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承德避暑山庄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3-02-16 08:13

承德避暑山庄论文参考文献

长城 1987.12 文化遗产(附1)
北京故宫、沈阳故宫 1987.12 文化遗产(附7)
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1987.12 文化遗产
甘肃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遗产
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1987.12 文化遗产
山东泰山 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安徽黄山 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
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
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
西藏布达拉宫 1994.12 文化遗产(附2、附3)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1994.12 文化遗产
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 1994.12 文化遗产
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 1994.12 文化遗产
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 1996.12 文化景观
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 1996.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云南丽江古城 1997.12 文化遗产
山西平遥古城 1997.12 文化遗产
江苏苏州古典园林 1997.12 文化遗产(附4)
北京颐和园 1998.11 文化遗产
北京天坛 1998.11 文化遗产
重庆大足石刻 1999.12 文化遗产
福建武夷山 1999.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11 文化遗产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2000.11 文化遗产
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
市)、清西陵(河北易县)、盛京三陵 2000.11 文化遗产(附5、附6)(附8)
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 2000.11 文化遗产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2001.12 文化遗产
云南三江并流 2003.7 自然遗产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2004.7 文化遗产
澳门历史城区 2005.7 文化遗产

关于名胜古迹的论文

【老龙湾】

  在山东临胸县东南海浮山下。系地下泉水涌出地表汇流而成。郦道元《水经注》载,此处原有冶官祠,为古代冶官驻地。传春秋时吴越间人欧冶子曾铸剑于此,因称熏冶泉。当地民间还有神龙潜居的传说,故又名“老龙湾”。水面40余亩,深数丈,清澈见底,冬暖夏凉,主要泉水有熏冶泉、万宝泉、青年泉、八角湾等,地下泉眼,多不胜数。泉水喷涌,犹如珍珠万串,熠熠生光。冬日湾上云雾蒸腾,烟霞蔽天,尤为壮观。熏冶泉南有磐石横卧,侧镌明末雪蓑道人书“铸剑池”三字,字体遒劲,气势飞动。旁镌一联,“天丁叮(呵)护阴阳剑:鬼斧凿开混沌池。”池东有一石桥,旧时桥石微露水面。降雪时雪飘至桥面即为泉温溶化。因名雪化桥,1958年重修。桥南立清人陈向荣画竹石刻,高1.33米,宽1米,镌竹数竿,枝叶劲峭,甚洒脱。湾北岸有清漪亭(后改名“芳洲”),为明末礼部尚书冯琦创建。南岸有江南亭,为明代散曲家冯惟敏所建,并自题“即江南”三字匾。亭前点缀八角湾、太湖石、小云桥、卧柳等。西、北两面临水,凭栏北望,天光云影,碧波荡漾,沿岸种竹植柳,为老龙湾胜境。解放后,凿新泉,修亭阁,已成风景区。

  【沂山】

  旧称东泰山,又名东小泰山,为沂蒙山主脉之一。主峰玉皇顶在山东临胸县城南50公里,海拔1.032米。周围有峰二十九座,幢盖纵横。山中万松凝寒,千流沸漾,沂、沭、。。、汶四河均源出于此,蜿蜒回环群峰间,气势磅礴,风景绍佳。自汉代以后历代帝王多立祠祭祀,素有“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之首”之说。宋初于东麓建东镇庙,祀沂山王,殿宇已圮。尚余元明石碑,龟趺龙首,古朴浑厚;壁上镶嵌历代祭文、游人题咏石刻。院内松、槐、银杏龙蟠虬结,参天蔽日。由此上行四五里,峭壁摩天,危崖若坠,瀑布飞溅,是为“百丈崖”。再上为法云寺旧址,相传建于东汉。玉皇顶高耸于群峰之上,峰顶有巨石探出,名“探海石”,可观东海日出。迤西,狮子崮、歪头崮突兀对峙,宛如天阙。登临崮顶,山风劲厉,烟云缥缈,暮色中诸峰皆凝碧如黛,“沂山晚翠”胜景即此。有公路直通玉皇顶。

  【百丈崖】

  在沂山东镇庙上行约2公里处。崖高65米,绝壁如削,山陡谷深。雨季水泉四出,激流喷涌,至崖腾空飞溅而下,形成瀑布,如白练悬空。晨曦初上,水雾中虹霓七色,尤为胜景。崖下积雪,春未犹未消融,寒气逼人,古人有“百丈瀑布六月寒”之句。悬崖中腰原有仙客亭,明雪蓑道人题傅希盂所撰联云:“山静凝神气;泉高识道源。”崖北有吕祖洞,古松横出石隙,夭矫凌空,称“万年松”。石壁上镌“海岳”二字,径逾丈。近年利用瀑布水源,修建水电站,入夜灯光灿烂,星斗罗布,颇为壮观。

高温不分古今,清朝人有哪些解暑神器?

