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杂志官网

发布时间:2023-02-19 06:40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杂志官网

Clin Chem 7.292

Crit Rew Clin Lab Sci 4.677

Advan Clin Chem 3.367

Clin Chem Lab Med 3.595

Clin Biochem 2.573

Arch Pathol Lab Med 4.094

Clin Chim Acta 2.615

Biochem Medica 2.114

Clin Lab Med 2.598

Ann Lab Med 2.803

Int J Lab Hematol 2.141

Ann Clin Biochem 2.044

J Clin Lab Anal 1.504

Scand J Clin Lab Invest 1.475

Lab Med 1.084

J Med Biochem 暂无

Clin Lab 0.940

Ann Clin Lab sci 0.927

国内杂志: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文核心)

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

临床检验杂志(科技核心)

检验医学(科技核心)

医学检验与临床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实验与检验医学

临床输血与检验(科技核心)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科技核心)

中国实验诊断学(科技核心)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科技核心)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科技核心)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科技核心)

中国免疫学杂志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杨晓明的发表论文

李黎,黄仕和,杨晓明。细胞因子疫苗的研究进展。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0,23(7):781-785。孟胜利,徐葛林,程满荣,舒祥,吴杰,严家新,杨晓明。中国狂犬病病毒遗传多样性分析。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0,23(5):449-454。潘勇兵,张爱华,胡迪超,闭兰,杨晓明。 抗CD25人鼠嵌合抗体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瞬时表达。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0,23(2):113-117。卢佳丽 杨晓明。核分枝杆菌的免疫学研究进展。微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0,38(1):74-78。陈伟,杨晓明,黄佐林,李军,孙文,徐葛林,郑新雄,张隆明,郑景山,张良豪,廖学有,洪孔清,祝玉桃,邓化芳。冻干无佐剂Vero细胞CTN狂犬病疫苗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9,30(12):1261-1264。李新国,袁军,张洋,孙晓芳,项美娟,杨晓明。Lowry法测定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蛋白含量干扰现象的排除。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9,22(10):1029-1031。吕宏亮,王栋,杨培豫,张万林,何海蓉,付秀花,崔松奇,程婷,高彤民,杨晓明,胡启毅。兽用灭活纯化狂犬病疫苗生产工艺的优化。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9,22(9):882-886。胡迪超,张爱华,杨晓明。人鼠嵌合抗体的基因构建。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9,22(9):933-936。孟胜利,徐葛林,吴杰,严家新,杨晓明。中国12株狂犬病街毒株G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9,25(6):497-501。孟胜利,刘红,胡岱霖,朱理业,徐葛林,吴杰,杨晓明,严家新。安徽省阜阳市狂犬病街毒株G基因序列分析。中国热带医学 2009,(10):1966-1968。杨晓明。生物制品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上海预防医学2009,21(7):351-353。孟胜利,杨晓明。登革热病原学及疫苗研究进展。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9,32(1):12-18。徐葛林,严家新,张永振,董关木,唐建蓉,杨晓明,孟胜利,吴杰,肖奇友,周敦金,朱凤才,王萍, 王定明, 明平刚。我国各地区动物狂犬病街毒的检测及分析。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8,26(8):463-466梁婧,徐葛林,黄晓媛,王继麟,孙文,夏飞,杨晓明。 检测轮状病毒滴度的荧光灶法的改进。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21(7):620-622梁婧,杨晓明。人轮状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功能研究进展。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21(3):107-109。吴永强,董关木,秦思远,杨晓明。大容量人源天然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21(8):647-650。梁婧,徐葛林,黄晓媛,王继麟,孙文,夏飞,Kapikian AZ,杨晓明。检测轮状病毒滴度的荧光灶法的改进。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21(7):620-622。董关木,徐葛林,肖奇友,王定明,胡月梅,周敦金,王萍,张永振,杨晓明,朱风才,王昭孝,罗述斌,罗同勇。家养犬、猫及野生动物中狂犬病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及我国不同类型狂犬病疫苗免疫效果观测研究。病毒学报 2007,23(6):417-422。李东,国泰,杨晓明。轮状病毒疫苗的研究现状。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20(11):863-865。明平刚,徐葛林,严家新,吴杰,明贺田,周敦金,肖奇友,杨晓明。新分离5株狂犬病毒街毒株N和G 基因的序列分析。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20(8):553-556。孟胜利,徐葛林,明平刚,孙文,吴杰,杨晓明,严家新。狂犬病毒疫苗株CTN-1八代次N和G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中国人兽共患病学学报 2007,23(4):327-336。侯启明,马霄,田博,刘德铮,肖詹荣,杨晓明,陈平纡,项美娟,付惠兰,吴玫,王梨苹,梁雅文,张路民,张庶民。中国不同区域婴儿抗百日咳 白喉 破伤风母体抗体水平的调查。中国计划免疫 2006;12(3):209-211。熊晓培,杨晓明。炭疽杆菌毒素致病机制及炭疽疫苗的研究进展。