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白垩纪研究期刊是几区

发布时间:2023-02-10 05:12

白垩纪研究期刊是几区

生物学家在冰冷的南极洲发现了一具长得很像尼斯湖水怪的古代遗骸。就像传说中的尼斯湖水怪一样,它也不是一窝小不点。

图中饥饿的阿里斯顿蛇颈龙看到了乌贼。

史前蛇颈龙是生活在恐龙时代的一种四趾倒立的海洋爬行动物,从鼻子到尾巴有36英尺(11米)长,大约和现代电话民意测验一样长。这个新发现的“海怪”现在是已知的最大的依拉丝莫龙(一种长脖子的蛇颈龙)。

“不仅很长,也很健壮结实的”,重近15吨(13.4吨)还活着时,使其成为最重的生物,研究首席研究员何塞·奥格尔曼́说脊椎动物古生物学家拉普拉塔博物馆和在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

研究人员于1989年在南极洲的西摩岛上发现了巨大的蛇颈龙化石。但是这头巨兽太大了,岩石又太硬了,以至于它在2005年、2012年和2017年三次往返才把这只巨兽完全救出。在此期间,科学家们收集了1760磅。(800公斤)嵌在岩石中的骨骼化石。

岛上,这些化石隐藏在岩石下面,只有7.5英尺(2.3米)以下, 地质线显示白垩纪-古近纪灭绝。这种臭名昭著的灭绝导致了非鸟类恐龙和蛇颈龙的灭绝,大约6600万年前,一颗6英里长(10公里)的小行星与地球相撞。

O' gorman告诉我们,考虑到这些化石接近K/Pg边界,这种古老的海怪可能生活在那次大灭绝之前的3万年。

阿根廷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委员会(CONICET)成员O'Gorman说,这种特殊的蛇颈龙可能属于Aristonectes属,但科学家们不确定它是否是一个新物种。他说,这是因为新发现的化石与其他化石没有足够的重叠,很难进行比较。

换句话说,鉴于尼斯湖水怪和它惊人的相似之处,昵称它为“尼斯湖水怪”也许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尽管如此,阿里斯顿人的遗骸确实揭示了它的生命。研究人员发现,它的部分椎骨融合在一起,这表明它已经完全成年。虽然阿里斯顿龙是一种巨大的野兽,但它的脖子并不像其他的松驰龙那样伸长,因为它的颈部椎骨确实更少。这就是为什么研究人员称它为“矮胖的”,O'Gorman指出。

研究人员说,甚至它的位置也与其亲属的 历史 记录相符,因为在世界的南部地区也发现了其他晚白垩纪的弹性化石,包括巴塔哥尼亚(阿根廷南部和智利的一个地区)、南极洲西部和新西兰。

这种新发现的阿里斯顿石可能以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就是说,没有脊椎的动物,比如水母。O'Gorman说,这种巨大的体型表明它的生态系统是繁荣的,可能充满了美味的猎物。他补充说,如此丰富的条件可能一直持续到大灭绝。

这项研究主要由阿根廷国家南极理事会和阿根廷南极研究所资助,将在10月出版的《白垩纪研究》杂志上发表。

科学家根据足迹测出恐龙时速,时速是多少?

恐龙生活在6500万年前,称霸地球长达1.6亿年时间,而如今我们只能通过化石来了解它们,不过根据现在发达的科技就可以得出恐龙各方面的信息。

我们都知道人类的身高可以通过身体的重量和走路的步子测出,但是得需要人类运动的数据才能推算出来,可恐龙已经灭绝上万年,想要测出恐龙的速度就得在恐龙的脚印下功夫,而且学界已有一套较成熟的数学模型:用足迹长度推算出身高,再用身高和复步长推算出行走速度,研究者只需测量该恐龙足迹的长宽、两趾间角度、单步长和复步长,就能推断出恐龙的步行速度。有时恐龙的种类不同,所以它们后肢与身材比例也会不同,要用不同的数据进行测量,正因为这样又能轻易的分出到底是哪一种类的恐龙,跨越几个时代的“测速”就这么轻易的完成了。

