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2019植物生态学报

发布时间:2023-02-10 15:48

2019植物生态学报

傅志军教授在2019年博鳌企业论坛荣获中国营销咨询行业十大领军人物称号,同时他还是西安交大金融EMBA客座教授、湖南大学EDP中心特聘营销导师,真的特别厉害,还不明白自己百度下。

以野猪为例,讲讲食草动物过量,是如何影响物种多样性的?

对于国人来说,野猪是再熟悉不过的动物了,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里面,由于野猪数量庞大,体型较大,且相对容易捕捉,所以它也就成了人们最常获取的猎物之一,是“靠山吃山”的人们最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但是到了今天,野猪已经成了国家保护动物了,严禁私自捕猎,随着各地生态建设不断取得成效,不少地区野猪数量逐渐恢复,甚至达到了泛滥的地步,如河北易县一农村野猪泛滥,一夜间地里大量良种被吃光,还有在贵州不少荒废的水田里面,被野猪拱过之后,甚至都可以放水插秧了。

我国部分地区“野猪过境”后的景象

放眼世界,野猪泛滥的地区就更多了,比如美国、意大利、新西兰、澳大利亚等,“野猪害”的情况更为严重,德国甚至放出“捕杀一只奖励30欧元”的举措,也没有很好地将野猪数量控制住。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不解,就拿我国来说,不少动物都得到了保护,甚至开始全面保护的时间节点要远比野猪还早,可为何数量恢复起来远不如野猪呢?

比如东北虎,自1977年全面禁止捕猎以来,至今数量依然在30只左右,涨势缓慢。这其实与很多因素有关,但总的来说呈现这么一个规律:越处于食物链底端的生物,种群数量就越容易恢复,尤其是野猪这种繁殖力超强的物种。

野猪

在高中生物里面我们学到了这么一个概念,叫“生态系统平衡”,大致意思就是说在一定的时间里面,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某些相互作用,达到协调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动态平衡,就意味着能被打破。

而在如今大多数森林里面普遍缺乏大型捕食者的状态下,野猪数量激增,无疑是超出了环境所能容纳的数量,即打破了生态系统平衡,自然就会带来种种危害,今天我们就以野猪为切入点,浅谈食草动物过量,是如何影响生态的。

对于北美地区来说,野猪是入侵物种,由于缺乏天敌,传入北美的野猪种群迅速壮大,并很快达到了泛滥的地步,让当地农场主不堪其扰。根据最新的研究估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野猪的数量翻了两倍,其分布范围也从最初的18个州,扩大到了如今的35个州,并且在加拿大也呈现出了快速扩张的态势。

另外,关于野猪泛滥,人们最常关注的一个点就是它对农牧业造成的冲击,即经济损失,在21世纪初期,野猪给美国带来每年1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如今随着野猪数量快速增加,它们给美国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达到了百万之巨。

美国37年间野猪分布范围的变化

野猪泛滥常常与经济作物挂钩,但随着研究越来越深入,人们发现野猪数量激增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会对生态造成严重伤害。

2019年6月14日《生态与进化》期刊上有一篇研究论文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实验室成员马库斯·拉什利、迈克尔·科尔文等人,发现了野猪数量过多,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研究人员利用追踪相机等技术,监控了美国36个大小在4-4000公顷范围内的森林斑块,发现有野猪存在的森林斑块里面,生物多样性普遍较少,最终研究者通过更详细的数据,确定了没有野猪存在的森林区域,鸟类群落和哺乳动物种类要比有野猪存在的森林区域,多26%左右,说明野猪通过某种方式,正将其他动物从生境中“排挤”出去了。

野猪并不是掠食者,为何它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也达到了如此的强度,人们起初不解,经过详细的研究之后发现,原来问题还是出在了“吃”的上面,野猪虽然无法捕食其他较大型的成年哺乳动物,但却能对蜥蜴、青蛙、无脊椎动物等一些体型较小的动物造成巨大的生存压力。

野猪属于杂食动物,虽然它90%的食物构成是各种植物及种子、水果、根茎等,它会吃掉任何能吃的东西,包括但不限于蛋类、菌类、虫类、贝类等等。

野猪拱食海龟的蛋

第99期《生态学报》上有一篇论文显示了在南卡罗莱纳州北岛上,每到繁殖期,海龟们就会爬上沙滩进行产卵,然后将蛋埋在沙里面等待孵化,这是自然规律,是海龟们种群繁衍生息的关键。

