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南京大学学报主编王浩斌

发布时间:2023-02-13 15:34

南京大学学报主编王浩斌

《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探索》1999年第2期。《马克思真的没有使用过“资本主义”一词吗?》,《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第二作者,与张一兵教授合作),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转载。《市民社会概念的三个历史阶段》,《理论探讨》1999年第4期。《现代性人类困境的审美精神》,《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揭示否定辩证法的神秘起源》,《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3期。《古典经济学的多重视角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学文摘》2005年第1期转载。《被遮蔽的重农学派》,《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专题转载。《结构:解读古典经济学哲学构架的逻辑中轴》,《现代哲学》2005年第1期。《市民社会:马克思阶级概念的历史语境》,《淮阴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马克思的自我意识哲学:起源、形成与特征》,《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第一作者,与张亮教授合作),《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4期转载。《历史辩证法视域中的恩格斯》,《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5年第5期转载。《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权的建构路径》,《吉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3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6年第4期转载,被《马克思哲学论坛文丛》第六卷收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学科意识”的反思》,《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6年第8期转载。《政治哲学的方法论自觉——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考》,《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7年第3期转载。《市民社会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4期转载。《文化资本与新中产阶级》,《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7期。《经济危机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江海学刊》2009年第2期。《直面政治的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当代解读》,《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阶级范畴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物概念》,《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2期。《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吉林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2期。《意识形态的终结与哲学精神的殒落》,《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中国体验与时代精神》,《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3期。《社会转型期的学术生产方式与学术评价》,《南京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新华文摘》2014年第15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7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出版业》2014年第6期转载。《伯恩施坦中产阶级理论的逻辑范式分析》,《社会主义研究》2014第5期。《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难题与新中产阶级理论》,《苏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中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14年第6期转载。《马克思中产阶级理论的历史与逻辑分野》,《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第5期。《马克思“阶级构成论”视域中的中产阶级理论》,《东南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中产阶级意识形态形成的社会历史基础解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德国的现代化道路与新中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8期。《中间等级的崛起与近代社会结构的变迁》,《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马克思文本学研究的历史脉络与现实考量》,《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实践范畴的审美性和历史性意蕴——卢卡奇行动概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解析》(第一作者),《现代哲学》2014年第6期。《马克思中间等级理论的两种范式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12期。

王浩斌的介绍

王浩斌,男,1972年出生,福建宁德人。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学报》编辑,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上一篇:主题餐厅毕业论文结束语

下一篇:国家一级中文核心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