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有关语文学科的论文3000字

发布时间:2023-02-22 01:58

有关语文学科的论文3000字

语文学科的主体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运用的教学。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语文学科分析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我认为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尽量减少运用非语文的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学科本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有学者认为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第一属性,人文性是第二属性。比如南京外国语学校语文组的徐有祥老师的文章《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中阐明:“语文学科的第一属性工具性和第二属性人文性,决定语文教育最初目标是语言教育,而最终目标是人文教育。”我认为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语文教学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当然,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哲学课,离开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同样,忽视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便成为没有灵魂的文字游戏。注入了人文精神的语文才会成为最具生命活力的学科;在读写听说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方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偏废,而应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一些认识。

一、将课文阅读教学融入课堂,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

“读”最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手段,在现代教学中仍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学习语言的途径。读书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是讲的多读。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没有文。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忽略了语言文字训练。事实上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外。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充分地读,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使人文性凸显出来。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使人们认识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放了,观念更新了,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仅仅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纸、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传授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比如:速读、诵读、默读等,提高阅读效率,强化阅读效果,要求学生用心感受,体味文中的思想内涵。鼓励他们多读报纸、文学作品,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吕叔湘老师曾指出:“语文教学的弊病就是读书作文不是为了增长知识,发表思想,抒发情感,而是为了应付考试。”目前阅读课堂教学的过多的提问、细碎的分析、脱离文章整体内容的所谓“训练”,还有充斥于课堂中的各种形式主义,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阅读教学耗时费力而低效,使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如何克服这些弊端呢?最基本的方法是少提问、分析,多读想、感悟。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现象。学生读了书,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头脑里“活”起来,没有足够的时间“过电影”,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涵泳品味,就匆匆让学生谈感受。比如,有的教师在上新课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马上就问学生心里有什么感受?然后继续引导至课前预设的问题,这样,感知课文的匆忙,必然导致抽象概括的突兀。这样的定向引导,首先使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把握出现了偏颇,并且没有起到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作用,甚至有影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嫌疑。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只有通过充分的读,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从而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体会文本情感,认识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所有这些唯读为重。因为读是对文本情感体验和表达的最直接手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形象最具活力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能有效加深理解,促进感悟,并反之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形式把这种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我在讲授《鸿门宴》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樊哙闯帐这一部分,然后让他们说出各自角色的性格,以及身处其中的对其他角色的理解,比提问式效果要好得多。

二、突出学科特点,增加语文味,在听说读写中进行语文实践。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一种能力或者习惯,不靠学习者自己运用心力去实践,去尝试,是无论怎样也难以养成的。”《汉书・贾谊传》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由于形式主义和浮躁现象的干扰,语文教学出现了不少背离教学目标的华而不实的情况。特别是在很多公开课、观摩课上,大家都强调课堂气氛活跃,为求得“活跃”而将表演、游戏、吹拉弹唱画等手段,都在课堂上加以运用。于是课堂上只见热闹,不见沉思;只有热烈,不见有序。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上去热热闹闹、手段多样,其实是背离教学目标的,华而不实的。

语文学习中,最重要、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语文实践”就是读书,因此读书就成了解决语文问题的最有效的手段。只有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悟到人文力量,才能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多读,有情趣地读,熟读成诵,在读中体会课文的美妙之处。教授《再别康桥》一单元时,让学生举行朗读比赛,在进行《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时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演讲时的活灵活现,在学习《荆轲刺秦王》时让学生查阅史料分析评价荆轲其人及其行为的价值,撰写小论文在班里交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作文课,除了要读要说之外,还要有语文的情怀,比如想象,想象体会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恰当与描述的情景给我们带来的欢愉欣喜之情抑或是悲叹伤怀之思,就是更好。这最突出地表现在诗歌教学中。在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其中有描写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里我要求学生想象苏轼的早生华发功业无成,再对比周瑜的年轻有为,英俊潇洒,诗文中要表达的情感自然不言而喻。

这并不是说语文课不需要活动手段,一些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的手段还是要适当运用的,但要有序,要少而精。之后,再引导学生用口语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借以进行口语训练,有时会使课堂教学显得更扎实有效。

