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21 09:58

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正式提出经过了漫长的过程。相对于有形的物质类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容易受到破坏甚至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鼓励在保护中利用,以利用促进保护。下面我们来看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题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时代,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介绍了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经验,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先进做法,从互联网背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少年儿童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外传播四个方面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一直与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等融为一体,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记忆。

近些年来,“非遗”一直是个热词,非遗的保护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

在传统村庄减少、农耕方式替代的时代背景下,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也要与时俱进,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的、符合当代人审美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非遗,使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

一、非遗活态传承的意义

非遗的活态传承是指非遗的产生、发展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中进行传承与发展,其最终目的是保护非遗。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血脉和情感的主要体现。

非遗不是文物,不是凝固的。非遗历经千百年的文化流变,是动态的、可变化的,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各时代的传承人群在与历史、自然等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对非遗进行再创造。

一方面,非遗项目需要在创新和传承相结合的良性互动中,为当代人理解和认同,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另一方面,非遗的活态传承也要杜绝过度商业化的倾向。

例如,在一些旅游景点,“泼水节”“火把节”天天上演,那只是“表演”,而非“过节”;带有恶搞甚至低俗性质的婚庆习俗强拉游客参与,目的就是让游客为名目繁多的消费项目买单,早已失去了展示非遗项目、让游客了解认识非遗的初衷。

这种纯粹为了赚钱、改变非遗性质的所谓创新,实则是对非遗的严重破坏,在非遗的活态传承中是要坚决摒弃的。尊重非遗,保护和传承非遗,核心是保护传承人,尊重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保护传承人群获得收益的权利,在保护和传承中实现非遗的创新性发展。

二、日本非遗活态传承的经验

日本是世界上文化遗产保护走在前列的国家,重视非遗的活态保护,他们的许多做法都值得借鉴和学习。

(一)创新求变的传承之路。

以传统手工技艺为例,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传统金属工艺、漆艺和陶艺制作时使用天然材料和传统技法,对器物形制、色泽、纹样进行改良创新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和人们审美取向的改变。

1974年日本颁布了《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1992年国会进一步修正该法律,加大了扶持力度。日本的传统手工艺坚持创新求变,因此多年来发展良好。

(二)“人间国宝”的认定和保护。

非遗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是“活”

的动态文化,其声音、形象和技艺存在于从事它们的人身上,传承人是确保非遗“活态性”的核心因素。

日本在非遗的保护中非常重视传承主体,强调对传统文化持有人的保护。

非遗保护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对传承人的认定。日本将那些具有高超技能,能够传承某项文化的“身怀绝技者”,称为“人间国宝”.

日本的这些“人间国宝”对所传承的技艺予以记录、保存并公开。

日本 *** 每年给这些“人间国宝”200万日元补助金,用来培养和传承继承人。因此, *** 监督该笔款项的使用情况,“人间国宝”

每年要向 *** 报告该笔款项的用途。日本对“人间国宝”的认定和扶持有力推动了日本非遗的传承发展,“能乐”、“歌舞伎”、“狂言”这些日本传统的艺术表演由此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三)非遗保护中的儿童意识。

非遗的活态传承不仅是少数核心传承人的保护,还关系着培养传承群体,特别是传承群体中的少年儿童。

日本非常重视对传承群体中少年儿童的培养,为中小学生提供体验传统艺能的机会。

例如“歌舞伎”,2001年开始举办以中学生为对象的“歌舞伎讲习会”,从2002年起,“歌舞伎讲习会”拓展到小学生,并且每年都予以实施。

日本中小学在课程设置上也非常重视日本传统文化的学习,设立了传统工艺品课程,加深中小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培养他们从小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亲近之情。

三、我国非遗活态传承的策略

(一)互联网背景下非遗活态传承。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借助互联网技术,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更加贴近年轻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被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接受与选择,拓展其生长空间,以真正实现非遗的价值。

