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桂林工学院学报2001

发布时间:2023-02-10 05:33

桂林工学院学报2001

1、隐伏花岗岩预测及深部找矿(袁奎荣等) .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2、中国观赏石(袁奎荣,邹进福等),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3、青海锡铁山隐伏铅锌矿床预测(袁奎荣,肖垂斌,陈儒庆等). 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4、1∶100 万中国南方部分地区隐伏花岗岩分布与预测图(袁奎荣,刘家远) . 桂林: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1986.5、花岗岩与石材开发(袁奎荣,邹进福) . 桂林: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1988 1、 花岗岩构造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与围岩关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84.1~1986.12.2 、华南隐伏花岗岩预测与地体构造关系及其找矿意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988.1~1991.12.3 、个旧- 大厂及其外围地区锡矿成矿条件、找矿方法及找矿远景研究. 国家“六五”攻关项目(参加与领导),1981~1985.4 、东准噶尔富碱花岗岩地质意义与含矿前景研究. 国家三O 五项目(与刘家远等),1992~1995. 1 、普通岩石学简明教程(俄) (翻译其中一部分) . B1B1 祖布科夫著.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57.2 、轻金属冶金译文集(俄) (翻译其中一部分) . 中南矿冶学院情报室.3 、国外磷矿文集(俄) (翻译其中一部分) . 北京: 地质出版社.4 、核原料地质概况(英) . 奈尔格尔著. 二机部内部出版. 1  湖南丁宁湾伟晶岩与稀有元素成矿关系(内部) . 1956.2  湖南望湘花岗岩与稀有元素成矿关系(内部) . 1958.3  湖南千里山花岗岩与有色金属矿床的成因关系(内部) . 1958.4  广东某地角闪斜长煌斑岩与铀矿成矿关系(内部) . 1959.5  广东某地花岗岩与热液铀矿成矿关系(内部) . 1960.6  某地铀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内部) . 1960.7  华南某地花岗岩及其所含锆石变种的初步研究(与林绍标合著) . 中南矿冶学院科研论文集,1962.8  华南某地地洼型花岗岩的特征. 全国岩矿会议论文集,1963.9  广西姑婆山花岗岩的时代及平桂地区锡矿成矿时代问题(与吴正阳合著) . 冶金部地质科研会议: 锡矿专辑,1966.10  广西姑婆山花岗岩的特征及其成因问题(与何柏安合著) . 冶金部地质科研会议: 锡矿专辑,1966.11  岩浆岩地区断裂构造的特征及其识别标志. 中南309 队专题报告,1973.12  不同成因花岗岩类的特征及其工作方法. 中南309 队专题报告,1973.13  岩组分析基础. 二机部230 研究所专题报告,1974.14  广东海南石碌铁矿的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步分析(与李公时、梁金城合著) . 中国南方富铁矿资料汇编,1976.15  鄂东南某富铁含矿断裂带的初步研究(与王祖宣、陈兰桂、侯光汉、易诗军合著) . 地质力学论丛.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7 (4) . 又见: 岩组分析方法文集.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77.16  岩组图的制作法. 岩组分析方法文集.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77.17  海南石碌铁矿的成因及富铁矿与构造的关系(与侯光汉、李公时、梁金城等合著) . 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77 (3) .18  海南岛西部海西地槽的发现及其对铁矿的意义(与梁金城、朱敏达、李公时、侯光汉合著) . 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77,(3) . 又见: 冶金部地质司冶金地质科研成果(摘要) 汇编,1978.19  新疆阿勒泰铁矿的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问题(与陈兰桂等合著) . 冶金部专题科研报告,1979.20  新疆阿勒泰海相火山岩及其与铁矿的成因关系(与易诗军合著) . 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79,增刊. 又见: 冶金地质矿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1979.21  从海南石碌铁矿六、七层的构造分析谈石碌铁矿几个地质问题(与梁金城合著) . 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79,(3) .又见: 全国铁矿科研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1979.22  再论海南岛与大陆东南沿海的海西地槽与铁矿找矿问题(与梁金城、朱敏达等合著) . 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0,(3) .23  姑婆山里松花岗岩原始形态恢复及其形成机制的探讨.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81,(1) . 又见: 南岭花岗岩学术会议资料,1981.24  海南岛西部阳起石岩—变质火山岩的原岩恢复问题(与李公时合著) .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81,(2) . 又见:湖南地质学会论文集———矿物岩石专辑,1980.25  海西花岗岩的初步研究(与杨心宜、梁金城等合著) .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81 (3) . 花岗岩地质和成矿关系国际学术会议(南京: 1982) 宣读.25′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Hercynian granites of South China. 1982.26  姑婆山锅状花岗岩基的构造分析. 全国第一届显微构造与组构会议资料. 又见: 南京国际花岗岩会议论文摘要汇编,1982.26′ The structure analysis of pan - like granite of Gupushan. 1982.27  花岗岩体中断裂构造的初步研究. 全国第一届显微构造与组构会议论文汇编. 又见: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82,(2) . 构造地质论丛,1985,(5) .28  华南花岗岩类中Ⅰ型- S 型与磁铁矿成矿系列- 钛铁矿系列的不固定关系(与杨心宜合著) .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82,(3) . 又见: 南京国际花岗岩会议论文摘要汇编,1982.28′ The unf ixed relationship between I type - S type and magnetite series -ilmenite series granites in South China. 1982.29  华南花岗岩断裂带热液银金矿床的几个地质问题(与梁金城、邓燕华、盛云台、张乐凯合著) .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83,(3) . 又见: 冶金工业部黄金情报网: 银金矿产选集(2),或成都: 全国第三届矿床会议论文,1984.30  中国南部花岗岩在锡成矿中的作用(与杨心宜合著) . 南宁: 国际锡矿地质学术讨论会交流. 又见: 国际锡矿学术讨论学术论文摘要汇编,1984.30′ The role of granites in tin metallogenesis of South China. 1984.31  断块构造对中国南部花岗岩内生锡矿的控制作用(与杨心宜合著) . 北京: 首届全国断块构造学术讨论会大会交流.又见: 断块构造理论及其应用.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8.32  The tectonic envi ronment and endogenic tin metallogeny of granites in South China. Yuan Kui rong and Yang Xinyi,Greece : The Crust,1985.33  Gneissic Orientation St ructures in granitoids and thei r genesis. Greece : The Crust,1985.34  陆缘地体增生构造的多期活动——华南含锡花岗岩的大地构造成矿环境(杨心宜合著) . 澳大利亚: IGCP - 220 第三次国际学术讨论会,1986.34′ Multiperiodic activation of the accretionary st ructure in the continental marginal terranes - geotectono - metallogenesis environment of tin - bearing granites in South China. 1986.35  花山岩套的成岩成矿特征在华南中生代花岗岩锡成矿演化上的意义(与金跃群、杨心宜合著) . 瑞典: 第六届国际矿床会议,1986.35′ Signif icance of metallogenetic and diagenetic f eatures of Huashan suite to tin mineralization of Mesozoic granites in SouthChina. 1986.36  陆缘地体增生与广西花岗岩类及其成矿的关系(与杨心宜合著) . 南京: 国际大陆边缘地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 又见: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88,(3) .36′ Accretion of coutinental marginal terrances and the granites in Guangxi with relation to metallogencsis. 1988.37  个旧—大厂地区隐伏花岗岩及找矿意义(与王玉梅、刘 生合著) . 桂林: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地质学术委员会钨锡矿床会议交流. 又见: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30 周年校庆论文集,1986.38  有关广西花岗岩的几个地质问题(与刘 生合著) . 广西地质学会年会资料,1986.39  花岗岩内部构造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与围岩关系.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报告,1987.40  广西地区隐伏花岗岩预测及锡矿找矿意义(与王玉梅、杨心宜合著) . 桂林: IGCP - 220 项目第四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宣读,1987.40′ The prediction of hidden granites and it’s signif icance f or exploring tin ore deposites in Guangxi areas,1987.41  大陆地体增生、演化对花岗岩构造环境及特征的制约(杨心宜、沙连堃合著) . 广州: 国际花岗岩成岩成矿学术讨论会宣读,1987.41′ Accretion and evolution of continental terrances as a cont rol over the tectonic sett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anites in South-eastern China. 1987.42  隐伏花岗岩和矿床预测与地体关系(与杨心宜合著) . 南京: 第四届环太平洋国际地体构造学术会议论文,1988.42′ Terranes in relation to hidden granite and ore prediction. 1988.43  二叠纪以来中国主要大陆块漂移特征(与郭福祥合著) . 南京: 第四届环太平洋国际地体会议论文,1988.43′ Drif t properties of the main continental blocks of China since Permian. 1988.44  花岗岩隐伏“体中体”的预测及其对深部找矿的意义. 四川眉山: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88.45  隐伏花岗岩“顶上带”综合模式与深部找矿. 南京: 有色金属隐伏矿床学术讨论会论文,1988.46  隐伏花岗岩及深部找矿(与王玉梅、杨心宜、刘家远合著) . 华盛顿: 28 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1989.46′ Hidden granites and exploration of deep ore deposits. 1989.47  花岗岩与石材开发(与邹进福合著) .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89 (1~4),1990 (1~2) .48  地体构造对中国金矿成矿特征及规律的制约(与杨心宜、刘 生合著) . 沈阳: 国际金矿地质与勘探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9.48′ Cont rol of terrane tectonics 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 patterns of metallogenesis of Chinese gold deposits. 1989.49  广西平桂地区隐伏锡矿预测及其找矿效果(与刘文龙合著) . 西宁: 第四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1989.50  “顶上带”在预测隐伏花岗岩及深部找矿中的重要意义. 西宁: 第四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1989.51  花岗岩与石材开发(与邹进福合著) . 西宁: 第四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1989.52  岩浆侵位定位构造分析———隐伏含锡花岗岩预测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与刘文龙合著) . 南京: IGCP - 282 项目第一次国际会议,1989.52′ The analysis of magmatic emplacing st ructures : A n important method of predictive research of hidden tin - bearing granites. 1989.53  平桂地区花岗岩浆侵位定位特征与隐伏花岗岩预测(与刘文龙合著) . 南宁: 广西地质学会第四次学术年会,1989.54  广西花岗石石材资源特点及其开发前景的初步研究(与刘文龙合著) . 南宁: 广西地质学会第四次学术年会,1989.55  中国北方隐伏花岗岩预测与深部找矿问题(与刘 生、邹进福合著) . 沈阳: 首届北方花岗岩会议,1989.56  隐伏花岗岩与盲矿体找矿问题(与邹进福合著) . 地质找矿新进展.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采矿情报网,1990.57  花岗岩固态侵位与隐伏矿床预测(与陈儒庆合著) . 矿床地质与矿床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 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58  华南隐伏花岗岩预测与地体构造关系及其找矿意义.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报告,1991.59  初论中国观赏石资源特点及开发前景(与刘文龙合著) .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91,(增刊) . 又见: 全国有色冶金岩矿地化学术会议大会报告,1991.60  欧洲珠宝业的概况与发展趋势(与尹宗烈合著) .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91,(增刊) .61  隐伏花岗岩预测及深部找矿的进展和展望(与邹进福合著) .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92,(3) .62  走在前沿的广西珠宝教育和科研. 广西珠宝,珠宝科技,1994,(增刊) .63  翡翠皮色与赌石的预测(与陈志强合著) . 中国宝玉石,1996,19 (1) .64  翡翠的矿物成分与赌石的预测(与陈志强合著) . 矿床地质,1996,15 (增刊) .65  中国观赏石事业的前景预测(与邹进福合著) . 矿床地质,1996. 15 (增刊) .66  华南中生代隐伏花岗岩成矿与基底地体关系(与杨心宜,陈儒庆,郭福祥合著) . 30 届国际地质大会,1996,8.66′ Mineralization of mesoioic hidden granites in south China and its relation ship with basement terranes. 30 th international gteological congress,1996,8.67  翡翠皮色与赌石的预测(与陈志强合著) . 30 届国际地质大会,1996,8.67′ Crust color and crure - stone prognosis of jadeite jade. 30 th inter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e,1996,8.68  关于利用和开发中国观赏石资源的建议(与周 军,袁 雁合著) . 中国地质,1998,(1) .69  翡翠赌石的地质预测(与陈志强,袁雁合著) . 云南地质,1998,(3,4) .70  观赏石的评价(与周军,袁雁合著) . 中国奇石盆景根艺花卉大观. 新华出版社,1999,1.71  东西方人的藏石风格(与周军合著) . 中国奇石盆景根艺花卉大观. 新华出版社,1999,1.72  大力培育观赏石市场(与周军,袁雁合著) . 中国奇石盆景根艺花卉大观,新华出版社,1999,1.73  中国观赏石(与邹进福,刘文龙合著) . 中国奇石盆景根艺花卉大观,新华出版社,1999,1.74  X 光岩组分析在中国珍珠组构上的应用(与邓燕华,马红艳合著) .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1999,30 (5) .75  优质翡翠与显微构造的成因关系(与邓燕华合著) . 桂林工学院学报,2001,21 (1) .