三、语文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简简单单教语文。

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提出正是基于学生的今后发展,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教育思想正是关注人的发展的具体体现。传统课堂中,教师的地位明显带有“文化霸权主义”和“知识权威主义”特征,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滔滔不绝地“满堂灌”,让学生跟着自己走,想自己之所想、答自己之所问,导致课堂上师问生答、师讲生记、师令生从,师生关系畸形异化,课堂活动匮乏,学生智慧与个性压抑乃至衰减。因此,一些教师感觉:语文教学,难于上青天。

如今的语文教学,出现了形式大于内容,华丽多于朴实的现状,出现了不少背离教学目标的华而不实的情况。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总是想尽办法分析,衍生很多“高深”的东西,比如思想含义、知识要点,等等。给人感觉太深奥、太高不可攀,使学生不由长叹:语文太难了。

这些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因此,很多知名专家、学者都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什么叫“简简单单教语文”呢?就是简化课堂教学步骤,给学生留有空间,让学生有时间读书、思考、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特点。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即:要把课堂教学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点上,这就是要以生为本,始终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本真。

《课标》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简单一点,这句话就是说:“要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尽量以“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减少非语文手段的运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的理念,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我们这个社会,做领导、规划等工作的人数要远远少于做具体实施工作的人数。也就是说,社会分工中,需要“动手”的“蓝领”站绝大多数。但现在肩负为社会培养劳动者的我国教育却没有适应社会的这个特点,重文轻理,重知识轻能力。这已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现在的就业形势,两个大学生竞争一个岗位,而一个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有三个岗位可以选择,足见合格的具体实施人员之缺乏。我国航天技术优势主要在系统组合设计上,我们的原材料质量不及美、日、德等工业发达国家,甚至不及印度;在许多高新技术领域,我国的科技人员能设计出图纸,但我们的工人却制造不出产品。这又说明我国的工人总体素质不高。就算是科技人员,也是理论基础扎实、而操作和创新能力不足。

百年树人,动手实践能力也要从娃娃抓起。为给国家培养更多的高水平的建设者,重视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必然的课改方向,语文教学也责无旁贷。所以语文教学也不应是动嘴皮摇笔杆、动口不动手的模式,而应多加入操作成分。即在语文教学中也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达到语言素养、操作能力双丰收。

其实课标中有这样的要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那么我们怎样把它落到实处呢?笔者认为,必须更新观念,突破传统语文教育僵化封闭的模式,大胆拓宽语文教育的渠道,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的革新,从生活中汲取营养,精心设计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孩子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在享受动手快乐的体验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一、充分运用教材内实践性强的内容

课堂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我们要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要充分挖掘、发挥教材中能够锻炼实际能力的因素。

如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对学生言语的实践。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注重课中实践,不仅要说一说,还要演一演。如学《我爱家乡的杨梅》,课堂中让学生们用导游的身份赞美家乡。如学《保护有益的动物》,就可让学生们扮演自己了解、喜欢的小动物,举行“动物联欢会”,每人都来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互相交流。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时间留给学生,尽量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实践过程中。

课内实践活动的形式很多,如表演、辩论、创编、模拟导游解说,模拟作者采访……,我们要勤于思考,敢于实践,不拘一格地开展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课外延伸 广阔无边

语文课时间是有限的,动手实践能力应与课外结合,使其外延可以无限伸展。

笔者认为语文学科在课外可以做以下操作训练。

(1)搜集资料。即采用查找书籍、杂志、网上搜索、调查问卷、当事人访谈等形式深入了解课文背景、发展过程、现在状况等,既丰富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实践能力。

例如学习《军神》一课,就可以搜集刘伯承元帅的生平、主要功绩的文本、图片、影片;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就可以搜集西沙群岛的地图、位置、出产,及我国当前同越南、菲律宾等国图谋南海不法行为的斗争;学了《邮票齿孔的故事》,就搜集邮票,介绍邮票,有兴趣的还开始集邮等等。

并且还可以对搜集到的材料作进一步加工,例如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材料制作成图表、分析报告、建议书等。