微信推送、淘宝开店、视频课程,是许多非遗项目都在尝试的互联网背景下活态传承的新途径。

以桐乡竹编的传承之路为例,竹编传承人钱利淮和他的团队开创了竹芸工坊,让竹编从小众作坊走向大众传承。

他们根据受众的年龄和基础编写了生动直观的竹编网络课件,开设竹编私房课的网络直播教学,并在“竹芸”微店上推出竹编DIY商品。钱利淮开创的“互联网+竹编”的传承形式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普通大众可以根据需要在网上选购竹编材料,按照网络课程自己在家学习竹编。

浙江桐乡推出了非遗项目专题传习班的微信公众平台,包括剪纸、桃核雕刻、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木雕、麦秆画,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对非遗以及传统文化的需求。

非遗项目通过互联网汇聚人气,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人到非遗项目实体店;通过非遗项目实体店的展览、展示,创造一种审美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于传统、对于历史的敬畏,形成互联网与实体店的良性互动发展。

社交媒体公众账号、移动终端应用程序这些途径让非遗越来越进入普通公众的视野。

例如,浙江象山的非遗订阅号“象山非遗”,信息发布频率很高,阐释质朴而到位,策划很接地气。

中央美术学院发布的《中国古典家具》APP大受欢迎,这个APP运用游戏的手法,实现明代榫卯家具的完成过程,在带给人们娱乐游戏的同时,使人们了解到中国传统木作的“灵魂”---榫卯的技艺。

这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明代榫卯家具APP,是数字化背景下将现代新技术与非遗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这个明代榫卯家具APP,使用户短时间内能够直观的认知榫卯家具的结构和组合,让非遗真正走进现代生活,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此外,通过开发非遗游戏软件来扩大非遗在儿童、青年人中的传播。

例如:南通蓝印花布的游戏软件收录了近千种蓝印布典型图案,该软件还可用在苏绣、云锦等非遗项目中。

(二)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的支持和培训计划。

人是非物质文化的载体,传承人是确保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问题。

除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之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第29条规定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

目前,文化部已命名了4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自2008年起,补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8000元,2016年起提高为每人每年2万元。

非遗的传承仅靠为数不多的代表性传承人作用甚微,还需要积极培养非遗持有者、从业者等非遗传承人群,通过非遗传承人群来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201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

)正式启动,该研培计划是文化部联合教育部专门针对非遗保护发起的。

研培计划有助于提高非遗传承人群的技艺能力,有助于非遗传承人群深入领会传承项目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非遗活态传承的持久动力。

(三)非遗走进少年儿童。

非遗的活态传承要在少年儿童中扎根。聘请民间艺术家走进课堂为中小学生常年授课,教授传统手工艺课程,为学校里的少年儿童讲好民族文化的每一课。

在符合条件的中小学建立传统文化基地,将非遗烙印在少年儿童心中,鼓励中小学生从小就树立保护传承非遗的意识。

充分利用民俗、节日,让少年儿童在非遗实践环节参与技艺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少年儿童对非遗的兴趣爱好。

建立非遗博物馆,展示非遗项目的图文及实物,举办非遗项目展示展演互动活动,点燃少年儿童非遗教育的火种。通过深入认知和参与非遗项目,使少年儿童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后备力量。

(四)非遗的海外传播。

将中国的非遗向世界传播推广,是进行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以非遗项目剪纸为例,剪纸在中国多地广泛存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也有剪纸。

以剪纸为媒介,可以很好地起到文化交流沟通的作用。

在中国剪纸推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央美术学院通过剪纸与世界进行沟通交流,十多年间与不同国家进行以剪纸非遗为主题的创作合作,将剪纸作为国际间交流共有的文化背景。

这既推动了中国剪纸走出去在海外的传承,也促进了世界对中国剪纸艺术的认同与接纳。

从营销策略来看,将非遗产品上传到网络平台,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极为宽广的领域。

【参考文献】

[1]王英杰。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J].理论界,2013(4):67

[2]陈又林。从日本经验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2(3):10~12

[3]徐继宏,薛帅,郑蕾。“走进非遗第一线”振兴传统工艺浙江行纪实[N].中国文化报,2017-06-08

[4]郑海鸥。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N].人民日报,2017-06-08

徐州工程学院代码是什么?

