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刘淑华

发布时间:2023-12-06 14:30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刘淑华

1.刘淑华(*),刘杰,基于MAS的智能信号灯系统,鞍山科技大学学报,Vol.30, No.4, 2007, pp.385-3882.刘淑华(*),田彦涛,孙铁利,适于大规模自主移动机器人的体系结构,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Vol. 24, No.6,pp.618-6233.王金艳,刘淑华(*),The Algorithm of Searching for Valid Plan through Goal Decomposition, Proceedings of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volume 2,2006,84. 刘淑华(*),田彦涛,林和平,A Multi-Level Conflict Resolution Method for Large-Scale Robot System,Six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volume 11,Dalian China. June 20065. 刘淑华(*),田彦涛,一种适用大规模自主移动机器人的协调机制,东北师大学报,38卷第3期 2006-96. 刘淑华(*),田彦涛,基于KQML语言的多自主移动机器人仿真系统,机器人,2005, Vol.27,No.47. 刘淑华(*),田彦涛, 刘金芳,扩展KQML在多移动机器人仿真系统中的应用,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NO.48. Shuhua Liu(*), Yantao Tian, Jinfang Liu, Multi Mobile Robot Path Planning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 the 5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Hangzhou China. June 2004 ( EI 检索 )9. 刘淑华(*),田彦涛,孙铁利,智能用户接口中基于学习的用户建模方法,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4,Vol.22,No.110. 刘学军,青木由直,刘淑华,モバイル教育管理システムの试み,平成16年度工学?工业教育研究讲演会讲演论文集,2004年7月11.刘淑华(*),谷文祥,一个基于 Web 的智能用户接口系统,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Vol.35,No.4 PDF12. 孙铁利,刘淑华,姜华,金喜子,智能用户接口的用户模型及规划识别器的研究,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Vol.35,No.313. 刘淑华(*),田彦涛,祖丽楠,多移动机器人仿真系统中的局部地图生成算法,吉林大学学报 ( 工学版 ),2003,8 PDF14. 祖丽楠,田彦涛,刘淑华,李江抒,多智能体分布式实时仿真实验系统结构与功能设计,吉林大学学报 (工学版 ),2003,815. Shuhua Liu(*), Yantao Tian, Multi-Agent Learning Methods in an Uncertain Environment,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2002(EI检索)16. 刘淑华(*),关于《编译原理》课教学的几点思考,东北师大教学研究,200217. 刘淑华(*),赵东范,多优先级业务分组交换网的阻塞性能分析算法,长春邮电学院学报,1999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导师联系方式

只有通信地址:

段淳林: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唐孝祥:同上;
韩红星:同上。

根据他们在《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上面的地址和华南理工大学主页信息整理。

不是神秘,是的确不好找,知道的人也不愿意公开。毕竟这类信息都属于个人隐私。

碳化硅的热膨胀系数是多少?

碳化硅的热膨胀系数与温度有关,373K,线膨胀系数6.58×10⁻⁶;1173K线膨胀系数2.98×10⁻⁶。

因此热膨胀系数与热容密切相关,并与热容有着相似的规律。即在低温时,膨胀系数也像热容一样按T3规律变化,0 K时,α、c趋于零;高温时,因有显著的热缺陷等原因,使α仍有一个连续的增加。

扩展资料

碳化硅由于化学性能稳定、导热系数高、热膨胀系数小、耐磨性能好,除作磨料用外,还有很多其他用途,例如:以特殊工艺把碳化硅粉末涂布于水轮机叶轮或汽缸体的内壁,可提高其耐磨性而延长使用寿命1~2倍;用以制成的高级耐火材料,耐热震、体积小、重量轻而强度高,节能效果好。

低品级碳化硅(含SiC约85%)是极好的脱氧剂,用它可加快炼钢速度,并便于控制化学成分,提高钢的质量。此外,碳化硅还大量用于制作电热元件硅碳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热膨胀系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碳化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立方碳化硅

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这个仅供参考吧

最近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股股的“西洋风”也开始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不仅汉语里多了很多的音译词,例如“摩登”,“可乐”等等。过西洋节也成了卷过上下所追逐的时尚风气,就拿眼下的圣诞节来说,各家店铺把小店装饰的五彩斑斓,各种搞促销活动接踵而至,各大高校呢,就开始准备各式各样精彩的活动,情侣们纷纷上街,学生们欢天喜地。这些现象通通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渗透力。那么西洋文化是什么时候开始向中国开始渗透的呢?它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热衷于过西洋节呢?下文我们来分析一下。

