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宜春学院学报投稿字体几号

发布时间:2023-02-21 20:43

宜春学院学报投稿字体几号

《宜春学院学报》主要栏目为 文史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工学 、农学、理学 、医学等。欢迎国内外、校内外论文作者投稿(发电子稿即可)。《宜春学院学报》第4、8、12期刊载自然科学学术论文,第1、2、3、5、6、7、9、10、11期刊载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宜春学院学报》审查制度严格执行三审制:责编审稿(初审与网审)→专家审稿→副主编复审与主编终审。审稿周期:大约在1个月。 所有稿件,只要投电子稿就可以。在投电子稿时,敬请在主题一栏中写:“作者姓名,论文题目”,论文要以附件形式发,并请作者务必在论文的正文后面写明作者简介,作者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很重要)、详细地址等,发表后将寄样刊2本。

我想写<余华笔下的乡村世界>,谁能给我点资料

  认识脚下的土地

  ——我看余华笔下的乡村世

  在世人的眼中,城市与乡村呈现的是两幅完全不同的画面。喧嚣与恬静、现代与传统、繁华与落后……等都是我们在比较城市与农村区别中常见到的语汇。韦伯对中国的乡村特征也作了“中国城市是没有自治的官员的舞台,而村落则是没有官员的自治聚落”的著名定义。的确,传统和政策等因素造就了当下中国农村与城市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一截然不同的现实境遇。

  中华民族对于现代化的追求已经足足跋涉了一个世纪,现代化的先驱们也从来没有忘记农村,李大钊于1919年2月在《晨报》上发表《青年与农村》一文,特别强调:“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政治全体的弊病;他们的愚暗,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愚暗;他们的生活利病,就是我们政治全体的利病。”因此他号召广大青年到农村去,帮助农民“脱去愚暗”,毛泽东则更要求广大青年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无疑,农民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挥之不去的一个重要命题,正因为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对时代天生敏感的文学必然也会有诸多的呈现,提到反映农村的乡土文学就不得不提到鲁迅,鲁迅在为《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所写的导言中说:“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来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家。”和李大钊、毛泽东等政治家强调农民问题一样,鲁迅看到的也是中国乡土文学的根基,作家尽管身处大都市,但仍挣脱不掉乡土的脐带,解不开乡土的情结,描述的仍是来自农村土地的人情与世故。鲁迅更是身体力行,创作了《风波》、《故乡》、《阿Q正传》等描述古老乡村文化传统的作品。受其影响,在鲁迅周围聚集了一大批以描写乡土为背景的作家群,他们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流派——乡土文学流派”,留下了《柚子》、《回乡时记》、《父亲的花圈》等传世之作。其后,沈从文给我们展示了梦幻般的湘西世界,赵树理的“乡村启蒙”,而“在五六十年代,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创作,无论是作家人数,还是作品的数量,在小说创作中都居首位。”至八十年代汪曾棋的苏北乡镇风情小说,高晓生的“陈奂生系列”,韩少功、阿城的“文化寻根小说”……等都将笔触指向了农村以寻找东方文化在全球化时代到来之际能与世界进行对话的文化资源。

  姑且不论这样的文化探索是否具有可行性以及现在的战果和今后可能取得的成就,但是一大批文人学者在励精图治的进行着自己理想状态的文化实践,提及到民间文化资源,范家进就指出“‘民间文化’主要是指中国下层百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与上层主流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整套关于天与人、人与人、人与自我及生与死的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我们可以说,在中华民族的数千年的历史流动中,乡村确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理念、审美观、世界观与体系,当然这个体系里面渗透和参和着儒家、道家等诸多不同文化流源的脉络与痕迹,再之,近代以降,现代意义的城市在中国的出现,他们携带着西学东渐之风,商品、民主、女权等观念的输入给生长在乡村的斯民带来的启蒙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很难对民间文化作出精确的价值评判和定型,处于历史中的个体只能从个人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对民间文化做自己的理解。可以说,蔚为大观的百年中国文学被乡村磁性吸引着,它从未有脱离农村这一深厚的文化根基。

