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地球物理学报英文文献数目

发布时间:2023-02-18 00:15

地球物理学报英文文献数目

由于SCI是科学引文索引,因此SCI检索的期刊也好,文献也好,是偏向科学技术方向的,也就是偏理科一些,其实每个检索工具基本都有所侧重,例如EI就侧重工程技术方向。

我国被SCI检索的期刊名称:

1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MMM英文版) 2 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 3 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版) 4 代数集刊(英文版) 5 地球物理学报 6 地质学报、土壤圈(英文版) 7 分析化学 8 钢铁研究学报(英文版) 9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0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英文版) 11 高分子科学(英文版) 12 高分子学报 13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14 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 15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中文) 16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中文) 17 化学学报 18 计算数学(英文版) 19 结构化学 20 科学通报(英文版) 21 理论物理通讯(英文版) 22 力学学报(英文版) 23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4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25 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英文版) 26 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文版) 27 数学年刊B辑(英文版) 28 数学物理学报(英文版) 29 数学学报(英文版) 30 无机材料学报 31 无机化学学报 32 武汉工业大学学报(材料科学英文版) 33 物理化学学报 34 物理学报 35 物理学报—海外版 36 稀土学报(英文版) 37 稀有金属(英文版) 38 稀有金属与材料工程 39 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 40 有机化学 41 植物学报(英文) 42 中国海洋工程(英文版) 43 中国化学(英文版) 44 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 45 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 46 中国科学A辑(英文版) 47 中国科学B辑(英文版) 48 中国科学C辑(英文版) 49 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 50 中国科学E辑(英文版) 51 中国文学(英文版) 52 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 53 中国药理学报 54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 55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56 自然科学进展(英文版)

参考文献

安昌强,宋仲和,陈国英,陈立华,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1993.中国西北地区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地球物理学报,36(3):317~325

陈国英,宋仲和,安昌强,陈立华,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1991.华北地区三维地壳上地幔结构.地球物理学报,34(2):172~181

陈立华,宋仲和,安昌强,陈国英,庄真,傅竹武,胡家富,吕梓龄.1992.中国南北带地壳上地幔三维面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地球物理学报,35(5):574~583

董颐珍.1997.秦巴地区QB-1测线地震测深成果介绍.见:袁学诚主编,阿尔泰-台湾地学断面论文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65~175

高锐,吴功建.1996.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模型与现今地球动力学过程。《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构造和形成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138~148

阚荣举,韩源.1992.云南遮放至马龙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李立.1996.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电性特征.地球物理学报,36(增刊):136~139

李秋生,卢德源,高锐,李敬卫,范井义,熊贤明,张之英,刘文,李英康,闫全人,李德兴.2000.横跨西昆仑-塔里木接触带的爆炸地震探测.中国科学(D 辑),30(增刊):16~21

林中洋,蔡文伯,陈学波,王椿镛.1992.青海门源至福建宁德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卢德源,李秋生,高锐,李英康,李德兴,刘文,张之英.2000.横跨天山的人工爆炸地震剖面.科学通报,45(9):982~987

卢造勋,夏怀宽.1992.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至辽宁东沟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马杏垣,刘昌栓,刘国栋.1991.江苏响水至内蒙古满都拉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质出版社

潘裕生,孔祥儒主编.1998.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演化和动力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20

彭聪,高锐.2000.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岩石圈/软流圈结构横向变化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

宋仲和,安昌强,陈国英,陈立华,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1991.中国西部三维速度结构及其各向异性.地球物理学报,34(6):694~707

宋仲和,陈国英,安昌强,陈立华,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1992.中国东部及其相邻海域S波三维速度结构.地球物理学报,35(3):316~330

孙武城,马宝林,宋松岩,胡鸿翔.1992.湖北随州至内蒙古喀喇沁旗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孙武城,徐杰,扬主恩,张先康.1992.上海奉贤至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汪集旸.1997.深部地热岩石圈研究中的意义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见:张炳喜,洪大卫,吴宣志编,岩石圈研究的现代方法.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13~126

吴功建,高锐,余钦范,程庆云,孟令顺,董学斌,崔作舟,尹周勋,沈显杰,周姚秀.1991.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综合地球物理调查与研究.地球物理学报,34(5):552~562

熊绍柏,赖明惠,刘若宾,于桂生.1993.屯溪—温州地带的岩石圈结构与速度分布.见:李继亮主编,东南大陆岩石圈结构与地质演化.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50~256

胥颐,刘福田,刘建华,孙若昧.2000.天山地震带的地壳结构与强震构造环境.地球物理学报,43(2):184~193

徐新忠,齐雄飞,扬长来,党淑娟.1993.青海花石峡—甘肃阿克塞人工爆破地震测深成果.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北京:地震出版社,80p