王宝军的代表性文章、论著

[1] Wang Baojun, Shi Bin, Hilary I. Inyang. 2008. GIS-Base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Orientation Anisotropy of Contaminant Barrier Particles Using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Soil and Sediment Contamination, 2008, 17(4) : 437-447.【SCI】【EI】[2] Bao-jun Wang, Ke Li, Bin Shi, Guang-qin Wei. 2008. Test on application of distributed fiber optic sensing technique into soil slope monitoring,Landslides,DOI 10.1007/s10346-008-0139-y.【SCI】[3] 王宝军, 施斌, 宋震. 2008. 基于GIS与虚拟现实的三维地质建模,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增2(27):3553-3563.(Method of 3D Geological Model Based on GIS and VRML,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8, supp.2(27):3553-3563)【EI】[4] 王宝军, 施斌, 蔡奕, 唐朝生.2008. 基于GIS的黏性土SEM图像三维可视化与孔隙度计算, 岩土力学, 29(1):251-255. (3D visualization and porosity computation of clay soil SEM image by GIS,Rock and Soil Mechanics, 2008, 29(1): 251-255)【EI】[5] C.S Tang, B. Shi, C. Liu, L.Z. Zhao, B.J. Wang. 2008.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eometrical structure of surface shrinkage cracks in clayey soils,Engineering Geology, 2008, 101(3-4):204-217.【SCI】【EI】[6] 刘春, 王宝军, 施斌, 唐朝生.2008. 基于数字图像识别的岩土体裂隙形态参数分析方法, 岩土工程学报,(9): 1384-1388.(The analysis method of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of rock and soil crack based on image processing and recognition,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08,(9): 1384-1388)【EI,一级】[7] 施斌, 王宝军, 张巍, 徐洁. 2008. 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析与灾后调查, 高校地质学报, 2008, 14(3):387-394. (Survey and Analysis of Secondary Geological Hazards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Geological Journal China University, 2008,14(3):387-394)【核心】[8] 唐朝生, 施斌, 王宝军. 2008. 基于SEM土体微观结构研究中的影响因素分析,岩土工程学报, 30(4): 560-565. (Factors affecting analysis of soil microstructure using SEM,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08, 30(4):560-565) 【EI,一级】[9] 隋海波,施斌,张丹,王宝军,魏广庆,朴春德,基于BOTDR的锚杆拉拔试验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8,30(5):755-759(BOTDR-based pull out tests on anchor bolts,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08,30(5):755-759.)【EI,一级】[10] 隋海波, 施斌, 张丹, 王宝军, 魏广庆, 朴春德.2008. 地质和岩土工程光纤传感监测技术综述, 工程地质学报, 16(1): 135-143.(Review on fiber optic sensor-based monitoring techniques for geological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2008,16(1):135-143)【核心】[11] 隋海波, 施斌, 张丹, 王宝军, 魏广庆, 朴春德. 2008. 边坡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7(supp.2):3725-3731.(Study on Distributed Optical Fiber Sensor-based Monitoring for Slope Engineering, Chinese Jou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8, 27(supp.2):3719-3725)【EI】[12] 朴春德, 施斌, 朱友群, 魏广庆, 王宝军. 2008. 钻孔灌注桩压缩变形BOTDR分布式检测,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4): 80-83(Distributed monitoring of bored pile compression deformation based on BOTDR,Hydrogeology & Engineering Geology,2008(4):80-83) 【核心】[13] 隋海波, 施斌, 张丹, 魏广庆, 朴春德, 王宝军. 2008. 基坑工程BOTDR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研究,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8(2):184-191.(Distributed Optical Fiber Sensor-based Monitoring for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Journal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Engineering, 2008, 28(2):184-191) 【核心】[14] 王宝军; 施斌; 唐朝生;基于GIS实现黏性土颗粒形态的三维分形研究,岩土工程学报, 2007,29(2):309-312.(Study on 3D fractal dimension of clayey soil by use of GIS,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07,29(2):309-312.)【EI,一级】[15] 王小明; 王宝军; 施斌; 张大祥; GIS支持下工程勘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工程勘察, 2007(2):1-9.(Design of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and Surveying Based on GIS and Its Realization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 Surveying, 2007(2):1-9.)【核心】[16] 王小明; 王宝军; 施斌;基于GIS的可视化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系统研究,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07,27(3):363-376.(Research of the Visualization System for Soil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Based on GIS,Journal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Engineering, 2007,27(3):363-376.)【核心】[17] 唐朝生,施斌,刘春,王宝军,高玮, 黏性土在不同温度下干缩裂缝的发展规律及形态学定量分析,岩土工程学报, 2007, 29(5):743-749.(Developing law and morphological analysis of shrinkage cracks of clayey soil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07,29(5):743-749)【EI,一级】[18] 唐朝生,施斌,刘春,王宝军,影响黏性土表面干缩裂缝结构形态的因素及定量分析, 水利学报, 2007, 38(10): 1185-1193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rface cracking in clay due to drying shrinkage,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7,38(10): 1185-1193.) 【EI,一级】[19] 陈峰军; 施斌; 黄河; 王宝军;生态土壤稳定剂对土质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分析,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7,27(3):302-306.(Numerical Analysis of Ecotype Soil Stabilizer Effect on Soil Slope Stability,Journal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Engineering,2007,27(3):302-306.)【核心】[20] 熊孝波,桂国庆,许建聪,王宝军,童立元,肖泽阳,可拓工程方法在地下工程岩爆预测中的应用,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6):695-701.( Application of extension method to p re diction of rockburst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8(6):695-701.) 【EI】[21] 张巍,施斌,索文斌,蔡奕,王宝军,冻土瞬态温度场的分布式光纤监测方法及应用,岩土工程学报,2007,29(5):723-728.(Monitoring and application of distributed optical fiber sensors in transient temperature field of frozen soil,Chinese Jou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07,29(5):723-728.)【EI,一级】[22] Chao-Sheng Tang, Baojun Wang,Wei Gao,Bin Shi.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for large-scale bridge construction. The 10th IAEG Congress, Nottingham, United Kingdom, September 6-10, 2006. 【国际会议】[23] Yi Cai, Bin Shi, Chaosheng Tang, Baojun Wang. Pilot study on the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soil with inclusion of polypropylene fibre and lime. The 10th IAEG Congress, Nottingham, United Kingdom, 6-10 September, 2006. 【国际会议】[24] 索文斌; 王宝军; 施斌; 刘杰;基于GIS的大型工程分布式光纤传感监测系统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5,32(4):88-92. (Research on large engineering monitoring system using distributed optical fiber sensor based on GIS,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2005,32(4):88-92.)【核心】[25] 姜洪涛; 王宝军;基于GIS的工程地质环境评价系统分析,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5,25(4):451-457.(Analysis on the Assessment System of GIS-Based Engineering Geological Environment Journal of Disaster Pnevention and Mitigation Engineering,2005,25(4):451-457.)【核心】[26] 孙伟晔; 王宝军; 施斌; 周汇光. GPS、GIS在公路网规划中的应用, 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5,25(2):169-172.(Application of GPS and GIS in Highway Network Planning, 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5,25(2):169-172.)【核心】[27] 赵德君; 王宝军;任意地质图剖面生成的方法探讨,西部探矿工程,2005,106(3):91-92.(Discussion on Resulting Method of Arbitrary Geological Profile,West-china Exploration Engineering,2005,106(3):91-92.)[28] 蔡奕; 施斌; 刘志彬; 唐朝生; 王宝军;团聚体大小对填筑土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5,27(12):1482-1486.(Experimental study on effect of aggregate size on strength of filled soils,Chinese Jou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05,27(12):1482-1486.)【EI,一级】[29] 王宝军; 施斌; 刘志彬; 蔡奕;基于GIS的黏性土微观结构的分形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4,26(2):244-247(Fractal study on microstructure of clayey soil by GIS,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04,26(2):244-247)【EI,一级】[30] 王宝军; 施斌; 周汇光; 蔡奕,GIS在边坡有限元数值分析前处理中的应用,高校地质学报,2004,10(1):128-133. (GIS and Pre-Process of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2004,10(1):128-133.)