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华北国土资源期刊官网山西

发布时间:2023-02-17 11:17

华北国土资源期刊官网山西

推荐《华北自然资源》这本刊,可以联系论文一点通小编

求各位大神推荐关于地下水修复治理等方面的国内外期刊杂志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环境科技
能源与环境
能源研究与管理
能源与节能
资源节约与环保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资源导刊
资源导刊.地球科技版
华北国土资源
《地球》也可以啊

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1.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

2013年,承担各类项目29项,其中973计划专题2项,行业专项课题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地调项目2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4项,其他项目6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检索论文6篇。

Ar—Ar测年样品超过150件。热电离质谱实验室全年运行机时率>80%;多接收器等离子体质谱实验室全年运行机时率>280%;稀有气体实验室全年运行机时率>200%。组织了第六届全球华人地质大会的同位素地质专题会议和第十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

在蓟县剖面下马岭组发现大量菱铁矿,天山中段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的同位素热年代学应用研究、西准噶尔中基性岩墙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U-Th)/He等低温热年代学约束下库车盆地吐孜2井构造热演化研究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建立了特殊样品的铁、铜、镁的纯化方法和微量样品的铁的纯化方法。

第十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

2.国土资源部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实验室

截至2013年底,实验室共有固定人员20人,其中研究员11人、副研究员2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人,另有在站博士后4人。实验室有多人新进入或留任国内外的相关学术组织:3人任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第二届委员,1人当选亚洲恐龙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4人进入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10余人在第四届全国地层委员会各工作组任组长或成员。

“燕辽—热河生物群重要脊椎动物宏演化与生态多样性研究”荣获201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辽宁首次发现侏罗纪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入选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2013年,实验室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文26篇(其中Science论文1篇、其他SCI检索论文14篇),出版专著1部。2013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30项。50余人次参加了国内外学术会议,并有20余人次做大会或分会学术报告;1人应邀赴台湾进行讲学交流;邀请3名国内知名院士和学者来实验室作学术报告;组织1次实验室内部的学术交流会议。

重要成果:完成“鲁科一钻”1600米的钻探工程,取芯率97%,为认识胶莱盆地晚白垩世地层层序、寻求陆相白垩系和古近系界线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研究材料;研究了我国辽西中侏罗世多瘤齿类哺乳动物一新属种(欧亚皱纹齿兽);系统描述了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纪多门类微体化石90种(其中3新属、40新种),为埃迪卡拉纪生物地层划分及国际对比、埃迪卡拉纪年代地层划分及全球界线层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学依据;在河南、江西、内蒙古发现并研究了多种恐龙等爬行类动物化石,丰富了对恐龙演化的认识。

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纪微体化石的研究成果作为专刊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封面)

3.国土资源部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2013年,承担各类项目28项,其中国家专项1项,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5项,青年基金项目6项,公益性行业专项5项,地调项目8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检索论文31篇,其中国际SCI检索论文22篇,国内SCI 检索论文10篇。实验室成员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一等奖1项;获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1项。被地质研究所评为年度“优秀科研团队”。

高锐主任向学术委员会作2013年工作进展汇报

实验室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与开放研究,派出访问学者1名,中美联合培养博士后1名,参加了SSA、AGU等国际学术会议,接待国(境)外专家来访6名,与美国、西班牙、蒙古等国知名大学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依托已有项目经费设立8项开放研究项目,累计经费达491万元,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团队承担了项目。培养了博士后3人、博士生7人、硕士生6人。

重要成果:天山与塔里木盆山结合部深反射剖面揭示出现今岩石圈尺度构造关系及造山变形深部动力学过程。突破深反射地震探测技术瓶颈,获得青藏高原腹地巨厚地壳强反射。用深反射地震剖面综合分析解释了龙门山地壳结构,系统地建立了青藏高原东缘构造演化模型。宽频地震观测研究发现华南大陆东南缘“薄岩石圈”。与深地震反射剖面和多种地球物理综合研究,提出了成矿地球动力学模式。