然而在2005年的时候,人们就首次发现了野猪对该岛海龟的蛋的掠夺行为,大致过程就是自乌龟产下蛋离开之后,就是野猪的疯狂进食的“饕餮场”,野猪擅长拱土,而在质地松软的沙滩上将蛋拱出来吃掉,对于野猪来说简直不要太容易。

受野猪拱蛋吃的影响,南卡罗莱纳州北岛海域的海龟繁殖率大大降低,在某些年份里面甚至出现了“为零”的现象,这对于海龟种群的发展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野猪的食性真的太杂了,它会吃掉许多哺乳动物的幼崽、未成年个体,以及大多数鸟类、两栖类动物的蛋,甚至是蜥蜴、蜗牛等大多数小动物,都是野猪的直接食物来源,因此在生活着大量野猪的环境里面,其他动物生存压力巨大,繁殖率降低,最终导致物种多样性降低。

野猪对生态的影响还不仅仅表现在“吃”的上面,我们都知道,野猪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用身体蹭泥土,或者树干,这是它防治寄生虫,以及挠痒的方式,表面看起来这是它们自己的事情,不会对其他动物或者生态系统造成影响,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早年秦岭地区生活着华南虎、金钱豹等大型捕食者,所以众多食草动物数量得到控制,后来虎豹大量消失,而人类捕猎正好代替了它们的生态位,大型食草动物的数量也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

随着民众动物、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及国家对偷猎盗猎打击力度不断加大,近些年来秦岭地区的生态在逐渐恢复,不少野生动物的数量都显著提高,2008年《成都商报》报道了秦岭羚牛数量激增,在过去十年间伤人事件就高达150多起,导致了20多人死亡。

羚牛是一种比野猪还要大型的有蹄类动物,其体重能够达到300千克以上,成年个体几乎除了老虎之外,没有任何天敌。

羚牛

羚牛与野猪一样,也喜欢拿牛角,或者身体去“蹭”树干,在它们长年累月的“磨蹭”下,不少大型树木受损严重,枯死、拦腰截断等情况不在少数。在秦岭一些地区里面,我们甚至能够看到成片的倒木,这都是野猪与羚牛等的“杰作”。

在这种行为的作用下,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改变当地植被的分布情况,使得大型乔木数量变少,林中倒木增加,通俗来讲就是对环境的重新改造。

野猪(上)与羚牛“磨蹭”树干

秦岭地区还生活着一种极其珍贵的野生动物,那就是国宝大熊猫,大熊猫虽然吃竹子,不会与其他食草动物构成竞争,但它最喜欢的栖息环境是有着较多大型乔木分布的混交林,不喜欢较多倒木的森林,而大量野猪、羚牛等的存在,无疑使得林中大型乔木减少、倒木增加,这会直接压缩大熊猫的生存空间。

另外,与许多动物一样,大熊猫也喜欢在树干上做气味标记,尤其是在发情期的时候,气味传递与交流尤为重要。但野猪、羚牛等对树干的“磨蹭”,直接将大熊猫标记的气味“抹”掉了,后果不用我说大家也都知道。

野生状态下的大熊猫交配十分困难,而雌兽与熊兽的交流受阻,无疑令这种情况雪上加霜,最终使得野生大熊猫的繁殖率大大降低。

大熊猫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野猪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影响整个系统,上面提到的几点,都是它对生态环境,或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影响,但是野猪的影响还远远不止于此,甚至于它什么都不用做,就能使得其他动物受到严重影响。

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海峡群岛上,由于岛屿的生态系统较为孤立,在没有“外力”之前,一直保持着相对较为稳定的状态,甚至在野猪刚传入的前150年内,大多数野生动物间都“相安无事”。

岛屿灰狐

岛上有一种本土狐狸,原本开开心心地生活着,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当地人们开始大量使用杀虫剂、农药等手段,来防治虫害、兽害等等,由于农药等会在动物尸体上残留,这对于食腐的秃鹰来说可不妙,受此影响,秃鹰数量急剧下降。

