图产生的电气连接网络表进行PCB板的自动布局布线。在制作PCB板之前还可以进行PCB后分析,其中包括热分析、噪声及窜扰分析、电磁兼容分析、可靠性分析等,并可将分析后的结果参数反标回电路图,进行第二次仿真,也称为后仿真。后仿真主要是检验PCB板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可行性。

  由此可见,电路级的EDA技术使电子工程师在实际的电子系统产生前,就可以全面地了解系统的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从而将开发风险消灭在设计阶段,缩短了开发时间,降低了开发成本。

  2.系统级设计 进人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类产品的开发明显呈现两个特点:一是产品复杂程度提高;二是产品上市时限紧迫。然而,电路级设计本质上是基于门级描述的单层次设计,设计的所有工作(包括设计忙人、仿真和分析、设计修改等)都是在基本逻辑门这一层次上进行的,显然这种设计方法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一种高层次的电子设计方法,也即系统级设计方法,应运而生。

  高层次设计是一种“概念驱动式”设计,设计人员无须通过门级原理图描述电路,而是针对设计目标进行功能描述。由于摆脱了电路细节的束缚,设计人员可以把精力集中于创造性的方案与概念的构思上,一且这些概念构思以高层次描述的形式输人计算机,EDA系统就能以规则驱动的方式自动完成整个设计。这样,新的概念就能迅速有效地成为产品,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研制周期。不仅如此,高层次设计只是定义系统的行为特性,可以不涉及实现工艺,因此还可以在厂家综合库的支持下,利用综合优化工 具将高层次描述 转换成针对某种工艺优化的网络表,使工艺转化变得轻而易举。

  系统级设计的工作流程见图3。首先,工程师按照“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进行系统划分。其次,输人VHDL代码,这是高层次设计中最为普遍的输人方式。此外,还可以采用图形输人方式(框图,状态图等)这种输人方式具有直观、容易理解的优点。第三步是,将以上的设计输人编译成标准的VHDL文件。第四步是进行代码级的功能仿真,主要是检验系统功能设计的正确性。这一步骤适用大型设计,因为对于大型设计来说,在综合前对派代码仿真,就可以大大减少设计重复的次数和时间。一般情况下,这一仿真步骤可略去。第五步是,利用综合器对VHDL源代码进行综合优化处理,生成门级描述的网络表文件,这是将高层次描述转化为硬件电路的关键步骤。综合优化是针对ASIC芯片供应商的某一产品系列进行的,所以综合的过程要在相应的厂家综合库支持下才能完成。第六步是,利用产生的网络表文件进行适配前的时序仿真,仿真过程不涉及具体器件的硬件特性,是较为粗略的。一般的设计,也可略去这一仿真步骤。第七步是利用适配器将综合后的网络表文件针对某一具体的目标器件进行逻辑映射操作,包括底层器件配置、逻辑分割、逻辑优化、布局布线。第八步是在适配完成后,产生多项设计结果:(1)适配报告,包括芯片内部资源利用情况,设计的布尔方程描述情况等;(2)适配后的仿真模型;(3)器件编程文件。根据适配后的仿真模型,可以进行适配后的时序仿真,因为已经得到器件的实际硬件特性(如时延特性\所以仿真结果能比较精确地预期未来芯片的实际性能。如果仿真结果达不到设计要求,就需要修改VHDL源代码或选择不同速度和品质的器件,直至满足设计要求;最后一步是将适配器产生的器件编程文件通过编程器或下载电缆载人到目标芯片FPGA或CPLD中。如果是大批量产品开发,则通过更换相应的厂瓣合库,轻易地转由ASIC形式实现。

  综上所述,EDA技术是电子设计领域的一场革命,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每年都有新的EDA工具问世。广大电子工程人员掌握这一先进技术,这不仅是提高设计效率的需要,更是我国电子工业在世界市场上生存、竞争与发展的需要。

CAD的发展史

  截止到目前,CAD技术已经经过了50多年的历程,纵观CAD的整个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这样五个阶段:
  (1)初始准备阶段,1959年12月在MIT召开的一次计划会议上,明确提出了CAD的概念。
  (2)研制试验阶段,1962年,美国MIT林肯实验室的博士研究生land发表了“Sketchpad人机交互图形系统”的论文,首次提出计算机图形学,交互技术,分层存储的数据结构新思想,实现了人机结合的设计方法。1964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IBM公司成功研制了将CAD技术应用于汽车前玻璃线性设计的DAC-I系统。这是CAD第一次用于具体对象上的系统,在那之后CAD的发展速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3)技术商品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 CAD技术开始步入实用化,从二维技术发展到三维技术,开发CAD技术的软件公司开始层出不穷。
  (4)高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CAD技术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成本大幅度下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功能提高的同时价格不升反降,使CAD的硬件配置和软件开发能够满足中、小型企业的承受能力,从此CAD 技术不在被大企业垄断。Autodesk公司1982年推出微机辅助设计与绘图软件系统AutoCAD,随后多次更新版本,完善系统功能,在CAD发展的历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全面普及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CAD技术在设计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工程界一种重要的设计手段。

上一篇:论文报告模板范文1000字

下一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初审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