其实西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的传入,当时***在中国称作“景教”,教徒一度发展到数十万人,这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渗透。但到了唐朝晚期,军阀混战,***在中国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没落。第二次渗透,是元朝。当时因为蒙古帝国的影响力,大批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可波罗,他的《东方闻见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中国成为西方垂涎的伊甸园从此开始。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时值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推广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著名的有利玛窦,汤若望等,可惜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人所传达的东西,中国继续沉眠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等到了第四次渗透,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了,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四次的渗透初期仍是外国人通过传教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但到了后期,一批批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了,中国人开始关注好莱坞了,中国人喜欢上NBA了,中国人爱上过洋节了,中国人的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了,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的渗透,因为,它已经彻彻底底的征服了这个民族。

[ 转自铁血社区 ]
那么西方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我认为有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二才是外部文化的原因。为什么说我们自身的原因是第一位呢。我们还是要从历史方面来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分化为三个派别,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激进派,一个是中间派。保守派主张一成不变,继续走老路子;激进派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根源;中间派则认为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就能强国御侮。一开始中间派掌权,开始推行所谓的“洋务运动”,但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中间派不足以改变中国现状。于是激进派开始上台,发动了所谓的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被逐渐唾弃。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阶级斗争阶段,特别是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长期对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的轻视,使中国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满足上的空虚。恰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那种多样性及多彩性,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所接受,并迅速扩展开来。从西方文化自身的原因来说,西方文化是一种非常讲究的文化,特别是文艺复兴以后,给中世纪昏暗的文化注入了多姿多彩,优雅的元素,于是诞生了莎士比亚,达芬奇等一大批天才文艺作者。并且西方文化宗教气氛浓厚,所以又给西方文化披上了一层神圣神秘的外衣。这些原因都给严重缺乏文化寄托的中国人强大的新鲜感。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造就了中国目前洋文化流行的局面。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面对这股越来越激烈的“洋流”呢?有些人认为应该全盘抵制洋文化,去年不是有十几个名牌高校的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么,就是全盘抵制的具体表现。一些国家就非常的注重自己的本国文化,对外来文化有很强的抵制情绪,比如法国,法国人对于英语的渗透伤透了脑筋,并且经常制造一些法语词汇来取代英语的单词。但是大部分人对洋文化的涌入还是抱着理解宽容的态度。中华文化本来就是一个在不断融合中产生的文化,所以文化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点。举个例子,外国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很少有国家境内流行着数种宗教而不发生冲突。中国就不一样,境内有佛教,***教,道教,并且教派也不是单一的,就拿佛教来说,既有禅宗又有密宗,但中国就没有出现教派冲突。还有,中国人信仰也有很大的包容性,即信菩萨又信神仙,信仰的杂糅一个很明显的证据就是《西游记》里道教神仙系统与佛教神仙系统的交流。这在外国的文学作品里是极其少见的。所以包容性使中华文化最大的特点。所以我认为,面对滚滚而来的洋流,我们应该包容接受,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自己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在保存传统文化和对待西洋文化上,日本人就做的非常好,因此我们应该像日本学习如何保护本国的传统文化。近些年来,韩国利用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申报为韩国的文化遗产,这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耻辱,所以我们在接受洋文化时不能舍本逐末,让我们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在我们手里旁落他家。振兴民族文化才是我们现在最大的责任所在。

20世纪西方文学对于以往文化和文学的压缩以及对于未来文化和文学的开拓 ,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国作出了现代性文学与文化模式的参照。 2 0世纪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影响主要发生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对于中国人性品质与社会文化结构的冲击和改造 ,另一方面是对于中国古典审美观念的改造。延伸至 2 0世纪后期 ,西方对于文学的文化性困惑和思考 ,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富于整体性的和反思性的启示。文学单一的历史倾向和文学单一的文化品质在现代文化语境中遭到破坏 ,它将使人们从文化的整体角度来接受外国文学的影响 ,以思考 2 0世纪中国历史提供给我们的文化形象