(2)拓展课文内容的表现形式。例如给课文(尤其是写景的)配画、配乐朗读;给《北京的四合院》做个模型;学牛顿也做个风车模型;制作天安门广场的简易沙盘等。

(3)制作道具。为让课堂更形象、丰富多彩,课堂上有时需要表演课文内容。所以可以让学生课下制作简单的头饰、服装等。

(4)实际验证。课文中的内容是否正确呢?如果条件允许应让学生自己验证一下。这既是培养学生的不迷信权威、书本的怀疑精神,也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学《群鸟学艺》可以让学生用泥巴、杂草、树棍儿搭一搭各种鸟窝;学《两小儿辩日》就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装置测量一下到底是早晨的太阳大还是中午的太阳大;学《捞铁牛》就让学生用石块、矿泉水瓶等做做这个实验;学《养花》就真养一养花等等。

(5)布置实践性的作业。学以致用是把知识变成能力的必由之路。所以布置实践性作业也就是非常必要的了。既是布置作业,就不是学生可选择的活动,而是必须完成的。作业可以是给某个店面起个名字;编写爱护花草的标语口号;编手抄报,甚至定期出自己的杂志等,以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做事能力。

(6)开辟课内学生展示时间。因为既然让学生在课外制作、实践了,也就要应该给他们表现自己才智、手艺、成果的机会。课外的实践活动有些会直接在语文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应用。但是不可能把学生的成果全部展现出来,所以可以尝试开辟专门的展示时间。例如在每节自习课、乃至语文课上都留给学生3到5分钟,每次轮流让一两名学生讲述自己课外实践的经过、结果、经验、教训或演示作品。内容最好和当堂课内容有关,也可以无关。这是一个学生们相互交流、观摩、共享快乐与挫折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启发、撞击出智慧火花的过程。

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合作,注意节约资源、废物利用等。学生可能做得比较粗糙幼稚,但这就是在为他们将来建大厦、造巨舰、做精密仪器打基础;不要认为这是偏离了语文教学、“不务正业”,这正是抓住了中国教育的本质目标。