横过班公—怒江缝合带及羌塘盆地中央隆起的深反射地震剖面获得可靠Moho反射

4.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2013年6月4日,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姜大明一行来实验室调研

实验室以高分通过评估

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展汇报会

地球物理勘查新技术新方法高级研讨班在厦门举行

2013年6月4日,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姜大明一行到实验室调研。2013年6月21日,实验室以114.6分的高分通过部科技司组织的现场评估。2013年12月10日,中国地质科学院组织召开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展汇报会。专家们一致认为实验室紧密围绕国家目标,瞄准国际矿产资源科学前沿,创新成矿理论,开展矿产资源评价,特色和优势明显、设备精良、科研成果丰硕,为我国地质找矿勘查作出了突出贡献,建议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要求组织论证材料,尽快申报。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发表论文107篇,其中SCI检索论文37篇,含国际SCI检索论文21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70篇;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协办了第六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第十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固体地球科学重点实验室联盟学术委员会会议和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等,还举办了多期实验和探测技术培训班。

实验室新引进Helix SFT稀有气体同位素质谱仪、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Bruker M90和MICRO/LAS 193nm激光剥蚀系统。各类在研项目经费6000万元。指导中铝资源公司、西藏地质五队在多龙铜金矿集区发现荣那超大型铜金矿(勘查确定铜资源量超过450万吨,伴生金超过80吨),厘定为典型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运用地球物理新技术和综合信息技术,在东准琼河坝拉伊克勒克覆盖区发现多处异常,经钻探验证,探明了高品位的矽卡岩型铜铁矿和高品位斑岩钼矿体。

HELIX SFT稀有气体同位素

MICRO/LAS 193nm

5.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2013年,承担项目23项,总经费320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973课题3项,公益性行业专项2项,地质调查计划项目1项和工作项目10项,其他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27篇,其中国际SCI检索论文4篇,国内SCI检索论文4篇,国内EI检索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2篇,会议论文4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6人次,做学术报告7人次,邀请国内外专家来做报告3人次。2013年成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获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1项。

在郑绵平院士带领下,在钾盐资源勘查与基础研究、盐湖资源调查、盐湖古气候古环境研究、油田水资源调查评价以及火星试验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普洱市宁洱县一带发现找钾有利区,主体埋藏深约500~1500米;调查西藏湖泊15个,其中11个为前人没有调查过的湖泊,填补了这些湖泊水化学等资料空白,估算了三个盐湖资源量;在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盐湖区,建立了火星盐类环境类比试验场。

MK-1井含钾石盐岩心

MK-1井含钾石盐镜下鉴定

郑绵平主任在云南察看钾盐钻探岩芯

参加44LPSC会议并与同行交流

6.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2013年实验室承担各类项目73项,其中地调项目32项,公益性行业专项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科技支撑1项,973项目1项。发表论文71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9篇,EI检索论文7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8篇,科技核心期刊论文10篇;出版专著3部。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1项。实验室邀请专家讲学4次,派出交流或学习4人次(2次国外)。在部组织的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获得优秀。

现有研究人员38人,实验人员20人,管理人员2人。2013年培养研究生37人。2人获得院新华联科技奖,1人获得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1人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高层次地质人才计划,2人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计划。

2013年12月在京组织召开了“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2013年度学术年会暨工程滑坡与地震滑坡防治关键科技问题研讨会。围绕“工程滑坡与地震滑坡防治关键科技问题”主题,安排了有关工程滑坡防治研究方面的5个专题报告,地震滑坡防治研究4个专题报告。

实验室学术年会

在四川芦山地震地质及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中,分析研究了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地应力变化特点,并分析总结了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及其成灾规律,为芦山地震灾区应急地质调查和救灾部署提供了决策参考和技术支撑。

在雅砻江畔调查崩塌危岩体

7.国土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

2013年在研项目25项,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3篇,EI检索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1篇,受邀专题报告1个。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16名,国外留学人员2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2名,博导6名,硕导6名,研究员9人,副研究员3人,助理研究员1人。客座人员7名,其中院士1人,研究员6人。目前在读13名博士、11名硕士,并有1名博士后出站,6名博士后在站。

