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国际热点论文1500字

发布时间:2023-12-05 19:32

国际热点论文1500字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地区力量的急剧变化,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将继续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各种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将时有显现,并对中国安全提出复杂的新挑战.但是,和平与繁荣仍将是亚太各国共同的愿望.亚太安全形势的急剧变化不会根本扭转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近一二十年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势头.
一、大国关系的相对平稳发展是中国周边继续保持缓和的基础
中国周边地区是大国利益交汇之地,中、美、俄、日、印对地区总体形势发展影响举足轻重.尽管上述国家关系有密有疏,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彼此利益相互交织,在竞争中力求保持合作,避免迎头相撞.美国虽视中国为主要潜在对手,并采取措施对中国防范遏制,但双方在反恐、朝核、维持台海稳定及经贸合作领域存在共同利益,美国对中国仍采取两面下注的政策,并不希望与中国发生对抗.美日同盟针对中国的一面虽有加强,但彼此亦心存防范:美借日制华,却不希望中日交恶而不可收拾;日傍美制华,并不甘心为美火中取栗.遭受美国战略挤压的俄罗斯,在国力未得到全面恢复前,仍将是中国主要战略伙伴,中俄关系有望继续稳固发展.印美关系虽发展迅速,但印度不会全面倒向美国,沦为美遏制中国的棋子.在可预见的未来,只要自身策略得当,中国不会成为大国矛盾的焦点,在大国外交中仍有充分的回旋空间.
二、地区热点发生热战的可能性较低
中国周边地区存在印巴矛盾、朝鲜半岛、台湾海峡以及东海、南海岛屿争端等问题.由于印巴关系持续缓和、美国更多介入南亚事务以及印巴相互核威慑,南亚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降低.朝鲜半岛形势因朝鲜拥核而面临新的复杂性.但由于中、韩、俄强烈反对武力解决朝核问题,加之美国受困中东,无暇东顾,因此,从近期看,美国军事打击朝鲜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从长远看,朝核问题仍可能出现轮番升级,但各方均会努力控制升级的势头,避免出现战争.在东海、南海岛屿权益问题上,由于中国与日本及南海国家一直保持着密切磋商,各方都希望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因岛屿问题引发个别意外冲突虽不能完全排除,但演变为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今后一段时期,台海形势仍处在风险较高、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时期.渐成“跛脚”的陈水扁正加紧通过推进所谓“宪改”,搞“台湾法理独立”,不排除陈水扁进一步铤而走险的可能.2007年的台湾“立法委员”选举和2008 年台湾“大选”使岛内局势发展充满变数.但只要美国坚持维持台海现状政策,中国大陆及岛上反“台独”力量仍有能力遏制“台独”的冒险举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新一届中央政府奉行的内政外交的核心理念是:对外谋求和平,对内谋求和谐,对台海局势谋求和解.[1] 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内外政策,将有助于保持台海地区的稳定.
三、非传统安全问题将成为地区安全合作的催化剂
中国周边地区存在的非传统安全挑战将长期存在,某些挑战在一定时期内可能成为特定国家的主要安全威胁.随着国际社会及地区国家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视,地区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将把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视为增进合作、扩大影响的渠道和机会,积极探索并推动在多种框架、多领域开展合作.“9·11”事件后,防扩散、打击恐怖主义成为中美关系不断改善和加强的重要推动因素.印度洋海啸和南亚大地震发生后,各主要国家充分利用救援外交,拉近与受灾国的距离,为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双边关系奠定基础.在“10+3”机制的带动下,东亚各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正不断加强.2002 年11 月,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作为落实《联合宣言》的后续行动,2004年1月双方又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制定了中长期合作规划,在反恐、非法移民、禁毒、执法、刑侦等领域开展了更加有效的合作.在中国倡议下,首届东盟与中日韩打击跨国犯罪部长级会议2004年1月在曼谷举行.会议通过了《首次东盟与中日韩打击跨国犯罪部长级会议联合公报》,表示东盟与中日韩三国决心在打击跨国犯罪领域加强合作,支持建立“东盟安全共同体” 的目标.上海合作组织把打击三股势力、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作为首要任务,近年来还逐步加强合作打击中亚地区日益严重的毒品走私活动,把遏制和铲除毒品走私纳入反恐合作的框架之中.种种事实表明,非传统安全问题已成为区域安全对话与合作的主要议题,并将成为改善地区国家关系的润滑剂和加强安全互信的纽带