正如虎豹消失给食草动物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会一样,秃鹰大量消失,使得它的对手金雕很快发展了起来。

秃鹰在吃腐肉

金雕与秃鹰不太一样,它最主要的食物来源是靠捕猎获取,即喜欢吃活物,所以金雕数量一多了起来,当地狐狸就面临着灭顶之灾了,受金雕捕食影响,岛上的狐狸一度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

可能有人会说了,这跟野猪有什么关系呢?其实金雕种群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并壮大,除了秃鹰这个竞争对手大量消失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岛上生活着大量野猪,肉多容易捕捉的野猪幼崽成为了金雕发展道路上的主要“食物支持”。

金雕

为何同样是在金雕的捕食下,狐狸受损会比野猪严重呢?这就要从繁殖能力说起了,生活在加利福尼亚海峡群岛上的狐狸是一种小型的岛屿灰狐,繁殖能力并不高,一胎可以产5只幼崽,但多数为2-3只,幼狐达到性成熟阶段需要10个月,而一只野生岛屿灰狐平均寿命为4-6年,可以想象一只狐狸,一生能留下的后代屈指可数。

野猪就不一样,它的繁殖率和幼崽成活率都很高,一胎生4-12只,甚至一年能生两胎。当然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金雕只能捕食野猪幼崽,对亚成年及成年野猪没有威胁,而岛屿灰狐成体才只有1-3千克,不管是幼崽还是成年个体,都是金雕的捕食对象,这就导致了同为金雕食物的两个物种,受损程度的截然不同。

在意识到这一情况之后的人们,想了很多方案来恢复狐狸等小动物的恢复物种的数量,最终人们采取了移除当地野猪、恢复秃鹰数量、圈养狐狸野化“三步走”的方式,结果证明这个方案确实有用。

从2011年的报告来看,北海峡群岛上的狐狸数量已经达到了2110只;2012年统计,加利福尼亚海峡群岛的秃鹰数量已经超过了50只,而野猪则被完全从这些岛屿中移除了,再也没有恢复的可能。

食草动物怎样才算过量?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需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生态系统容纳度来计算,拿老虎来说,在印度次大陆及东南亚一些地区里面,70平方千米的森林里,不超过5只老虎,算是一个较为合理的状态,而在我国华中、华北地区里,70平方千米一只华南虎就达到了饱和状态,多了就算是过量了。

当然不同的物种也不能用同一套标准,或许70平方千米的森林只能养一只华南虎,但却可以养200只梅花鹿、150只野猪、成千上万只昆虫蚂蚁等等。通俗的来讲,过不过量,看会不会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一条件就足够了。

由于现在森林里面普遍缺乏大型捕食者,所以食草动物数量发展很快,没有了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内,必然会达到超出环境所能容纳的数量,澳洲的野兔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这一物种,是19世纪50年代随殖民者进入的,进入澳洲的兔子很快便表现出了超强的“破坏力”,由于没有天敌的约束,兔子数量上升很快,到了1907年,几乎整个澳洲大陆上都是野兔,而到了1926年时,整个澳洲的野兔数量加起来约有上百亿只。

澳洲野兔

澳大利亚被称为是“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自古以来畜牧业占据了国家经济产业的重要地位,而野兔的泛滥,对畜牧业冲击极大,10只兔子的食量就相当于1只绵羊,算一下一百亿只兔子每天消耗的牧草有多少?野兔们大肆啃食牧草,没有牧草就啃根茎,导致大量草场被毁,土地沙化。

当然,野兔泛滥的后果不仅仅是影响植被覆盖、对澳洲支柱产业产生冲击,对当地生态破坏也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不少食草类小动物在野兔的挤压下灭绝了。

食草动物过量,对生态的威胁还不仅仅体现在它们还活着的时候,有时候在其死亡之后也能产生一定的危害,密西西比州立大学与佛罗里达大学的一些专家们,合作研究了动物大规模死亡事件的生态后果,其中研究对象就是野猪。

模拟大规模死亡事件

大致过程就是在俄克拉荷马州部署了近15吨的野猪尸体,然后观察研究,发现正常量的微生物、“清道夫”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消耗这么大量的动物尸体,导致当地细菌、蚊虫滋生,随着尸体的分解,产生了大量的气体和液化残留物、酸性液体等等,这些物质流入土壤,改变了土壤的微生物群落以及土壤成分,从而间接影响植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院校代码是多少?