急求一篇大学语文论文,2000到3000字,没有其他要求了,不要太专业了

“大学语文”纵横谈

摘 要

“大学语文”是一门可以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学交融,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的素质教育课程。我国学习语文有悠久的历史,世界各国很多大学至今仍沿袭开设语文课的通例。本文阐述了开设“大学语文”的意义,分析了“大学语文”课程滑坡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关键词] 大学语文;沿革;意义;现状;比较;措施On College ChineseJIANGHao(Hunan InternationalEconomicsUniversityChangsha 410205, China) Abstract:College Chinese is a curriculum for the all-around education·Itpenetrates through science and artcurric-ula, and blends culturewith science together·It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spirit in humanismand building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in the campus·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learning Chinese·Many universitiesthroughout theworld, untilnow, still follow the tradition ofopeningCollegeChinese·This article expatiates upon the signif-icance of opening College Chinese, analyzes the reason for the landslide of College Chinese, and finally, proposes some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reform ofCollege Chinese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it· Key words:college Chinese; follow; significance; current situation; comparison; measure 读到大学,为什么还要开“大学语文”课,有些人颇感困惑。其实根本不足为怪,因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人们无不以毕生的精力学习各自的母语和传统文化。世界各国很多大学至今仍沿袭开设语文课的通例。一我国人民学习语文有悠久的历史。按《周礼》的规定,儿童八岁入小学,“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六艺”之五是“六书”,“六书”即语言文字之学。从周秦到晚清,历时近三千年,期间读书人皓首穷经,在研习儒家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同时,无不研习“小学”。“小学”是指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的传统语文学。封建时代的读书人治“小学”,目的是通经,通经的目的是致用,致用就是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带有很浓厚的功利色彩,但对我国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也起到了传承作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在办洋务实业的同时,也办洋务教育,他们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教育方针,设立各类学堂,一面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一面学习外国语文和科学技术,促进了清末学制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从清末民初到新中国诞生,各类高等学堂也都开设语文课,名为“国文”。1952年,我国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院系调整,将一些综合性大学拆并成单科院校,理、工、农、医、法、商等单科院校强调自己的专业性,砍掉了“大学语文”,实际上,就是用专业技能教育挤掉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使得高等学校仅有的可以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学交融,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的基础课程中断了二十馀年。相反,外国的大学却非常重视人文科学。据我国一位到美国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的学者说,他想在哈佛旁听几门社科方面的课,问他所在机构的秘书,有没有社科方面的课程清单,没想到那位秘书递过来厚厚的一本,仅本科和文理学院的课程表及课程简介(一门课一般三至五行介绍)就列了一千多页,真令人惊讶。而我们的大学本身没有几门人文课程,现今仅有的一门“大学语文”还濒临夭折,这实在不可理喻。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经过十年浩劫后入学的第一届新大学生,有的文化素质较差。有理工科的学生做了实验后,不会写实验报告,有文科学生动辄写错别字。1978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率先呼吁在大学重开“大学语文”,得到南京、上海两地一些高校的响应,发起成立了“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组编了《大学语文》教材,各类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蔚然成风。此后,不仅各类全日制本、专科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而且,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还将“大学语文”列为大学本科、专科各类自学考试(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必考的公共课程。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此前,国家教委高教司曾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大学语文》的《出版前言》中指出:“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教司“希望有条件的学校,要为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并把这门课程的建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最后强调“各有关高校,要认真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工作,更深入地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2007年1月23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规定支持“大学语文”网上考试系统研发与相关标准建设100万元,“大学语文”网上考试题库建设支持100万元,可以看出教育部和财政部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我省高校历来重视“大学语文”教学,很早就成立了“湖南省大学语文学会”(挂靠在湖南师范大学),合作编写了《大学语文》教材,起初开设一学年,每周4课时。实行周五工作制后,改为开设一学期,每周4课时。湖南师范大学的“大学语文”还是省教委立项的重点课程,由省教委向师大中文系大学语文教研室划拨专项经费,以加强教研室建设和课程建设。

小学语文论文范文

语文作为最基础的一门学科,下面我给你分享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论文范文篇一:小学语文教学营造课堂氛围

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氛围的前提

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人文特征,教学中,教师不能违背语文的学科特性。教师要营造宽松愉悦、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来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特征。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平等的,师生之间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以形成团结一致、共同发展的良好势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乃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石、师生沟通心灵的桥梁。曾记得《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一段话:“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学生对此感到疑惑不解。此时此刻,我便想到了《西游记》中各位大仙的兵器,并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兴趣。我说道:“难道托尔斯泰的眼睛能像太上老君的宝葫芦、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金角一样能把世界上的物质吸进去?”学生齐声否定后,我又问:“我的眼睛能把语文书吸进去吗?”学生答:“不能。”笔者一本正经地说:“我说我能!我能通过眼睛把这本书的内容记到我的脑海中去。所谓‘吸进去’就是指将知识记入脑海中。”我接着再以好差两生的评价让学生领会了什么是“放出准确无误的频波”。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自己概括对该句话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教师要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教师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方法,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特别是与老师不同的意见。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不屈从于教师,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只有教师彻底放开学生的手脚,为他们搭建自由表达、自由活动的舞台,让他们尽情的想象,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其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课堂氛围才能良好。

二、动手操作是调动课堂气氛的抓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教育家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实践操作的强大力量。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很有必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意识。如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教室。学生通过想象、查阅资料、合作、动手操作,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我们的教师变得书香四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的动手能力,而且锻炼了思维能力。

三、多媒体技术是营造课堂氛围的助手

多媒体技术融声形于一体,在辅助教学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可以将教学内容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给学生以生动形象之感觉,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很强的优势,但是教师切忌泛滥使用多媒体,也就是说多媒体的使用要适时、适事。如在教学《芦花荡》一课时,首先,我播放了《小兵张嘎》的片尾曲,并加上旁白;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插曲出自哪部电视剧?(学生回答)故事中小主人公主要活动的地点是哪里?(学生回答)同时,我适当配以旁白:白洋淀里淀水浩渺,苇田无边,水道纵横,足有两三千条,极为壮观,是旅游爱好者观光游玩的一大景点。可就在60年前,这里曾是抗战大舞台,演绎过无数个英雄传奇,今天我们就顺着孙犁的《芦花荡》去结识一位老当益壮、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传奇英雄。然后,我板书课题:《芦花荡》,并紧接着播放配乐配、范读课文等,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感受。