  余华作为以先锋小说蛮声文坛的作家,其早期的作品多以暴利和残杀为文本特征,揭示人类生存中的某种真实,如《一九八六》、《死亡叙述》等,都用阴郁晦暗的笔调展现了一幅冷酷残绝的世界,但是写作《活着》开始,余华开始对80年代先锋文学的推倒与反叛,对余华的最高评价也是从《活着》开始的,他的小说里“出现了真正了中国人”,他对于国民性的思考和描述,与鲁迅走在同一条道路上。实际上余华在关注国民性的时候显然无法将生存在乡村的中国农民置之不理,其实余华的人生也与农村结下了不解之缘,“1985年,正逢全国文化部门实行民间文学大搜集,搞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于是余华经常被文化馆派到全县各乡村之中,负责搜集整理海盐地方的各种民间故事。这些材料搜集整理好之后,便被油印出来,按体例分门别类,最后集成图书。这项工作虽然颇为辛苦,但也为从小生活在小城镇中的余华提供了广泛接触民间生活及其精神状态的良好机会,使得他在田间地头不停的游走之中,获得了许多乡村生活的第一现场,以及民间传说中大量奇特诡异的文化素材。”,事实上我们在余华的《一个地主的死》、《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祖先》、《活着》以及《在细雨中呼喊》等文本中都看到了他对于农民的解读,可以说当这位转型后的先锋作家去认真审视与回味这片使文学“赖以生长的土壤”时, 关注脚下的土地之后,他发现了其中的精髓和奥妙,掌握了他们的心态,写出了吾国吾民的文学。

  如果说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就是一部苦难史,是丝毫不为过的,这个字眼对于国人来说充满着困惑与恐惧,但是和它又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苦难的主题也一直深受作家的关注,世纪之交的文坛有部分作家也热衷于苦难主题的挖掘,但是真正能展现苦难的,笔者以为还是我们的乡村世界,因为对于城市的相对发达的现代化水平,中国相当多的乡村还是停留在落后与愚昧状态中,旧社会的农村更是苦难的集中营,建国以来,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模式,乡村相对于城市来说是疾苦的,它的苦难表现在物质层面,也表现在精神层面。从形而上层面来说,苦难是人人都要经受的,没有人能逃得了,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忍受苦难,这个角度上说,农民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了!

  "未知生,焉知死”,对生的执著和对死的困惑,自古以来就是哲人们悉心探究的问题。余华一直奉行“零度情感叙述”,他看来,主体对作品的随意侵入是有害的。他力图使作品具备一种客观性,在总体上保持叙述对象的原生面貌。余华小心翼翼地控制自己的想象与情感,尽可能平实地诉说。他冷静地向读者传达的只是画面本身,而不是情绪,因此他更加注意客观而舍弃主观。

  余华的客观在于,他笔下鲜明有无比善良,也有卑鄙无耻,这些乡民代表着每一时代最下层的普通百姓。他们卑微地忍受苦难、卑微地挤出一点生物性的生存空间。他们的最高和最低目标都是能够“活着”。《在细雨中呼喊》中的小学教师会天才地想办法折磨学生。除了自己的生存之外,小人物活着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繁衍后代,在他们身上还根深蒂固的印记着中国传统的思维和存在模式,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他们为了子孙的卑微的奋斗也是为了有一条“根”,绝不是他们伟大到了为人类文明的延续贡献力量,最伟大的也不过是不能“绝后”以免愧对祖宗。因此在这里妇女的命运依旧如几千年来无法改变的宿命一样,她们充当了男人性和繁衍后代的工具。自“五四”运动以来,启蒙一直是先进知识分子为之奋斗的毕生目标,一代学人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决绝心态投身于这场启蒙运动中的,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但是我们发现,启蒙仅仅还是局限在一些中心城市,城市与农村处于断裂的状态,当城市里的年轻摩登女子在为自己权益做斗争,在与封建势力做顽强抗争乃至取得一定成果的时候,放眼真正体现中国传统的农村的时候,我们惊诧的发现,传统的农村还是处于原来的生存状态,于是,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启蒙者是为了具体的社会文化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必须付出巨大的能量以维持主动进攻的姿态,被启蒙者对这一切全然不顾甚至全然不觉,他们只需按照固有的观念和轨道运动,在一个严密封闭的生活模式和观念模式中以逸待劳甚至是以逸代劳,他们往往连抵抗的能量也不需要付出,只需拒绝只需冷漠只需闭塞就可以稳操胜券。”这是一个知识分子难以面对的尴尬,也是启蒙者面对中国农村无奈的历史悲剧。