近些天来,全国各地普遍进入了三伏天。而伴随着全球变暖的大趋势,各地的高温也是屡创新高。现代人面对炎热的气候有很多种方法可以解暑,例如风扇空调,海滩冰点。但是在古代生产水平还不发达的时代,这些解暑神器严重缺乏,哪怕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朝代清朝,皇帝与官员想要消夏还要依赖特权,老百姓想要熬过夏天也需要土法上马。本篇小文将从几个小的角度入手,举几个清人消暑的例子。

一、大臣们的“草帽”

对于清代的皇帝和官员来说,无论冬服夏服,都很适合各自的节气时令,其中夏季的帽子都有着众多的变化。例如清代皇帝与官员的朝冠,就有冬朝冠和夏朝冠之分。清代的夏朝冠,也称为凉帽,是由一种盛产于东北地区的,满语称为得勒苏 ‍(ᡩᡝᠯ᠊ᠰᡠ) 的草杆编成,带上这种帽子,会有一种草帽的感觉,清凉透气,成为了清代一景。

二、当然不能少了冷饮

清代的饮食习惯跟今天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当时南方地区一般一日吃三餐,北方地区一般是一日吃两餐,大户的富贵人家更是有一日吃四餐的习惯。而夏天的午后,正是当时的体面人家吃点心的时候。这些点心以糕点为主,但也兼有时令水果。而较为成熟的冰窖技术更是可以将一些饮料和水果进行冰镇,因而午后时分可以说是大户院墙外面挥汗如雨做苦力的人一天中最难熬的时候,也是大户院墙里面吃冷饮水果的阔少与小姐一天中最安逸的时候。

说起饮料,清代人最常喝的就是酒和茶了,而茶文化也在清代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清代的市井街巷,酒楼茶肆不计其数,而民间的茶肆中还兼卖一些茶食小点心,要论这种茶馆文化,清代北京城的茶馆文化可谓是一绝。茶馆都是将茶叶与水分别计价,品次高低各有不同,这种茶馆汉人平时较少涉足,而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们自然也不愿意去这种“市井污秽之地”。这些茶肆最主要的顾客就是有钱有闲的旗人群体。诸位可以试想一个图景,在清代的街巷深处,一群群提笼架鸟的闲散人群避开毒热的太阳,来到了小巷的深处,进入了茶肆之中,伴着清脆的鸟声,一天一天的数着挨出三伏天的日子。

说到饮茶消暑的历史,绝不能略过的就是广府地区最著名的凉茶,这种凉茶自清道光年间开始流行,成为了清中后期风靡南方乃至南洋地区的饮料,直至今天,相关品牌的凉茶还活跃在食品零售业之中。

三、防备夏季食物迅速腐败的方法

夏季炎热潮湿,食物非常容易腐败变质,保存不当而导致的食物浪费非常的可惜,强行食用腐败变质的食品往往会导致非常严重的不良反应。对于唐代诗人杜甫的死因的一种说法就是因为食用了腐败变质的牛肉。可见夏季食品安全之重要。

蜀中三大才子之一的李调元在清代提出了食品防腐与食品保鲜的思想。这是具有比较开创性的意义的。在他的父亲李化楠的作品《醒园路》中,有很多的防腐方法。例如千里醋法,“乌梅去核一斤,以酽醋五升,浸一伏时,晒干,再浸再晒,以醋取尽为度。醋浸蒸饼,和之为丸,如芡实大。欲食时,投一二丸于水中,即成好醋矣”。这种方法能让醋长久保存,延长醋的保存时间。再如“耐饥丸”,是取半锅糯米,并将其炒到发黄,再倒入石臼里备用。取半锅红枣,蒸熟后,去皮去核,也倒入石臼中。然后用大杵使劲捣,把石臼里的糯米和红枣捣烂捣匀,捣成糊状,再挖出来,团成鸡蛋大的丸子,铺在苇叶上晒干。这种“耐饥丸”热量很高,且能保存较长时间,一度在民间流传开来,而李化楠和李调元父子,更是凭借美食家的身份得以青史扬名。