徐州工程学院的院校代号即院校代码为11998。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代号编排

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学校简介:

徐州工程学院(XuzhouUniversityofTechnology)坐落在徐州,是经教育部批准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试点高校、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联盟成员、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首批入选高校、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理事单位。2017年,学校成为江苏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截至2022年3月,徐州工程学院有丽水路校区(中心校区)、三环南路校区(城南校区)、东校区(建设中)3个校区,占地面积2100余亩,校舍面积74.3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2.23万人。据2022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9个教学单位。开设70个本科专业。

历史沿革

徐州工程学院办学肇始于1959年,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17年,学校成为江苏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师资队伍

据2021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1575人,其中高级职称561人,博士学位36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省级以上人才158人次。学校一以贯之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矢志不渝践行“大应用观、大工程观、大生活观、大文化观”办学新理念(简称“四大观”理念),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发展贡献度持续提升。

教学建设

2011-2016年,徐州工程学院学生获省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25篇、优秀毕业设计团队3个;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47项、省级项目206项;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际和国家级奖项850项,包括“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国际数学建模竞赛特等优胜提名奖等高层次奖项;2名学生被评为“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0月,徐州工程学院拥有省重点建设学科5个。

学术科研

据2021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省级工程实验室7个、省重点实验室4个;学校大学科技园入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十二五期间,徐州工程学院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32项、成果奖82项,新增各类授权专利849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16年12月,徐州工程学院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建省级技术转移中心并建有分中心12个;与徐州市泉山区共建省级大学科技园(徐州2.5产业园),打造徐州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学校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举办了两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获批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截至2016年12月,徐州工程学院学校与美国、俄罗斯、德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20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学术资源

徐州工程学院图书馆由中心校区逸夫图书馆(建筑面积27700㎡)和城南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为17001㎡)组成,总面积44701㎡。有纸质文献183.36万册、电子图书178.99万种、数据库45个(自建数据库5个)。“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信息中心”、“徐州文库”、“学位论文数据库”、“教学教参库”等是图书馆的特色文献资源。

特色专业及学科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统计学、工程管理、汉语言文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视觉传达设计

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财务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食品加工与质量控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机械制造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软件外包人才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徐州工程学院-江苏蓝丰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江苏省特色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财务管理、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电算化、工程造价

江苏省重点专业:机械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江苏省一级重点建设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中国语言文学、生态学

徐州工程学院是几本院校?

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已经没有一本二本的概念了。徐州工程学院坐落在江苏省徐州市,是经教育部批准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试点高校、中国光伏工程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平台理事长单位、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单位、全国大学生桥牌协会主席单位。距今已有63年的办学历史。徐州工程学院是公办学校。

徐州工程学院办学肇始于1959年,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17年,学校成为江苏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学科门类较为齐全,涵盖理、工、农、文、经、管、教育、艺术等八大学科门类。

截至2022年3月,徐州工程学院有丽水路校区(中心校区)、三环南路校区(城南校区)、东校区(建设中)3个校区,占地面积2100余亩,校舍面积74.3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2.23万人。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彭城职业大学。

1983年彭城职业大学创建。

徐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1959年徐州市业余科技大学创建;

1965年徐州市业余科技大学更名徐州市职工业余大学;继而发展为徐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1979年徐州干部学校创建;

1983年徐州干部学校更名徐州市工业干部学校;

1985年徐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创建;

1986年徐州市工业干部学校升格徐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1992年徐州职工大学并入徐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徐州教育学院:

1956年徐州专区高师函授辅导站创建;

1959年徐州专区高师函授辅导站升格徐州专区教师进修学院;

1963年徐州专区教师进修学院改建徐州专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

1966年徐州专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撤销;

1975年徐州地区教师进修班复校徐州地区革委会教育干部学校;

1978年徐州地区革委会教育干部学校升格徐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

1983年徐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徐州市教师进修班合并组建徐州市教师进修学院;

1983年徐州市教师进修学院更名徐州教育学院;

2007年徐州教育学院并入徐州工程学院。

合并以后:

2002年6月,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两校合并筹建徐州工程学院。

2005年3月,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正式建立徐州工程学院。

2007年6月,徐州教育学院整建制并入徐州工程学院。

2020年3月17日,徐州工程学院东校区规划通过审查,学校“一个校区集中办学”新格局正逐步形成。

师资力量据2022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600余人,博士学位440余人,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省级以上人才186人次。

专业学科建设据2022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9个教学单位。开设70个本科专业

针对应用型高校受制于狭隘“工程观”和“专业观”,忽视现实工程的综合性、系统性,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与现实工程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学校以“大工程观”引领应用性研究与服务地方,促进学科专业之间渗透交融。

2011-2016年,徐州工程学院学生获省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25篇、优秀毕业设计团队3个;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47项、省级项目206项;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际和国家级奖项850项,包括“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国际数学建模竞赛特等优胜提名奖等高层次奖项;2名学生被评为“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截至2021年10月,徐州工程学院拥有省重点建设学科5个。

优势专业及学科

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财务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江苏省特色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财务管理、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电算化、工程造价

江苏省重点专业:机械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江苏省一级重点建设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中国语言文学、生态学

交流合作截至2016年12月,徐州工程学院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建省级技术转移中心并建有分中心12个;与徐州市泉山区共建省级大学科技园(徐州2.5产业园),打造徐州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学校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举办了两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获批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截至2016年12月,徐州工程学院学校与美国、俄罗斯、德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20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徐州工程学院自2005开始招收自费留学生,2007年第一批留学生毕业。是接收江苏省“茉莉花”奖学金的高等院校之一,也是“留学江苏”培育学校之一。徐州工程学院为我国与亚、非、欧美等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培养出300余名国际学生,每年在校学习的外国国际学生约有百余人次,来自亚、非、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遍布在10个学院(部)。招生类别有本科生、校际交换生、汉语进修生、短期游学生。

几个王牌专业介绍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掌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基础理论、方法与技能,能在特种工程塑料、光电功能高分子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及其它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材料的改性、加工成型及应用、等领域从事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及营销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主要课程有材料科学基础、聚合物合成原理与工艺、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与设备、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高分子加工、新能源材料与应用、涂料制造与应用。就业方向主要是在新能源材料、石化、塑料、橡胶、化纤、涂料、胶粘剂、功能高分子材料、仿生医用材料、复合材料等材料技术领域内从事设计和研发、技术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工作。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掌握化妆品基础理论、工艺原理及工程技术等专业知识,具备化妆品产品配方技术开发能力,在化妆品应用、配方设计、产品制备等方面,从事化妆品产品研发、功效评价、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水平技术紧缺人才。主要课程有胶体与界面化学、化妆品学原理、化妆品原料学、化妆品工艺学、化妆品微生物学、化妆品安全与功效评价、化妆品技术与工程专业英语。就业方向主要在化妆品配方研发、性能评价、分析检测、美妆养护等行业从事化妆品原料生产、技术开发、分析检测、皮肤医学与美容、技术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工作。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具有综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信息资源管理、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信息组织和检索、计算机网络与应用、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与应用、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就业方向主要在企事业单位、各级政府部门等组织从事信息分析、信息管理和咨询服务、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

历年就业率:2018届徐州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为98.05%。2019届徐州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为95.70%。2020届徐州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为93.44%。2021届徐州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为97.41%。

学术资源

徐州工程学院图书馆由中心校区逸夫图书馆(建筑面积27700㎡)和城南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为17001㎡)组成,总面积44701㎡。有纸质文献183.36万册、电子图书178.99万种、数据库45个(自建数据库5个)。 “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信息中心”、“徐州文库”、“学位论文数据库”、“教学教参库”等是图书馆的特色文献资源。

非遗的意义和价值论文

非物质型的文化遗产属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结晶,属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一种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民间传统知识、手工技艺等,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非物质型文化遗产让高科技型的产物逐渐替代,反映出历史发展当中,人类慢慢淡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原生态化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与传承造成了一定阻碍。