【核心】[31] 刘义怀; 王宝军; 吉林; 施斌; 蔡奕, 大型桥梁工程勘察信息管理剖析,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6),:769-776.(Analysi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for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and Surveying of the Large-scale Bridges,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2004,40(6):769-776.)【核心】[32] 周汇光; 王宝军; 施斌; 基于GIS的大型桥梁工程勘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4,Vol24(2),pp:172-176.(GIS based desig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nvestigation for large bridge engineering,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4,24(2):172-176.)【核心】[33] 刘志彬, 施斌, 王宝军, 2004. 改性膨胀土微观孔隙定量研究, 岩土工程学报, 26(4):526-530.(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micropores of modified expansive soils,Chinese Jou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04, 26(4):526-530)【EI,一级】[34] 邵莉, 施斌, 王宝军, 祁长青,周汇光. 2004. 基于GIS确定性模型的土体边坡稳定性评估研究, 工程勘察,(2):1-7. (Study on Stability Evaluation of Soil Slope by Using GIS-based Deterministic Model,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and Surveying, 2004(2):1-7)【核心】[35] Cai Yi, Shi Bin, Jiang Hongtao, Wang Baojun, Zhou Huiguang, and Sun Weiyi,A study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aided decision making system for large-scal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urvey (in Italia 2004; 32nd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abstract, Anonymous,),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Abstracts = Congres Geologique International, Resumes (August 2004), 32, Part 1 482【国际会议】[36] Liu Zhibin, ShiBin, Wang Baojun, Determination of the optimum magnification about soil SEM images for morphological fractal research, IS-Osaka 2004, Japan. 【国际会议】[37] 王宝军,周汇光,孙伟晔,蔡奕,邵莉,滞洪区安全滞洪GIS管理剖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3,Vol(4):46-49. (Application of GIS in safe flood detention zone, 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2003, Vol(4): 46-49)【核心】[38] 王波, 施斌, 王宝军, 贾学天. 2003. 利用WEB GIS建立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系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5):71-74. (Establishing urban underground pipeline management, 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2003, (5):71-74)【核心】[39] 蔡奕, 王宝军, 施斌, 方海东. 2002. GIS环境下膨胀土胀缩等级的模糊数学判别, 工程勘察, 2:1-4.(Determination of Expansive Soil Grades Using Fuzzy method in GIS Environment,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 Surveying, 2002, 2:1-4)【核心】[40] 方海东, 刘义怀, 施斌, 吴振君, 王宝军. 2002. 三维地质建模及其工程应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3:52-55. (3D geoscience modeling and it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2002, 3:52-55)【核心】[41] Shi Bin, Hua Jianwei, Wang Baojun, Jiang Hongtao, Wu Zhishen Environmental Geotechnical Problems of Municipal Sanitary Landfills in the East-South of China, the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Geotechnology and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eoul, Korea, July 2-5, 2002. 【国际会议】[42] Bin Shi, Yi Cai, Baojun Wang, Hongtao Jiang and Li Shao, Determination of Expansive Soil Grades Using Fuzzy method in GIS Environment, Proc. Of 9th IAEG, South Africa, Sept, 2002【国际会议】[43] 方海东, 施斌, 王宝军. 在环境岩土工程中应用的回顾与展望, 桂林工学院学报, (21)4:371-375.(Review and prospect of GIS application in environmental geotechnology, 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1,(21)4: 371-375) 【核心】[44] Baojun Wang, Bin shi, Ling Zhang. 2001. Liquefaction Analysis by GIS Method,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 soil engineering, 6-8 Dec. Hong Kong: 165-168. 【ISTP】[45] 张凌, 施斌, 王宝军. 2000. GIS环境中砂土液化评价方法,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5:15-16.(Evolution method of liquefaction in GIS environment, 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2000, 5:15-16) 【核心】[46] 施斌, 姜洪涛, 王宝军, 张凌. 2000. 工程粘性土微观结构分析技术, 工程地质学报,增刊: 379-381. (Analysis technique of engineering clayey soil micrestructur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2000, supp:379-381)【核心】[47] Wang Baojun, Shi Bin, and Zhang Ling, The Fractal Dimensions of the Expansive Mudstone in the Process of Swelling and shrinking,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gh Altitude & Sensitiv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Geotechn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0,pp228-235. 【国际会议】[48] 王宝军, 陈征宙, 李清波, 王勇强. 1999. 黄河小浪底斜坡变形的“反叠瓦”式构造机制研究, 高校地质学报, 5(1): 100-104. (Study of mechanisms of the “over-covered titles” structure in slope deformation of Xiao Langdi of Yellow river, Geological Journal China University, 1999, 5(1):100-104)【核心】[49] ,,,,.1999. Preparation of soil specimens for SEM analysis using freeze-cut-drying, 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environment,58:1-7. 【核心】[50] 张凌, 王宝军, 施斌. 1999. 土粒度分维的确定方法探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6)5:43-45. (Discussion of methods for soil grain size fractal, 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1999, (26)5:43-45)【核心】[51] Shi B.,Jiang H.T., Zhang L. And Wang B.J., Microstructural Analysis Techniques for Engineering Clayey Soils, Proceedings of Second China-Japan Joint Symposium on recent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Geotechnology, Dec. 9-10,1999, pp361-372. 【国际会议】[52] 王宝军,施斌,名胜古迹破坏的环境岩土工程研究,环境保护科学,沈阳,1997,23(5):33-35.[53] 施斌,王宝军,宁文务.各向异性粘性土蠕变的微观力学模型,岩土工程学报,1997,(19)3:7-13. 【EI,一级】[54] Shi Bin, Wang Baojun,Li Qi and Jiang Hongtao, Quantification of microstructure of fine grained soil, Proceedings of the 30th IGC, Vol.23-Engineering Geology,1997,pp277-284. 【国际会议】[55] Li Shenglin, Shi Bin, Du Yanjun, Li Qi and Wang Baojun, On the internal factors for controlling the swelling-shrinkage of expansive soil, Proceedings of the 30th IGC, Vol.23-Engineering Geology,1997. 【国际会议】[56] 施斌,李立,姜洪涛,王宝军,DIPIX 图像处理系统在土体微结构定量研究中的应用,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版),1996,(32)2:275-280. 【核心】[57] Shi Bin, Wang Baojun, Jiang Hongtao. “Quantitative Appraisal on the Microstructure of Compacted Clayey Soil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6,(41)11:925-929. 【SCI】[58] 施斌,王宝军,姜洪涛. 击实粘性土微观结构特性的定量评价,科学通报,1996,(41)5:438-441. 【SCI】[59] Shi Bin, Wang Baojun, and Jiang Hongtao,Quantitative analyses on the microstructures of compacted expansive soil (in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abstracts, Anonymous,),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Abstracts--Congres Geologique Internationale, Resumes (1996), 30, Vol. 3 381【国际会议】[60] Shi Bin, Li Qi, Salah Bishir, Wang Baojun, and Wang Youcheng,Environmental-geotechnical properties of soils contaminated by waste alkaline liquor from paper mills (in Environmental geotechn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Environmental Geotechn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1996), 3, Vol. 1 239-245【国际会议】[61] Shi Bin et al, Treatment of Soft Foundation of Expressway to New Nanjing Airport, Proceedings of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 Soil Engineering, Nanjing, May 27-30, 1996. 【国际会议】[62] ShiBin, Wang Baojun, Progress in Studies on the Engineering Geology of Expansive Soils in China, Proc. Of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Beijing, China, Aug.4-14,1996【国际会议】[63] Shi Bin, LiQi, WangBaojun,On the International Factors for Controlling the Swelling-shrinkage soil, Proc. Of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Beijing, China, Aug.4-14,1996; 【国际会议】

