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2022年怀宁县电教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10 22:57

2022年怀宁县电教论文

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位于举世闻名的人民大会堂西侧约1000米的西城区西绒线胡同33号,其前身是由英国中华圣公会创办于1874年的崇德学堂。学堂于1897年一度停办。1903年在虎坊桥中华圣公会内复校,1908年迁入绒线胡同筹建崇德中学堂,并于1911年10月28日正式开学,是西城区乃至北京市建校最早的普通中学。当时除校长外仅有教员六七人,学生(包括小学)不过三四十人。首任校长为英国传教士鄂方智,其后由史多玛继任。1920年,校长由新西兰传教士纪多甫担任。1927年,学校在北平市教育局立案,由凌贤杨(英国剑桥大学毕业)接任校长职务,结束了由外国人对学校的完全控制。北京三十一中学有着光荣的爱国传统。五四运动时,当时的崇德学生成立了自治会。学生们不顾当时代理校长鄂方智的极力阻挠,在市学联的领导下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崇德中学反英气氛特别高涨。为表示反英,大部分学生纷纷退学或转学,使当时一个200来人的学校,在九月开学时剩下不到百人。在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崇德部分学生在12月16日一早不顾校长凌贤杨的劝阻,走出校门参加游行。在中山公园举行的一次演讲会上,杨振宁代表崇德中学参加了中学生演讲竞赛,演讲的题目是《中学生的责任》。一二·九的震动下,高中学生力易周、朱迈先、孙以亮(孙道临)、陶声垂、徐树仁、刘忠渊等人,领导同学们开始了救亡运动。1936年的10月至12月,力易周、孙道临、徐树仁、朱迈先(朱自清之子)、刘忠渊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崇德中学党支部,第一任支部书记是力易周。1936年11月,绥远的中国军队抵抗日军侵犯,崇德住校学生曾节约部分伙食费加以支援。日伪统治时期(1937-1945年),北京中等教育受到严重摧残。1939年,崇德中学被迫停办。1940年春,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与凌贤杨密谈协商,在燕大掩护下将崇德的旧底搬到海淀蔚秀园,成立燕大高中部。同年八月招收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学生共150余人,九月开学,由凌贤杨任高中部主任。1941年12月8日,日美太平洋战争爆发,燕京大学与高中部同时被日本关闭。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崇德校友和教师倡议赞助下,崇德中学于同年九月复校。仍由凌贤杨任校长。1947年春,国民党发动的内战愈演愈烈。4月,地下党学委在北平筹建一个爱国青年学生的政治组织--民主青年联盟。不久,崇德中学建立了民联组织,李友滨、郑甲登、庄守经等同志是第一批盟员。1947年11月初,正式建立崇德中学的中共地下党支部,由李友滨任书记,顾昂然任组织委员,郑甲登任宣传委员。地下党支部建立后,带领同学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组织不断壮大,在迎接北平解放时,学校已先后有中共党员17人,民联盟员40多人。1948年底解放军包围北平,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学校曾一度变成国民党伤兵收容所,无法上课。凌贤杨在教会某人的怂恿下,解聘了全校教职员。这时学校地下党支部组织起教工学生护校队,日夜值班巡逻,迎来了北平解放,胜利地组织师生参加了解放军入城式。1949年1月31日,解放军入城,崇德中学的师生们在前门五牌楼,万分激动地欢呼北平解放。1949年2月学校如期开学。校董事会进行了改组,教职员中成立了人民教育工作者联盟,使学校大权掌握在人民手中。1950年凌贤杨辞职,校董事会决议请李瑞启担任校长职务。1952年10月,北京市的全部私立中学由政府接办。崇德中学从此改名为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全部教职员继续留用。李瑞启是公办学校的第一任校长。党和政府派陶棨同志为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学校从此在党和市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不断发展。崇德中学一般下层社会子弟的自费生很少。学生中大约一半来源于中小资产阶级及其上层官僚子弟;约五分之一的学生是教会神职人员和教徒的子弟。神职人员的子弟可不经考试,优先入学,免交学杂费;教徒子弟要经过考试,家庭经济宽裕的自费,困难的享受免费或学金待遇;还有百分之五六的学生从河北省农村教会小学选拔。从1913至1927年,每年暑假在分布于永清、安国、河间、献县、肃宁等地的教区设立崇德高小招生点,报名时由家长自报能交多少学费;被录取的学生每年缴纳学费由5元至20元不等,入学后免交其他学杂膳宿等费,享受教会学金待遇,寒暑假回家发给路费。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般较好。自费生毕业后不受任何约束。免费和学金生若想升学,只能报考教会同意的学校--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北京税务专科学校、山东齐鲁大学医科、武昌文华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或南京金陵神学院。解放前全国各地的海关差不多都有崇德的毕业生。学校英语教学比较突出。从小学五年级起,都是用直接教学法。教师多由英籍教员担任。课本从英国直接定购或应本校英籍女教员芮德兰编写,高中也选用林语堂等编写由开明书店印制的课本。