这个应该更适合你的需要

一、从文学到历史的重叠
对于中国文化现代性与外国文学关系的思考,引出了中国文学和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问题。现代性本身相对于传统性而言,但它意味着很多悖论,它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在因素,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既是现代的,又是古典的。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文化。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研究、批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改写,它经过了专门性和职业性以及不同人文精神的过滤,被中国文学作品模仿后而再次被改写。西方文学的现代性主题,在中国文学中可能完全被加以改写。这种对现代性的改写产生了中国文学自己的现代性,如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与先锋历史小说的中国式追求和古典化内容描写。直接作为文化因素介入中国文学、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外国文学,与被模仿而改写的外国文学作品,都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产生了影响,而它们自己又是这种文化历史的一种表现。
现代性对于世界和中国来说,都是一个凝缩的人类形象、久远的历史进程,因为现代性并不是与历史和传统完全割裂、孤独地突然产生的,它是将人类几千年的追求压缩在一个特定时空中而爆发出来的。现代性在20世纪才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古典时代,中国社会并没有西方那种几百年的前现代时期,中国的现代性是在西方现代性形象的刺激下才产生的。西方文学的现代性行程,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行程,它使中国文学避免了无谓的错误代价,并缩短了时间行程,同时在空间上极大丰富了中国文学的扩张性变异。西方文学在20世纪对于以往文学的压缩和对于未来文学的开拓,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国的文学与文化模式作出了现代性的参照,使中国文学不必花费过多代价就获取了对自己有益的经验。20世纪文化交流与对话的情境,使中国文学有了获取外国文学和文化经验的可能和机遇,进而转换为一种历史动力,反过来又在历史中发挥人的本质性作用,以促进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和中国历史的跨越。
我们可在中国20世纪的整个历史中发生的重大历史转变、艺术转变、人性变异和文化寻求中,发现西方文学不断出现的身影,尤其在20世纪晚期愈益见出它的浓重。20世纪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发生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于中国人性品质和社会文化结构的冲击和改造,另一方面是对于中国古典审美观念的改造。前一方面与中国古典文学的言志载道性质相一致,在这种变化中传达西方文明的信息是主要的,后一方面则与中国古典文学性质不相一致,它展示了一种与社会历史相分离的纯粹的艺术审美化诗学观念,而非中国古典的人伦政治化诗学观念。
受到外国文学直接影响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发端,紧密地与中国历史进程、中国社会变化、中国文化思想、中国国民灵魂结合在一起,并诞生了中国20世纪的历史功利化文学传统。西方文学在中国最早的出现,追随着鸦片战争的烟云飘来。20世纪初,在中国最早、最多介绍的,是批判现实主义。邓世昌和官兵们的身影,随着北洋水师的铁甲舰轰然沉没在黄海的滔滔巨浪中时,人们企盼着坚硬的铁甲舰和沉雄的大炮轰鸣来护卫国门,但那时这一切都没有,于是出现了文化救国的声音。中国古典士人认识到,甲午海战的失败,不仅是政治和军事的失败,更主要的是文化的失败,于是他们主动打破文化封闭和文化自恋情绪,企图改革,于是出现了近代的小说界革命和诗界革命。戊戌维新的失败,使中国文化人进一步认识到,要救国,首先要用文化救人的灵魂和品质,鲁迅“救救孩子”的呐喊,便产生了中国第一篇模仿西方人性声音的白话小说,郭沫若摧毁旧世界和旧灵魂的自焚烈火,开创了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代诗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外国文学的直接影响。中国文学的主流发展始终与中国现代社会的变动形影相随,在战争与革命的背景中随时能够择取那些对于中国现实最需要、与中国社会具有最直接现实关系的外国文学作品。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文学中,针对文革期间对人性的摧残和破坏,强烈凸现的是受到西方文学影响的人性和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有大量偏重于人道主义的外国作品被重新介绍或强调。
这说明,中国的人性精神从20世纪初鲁迅的作品呼唤西方人性精神,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已能与西方人性精神产生应和。这种人性精神的被唤起和主要表现,都由文学作为主体来完成,或者转移为中国文学作品,或者由西方文学作品直接表达。这种文学中的人性现象的转换和流程,表明了西方文学对于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巨大影响,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隐性动力之一。