桂林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学校隶属关系: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 电话:(院办)、5896271(资环系)

学校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建干路12号 传真:

邮政编码:541004 网址:http://

桂林工学院创建于1956年,原为一所单科性地质专科学校,从创建到1977年,一直从事地质专科教学。1978年,学校升格为桂林冶金地质学院,成为以地学本科教学为主的工科院校。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从1983年开始,学院的办学方向开始转变,学院进入了漫长的转型期。1994年,学院更名为桂林工学院,标志着学院向多科性本科学校发展。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学院学科门类已涵盖理、工、文、管、艺5大类,14个二级类,36个本科专业,20个硕士专业。地质类专业在全院学科中所占比例已大大缩小。

一、专业设置

现有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珠宝首饰及材料工艺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水排水工程等8个本科专业,本科学生近1200人;矿产普查与勘探、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环境工程、地球化学、市政工程、水文与水资源等8个硕士点,硕士研究生74名;与中南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现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5名。

二、地质类教师队伍现状及队伍建设

桂林工学院地质类专业全部在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内。该系成立于1997年。全系现有86名教职工,其中教授(研究员)18名,博士生导师1名,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30名。现有地质类专业教师30人,其中正高9人,副高15人,博士9人,师生比远高于其他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有38人,其中已取得博士学位的6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有13人。每年各教研室根据计划安排教师攻读学位或在国内外进修,已有3名教师从国外学成归来。

阮百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桂林工学院副院长,是广西重点学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先后主持和参加了数十项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合作和科技开发项目,在《中国科学》、《物理探查》、《科学通报》、《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科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50余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广西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

罗先熔教授:现任桂林工学院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所所长,资源与环境工程系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一直从事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电化学勘查研究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和承担了20余项地质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中国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广西优秀专家荣誉称号。目前正承担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西部荒漠戈壁区大型铜镍金矿勘查评价技术及综合示范研究”。

冯佐海教授,现任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致力于花岗岩体构造、成矿构造解析和环境地质学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参加过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国家“973”规划)在内的国家级项目,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5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目前正主持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基础地质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

吴虹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桂林工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遥感/GIS课题同行评议专家。曾作为访问学者两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开展中德科研合作,在德国出版遥感/GIS专著一部,主攻研究方向为:环境与资源遥感、GIS与动力学模型、综合地学信息可视化分析、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

钱建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和矿床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在研项目7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在控矿构造、构造地化与动力成矿理论和找矿实践方面科研成果较为突出,曾获第三届全国构造地化会议优秀论文一等奖,地洼学说二等奖。

张良钜教授,现为桂林工学院珠宝教育与检测中心主任。资源与环境工程系矿物、宝石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宝石矿物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参加或负责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5项,合编专著一部、在矿物学报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研究方向为:矿物晶体化学、宝石矿物的研究与开发等。

张桂林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构造地质学、岩石学、金矿床的控矿规律及GIS的应用研究,曾多次赴英国和澳大利亚学习工作。发表被SCI收录的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15项,目前在研科研项目4项。

张小路研究员,主要从事使用地球物理方法进行隐伏矿床找矿预测研究工作,和工程物探勘查研究工作。主持或参加过国家“九五”科研攻关项目、国家新疆三0五项目、国家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子课题研究等。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

喻亨祥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桂林工学院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花岗岩地质与成矿作用、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等,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国家“973”、中澳国际合作研究等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2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人才培养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迄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00多人,博士研究生8人。全系现有联合培养博士生5名,在校硕士研究生54名(不含研究生班),本科生1090人,高职生35名,函授生300余名。

在一大批教授、博士的带动下,在浓厚学术氛围的影响下,资环系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近年来,共获得包括全国英语竞赛、全国数学建摸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各种奖励近20项,毕业生考研氛围浓厚,连年研究生考取率在15%左右。

由于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我系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近三年来,一次就业率均在85%以上,今年更是达到了96%。尤其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连年一次就业率100%。

四、办学优势与特色

资环系现有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珠宝及材料工艺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7个教研室,地质工程中心实验室、环境工程中心实验室两个中心实验室,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所、高技术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室、工程物探科技开发中心、宝玉石测试鉴定中心等科研及科技开发机构。

虽然经过转型,地质类专业已被大大压缩,但它在学校各学科中的地位依然无可替代。其中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环境工程3个学科为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地质工程中心实验室、环境工程中心实验室2个实验室为自治区重点建设实验室。

与招生相比,这些年地质类专业的分配形势越来越好。2001年我院地学类专业毕业生80人,而社会需求为400余人,供需比为1∶5,2002年毕业生73人,社会需求为450余人,供需比为1∶6;2003年毕业生为80人,需求量640人,供需比为1∶8。地质类专业毕业生连续三年就业率为100%,说明社会对地质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保持旺盛。

广西是沿海、沿边的西部少数民族省份,矿产、旅游、水能等资源比较丰富,有一定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虽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国内发达省区,但也为人才培养和教育进步提供了机遇。经过近50年的发展,桂林工学院已形成以工为主、文理经管等多学科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结构,包括地矿类及相关的材料类、测绘类、环境类等许多专业都是广西独一无二或具有一定优势的,其中一些还被列为广西重点专业或精品专业。

五、学科建设

1.资源勘查工程

本学科是我院最早建立的学科,也是地矿类学科群中的主干学科。1995年被广西第一批列为区级重点学科。在“六五”直至“九五”期间的20年中,承担了广西和全国乃至中外合作的各类研究课题。获得过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各级奖项。在有色多金属大型矿床的成矿规律、华南隐伏矿床的综合预测理论与找矿方法、花岗岩体构造侵位机制与岩浆动力学研究、显微构造与组构学、区域构造与成矿构造、构造地球化学与成矿地球化学等领域已经形成特色与优势,处于国内先进乃至部分国内领先水平。本重点学科现有一个本科学士学位授予点(资源勘查工程),四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矿产普查与勘探,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和构造地质学),并挂靠在中南大学内招收博士生(矿产普查与勘探)。