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发音准确,符合学生的英语程度。许多毕业生反映,他们能顺利从事和英语有关的工作,其基础就是在本校打下的。中文教学比较重视古典文学,最初尽量聘请一些老学究上课,如左沛(榜眼)、吴雷川(翰林,后任燕京大学校长)、王鹤樵(拔贡)等。这也吸引了一些清末文人送其子弟投考该校,如梁启超之子梁思永、梁思成,陈宝琛(溥仪的老师)之子陈懋赓,刘春霖(清末最后一个状元)之子刘海云等。数学课本小学和初中都由本校编译,其突出特点是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设平面几何课,初中一年级开始讲代数。自编的几何课本由几何画开始,从直观引起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兴趣。代数课本用自译印刷的英国数学家高福来与西顿思合编的《普通代数学》,特点是从形象引入概念,有很多直观性的插图。从中学三年级开始用英语讲课,使学生在学数学的同时加强了英语的训练。学校对国文、数学,特别是英文等重点课程的教学抓得比较紧。对学生学习、自修的管理和督促比较严格,促使学生养成好的读书风气。崇德中学热爱体育成风。学校特别注重足球、网球和墙球活动,有一个足球场,三个网球场和几个墙球场。崇德足球队曾在本市颇有声誉。学校代表队常和英国驻华使馆英国兵足球队进行比赛。此外,也常和通州潞河中学、北京汇文中学比赛,并得胜而归。足球一直是崇德中学的传统体育项目。也培养了不少比较出色的足球队员。五十年代还多次举行过足球义赛,为抗美援朝做出了微薄的贡献。足球成为全校同学最热爱的一项体育活动。1961年北京三十一中学被市教育局定为西城区重点中学,学校从此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文化大革命后是全市第一个正式恢复上课的学校,学校教学秩序稳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成为当时全市乃至全国开放的唯一一所中学。 北京三十一中学建校以来培养了2万余名学生。其中不乏后来蜚声中外的杰出科学家、著名的艺术家。1933年夏末初秋,崇德中学迎来了新一批学生,其中就有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杨振宁,1922年农历8月11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1929年秋,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应清华大学之聘任数学系教授。全家到了北平。在崇德中学,杨振宁接受了正规的中学教育。他聪敏好学,兴趣广泛,不仅数、理、化课成绩优异,国语和英语也念得不错。1938年,杨振宁考入当时中国最大的教育中心--北大、清华、南开大学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的生活为杨振宁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1945年夏,杨振宁前往美国求学。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1971年,杨振宁教授作为美籍华人科学家第一个回来访问新中国,与毛泽东主席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访问期间,以及1994年、1998年他曾到母校北京三十一中学参观。杨振宁为中美建交、为中国学者到美国深造以及在中国教育、科技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思想、言行已远远超越了一个物理学家所做的一切,特别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挚热的关怀之情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使我们深为感动。在他第一次访问中国时,列出他要见的人员名单,名单上第一个人是他的挚友,崇德中学的同学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白麟坂。他和杨振宁是同乡,父亲邓以蜇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与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邓稼先和杨振宁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1936年,邓稼先由志成中学转到崇德中学读初二。读中学的邓稼先,学习成绩提高很快,一半因为他已经长大,开始懂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生活在那种沉重的民族压迫的环境里,觉得要救我们的国家,必须有知识、有本领。这也许在当时是他脑海里一种比较朦胧的意识,但它毕竟存在。他已由一个不懂事的顽童,变成一个有抱负的青年人了。1941年秋,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1948年秋,邓稼先受父亲的好友杨武之教授之托,与杨振宁的弟弟杨振平结伴到美国读书。1950年8月20日,邓稼先顺利通过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论文答辩。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九天,他毅然踏上回国的旅程。回国后,邓稼先在中科院大约工作了八年。1958年8月,邓稼先服从组织调动,主持原子弹、氢弹的理论设计工作。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将自己的智慧、个人幸福以至生命,无偿地献给了我国的国防事业。他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的奋斗了28年。