徐新忠,王有学,蒋亚明,党淑娟,聂定平.1997.新疆可可托海-甘肃阿克塞人工爆破地震测深剖面的地壳速度结构研究及其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见袁学诚主编,阿尔泰-台湾地学断面论文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13

尹周勋,赖明惠,熊绍柏,刘宏兵,滕吉文,孔祥儒.1999.华南连县—博罗—港口地带地壳结构及速度分布的爆炸地震探测结果.地球物理学报,42(3):383~392

袁学诚主编.1996.中国地球物理图集,国际岩石圈委员会201 号出版物,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贻侠,孙运生,张兴洲,杨宝俊.1998.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北京:地质出版社

章惠芳.1988.广西柳州爆破观测和桂东地区地壳结构.中国大陆深部构造的研究与进展.北京:地质出版社

章惠芳.1988.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泉州爆破深地震测深资料的再解释.中国地震,4(2):96~102

赵俊猛,李植纯,马宗晋.2003.天山分段性的地球物学分析.北京:地学前缘,第10特刊,125~131

郑晔,滕吉文.1989.随县—马鞍山地带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及郯庐构造带南段的某些特征.地球物理学报,32(6):48~659

朱介寿.1997.中国及其邻区地球三维结构初始模型的建立.地球物理学报,40(5):623~638

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宋仲和,陈国英,安昌强,陈立华.1992.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地壳与上地幔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地球物理学报,35(6):694~709

EI,SCI分别是什么报刊杂志的代号?

