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人类与土地资源的关系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11 05:33

人类与土地资源的关系论文

土地资源对人类是至关重要的.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的劳动资料,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是不能出让的存在条件和再生产条件.
  首先,没有土地,人类就不能生存,就像人需要空气、水、阳光一样.土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基础性的物质条件,人类从土地中得到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当其他条件一定时,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等决定着土地的人口负载量和人们平均生活的质量.如果人类能正确、科学地开发、利用、改造、保护土地,使人与土地正确结合,保持恰当的配比,就能在利用土地、取得土地产品和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充足的、优质的、合理分布的土地是顺利发展国民经济的必备条件之一.
  对于非农业行业,土地是当作基地,当作场所,当作空间的操作基础来发生作用的.在工业、建筑业、交通行业中,土地是作为地基使用的.土地数量、质量、位置直接影响着这些行业的生产及效益.建工厂,需要选择合适的地点,需要坚实、稳固的地基,需要占用一定面积的土地.而铁路、公路建设和住宅建设,都需要一定位置一定数量一定立定条件的土地.
  另外一些行业,如采矿、水力发电、地热利用、航运等,土地不仅具有地基作用,而且更是被当作生产原料、运力、生产工具,从而在位置、数量、质量上都受到严格限制.而在旅游业中,自然界的特殊风光、景观是旅游地的先决条件,其土地是一种特殊的资源.
  由于土地是有限的,而各行各业对土地面积、位置等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土地对于非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农业生产对土地的要求更甚于其他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仅是劳动对象,而且本身又是最好最重要的劳动资料,没有土地就没有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对土地的需求表现在需要面积广大的土地,否则就不可能生产出足够数量的满足人类需求的农产品.这是由于,无论土地质量如何高,人类耕作栽培水平如何高,单位面积土地生产率总是有限的.而狭义上的农业,对于土壤、气候、地貌、水文等条件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不同位置、不同质量的土地,农业生产的品种、质量和数量是有很大区别的.因而,只有一定条件的土地才适于农业生产.
  可见,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资利用的土地资源,为人类的栖息、繁衍、生活、生产等活动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向人类提出了因地制宜、充分而合理地利用不同位置、不同质量的土地,以取得更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任务.
  第三,土地是人类生产关系中的核心关系.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土地的所有制决定了以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即再生产过程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分配关系.具体说,它决定了土地使用制度,决定了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地价的存在与否及其水平,并且与土地产品的成本、生产价格、市场价格存在与否及其水平发生密切关系.同时,土地的重要性还决定了在一切社会中,由国家或社会的其他代表对土地实行社会化管理的必要性.要处理不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要涉及土地关系问题.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但不会降低土地问题的重要性,相反,土地已成为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重大问题

关于保护耕地的论文

结合我国现有耕地状况浅谈如何切实有效的保护耕地

土地是我们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随着人口的迅猛增长,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总体质量差,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土地利用率低等现实问题日益显著,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当前,我国的耕地保护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全国耕地总面积仅剩18.27亿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1.39亩,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每年还有1亿亩左右的耕地不能得到灌溉,有近三分之一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侵害。根据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末全国耕地面积必须确保不低于18亿亩,这是一条直接关系到13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底线。加强耕地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一、我国耕地的现状
与世界上其他各国相比,我国的耕地具有如下特点: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少。1996年底我国耕地统计数为 14.32亿亩,人均耕地为 117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 3 75亩的 1/3,而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要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要低。因此,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1.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低。从全国范围来讲,我国的优质耕地少,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耕地中还有近亿亩坡度在25度以上,需逐步退耕。耕地质量差和耕地与水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耕地的生产水平较低,与世界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00公斤以上。

2.耕地退化严重。我国许多耕地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40%的耕地不同程度地退化,全国有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3.耕地资源贫乏。据统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即使全部开发成耕地,人均增加耕地也不足0.1亩,而且建国以来,经过长期开发,剩余的后备耕地资源大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 因而,我国必须要保护耕地。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是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