继突破原子弹、氢弹的原理后,为中国研制成功原子弹、氢弹,并进一步达到武器化;随后又研制成功新型加强氢弹,对第二代新的核武器做出重大理论突破并试验成功。他曾四次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我们中国的国威大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有他一份极为重要的、不可磨灭的功勋。他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1986年7月29日,受辐射严重伤害、饱受直肠癌折磨的邓稼先终因全身大出血而与世长辞。他的遗言是:死而无憾。崇德中学培养的学生中还有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我国大地测量和地球形状学的创始人方俊、世界结构工程大师林同炎、有机化学家高振衡、地球物理学家秦馨菱、著名材料科学家严东生、数学家关肇直等七位中科院院士。连同杨振宁、邓稼先,崇德中学共培养了九位中科院院士。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话剧表演艺术家林连昆、词作家凯传、画家丁午,体育活动家、原北京体育学院院长、国际排联规则委员会主席马启伟,全国第一个横渡琼州海峡的游泳运动员、第一个成功横渡渤海海峡、创造世界纪录的北京体育大学教师张健,原国家足球队队员张坤岳、体育播音员宋世雄、骨科专家冯传汉、特型演员刘锡田等,驻芬兰大使王廉,原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英国大百科全书翻译庄守经、北大出版社美编室主任林胜利、在德国分别获得工程和医学博士的赵政康、赵政川兄弟,曾任人民医院院长的冯传汉、黄萃庭,著名摄影家廖增益、国际知名电机专家廖增武,以及廖增琪兄弟三人,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著名法学家江平、书法家林信成、漫画家孙以增、围棋选手张文东、著名电影演员张光北、丛珊等都曾在该校就读。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少老一辈革命家和社会名人,如蔡延锴、王震、安子文、李井泉、杨成武、童小鹏、廖汉生、吴烈等的子女都曾就读于北京三十一中学。不少校友的祖孙三代的中学时代都是在这个校园度过的。不管是崇德中学,还是现在的北京三十一中学,都为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奠定了良好的人生基础。正如严东生院士1985年8月重返母校时所说:北京三十一中学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教书育人是母校一贯的宗旨。我在这里度过了整个中学时代,感谢母校为我的人生打下一个好的基础。这是北京三十一中学的宝贵财富。为了更好地激励在校学生,在48届校友,东北工业大学秦皇岛分校汪振武教授的大力支持下,1995年10月,北京三十一中学荣誉室落成,室内展出了杰出校友代表九位中科院院士的事迹。从此,这里成为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爱校教育、德育教育的基地。北京三十一中学不仅培养了众多的杰出人才,也有许多教师在各自的工作中创造了突出的业绩。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后,学校成立了由毛浦森老师负责的地震小组。他们把观测到的数据及时通报国家地震局和有关单位,为上级及时进行地震预报提供了重要证据。他连续三年用接受震前电磁(波)辐射监测地震的方法,多次接收到震前信息,并目测出大致方位。此成果他写成论文,发表在1986年第一期《地震学报》上。在全国震前电磁波会议上,他的观点被大会采纳。他还引进计算机技术,设计接受震前电磁辐射智能化纪录仪。1990年10月国家专利局通过了此项专利申请。毛浦森的名字被选入1992年5月出版的《中国现代发明家大辞典》。 北京三十一中学,这所有这辉煌历史的学校在教育改革的今天焕发出勃勃生机。校园环境更加整洁优美,是北京市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整个校园占地1.7万平方米,建有设备齐全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语音教室、电化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备课机房及音乐、美术等专用教室。图书馆藏书5万册,阅览室可同时容纳150名学生阅览,130种报刊供师生选阅。200米跑道的操场和占地900平方米游泳池为师生锻炼身体提供了条件。北京三十一中学治学严谨,校风正,是西城区文明校园。现有教职工143人,其中高级教师40人,西城区学科带头人8名。学校的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发扬崇德的优良传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诚实、文明、团结的校训,提倡勤奋、多思、坚韧的学风。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德育为核心,加大教育科研力度,实行层次管理,完善不同学龄段的德育目标,加强心理教育,倡导、探索启发式、讨论式等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加快教育技术现代化,努力探索教育改革的新途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特长,特别是京剧、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排球、游泳特长的培养。三十一中学是北京市体育项目--排球传统学校,校排球代表队曾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中学生排球比赛。是北京市软式排球培训基地。足球、游泳在西城区比赛中也均有出色表现。