10712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院校的代码,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

学校简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NorthwestA&FUniversity)简称西农或西北农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坐落于中国农科城陕西杨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32所副部级建制重点大学之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由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16个部委和陕西省共建,是中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也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葡萄酒专业稳居全国第一。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及后来相继在杨陵建立的相关科教单位。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截至2022年3月,学校占地5657亩,下设研究生院和28个学院(部、所)、74个本科专业;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教职工4300多人,专职院士4人。

校史沿革

合并前

西北农业大学

前身是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创建于1934年。1932年秋,“筹建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成立,于右任等人为筹备委员;同年十二月,该委员会改名为“建设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于右任、张继、戴季陶3人被共推为常务委员,朱家骅、杨虎城、邵力子、辛树帜等十五人为筹备委员,学校筹备工作开始。

1933年3月,筹备委员会共推于右任先生为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1934年4月20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7层教学大楼奠基,这标志着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高等农业学府成立。1936年7月,筹委会结束工作,辛树帜被任命为校长。

1938年7月,奉教育部令,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合并,成立国立西北农学院。194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国立西北农学院解放后更名为西北农学院。1949年5月20日,王震将军率部解放武功,学校又回归人民的怀抱。1985年经原农牧渔业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北农业大学。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林学院

前身是原西北农学院森林系,成立于1934年。1979年从西北农学院分出,成立西北林学院;由林业部与陕西省双重领导,以林业部为主。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1954年决定筹建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所址选定为陕西武功。1955年定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先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

1995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1998年被中国科学院确定为首批启动的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

1940年西北农学院与中央水工实验所(后称中央水利实验处)合办武功水工实验室。1952年扩建为西北水工实验所。之后,先后更名为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农业科学院

前身是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52年由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筹建成立。1954年隶属农业部。1958年改由中国农科院、陕西省农林厅双重领导,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1973年划归陕西省农牧厅领导,更名为陕西省农林科学院。1983年定名为陕西省农业科学院。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林业研究所

前身系陕西省林业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属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的一个专业研究所。1980年从陕西省农林科学院分出,成立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归省林业厅领导。1998年更名为陕西省林业科学院。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前身系中国科学院1965年组建的综合性植物学专业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1970年7月下放陕西省管理。1982年更名为西北植物研究所。1991年实行陕西省与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体制,更名为"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合并后

1999年9月11日,由共处陕西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个教学、科研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年8月,教育部批准学校试办研究生院。

2004年6月,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序列。

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序列。

2007年6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建立研究生院,校长孙其信教授兼任研究生院院长。9月,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

2009年,教育部和农业部共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年,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共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年9月,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

2017年9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0年5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综合素质教育学院成立。

2020年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

2021年5月15日,成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会员单位。

2021年9月3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首个学生学业发展指导中心在葡萄酒学院成立。

2022年2月,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3月,入选“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强基计划)。

2022年4月,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设立的“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基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揭牌。

2022年5月16日上午,陕西省孔子学院联盟成立大会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举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七所院校组成联盟首批理事成员单位。

院系专业

截至2020年3月,学校下设26个学院(系、所、部),71个本科专业。

2022年2月,学校新增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智慧水利专业、智慧林业专业。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农学。

国家重点学科: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临床兽医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省级精品课程50门。

国家级特色专业: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业水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农林经济管理。

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农学、植物保护、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林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林经济管理。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1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3月,学校拥有教职工4535人,其中专任教师2236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1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310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双聘院士11人;国家人才项目专家3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4人;陕西省人才计划入选者42人,学校“特聘教授”12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23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3月,学校拥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授权类别,12个专业硕士授权类别。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拥有1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博士后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林经济管理、农业工程、生物学、畜牧学、兽医学、林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草学。

教学成果

2014-2015年,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

科研机构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72个教育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国家发改委或陕西省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旱区作物高效用水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杨凌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国家杨凌农业综合试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陕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安塞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科研成果