资源勘查工程学科建设的整体目标是:以广西的地质和矿产资源的预测、勘查、评价和开发为立足点,参与国内重要成矿区带的科研竞争,跟踪国际先进的成矿理论与预测技术,将本学科建设成为整体国内先进,部分国内领先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能对广西地质和资源预测、勘查、评价、开发起带动和辐射作用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科研、测试,科技咨询与成果转让的基地。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成矿规律与隐伏矿床预测、矿产资源综合评价、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花岗岩构造与成矿动力学、现代构造解析与成矿构造、成矿地球化学与构造地球化学。

2.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学科是在地质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着宽厚的多学科支撑体系。1993年,在地球化学勘探基础上,设置了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0年通过多学科横向联合申报,成为广西第一批成功申报环境工程学科硕士点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6年来,在广西从事水环境防治、水资源保护规划、设计以及环境地质项目62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包括广西科技厅、教育厅项目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地方政府项目25项,应用研究项目22项,总科研经费836万,40%的科研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发表学术论文208篇(其中学术会议56篇),出版专著6部,省部级获奖项目21项,转让或被采用的科研成果25项,使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在我国和广西区内已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声望。

环境工程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坚持多学科横向联合,大力发展以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环境地质、水污染控制工程等几个方向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形成具有与我国国情尤其是广西地方特色相适应的环境工程研究中心与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在应用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开发领域达到广西领先、总体国内先进、部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合理梯队结构的高水平学术队伍。

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水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资源化以及环境地质。

3.勘查技术与工程

该学科是桂林工学院最早建立的重点学科之一。勘查技术与工程的主要对象是水土、矿产等资源及相关的地质地理环境。它涵盖应用地球物理学、应用地球化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勘查工程等学科及相关专业。自1996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973”项目1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原地矿部、有色金属总公司指令和专项基金项目11项,国家攻关项目7项,其他科研项目60项。总项目数86项,总经费720万元,人均项目数2.3项(含交叉参加数)。共获省部级各类成果奖20项(含优秀论文奖11项)。

勘查技术与工程发展整体目标是:以广西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为主要依托背景,重视占广西国土面积 41%的岩溶区,以资源、环境为纲,以地球系统学科和系统方法为经,以“地质—经济—社会”的复杂关系为纬,建成一个在矿产资源及水资源勘查、基础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能适应国家和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跟踪学科前沿,达国内领先、部分达国际水平,并对广西的资源勘查、工程勘察起带动和辐射作用,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对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省(区)级重点学科基地。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围绕中国西部(重点在广西)资源、环境和生态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学问题,推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为广西资源开发与管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已初步形成学科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主要研究方向: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工程。

六、实验室建设

目前,资环系共有实验室20个,主要有矿物岩石实验室、宝石实验室、普通地质实验室、地学数据采集与处理模拟实验室等。专职实验人员12 人,其中高级实验师3 人,实验师、工程师4人。共有实验用房约2000 m2。有实验仪器设备479 台(件),总值达434万元。其中超过5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3台套,比较大型的仪器设备有:总有机碳分析仪(日本);原子吸收光谱仪(美国);紫外光分析仪(美国)。

七、科学研究

在长期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中,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发扬地质、物探、化探、水文、环境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在地物化综合找矿、地质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中取得了一批国内先进、部分达国际水平的成果,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优秀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各种奖励数十项,近年来先后承担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

全系目前在研项目40余项,合同经费80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23项,横向项目90项。

主要研究机构及研究方向有:

1)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创始人、首任所长是国际知名地质学家、宝石(观赏石)学家、博士生导师袁奎荣教授。现任所长罗先熔教授。本研究所是全国地质系统第一个从事花岗岩与隐伏矿床预测研究的专业研究单位,现拥有专兼职科研人员20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7人,助理研究员7人。该所通过18年的实践所提出的隐伏花岗岩预测及深部找矿理论和方法,已经逐步趋于完善,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两次举办全国隐伏花岗岩及深部找矿的学术讨论会,3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执行主席,与日本、德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的10所著名大学交流密切,为促进国际间的地学交流和提高我国学术地位做了开拓性工作。中科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涂光炽教授、徐克勤教授、陈国达教授及南京大学王德滋教授等,都对研究所有较高评价。

2)工程物探科技开发中心:成立于1994年3月,中心现有人员工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工程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中心拥有加拿大EKKO-100A地质雷达,EM-57(C)瞬变电磁仪,SWS-1G型多功能面波仪等先进设备,可以承接工程地基勘查、桩基检测、管线探测及漏水调查、金属矿地球物理勘探、地质灾害调查等工程项目。多年来承担了许多这方面的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3)高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87年,注册资金为人民币捌拾柒万元。主要从事废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治理、固废处理工程、噪声控制工程及中央空调清洗工程等项目。同时从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现有专职技术人员31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17人(教授8人、副教授9人)。目前主要承担科技项目有: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l项;广西科技厅项目6项;广西教育厅项目2项。

4)遥感应用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11月,主要利用当前最先进的各种空间分辨率尺度的商业卫星遥感影像,开展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构造地质填图、矿山矿产资源乱采乱挖调查、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农作物长势与病虫害监测、植被覆盖调查、森林火灾监测与损失评估、水灾监测与损失评估、城市区域地理构成现状调查、城市区域发展变化动态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定量评价、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大型工程选址、海岸及近海生态环境监测与调查等遥感应用技术服务。

5)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93年7月,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技术力量十分雄厚,已经拥有国家环境工程水污染专项设计乙级资质书,能够承担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并开展环境技术领域的各种工程咨询和技术服务。多年来,取得了一批颇具影响的学术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高浓度味精有机废水处理新工艺获得了国家授予的发明专利。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

对外科技学术交流活动十分活跃,目前,与近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学术交流及友好往来关系。目前学院有30多人分别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英国国家学习或进修。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英国明多萨克斯大学每年相互交换留学生。1995年起学院与英国皇家宝石协会联合办学,并在我院设立FGA教育培训中心和国际珠宝鉴定师资格考核考点。由我院负责教育培训的学员考试通过率连续 5年为100%,为世界宝石教育培训通过率之最,受到国际珠宝界的高度评价。

九、出版物

《桂林工学院学报》是CA收录期刊,BIG固定刊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1989、1995、1999连续三届获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一等奖。

(撰稿:王殿华)