1人入选首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1个团队入选首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1人入选首批中国地质调查局高层次地质人才计划,1人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中国地质科学院2 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1项。

参加了构造地质论坛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年会,并作学术报告,展示了成果;赴南极、法国、吉尔吉斯、美国、奥地利等开展学术交流和科学考察。

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人员赴奥地利参加EGU会议

完成了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1:25000地质图(待出版),这是我国在南极地区完成的第一张大比例尺地质图。重新厘定了南极温德米尔群岛及其内陆地区中元古代构造事件,该构造活动带穿过南极内陆,与北美南部格林威尔期活动带相连,增生造山作用在该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G 755-4K长岩心超导磁力仪测试系统

8.国土资源部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2013年11月以“土壤地球化学环境现状与污染防控”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477次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为配合香山科学会议,实验室举办了“生态环境地球化学关键科学问题研讨会”;举办“矿山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系列讲座”,邀请李冰研究员等8位专家就矿床学、表生地球化学、矿物加工工艺学、地球化学环境监测、元素形态分析等作了学术报告。

参加第三十三届二A英大会

2013年发表论文30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7篇。3人赴芬兰开展环境修复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磋商;与加拿大PARSON′S公司开展交流与磋商;出访欧洲著名的兰卡斯特环境中心;参加了韩国二A英大会;赴英国Hall Analytical Laboratories Ltd 学习高分辨磁质谱原理、调谐方法和仪器维护方法。

在芬兰开展学术交流

地调计划项目《生态地球化学环境修复技术研究》通过验收,项目在金属矿山、稀土矿山地球化学环境及与人体健康研究、环境污染的控制与修复研究及示范等方面取得成果。地调工作项目《中国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体系研究与成果集成(测试中心)》通过验收,项目完成了我国低硒带典型地区生态环境中硒的现状和演变的研究工作,对造成环境低硒的主要地学因素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对目前仍然存在的大骨节病高发区的地学环境开展了研究。

生态环境地球化学关键科学问题研讨会参会人员合影

9.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参与组织承办第二届全国地下水污染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暨地下水与生态学术研讨会。到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美国交流学习6次,参加在荷兰、澳大利亚、法国、印度尼西亚以及西安、北京等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8次,参加国内学术交流、学术会议多次。澳大利亚、美国、日本、香港、中科院等国内外知名学者来访9次,了解了国内外研究动态,学习了先进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参与承办的地下水与生态学术研讨会

不同密度粘性土弱透水层超滤性能实验结果

地面沉降压缩释水机理图

承担由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2项,项目名称为“利用重复同位素示踪分析技术评价华北平原高强度地下水开采条件下的补给和水文动力学响应”和“华北平原滨海地区承压含水层古地下水年龄测定”。承担973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第3课题《深层含水层系统变异与地下水可更新能力演变机理》,深化了水—土复合作用及地面沉降发生机理认识,编制了华北平原地面沉降防治分区图,探索了地下淡水—咸水界面移动与驱动机制,证明了越流过程中粘性土存在阻盐效应,认识了复合地下水漏斗演变及地下水可更新能力。

IAEA国际合作项目协调会在维也纳召开

10.国土资源部地球化学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2013年,实验室建立了全国地球化学基准网。通过研究制作了全国稀土和稀有分散元素地球化学图及全国放射性元素(钍、铀、钾)地球化学基准图,发现了镉等8个重金属元素与人类活动存在密切关系,初步发现氧化钙含量分布与降雨量和酸雨分布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同时发现成矿元素,如金、钨、锡、铜、铅、锌、铀、稀土等分布与已有的成矿省和大型矿集区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对应关系。基准网研究工作的深入将为化学元素在中国大陆的演化、全国资源评价、未来环境变化提供定量参照标尺。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铀地球化学图

盆地穿透性地球化学探测理论与技术取得原创性成果,并在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区域调查中取得实效。在鄂尔多斯盆地成功开展了砂岩型铀矿区域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实验。在区域上使用微细粒级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准确圈定了砂岩型铀矿矿化出露区与矿床隐伏区的区域地球化学异常。