截至2019年5月,合校以来,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2项,其中主持完成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6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79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最高成就奖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421件;审定动植物新品种547个。发表SCI、EI、SSCI论文21627篇,其中2018年第一署名单位SCI、EI、SSCI论文2814篇。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9年5月,学校图书馆馆藏印刷本图书209.68万册,电子图书397.49万册。截至2016年底,图书馆馆藏纸质资源总量达到251.1万册,其中中外文图书共195.1万册,中外文期刊合订本35.4万册,学位论文1.9万册,资料等18.7万册。可使用的数据库总量为144个(其中馆购数据库140个,自建数据库4个)。在订购的140个不同类型数据库中,中外文图书数据库为8个,中外文期刊数据库42个,多媒体数据库38个,文摘索引数据库11个,学位论文4个,综合性搜索平台13个。

学术期刊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有各类期刊20种,其中高校学报类期刊3种,学术(研究)类期刊12种,技术类期刊5种。按照主办单位划分,学校主办期刊17种,水保所主办期刊3种,分别是《水土保持学报》、《水土保持通报》、《水土保持研究》;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划分,教育部主管的期刊16种,陕西省林业厅主管的期刊1种,中国科学院主管的期刊3种。

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北植物学报》《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昆虫分类学报》《麦类作物学报》《西北林学院学报》《西北农业学报》《陕西农业科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北方蚕业》《陕西林业科技》《家畜生态学报》《动物医学进展》《畜牧兽医杂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6年正式创刊,曾用刊名《西北农学院学报》、《西北农业大学学报》。是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农林类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被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CAB Abstract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C)、俄罗斯文摘杂志(P*AJ)、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等中国国内外多家权威数据军和文摘期刊固定转载和收录。主要设有农业科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植物保护、资源环境科学、林业科学、生命科学、园艺科学、食品科学等栏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2001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学术刊物。2014年12月,该刊成为中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设有“三农”问题研究、经济与管理学研究、旅游业发展研究、哲学、政治、法学、社会学、语言文学研究、西部大开发研究,历史学、中外文化研究等栏目。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7-2018)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2017年版)》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

合作交流

2021年12月30日,全国乡村振兴高校联盟在中国农业大学国际会议中心成立,经42所成员高校共同推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担任副理事长单位。

所获荣誉

2017年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1年12月9日,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入选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公示名单。

2022年2月,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2年3月,入选陕西省2021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拟表彰名单。

2022年4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病害病原生物学及综合防控科研团队荣获第20届“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张美娟的主要成果

1、对图书储运的再认识 《书海物流》,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年2、信息资源网络化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情报学报 2000(1)3、论知识经济与我国情报事业的发展. 情报学报. 2000(1)4、我国图书物流的新发展:图书配送. 出版发行研究 2000(6)5、公平与效率:数字化时代版权制度的选择.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0(5)6、知识经济环境下发展我国版权贸易的对策研讨. 图书情报知识. 2000(1)7、论我国现代图书配送中心的组建. 21世纪出版业发展及人才培养”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88、学位论文信息的获取途径与方法 图书情报知识 2002(2)9、我国出版经济研究的特殊性 《出版探索-纪念武汉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创建二十周年校友论文集》.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10、试论当前我国出版业物流资源的整合 图书情报知识 2003(6)11、整合出版物流资源 提升供应链竞争力 出版发行研究 2003(12)12、整合:新华物流生存与发展的理性选择, 图书物流,2004-9-10,第149期,第2版13、2003年中国出版业述评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年度报告(2003年卷)》,武汉出版社,2004年14、Periodical Publishing Research in China 第四届大学评价与科研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华夏出版社,2005年15、试论书业供应链关系管理 《图书情报知识》WH144 2005(5)16、内容分析法的软件工具分析. 《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集》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5月17、《英汉—汉英文献信息词典》(参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18、《市场经济信息学》(参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319、《图书营销》(译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20、《中外版权贸易比较研究》(专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12月

新余学院代码是多少?