请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和当今国际形势,分析影响台湾关系的因素。 论文1500字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表示,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他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有利条件。  首先,当今的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潮流,国际大环境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目前,国际安全形势出现许多新的特点,非传统安全因素持续上升,并与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国际恐怖主义出现新的态势,局部热点冲突仍然存在。但是,世界局势从总体上看仍然趋向缓和,世界上维护和平的力量仍在增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当前制约战争的因素不仅仍然存在,而且还将继续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成为制约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当前,重视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大国的主要政策取向。“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也事关消除全球安全威胁的根源。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共同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共同利益和最高利益。要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利益诉求。在此背景下,世界和平以及中国的安全环境要比冷战时期好得多。总体和平、总体缓和的国际局势和较好的周边环境,给中国一心一意谋发展,积极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和平崛起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中国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各种矛盾突显的严峻考验。目前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几大挑战:首先是美国“重返亚洲”引发周边地缘政治震动,如何与美国共处成为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实际上,就是在美国“重返亚洲”的大背景下,中美关系也有很大的转圜余地。事实上,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美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已经越来越高。就目前而言,美国有求于中国的地方多于中国有求于美国。美国现在可谓问题缠身,国内高失业率、高赤字、低增长率等经济难题待解,国际领域仍身陷阿富汗战争泥潭,反恐进展不顺,伊拉克善后工作艰巨,在朝核、伊核等问题上也陷入僵局,需要中国配合。美国面临的问题大得很、多得很。这些问题不解决,美国很难与中国全面对抗。美国政府也不会这么愚蠢。事实上,中美双方在应对争拗时均有所节制。中美关系虽有深层次的矛盾和各种问题,但大的战略碰撞和战略冲突是可以、也是应当避免的。因为中美利益相互交织的格局不会改变。中美之间在反恐、气候变化、防止核扩散、应对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问题上仍然需要合作。美国政界中主张与中国全面对抗的少,奥巴马决策团队有不少“中国通”,这对客观判断中国也有好处。即便在负面声音最多的美国国会,对中国持客观认识的议员也在逐渐增多。因此,美国方面目前不存在与中国全面对抗的驱动力。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中美关系仍有继续改善的空间。总而言之,中美关系发展的基础仍然存在,关键是两国的政治家、战略家应从大局出发,加强沟通,避免误判,同时要减少麻烦,不搞对抗。今后,中国仍将进一步谋求改善中美关系,维护东北亚的安全与稳定,以增加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回旋余地。其次,西方对中国的偏见不会很快消除,一些国家对中国崛起的不适应症也不会很快过去。如何处理好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使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更容易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是急待解决的大问题。中国人民热爱和珍惜来之不易和平的国际环境,愿意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为此,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从国内角度看,中国面临的挑战主要是:首先如何处理中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特别是能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矛盾问题。这只能是主要依靠中国自身的力量,大力发展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和环保经济,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其次是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中国已开始关注如何缩小贫富差距、促进东西中部共同发展,逐步缩小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在不损害农民利益的情况下,合理地推进城市化的进程,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致力于构建一个和谐社会。中国和平发展将世界产生深远影响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必然会对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在总体上是有利于国际社会和人类发展和进步事业的。