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兴趣的保障

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充满兴趣,才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课堂氛围才能积极活跃。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如教学《芦花荡》一课时,我结合问题情境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出示了两个问题:老头子最后与两个女孩儿告别时说了些什么话?老头子会因为这次失误而改变性格吗?学生看到问题兴趣便油然而生。紧接着,我让学生在事先分好的小组里展开讨论、进行探究。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讨论得有声有色。这种活动给了学生自由学习、合作学习的空间,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小组内尽情想象、尽情表达,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语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教师只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就一定能寻找到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方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作者:王素静 单位:河北省宁晋县河渠小学

小学语文论文范文篇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法意见

一、正确认识学法指导的意义

语文学法指导是现代教学论的重要思想,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保证。注重学法指导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顺应时代的需要,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尤其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法指导已被众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地探索着。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法指导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学中一直未能突破“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的藩篱,这显然与课程改革提倡的的精神理念相违背。教学中,教的唯一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着想,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使学生“会学”。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吕淑湘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因此,我们在重视研究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研究,努力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诚然,作为教师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知识教给学生,但我们却能把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也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准确把握学法指导的常用方法

(一)讲授法

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直接告知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尝试练习并反复实践,直至熟练。如理解词义句义法、概括中心法,修改文章法等。

(二)总结法

所谓总结法就是不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习内容给以示范演示,使学生明确采用的哪种新的学法,并密切关注学习过程,学后引导学生发现领悟、总结归纳。

(三)示范法

利用典型范例指导,学生依照方法步骤尝试学习,达到掌握的目的。如修改病句的“读-找-想-改-读”法。

(四)对比法

教材中类似的内容要采用类化的方法,不同的内容要选择不同的学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文本内容对采用的学法进行比较筛选,精选出最恰当、有效的学法。

(五)迁移法

利用已掌握的学法去学习新的内容,根据内容变更创新学法。如古诗及现代诗歌均可采用迁移法学习。

(六)模仿法

教师示范,让学生进行模仿。低年段朗读让学生模仿范读、录音及应用文的仿写等。

(七)渗透法

将方法渗透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体验实践掌握方法。

(八)尝试法

学生在尝试自学中,教师适当点拨,在交流合作中归纳总结新的学法。

(九)还原法

对于可正反操作的双向性内容,可采用还原法。如扩句缩句、陈述反问互改等,通过双向训练,可提升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总结出新的方法。

三、合理设计学法指导的步骤过程

(一)示范展示环节

小学生受年龄及心理限制,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因而在授课起始,教师不便向学生直接讲授或灌输抽象的学习方法。若直接讲授,很难被学生接受,效果会适得其反。学生即使接受了也只是机械地记忆套搬,根本谈不上深入理解和主动应用。因此,在学法指导的第一环节,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示范演示,使学生从教师的教法中感受学法,领悟学法,让学生积累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示范过程中,要切合学生实际,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要做到过程步骤明晰,层次脉路清楚,方法鲜明形象,易于把握操作,这样学生才能从中发现和领悟学法。

(二)反思归纳环节

通过第一环节的感受了解后,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第二环节中教师必须及时引导学生对第一环节的学习过程进行简要回顾与复习,指导学生从教师的教法示范演示过程中领悟和发现学法,将学习过程中发现、领悟到的学法归纳出来,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学法才会在学生的心田与脑海中扎根,从而对学法的认识更加明晰和深刻。

(三)实践运用环节

第一环节的感受领悟和第二环节的总结归纳,已为后期的尝试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领悟和归纳学法只能是学法指导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核心环节,而不是终极目标。进入第三环节,教师要结合阅读教学实践指导学生将领悟总结的学法大胆运用于尝试练习之中,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自学实践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学法,并不断熟练应用学法。只有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巩固并逐步提高进而内化为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四)检查巩固环节