新建的形体教室更加丰富了学生的文体活动,特长生在三十一中学有更大的发展。2000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被命名为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实践基地学校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1985年在《人体心脏》生物教学中运用复合式幻灯片、自制录像片、教学电影短片等手段,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之后,三十一中在电教的硬件、软件上有了较大的发展。自行研制成电化教室控制平台和一批教育现代化所需要的电教设备、教学软件,并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1990年被评为北京市首批电教优类校,1997年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承担了市级科研课题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健康第一是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学校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密切社区关系,注意教师间、师生间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1997年,全校师生为一位患骨癌的同学捐款4万余元,使这位同学深受鼓舞,最终战胜病魔,并于2000年高中毕业后到瑞典读书。1999年,学校通过了健康促进学校铜牌验收。从1997年开始,三十一中学主动承担了教育扶贫任务。每年为云南省绿春县培养10名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高中生,首批10名学生已于2000年全部升入大学。北京三十一中学是对外开放单位,多年来,接待了近百个国家(地区)的一万二千余人,其中有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斯诺及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夫妇等。荷兰著名电影导演伊文思和法国电影工作者玛斯林1972年、1974年两次来校访问,并以三十一中教师教育学生的内容为题材拍摄了电影《球的故事》,该片在1974年4月巴黎电影节200余部电影中一举夺魁。1992年,三十一中与日本福冈县立玄界高等学校结成姊妹学校。通过两校的交流,增强了师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培养了学生参加国际交往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北京三十一中学,历尽百余年的风雨沧桑,建校初期的小楼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那些久远的故事和曾经的辉煌,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北京三十一中学正在不断前进!

怀宁中学有没叫程爱兰这名字的人

看了下面一大堆资料,结论是怀宁中学比较好。我根本不需要从学习环境,教师等方面分析,因为只有学习环境,教师都一流的学校才能评为“省级示范高中”,野寨中学(听名字还以为是培养强盗的)目前还在申请,优劣就显而易见。

省级示范高中---安徽省怀宁中学
简 介
安徽省怀宁中学座落于独秀山南麓、皖水之滨,她发祥于光绪三年(1877年)由怀宁邑令彭广钟假安庆任家坡丰备仓旧址所创办的凤鸣书院,1903年更名为怀宁中学堂,抗战期间迁往怀宁县谢氏宗祠,抗战后部分教师回原址办学,部分则流散办起文课、卓湖、湖滨三所私立学校,1952年这些学校合并到县城石牌镇重建,先后命名为“石牌中学”、“怀宁第二中学”,1958年省教育厅重新命名为“怀宁中学”;1965年确定为安庆地区重点中学,1978年被定为安庆地区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1996年成为安庆市首家市级示范中学,1998年底成为全省第二家省级示范高中。
重建后的怀宁中学得益于社会各界的不懈支持和几代怀中人的艰苦努力而成为誉满全省、学子遍天下的名校。现在的校园占地60260平方米(90余亩),建筑面积20000余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22600多平方米.校园内绿树成荫,团花簇锦,生机勃勃,文化氛围浓郁;设备齐全的实验楼、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的田径运动场等为学子们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队伍学科齐全、结构合理、经验丰富并富于创新精神,现有教职工179人,专任教师135人,其中高级教师34人,中级教师59人,完全能满足建制为36个教学班的教学需要。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体制灵活、致力创新的管理体系,使怀宁中学多年来勇立潮头、成绩卓著。自1978年至1999年,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新生7114名,在国家和省级学科竞赛中获三等奖以上的有212人,平均每年10人,其中1998年全国数学联赛安徽赛区前五名选手中怀宁中学包括第一名在内占三名,并均代表省队参加全国数学奥赛冬令营,被誉为“创造了几十年内打不破的纪录”;历届毕业生中,获博士学位的、成为专家学者的有200多人。1985年以来,学校获得省“文明院”、省“电化教育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国防教育先进集体”、“爱国卫生先进集体”、“花园式单位”等光荣称号三十多个,并被命名为“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简介