推进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

王学求主任向CCOP国家培训班学员示范地球化学样品采集方法

11.国土资源部地球物理电磁法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在国家863计划、水合物国家专项和公益性行业专项共同支持下,在祁连山木里地区开展了陆域天然气水合物物化探方法技术攻关。通过实验研究了水合物矿藏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响应特征,初步建立了判断水合物成藏的物化探综合指示标志,提出冻土、断裂、地下水环境和气源是水合物成藏的重要控制条件;确立了地震、电磁法、有机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组合,建立了预测评价指标。

木里地区水合物主要成藏模式示意图

(1)依据物化探方法提出的验证井位成功钻遇水合物实物样品。研究了水合物矿藏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响应特征,初步建立了判断水合物成藏的物化探综合指示标志。水合物地震学响应呈现“高频、弱振幅”特征,不存在海洋地震剖面上的BSR特征。

水合物地震学响应呈现“高频、弱振幅”特征

(2)提出冻土、断裂、地下水环境和气源是水合物成藏的重要控制条件;深部烃类气体沿断裂构造向上运移,在冻土的封盖下,在断裂破碎带内富集,在稳定的地下水环境下,于适合的温压条件下成藏是木里地区水合物的主要成藏模式之一。

(3)确立了地震、电磁法、有机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组合,建立了预测评价指标。

(4)在DK9孔井下188.20~367.59米区间,发现4层水合物,单层厚度超过20米,累计厚度45.56米。

DK9孔井

12.国土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学术会议

2013年,承担各级各类项目26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2项,国家科技专项1项,省级科技计划及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12项,其他项目11项,研究项目总经费达4914.66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1篇,其中5篇为SCI检索论文;出版专著1部;承办或参加学术会议11次,大会报告5人次。

实验室年会

1人入选首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实验室引进硕士2人,培养在读博士3人、硕士13人,加强了科研队伍建设;资助开放课题4项。地调计划项目“中国地质碳汇潜力研究”成果报告通过评审,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与模式、乌蒙山片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岩溶土壤改良增汇技术、典型岩溶峰丛洼地水土保持技术研究、从古地理学角度探讨广西石漠化分布特征、利用遥感影像反演土壤属性及元素含量、土壤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特征、不同石漠化等级下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水势梯度及其环境效应、鹤庆县石漠化调查初步分析、滇中引水工程鹤庆岩溶与水文地质专题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进展。

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2013年学术委员会会议人员合影

13.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2013年,实验室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含面上1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4项(含重点1项),国家留学基金1项,其他项目24项,总经费1657万元。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35篇,其中SCI检索论文5篇,EI检索论文2篇。1人入选地调局青年地质英才计划,2人入选首批国土资源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1个团队入选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获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一等奖1项。实验室顺利通过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评估,并先后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认定为“全球气候变化中心”,被广西科技厅认定为“广西院士工作站”,被科技部认定为“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完成中国地质碳汇综合潜力调查,为国家“增汇、减排”提供科学决策;与德国美因茨大学共同研究碳酸酐酶的作用机制,为中国西南岩溶区如何利用生物技术开展石漠化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该研究成果发表在《Planta》上(影响因子3.65)。

“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揭牌

实验室学术会议(袁道先院士作报告)

岩溶泉群发育特征考察

邀请外国专家来实验室作报告

山西省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2005年,围绕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关于改革省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土资源部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履行职责。全省国土资源系统按照“守土尽责,依法管理,服务经济,面向基层”的工作思路,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完善体制、提高素质年活动,全面完成了2005年的各项任务。

一、土地资源

山西省土地总面积(15.6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64%。土地资源的突出特点是山丘多、平川少,耕地质量差,生态环境脆弱,75%的县(市、区)、80%的乡镇分布在山地丘陵区。

1.土地利用现状及结构

根据土地利用调查结果,到2005年底,山西省有农用地1 014.5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4.66%;建设用地84.0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34%;未利用地468.4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00%(图1)。与2004年同期相比,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未利用地面积减少。