二、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开展耕地保护
1.我国的确实现了农产品严重短缺到供求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可以高枕无忧。农业仍然是我国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仍然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位置,仍然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在21世纪,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人口与耕地、粮食矛盾是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障碍。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粮食生产将仍然是农业的主体,农业现代化进程包含着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没有国家粮食安全及其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水平是衡量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严格保护耕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说到粮食,必须以稳定一定数量的耕地为保障。
耕地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基地,维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明确规定“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要求在有限时间内,建立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最基本的依靠。保护耕地最重要的是把基本农田保护好,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耕地问题的实质是农业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

三、中国耕地资源保护面临的困难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农业最为基本的生产资料。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及健康发展都离不开耕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像我国这样一个典型的对土地高度依赖的农业大国,耕地的地位与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党中央、国务院对耕地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反复强调,要珍惜每一寸土地,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强调保护耕地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基础作用,对亿万农民的生计具有保障作用,对农村乃至全社会具有稳定作用。进入新世纪,中国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经济社会的新变化新要求,使中国耕地资源保护与食物安全保障面临不少难题。”

1.人口增长、耕地消失、粮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问题比较突出
农产品稳定供给的任务越来越艰巨。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每年中国粮食消费还要增加50亿公斤左右,非粮食食物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食物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但由于粮食生产必需的耕地和水资源数量难以增加,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始终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耕地资源急剧流失,最大的影响就是使我国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而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全国人口每年以1000多万人的速度增长,最高达1700万人。另一方面,全国耕地资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根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估测,我国现有耕地约1.218亿公顷,绝对数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不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与耕地一增一减,使我国人地矛盾更加严峻。在数量减少的同时,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2.耕地资源保护的难度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但这种高速增长主要有赖于外延扩展而非集约化利用土地,是以占用大量耕地为代价取得的。全国上下的开发区热,是耕地流失的一大缺口。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加快、生态退耕以及部分地方违法违规乱占滥用耕地等原因,2006年土地违法案件数量和涉及的违法用地面积出现反弹。农村建房、修公路、造坟墓等占用大量耕地,我国每年农村土葬占有2000公顷之多,其中半数以上是肥沃的耕地。

3.耕地后备资源限制强度较大
国土部门组织的调查表明,当前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0.0753亿公顷,但各主要耕地后备区域的开发均面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压。能否妥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已成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成败的关键。耕地后备资源生态背景不良。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在31个省、区、市都有分布,但大部分位于北方和西部干旱地区。耕地后备资源丰富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质量较差。其共同特点是存在干旱缺水、盐碱、风沙、低温严寒等一种或多种限制因素,且限制强度较大,生态环境脆弱。

4.我国现有的耕地质量不高
耕地退化是指人类对耕地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耕地地力下降的过程,通常表现为耕地土壤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方面特性的下降。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国优质耕地只占21%,土壤有机质低于0.5%的耕地约占10%。现有的耕地中,缺磷地占59%,缺钾地占23%,缺磷钾地占10%。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沙化的耕地,共计占53%。现有的耕地中,按质量分,一等地占41%,二等地占34%,三等地占20%。按产量分,一等地点41%,二等地占34%,三等地占20%。按产量分,高产田占29.7%,中产田占30.3%,低产田占40%。现有的耕地中,缺磷地占59%,缺钾地占23%,缺磷钾地占10%。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沙化的耕地,共计占53%。受工业三废污染和酸雨侵蚀的耕地还有0.0853亿公顷。不宜继续耕种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65%。

5.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的要求越来越紧迫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较高。目前在中国农业发展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在农业资源的节约和利用上,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还未形成,经济上调动农民节约资源积极性的有效办法和利益补偿机制还不健全。

四、如何切实有效的保护耕地
1、坚决制止耕地闲置、抛荒。全面清理占而未用、具备耕种条件的耕地,组织乡(镇)、村、户及时复耕,并由土地征用单位支付复耕费用;对闲置一年以上的土地,要依法处以罚款;对闲置两年以上的土地依法收回。对常年和季节性抛荒的承包地,可由种粮大户耕种。县、乡两级政府对制止耕地抛荒承担直接责任,并把此项工作列入干部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对耕地抛荒严重的地方,坚决追究、严肃查处当地领导的责任。