为发扬中华民族的重要智慧结晶,我国对非物质型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愈发重视,相继颁布各种规范与条约,进而明确提到非物质型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以及传承工作的关键。所以,本文主要阐述非物质型文化遗产基本概念,探讨保护与传承的价值,以期提供相应参考与借鉴,给非物质型文化遗产良性发展提供助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滋养了纳西族多元的传统文化

纳西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在深远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是纳西方文明的起点,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又不断地与各种文化交流而逐渐丰满。纳西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是其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它像永不干涸的河床承载着纳西文明,使之得以薪火相传。

“它犹如民族文化的基因库,人文学科、自然学科都源于其中,文学艺术更是以非物质文化作为其生长的肥沃土壤。像诗歌艺术根植民歌民谣,小说创作的母胎是民间故事的口头传承一样。”

而今无论是大型实景演出《映像雪山》、民族歌舞汇演《丽水金沙》还是闻名遐迩的纳西古乐、东巴歌舞,其原初形态都是当地民族民间的音乐与舞蹈。

徐州工程学院的学术研究

截至2013年,徐州工程学院拥有1个国家高新技术研发机构,1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校外人文社科研究基地,9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6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校内科研机构。 国家高新技术研发机构(联合共建)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食品安全工程实验室分中心 江苏省工业设计中心徐州市工程车辆外观及功能设计研究中心 徐州工程学院省级重点实验室序号 实验室名称 实验室级别 所属学科 隶属学院 1 大型工程装备检测与控制 省重点建设实验室 机械工程 机电工程学院 2 食品资源开发与质量安全 省重点建设实验室 食品科学与工程 食品(生物)工程学院 徐州工程学院省级工程实验室实验室名称 实验室级别 所属学科 隶属学院 江苏省食品安全生物芯片检测技术工程实验室 省级工程实验室 食品科学与工程 食品(生物)工程学院 徐州工程学院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序号 名称 所属单位 共建单位 1 江苏省食品生物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食品(生物)工程学院 徐州市金地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徐州绿健乳业有限责任公司 2 江苏省农药中间体光气化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化学与化工学院 江苏蓝丰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3 江苏省杀菌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化学与化工学院 利民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4 江苏省还原染料及中间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化学与化工学院 徐州开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5 江苏省车载多媒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数学与物理科学学院 徐州格利尔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6 江苏省秸秆生物质成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机电工程学院 徐州万国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7 江苏省采煤机电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机电工程学院 江苏永达采煤机电缆制造有限公司 江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名称 负责人 合作单位 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张仲谋 徐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徐州工程学院市级重点实验室序号 实验室名称 实验室级别 所属学科 隶属学院 1 徐州市大型工程装备检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市级重点实验室 机械工程 机电工程学院 2 徐州市农药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 市级重点实验室 植物保护 化学化工学院 3 徐州市虚拟现实与多维信息处理 市级重点实验室 信息与通信工程 信电学院 4 徐州市农业资源质量监测及产地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 市级重点实验室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工程学院 5 徐州市新型电池材料重点实验室 市级重点实验室 材料科学与工程 数理学院 6 徐州市工程机械用材成形技术重点实验室 市级重点实验室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机电工程学院 7 徐州市结构安全与工程防灾重点实验室 市级重点实验室 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学院 8 徐州市物流工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市级重点实验室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学院 9 徐州市光电工程重点实验室 市级重点实验室 物理学 数理学院 徐州工程学院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序号 实验室名称 实验室级别 所属学科 隶属学院 1 徐州市生物质燃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市级 化学工程与技术 化学化工学院 2 徐州市珍稀植物快速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市级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工程学院 3 徐州市工程装备检测及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市级 机械工程 机电工程学院 4 徐州市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市级 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学院 5 徐州市生物食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市级 食品科学与工程 食品(生物)工程学院 6 徐州市物流技术与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市级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学院 7 徐州市工程结构诊断改造与防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市级 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学院 8 徐州市古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市级 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学院 9 徐州市工程机械虚拟仿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市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电工程学院 10 