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凯里学院学报多久出一期

发布时间:2023-02-14 01:27

凯里学院学报多久出一期

学报一般都是双月刊,2个月出一期

凯里学院的办学条件

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91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92人,正高职称76人,副高职称212人,博士77人,硕士397人,“双师型”教师72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人,省管核心专家1人,省管专家2人,州管专家5人;省高校教学名师3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5人。 省高校教学名师(3人):罗义群、罗永常、张小梅 质量工程 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1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旅游管理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 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 省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园艺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民族旅游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与电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教学团队(1个):民族数学文化与教育教学团队(肖绍菊) 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黔东南州蓝莓产业农科教人才培训中心 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1个):大学生艺术设计创新创业训练中心 省级精品课程(5门):植物学(周江菊)、数学分析(姚仁海)、大学英语(姚瑛)、教师口语(王贵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廖毅川) 教学成果 2008-2014年,学校获贵州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二、三等奖6项,其它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 教学成果奖  序号类别项目名称与获奖级别年份完成人1 贵州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 构建原生态民族文化特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一等奖) 2008 曾羽、姚仁海、 李斌、石敏、周丹平 2 民族传统体育进课堂的研究——苗族反排木鼓舞健身操创编及推广(二等奖) 2013 吴萍、田玲、 刘强、刘文燕、唐丽香 3 民族地区本土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二等奖) 2013 罗永常、顾永泽、梁焰、刘亚琼、蒋焕洲 4 校企合作,培养物理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三等奖) 2013 岳莉、曾永东、 刘伦沛、吴召宇、邓生平 5 创新第二课堂,提升民族地区学生英语专业技能(三等奖) 2013 谢贵华、杨瑛、 刘逢春、李丽红、许杨阳 6 凯里学院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三等奖) 2013 张雪梅、廖雨、肖育军、李小娟、杨涛 7 首届贵州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成果奖 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二等奖) 2013 董秀红、谢绍平、 向功周、刘惠萍、 肖荣、杨敦远、 陈继华、罗国忠 8 贵州省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实验优秀成果奖 黔东南地区苗族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苗族服饰中数学因素的挖掘与应用研究报告(一等奖) 2011 肖绍菊、罗义群、 雷秀武、曾祥慧、 吴燕、杨光来 9 首届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苗侗数学文化与数学情景教学研究(二等奖) 2014 罗永超、张和平、肖绍菊、 肖玲 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2个。 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材料物理与化学 省级重点学科(2个):人类学、旅游管理 省级重点支持学科(2个):园艺学、植物学 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产学研基地3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个、省高校创新人才团队5个、校级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12个,有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院士工作站、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省级民族古籍研究基地、省级民汉双语服务基地各1个。 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1个):微介孔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贵州省苗族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 省高校创新人才团队(5个):贵州省功能性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黔东南州农林产业病虫害鉴定及有害生物防治”创新团队、“黔东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创新团队、“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创新团队、“多原子分子材料的光电性质研究”创新团队 省级产学研基地(3个):雷公山山区高效生态养羊技术示范基地、凯里市舟溪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凯里酸汤发酵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基地 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凯里学院院士工作站 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7月,图书馆有纸质图书952942册,电子图书1624637种(其中超星电子图书595517种,硕博论文1009997篇),光盘3000余张;有《苗族侗族文化专题数据库》3个自建数据库,购买使用权数据库6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学术视频数据库、银符考试模拟题库、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软件通学习系统、新东方英语多媒体学习库);在线使用贵州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各种数据库,并参与CALIS文献传递服务。 学术期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创刊于2009年2月,季刊,由贵州省教育厅主管,凯里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民族学、人类学专业学术期刊;以发表民族学、人类学专业的文章为主,栏目设置有特稿、理论视野、学术争鸣、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清水江流域文化、民族民间习惯法、文化与旅游经济、艺术人类学研究、民族民俗研究、传承与保护、田野调查、乡土中国等。2012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优秀期刊“,2014年9月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2014年11月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精品期刊“。 《凯里学院学报》是凯里学院主办并由凯里学院学报编辑部出版发行的教育类科研期刊,属省级学术刊物,双月刊;主要刊载高校教育、教学的科研成果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科研成果;是新闻出版总署首批公布的出版规范合格期刊,2012年获“第二届民族地区优秀学报(期刊)”;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收录期刊、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数据库。

侗族萨马文化研究综述

吴玉康  21民本  2021410067 

“萨玛节”是南部侗族现存最古老而盛大的传统节日,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萨玛系侗语,“萨 ”即祖母,“玛” 即大,萨玛汉译过来就是大祖母的意思。萨玛是侗族人民信奉、崇拜的至高无上的女神,她代表了整个侗族共同的祖先神灵的化身,是侗族唯一共同祭祀的、 本民族自己的神。同时萨玛又是古代侗族女英雄,在侗族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侗家人认为萨玛能赋予他们力量去战胜敌人、战胜自然、战胜灾难,赢得村寨安乐、人畜兴旺。-般是农历十月、二月,但有时也根据生产、生活或其他重大活动情况改为其它月份举行。平时每月初一、十五由管理萨堂的人打扫萨堂,敬供香茶。而一年一度的重大萨玛节祭萨活动,各村都请专门的祭师来主持祭祀仪式。我收集了从2002年至今为止有关侗族萨玛文化的论文(文章)四篇,下面以这些论文(文章)发表的时间先后来进行综述。