2、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促进各类建设特别是城镇建设合理集约用地。严格实施土地规划计划,从严控制用地规模。减少用地报批环节,缩短报批周期,积极主动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提供用地服务。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要坚持依法用地,决不能以用地报批程序慢或缺乏征地资金等各种理由,擅自用地、越权用地、违法用地,决不能以牺牲资源和农民利益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3、严格巡查,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土地动态巡查制度,成立土地巡查小组,坚持定期巡查,巡查到位、不留死角。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大对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对重大违法案件要公开查处,一抓到底,既要处理事,更要处理人,构成刑事犯罪的,要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4、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根据“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数量不少、质量不降和绝不允许擅自将耕地改为非农用地,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的总体目标和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建立县乡村保护基本农田领导小组,形成保护网络,对基本农田管理实行定位、定量、定人,确保每片都有一个责任人,村村都有专职管护员。

5、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严格执行“占一补一“,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全面实行建设项目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挂钩制度,严格按项目考核,落实责任,建立和完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管理制度,以重点项目实施为导向,全面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形成补偿耕地的良性循环机制。

总之,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我国耕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消除危害耕地及环境的因素,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预防和治理耕地的环境污染,是保证土地得以永续和合理使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所以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保护耕地将是我国目前急需着力解决的一大重要问题。

资环学院 地理科学 1060900006 贾坤

论人地关系

21:11:04
是由西方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但是它的概念、准则和行动纲领同样适用于中国的环境和发展问题。学习本节内容,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研究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材首先通过一段文字材料和漫画给学生提出了问题:面对环境问题,我们每个人应具备怎样的态度和责任,以此引出全文。当前,我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合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教材结合实例分析归纳,使学生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为此中国政府针对国情提出了明确的行动纲领:“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即人口战略、资源战略、环境战略、稳定战略。教材在讲述每一种战略时都是先简单叙述面临的问题,然后重点讲述采取的战略。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补充适当的事例,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为了增强知识性和趣味性,教材设置了知识窗,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感受和认识;教材还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对水泥厂可能对农业造成的损失进行讨论,激活课堂气氛,开阔学生思路。

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解决也必须通过发展来实现,特别是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前提,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做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中国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教学建议

建议安排2课时。

导入新课:

可通过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由发达国家提出的,但是它的概念、准则和行动纲领同样适用于中国。

还可通过读图2—3—1,提出问题:“将来我们住哪里?”由问题导入新课。

[点拨]

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自然环境相对脆弱,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读图2—3—2,让学生明确“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可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理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目标。

建议:教学过程中可以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四个方面对《中国21世纪议程》作一简单介绍。

教师组织学生从教材和以往学习过的知识中选取有关中国人口数量方面的内容进行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人口问题有哪些?

2.针对以上人口问题,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引导学生阅读知识窗“人类发展指数”,对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进行评价,讨论如何提高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

阅读课文和知识窗,举例说明我国的资源现状及为什么节约能源势在必行。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2.针对以上环境问题,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建议:教师组织学生选取资料或讨论,也可以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环境问题进行环境战略的学习。

教师总结:近年来我国在环境问题的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环境问题还比较严重。

[引申]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是老问题,但在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变化,如环境污染过去主要集中在城市,现在乡镇企业发展后,农村的环境污染程度比以前大大增加了。

建议:举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制定本班爱护环境的守则。

活动建议:

1.先让学生计算由于水泥厂污染造成的农业损失是多少,然后请一名同学说一说计算的过程。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可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水泥厂粉尘污染属于什么污染?结合所学知识或自己的经历,举例说明粉尘污染可能给当地农民造成的损失。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分组讨论,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阅读课文思考:怎样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战略?

活动建议:

1.判断两村的做法孰对孰错并不难,关键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2.参考答案:柳林村的做法只考虑到眼前的经济利益,而破坏了土地资源,对后代的生存发展构成了威胁,是不可取的;梨树村的做法既开发了矿产资源,又保护了耕地资源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是可取的。

小结: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候,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选择。但是由于国情不同,各国面临的困难和关心的问题各不相同,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道路也不会完全相同。人口问题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首要问题,而资源的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青年学生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对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有所了解,逐步养成可持续发展意识,并转化为自觉行动。

●教学资料

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概况

(一)人口

(1)人口增长量庞大,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国每年净增人口在1000万左右。每年有2000万以上人口进入劳动年龄,每年新增的国民收入有1/4以上用于新增人口。