学生通过一定量的尝试练习之后,学法是否真正被内化或掌握,还不能定论。此时,教师必须采用得力措施和恰当的方式及时检查学生对学法自学运用的效果,掌握并了解学生对学法的掌握情况。在这一过程中,检查巩固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教师通过对学生学法自学运用效果的检查,能及时肯定学生在学法运用中取得的成绩,使学生及时获得成功的满足和喜悦,不断激励学生运用学法的的热情和兴趣,也能及时纠正学生在学法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并逐步完善。

四、结语

总之,学法指导中教师必须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善于把握教材中不同内容和文体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学法指导的程序步骤,合理选用学法指导中的基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实现和达到学生自能读书的目标。

作者:薛万文 单位:甘肃省民勤县勤锋小学

小学语文论文范文篇三: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一、以生动形象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生动优美的课堂语言是一种魅力,这种魅力不但会令学生心生羡慕,而且能够引发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运用华美的词句、灵活的方法感动学生的内心,把学生引入到美妙的语文境界中,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之美、文学之趣。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想到新的生命,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的喜悦,焕发萌动的,蓬勃生机的老人、小孩、男人、女人们都出来了;有的散步、放风筝、耕种、插秧……好一派春天的新气象……”听到这些,学生怎能不兴趣勃发呢?

二、以赏识表扬,促使学生自信心的形成

任何人所付出的劳动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得到别人的赏识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小孩子表现得将更为强烈。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哪怕是极小的亮点都要给予肯定,给于表扬,这样学生就能获得自信。清代学者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正是对赏识作用的肯定。虽然赏识没有付出物质的代价,但是它发挥的价值是无法用物质衡量的,它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催化剂。课堂上,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我通常会伸出大拇指,或说一声“你真棒!”一句亲切简短的话语,一个简单的动作,都将会在学生心里形成美好的记忆,这个记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发展,甚至影响学生一生。大量实践证明,好学生的确是夸出来的。

三、以最佳的情绪密切师生关系

教师的情绪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所以,教师走进课堂以前,必须要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站在教室里以微笑的面孔面对学生,而且不但要微笑,还要笑得灿烂,发自内心的笑,这样才能在课堂活动中为师生互动、师生合作、师生交心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整天板着脸,即使他的心地再善良,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难以沟通的。其实有很多教师为了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严,经常板着面孔去授课,给学生的感觉是望而生畏,这样课上学生只是一味的听讲,不敢回答问题,生怕答错了受到教师的责备。这样的课堂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其教学效果是非常低下的,即使学生学到了一些新知识,也是被强制灌输进去的。学生整天在这种压抑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久而久之,不但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而且还会厌烦这位教师。可见,课堂上教师的情绪至关重要,教师激情的笑容是师生沟通心灵的纽带,是学生创新的动力,同时也是教师树立美好形象的法宝。

四、以游戏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而且贪玩,对游戏充满了浓厚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新课标也一直强调: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来创设情境,组织学习活动,为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教师不用再用说教去教育学生,使学生不再靠死记硬背来学习。游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到了启发,获得了亲身体验,从而寓教于乐,实现了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的完美结合。教师在课堂创设游戏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选择,要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教学中,我们常采用的游戏有以下几种:1.找朋友。教师用卡片制作成相对的正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生母与韵母等,让学生拿着其中一张去找另一张。一学生说:“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谁是我的好朋友。”若与其他学生的卡片对上了就说:“我是你的好朋友。”找错了就说:“错错错,赶快去找好朋友。”2.逛超市。教师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标有汉字的商标、广告和自制的卡片放在桌子上,让学生分组去柜台逛,比比谁的收获多。游戏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桌上的识字材料。这个游戏检查了学生的课外识字情况,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3.猜猜猜。让学生看动作猜词语,看口型猜字母,讲故事猜谜语等。

五、结语

总之,只有教师为学生创造了舒适优雅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安心、舒心地学习。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搜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学得热心、学得开心。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红杏出墙,彰显出青春活力。