图1 2005年山西省土地利用构成情况

在农用地中,耕地408.16万公顷、园地29.48万公顷、林地439.17万公顷、牧草地65.81万公顷、其他农用地 71.96万公顷,分别占农用地总面积的 40.23%、2.91%、43.29%、6.49%和7.08%(图2)。

图2 2005年山西省农用地构成情况

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74.95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5.79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31万公顷,分别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9.17%、6.89%、3.94%(图3)。

图3 2005年山西省建设用地构成情况

在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441.05万公顷、其他土地27.43万公顷,分别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94.14%和5.86%。

2.各类土地变化趋势、规模

2005年山西省土地变更总量为4.52万公顷,占全省统计地类总面积的0.29%,较2004年减少10.05万公顷。各地类变化趋势与规模见表1。

表1 山西省2005年度各类土地变化情况表

从一级地类看,近两年农用地、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从二级地类看,近两年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大幅度减少,林地呈大幅度增长态势。2005年,山西省二级地类与2004年同期相比表现为“五减五增”,即:耕地、其他农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有所减少,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有所增加。其中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最多,净减少1.63万公顷;其次是耕地面积,净减少1.59万公顷;林地增加面积最大,净增加2.96万公顷,增幅达0.68%。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减少、林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全省各地有计划地实施了退耕还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工程。

3.耕地变化情况及分析

2005年耕地减少量为1.97万公顷,具体减少去向见表2,同期新增耕地0.38万公顷,耕地净减少1.59万公顷。

表2 2005年山西省耕地减少去向统计表

4.建设用地

2005年全省批准建设用地面积9 645.80公顷,农用地转用面积8 339.43公顷,其中耕地6 917.18公顷。在全省经批准的建设用地中,国务院批准4 862.44公顷,省政府批准用地4 783.36公顷。国务院批准的用地中,农用地转用 3 874.62公顷,其中耕地3 225.56公顷;省政府批准的用地中,农用地转用4 464.81公顷,其中耕地3 691.62公顷。批准分批次建设用地2 413.88公顷,其中国务院批准232.82公顷,省政府批准2 181.06公顷;批准单独选址建设用地(含重点急需项目)7 247.57公顷,其中国务院批准4 645.27公顷,省政府批准2 602.30公顷。

5.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情况

2005年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全省增加农用地8 344.65公顷,耕地7 447.97公顷,投资额42 879.41万元。土地开发增加耕地主要包括荒草地、盐碱地和滩涂开发。土地整理增加耕地主要是废弃的居民点、独立工矿、道路、沟渠及农用地整理。土地复垦增加耕地主要是将采煤塌陷破坏地区土地复垦为耕地。林地和园地转为耕地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自行开发补充耕地的主要来源。

为确保耕地总量不减,明确了耕地开发改造政策措施,建立了稳定的耕地开发整理资金渠道,充分调动了各地开发耕地的积极性。省、市、县三级筹集资金,落实到具体项目,全省掀起了造地改田的新高潮。通过强化监督考核,着力解决“先占后补”、“占优补劣”、“占多补少”问题,促进了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落实。

二、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现状

山西省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既分布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也是资源开发利用大省,在全国矿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全省已发现矿种118种(金属矿产29种,非金属矿产82种,能源矿产4种,水气矿产3种),其中有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63种,矿产资源储量潜在价值13.60万亿元,居全国第三位。与全国同类矿产相比,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矿产有煤、煤层气、铝土矿、耐火粘土、铁矾土、含钾岩石6种。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10 位的矿产有35种。主要矿产为煤、煤层气、铝土矿、铁矿、铜矿等。煤炭资源得天独厚,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煤质优良,保有资源储量2 560.02亿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25.12%;煤层气资源十分丰富,晋城、西山、河东等地为煤层气高产富集区,保有资源储量466.65亿立方米,全国首屈一指,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铝土矿资源广泛分布于34个县(市),保有资源储量9.93亿吨,占全国保有资源储量的39.68%;铁矿类型多,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保有资源储量38.46亿吨,居全国第五位;铜矿集中分布于中条山区,保有资源储量396.46万吨,居全国第八位。