  但是最终的恶果不是在惩罚启蒙的知识分子这个精英群体,启蒙未果最终还是要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自己来承担,他们精心培养的后代又是怎么样的呢?答案是这些“后代”似乎并不尊重祖宗,甚至连饭都不愿给。《在细雨中呼喊》中的父亲在祖父老到只能吃饭的时候便挖空心思让他早死。先是每天指桑骂槐让祖父孙有元胆战心惊不敢吃饭,后来嫌他吃得多夺去他的饭碗,再后来干脆定量,只给一小碗;孙有元将死之际父亲才突然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温柔,并高兴地满村宣传老爹终于要死了。也是这个父亲,在家人未必能塞饱肚子、但还不致挨饿的情况下将剩余的精力去睡一个老寡妇,并将家里的东西渐渐移到寡妇家中,作为“嫖资”。农民一直一代又一代演绎着相同的故事,虽然他们也在这土地上辛勤的耕耘着,但是始终还是无奈的苟延残喘的延续着。“活着”的意义本身固然只是为了活着,但是活着是那么的艰难和困苦,超越苦难的路他们找不到,在《活着》的文本中隐含着两个强烈的对比:其一,福贵由阔少爷变成佃农,后来家境一败再败。恰如其父的那个比喻:徐家是从牛变成了羊,由羊变成鹅,鹅变鸡,最后连鸡都没有了,这是一个从有到无,由富及贫的过程。于福贵个人而言,这前半生和后半生的反差是相当巨大的。其二,福贵身边的亲人朋友一个个相继死去,而独独他仍然活着。对福贵们这些平凡人物而言,人生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伟大的人生追求,他们从来就没有逃离过生存的底线;他们虽然没有宗教、信仰等形而上的支撑,却在精神深处有着“对生命的本源性的留恋和执着”。他们一生所要做的不是与命运、苦难进行抗争、喊叫,更不是以死来证明其生的伟大;相反的,他们是无声无息地顺从、忍受,是用“生———活着”来向死亡挑战,并对死亡予以巨大的嘲弄。这死亡和活着的对比恐怕是再强烈不过了吧!最后的选择如文本中的,福贵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怡然自乐,似乎是一种宁静和平和,但是我透过这表面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对生活的无追求和绝望。福贵就是亿万中国农民中的一位,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中国农民的代名词,是几千年来民族文化积淀的活化石,是苦难的标准文本!

  余华以着自己对中国国民生存状态下的深刻关注与执著探索,给我们再一次展现了传统乡村的农民的生存状态和他们的价值理念。当然从余华的文本中也发现,余华其实对于乡村生活的了解和熟悉程度是有限的,他的生活是琐碎平凡的,他的人生状态也是普通的,余华提到了他的创作“使我不再忠诚所描绘事的形态,开始使用一种虚伪的形式。这种形式背离了现实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和逻辑,然而却使我自由的接近了真实”,他对于农村的生活方式和内在精神的了解程度也是有限的,以及他秉承的先锋理念,因此我们看到他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多是来自对人类整体认识基础上个案处理,但是这也丝毫不影响他作品呈现给我们来自这片养育我们,生长我们土地的思考

(1+1/n)^n单调性如何用伯努利不等式证明

关于这个证明,可参考发表在《
宜春学院学报
》(1998)的论文“用Bernoulli
不等式证明
数列{(1+1/n)^n}极限的存在”。

沟通管理论文三千字

沟通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这两者都遵从沟通固有的步骤来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下面我给大家分享沟通管理论文三千字,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企业沟通管理