SCI(科学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和地区均以被SCI收录及引证的论文情况来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从SCI的严格的选刊原则及严格的专家评审制度来看,它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较真实地反映了论文的水平和质量。根据SCI收录及被引证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术水平的发展情况。特别是每年一次的SCI论文排名成了判断一个学校科研水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准。 SCI以《期刊目次》(Current Content)作为数据源,目前自然科学数据库有五千多种期刊,其中生命科学辑收录1350种;工程与计算机技术辑收录 1030种;临床医学辑收990种;农业、生物环境科学辑收录950种;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辑收录900种期刊。各种版本收录范围不尽相同:
印刷版(SCI) 双月刊 3,500种
联机版(SciSearch) 周更新 5,600种
光盘版(带文摘)(SCICDE) 月更新 3,500种(同印刷版)
网络版(SCIExpanded) 周更新 5,600种(同联机版)
部分科研工作者将SCI戏称为STUPID CHINESE IDEA。
上世纪80年代末由南京大学最先将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当时处于转型期,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缺少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二是某些专业国内专家很少,国际上通行的同行评议不现实。
“SCI目前已成为衡量国内大学、科研机构和科学工作者学术水平的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尺度”。
然而SCI原本只是一种强大的文献检索工具。它不同于按主题或分类途径检索文献的常规做法,而是设置了独特的“引文索引”,即将一篇文献作为检索词,通过收录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和跟踪其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来掌握该研究课题的来龙去脉,从而迅速发现与其相关的研究文献。“越查越旧,越查越新,越查越深”这是科学引文索引建立的宗旨。SCI是一个客观的评价工具,但它只能作为评价工作中的一个角度,不能代表被评价对象的全部。
SCI收录中国期刊 (2006)
出版地
收录库
刊名
刊期
ISSN
影响
因子
CHINA
SCI
ACTA CHIMICA SINICA《化学学报》(中文版)
Semimonthly
0567-7351
0.643
CHINA
SCI
ACTA MECHANICA SINICA《力学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0567-7718
0.587
CHINA
SCI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
Monthly
1671-4083
0.884
CHINA
SCI
ACTA PHYSICA SINICA《物理学报》(中文版)
Monthly
1000-3290
1.130
CHINA
SCI
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英文版)
Bimonthly
1001-0602
1.729
CHINA
SCI
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CHINESE《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文版)
Monthly
0251-0790
0.796
CHINA
SCI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中国化学》(英文版)
Bimonthly
1001-604X
0.592
CHINA
SC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Monthly
0366-6999
0.393
CHINA
SCI
CHINESE PHYSICS《中国物理》(物理学报一海外版) (英文版)
Monthly
1009-1963
1.347
CHINA
SCI
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
Monthly
0256-307X
1.095
CHINA
SC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英文版)
Semimonthly
1001-6538
0.593
CHINA
SCI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理论物理通讯》(英文版)
Monthly
0253-6102
0.666
CHINA
SCI
EPISODES《地质幕》(英文版)
Quarterly
0705-3797
1.020
CHINA
SCI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MATHEMATICS《中国科学A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6-9283
0.247
CHINA
SCI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CHEMISTRY《中国科学B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6-9291
0.541
CHINA
SCI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C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6-9305
0.440
CHINA
SCI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
Monthly
1006-9313
0.801
CHINA
SCI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中国科学E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6-9321
0.355
CHINA
SCI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G-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中国科学G辑》(英文版)
Bimonthly
1672-1799
HONG KONG
SCI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Monthly
0929-6646
0.418
TAIWAN
SCI
BOTANICAL BULLETIN OF ACADEMIA SINICA
Quarterly
0006-8063
0.506
TAIWAN
SCI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Bimonthly
0577-9073
0.372
TAIWAN
SCI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
Quarterly
0304-4920
1.143
TAIWAN
SCI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Bimonthly
0009-4536
0.475
TAIWAN
SCI
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Bimonthly
0368-1653
0.268
TAIWAN
SCI
STATISTICA SINICA
Quarterly
1017-0405
1.336
TAIWAN
SCI
TAIWANESE JOURNAL OF MATHEMATICS
Quarterly
1027-5487
0.286
TAIWAN
SCI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Quarterly
1017-0839
0.320
TAIWAN
SCI
ZOOLOGICAL STUDIES
Quarterly
1021-5506
0.533
CHINA
SCI-E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中文版)
Monthly
0582-9879
0.524
CHINA
SCI-E
ACTA BOTANICA SINICA《植物学报》(中文版)
Monthly
0577-7496
0.321
CHINA
SCI-E
ACTA CHIMICA SINICA《化学学报》(中文版)
Semimonthly
0567-7351
0.643
CHINA
SCI-E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地质学报》(英文版)
Quarterly
1000-9515
1.040
CHINA
SCI-E
ACTA MECHANICA SINICA《力学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0567-7718
0.587
CHINA
SCI-E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
Quarterly
0894-9166
0.389
CHINA
SCI-E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金属学报》
Monthly
0412-1961
0.247
CHINA
SCI-E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海洋学报(英文版)
Quarterly
0253-505X
CHINA
SCI-E
ACTA PETROLOGICA SINICA《岩石学报》(中文版)
Quarterly
1000-0569
1.078
CHINA
SCI-E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
Monthly
1671-4083
0.884
CHINA
SCI-E
ACTA PHYSICA SINICA《物理学报》(中文版)
Monthly
1000-3290
1.130
CHINA
SCI-E
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物理化学学报》(中文版))
Irregular
1000-6818
0.468
CHINA
SCI-E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1671-4083
0.884
CHINA
SCI-E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植物分类学报》(中文版)
Bimonthly
0529-1526
CHINA
SCI-E
ACTA POLYMERICA SINICA《高分子学报》(中文版)
Bimonthly
1000-3304
0.351
CHINA
SCI-E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版)
Bimonthly
0256-1530
0.449
CHINA
SCI-E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
Monthly
0253-4827
0.251
CHINA
SCI-E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亚洲男性学》(英文版)
Quarterly
1008-682X
1.064
CHINA
SCI-E
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英文版)
Bimonthly
1001-0602
1.729
CHINA
SCI-E
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CHINESE《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文版)
Monthly
0251-0790
0.796
CHINA
SCI-E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英文版)
Quarterly
1005-9040
0.370
CHINA
SCI-E
CHINA OCEAN ENGINEERING《中国海洋工程》(英文版)