全省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中,具有资源优势并在国民经济建设、工农业生产和外贸出口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的有煤、煤层气、铝土矿、铁矿、铜矿、耐火粘土、水泥灰岩、电石灰岩、熔剂灰岩、芒硝、金红石、石膏、硫铁矿等。此外,锰、银、金、石墨、膨润土、高岭岩、硅石、含钾岩石、炼镁白云岩、花岗岩、沸石等矿产也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地质勘查投入与勘查成果

2005年,是近年来全省地勘投入最多的一年。全省矿业权价款预算安排1个亿,省级矿产资源补偿费2 268万元,中央财政750万元,国家危机矿山找矿投入470万元,总计投入1.348 8亿元。完成钻探工作量56 890米,井(硐)探2 913米,槽探4 589立方米。找矿成果较为显著的有:煤提交大型煤炭矿产地两处,预计新增煤炭资源储量30亿吨;探明三处大型、两处中型铝土矿床,预计可提交储量10亿吨;代县碾子沟-羊廷寺金红石勘查,预计新增TiO2储量42.49万吨,使TiO2总储量接近280万吨,成为华北地区唯一的特大型矿产地;襄汾县浪泉石膏矿详查,初步预测石膏资源量达11.3亿吨。

(三)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情况

1.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情况

截至2005年底,全省有效的采矿许可证期2 993个,批准登记面积2 722.07 平方千米,收缴采矿权使用费3 441.81万元;有效的勘查许可证311件,批准登记面积4 221.60平方千米,收缴探矿权使用费87.46万元。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情况

近年来主要开发的优势矿产为煤、铝土矿、铁矿、铜矿、金矿、耐火粘土、水泥用灰岩、芒硝、硫铁矿、石膏10种矿种。全省煤炭开发程度较高,经过50余年的开发,其保有探明储量为2 650亿吨,2005年全省煤炭产量达到5.3亿吨,非煤矿产产量也达到1亿吨,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已成为山西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各类矿山企业7 851个,其中大型矿山企业77个,中型矿山企业335个,小型矿山企业7 439个;按矿种划分,煤矿企业4 026个,铁矿457个,铝矿41个,铜矿18个,金矿26个,锰矿6个,硫铁矿77个,石膏矿51个,耐火粘土矿140个,水泥用灰岩矿180个,其他矿山企业2 829个。

煤矿分布在全省11个市。《山西省开发利用快报》显示的煤矿企业有4 026个,主要集中在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长治市、阳泉市、晋城市和吕梁市。煤矿企业年产矿石总量为5.30亿吨,从业人数700 764人,工业总产值579.78亿元,利税总额150亿元。

三、地质环境与灾害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降雨相对集中,滑坡、泥石流、黄土湿陷等灾害多发。同时,山西省是矿产资源开发大省,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强度的增加,矿山环境问题特别是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以采空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为主的地质灾害,以矿山废水、废渣、废气等排放为主形成的矿山生态环境污染,以矿山水土流失、矿山土地沙化为主的矿山土壤退化问题,以及以采空塌陷破坏含水层和矿井排(突)水引发的矿山地下水均衡破坏问题。

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方面,全省主要开展了重点矿山的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工作。2004年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根据有关政策要求,争取国家专项资金1 930万元,共安排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项目8个,目前,已治理塌陷地面积5.48 平方千米,恢复植被3 平方千米,实施居民供水工程打机井1眼、旱井187眼,维修危损尾矿坝一座,治理矸石山3座。8个项目的实施,共为2 000 多人解决或改善了耕种条件,每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400多万元,道路塌陷工程解决了大同市7万多人的出行和40多座煤矿的运输问题;植被恢复工程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2005年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又确定了23个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项目,共安排省级资金6 000多万元,该项目预算支出已报送山西省财政厅审查。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省矿山开采沉陷面积约为2 761.58平方千米,已恢复治理面积约为394.85平方千米,治理率达到14.3%。其中:耕地面积227.3平方千米,恢复治理率为21.0%;林地面积3.74 平方千米,恢复治理率为8.77%;草地面积2.6平方千米,恢复治理率为15.0%;恢复治理其他类型土地面积121.7平方千米,恢复治理率为25.6%;其他未利用地恢复治理面积39.51平方千米,其他未利用地的恢复治理率为3.43%。全省矿山废渣年产出量为18 745.4万吨,综合利用率为11.4%。其中,尾矿的综合利用率为1.5%,废石(土)的综合利用率为11.7%,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率为17.0%,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率为30.5%,其他类型废渣的综合利用率为19.5%。