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6;19(6):653-656王丽婵,张庶民,余模松,杨晓明。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基因B的原核表达。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6(26):418-421。明平刚,孙文,徐葛林,吴杰,杨晓明,严家新。中国狂犬病毒疫苗株CTN-1-V三个代次的GP基因序列分析。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6;19(3):217-235,235。王丽婵,张庶民,余模松,杨晓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基因克隆、表达、纯化与鉴定。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6;19(2):120-123。萍萍,杨晓明,方志正,易玲,吴杰,郑新雄。SARS病毒NS-1株稳定性及培养条件的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5;33(1):1-5。李萍萍,杨晓明,方志正,张爱华,刘俊生,孙文,易令,夏智,吴杰,郑新雄,鲁建忠。SARS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其质量控制。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5;18(5):390-393。李萍萍,杨晓明,张爱华,易令,刘俊生,吴杰,鲁建忠,郑新雄,方志正。SARS病毒NS-1株三级毒种库的建立。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5;18(3):227-228。杨晓明,李策生,方志正,张爱华,人SARS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生物活性的研究。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5;18(3):1-4。李策生,张爱华,林连珍,李星,刘俊生,杨晓明。SD法灭活血浆中SARS冠状病毒的试验观察。微循环学杂志。2005;15(2):26-27。刘国安,杨晓明,葛瑞昌,何长民。百日咳毒素的等电点测定及层析分离。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4):68-70。杨晓明,乔瑞洁。重组百日咳毒素S1亚单位的表达、纯化及免疫原性。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3;31(4):24-27。乔瑞洁,杨晓明。百日咳毒素S1亚单位的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研究。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3;16(4):205-207。杨晓明。百日咳疫苗现状及发展方向。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3;16(2):128-130。乔瑞洁,杨晓明。肽核酸。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9;27(1):86-90。刘方蕾,乔瑞洁,杨晓明。血凝法检测百日咳毒素及丝状血凝素。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年刊。1999。秦力,杨晓明,鲁劲民等。发酵罐生产无细胞百日咳杆菌免疫原。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8;26(4):41-45。何长民,陈爱荣,陈平纡,杨晓明等。吸附无细胞百日咳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III期临床人体接种反应和血清学效果观察报告。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8;26(4):25-30。秦力,刘方蕾,杨晓明等。百日咳杆菌丝状血凝素的纯化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7;25(2):12-16。王祖森,杨晓明。百日咳毒素及其应用。卫生研究。1998, 27(Suppl):158-165。孙述学,杨晓明等。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乙型肝炎联合疫苗的实验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7;25(4):21-23。杨晓明,秦力。不同减毒方法对无细胞百日咳菌苗减毒效果的比较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7;25(3):22-26。杨晓明,何长民。百日咳杆菌粘着素的分子克隆、表达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7;25(4):1-11。杨晓明,何长民。百日咳杆菌生物学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6;24(1):65-68。杨晓明,陈爱荣,何长民。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质量控制的研究。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4;22(1):23-29。杨晓明,陈平纡,何长民。吸附百日咳无细胞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菌苗配方的实验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4;23(1):7-10。田效恩,何长民,秦进才,杨晓明等。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免疫接种反应及血清学效果观察。中华流行病学。1993;14(3):155-159。陈爱荣,杨晓明,何长民。百日咳无细胞菌苗的稳定性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3;22(1):31-34。陈平纡,杨晓明,何长民。ELISA在检测百日咳杆菌免疫原中的应用。上海免疫学杂志。1992;12(1):27-29。王祖森,杨晓明,何长民。中华仓鼠卵巢细胞在检测百日咳杆菌免疫原中的应用。上海免疫学杂志。1992;12(2):47-49。何长民,杨晓明,陈平纡,陈爱荣。无细胞百日咳菌苗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研究。上海免疫学杂志。1991;11(5):289-293。何长民,杨晓明。人血结合珠蛋白的纯化和检定。中华输血杂志。1988;1(3):108-111。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是核心吗

是的。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81年创刊,是中国科协所属的科技期刊,为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系列杂志之一,由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编辑出版。旨在反映我国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为本专业科研工作者提供信息服务,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胡国强的研究方向