四、住房上也要讲求防暑降温

从清朝皇帝的角度来说,北京城不比东北老家,三伏天的酷热难以忍受。因而清代在郊区设有很多的离宫别苑,例如畅春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等,清代还大力开发了北京西郊的水利,挖沟引水,扩建深湖。构建了大规模的夏季离宫园林建筑群。要是这都嫌热怎么办?清代前中期,皇帝直接远离京师数百里,将整个夏季的办公场所都搬到了今天的承德避暑山庄,那里的气候与清朝发源地建州女真地区的气候温度相近,皇帝能在避暑山庄里面过上他所认为的凉爽夏季了。

平民百姓虽然没有皇帝那么土豪,可以有好几个地方来回住,但是将自己的小屋造的冬暖夏凉的办法还是有很多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在陕北地区的窑洞。清代的窑洞大致上分成了两种,一种是土窑,另外一种是石窑,土窑就是在窑洞的出口砌上一层石块,而里面则是土制的房间。这种窑洞的好处就是冬季非常保暖,但要是讲究夏天凉爽的话,成本稍高的石窑是陕北地区百姓更好的选择。石窑洞全部由石块砌成,石块这种建筑材质本身就具有很好的凉爽效果,加上窑洞的高举架,让夏季的石窑洞变得非常清爽,而这种石窑洞也经常被当做粮食和其他杂物的储藏室,或是应用于学堂商铺这类人流量大,产生热量多的场所。

总之,清代的社会各阶层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追求清热消暑的目的,虽然看起来颇有意趣,但是这背后还是体现出了触目惊心的阶层差异。在达官显贵们品尝着冷饮鲜果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因为中暑而倒毙路边呢?今天我们在空调房里读这段历史的时候,又会作何感想呢?

参考文献:

1.林永匡:《中国风俗通史(清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2.李令福:《清代北京冰窖藏冰技术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

3.郭美兰:《康熙修建畅春园冰窖工程清单》,《北京档案》,2003年第8期

4.庄海燕:《消失的八旗行业》,《百科知识》,2005年第8期

5.王康生:《板栗石窑洞保险贮藏技术介绍》,《陕西农林科技》,1987年第3期

求十个植物园论文的参考文献!!~急急急!~~谢了!!