四、国土资源市场

(一)土地市场

1.土地市场建设

为扩大招标拍卖挂牌范围,实现资源有偿使用,促进了资源配置市场化。进一步健全市场体系,切实加强土地供应管理,促进了土地市场健康发展。全年土地出让1 461宗、2 105.92公顷,其中以招拍挂形式公开出让 587宗、630.41公顷;协议出让 874宗、1 475.51公顷。处置省属以上国有企业土地0.35万公顷,显化资产价值51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国企改革(见表3)。

表3 2000~2005年山西省土地出让情况

2.土地供应及收益情况

2005年全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1 461宗,土地出让面积2 105.92公顷,土地成交价款48.98亿元,土地纯收益25.19亿元。

(二)探矿权采矿权市场

按照统一、规范要求,理顺了煤炭、铁矿的资源价款评估标准和征收办法;明确了2004年以前设立的煤炭探矿权转采矿权的具体规定。

完善了矿业权公开出让程序,增加了征求市政府意见和对拟出让矿业权公示十天两个环节。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公开出让矿业权42宗,市、县局公开出让小型建材矿业权596宗。

五、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1.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2005年,发现各类土地违法行为4 026件,涉案土地面积3 056.46公顷;立案查处3 325件,涉案土地2 394.60公顷,立案率82.59%;查处结案3 276件,结案率88.42%;罚款8 851.25万元,拆除构(建)筑物3 577.95百平方米,没收构建物24.16百平方米,收回土地147.92公顷;党纪政纪处分24人,刑事处罚33人。

2.矿产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2005年,在打击非法采矿专项行动中,依法查处各类矿产违法行为6 725件,其中非法采煤4 876件、其他 1 849件;立案查处 2 913件,查处结案 2 850件,结案率为96.06%;没收设备1 271件、矿产品2 804 吨,罚款3 069.21万元;吊销采矿许可证70个;党纪政纪处分74人,刑事处罚142人。

六、国土资源行政复议情况

2005年共申请行政复议案件31件,受理27件,审结32件,其中维持24件,撤销6件。

七、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培训情况

2005年全省国土资源管理从业人员为12 768人,其中行政编制人员2 980人,占总人数的23.34%;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6 338人,占总人数的49.64 %,高中及中专以下6 430人,占总人数的50.36%(图4)。

图4 2005年山西省国土资源从业人员学历构成情况

2005年参加学历教育的有740人(硕士1人,本科230人,大专509人),取得学位的有2人(硕士学位1人,学士学位1人);参加党校、行政学院、国外及其他学习1 636人。随着国土资源部门机构改革的逐步到位,行政人员编制逐年有所下降,国土资源管理人员素质有很大提高。

八、2006年主要工作任务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继续巩固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果,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切实加强地质工作,进一步深化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头绪很多,任务繁重,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努力做好以下10个方面的工作。

(1)突出规划龙头,积极参与宏观调控,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

(2)严格耕地保护,大力造地改田,切实为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作贡献。

(3)深化资源整合,推进有偿使用,促进矿产资源集约开发。

(4)落实政策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力争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5)加强环境监测,防治地质灾害,大力开展矿山环境恢复治理。

(6)保障重点项目,支持国企改革,继续推行上门服务跟踪督办。

(7)运用市场机制,坚持公开公平,不断优化土地矿产资源配置。

(8)抓好基础建设,重视测绘工作,推进国土资源管理现代化。

(9)强化案件查处,维护合法权益,建立稳定规范的国土资源开发秩序。

(10)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管理体制,促进全系统高效协调运转。

上一篇:计算机中文核心期刊影响因子

下一篇:法律与道德论文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