(2)控制人口增长任务艰巨,近年内人口出生率回升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从1994年到2000年,每年处于生育旺盛期的妇女人数仍然保持在1亿多人,边远地区育龄妇女人数还在增多,部分推迟生育的妇女今后还将生育。2003年我国流动人口约1.4亿,流动人口的增加,使计划生育管理难度增大。

(3)近年来出生婴儿比例失调,男性比例偏高。

(4)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的社会抚养问题日益突出。2000年,我国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7%,老年人口达0.88亿。在一些出生率较低地区,如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地,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5)贫困地区人口与发展面临严重挑战,提高人口素质的任务紧迫而又艰巨。2003年我国没有稳定解决温饱的人口估计有2900万。2003年全国15岁以及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10.95%,其中80%以上分布在农村、贫困地区。

(二)资源

(1)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233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耕地和草场共有400多万平方千米的面积缺水,有6000多万农民和4500万牲畜缺少足够的清洁饮用水。

(2)耕地短缺矛盾十分突出,非农业用地迅速增加,耕地逐年减少。全国已有1/3的省、自治区人均耕地不足0.067公顷,东部沿海地带的广东、浙江等省,人均耕地仅有0.033公顷左右。

(3)能源供需结构矛盾加大,油气短缺问题严重;大宗矿产储量的耗损速度远大于年增长速度,现有矿山生产能力将有较大减弱;浪费资源严重、矿业开发秩序混乱的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治理。

(4)用材林消耗量高于生长量,森林质量不高。草地资源综合优势和潜力未能有效发挥,过牧超载、乱开滥垦、草地荒漠化严重。

(三)环境

(1)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酸雨危害加重。2003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158.7万吨。大中城市汽车尾气污染日趋明显,个别城市出现光化学烟雾现象。

(2)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幅度增加,2000年达221亿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远不能适应需要。各大江河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呈发展趋势,工业发达城市附近水域污染尤为突出。全国各主要城市地下水普遍超采,近海城市海水入侵现象严重。近海海域污染加重。

(3)到1994年,工业固体废物历年累计堆存量64.6亿吨,占地55697公顷。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严重,1994年,据39个城市统计,平均等效声级高达72.6分贝。在城市噪声源中,生活噪声占46.8%,交通噪声占28.9%,工业噪声占8.3%,施工噪声占5.1%,其他噪声占10.9%。

(4)乡镇工业污染明显加重。1994年,全国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达43亿吨,工业粉尘排放量达580万吨。

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及主要对策

(一)经济的司持续发展及其目标

可持续发展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样是必要的战略选择,但是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为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必须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并逐步改善发展的质量,这是满足目前和将来中国人民需要和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只有当经济增长率达到和保持一定的水平,才有可能不断消除贫困,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会逐步提高,并且提供必要的能力和条件,支持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做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和环境保护,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进效益的基础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目标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将努力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改善人口结构,坚持优生优育;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同时引导适度消费;发展社会科学,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致力于文化的革新;发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断改善政治和社会环境,保持全社会的安定团结;大力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开展职业培训、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发展城镇住宅建设,同时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提高社会综合服务及医疗卫生水平;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特别是各级领导人员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实施能力,促进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

(三)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及其目标

中国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国家保护整个生命支持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解决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避免侵害脆弱的生态系统;发展森林和改善城乡生态环境;预防和控制环境破坏和污染,积极治理和恢复已遭破坏和污染的环境;同时积极参与保护全球环境、生态方面的国际合作活动。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逐步使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

保证上述目标实现的主要对策: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②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特别是规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政策体系、法律法规体系、战略目标指标体系的建设,以及资源环境、生态综合动态监测和管理系统、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统计系统、信息支撑系统,以及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实施能力在内的能力建设。③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结构。④因地制宜,有步骤地推广可持续农业技术。⑤重点开发清洁煤技术,大力发展可再生和清洁能源。⑥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推动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产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压力。⑦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努力实现废物产出最小量化和再资源化,节约资源、能源,提高效率。⑧加速“小康住宅”建设,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条件。⑨组织开发、推广重大环境污染控制技术与装备。⑩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污水处理,保护、扩大植被资源,以生物资源合理利用支持物种保护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努力提高土地生产力,减少自然灾害。

《中国21世纪议程》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其中特别强调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包括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建立费用与资金机制、加强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系统。