1.循证医学与免疫学2.感染性疾病流行学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T4/T8双标记细胞研究. 中国免疫学杂志 1988年第5期.2.认识肝炎病毒的历史. 中华医史杂志 1994;24(4):200 ISSN0255—7053/CN11—2155/R3.疫苗接种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1994;28(5):310ISSN0255—9624/CN11—2150/R4.血清检测抗—HCV和用HCV—RNA筛查献血员HCV感染者的研究.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1999;11(2):117 ISSN1005—376X CN21—1326R5.肝胆管结石患者肝动脉血、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IL—2R+细胞的研究.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1999;16(1):8 ISSN1005—5494/CN21—1340/R6.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探索.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999;1:39 ISSN1002—1701/CN33—1050/G47.酸返流性疾病.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1998;15(2):121 ISSN1005—5495/CN21—1340/R8.发现HIV年表. 中华医史杂志 1998;28(4):封三 ISSN0255—7053/CN11—2155/R9.左心功能不全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临床医学 1995;15(1):30 ISSN1003—3548/CN41—1116/R10.针对结核菌的细胞免疫应答.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1995;13(6):491ISSN1001—5248/CN12——Lambert综合征.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1997;14(6):339 ISSN1005—5494/CN21—1340/R12. HIV感染与神经精神损害. . 中国民政医学杂志 1994;6(1):32 ISSN1002—4719/CN11—2556/R13. 免疫药理学及其临床应用. 西北药学杂志 1995;10(5):233 ISSN1004—2407/CN61—1108/R14.血液粘滞度与心血管病菌关系. 心血管病学进展 1993;14(4):232ISSN1004—3934/CN51—1187/R15.放射免疫测定法创建者—罗莎琳﹒耶洛. 放射免疫学杂志 1994;7(2):122CN31—1680/R16.疟疾疫苗的研究状况.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1994;22(4)40 ISSN1005—5673/CN62—1120/R17.胎儿、新生儿免疫系统和HIV复制. 1995中国国际艾滋病防治研讨会论文集在欧洲地区预防百日咳的策略. 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1998;15(1):32ISSN1001—1234/CN42—1185/R19.戊型肝炎病毒及其临床检测的评价.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94;15(5):206 CN51—1298/R20.世界卫生组织发展麻疹新疫苗的策略. 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1996;13(1):35 ISSN1001—1234/CN42—1185/R21.精神缺陷与医学治疗. 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1994;11(3):141 ISSN1001—1234/CN42—1185/R22.针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免疫应答.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1996;19(3):12ISSN1001—1129/CN31—病毒相关疾病与免疫应答.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1997;20(6):7ISSN1001—1124/CN31—1370/R24.膀胱内灌注卡介苗治疗膀胱癌机理的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94;21:184 ISSN1000—8225/CN37—1108/R25.美国妇女经济地位对妇产科癌症的影响. 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1997;14(4):180 ISSN1001—1234/CN42—1185/R26.非洲撒哈拉地区孕妇疟疾流行及控制策略. 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1999;16(2):82 ISSN1001—1234/CN42—1185/R27.甲型 肝炎灭活疫苗的应用现状.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1994;17(2):66ISSN1001—1129/CN31—1370/R28.针对血小板Ⅱb/Ⅲa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在治疗冠心病中的应用.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1994;17(5):289 ISSN1001—1013/CN51/1255/R29.气管深部咯出物病理诊断1例报告. 临床医学 1998;18(7):18 ISSN1003-3548/CN41-1116/R30.《传染病学》全国高等医学专科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ISSN7-117-03939-62.31.消除结核 战胜贫穷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02;17(6):14 ISSN 1000-80393.32.美国甲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应用方案 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2):77 ISSN1001-12346.33.战胜结核-2002年世界结核病主题 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2002;19(4):183ISSN1001-12347.34.有关SARS的报道 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2003;20(2):92 ISSN1001-123435.加拿大SARS流行概况.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2003;20(4):161—162 ISSN1001-123436.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T细胞亚群Meta分析。中国免疫学杂志2006年22卷2期,176~179页。

感冒都要吃抗生素?错错错!

进入大雪节气,大家又开始了跟各种病毒、细菌死磕的季节,也到了纠结“头孢唑林、头孢克肟、阿莫西林、青霉素……”吃还是不吃的时候。不敢吃的原因,就是怕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来了,感冒都需要吃抗生素吗?耐药性是怎么发生的?抗生素的耐药性可破吗?怎么破?

抗生素对八成感冒无效,你还在吃吃吃吗?