钱建平的主要论文

1.广东西部沉积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钱建平,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87,7(4):317-3262.粤西大地构造地球化学演化探讨,钱建平,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134-1473.地质矿产勘查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钱建平,有色金属高教,1992,(1):7-12。4.广西珊瑚长营岭矿床矿液流向的确定及其意义,钱建平、张力、董忠,地质与勘探,1993,29(5):6-105.地质信息的基本特征及其研究意义,钱建平,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3,16(2):41-496.平桂地区中泥盆统过渡层的钨锡分布—兼评其“矿源层”问题,钱建平、欧阳成甫、韦炜烈,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94,14(1):41-497.广西灌阳地区碳酸盐岩层滑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系统,钱建平,矿物学报,1994,14(4):348-356,获全国第三届构造地球化学会议优秀论文一等奖8.云开成矿省的构造地球化学和成矿演化,钱建平,全国第四届构造地球化学学术研讨会文集,贵州科技出版社,1995,10: tectonic evolution and mineralization in Yunkai metallogenic province,South China,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Abstracts,volume l of 3,Qian Jianping,39210.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钱建平,世纪之交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原子能出版社,1998,8:347-35111.广西六岑金矿矿化类型、成矿阶段和矿床成因,钱建平,矿床地质,1998,17,增刊 :409-41212.广西珊瑚矿区中部成矿期构造应力场、热力场和地球化学场的耦合作用及成矿分析,钱建平,矿物学报,1998,18(4):514-524,获广西科协科技厅优秀论文二等奖13.在构造地质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钱建平,中国地质教育,1999年第2期:24-2514.构造地球化学浅议,钱建平,地质地球化学,1999,27(3):94-10115.桂林市及近郊土壤汞的分布和污染研究,钱建平、张力、刘辉利等,地球化学,2000,29(1):94-9916.贵州独山锑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动力热液成矿,钱建平、杨国清、李少游,地质地球化学,2000,28(2):56-6017.黔西南微细浸染型金矿基本特征和几点认识,钱建平,桂林工学院学报,2001,21(1):27-3418.黔西北威宁-水城铅锌矿带地质特征和动力成矿作用研究,钱建平,地质地球化学,2001,29(3):134-13919.构造动力成矿理论的若干问题,钱建平,地质地球化学,2002,30 (4):1-620.新疆伊吾北山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成矿演化,钱建平、刘家远、康红等,矿床地质,2002年,增刊,643-64621.新疆伊吾北山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床成因,钱建平、刘纯,中国新疆阿尔泰山地质与矿产论文集,地质出版社,2003.10, mercury pollution in atmosphere-soil-biology ecosystem along the trunk road in Guilin,Qian Jianping,Zhang Li,Ye Jun,Chen Huanzhen,Liang Yanpeng,Liu Baozhang,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V25,N(Suppl),2006,24023.安徽绩溪洪坑砚石矿的发现及其特征,第八届矿床会议论文集,钱建平、刘纯等,地质出版社,2006.11:442-44524.构造地球化学方法找矿的基本问题,钱建平,云南地质,2006,25(4):384-38625.桂林大气汞污染现状调查,钱建平、张力、迟占东等,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7,26(增刊):571-57226.桂林市岩溶塌陷的基本特征和防治对策,钱建平,矿产与地质,2007,2. ,Pb content distribution of traffic police’s hair,Guilin,China,,,,et al. biogeochemisitry of trace element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remediation and human health,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Beijing,2007,7, and Origin Analysis of Inflow of Water in Wang’ershan Gold Mine,Qian Jianping,Li Shuangli,Cao Chao,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rock interaction wri-12,volume 2,Taylor & Francis Group,2007,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 analysis of inflow of water in Wang’ershan Gold Mine, Shandong,Qian Jianping,Li Shuangli,Cao Chao,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V27,Nl,2008,82-8930.安徽祁门廖家地区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地球化学找矿研究,钱建平、何胜飞、王富民、程金华,物探与化探,2008,32(5),519-52831.基础地质教育阶段的“兴趣驱动-实践贯通-强化能力”教学模式的实施及效果,钱建平,冯佐海,张桂林等,中国地质教育, 2008,17(3):90-9532.河北涿鹿南部遥感构造-地球化学特征及锰多金属成矿预测,钱建平,李梅,叶军等,第九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集,地质出版社,2008.10,bution of Hg pollution and analysis of its source in the soil-vegetable system of Guilin,Qian Jingping,Zhang Li,Chen Huazhen,et al.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2009,83:920–92534.桂林市菜地土壤-蔬菜系统汞污染研究,钱建平、张力、陈华珍等,地球化学,2009,38(4):369-37835.构造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及其在微细浸染型金矿中的应用,钱建平,地质与勘探,2009,45(2):60-6836.创建基础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探索与实践,钱建平,胡云沪,陈三明等,中国地质教育, 2009,18(2):80-8537.桂林市环境问题及综合防治对策,钱建平,叶军,矿产与地质,2009,2:183-19138.金华山-洼孙家断裂带构造控矿规律和构造地球化学找矿,钱建平、陈宏毅、孙涛、王自国,中国大地出版社,2009.10,357-35839.桂东南地区区域成矿特征和找矿方向,钱建平、陈宏毅、谢彪武、赵少杰等,矿物学报,2009,29(增刊):455-45740.胶东招远金华山金矿成矿构造分析和找矿方向研究,钱建平、王自国、孙涛、陈宏毅,黄金,2010,31(1):9-1441.矿山-河流系统中重金属污染的地球化学研究,钱建平、江文莹、牛云飞,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0,29(1):74-8242.山东招远市前孙家金矿构造控矿规律和构造地球化学找矿,钱建平、孙涛、王自国、陈宏毅,地质与勘探,2010,46(1):10-19(获《地质与勘探》2009-2010年度10篇优秀论文)43.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应用条件试验及效果,钱建平、吴高海、陈宏毅,物探与化探,2010,34(4):497-50344.山东招远前孙家金矿床地质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钱建平、陈宏毅、孙涛、刘纯、白艳萍,地球化学,2010,38(3):213-22845.漓江水系汞的分布和污染研究,钱建平、张力、曹超、牛云飞、梁桂莲等,地球化学,2010,38(4): of mercury pollution of automobile exhaust and research status in Guilin, Qian Jianping, Zhang Li, Ye Jun, Zhang Shuang, et al.,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Technology, 2010,1234-123747.胶东望儿山金矿成矿构造分析和成矿预测,钱建平,陈宏毅,王自国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1,25(3):531-54448.广西金山金银矿区成矿构造分析和构造地球化学找矿,钱建平,谢彪武,陈宏毅等,现代地质,2011,35(2):ical characteritics of the Sizhuang gold deposit in the region of Jiaodong,Shandong Province-A study on tectonic-geochemical ore prospecting of ore deposits,Qian Jianping,Chen Hongyi,Meng Yong,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2011,30(4):539-55350.桂林市汽车尾气汞污染,钱建平,张力,张爽,叶军,王仕铁,生态学杂志,2011,30(5):944-95051.胶东地区望儿山断裂带成矿构造分析和找矿方向研究,钱建平,蒙勇,陈宏毅等,矿产与地质,2011,25(3),177-18452.如何应对地质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教学手段的变革,钱建平,陈宏毅,白艳萍,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16-1953.桂西北金矿成矿规律和若干问题,钱建平,矿物学报,2011,32,增刊:825-82754.水蓼对汞积累与分布的水培实验,钱建平,江文莹,张力,生态学杂志,2012,31(8):2119-212455.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钱建平,伍贵华,陈宏毅,地质找矿论丛,2012,27(3),355-36056.西藏谢通门县斯弄多铅锌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和构造地球化学找矿,钱建平,黄德阳,谢彪武,陈宏毅,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3,37(2):29-4157.云南江城大团包铜矿区构造-蚀变-地球化学综合方法找矿研究,钱建平、覃顺桥、谢彪武、程小珍、朱森林,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3,37(2):213-22458.内蒙古东乌旗遥感构造和蚀变信息提取与找矿预测,钱建平、张渊、赵小星、赵少杰、李承礼,国土资源遥感,2013,25(3):109-11759.桂林市交警头发Hg、Pb含量及分布研究,钱建平、张力、李成超、黄栋,环境科学,2013,34(6):2344-234960.黔西南植被覆盖区遥感找矿预测,钱建平,赵小星,唐善法,陈珊珊,现代地质,2014,28(4):772-781