2010年杨先民、杨宗有、张实裕等人的《镇远侗族“萨玛之歌”》,主要是关于萨玛文化由来和作用,讲述了一位名叫贝芬的侗族少女带领侗族人民反抗封建地主统治的故事,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的少女便把她的故事口口相传下来,以激励侗族人民们吃苦耐劳、勇斗邪恶,敢于自我牺牲,奋发向上。“萨玛之歌”中的十一个小标题展示了贝芬带领侗族人民为追求美好生活所付出的艰苦代价。以我找到的资料来看对于萨玛文化由来的准确消息并没有过多的准确消息,更多的是在人们口口相传中流传下来。张泽忠《萨玛神的“元信息”解读——侗族大神母研究系列之一“》表明了张泽忠先生的观点:以文化自觉的责任意识重新审视萨玛神的意义信息,有助于认知和理解这一具有人类文明标识意义的”大神母“神话遗存的实际意义。张泽忠先生认为侗语词语中称女性长者为”玛“,与希腊神话中称”大地女神“为”玛“皆源于对”大神母“的尊称。但我找寻资料后发现萨玛神对于侗族人民来说她的原型却是一位女首领,并没有被神化。萨玛神对于侗族人民来说是有血有肉的一位带领者。

2016年刘畅在《论侗族”萨玛节“的功能》中指出萨玛节的功能主要有几点:1:文化传承功能;2:社会教化功能:3:民族认同功能;4:群体凝聚功能;通过举行“萨玛节”,祭祀了逝去的先人们的灵魂,向族魂进行了祷告,表达了心愿,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财两发、富贵双全的期望得到了最大的满足。这一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也成为侗家人共同的选择和合理的诉求。刘畅先生表明如今的“萨玛节”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对侗族“萨玛节”功能进行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侗族社会历史发展,了解侗族同胞的风俗习惯,了解侗族同胞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对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我查阅资料后中所发现举办萨玛节对于侗族人民的意义有些夸大了,萨玛节的举办参与者只有寨老和已婚的妇女,他所覆盖的人员并没有很大,受到影响的人并没有很多,刘畅先生对于萨玛文化的作用我认为是有一些的夸大了

2017年粟文清、吴文君的《论古州侗族萨玛文化的地域特色与时代变迁》指出人们对萨玛节存在着两个重要误区:1、在没有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就先验地认定萨玛节为侗族“原生态文化”,并以榕江县萨玛节最为典型。2、普遍认为萨玛节是侗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风俗的遗存。吴文君、粟文清在对三宝地区实地调研所获得的资料,和黎平侗族进行比较,重新审视了三宝地区的萨玛文化,提出了下面的观点:1、在湘黔桂交界的广大侗族地区,三宝侗族的萨玛文化与众不同,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2、地处迅速城镇化榕江县城,当下三宝侗族的文化正在急剧.变迁,但变迁并不是刚刚开始,而是自古就有,变迁也不仅仅源于现代化对古老侗族文化的冲击的单一向度,而是多维度、多层次的。最后粟文清和吴文君根据在三宝侗寨的考察期间获得的有关村寨的民俗生活的材料,特别是口头传说中有萨玛的故事和传说等,质疑了三宝萨玛节的”母系氏族遗存“和”原生态“等普遍说法,并且提出了在侗汉民族居住交界处文化”多维度变迁“的新的分析思路。萨玛文化在经过长时间的演变甚至是发展下来,已经极具现代化因素,但对于萨玛文化的由来到底是如何来的我觉得这并没有很重要了,但不可否认是萨玛文化对于侗族文化来说还是极具特色的,这不是意味着萨玛文化可以作为侗族地区的一个特色旅游节目而得到更多的人认识呢?还可以带动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是不是萨玛文化所能带来的效应呢?值得思考。

综上所述,侗族萨玛文化的由来是一位侗族女首领带领侗族人民跟地主的抗争,最后取得了胜利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侗族首领而举办的节日,萨玛节寄托着侗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但萨玛文化也跟希腊的神的文化有着相同之处,但在人们口口相传的信息中却能深究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对于萨玛文化的由来又有着另一种说法,但不可否认的是萨玛文化已经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跟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已经成为了侗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对于萨玛文化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并传承起来,赋予它经济的理念在现代社会是不是更能有助于萨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杨先民、杨宗有、张实裕等《镇远侗族“萨玛之歌”》2010年衫乡文学第六期

张泽忠《萨玛神的“元信息”解读——侗族大神母研究系列之一》2010年百色学院学报第五期

刘畅《论侗族“萨玛节”的功能》2016年凯里学院学报第五期

粟文清、吴文君《论古州侗族萨玛文化的地域特色与时代变迁》2017年贵州民族研究第三期

上一篇:金属材料三区sci期刊

下一篇:格言杂志和motto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