Quarterly
0890-5487
0.413
CHINA
SCI-E
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 SERIES B《数学年刊B辑》(英文版)
Quarterly
0252-9599
0.343
CHINA
SCI-E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
Monthly
1001-8417
0.342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中文版)
Monthly
0253-3820
0.224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天体物理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1009-9271
1.768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催化学报》(中文版)
Monthly
0253-9837
0.542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1004-9541
0.357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化学物理学报》(中文版)
Bimonthly
1003-7713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中国化学》(英文版)
Bimonthly
1001-604X
0.592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电子学报》(英文版)
Quarterly
1022-4653
0.120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CHINESE EDITION《地球物理学报》》(中文版)
Bimonthly
0001-5733
0.375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无机化学学报》(中文版)
Bimonthly
1001-4861
0.535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有机化学》(中文版)
Monthly
0253-2786
0.497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高分子科学》(英文版)
Bimonthly
0256-7679
0.680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结构化学》(中文版)
Bimonthly
0254-5861
0.548
CHINA
SCI-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Monthly
0366-6999
0.393
CHINA
SCI-E
CHINESE PHYSICS《中国物理(物理学报一海外版)(英)》
Monthly
1009-1963
1.347
CHINA
SCI-E
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
Monthly
0256-307X
1.095
CHINA
SCI-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英文版)
Semimonthly
1001-6538
0.593
CHINA
SCI-E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理论物理通讯》(英文版)
Monthly
0253-6102
0.666
CHINA
SCI-E
EPISODES《地质幕》(英文版)
Quarterly
0705-3797
1.020
CHINA
SCI-E
FUNGAL DIVERSITY《真菌多样性》
Tri-annual
1560-2745
1.437
CHINA
SCI-E
HIGH ENERGY PHYSICS AND NUCLEAR PHYSICS-CHINESE EDITION《高能物理与核物理》(中文版)
Monthly
0254-3052
0.285
CHINA
SCI-E
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亚洲天然产品研究杂志》(英文版)
Quarterly
1028-6020
0.896
CHINA
SCI-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英文版)
Quarterly
1005-9784
0.299
CHINA
SCI-E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文版)
Bimonthly
1000-9000
0.140
CHINA
SCI-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1001-0742
0.255
CHINA
SCI-E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红外与毫米披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1001-9014
0.160
CHINA
SCI-E
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无机材料学报》(中文版)
Bimonthly
1000-324X
0.247
CHINA
SCI-E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钢铁研究学报》(英文版)
Semiannual
1006-706X
0.245
CHINA
SCI-E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材料科学技术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1005-0302
0.275
CHINA
SCI-E
JOURNAL OF RARE EARTHS《中国稀土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1002-0721
0.486
CHINA
SCI-E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北京科技大学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1005-8850
0.437
CHINA
SCI-E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武汉工业大学学报(材料科学版)》(英文版)
Quarterly
1000-2413
0.356
CHINA
SCI-E
PEDOSPHERE《土壤圈》(英文版)
Quarterly
1002-0160
CHINA
SCI-E
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英文版)
Bimonthly
1009-0630
CHINA
SCI-E
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中文版)
Bimonthly
1000-3282
0.241
CHINA
SCI-E
PROGRESS IN CHEMISTRY《化学进展》(中文版)
Bimonthly
1005-281X
0.319
CHINA
SCI-E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中文版)
Bimonthly
1002-185X
0.329
CHINA
SCI-E
RARE METALS《稀有金属》(英文版)
Quarterly
1001-0521
0.274
CHINA
SCI-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MATHEMATICS《中国科学A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6-9283
0.247
CHINA
SCI-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CHEMISTRY《中国科学B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6-9291
0.541
CHINA
SCI-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C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6-9305
0.440
CHINA
SCI-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
Monthly
1006-9313
0.801
CHINA
SCI-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中国科学E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6-9321
0.355
CHINA
SCI-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F-INFORMATION SCIENCES《中国科学F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9-2757
CHINA
SCI-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G-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中国科学G辑》(英文版)
Bimonthly
1672-1799
CHINA
SCI-E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中文版)
Bimonthly
1000-0593
0.298
CHINA
SCI-E
NEW CARBON MATERIALS《新型炭材料》(中文版)
Bimonthly
1007-8827
TAIWAN
SCI-E
ASIAN JOURNAL OF CONTROL
Quarterly
1561-8625
TAIWAN
SCI-E
BOTANICAL BULLETIN OF ACADEMIA SINICA
Quarterly
0006-8063
0.506
TAIWAN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Bimonthly
0577-9073
0.372
TAIWAN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
Quarterly
0304-4920
1.143
TAIWAN
SCI-E
JOURNAL OF MECHANICS
Quarterly
1727-7191
TAIWAN
SCI-E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Bimonthly
0009-4536
0.475
TAIWAN
SCI-E
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Bimonthly
0368-1653
0.268
TAIWAN
SCI-E
JOURNAL OF FOOD AND DRUG ANALYSIS
Quarterly
1021-9498
0.597
TAIWAN
SCI-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imonthly
1016-2364
0.140
TAIWAN
SCI-E
ZOOLOGICAL STUDIES
Quarterly
1021-5506
0.533
TAIWAN
SCI-E
STATISTICA SINICA
Quarterly
1017-0405
1.336
TAIWAN
SCI-E
TAIWANESE JOURNAL OF MATHEMATICS
Quarterly
1027-5487
0.286
TAIWAN
SCI-E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Quarterly
1017-0839
0.320
HONG KONG
SCI-E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Monthly
0929-6646
0.418
SCI总线
----串行通信接口SCI(serial communication interface)也是由Motorola公司推出的。它是一种通用异步通信接口UART,与MCS-51的异步通信功能基本相同。
sci
Spinal Cord Injury(脊髓损伤)的英文缩写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一种预测地震及其他地质灾害的新理论