求沥青路面的破坏及防护参考文献

1/12
【题 名】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分析及防护
【作 者】张洪亮
【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14).-88-88,108
2/12
【题 名】高等级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的防护措施
【作 者】李小亮
【刊 名】科学之友.2007(06B).-60-61
3/12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原因及防护措施
【作 者】赵晶宇
【刊 名】山西建筑.2007,33(17).-304-305
4/12
【题 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横向裂缝的防护
【作 者】陈洁[1] 刘友红[2]
【刊 名】山西建筑.2007,33(14).-328-329
5/12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及防护
【作 者】李丽 满玉
【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30(2).-39-40
6/12
【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及防护浅析
【作 者】齐太金
【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6(7).-85-87
7/12
【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防护
【作 者】王永
【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11).-331-332
8/12
【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的早期破损及防护
【作 者】张百永 向俊 朱小刚
【刊 名】安徽建筑.2006,13(1).-98-99
9/12
【题 名】沥青路面破坏及防护
【作 者】彭素良
【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2).-301-302
10/12
【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及防护浅析
【作 者】吕权
【刊 名】甘肃科技纵横.2005,34(6).-139-140
11/12
【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及防护浅析
【作 者】尹美波 李秋蓓
【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4,27(7).-20-21
12/12
【题 名】沥青路面裂缝类病害的防护措施研究
【作 者】张建宁 梁力 张峰春
【刊 名】东北公路.2003,26(4).-25-26
1/100
【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
【作 者】马小伟[1] 吕端然[2]
【刊 名】科学之友.2007(08B).-53-54
2/100
【题 名】高等级沥青路面雨水侵蚀破坏的防治措施
【作 者】边卫东
【刊 名】公路与汽运.2007(4).-66-67
3/100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
【作 者】霍清阁
【刊 名】交通世界.2007(07S).-101-102
4/100
【题 名】某一级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原因分析
【作 者】杭永山 俞小靖 刘军
【刊 名】交通与运输.2007,23(B07).-86-88
5/100
【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成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作 者】马月红[1] 吴齐正[2]
【刊 名】浙江交通科技.2007(2).-40-42
6/100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浅探
【作 者】侯继先 徐永丰
【刊 名】民营科技.2007(7).-169-169
7/100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分析
【作 者】何铁元[1] 张利先[2]
【刊 名】民营科技.2007(5).-98-98
8/100
【题 名】浅谈水对沥青路面造成的破坏及预防
【作 者】杨云森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9X).-204-204
9/100
【题 名】浅谈水对沥青路面造成的破坏及预防
【作 者】杜昌芬
【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学术版.2007(6).-18-18,20
10/100
【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
【作 者】罗凯军 刘朝伟
【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20).-136-136
11/100
【题 名】浅谈水对沥青路面造成的破坏及预防
【作 者】翁雯
【刊 名】广东建材.2007(7).-106-107
12/100
【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形式及预防措施
【作 者】王刚平 安平
【刊 名】西部探矿工程.2007,19(8).-187-188
13/100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
【作 者】于合家
【刊 名】北方交通.2007(6).-99-100
14/100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浅析
【作 者】李常青
【刊 名】科技咨询导报.2007(19).-169-169
15/100
【题 名】如何防治沥青路面孔隙水破坏
【作 者】单新荣 陈国华
【刊 名】科技咨询导报.2007(18).-53-53
16/100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初探
【作 者】张瑞芳
【刊 名】科学之友.2007(06B).-69-70
17/100
【题 名】沥青路面裂缝破坏原因
【作 者】郑义坤
【刊 名】交通世界.2007(05S).-66-67
18/100
【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
【作 者】李建华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7X).-201-201
19/100
【题 名】公路沥青路面主要破坏类型及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作 者】刘世忠 孟范清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7X).-214-214
20/100
【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与防治
【作 者】谢长林
【刊 名】山西建筑.2007,33(13).-285-286
21/100
【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
【作 者】崔爱民
【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11).-99-99
22/100
【题 名】超载车辆对二级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原因的分析及对策
【作 者】赵峰
【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7(5).-199-202
23/100
【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
【作 者】徐飙
【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30(3).-15-15,17
24/100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浅探
【作 者】刘艳红 刘艳波
【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30(3).-31-31,33
25/100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分析
【作 者】李奇峰
【刊 名】职业圈.2007(03X).-159-159
26/100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与防治
【作 者】田伟
【刊 名】北方交通.2007(4).-33-36
27/100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区及其预防性养护对策
【作 者】王永红 饶红胜 邹强 刘涛
【刊 名】交通世界.2007(04S).-92-93
28/100
【题 名】高等级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
【作 者】杨书利
【刊 名】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4).-102-105
29/100
【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防治
【作 者】徐子玉
【刊 名】安徽建筑.2007,14(2).-85-86
30/100
【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分析及防治措施
【作 者】何演[1] 李明[2] 王随原[3]
【刊 名】公路交通技术.2007(2).-52-54
31/100
【题 名】城市道路沥青路面过早破坏的原因分析
【作 者】朱军
【刊 名】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13).-63-63
32/100
【题 名】半刚性沥青路面水破坏机理与防治措施探讨
【作 者】张彤[1] 魏晓荣[2]
【刊 名】机场工程.2007(1).-17-19
33/100
【题 名】车载作用下半刚性沥青路面破坏的数值分析
【作 者】巩伟芳[1] 王晓伟[2]
【刊 名】山西建筑.2007,33(9).-285-286
34/100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浅探
【作 者】张宇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3X).-158-158
35/100
【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成因与对策
【作 者】刘世亮
【刊 名】科技咨询导报.2007(2).-50-51
36/100
【题 名】水平力对含裂纹沥青路面面层破坏的影响分析
【作 者】厉永举 宫亚峰 梁春雨
【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7(1).-64-66
37/100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分析
【作 者】陈志敏
【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9S).-55-55
38/100
【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因素分析与防治措施
【作 者】梁海涛
【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6S).-77-77
39/100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浅析
【作 者】李洪珍 相志华
【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2X).-49-49
40/100
【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成因与对策
【作 者】刘世亮
【刊 名】科技资讯.2006(34).-50-51
41/100
【题 名】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对策
【作 者】刘波 赵扶民
【刊 名】林业科技情报.2006,38(4).-81-82
42/100
【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的破坏成因及预防
【作 者】张惠彬
【刊 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6).-15-16,29
43/100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
【作 者】潘常科
【刊 名】科技资讯.2006(30).-75-76
44/100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浅探
【作 者】姜春龙[1] 于海生[2]
【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11).-9-9,11
45/100
【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及其施工工艺的联系
【作 者】黄振
【刊 名】广东科技.2006(11).-75-77
46/100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研究
【作 者】高立伟
【刊 名】河南科技.2006(10).-74-75
47/100
【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防治
【作 者】李辉 王玲 郑雅君
【刊 名】建筑与预算.2006(5).-46-48
48/100
【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
【作 者】龚新杰 李振川
【刊 名】甘肃科技.2006,22(9).-176-177
49/100
【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成因与控制措施
【作 者】杨翠花
【刊 名】公路交通技术.2006(5).-59-60
50/100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分析
【作 者】王兆顺
【刊 名】科技资讯.2006(26).-77-77
51/100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
【作 者】杨波
【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2006(22).-42-42,41
52/100
【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预防措施
【作 者】毋文彦
【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8).-278-279
53/100
【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
【作 者】李云峰[1] 罗绍建[2]
【刊 名】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25(B06).-60-61,95
54/100
【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分析
【作 者】焦保国
【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5).-283-284
55/100
【题 名】沥青路面破坏的成因及防治
【作 者】安宁[1] 刘晓芳[2]
【刊 名】北方交通.2006(7).-40-41
56/100
【题 名】浅谈水对沥青路面造成的破坏及预防
【作 者】薛松
【刊 名】科技资讯.2006(17).-28-28
57/100
【题 名】沥青路面入浸水破坏的防治措施
【作 者】王新贵[1] 刘嫒嫒[2] 娄本涛[2]
【刊 名】河南科技.2006(7).-69-70
58/100
【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
【作 者】刘洋
【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05X).-136-137
59/100
【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
【作 者】刘艳峰 魏忠
【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9).-5-5,7
60/100
【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渗透破坏的防治措施
【作 者】曹罡 高文波
【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9).-16-17
61/100
【题 名】浅谈预防沥青路面破坏机理及建议措施
【作 者】李金宇[1] 衣英俊[2]
【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9).-59-59
62/100
【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防治
【作 者】宫磊[1] 王颖[2]
【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8).-63-64
63/100
【题 名】分析超载车辆对沥青路面破坏原因
【作 者】李国辉[1] 申哲奎[2]
【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6).-36-36
64/100
【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的原因与防治
【作 者】盛阳
【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5).-41-42
65/100
【题 名】浅谈水破坏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影响
【作 者】黄宽
【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6(7).-80-82
66/100
【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作 者】杨志刚
【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14).-330-331
67/100
【题 名】浅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现象
【作 者】范桥辉
【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13).-324-325
68/100
【题 名】城市沥青路面早期结构破坏理论
【作 者】连佳机[1] 杨孟余[2] 张晓东[1]
【刊 名】中外公路.2006,26(3).-115-118
69/100
【题 名】超载车辆对沥青路面破坏原因分析及对策
【作 者】訾爱民
【刊 名】交通科技.2006(3).-58-60
70/100
【题 名】南方多雨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作 者】刘毅[1] 彭安平[2]
【刊 名】湖南交通科技.2006,32(2).-21-24
71/100
【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防护
【作 者】王永
【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11).-331-332