[提要] 企业管理者应该重视企业的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前者与组织目标密切相关,后者则会影响到组织成员的士气和组织凝聚力,管理者应根据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的特点来分别制定不同的沟通管理办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沟通管理效果。

关键词:沟通过程;正式沟通;非正式组织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5月15日

沟通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这两者都遵从沟通固有的步骤来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但正式沟通往往是利用企业的正式沟通渠道来传递信息,且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企业的组织目标。非正式沟通则往往与企业的正式要求无关,它是以个人或者非正式组织为渠道来进行信息的传递的,传播的是职工关心或者与他们利益相关的信息。两者对于企业有效率的运营都不可或缺。下面从沟通过程管理、正式沟通管理、非正式沟通管理等角度来分别进行阐述。

一、沟通过程的管理

沟通过程可以分为七个步骤。一是“信息”,即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观点、想法,这是沟通的起始点,这些观点和想法也必然是沟通的对象;二是“表现”,指的是将想法、观点用一定的媒体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媒体形式可能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录像等一切可以承载信息的载体,这些载体必然方便信息传递给接收者;三是“传递”,指的是发送者将文字传输给接收者,将图形展示给接收者,或者播放动画、录像等;四是 “接受”,接收者接受这些媒体,相应的接收形式可能是认真聆听、仔细阅读、或者观看;五是“翻译”,接收者一边聆听、阅读、观看,一边试图理解发送者发送的媒体中所包含的思想、观点,这是一个过程;六是“理解”,这是一个状态,表示接收者已经聆听、阅读、观看完毕相应的包含观点、想法的媒体,表示翻译阶段的最终结束;七是“反馈和噪音”,反馈是指接收者将自己理解得到的想法观点等传递给信息发送者,以便信息发送者了解他想传递的信息是否被对方准确无误的接收。反馈是“信息的发送-接收”的逆过程;“噪音”是指沟通过程中存在的一切干扰和扭曲信息传递的因素,如难以辨认的字迹、录像播放过程中的噪声和强光干扰、信息接收者的理解能力等,这些所有影响接收者充分理解发送者想法的因素,称为噪音。

为了保证各个员工可以获得清楚和明确的信息,应该对沟通的七个步骤加以管理和控制。比如在翻译阶段,应该根据沟通信息的内容、接收对象、事情的重要程度的不同来设置不同的信息承载介质。如果是涉及到企业的业务相关的信息,用文字和数字的形式无疑更加符合现实,一方面文字性的内容可以留下今后查阅的依据;另一方面,文字性的内容有助于人们仔细反复阅读和加深理解。而那些与业务没有直接联系的信息的沟通,用语音等形式可能比较适宜,这种沟通方式拥有沟通速度快,信息量大,反馈速度快等优势。对于接收者的翻译阶段,员工应该仔细阅读收到的文件,认真观看播放的视频资料,这样才可以深刻理解信息中包含的真实意图和观点。对于反馈的管理,企业中的人员在理解完毕收到的信息后,应该及时将自己理解的含义反馈到信息发送者那里,以查看自己是否真正把握了信息发送者的意图。而在信息沟通的任何阶段都应该避免噪音的干扰,如果是纸质版的文件,尽量要用电脑的文档资料,而避免用手写的文件,这样就避免了因为字迹不清楚而带来的沟通干扰,工作场所应该保持一定的安静,这样在进行口头沟通时,就不会有噪声的干扰。而强光的干扰也是要避免的,企业在播放录像动画的时候,应该避免阳光或者强烈灯光干扰收看者。

二、正式沟通的管理

正式沟通即是以组织的正式沟通渠道进行的沟通,比如上下级的意见交流、日常会议、市场调查、组织间的访问等。正式沟通是围绕组织的正式目标展开的,是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服务的。企业只有通过正式沟通才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将问题消除于无形之中;企业只有通过正式沟通才可以协调各个个体、要素、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企业也只有通过正式沟通才可以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获取目标市场、国家法律政策、先进技术、竞争者的竞争策略等信息,并提前做出应对措施。因此,正式沟通对于企业的运营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企业应该加强对正式沟通环节的管理。方法如下:

1、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上下级之间根据业务的需要定期进行信息的交换,交换的信息内容必然是有关企业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企业的管理者在自己所管辖的部门范围内应该定期召开部门全体员工会议,在会议上,一方面员工之间可以加强对工作的经验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群策群力的解决。建立总经理信箱,该信箱的存在是为了鼓励普通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和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且通过该信箱,总经理可以很容易地了解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设立总经理接待日,在该接待日,任何人都可以来到总经理办公室进行问题的反映,提出自己对于整个企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或者对企业已经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映。上述这些内容应该以规章制度的形式落实下来,认真执行,而不是仅仅出现在书面的文件上。

2、沟通双方应该有真诚的态度。企业的正式沟通可能是上下级之间对于工作进行信息交流;可能是上级对下级进行工作安排,命令发布;可能是下级在工作遇到挫折感到沮丧时,领导者对其进行鼓舞使其恢复信心;也有可能是同事之间就工作经验或者在协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无论是哪种情况,都需要沟通的双方有一个正确的沟通态度,即应该明确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协作一致共同为了企业的目标而努力。领导者应该真心实意地对下属进行关心和爱护,在其工作上出现困难的时候,予以工作方法上耐心的指导,在其出现沮丧等情绪时,对他进行鼓励,在他工作做出了成绩的时候,上级应该对其进行奖赏和肯定。在工作上有来往的同事之间应该树立互相帮助的氛围和习惯,这样才可以减少协作成本,才可以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团结一致共同解决该问题,而不是互相扯皮,互相推诿。当然,这种沟通过程中的真诚应该来源于组织文化的建设,企业应该树立健康、积极、团结的组织文化,并使得这种价值观念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日常行为之中。拥有这种组织文化的企业更加容易建立畅通、有效的正式沟通渠道。   3、企业与外界环境的沟通管理。外界环境与本企业也在发生着信息的交流和交换。外界环境包括的要素有供应商、竞争者、政府机关、顾客等。企业应该加强与供应商的联系,密切注视供应商供应能力的变化,即供应商供应原材料的数量和价格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本企业产品的影响。供应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企业的产品价格。如果供应商的价格提高,那么企业应该及时寻找替代的供应商或者考虑对供应商进行并购来减少自己的供应链风险。企业也应该密切注意获取竞争者的信息,因为竞争者的市场策略会影响到本企业的市场策略,如果竞争对手采取了降价策略,本企业是否跟随降价或者干脆价格不进行变动,而是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如果竞争对手开发了新产品并且投入市场,本企业是否应该对这种新产品的市场前景进行分析,而考虑采用相应的应对策略。企业应该密切关注国家法律政策的变化,这些变化要么对企业的经营成本带来影响,要么干脆就会影响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如果国家准备对本行业提高税收,企业是否应该拿出相应的降低成本的策略?如果国家准备投入替代产品的行业,本企业应该如何应对?企业应该密切注意消费者消费偏好的变化,人的消费欲望总是无止境而且喜新厌旧的,企业应该多做市场调查,关注消费偏好的转移,设计和开发相应的产品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消费欲望。与供应商的信息交流、市场情报的获取、国家法律政策的获取,这些都涉及到企业的正式沟通。企业应该重视本组织与上述因素的沟通。

三、非正式沟通管理

非正式沟通是企业以个人或者非正式系统为渠道进行的沟通,传播的是职工感兴趣的信息或者是与职工利益相关的信息。非正式沟通的存在有其必然性,毕竟人们的活动不仅存在于工作之中,也存在于生活和情感之中。而非正式沟通的对象往往与上述内容相关。

非正式沟通有如下特点:非正式沟通信息传播速度快,由于非正式沟通中的信息是与职工利益相关,因此传播速度要大大快于正式沟通,因为正式沟通的信息传播要经过一些正规的程序。通常,企业内部信息都是通过组织内部的正式沟通渠道,或是自上而下,或是自下而上地进行书面的或口头的传播。这势必造成信息传递的速度较慢,由此会导致一个时间差,即人们需要适当的信息的时刻和信息最终到达时刻之间的时间差。而非正式的信息传播渠道,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空缺,由于它是一种多方位的信息传递方式,即信息传递不仅可以是垂直的,还可以是横向的、斜向的甚至是跳跃的,信息通道全方位发散,使信息的传递更迅速。此外,这种信息由于是个人之间的私人交流,所以信息传递也不受时间限制,可以在24小时内全天候进行有效传播,这无疑也加快了它的传递速度。