作者:左世锋 单位:河北省巨鹿县王六村校区洪水口小学

求一篇关于大学语文的论文,主题不限,大概一两千两三千字左右吧.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课,公共课的位置决定了它在高校学科体系中不被教师和学生重视现状的出现。特别是外语院校,由于外语专业课的难度和对学生要求不断提高,学习压力逐渐加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明显不高。而汉语作为母语对于学习外语的基础作用因此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与知识经济时代提倡培养高智能、高素质国际化的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也不相适应。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的过于陈旧和教学手段的落后,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重要因素。笔者根据从事大学语文课的实践经验和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对语文课教学能有所帮助,并请方家指正。
一、语文教育目的的再认识
语文课在学生进入大学以前的学习生涯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作为基础学科,它的地位毋庸置疑,关于这一点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已经形成共识。原因在于语文教育的识字、阅读以及语言表达等基本功能,是每个人学习和生存的必备工具。语文课在学生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学生的识字和基本的阅读、写作能力为主,而在高等教育阶段,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是语文课的重要目标。
人们习惯上认为,大学生已经学过近十年的语文了,阅读和写作应该不成问题,而当前的现状却是:随着考试压力的不断加大和媒体功能的增强,学生除了教材上所读的文章外,课外的阅读量非常有限,大量的课余时间投入到作业和补习班中,剩余的少得可怜的时间花费在电视、电脑上,真正的自由的阅读几乎没有。写作方面也是如此,除了语文教师规定的作文,又有几个学生自己练习写作呢?而且,在近年大学扩招的大背景下,招生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学生素质的普遍下降,反映在语文上的,是部分学生出现了识字、阅读、写作能力很低,一些本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得的必备知识需要在大学补课。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语文的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和分析、鉴赏文章的教学目标,不得不做必要的调整。
所以,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花费很多的时间给学生讲解字词,至于分析鉴赏、培养审美能力乃至人文精神已成为一种奢求。这与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是相悖的。这种现实说明,语文在大学阶段的使命是任重道远的,而且有些悲壮的意味。我们不仅要问,在提倡素质教育的21世纪,在鼓励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还应该停留在传统的识字、阅读、写作、鉴赏上,是否应该在弘扬人文精神方面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这是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大学语文教育与外语专业教育的融合
在外语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汉语阅读、写作能力较弱的问题,虽然外语专业教师认识到应该加强母语的学习并一再强调学习母语的重要性,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显然存在明显不足。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和外语专业教师一起努力,改变学生的错误看法,带领学生走出误区。
语文是学习外语的基础。汉语和其它语言一样,作为一种语言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学习一种语言,主要是这种语言的口语表达、书面表达以及吸收以其为载体所传达的信息。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信息的获取,母语往往起着决定作用。中国人学习外语时,汉语的思维习惯对运用外语进行思维和写作既有限制又有促进。我们自幼在汉语的环境中成长,汉语的思维定势对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负面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如果良好的汉语表达习惯和优秀的文学写作、鉴赏能力对外语学习大有裨益。比如翻译强调“信”、“达”、“雅”,这可以说是语言翻译的最高境界。一种外语译为汉语,无论译者对这种语言的掌握如何熟练,如果他的汉语水平一般,他的作品不可能优秀。汉语译为外语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对汉语字词句以及篇章的准确理解,想要精品也是不可能的。外语写作也是如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那些汉语作文写得优秀的学生,他的外语作文也同样精彩。但在外语院校,专业课的学习毕竟是首位的,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语文学习上,课程设置上也不可能开设太多课程,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方法,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上来,使他们即使在没有语文教师的引导和督促也能够自主学习,从而使他们能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上有更快的进展,实现语文教育和外语学习的互动。
三、大学语文课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
“大学是最具保守的地方”,这是西方学者对大学的评价。我国大学的保守相对于西方有过之而无不及。陈至立在谈到知识经济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时指出:“当前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提高人才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也迫切要求改革教学和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1〕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笔者认为,创新是在传统基

上一篇: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审稿时间

下一篇:国内材料类top期刊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