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半月刊物的编辑是谁

发布时间:2023-12-09 13:29

半月刊物的编辑是谁

1901年6月1日(农历4月15日),林惠祥出生于福建晋江县的一个小商之家。自幼聪颖好学,特别喜欢听大人们讲神话、传说之类的故事。九岁入私塾,即能熟读所学诗文。192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1927年秋,林惠祥考入了菲律宾大学研究院人类学系,并跟从美国教授拜耶(H·O·BEYER)作人类学的研究工作,1928年毕业,获人类学硕士学位。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特约编辑员,后参加该院民族学组研究工作。1931年任厦门大学历史社会学系主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人类博物馆(我国第一个人类博物馆)馆长、南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由厦门大学校党委书记兼任)。他从事东南亚和中国东南地区考古发掘和民族调查研究,是中国对台湾省高山族最早进行调查研究的学者,著有《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他对民族文化和中国民族的来源及划分系统等问题,颇多创见。他的《文化人类学》一书确立了中国人类学体系,受到当时学术界的普遍重视与欢迎;另一著作《中国民族史》获得国内外学者好评。他还先后参加调查和发现武平、龙岩、长汀、闽侯等地的新石器,并撰写了有关台湾新石器、福建古民族、中国与东南亚古民族的关系等方面的论文。1929年和1935年他两次冒险只身深入日本侵占下的台湾,调查高山族(当时称番族),获得圆山新石器和高山族文物。1934年,为普及人类学知识,他运用自己搜集、发现的考古和民族文物,创办了厦门市人类博物馆筹备处。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携带文物避难南洋,继续从事东南亚的考古和民族研究。曾祖父在台湾经商,事业发达,至父亲林毓鉴时家道已衰落,仅经营小商业。惠祥自幼随父在台湾生活,至宣统元年(1909年)回故乡蚶江入私塾读书。民国元年,考入福州东瀛学堂,学业成绩全班第一。毕业后,因家贫不能升学,在家自修,经过两年刻苦攻读,中英文都达到中学毕业程度,还能翻译英文小说。民国8年(1919年),惠祥随父回台湾,又转往菲律宾,在一家米厂任书记员,因对商业不感兴趣,工余仍自学诗文不辍。民国10年(1921年),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惠祥以同等学历考取文科社会学系,为厦门大学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在厦学习期间,成绩优良,连获甲等奖学金2次,并在厦门中华中学兼任史地和社会科教员。民国15年,获文学士学位,为厦门大学第一届毕业生。先在该校预科任教1年,然后到菲律宾大学研究院人类学系跟随美国导师拜尔教授学习人类学,仅1年时间,就取得人类学硕士学位。民国17年(1928年)5月回国,先在南京中央研究院任研究员,致力于人类学(包括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和博物馆学等)的研究,除了撰写专著,还深入台湾等地作民族学和考古学的野外调查工作。民国18年,受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之托,冒着生命危险,到日本占据下的台湾调查台北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和高山族文化遗俗,后写成《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一书,由中央研究院出版,为国内系统调查研究台湾高山族第一人。他把在台北基隆圆山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贝冢和高山族地区所发现的新石器等民族文物都带回大陆,分别收藏于南京博物院和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筹备处。民国19年(1930年)9月,惠祥回到厦门大学,担任文学历史社会学系教授兼主任。民国24年(1935年),再次冒险到台湾高山族聚居地区调查,又带回一批高山族文物,并将两次到台湾调查所搜集的考古、民族文物,陈列于校中人类博物馆。民国19~26年抗日战争爆发这段期间,致力于人类学专著的写作和出版,其中《文化人类学》一书,对人类学总论、略史以及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宗教艺术、语言文字等,都有精辟的论述;对于中国原始社会组织、婚姻制度等问题,也有独到的见解,民国23年(193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列为“大学丛书”之一。同期,他又撰著《中国民族史》(上、下两册),对中华民族的来源、历史发展、分类系统等问题,颇多创见,民国25年(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当时中国民族学专著中最完整详尽的一部。后来该书被日本学者中村、大石合译成日文,受到国内外民族学界的重视与引用。