千万别再相信“吃点儿抗生素,感冒好得更快些”的谣言。因为人家感冒,也是分门分派的,不同门派的克星自然不同,万不可“一视同仁”。

感冒也叫伤风,学名叫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主要分为两种,病毒性的和细菌性的。通常来说,病毒性感染居多,能达到80左右,其中,鼻病毒、冠状病毒能占到60%。而细菌性感冒,则主要是由肺炎链球菌等引起的。

这么说,好像还是有些抽象,我们还是从最直观的症状来分辨这两种感冒吧。

病毒性感冒的症状主要是咽喉不适,流清鼻涕,轻微咳嗽,打喷嚏,鼻塞。有时也会发烧,但很少高烧到40度以上。而细菌性感冒的典型症状就是发高烧,流脓鼻涕(黄色的),咽喉肿痛,区别还是很明显的。所以,如果你清鼻涕流成河,跟过敏似的喷嚏不断,那很可能是被病毒性感冒袭击;如果你有脓鼻涕、浓痰,嗓子疼,还伴随高烧,那基本就可以断定是细菌性感冒了。

宝贝,你可能染上了病毒性感冒!

成人对自己的症状会比较敏感,看医生时也能清楚描述,那还不太会表达的小朋友得了感冒,怎么来区分种类呢?简单,扎指头做个血常规检查就行了。

如果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较高,就是细菌性感冒;如果白细胞正常或者较低,其他的淋巴细胞等计数较高,则是病毒引发的感冒。

分清病症了,该轮到抗生素上阵了吧?且慢!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管用哦!没错,就是那个只占感冒10-20%的少数派。而每年会问候你两三次的病毒性感冒,诱发它的病毒种类可达200种之多,目前在治疗方面仍处于“对症”治疗阶段。简言之,就是说,抗生素对八成的感冒都是没有作用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鼻病毒是造成普通感冒的主要原因

这与抗生素的制敌方式有关:它主要是通过干扰细菌核酸的合成、抑制核糖体的功能、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及叶酸的代谢等方式来杀死细菌,或者抑制细菌繁殖帮助免疫力杀死细菌。而病毒没有核糖体细胞壁,也没有相应的代谢方式,核酸合成也在人体细胞里进行,所以,抗生素遇到病毒,只能干着急,着实是无从下手。

1928年9月3日,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

小小细菌,为啥能耐药?

我们知道,抗生素对抗细菌性感冒确实是一把好手,但并非总能克敌制胜。因为细菌具有耐药性!

目前,几乎所有的病原菌都表现出耐药性,甚至还出现了很多多重耐药菌,也就是所谓的“超级细菌”。那么问题来了,这些细菌为什么会产生耐药性的呢?

其实这很好理解。如果你要杀死一种生物,它肯定会反抗。谁会乖乖交出自己的生命呢?细菌也不外如是。细菌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几十亿年,怎么会那么容易被灭绝呢?抗生素也是本来就在自然界存在的一种物质,细菌为了不被抗生素消灭,便会进化出耐药性;而那些能产生抗生素的细菌为了防止被自己产生的抗生素杀死,也会产生耐药性。所以你看,抗生素耐药性其实是一种自然现象。

不过,如今抗生素的滥用,加剧了耐药性这一现象。为何滥用会加剧耐药性呢?因为细菌的突变几率非常高,每一个细菌都有自己独特的基因组。无论何时,总是有一部分细菌对特定抗生素耐药。而滥用抗生素,就使得其他不耐药的细菌死亡,而耐药的细菌获得了生存机会,从而大量繁殖。耐药性就由此产生。

有的抗生素耐药基因在质粒上。质粒是一种独立于基因组的环状DNA,可以在不同细菌之间交流。所以,如果这种有耐药基因的质粒在细菌间复制交流,那很快就会出现一大群耐药细菌。从一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都是有可能的。这也是抗生素耐药性转变成全球性问题的一个原因。

即便一个细菌本来没有抗药性,但如果接受了抗生素刺激而并没有被杀死(比如只服用了几次而没有全疗程服用),其基因就会产生对应变化来抵抗抗生素。如果许多代细菌都受到了同样不足的抗生素刺激,那么这种基因变化就会稳定下来,并且遗传给下一代。因此,服用抗生素时,一定要严格遵医嘱或者按照说明书服用。不要自己随便吃几天就算完。当然,过量服用抗生素也是不好的,会损害人体正常的肠道菌群。

细菌有好坏之分,但它们在抗生素眼中是一样样的,遇到了一律杀无赦

耐药性是如何产生的?

好吧,我们接受细菌必然会产生耐药性这一自然现象,可是,这些家伙是怎么产生耐药性的呢?