72/100
【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
【作 者】李光天 朱桂林
【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2).-26-27
73/100
【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
【作 者】刘爱萍
【刊 名】科技资讯.2006(6).-53-54
74/100
【题 名】沥青路面水损害疲劳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作 者】傅搏峰[1] 周志刚[2] 陈晓鸿[1] 吕贵宾[3]
【刊 名】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27(1).-51-58
75/100
【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
【作 者】范广宇[1] 时松[2]
【刊 名】交通科技与经济.2006(2).-78-79
76/100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
【作 者】王海涛
【刊 名】交通世界.2006(01A).-74-75
77/100
【题 名】沥青路面破坏及防护
【作 者】彭素良
【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2).-301-302
78/100
【题 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机理及防治措施
【作 者】孙文香 姜厚荣 李春雷
【刊 名】交通科技.2005(6).-9-11
79/100
【题 名】沥青路面水损害的破坏机理与防治措施
【作 者】亓鹏程 阮宾
【刊 名】中国交通建设监理.2005(6).-68-70
80/100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浅探
【作 者】林桂清
【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5(12).-90-92
81/100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作 者】刘红娜
【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2).-285-286
82/100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
【作 者】宋锦萍 杨哲颖
【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28(11).-3-3
83/100
【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
【作 者】李光天 朱桂林
【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28(11).-38-39
84/100
【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
【作 者】苗秋丽 刘冶平
【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28(10).-49-49,51
85/100
【题 名】浅析北方沥青路面早期破坏
【作 者】赵国强 王洪益 郭伟
【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28(9).-10-10
86/100
【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预防措施
【作 者】张飞[1] 杨弃疾[2]
【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5(9).-55-57
87/100
【题 名】湖区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作 者】汪向阳
【刊 名】交通科技.2005(4).-17-19
88/100
【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
【作 者】雷畅 杜斌
【刊 名】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0).-122-123
89/100
【题 名】山区公路沥青路面基面层滑移破坏研究
【作 者】苏凯[1] 武建民[2] 陈忠达[2] 戴经梁[2] 孙立军[1]
【刊 名】中国公路学报.2005,18(3).-22-26
90/100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防治探讨
【作 者】赵培松
【刊 名】甘肃科技纵横.2005,34(3).-125-126
91/100
【题 名】杭州绕城高速公路北段沥青路面早期水破坏探究
【作 者】吴为东
【刊 名】浙江交通科技.2005(2).-1-2
92/100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浅探
【作 者】贾乘鹤
【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5(6).-90-92
93/100
【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发生水破坏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作 者】李细伟[1] 易林枫[2]
【刊 名】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5,22(5).-32-35
94/100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初步探讨
【作 者】蒋合型
【刊 名】交通世界.2005(4).-70-71
95/100
【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作 者】王静
【刊 名】交通科技与经济.2005(5).-20-21
96/100
【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作 者】姚卓
【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5(3).-24-26
97/100
【题 名】温度差异破坏对沥青路面质量的影响
【作 者】刘信功[1] 张健健[2]
【刊 名】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5,18(2).-73-74
98/100
【题 名】自由水对高等级沥青路面破坏的成因及防治
【作 者】李晋安
【刊 名】山西建筑.2005,31(6).-210-211
99/100
【题 名】沥青路面层间滑移破坏分析
【作 者】苏凯[1] 武建民[2] 姚红云[1] 徐小坤[3]
【刊 名】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24(3).-35-38,43
100/100
【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
【作 者】溥学峰
【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180-181
1/53
【题 名】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分析及防治措施
【作 者】赵香华[1] 张福生[2]
【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5(1).-16-17
2/53
【题 名】沥青路面辙槽破坏分析及车辙试验改进
【作 者】谢俊伟
【刊 名】城市道桥与防洪.2004(6).-109-112
3/53
【题 名】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的原因及防治
【作 者】汪晓青[1] 程东文[2]
【刊 名】矿业快报.2004,20(12).-38-40
4/53
【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试验检测及加固处理
【作 者】李爱国[1] 吴景海[2]
【刊 名】天津市政工程.2004,16(3).-1-4
5/53
【题 名】软土地基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与对策
【作 者】李爱国[1] 吴景海[2]
【刊 名】天津建设科技.2004,14(4).-43-45
6/53
【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主要早期破坏的现象、原因和预防
【作 者】沙庆林
【刊 名】交通世界.2004(U09).-17-18
7/53
【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其防治措施
【作 者】刘桂强
【刊 名】城市道桥与防洪.2004(3).-25-28
8/53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浅探
【作 者】韩立新
【刊 名】山西建筑.2004,30(7).-98-99
9/53
【题 名】广东省沥青路面常见的早期破坏形式及措施建议
【作 者】潘艳珠[1] 谭积青[2]
【刊 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16-18
10/53
【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
【作 者】王福君
【刊 名】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12(3).-112-114
11/53
【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
【作 者】赵永成
【刊 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22(3).-43-44,52
12/53
【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
【作 者】张有安
【刊 名】中国公路.2004(20).-129-130
13/53
【题 名】防微杜渐——沥青路面水因破坏的综合治理
【作 者】王祖东
【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4(11).-95-98
14/53
【题 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破坏分析与路面结构优化
【作 者】陈湘华
【刊 名】广东公路勘察设计.2004(3).-14-22
15/53
【题 名】沥青路面局部早期破坏分析
【作 者】张红利 宋惠民
【刊 名】公路交通技术.2004(5).-49-50,72
16/53
【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
【作 者】王涝谦
【刊 名】山西交通科技.2004(A01).-19-20
17/53
【题 名】塘龙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处治
【作 者】龙锦松
【刊 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3).-8-10
18/53
【题 名】转运料车沥青路面离析破坏的克星
【作 者】孙颖
【刊 名】中国公路.2004(17).-83-84
19/53
【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
【作 者】徐立国 徐立君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7).-258-258
20/53
【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防治
【作 者】薛连旭 林江淮
【刊 名】广东公路交通.2004(2).-35-37
21/53
【题 名】沥青路面的水破坏及其防治
【作 者】何玉波
【刊 名】云南现代交通.2004,1(2).-22-24
22/53
【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
【作 者】彭亚荣
【刊 名】中国公路.2004(10).-62-63
23/53
【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其防治措施
【作 者】陈湘华
【刊 名】广东公路勘察设计.2004(1).-30-37
24/53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预防措施探讨
【作 者】赵保平
【刊 名】山西交通科技.2004(2).-37-38
25/53
【题 名】超载车辆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原因的分析及对策
【作 者】王志萍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4).-134-134
26/53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分析及防治措施
【作 者】郭天龙
【刊 名】云南现代交通.2004,1(1).-33-39
27/53
【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浅析
【作 者】刘军勤[1] 张玉花[2]
【刊 名】山西交通科技.2003(A02).-58-59,63
28/53
【题 名】轮胎在超载下对沥青路面的破坏与橡胶改性沥青
【作 者】张安强 王炼石 林雅铃
【刊 名】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03,32(4).-16-20
29/53
【题 名】沥青路面水损破坏分析
【作 者】何慧斌 郭铜元 刘丽
【刊 名】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3,24(6).-30-33
30/53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成因
【作 者】丁玉录
【刊 名】中国公路.2003(22).-64-65
31/53
【题 名】城市沥青路面破坏的原因及其防治
【作 者】徐洪润
【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3(6).-9-12
32/53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
【作 者】李建才 韩丽馥
【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3(6).-17-19
33/53
【题 名】深圳城市道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研究
【作 者】林少扬
【刊 名】城市道桥与防洪.2003(5).-19-22
34/53
【题 名】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作 者】李延慧
【刊 名】东北公路.2003,26(2).-9-11
35/53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作 者】王淑平
【刊 名】山西建筑.2003,29(9).-126-127
36/53
【题 名】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现状及对策——中国公路学会七省市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调研报告
【作 者】无
【刊 名】中国公路.建设市场专刊.2003(3).-33-39
37/53
【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的成因及防治
【作 者】李鹏飞[1] 王伟霞[2] 王庆波[1]
【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3,26(3).-1-2
38/53
【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作 者】刘淑红 刘振国 尹同江
【刊 名】交通科技与经济.2003(4).-11-12
39/53
【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预防措施
【作 者】黄丽平[1] 张建华[2]
【刊 名】交通科技与经济.2003(4).-15-16
40/53
【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主要破坏形式及产生原因
【作 者】石东[1] 李小花[2]
【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2,25(3).-24-25,6
41/53
【题 名】浅谈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水破坏的防治措施
【作 者】张勇
【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2,25(1).-2-3
42/53
【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及防范的初步研究
【作 者】于春双 杨明昌
【刊 名】铁道建筑技术.2002(4).-50-52
43/53
【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分析
【作 者】姚毓君
【刊 名】山西建筑.2002,28(11).-118-119
44/53
【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水破坏现象及预防
【作 者】李琳
【刊 名】山西建筑.2002,28(11).-122-123
45/53
【题 名】超载车辆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原因的分析及对策
【作 者】林伍湖
【刊 名】华东公路.2002(2).-38-40
46/53
【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损坏早期破坏成因
【作 者】杨瑞华 陈富坚 等
【刊 名】桂林工学院学报.2002,22(3).-256-258
47/53
【题 名】浅析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原因
【作 者】刘立新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8).-155-155
48/53
【题 名】对寒冷地区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分析
【作 者】侯旭 赫英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8).-184-184
49/53
【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作 者】洪秀敏
【刊 名】中国公路.2002(14).-76-77
50/53
【题 名】沥青路面抗滑表面早期破坏初探
【作 者】董武斌 白茂
【刊 名】公路交通技术.2002(2).-35-37
51/53
【题 名】对沥青路面水损害早期破坏的认识
【作 者】王端宜 邹桂莲 等
【刊 名】东北公路.2001,24(1).-23-25
52/53
【题 名】川藏公路改建工程米拉山至达孜段部分沥青路面破坏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作 者】张保兴
【刊 名】西藏科技.2001(1).-74-75
53/53
【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初探
【作 者】李建民[1] 白晓芸[2]
【刊 名】西北公路.2001(3).-10-12

上一篇:文理导航杂志一本有几页

下一篇:中国摄影家协会有杂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