此外,他还先后出版《民俗学》、《世界人种志》、《神话论》等专著,为奠定中国研究人类学有关分科基础作出重要贡献。民国23年(1934年),惠祥在厦门大学西侧顶澳仔住家二楼,创办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筹备处,将自己历年搜集的考古、民族、民俗等文物,连同华侨、热心人士捐赠的文物一起陈列,供校内师生及校外各界人士参观,为中国第一家人类学专科博物馆。民国26年(1937年)暑假,惠祥自费到闽西考察,发现武平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印纹陶等文物。这是中国东南地区最先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他从武平新石器时代文物的研究中,认为石锛、有段石锛和印纹陶,是东南古越族及其先民的遗物,是中国东南地区古文化的特征。这些创见,为他后来的考古发现所证实,得到其他考古学家的承认。 是年,抗日战争爆发,惠祥携带文物、图书避往南洋。民国27年(1938年)1月,他在参加新加坡远东史前学家第三届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福建武平之新石器时代遗址》论文,受到与会各国教授专家的重视。在新加坡期间,任新加坡南洋女中教员和《星外》半月刊编辑,虽然生活环境困苦,仍坚持考古和民族问题研究,先后撰写《马来人与中国东南方人同源说》、《南洋人种总论》、《南洋民族与华南古民族的关系》等论文,还编译《菲律宾民族志》、《婆罗洲民族志》、《苏门答腊民族志》等专著,成为中国研究南洋问题,尤其是研究南洋和南洋考古的开拓者和倡导者之一。年底,他陪同菲律宾侨领李俊承到印度游历,同时作考古和民族调查,从恒河流域到尼泊尔边境,历时两个多月,获取大量印度考古和民族文物等资料。民国28年(1939年)冬,担任槟榔屿钟灵中学校长,积极提倡、参与捐资筹赈活动,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民国30年(1941年),他发现马来亚吉打史前洞穴遗址,挖掘出一批旧石器时代的遗物。日本侵略军侵占南洋后,他避居后港务农,生活极其艰苦,仍千方百计保存文物图书。当时,外国学者要用高价收购他所藏的文物图书,他始终拒绝,不为金钱名利所动。有一次,日本宪兵无理搜查他的住宅,他家里收藏有一箱古武器(内有日本刀枪),若被查出,将有生命危险。在搜查中,他面对强暴,毫无惧色,安然端坐在箱子上面,结果未被查出,侥幸逃脱劫难。民国34年(1945年)秋至民国36年(1947年)夏,在新加坡参加陈嘉庚主持的有关南洋华侨筹赈会活动资料的整理编辑工作,协助整理出版刊物,参加《南侨回忆录》一书的编辑出版工作。 民国36年(1947年)夏,重返祖国,仍到厦门大学任教,担任历史系教授。任教期间,因积极支持进步学生运动,反对内战,并在他主持历史系举办的人类学标本展览会中,传播进步刊物,掩护进步学生活动,受到国民党特务的注意。民国38年(1949年),厦门国民党当局在溃败撤退前夕,将惠祥拘捕入狱。不久,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厦门,方幸免于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惠祥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并被选为厦门市人民代表、厦门市侨联副主席。他以满腔热情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51年,他将搜集的人类学珍贵文物图书捐献给厦门大学。同时,积极倡导、主持建立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并任馆长。1955年惠祥当选为福建省政协委员。195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惠祥在参加惠(惠安)东土地改革中,根据调查采访和搜集的实物资料,撰写《长住娘家风俗的起源及母系制到父系制的过渡》,论证惠安“长住娘家”(不落夫家)婚俗的特点及起源。他又应厦门市有关部门的要求,调查厦门港渔民(疍民)的习俗。他还经常到福建各地进行考古调查,先后发现龙岩、惠安、永春、闽侯、长汀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除了撰写各地遗址研究论文外,经过宏观研究,撰写并发表《中国东南区新石器文化特征之一:有段石□》等多篇重要考古论文,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为了丰富人类博物馆陈列内容,惠祥亲自和技术人员一道,塑造原始社会与古人类大模型,编写人类博物馆陈列品说明书,利用考古发现、民族调查、社会搜集各种途径,增添陈列品。惠祥生活非常俭朴,经常利用废纸作稿纸,一张纸要两面都利用。为了节约公家开支,出差不坐软卧只坐硬卧;住旅馆也不住大旅社,而住小客店,经常是三四人挤在一间。他常将家中物品拿到馆中使用。1956年,惠祥接受国家高教部委托,培养考古学副博士研究生。他一生培养的学生遍布国内外,其中不少人已成为教授、专家。同年10月以后,惠祥发现自己患有高血压病症,仍带病工作,白天到人类博物馆上班,晚上坚持撰写书稿论文。1958年,还把自己仅有的1幢楼房捐赠给厦门大学。他爱好武术,经常在学校运动会上表演,屡获奖状。他一生留下专著18种,论文和译文70~80篇。1958年2月13日晚上,猝然脑溢血逝世。 骨灰安葬在厦大校园内。