那种追求纯粹艺术审美化立场的外国文学思潮和作品,则从另一方面影响了中国历史的现代性行程。可以说,整个20世纪中没有西方这种艺术哲学的影响,没有大批对于这种审美立场的接受、思考、追随、实施和改变者,便没有中国的真正文学和文化现代化行程,也不会使大批中国人的生存观念和艺术欣赏趣味同时得到改变。
二、纯粹审美身影的呼唤
西方文学的现代性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不是对中国已有文学、文化和社会传统的绝对对抗和排斥,而是让中国现实与西方文学、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产生交流和对话,以融入并影响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现代进程,使中国文学在历史以及自身的现代性中得到解放,由载道言志的单一文化审美意识而变换出文学审美独立性和艺术自主性的倾向。
中国文学一开始就确立了一种载道传统的文化审美意识,没有西方那种寻求艺术自立和以纯粹的艺术内容来寻求审美境界的传统,中国古典文学的所有重要作品,除了极个别的作家,如屈原、李白的部分作品外,几乎全部是以其文化内容来确立其审美境界的。这种中国古典的文化审美立场迫使中国文学的主流传统只能在有限的艺术空间加以变化。中国古典文学家,首先是一个古典文化人,应具有忧国忧民的使命情怀,而不是独立艺术化的审美情怀。中国古典文人的文化与艺术一体化品质的独特,在于涉及到世俗权力问题,即报国救民就要出将入相,千古风流。而这与西方的传统又不一致,西方的艺术家,自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再到现代,一直就是相对独立的,他可以不涉及权力体制而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艺术创造者。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学传统和文人品质,限制了中国文学的再创造可能。因此,中国文学始终以诗歌为主要文学样式,诗歌便于士大夫及时述怀咏志,并且由于文人与权力体制的密切关系,古典文人随时因官位的升贬而使命运沉浮,诗歌也便于表达这种生命情怀和生存境遇的变化。中国古典文学一直以诗歌为主体,“天不变,道亦不变”,文学的载道言志本质不变,但在一次次诗歌变体的转换中进行不同的表现:诗经楚辞、汉魏诗赋、唐诗宋词、散曲杂剧,每种诗体都将一种形式推向绝对成熟后,便封锁了自己继续发展的道路,使后人对这种诗体再也无法逾越,不得不寻求诗体的再一次变化,多种文学形式的出现,尤其是小说的出现,是明清以后的事,并且不能作为主流文学登堂入室,文人士大夫视为正宗文学作品的,仍是诗歌。严格地讲,郭沫若开创的现代诗风,仍然延续着这样一种传统,古典诗词的形式变成了白话诗的形式是其最大的变化,而其以文化立审美意境的诗歌意识,仍然具有古典性质。
文学形式的流变或不变,标志了一种文学审美观念的变化。西方文学,一方面主流文学对于文学样式的采用并没有绝对的惟一性,在其文学发展的流程中,不断地变化出多种形式,如古希腊戏剧和神话、史诗、骑士抒情诗、市民小说等;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文学形式并没有绝对的成熟性,因而总在不断的丰富和变化中,形成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并存甚至狂欢化的局面。
正是西方审美观念的影响,带动了中国文学在现、当代的根本变化。对于文学来说,如果东西方人类文化与历史、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具有相似性,那么最重要的区别和特性便体现在文学的审美传统和形式上。因此,西方文学如果和西方其他文化成果一样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那么最重要的不在于西方文学携带的思想信息,而在于其对于中国文学形式和审美观念的改变。当然,文学的形式与内容是一体化的,也正因为这样,西方文学作品对于中国文学作品的影响,对于中国人审美需求的影响,才真正影响到了中国的思想和文化进程,并进而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和社会进程。这正是文学作为艺术的特性,它可能是先使人得到艺术享受和审美接受,然后才进一步进行精神提升和灵魂飞越。究竟艺术品的形式和内容哪个先影响了人们,这可能是艺术心理学永远说不清的问题。但无论如何,文学作品的形式特征和美学表现,是其对人产生影响的根本所在,也是其在人类历史中享有特殊文化存在的理由。因此,实际上,西方文学作品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影响,它不但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实际生存行为,而且通过对中国文学的改变,对中国人美学和艺术观念的改变,再次转移为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潜在资源。
20世纪20年代,李金发受到法国象征主义和印象派绘画以及文艺复兴浪漫精神的影响,在中国写出了具有浓烈象征主义气息的诗,这些诗与当时中国诗坛以现实为诗的风气形成了对抗,它追求生命的审美表现和理想境界,追求在艺术形式上十分精致的、纯粹的抒情表现。接下来的徐志摩、戴望舒的现代诗派和后来的“九叶诗人”,也都具有这种倾向。这种追求艺术和生命的纯粹审美统一的倾向,在20世纪晚期的中国先锋小说中得到了一次爆发。先锋小说家们受到当代西方注重形式和审美的作家的启示和鼓舞,追求一种形式主义小说,力图使灵魂提升、理想追求和生命现实同时在小说中变成一种浪漫化和审美化的实现。