1]胡永红,黄卫昌. 美国植物园的特点──兼谈对上海植物园发展的启示[J]. 中国园林,2001,(4).
[2]鲍滨福,马军山. 两“园”合一 学用并举——浙江林学院植物园规划设计探索[J]. 中国园林,2006,(5).
[3]李春娇,董丽. 试论植物园专类区规划[J]. 广东园林,2007,(2).
[4]李惠卓,张彦广,吴杨哲,张亮,陈莉瑶,姬鹏,崔容华. 保定市植物园土壤特性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4).
[5]林昌虎,孙超. 加强科普教育建设 扩大植物园生存空间[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6]郑金贵. 校园多功能教学基地“中华名特优植物园”的建设[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7]胡文芳. 人工与自然的科学结合——体验巴塞罗那植物园[J]. 中国园林,2005,(3).
[8]周练. 基于生态休闲文化的南亚热带植物园规划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
[9]陈艺芬. 论植物园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 柳州师专学报,2009,(6).
[10]厦门植物园万石阁设计方案[J]. 建筑与文化,2008,(3).
[11]黄远钧,黄惠明. 对园林围墙与园路进行设计与施工的分析[J]. 科学之友,2010,(6).
[12]张和山. 浅谈影响园林绿化施工质量的因素及解决对策[J]. 科学之友,2010,(10).
[13]李永红,杨倩. 杭州西溪湿地植物园——基于有机更新和生态修复的设计[J]. 中国园林,2010,(7).
[14]郭鸿英,孙超,储蓉. 植物园数字化建设[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4).
[15]孟宪民. 沈阳植物园的现状分析及同北京植物园的比较[D].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2005.
[16]唐宇丹,靳晓白. 植物园的外来种引种和生物安全[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17]张晓芹. 枸杞在园林中的应用及栽培管理技术[J]. 河北农业科学,2007,(2).
[18]遆卫国,王晶晶. 喷泉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19]杨庆绪,蒋三登,张运德,刘毓. 园林建设志在环境友好 绿化发展重在资源节约[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20]尉秋实,李爱德. 植物保护、科研、开发三项功能建设的思路与对策[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1]Mauro Ballero,Giovanni Piu,Alberto Ariu. The impact of the botanical gardens on theaeroplankton of the city of Cagliari, Italy[J]. 2000,(1).
[22]韦标. 试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管理[J]. 科学之友,2011,(6).
[23]吴徳智. 浅谈园林绿化施工中如何提高植树成活率[J]. 科学之友,2010,(10).
[24]胡永红. 专类园在植物园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对上海辰山植物园专类园设置的启示[J]. 中国园林,2006,(7).
[25]郦文俊. 园林景观栽植中的植物色彩设计研究[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8,(2).
[26]麻广睿. 植物园发展与更新规划[D].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2009.
[27]金晓雯. 园林建筑小品人性化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2006.
[28]Alessandro Travaglini,Diletta Ravaziol,Maria Grilli Caiola. A meteorological station and a pollen trap at the botanical garden and arboretum of the university of Rome Tor Vergata[J]. 2000,(2).
[29]Dr. Boguslaw Molski,Roman Kubiczek,Jerzy Puchalski. Rye genetic resources evaluation 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the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 in Warsaw[J]. 1981,(1).
[30]G. V. Kovaleva,T. G. Dobrovol’skaya,A. V. Golovacheva. The structure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brown forest soils of the Botanical Garden on Murav’eva-Amurskogo Peninsula[J]. 2007,(5).
[31]Giuseppe Venturella. The Popularization of Mycology with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Palermo[Z]. :1994,1.
[32]李忠实. 加强园林施工质量管理浅谈[J]. 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2).
[33]何勇军. 浅谈园林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J]. 科学之友,2010,(6).
[34]肖振甲,宋国祥. 浅谈园林驳岸工程施工现场管理[J]. 科学之友,2010,(14).
[35]朱丹粤. 浅谈如何做好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J]. 华东森林经理,2007,(2).
[36]齐海鹰,安吉磊. 浅谈观赏草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37]郭丹. 园林绿化工程造价浅谈[J]. 广东园林,2007,(6).
[38]计桂珍. 浅述避暑山庄的园林艺术[J]. 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5,(4).
[39]Metal bioaccumulation in plant leaves from an industrious area and the Botanical Garden in Beijing[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5,(2).
[40]N. Rascio,A. Camani,L. Sacchetti,I. Moro,G. Cassina,F. Torres,E. M. Cappelletti,M. G. Paoletti. Acclimatization trials of someSolanum species from Amazonas Venezuela at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Padova[J]. 2002,(4).
[41]Irena Maryniak. Oles Shevchenko et al in the Botanical Gardens[Z]. :1989,5.
[42]A. Alfani,G. Bartoli,R. Santacroce. Sulphur contamination of soil and Laurus nobilis L. leaves 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Naples University[Z]. :1983,5.
[43]邵丹锦. 一个永续发展的热带风情植物园——新加坡植物园[J]. 中国园林,2011,(3).
[44]肖春芬,彭艳琼,杨大荣. 植物园在物种迁地保护中的作用——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榕树和榕小蜂的保护为例[J]. 中国园林,2010,(5).
[45]任康丽. 植物园景观设计功能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从美国费尔柴尔德热带植物园看景观设计的组构[J]. 中国园林,2010,(9).
[46]李忠超,陈红锋. 我国植物园新时期科学普及工作的思考——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为例[J]. 福建林业科技,2006,(3).
[47]欧阳欢,王庆煌,黄根深,龙宇宙,宋应辉. 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新型植物园的创建——以兴隆热带植物园为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4).
[48]孟宪民. 国外植物园发展现状及对我国植物园建设的启示[J]. 世界林业研究,2004,(5).
[49]任海,简曙光,张征,郑祥慈,张奠湘,王峥峰,郝刚,段俊,廖景平,魏孝义,傅德志. 数字化植物园的理论与技术思考—以华南植物园为例[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5).
[50]林有润. 植物园,“植物系统与工程学”科学研究与实验的基地———兼论《巨系统》理论对植物园建设及对植物科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义[J]. 植物研究,1998,(4).

上一篇: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13

下一篇:甘肃农业大学学报在哪个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