尹祥础

(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北京 100036)

王裕仓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开放实验室(LNM),北京 100080)

摘要 由于损伤过程的不可逆性,当孕震区介质受到损伤后,其对加载的响应将不同于卸载响应。加载响应与卸载响应的比Y(称之为加卸载响应比,英文为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简称LURR)可以度量孕震区介质的损伤程度或接近失稳的程度,因而可以作为一种地震预测的新途径。对数百个地震震例的检验(震级从4级到8.6级)表明:在主震发生前的一段时间里,Y值显著大于1。而对于7个稳定区(指在较长时期内未发生过强震,而小震资料又较丰富的地区),在长达20年的时间内,Y值始终在1附近作轻微的起伏。近年来,利用本方法对发生在中国大陆的十几次中强地震及美国北岭地震(1994.1.17,Mw=6.7)与日本关东地区地震(1996.09.11,Ms=6.6)作出了成功的中期预测。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

1 引言

地震的物理实质是什么?从力学的观点看,它正是震源区介质(岩体)的损伤与快速破坏(失稳)过程,并伴随应力与应变能的快速释放。让我们研究孕震区(含断层或弱化区的岩体)在高温高压下的本构关系,如图1所示。图1中纵坐标为广义载荷P,而横坐标为对于载荷P的响应R。

我们首先定义如下两个参数:响应率X与加卸载响应比Y。

响应率X定义为: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 第5卷 现代岩石圈运动 地震地质

式中:△P表示载荷增量,而△R表示相当于△P的响应增量。

加卸载响应比Y定义为: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 第5卷 现代岩石圈运动 地震地质

式中:X+、X-分别表示在加载及卸载条件下的响应率。

众所周知,材料若处于弹性阶段(图1中的OA段),加载时(△P>0)的响应率X﹢,将等于卸载时(△P<0)的响应率,即Y=1。但是若应力超过弹性后,X+>X-,因而Y>1。当材料逐步趋向破裂时,Y值也随之逐渐增大。当趋近于图1中的顶点T时,X+趋于无限大;而X-仍保持为有限值,因而Y值也将趋于无穷。所以顶点T可以作为预测失稳的前兆点。

图1 震源区的本构关系

从损伤力学的观点看,地震孕育过程就是孕震区介质的损伤过程。因此有希望采用损伤力学中的损伤参数D来定量地刻划地震的孕育进程。损伤D有多种方法定义。最直接的一种是用弹性模量(4阶张量)的变化来定义D。为简单起见,有时只用弹性模量张量的一个分量来定义D。例如Lamaitre[23]定义D为: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 第5卷 现代岩石圈运动 地震地质

式中:Eo为未损伤材料的杨氏模量,E为已损伤材料的杨氏模量。如果卸载时的模量为Eo,则(3)式可表示为: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 第5卷 现代岩石圈运动 地震地质

式(4)意味着D与Y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也就是说,Y也可以作为孕震区损伤程度的度量。

即使损伤D不按式(3)而另行定义,D与Y之间仍然会存在内在关系。这就明参数Y可以定量地刻划地震孕育进程,因而可以作为地震预报的定量前兆[11~18,24~27]。

要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进行地震预报,必须首先解决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如何对地球进行加载与卸载,以及如何判别加载与卸载。其次是怎样选择合适的参数作为响应。以下分别讨论这几个问题。

(1)如何对地壳块体进行加卸载?

孕震区的线性尺度可以达到几百甚至上千千米。对其进行加卸载的方法之一是利用潮汐应力。潮汐力不断地周期性地变化。也就是说它对地球的各部分不停地进行加载与卸载。

(2)用什么准则判定加载与卸载?

加载与卸载问题,在塑性力学中有详细的讨论。对于不同的材料应选择不同的准则。对塑性较好的多种金属(如低中碳钢、铝等)Von Mesis准则比较适用;而对地质材料的破坏,则Coulumb准则[22]更适合。我们在文献[12,13,24,26]中对此作了详细的研究与论述。请参阅上述文献,本文不再赘述。

(3)选择什么参数作为计算Y值的响应

地壳形变、井水水位、地震活动性及其他震源参数以及许多其他地球物理参数都可以作为响应,用于计算Y值。从“八五”期间起,我们与国内外许多地球物理学家合作,开展了多学科的研究,国家科委、国家地震局的“八五”、“九五”攻关项目中,均安排了相应的项目,同时还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会及地震科学基金会的支持,取得了比较多的成果[1,4~6,10,19]。在本文中主要介绍以地震能量为响应的加卸载响应YE(在本文中很少涉及其他参数的加卸载响应比,所以仍以Y代替YE)。Y定义为: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 第5卷 现代岩石圈运动 地震地质