非正式沟通有一定的片面性,其中的信息内容往往会被夸大和曲解。这是由于每个传播信息的人都会加入自己的理解,甚至会掺杂个人的情感评价,如此信息的片面和扭曲都是容易产生的;非正式沟通可以满足员工的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当一个员工传播别人感兴趣的信息时,该员工自然而然会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人们完成了与人打交道的行为,与他人进行信息和情感的交流,从而满足了社交需求。

非正式沟通和谣言有着本质的区别。虽说两者在信息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上一致,即谣言和非正式沟通都是依靠个人或者非正式组织来进行信息的传递的,传播的都是与职工利益相关或者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但是非正式沟通大多是在传播以真实性信息为基础经过夸大的或者片面的信息,而谣言则完全是无中生有,是与事实的真实性完全背离的。非正式沟通的信息往往会很准确,研究表明,非正式沟通中信息的准确性高达80%。一些信息适宜从非正式沟通渠道获得,如公司的背景、内部明争暗斗的人际关系、上司的喜好、公司内部一些未成文的约定俗成的做法等等,是根本无法从正式渠道获得的,而这些有时却是员工在一个组织中工作所必须了解的。

无论管理者喜爱还是厌恶非正式沟通,它都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于组织之中,并且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管理者应该小心谨慎地对待非正式沟通。那么,管理者应该如何对待非正式沟通呢?

1、非正式沟通作为伴随着人类生活而产生的一种沟通方式,不是管理者通过消灭打击否认就可以阻止其传播的。如果管理者试图消灭阻止打击非正式沟通,势必在组织人群中形成逆反心理,同时也会在暗示组织人群,正在传播的非正式沟通信息非常可能是真实的,有一句俗语来形容这种逆反心理就是,解释就意味着掩饰。但是,也并不是说管理者对非正式沟通就无计可施,堵不如疏,管理者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正式沟通渠道,各种标准如工资标准、人事变动等方面信息完全透明化、公开化,就可以打消人们的疑虑和议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关于这方面的非正式沟通的信息。

2、对于非正式沟通中产生的错误信息,可以考虑通过非正式沟通渠道加以修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可以考虑通过正式沟通渠道予以澄清。双管齐下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通过非正式沟通渠道纠正非正式沟通产生的错误信息,由于新的非正式沟通信息是完整的,更加真实的,更加具有可信性的,因此可以很快替代原先的错误信息。如果问题很严重,组织内的士气和凝聚力已经被非正式沟通的错误信息所影响,此时还可以通过召开全体职工会议、下达文件指示等方式予以澄清和纠正。

3、管理者可以将自己想传递但是又不便于从正式沟通渠道传递的信息从非正式沟通渠道传递出去,从而达到某种管理效果。如管理者可能要面临人事选举,他可以通过非正式沟通渠道向他的员工表示未来他的计划和打算,从而赢得这些员工的支持。管理者也可以通过非正式沟通渠道听到从正式沟通渠道听不到的信息,从而可以在决策时作为参考的依据之一。如管理者可以通过非正式沟通渠道了解到某个员工性格特征和优缺点,以及从事的其他社会活动是什么,从而为将来的人事调动和工作分配决策打下基础。管理者也可以通过非正式沟通渠道了解到员工的主导需求是什么?如物质需求还是精神需求,这样管理者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员工实施不同的激励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1]钟坚,王妙,甘敬东.社会沟通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2]刘美芬.管理沟通:再造企业凝聚力[J].阶梯,2010.

[3]张翔,赵燕.企业内部有效沟通障碍的分析及其改善[J].宜春学院学报,2012.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沟通管理论文三千字

上一篇:特区经济杂志是核心期刊吗

下一篇:与产业经济有关的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