徐州市太阳能驱动LED照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市级 物理学 数理学院 11 徐州市薄膜太阳能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市级 物理学 数理学院 12 徐州环保涂层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市级 化学工程与技术 化学化工学院 13 徐州市水环境生态修复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市级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工程学院 14 徐州市机器视觉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市级 信息与通信工程 信电工程学院 15 徐州市工业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市级 艺术学 机电工程学院 16 徐州市有色金属新材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市级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机电工程学院 徐州工程学院校内科研机构序号 机构名称 负责人 依托单位 1 徐州工程学院物流工程与技术研究中心 张中强 管理学院 2 徐州工程学院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陈建明 管理学院 3 徐州工程学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研究所 黄忠东 管理学院 4 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研究所 韩海燕 外国语学院 5 徐州工程学院徐州体育产业文化研究所 张占平 体育学院 6 徐州工程学院古代戏曲小说研究所 齐慧源 人文学院 7 徐州工程学院徐州地方文化研究所 薛以伟 人文学院 8 徐州工程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 邵川 经济学院 9 徐州工程学院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所 孙勤 经济学院 10 徐州工程学院区域金融研究所 董金玲 经济学院 11 徐州工程学院金属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研究所 刘忆 机电工程学院 12 徐州工程学院金属压力加工研究所 于庆波 机电工程学院 13 徐州工程学院现代装备制造研究所 张佐营 机电工程学院 14 徐州工程学院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研究所 李超 食品(生物)工程学院 15 徐州工程学院智能系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 刘红玲 信电工程学院 16 徐州工程学院控制工程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 邵晓根 信电工程学院 17 徐州工程学院受损环境生态修复研究所 梁峙 环境工程学院 18 徐州工程学院珍稀植物繁育研究所 徐德兰 环境工程学院 19 徐州工程学院应用计算化学研究中心 陈艳 化学化工学院 20 徐州工程学院新材料与技术研究所 董黎明 化学化工学院 21 徐州工程学院材料表面科学研究所 种法力 数理学院 2006年以来,徐州工程学院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70项、市厅级科研项目230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规划项目11项,获得省部级社科成果奖20项、科技成果奖10项。成功举办了“全国农业环境问题学术研讨会”、“中国·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全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讨会”等一系列高水平学术交流会议;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被EI、SCI收录99篇。2009年至2013年,徐州工程学院承担和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99项、横向课题381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37项。 国家级科研项目序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项目类别1采动岩体蠕变-渗流耦合动力学行为的实试验和理论基础研究李天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明代词学研究张仲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基于关键块运动原理的采场动压控制研究李国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沛县龙固中三村可再生能源与建筑集成示范工程唐 翔“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5地方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与注册工程师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殷惠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织构化粗错表面的减摩机理与润滑计算模型研究黄传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地方院校土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姜 慧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基于模型集群分析技术的变量选择与模型评价新方法研究冯长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用超临界醇解和分级萃取法研究褐煤的含氧桥键类型和高附加值利用冯长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温度与地应力耦合作用下岩石的损伤演化及破裂机理研究张连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基于高性能材料CFRP索德超大跨桥梁原型设计与相关问题研究殷惠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智能图像火焰检测装置杨根喜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3节能防火建筑围护材料与设备制造关键技术李菊丽国家科技部扶持科研院所专项资金项目14蝙蝠蛾拟青霉培养物饲料添加剂的新技术开发与应用陈安徽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5转糖基b-半乳糖甘酶制备和低聚乳糖双歧因子乳制品的产业化李 勇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16高温作用下煤系岩层介质的蠕变损伤演化规律研究张连英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7ZnO低维结构的稀土离子掺杂及其高压物性研究潘跃武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8岩溶含水层四氯化碳污染生物修复机理及调控韩宝平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9《六十种曲》研究马 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20异质适配层改善钨/铜第一壁部件服役性能及机理研究种法力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1土壤污染有机磷农药降解菌多样性及其分子生态效应研究李同祥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2明代词人群体流派研究张仲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新型高效农村污水再生利用技术示范应用刘 强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4银杏叶食用菌复合保健饮料的技术集成示范与培训王乃馨国家星火计划项目

上一篇:西北植物学报每期什么时候出

下一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审稿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