式中:E为地震能量,符号“+”“-”分别表示加载与卸载,N+、N-分别表示在规定的时空范围内发生的加载地震及卸载地震(在加载时段内及卸载时段内发生的地震,在以往的文献中,有时也简称为正地震及负地震)的数目,m为常数,取为0、1/3、1/2、2/3及1。m=1时,Y为所有正地震能量之和与负地震能量之比;m=1/2,Em为贝尼奥夫应变;m=1/3及2/3时,Em分别表示震源的线尺度及面尺度;当m=0时,Y=N﹢/N﹣,即正、负地震数1之比。在本文中恒取m=1/2。

取一定的时、空范围(例如2°×2°,几个月至1年),按式(5),计算出一个Y值。利用该区域Y值随时间的变化,可能预测出该区域内未来发生地震的危险程度。

2 震例检验

我们用国内外数百个已发生的地震,对LURR理论进行了广泛的震例检验,震级范围从Ms=4到Ms=8.6。检验的结果是满意的[13,16,24,26]。以下是1970~1992年期间发生在中国大陆的10个大地震(Ms≥7)的孕震区LURR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2)。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大陆共发生Ms>7级以上地震13个,其中有3个地震(青海地震、通海地震及西藏亦基台错地震)因数据太少无法利用它们计算LURR之外,对其他10个大震全部进行了研究,地震前各孕震区Y随时间的变化示于图2,山图可知,10个震例中,有9个震例,在震前Y明显大于1,Y>1的时间大约持续1~3年。

除了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大陆的震例(4≤Ms≤8.6)外,根据我们所能得到的资料还研究了日本、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若干震例。都取得了好的结果[13,18,26]。

此外,我们选择了中国大陆的7个区域作对比研究,这7个区域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强震,但近20多年来,地震活动性较低,没有发生过中强地震,处于低地震活动期。其LURR的变化情况(图3)与图2形成强烈的对比,在所有这7个区域里,在20多年(1970~1992)的时间里,其Y值均在1附近作轻微起伏。

图2 1970~1992年中国大陆所有7级以上大地震前Y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a—1973.02.06四川炉霍地震(Ms=7.6);b—1974.05.11云南永善地震(Ms=7.1);c—1974.08.11新疆乌恰地震(Ms=7.3);d—1975.02.04辽宁海城地震(Ms=7.3);e—1976.05.29云南龙陵地震(Ms=7.4);f—1976.07.28河北唐山地震(Ms=7.8);g—1976.08.16四川松潘地震(Ms=7.2);h—1985.08.23新疆乌恰地震(Ms=7.1);i—1988.11.06云南澜沧地震(Ms=7.6);j—1990.04.26青海共和地震(Ms=7.0)

图3 1970~1992年间,7个平静区的Y-t曲线

a—郯庐断裂带南段(35.5°N士1°,118°E±1°);b—陕北(40.5°N±1°,119°E±1°);c—川东(31.0°N±1°,118E士1°);d—鲁北(37.0°N±1°,119°E±1°);e—鲁西(37.0°N士1°,118°E±1°);f—豫北(35.0°N±1°,113°E±1°);g—鲁南(35.0°N士1°,117°E±1°)

3 地震预报实践

近年来我们尝试用本方法进行地震预报,多次成功对发生在中国大陆的6级以上地震成功地作出了中期预报[5,7,15~18]。此外,还成功地预报了1994年1月17日的美国北岭地震[5.24]及1996年9月11日的日本千叶地震[18]。部分被预测的地震震前的Y-t曲线示于图4。

以下对其中几个典型地震的预测情况略作说明。

1993年夏初,我们得到由USGS所属NEIC(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供给的加利福尼亚州地震目录,利用此目录研究了该州的加卸载响应比,发现其中有3个地区在较长的时间(长于一年)内Y值显著大于1。经研究后,于1993年10月28日写信给提供我们数据的那位科学家(ISOP项目的负责人),在信中提供了分区的加卸载响应比结果,并且预测:在其中3个区域或其附近,在一年内(1993.10.28~1994.10.28)可能发生中强地震(7>M≥6)。在预测后不到3个月,1994年1月17日发生北岭地震(图4e),发生在预测的一个地区的边缘。再后,1994年9月12日,在另两个地区的中间发生一个Ms=6.0级地震。

图4 用LURR理论成功地预测的某些中外地震的震前Y-t曲线

a—1991.03.26山西大同地震(Ms=6.1);b—1993.01.27云南普洱地震(Ms=6.3);c—1993.10.26青海共和地震(Ms=6.0);d—1994.01.03青海共和地震(Ms=6.0);e—1994.01.17美国北岭地震(Mw=6.7);f—1996.09.11日本千叶地震(Ms=6.6)