一、历史沿革: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麓,系安徽省示范高中。学校创建于1943年,时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由皖鄂豫三省知名人士发起倡议,募资而建,始名“景忠中学”,国民党元老范苑声先生担任首任校长,著名心理学教授乌以风先生担任首任校务主任。1949年与私立光华中学合并,改名为“景华中学”,1952年改名“潜山初级中学”,1970年春改名为“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1978年7月被定为安庆地区重点中学,2002年元月被定为省级示范高中,2004年被命名为省级绿色学校、省级家教名校。2005年《人民教育》杂志以《为了塑造更美好的心灵》为题,对学校进行了长篇报道。学校还于同年被确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教席联系学校。
二、校园环境:学校北依天柱,南临潜河,林泉清幽,朱楼画阁掩映于山谷翠微之间,风景如画。天然植被覆盖率达80%。优美的自然风貌与诸多人文古迹构成其独有的办学环境,人称“风景佳绝处,岳麓清华园”,是不可多得的教书求学的理想场所,著名书法家赖少其先生为学校题写校名。校园自然及人文景观丰富。其中抗日阵亡将士墓、忠烈祠、景忠厅等一九九八年被定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士墓系国民革命军48军176师抗日阵亡将士墓葬,墓区曾有白崇禧题书的纪念塔(文革中毁坏);忠烈祠原系景忠中学集会讲学之所在,1947年刘邓大军首次进野中,曾与师生在此联欢;景忠厅现已辟为范苑声文物馆和乌以风史料陈列室。浩然亭、乐山亭、凤掌泉、范园等自然及人文景观无不体现着野寨中学校园清新华美的特色。
三、教学设施:学校占地156650平方米,建筑面积36150多平方米,教学、生活、运动、三产、绿化五区明晰,教学楼、科技馆、图书馆、学生公寓等设施一流,微机、语音、电教、实验、多媒体会议中心、卫星闭路电视系统等设备先进,为高质量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正在建设的东边操场设有400米标准环形跑道的田径场、足球场、排球场、篮球场等设施布局一流。
四、师生状况:野寨中学为普通高级中学建制,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在校生2800人,教职工220人,特级教师3人,中学高级教师72人,省、市、县级教坛新星9人,学科带头人2人。历代野中人秉承"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优良办学传统,勤奋耕耘,为国育才。近三年来年均升学500余人,每年均有一批学子被清华、北大等名校录取,高考本科达线率、重点本科达线率均居全市省、市示范中学前列,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从这里走向社会。
五、科研成果:科研兴校是野寨中学的办学宗旨,1998年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室。学校对教研教改工作领导到位,任务明确,积极营造良好的教改氛围。学校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挥教学示范和教研教改的辐射功能,全校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高涨,近三年来教师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并多次获奖。学校专任教师人人承担科研项目,其中特级教师汪南松带领语文教研组共同研究的省级课题“中学语文宏观教学目标及基本操作规程”已经结题,并获得安徽省第四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受到省内外媒体和中学语文教学同行的关注,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六、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创出自身办学特色、建成国家级示范中学是新一代野中人的更高追求。
2003年4月,贾成旺同志担任野寨中学校长,上任以来,坚持学习教育管理理论,加强自身修养,办学思想端正,作风正派,清正廉洁,锐意进取,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信赖,在教职工中享有很高威望。学校注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骨干力量,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科学管理,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校园环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快发展为目标,以强化管理为杠杆,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野中人将高举“改革”和“创新”两面大旗,坚持以人为本,以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条件和一流的业绩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上一篇: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

下一篇:论文文献引用怎么标注手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