王庸声的个人资料

王庸声东方文化研究会连环漫画分会会长东方潮漫画学校校长 1931年生于山东。20世纪60年代初任中国国际书店驻非洲代表。70年代末创建中国集邮出版社任总编,同时复刊《集邮》月刊兼任主编,并创办《中国集邮》英文双月刊、((集邮研究》双月刊和《少年集邮》月刊。80年代初创建中国和平出版社.任社长兼总编辑。90年代初创办《画书大王》 半月刊并任主编。 出版著作:《故事漫画纵横谈》、《少年集邮指导》、《集邮基础》等,

人民日报2001年的编辑余玮的资料,急急急急急急

余玮,曾用名余新伟,湖北赤壁人。曾为新华通讯社人居杂志社记者、编辑,现供职中华英才半月刊社。擅长人物专访及大纪实重磅新闻采写,熟悉房地产业的媒体运作。资深记者、青年作家,湖北赤壁人,在新闻出版界有“高端人物的解密者”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世界日报、中国日报、人民政协报、经济日报、法制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每日电讯、南方日报、南方周末、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北京晚报、深圳特区报、北京青年报《中国青年》《学术界》、《新华文摘》、《读者》及中央电台等420余家海内外媒体刊播或转载通讯、纪实、文艺、学术作品2600余件,计500余万字
余玮,曾供职新华通讯社、中华英才半月刊社、中华儿女杂志社,现系某中央级新闻单位特稿主笔。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与《家庭》、《新华文摘》、《读者》及中央电台等近500家海内外媒体刊播或转载各类作品3000多篇(首),并有作品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共计800多万字;出版有《追梦》、《孤独的夜玫瑰》、《世纪小平》、《魅力陈云》、《敦厚朱德》和《红舞台下的凡人邓小平》、《知情披露》、《军之骄子》、《红色之恋》、《科技脊梁》、《情归和谐》、《知本大家》、《周末人物》、《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影响中国高层决策的18人》、《十大个性高官大传奇》、《出入中南海的高层智囊》(丛书)、《中国经济前沿报告》、《触摸红墙》、《中南海大讲堂》、《第三只眼看人居》(与吴志菲合著)等;并有《中国魅力高官》、《奥运中国》、《邓小平的最后岁月》、《香港回归之旅》、《论道大会堂》待出版;近100次获各级各类奖励或表彰;多次参与全国“两会”等重大战役性新闻报道。个人传略收入《世界名人录》,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等20多家报刊曾报道过其创作情况。红色传记作家”之称。

先驱半月刊在谁的支持下

推荐一些文学杂志

1.《花火》

是花火工作室出版的杂志。以青春为主打,分A版、B版、C版(《萤火》)、《飞粉色》、《许愿树》、《花火精装》、《飞魔幻》、《飞言情》、《桃之夭夭》、《最文摘》、《作文素材》、《飞星动》。

2.《飞言情》

是一本刊登言情小说的杂志,主要以短篇小说以及部分连载小说为主,目前是内地最优秀的青春言情杂志。

《飞言情》每月1日上市,是花火旗下的一本青春小说杂志,是由湖南长沙魅丽文化策划的杂志。由花火工作室制作。

3.《读者》

原名《读者文摘》,是由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中文版半月刊物。

《读者》杂志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人文关怀。《读者》在刊物内容及形式方面与时俱进,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力求精品,并以其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及多样性,赢得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与拥护。发行量稳居中国期刊排名第一,亚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四。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中国期刊第一品牌”。

4.《爱格》

是2007年山东出版集团出版的杂志,天使文化旗下爱格杂志社编辑发行,半月刊,分别为《爱格》A、B版及《爱格言情》2014年出了《爱格时尚》。

5.《意林》

原名《春风》,是由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主管,长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中文版半月刊杂志。

2003年4月,《春风·意林》开始筹备,8月正式创刊;2004年6月,经新闻出版署批准,从第7期正式改名为《意林》;2005年5月由月刊改为半月刊。

据2018年6月1日中国知网显示,《意林》共出版文献25821篇、总被下载299835次、总被引188次。截至2013年12月,《意林》杂志的月发行量最高达200万份。

杂志(Magazine),、

有固定刊名,以期、卷、号或年、月为序,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印刷读物。它根据一定的编辑方针,将众多作者的作品汇集成册出版,定期出版的,又称期刊。“杂志”的形成来源于罢工、罢课或战争中的宣传小册子。这种类似于注重报纸的时效的手册,兼顾了更加详尽的评论,一种新的媒体也就因这样特殊的原因而产生了。

最早出版的一本杂志是于1665年1月在阿姆斯特丹由法国人萨罗出版的《学者杂志》。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创刊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停刊于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前后历时10年,共刊出11卷,每卷均合订为一本,是类似年刊性质的中医杂志。

它的稿件是当时江南一带的名医所供给的,故名《吴医汇讲》。任何一种杂志以自己的“ISS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进行出版。

上一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公示

下一篇:中文核心期刊投稿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