1996年春,应日本气象厅科学家的要求对日本的关东地区,和歌山地区及兵库地区的加卸载响应比进行了分析研究(资料由对方提供),研究后得到几点结果:①关东地区(按对方提供资料的范围为了35°~36°N,139°~141°E)在一年内发生Ms=6级地震可能性很大;②和歌山地区在近期内不会发生中强以上地震(对方原来预计此地区危险性很高);③1995.01.17神户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很显著。我们于1996年4月1日将有关结果传真给了对方科学家,同时写成论文[18]于1996年5月间投《中国地震》(季刊)。该文于《中国地震》中文版1996年第三期(1996年9月初出版)及英文版(由美国Allerton出版公司出版)第四期刊出。其后,在1996年9月11日发出了Ms=6.6级千叶地震(35.5°N,140.9°E)。

关于国内的地震预测只讨论一个震例——1994年12月31日的广西北部湾地震(Ms=6.1)。

1993年底我们在“1994年中国大陆地震趋势研究”的报道中将广西沿海地区列为地震危险区[15]。直至于1994年11月分析预报中心召开会商会时,该区未发生过任何中强地震,但当我们研究1992.09.01~1994.08.31时段中国大陆LURR的空间分布时,发现该区域的Y值异常仍非常突出[16],因此我们认为该区域仍可能在年内发生强烈地震,结果在1994年最后一天发生了北部湾Ms=6.1级地震,并于1995年1月10日再次发生Ms=6.2级地震。

以上震例是成功的例子,但也有些Y值较高的区域,在预测的时段内并未发生强烈地震。这些区域在一定时段内加卸载响应比升高,说明该区域的地震孕育过程正在进行,但随后却可能发生了卸载使地震孕育过程推迟甚至中断,对于这种情况,如何判别是以后要着力研究的课题。

4 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演化特征

大量的震例研究表明,LURR的空间分布图像是很复杂的。当一个地区未来要发生强烈地震前,将出现一系列高Y值区,这些高Y值区往往连成一个环状,形成面包圈图像[7],大部分未来的地震将会在发生面包圈内或其邻域。图5是1979.03.14云南普洱Ms=7.0级地震震前一年间该区域内Y值的空间分布。由图可见,高Y值区围绕着未来的震中形成一个面积约为5°×5°的面包圈。将LURR的空间分布作成立体图,每一个高Y值区形成一个高峰,很多个高Y值区就形成群峰突起的图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地震活动性低(指未发生强震)的区域内,Y值在1°上下轻微起伏,所以LURR的空间分布立体图就像平原地区的地形,我们形象地称这种图像为“一马平川”。

图5 1979.03.14云南普洱Ms=7.0级地震震前一年时段内,Y=2.0的等值线图图中符号代表未来的震中

对于同一地区,在地震孕育过程中,不同时段的LURR空间分布图像是不同的,也就是说,空间分布图像随时间发生变化。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强震前多个高Y区向未来的震中迁移,称之为高Y值区的会聚现象[8]。

研究了1970年后中国大陆的12个Ms≥7.0大震[8]。12个震例中,有11个发现了会聚现象,且未来的震中处于面包圈内,只有1992.04.23中缅边界上的Ms=7.0级地震,未来的震中处于面包圈外,距圈的外边界约50km。这可能与该地震发生在两国边境地区,缅甸一侧的数据不好收集有关。

进一步,我们还发现:强震发生前,高Y值区迁移速度在同一地区,近似不变,大致为100km/a的量级。但不同地区的迁移速度有所差异[8]。

Scholz曾经撰文说,华北地区的形变锋(deformation front)传播速度约为150km/a,Press和Allen则观测到美国南加州地区的形变波(deformotion wave)速度为100km/a。这三者在物理上是有关系的,而且其数值在数量级上也是彼此相符的。

5 展望

前已述及,除了地震能量外,其他许多有关的地球物理参数(如地下水位、地壳体应变、地倾斜、地磁参数、尾波Q…)均可选择为响应,进行加卸载响应比的研究[1,2,4,10]。图6为取尾波Q值的例数作为响应,计算LURR—YQ的例子。图6所示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北岭地震(1994.01.17,Mw=6.6)前该区YQ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将它与图4e作比较后可以看出,二者在定性上是一致的。

图6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北岭地震的YQ变化图

对同一时空域用众多的参数可以计算出众多的LURR值,然后进行综合预报,必然会提高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进行地震预报的精度。

简而言之,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可能为地震预报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现在国内地震界有不少人在研究,应用与改善它[5]。