求一篇国际时事热点论文 不要国内的 最好 最近的

基辅铁心加入北约将促使美俄新冷战开启
据乌克兰独立通讯社报道,本月18日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向议会提交了关于乌克兰放弃不结盟地位的法案。23日乌克兰议会以绝对多数的优势通过了这一法案。新通过的法案从原有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原则法》中去除了关于“乌克兰保持不结盟地位”的条款,增加了“为达到加入北约的标准”而深化与北约合作的条款。
法案附带的说明指出,乌克兰的不结盟地位在“保障国家安全和抵御外来侵略方面是无效的”。“乌克兰必须在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方面寻求更有效的保障”。 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当天在议会发表讲话时表示,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但他同时强调,将以全民公决的形式对乌克兰是否加入北约作出最终决定。
其实乌克兰政府和议会的决定,对欧洲来讲并不是什么好消息。现在偷着乐的是美国,因为乌克兰放弃不结盟政策并铁心加入北约的战略性转向,让北约与俄罗斯的关系进一步紧张,而欧洲国家受北约机制捆绑,在与俄罗斯关系上的腾挪空间会被彻底压缩掉。也就是说欧洲国家不得不再次被绑架到在家门口与俄罗斯军事对抗的战车上。
而对欧盟来说,乌克兰正在并有可能成为长期的负担。德国官员已经明确指出与俄罗斯的对抗将是相互削弱的俱损结局。毫无疑问乌克兰加入北约将使这一局面成为现实。欧洲既要负担这个经济和政治包袱,还要重新成为新一轮美俄东西方冷战的对抗前沿。而这一切很可能将本来就已经危机四伏的欧盟体制推向崩溃的边缘。
美国由此获得的好处是,欧盟的困境可以帮助美元重新树立世界强势霸权地位。同时欧洲安全问题的转变,则可以让美国主导的北约体制得到巩固。一旦乌克兰加入北约,那么美国就会采取在波兰和其他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一样的军事推进战略,从东欧这个俄罗斯的安全防御西线再次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只是彻底失去乌克兰会让包括普京在内的所有俄罗斯人更加难以忍受。
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当天通过“脸书”社交网站发表评论称,乌克兰议会此举使乌变成了“俄罗斯潜在的军事对手”。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当天表示,乌方此举“加剧了对抗局势”。 俄罗斯驻欧安组织代表克林则称,乌克兰议会结束不结盟地位,是“对俄罗斯迈出了不友好的一步”。笔者认为,不管俄罗斯如何表态,恐怕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步伐都难以阻止了。
外交层面的表现是相对含蓄的抗议,但接下来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将不会再做出任何妥协。如果乌克兰继续固执下去,那么俄罗斯支持下的东南部各州独立就会是基辅无可挽回的代价。因为俄罗斯必须为其后续的遭受的新一轮北约东扩做出反应。而乌克兰声称要挖掘的战略隔离沟将成为柏林墙式的新冷战标志。
目前中国的崛起毫无疑问的会分散美国遏制俄罗斯的实力,在是否加大对俄制裁力度和如何反制俄罗斯下一步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行动,法国和德国的态度是必然的风向标。欧洲要稳定还是要重返冷战对抗,欧洲主流大国会有理性的回应,因该说现在已经不是美国为所欲为的时候了。乌克兰可以在美国操纵下加入北约,但是不可能无条件的加入欧盟。而乌克兰是要经济重建还是要建立在地雷上的所谓安全,不能靠一时的脑筋发热来做决定。(军事评论员高峰)

社会热点论文,1500字

写作思路:可以从自身发展以及社会行业发展来看待考研与就业的问题,中心要明确,语言要符合逻辑等等。

正文:

考研的主力军多为应届本科毕业生。许多学生在大学生活中认为自己并未学习到太多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还不具备当前就业单位对毕业生所要求的工作能力,或是对已经找到的工作还有诸多不满,因此他们不愿急于就业,想通过考研的方式,在校园中继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延缓择业就业的时间。这也是较多大学生选择考研的一个原因。

“研究生学历就是我们在求职时候的一块敲门砖。”在长安大学读研究生一年级的刘洋对记者说。两年前,刘洋本没有读研究生的打算,但大四求职时屡屡碰壁,他意识到了研究生学历的重要性,于是全力备考,在去年拿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但刘洋的研究生同学马倩倩则是一心想走科研路。马倩倩来自该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她在本科阶段就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全面,因此选择继续读研究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术殿堂,也更希望通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获得博士研究生的教育资格。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网站调查显示,在选择研究生类别时,学生报考专业型硕士的意愿更高,达到56%。专业型硕士也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考生选择专业型硕士的原因,首先是可以获得更多专业技能,其次是由于难度低于学术型硕士,第三是因为学制时间短。

周明是陕西师范大学的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本已经工作的他,去年又选择重返校园读研。“我来读研究生的原因很简单,工作了几年想要升职,但学历不够用,所以考了非全日制的研究生,多拿个学历,为以后做准备。”周明对记者说。

眼下,有的学生认为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就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于是在大学期间把考研作为唯一目标而选择考研;有的学生其实并不想读研究生,但受到“总归要有研究生学历”的影响而盲目跟从,导致读研就冲着一纸文凭而去。

西北大学研究生徐红晓对记者表示:“作为过来人,我还是建议大家不要先着急去盲目地选择考研或工作。要先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结合行业状况、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形势进行综合分析,再确定是要考研还是工作。考研是否有利于就业,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就业还是考研,都必须要摆正自己的心态,看清自己的位置。”考研这个过程十分枯燥,需要承受的压力也很大,考研与就业也并没有最佳选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选择。

“我原本也想通过考研来弥补自己本科学历的不足,但是考虑再三,还是选择了就业。”提起考研,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大四学生尹雨一下打开了话匣子,“大一进校我就想考研究生,也一直坚定信心,一定要考上。但是由于对各个行业并不了解,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读什么专业的研究生,就一直没有定下来。”

其实,像尹雨这样只是有着考研的想法,但具体实施起来又感觉无从下手的人很多。后来尹雨觉得古代文学这个专业不错,自己又有兴趣,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决定报考南京师范大学的古代文学专业。

可这时,一年一度的“金九银十”企业招聘会走进了学校,尹雨本来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招聘会,居然幸运地拿到了美的集团的入职通知。在征求了众多亲戚、师长和朋友的意见,查询了相关资料后,她觉得这份工作确实很适合自己,对以后的发展也很有帮助,就放弃了继续考研的想法。