第二部分,社会可持续发展。包括人口、居民消费与社会服务,消除贫困,卫生与健康、人类住区和防灾减灾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第三部分,经济可持续发展。其中包括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工业与交通、通信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能源和生产消费等部分。

第四部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包括水、土等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还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治土地荒漠化,防灾减灾;保护大气层;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等。

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要点:跨越三大“零增长”台阶

战略实施的第一台阶:实现人口数量和规模(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同时在对应方向中实现人口质量的极大提高。

战略台阶1:在经过30多年的时间内,把中国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率降低为零,从而在人口数量“零增长”的前提下,迈向可持续发展的第一级门槛。

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必须经过三个最基本的“零增长”台阶,而人口数量的零增长居于这三个零增长之首。事实上,从人类出现于地球之后,这个特殊的种群一直想把自己作为自然界的主宰,尤其是当其具有强大的动力和机器之后,这种心态日益膨胀,虽然不少先知和智者曾经不断地予以警告,但当事者往往会幼稚地把自己置于至高无上的境地,把本属于诗人的浪漫或艺术的夸张,纳入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之中,于是非理智地向自然宣战,贪婪地掠夺自然的财富,满足人类自身不断膨胀的欲望。我们明白,地球上的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它既要满足人类无休止增长的需求,更要满足人类种群自身不断扩大的需求。因此,人类理智地自控自律已经到了必须觉醒的时候了。人类必须首先控制自己的“种群规模”(即首先达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再加上实施有节制的“可持续消费”,人类文明的延续才有可靠的基础。

战略实施的第二台阶:实现物质和能量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同时在对应方向上实现社会财富的极大提高。

战略台阶2:当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零增长”之后,再用10年的时间到2040年,在中国实现资源消费和能源消费速率的零增长。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探讨如何使用更少的能源和资源,去获得更多的社会财富;如何改变实物型经济成为知识型经济,去更加“智慧地”运用资源和能源。人类历史到公元1900年为止,全世界的经济财富总规模折算约为6000亿美元,在经过整整100年后的今天,全世界每年仅新增产值就可达到当时世界总财富的一半。依照中国的经济规模,1997年全年的GDP,即相当或略高于1900年时全球经济的总规模。财富大量积聚的代价是资源和能源的无节制消耗和向地球的无情掠夺,人类现今1年所消耗的矿物燃料,相当于在自然历史中要花费100万年所积累的数量。在此种经济模式、经济规模(并且仍在急剧扩大)和巨量消耗物质形式资源和能量形式资源的现实中,如不能够有效地遏止这种汹涌增长的势头,人类无疑是在为自己挖掘坟墓。

战略实施的第三台阶:实现生态和环境恶化速率的“零增长”,同时在对应方向上实现生态质量和生态安全的极大提高。

战略台阶3:当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资源能源消耗两个“零增长”后,再用10年的时间,至2050年实现中国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三个零增长的充分实现,标志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的生态质量(防止长期性的生态退化)和环境质量(防止短期性的环境污染)的变化,与人口数量庞大的压力和资源消耗巨大的压力息息相关,在人口数量和资源、能源消耗速率未达到零增长之前,单一地去提高生态质量和环境质量,是不可能办到的。因此,中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程中,依照“压力一状态一响应”的概念,生态环境质量是作为整体系统中对于人口压力和资源压力的响应而表现出来的,由此,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不解消,所存在的胁迫和瓶颈状态不改变,生态环境的响应程度和规模,也是不可能独立予以改变的,这就是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宏观目标中,因为其内部严格的逻辑关系所规定的生态环境退化速率达到“零增长”,必然是三大战略台阶中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难的一个。

由以上分析可知,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在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时,预计要50年的时间,并分别于2030年、2040年、2050年依序通过上述的三大基本台阶,此后中国将在一个规范有序的合理门槛内,更加有效地增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十年努力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获四大成就

(中新社北京2004年3月25日电)经过十年努力,中国在探索适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集中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经济发展方面,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1万亿元,成为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和世界第四大贸易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社会发展方面,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科技教育事业取得积极进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消除贫困、防灾减灾、医疗卫生、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国家用于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的投入明显增加,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优化,重点江河水域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得到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有所突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通过开展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工作,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取得成效。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方面,各

上一篇:数理化解题研究期刊邮箱

下一篇:声学学报和应用声学哪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