近来通过研究,表明北京地区的有感地震(指6>M≥4)前[9]甚至北京地区的矿震(M>2)前,Y值也有较明显的升高。这说明,除天然地震外,对于诱发地震(矿震、水库地震[4]…)以及某些其他地震灾害(如岩爆、滑坡、火山喷发…),也可能用LURR理论进行预测。

致谢 谨向傅承义、Keiti Aki、秦馨菱、王仁、陈章立、何永年、葛治州、陈鑫连、梅世蓉、罗灼礼、张国民、李宣瑚、张伯民教授及n、、博士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他们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本项目得到国家自然基金会(批准号 19732006)、国家科委及国家地震局“八五”及“九五”攻关项目、地震学基金会以及中国科学院LNM开放实验室(Lab of Nonlinear Mechanics of Continuous Media,Institute of Mechanics)的资助。

参考文献

[1]陈建民,张昭栋,杨林章,石荣会,张继红.地下水位固体潮响应比的地震异常.地震,1994,10(1):73~78.

[2]陈学忠,尹祥础.水库地震主震前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特征.中国地震,1994,10(4):361~367.

[3]陈学忠,尹祥础,K Ake,H Ouyang,宋志平,王裕仓.以介质参数波Q1作为响应的加卸载响应比研究.中国地震,1996,12(3):243~249.

[4]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关于1994年我国地震趋势的研究报告.见: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中国地震趋势预测研究(1994年度).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43.

[5]李宜瑚.“八五”地震预报理论及方法攻关新进展之一:加卸载响应比理论预测洛杉矶地震获得成功.国际地震动态,1994,10(4):24~25.

[6]刘桂萍,马丽,尹祥础.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前响应比特征的研究.地震,1994,(6):34~39.

[7]宋志平,尹祥础,陈学忠.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地震三要素的预测意义.地震学报,1996,18(2):179~186.

[8]施行觉,许和明,万永中,卢振刚,陈学忠.模拟引潮力作用下的岩石破裂特征: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的实验研究之一。地球物理学报,1994,37(5):633~637.

[9]王丹文.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在以磁报震中的应用探索.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5,(16):26~29.

[10]杨林章,何世海,郗钦文,黎凯武,李松阳.用体应变潮汐加卸载响应比确定岩石弹性的变化.中国地震,1994(增刊):90~94.

[11]尹祥础.地震预测新途径的探索.中国地震,1995,3(1):1~7.

[12]尹祥础,尹灿.非线性系统的失稳前兆与地震预报.中国科学,1991,(5):512~518.

[13]尹祥础,陈学忠,宋治平,尹灿.加卸载响应比理论(LURR):一种新的地震预报方法.地球物理学报,1994.37(6):767~775.

[14]尹祥础,陈学忠.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及其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地球物理学报,1994,37(增刊):223.

[15]尹祥础,陈学忠,宋志平.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的新进展及其在地震趋势研究中的应用.见: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中国地震趋势预测研究(1994年度).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16]尹祥础,陈学忠,宋志平.从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分布,研究中国大陆未来的地震大形势.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中国地震趋势预测研究(1995年).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

[17]尹祥础,陈学忠,宋志平,王裕仓.由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变化预测中国大陆地震趋势.见: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中国地震趋势预测研究(1996年).北京:地震出版社.1995,75~178.

[18]尹祥础,陈学忠,宋治平,王裕仓.关东地区加载响应比的时间变化及其预测意义.中国地震,1996,12(3):331~335.

[19]张继红.响应比法的地磁异常分析.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5,16:61~63.

[20] Theory of Subcritical Crack Growth with Application to Minerals and :Fracture Mechamics of Rock(on),Academic Press,London,1987.

[21]Ding Zhongyi et al..Seismic triggering effect of tidal ophysics,1994,93:319~335.

[22],entals of Rock n and Hall,London,1976,78~99.

[23] to Use Damage r Eng.&.Design,1984,80:233~245.

[24]Yin Xiangchu,Chen Xuezhong,Song Zhiping and Yin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arthquake l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search,1994,3:325~333.

[25]Yin Xiangchu,Yin Can and Chen Precursor of Instability for Nonlinear Syste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the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 -linear dynamics and predictability of geophysical phenomena(a,ov and e eds.).AGU Geophysical Monograph,1994,83:55~60.

[26]Yin Xiangchu,Chen Xuezhong,Song Zhiping and Yin Can.A New Approach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The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LURR)H,1995,145(3/4):701~715.

[27]Иин Ксянчу(Yin Xiangchu).Новыйнодходк Ирогногу Землетрясеннй.НРИРОД А,1993,(1):21~27.

上一篇:投稿杂志没有投稿介绍信模板

下一篇:企业改革与管理杂志官网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