经过一系列的测算,发现恐龙平时走路的速度与人类是没有差别的,人类走路的速度一般是4~7公里/小时,恐龙在平时生活中也处于这个速度,但是在捕猎或逃命时,可是飞一般的速度,可达每小时60公里,可以说是当时跑得最快的哺乳动物。

恐龙已经灭绝了上万年,能留下来的仅仅是它们的化石,通过它们的化石,我们能了解到它们的生活习性,还有当时气候、环境,这些都给我们研究地球过去带来了可靠的数据。

(一)白垩纪孢粉植物区系划分

白垩纪是地质历史时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它不仅延续时间长达79Ma,而且构造运动与火山活动频繁,全球性海侵次数多,范围广,生物界兴衰演替明显,白垩系中石油、煤炭、盐类等矿产资源丰富。因此从宏观上了解白垩纪全球性孢粉植物区系的划分,松辽盆地所趋的位置,对我们探讨松辽盆地白垩纪气候的演变是十分重要的。

白垩纪时全球的气候有“泛热带”之称,热带与亚热带分布范围很广,年平均温度要比现今高10℃~15℃(Frakes,1979),从赤道到极地的温度变化很小,这种情况从松辽盆地白垩纪孢粉资料以及高纬度地区西伯利亚,远东、加拿大等地区白垩纪孢粉资料中热带、亚热带成分比率很高得到证明。

世界范围的早白垩世孢粉植物区系由 Brenner(1976),Srivastava(1978)和Herngreen er Chlonova(1981)等讨论过。

Brenner将全球巴列姆期至塞诺曼期的孢粉植物群分为四个区,即北劳亚区、南劳亚区、北冈瓦纳区和南冈瓦纳区。松辽盆地属于北劳亚区,以具气囊的松柏类花粉占优势为特征。

Srivastava将全球早白垩世植物群分为三个区:I区位于西伯利亚北部,包括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等,以不含Classopollis为特征;Ⅱ区包括南美北部及非洲北部,以具有Dicheiropollis etruscus为特征;其余地区为Ⅲ区,以含有Classopollis为其特征,包括我国的松辽盆地。

海尔格伦和赫洛诺娃(Herngreen et Chlonova)将全球早白垩世孢粉植物群分为三大区:北方大区、西非—南美大区和冈瓦纳大区。与当前研究地区相关的北方大区又分为北美西欧区和西伯利亚区。西伯利亚区又分为北极亚区、欧洲亚区和西伯利亚亚区。北极亚区以几乎不含Classopollis,Pilosisporites,Aequitriradites,Impardecisporatrioreticulosa等区别于西伯利亚亚区(详见宋之琛等,1986,152页)。松辽盆地应属于北方大区西伯利亚区的西伯利亚亚区。

黎文本(1983)将我国早白垩世孢粉植物群分为南方区——Classopollis-Schizaeoisporites植物群和北方区——Disacciatrileti-Cicatricosisporites植物群。两个植物群分布区的界线大致在北纬40°~45°之间呈北西西—南东东走向。松辽盆地显然是处于北方区内。

北方区孢粉植物群以含有大量的具气囊松柏类花粉和丰富多样的海金砂科孢子为特征,气候湿润,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各时期也不尽相同。

晚白垩世孢粉植物区的划分,据Srivastava(1978)资料划分为5个孢粉植物省:①鹰粉省(Aquilapollenites Province);②正型粉省(Normapolles Province);③盔形粉-康氏孢省(GaleacorneaProvince);④印度半岛省(Indian Peninsular Province);⑤假山毛榉省(Nothofa-gus Province)(图10)。松辽盆地位于北半球北部的鹰粉省区内,属温暖湿润气候环境。

图10 晚白垩世植物地理区划分图(据Srivastava,1978)

1—鹰粉省;2—正型粉省;3—盔形粉—康氏孢省;4—印度半岛省;5—假山毛榉省

上一篇:汽车维修技师杂志官网

下一篇:汽车之友冲程杂志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