11508是新余学院的代码。

学院简介:学校始创于1985年创办的新余职业大学,1987年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新余分校、江西师范大学新余专科班并入,1992年新余职业大学更名为新余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新余师范学校及其附属小学、新余卫生学校并入,2010年3月18日,升格为新余学院。

截至2019年10月,校园占地面积133公顷(据教育部权威发布,建有162个校内实验(训)室,16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图书馆藏书160万册,电子图书140万册。学校现有教职工794人,其中专任教师458人。聘请了以业界专家为主的外聘教师103人。学校有正高级职称教师65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55人,“双师型”教师255人;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教师539人。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000人(其中外国留学生55人)。截至2020年6月,学校设有14个二级教学机构,开办本科专业36个。获得荣誉: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

省级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高等学校硅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太阳电池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锂基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市级研究中心、研究所:新余市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余新能源研究所、新余市太阳能研究所、新余市光伏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校级研究中心、研究所:太阳能研究所、中小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工程控制中心、工程咨询研究所、会计培训与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中心、新余地方文化研究中心。科研成就:2010年-2014年5月,学校共获批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26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7项。教师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980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00余篇,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98篇,专利授权10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奖3项。

学术资源:馆藏资源截至2015年5月,学校图书馆藏书139.6万册。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电子图书50万种,中文电子资源包括清华同方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畅想之星光盘数据库、外文书库等,设有“胡述兆教授文库”特色书库、“新能源专业书库”和“校检共建资料室”。学术期刊《新余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江西省教育厅主管,新余学院主办,中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双月刊,大16开156页,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2095-3054,中国国内统一刊号为CN36-1315/G4。学报的主要栏目有新能源·新材料、中小城市发展、工业技术、基础科学、医药·卫生、环境·生物、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艺术、文学·语言·文字、高等教育教学。学报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文献检索系统的全文收录和上网期刊,也是中国千余所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期刊。院系概况:截至2020年6月,学校设有14个二级教学机构,开办本科专业36个。学科体系:截至2015年5月,学校建有省级重点学科一个。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

师资队伍:截至2019年4月,学校现有教职工796人,其中专任教师461人。聘请了以业界专家为主的外聘教师103人。学校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65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5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539人,其中博士41人;“双师型”教师255人。人才培养:截至2019年4月,学校建有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示范专业)及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8个,省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2016年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位列第三,并于2018年成功申报立项为省级一流专业。学校先后主持完成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和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133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门,编写出版教材、专著200部。2015年7月,学校签约2015年教育部-中软国际“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及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涉外文秘。省级特色专业: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商务英语、市场营销、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省级重点示范建设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学教育、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省级高职高专示范专业:商务英语。省级专业综合改革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省级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材料物理。省级精品课程:高等数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环境生态学、太阳电池硅材料生产技术、健美操、建筑工程计量、机械制造基础、英语视听说、太阳电池材料、语言学概论、机械设计、数学分析、管理学、排球。

省级创新实验区:高科技太阳能光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双线并行合二为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模式实验区:新能源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特区质量工程。图书馆大厅2015年7月,学校签约2015年教育部-中软国际“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及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涉外文秘省级特色专业: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商务英语、市场营销、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省级重点示范建设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学教育、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省级高职高专示范专业:商务英语省级专业综合改革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省级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材料物理省级创新实验区:高科技太阳能光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双线并行合二为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模式实验区:新能源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特区。教学成果2011年,光伏专业系列教材被评为江西省第四届高校优秀教材。2013年,“面向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的‘1234工程’创新与实践”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010年3月升本到2014年底,学校共获批省级教改课题81项,其中重点课题4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三届,获奖成果35项;校级教改课题单独立项72项。2014年,健美操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生成绩截至2015年5月,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全国大学生文艺展演、江西省电子电脑大赛、省运会等重要比赛中多次获奖。2014年,学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竞赛88项,共有877人次参加,525人获奖。其中,全国性总冠军1项、冠军2项,国家级团体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入围奖1项;省级团体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一等奖49项人次、二等奖99人次、三等奖132人次。形象标识:校徽上部是新余学院四个字,下部是学校英文和建校时间。校徽中间是图形化的学校主体建筑。标志的背景是红色,文字图形部分是白色。外部是一圈红色的环。精神文化:校训求新、求实、求善。追求创新、实在、善良、真诚、美德。学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真人图书馆”、“沐浴经典”、“周末文化广场”、“周末时光音乐汇”和“一院一品”特色文化,成立了新余学院爱乐乐团和洞村“小溪流”留守儿童合唱团。新时代,学校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秉承“求新、求实、求善”的校训,实施“1339”战略和教学、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三个计划”,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

上一篇:科技研究杂志是正规刊物吗

下一篇:电子制作杂志和电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