在民间关于最难的“六大考试”中,排名法考和高考之后的考研,尽管总人数远远低于中考和高考,影响力却在逐年递增。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每年全社会围绕考研的人数变化、题目难易、热门行业等话题,乃至猜题、培训、资料、复习等“考研生态链”,总会形成多波次关注的热点。

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2019年考研报考人数达290万人,比2018年激增52万人,增幅达21.8%,创历史新高。单从报名人数增长的幅度来看,这确实是一大新闻。然而,倘若以为这其中“虚火重”“泡沫多”,显然是没有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这一变化。

理论上,影响我国研究生总人数变化的因素有人口基数、人均GDP以及高等院校数量等。一般认为,影响我国研究生总人数的最直接因素,是个人的高薪资待遇、高品质生活这些内在需求和整个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外在要求,在更高学历方面构成叠加,进而在考研这个环节形成“风景线”。也就是说,在我国高等教育录取率和招生总人数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考研大军总量仍将保持稳定增长趋势。

一定意义上,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第一大国、制造业第一大国和人口第一大国,在消费电子产品、通信设备、高速列车、物联网、芯片、软件等方面具有全球领先的技术和实力,在电动车、风机、核能、太阳能光伏、节能产品等方面早已跻身大国之列,综合看,我们的研究生总人数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

以美国为例,自2000年以来,美国25岁及以上人口中,最高学位为硕士的人数翻了一番,达到2100万人。在美国成年人口中,13.1%的人拥有硕士学位、专业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我国的研究生总量占人口的比例大概在0.5%至0.55%之间。如果把考研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大业的大视野下,全社会仍然需要为此付出巨大努力。

至于说到该不该考研和考什么专业?是为了学术研究还是为了薪资待遇?是随波逐流还是坚守梦想?在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步向全球产业链的上游转移过程中,在知识成为社会治理以及文明进步的一个亮点之时,考研,无疑也是个体磨炼提升自己一个不错的选择。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报考规模较上年增加52万人,增幅达21.8%。考研这一话题的热度也随之一升再升,不论是在校大学生,还是在职人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近日,记者就如何理性看待“考研热”,分别专访了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副院长芮小河和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杜波。

芮小河认为,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育高层次人才,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途径。目前,世界各国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许多国家已经放宽研究生教育的准入条件,以此来吸引和培养更多高端人才。在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增加,既顺应了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同时,近年来专业型硕士的报考人数逐年增多,体现出考生心态由单纯追求理论研究学习向注重应用实践能力的转变,促进了以职业应用为主要目标的研究生教育机制的建立与健全,也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定向培养了高层次人才。专业型硕士的热度升高,也表明越来越多的考生明确了研究生教育的意义。

芮小河说,大学毕业生考研大多是为了提升自身价值,想让日后的求职之路更加平坦广阔,但其中也不乏存在逃避就业压力、盲目跟风等消极原因。大学老师应该从自身的经历出发,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研观”,并根据学生的资历及个性特点,合理指引他们认识自身的优点劣势,规划出一条适合的发展之路。

研究生教育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提升学术和应用能力,而不是单纯为自己“镀金”。研究生学习阶段更加依靠自主学习,如果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即便是获得了硕士学位,也无法提升自身竞争力,仍会遭遇就业难题。

芮小河从高等教育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考研热度的上升也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研究生教育资源缺乏、培养模式不完善、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脱节等问题,急需正视与解决。同时,如何增进中外学术文化交流、培育高质量的研究生、更好贴合科技创新与人才市场的需求、促进产学研更好地合作发展,都将是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首要思考的问题。

考生应该冷静看待考研,结合自身的特点与需求,理智决定是否走上考研之路,选取合适的学位类型。高校也不能因为考研人数增多,盲目放宽准入条件或缩减招生规模,而应该反思教育活动开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积极应对解决。

杜波认为,大学生选择考研或者就业,抑或是选择未来从事哪个行业,其实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进行判断。正因为每个人的境遇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每个人所走的道路才会各有差异。

杜波希望大学生如果在就业还是考研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时,最好先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自己考研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拿一个文凭还是真心觉得自己想要通过继续学习来弥补和提升自己的不足?第二,自己未来理想的工作是什么样的,是否需要通过读研究生来支撑才能得以实现?第三,自己是否喜欢读书、读文献,喜欢思考问题?当回答这三个问题之后,自然就会清楚自己的选择了。

其实,选择就业或是考研都需要与自己未来的长期目标相匹配,而长期目标又最好和自己的性格爱好相吻合。

上一篇:智能制造论文4000字

下一篇:寰球地理杂志是什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