从李金发的象征诗对中国审美原则的冲击,到先锋小说将西方审美原则在小说中毫无顾忌地加以实现,标志了西方文学对于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生存观念的同时改变。审美观念从根本上讲与生命观念是一体化的,文学作品是生命的艺术实现和灵魂的美学提升。当具有西方文学明显影响的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时,美学观念已转换为生命观念在大众媒介中得到一次验证。大批的中国百姓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真正从审美和生命观念上去接受这样一些电影,但这些电影中流露出来的明显的西方生命意识和社会意识,例如弗洛依德主义在《菊豆》中的表演,还是和西方的生存观念与文明态度产生了具有普遍性可能的应合。
三、文化性文学形象的诉说
20世纪后期西方对文学的文化性困惑和思考,对于中国的文学和文化赋以了整体性和反思性的启示。文学单一的历史倾向和文学单一的文化品质在现代文化语境中遭到破坏,将涉及到文学的基本历史倾向和文学表现的基本品质与文化的关系。
由于20世纪人文学科各个领域爆破性的突进、延伸和扩展,历史文明产生难以预见的深度和边缘化连接,整个人类文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这个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或个别部分都与其他部分和个子系统区别开来,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这样一种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扩张,形成了文化性文学的种种解释和趋向。产生于这样语境中的西方文学,具有文化的丰富性和延展性。由于文化性文学的形成,西方文学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由意义追问的单向性转换为多向性,但都集中于对人的生命、生存和境遇进行文化性追问,而不是进行单纯的历史性或思想史式的追问。这种文学的文化性思考和解释,必然影响到中国文学和文化。
当我们不孤立地看待中国文学、文化和社会的理代性时,便自然会发现它是处于一个自我系统和庞大文化结构中。中国文化、历史过程中的外国文学和20世纪中国文学,都是在整个人类的历史过程和文化结构之中。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当然也是在中国历史的现代性和人类文化的现代性之中。
文学的文化性,可以从文学内部来反观整个文化形象,也可以从文学与其他文化样式、艺术样式的关系中去考察文学的意义。从文化层面提倡多元、互动、整体的文学,对于将进入21世纪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具有一种宏观性的历史作用,它将使人们从文化的整体角度来接受外国文学和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思考20世纪中国历史提供给我们的文化形象,思考和发现21世纪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要求与可能,思考和发展人类文化整体的历史性过程,反观文化对文学的种种影响和作用。
从文化性文学视角看,一个时代的文学座落于文化之中,一个时代的文化是一个有区别的整体,各个被区别的部分之间会相互对话、交错、渗透,但一个时代的文学更注重的是文学与其他文化部落的联系。整个外国文学,尤其是欧美文学整体,对于20世纪中国文化的断代景观已经形成了影响,融渗于20世纪中国文化中,而不仅仅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也许没有意识到,如今中国的世俗文化、精英文化意识和生命观念,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西方文学作品的影响,西方文学作品所带来的文化精神,一点一滴地渗入并传递到中国人的生命意识和文化观念中,例如,鲁迅最早以小说表现的启蒙精神与世纪晚期的某些文学作品人文精神的高扬、20年代张资平对于爱欲与文明冲突的书写与林白等对个人爱欲转化为生命感觉的书写,最早都发生于西方文学作品,而中国人慢慢已适应了这样一种生命观念和它的文学书写。
外国文学对于中国文学、文化和社会,从最初对现实直接施加的外在影响,到后来对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结构的内在影响;从单独的文学评价,到成批成套的文本译介;从零星的作品研究,到对文学流派和思潮的研究,再到对不同西方现代文化思想的介绍与引进,终于在20世纪晚期形成了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庞大笼罩和战略性影响,使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转换成一种文化性整体控制、多元互动的关系。西方文学引发的文化性文学将文学置放于宏大的文化结构整体中,来观察和激发文学的文化作用,但其根本基点仍在于文学本身独自的各种特性上,如果忽视文学本身的特性,便无法真正激励文学的文化作用。
文学的文化作用来源于西方现代文学研究中所产生的各种文化方法,也产生于现代西方文学作品的文化意义追寻。所谓文化性文学,主要由两方面意义构成:一是对于文学意义的文化阐释和文学主题自身意义的文化性。本质上,文学的文化性意义,是古典性文学主题的文化性扩充和延展。对于文学意义的阐释,则是古典式欧洲阐释方法的丰富、扩大和变异,尤其是多种文化方法所产生的文学作品意义的悖论性和边缘性,形成了20世纪晚期外国文学的奇异景观,在中国则要加以中国传统的阐释方法和概念。二是多种文化方法的刺激,产生了文学的新方法,新艺术特征和新表现空间,这些新文学样品往往是反传统的,它们的主要意义对于人类来说,也许不在于经典性的文学丰富,而是启示性的文学丰富,例如阿兰·罗伯-格里耶的画面式手法,博尔赫斯的迷宫式手法、托马斯·品钦的片断性手法、库尔特·冯尼格特的科幻式手法等等,而电子技术对于文学作品的影响不论正面和负面都是难以预料的。

上一篇:工程材料论文1500字

下一篇:护理核心杂志期刊易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