细菌产生耐药性主要有四种途径。

第一种是产生灭活酶或者钝化酶。如β-内酞胺酶、氨基糖昔类钝化酶、氯霉素乙酞转移酶和MLS钝化酶等。这些酶会使得进入细菌细胞内的抗生素改变结构或者失去活性,从而不会对细菌产生影响。

第二种是细菌细胞膜的渗透性改变。这又有两种机制,其一是不让抗生素进入细胞膜。细胞膜相当于细胞的大门。要进入细胞膜,必须要通过特别的通道。本来抗生素都是通过一些膜孔蛋白进入细胞膜的。耐药性细菌会将这种膜孔蛋白进化消失,抗生素就无法进入细胞了。其二是产生消耗能量的转移泵。这种泵可以将进入细胞的抗生素再泵出细胞,进来多少就赶走多少,所以这也是一种耐药性的方式。

第三种是抗生素作用的靶点产生突变,无法与抗生素结合。抗生素要产生作用,都要有一个作用靶点。比如,青霉素要和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才能抑制细菌生长。如果青霉素结合蛋白突变,青霉素无法跟它结合,就无法发挥作用,从而使细菌对青霉素耐药。或者是产生一种新的可以和抗生素结合的蛋白,但是没有具体作用,通过这种竞争性作用来减轻抗生素对细菌的“危害”。

第四种是细菌形成一种被膜,完全阻止抗生素进入。

抗生素的耐药性,怎么破?

处理抗生素耐药性没有一个单一的、一劳永逸的方法,必须多学科协作才有可能解决。

要应对抗生素耐药性问题,首先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将抗生素归为处方药,不要轻易在药房买到。

其次要注意循环使用抗生素,一段时间只用一种,这样可以让细菌在适应一种抗生素后被另一种杀死,过一段时间前一种又可以恢复效用。

第三,严格控制养殖业的抗生素用量。目前,养殖业对家禽家畜使用抗生素的情况太多,抗生素滥用的情况非常普遍。有的人可能会有疑问,对动物抗生素滥用对人类有什么影响?你想想,给牛注射抗生素后,抗生素可能存在于牛奶中进入人体,而人体有正常菌群,菌群中的细菌就会逐渐在这种轻微抗生素刺激下获得耐药性。

第四,要在医院等敏感区域建立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防止携带耐药性细菌的人群交叉感染细菌。要知道,细菌的传播是非常简单的,呼吸就会传播细菌。

第五,医药公司也要努力开发新种类的抗生素。仔细观察药品市场,你就会发现,已经很久没有发现新抗生素了。最近几十年,科研人员一直在进行半合成抗生素的工作,进展缓慢。

上面的建议比较偏向宏观和社会整体规范层面,下面就抛出三条对咱们普通人来说人人有责的“禁令”。

禁令一:不要随便服用抗生素,也不要随便要求医生开抗生素。必须先发现抗生素适应征,才能使用抗生素。要知道减少耐药性的唯一法门就是减少抗生素使用量。非必要,不使用。

禁令二:不要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随便吃抗生素。普通的感冒或者嗓子疼不需服用抗生素。只需对应缓解症状即可。

禁令三:在疗程内要用足抗生素,不要吃几天觉得病好了就自行停药。因为当你觉得病好了的时候,其实细菌通常并没有被杀干净。体内余下的细菌会逃脱免疫力的作用,偷偷进化出抵抗抗生素的基因。所以,一定要按疗程服用,吃够剂量!

参考文献:

1.高美英. 抗生素耐药性的挑战与控制对策[J]. 医药导报, 2004, 23(4):210-212.

as t, Alejandro Amézquita, Thomas Backhaus,等. 抗生素耐药性环境中产生和转移的人类健康风险评估(HHRA)[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4, 02期(02).

3.李显志, 张丽. 细菌抗生素耐药性:耐药机制与控制策略[J].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1, 第5期(5):445-455.

4.曹志伟. 抗生素耐药性机理及对策[J]. 医药产业资讯, 2006, 2:43-44.

5.姜英, 王秉瑞. 抗生素耐药性机理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03, 03期(3):74-78.

6.高美英. 抗生素耐药性的起源、传播和对策[J]. 抗感染药学, 2005, 01期(1):1-3.

7.戴纪刚, 张国强, 黄小兵,等. 抗生素科学发展简史[J]. 中华医史杂志, 1999, (02):88-91.

8.奚小土, 罗翌. 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现状[J]. 西部中医药, 2004, 17(11):5-7.

9.韩宁, 王红霞, 张艳萍,等. 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和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血常规检测对比分析[J]. 吉林医学, 2014, 21期(21):4685-4686.

上一篇: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如何撤稿

下一篇:重庆邮电大学社科版投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