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财经》杂志专访方方

发布时间:2023-12-11 03:41

《财经》杂志专访方方

6月21日, 《财经》杂志 发表专访美团点评CEO王兴的文章。文中,王兴回应了很多敏感问题:关于投资、关于亏损、关于新业务线和业务逻辑……

但我们判断,他之所接受采访,主要原因还是为最近接连“被黑”说话。

值得注意的是,当被问及最敬重的对手是谁,王兴称“从战斗力来说,阿里非常强,但如果他们各方面做的更有底线一点,我会更尊敬他们。”

这话说出来,实在引人遐想。如果是外界,会产生两种解读。

观察者网 对此表示震惊:“从王兴的回答中,可以看到很明显的亲腾讯倾向,可是美团和阿里,真的有这么大‘仇恨’吗,需要这么评价曾经在危难中扶持自己的投资人?”

毕竟美团与阿里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千团大战时就已建立,之后屡屡传出双方不合的消息。而据蓝鲸TMT消息,2015年底,美团基本上正式与阿里撕破了脸皮。

但也有人认为,此文的正面宣传效果还是达到了。按照 微信公号三表龙门阵 的说法,此文之所以被刷屏及过10万+,一是记者小晚水平好,二是王兴提供了一种“正常人的正常表达”,“坦率地承认,不绕弯子的直白”很难得:

“王兴敢言、善思、涉猎庞杂的形象立起来了。只这一篇就胜过一万篇公关稿。”

“大家的确心有触动,无偿分享转发。这有多难,你随便问一个互联网企业的公关就知道了。”

“我们能说王兴坦承了他对于合作伙伴(A与T)的亲疏有别的界定。王兴面对小晚提出的很多尖锐问题,选择迎头而上,展示了不绕弯子的直白。”

前面提到了,王兴出来说话,恐怕主要还是和近期负面有关。

和乐视一样,美团也是一家负面不断的企业,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5月中旬,网上集中出现一波美团负面,文章出现时间很密集,标题都很劲爆:

《美团饮鸠止渴谋求上市,王兴能否摆脱对赌魔咒》;

《美团多个业务遭遇尴尬180亿美金估值下降三分之一》;

《美团内斗严重 成互联网史上高管流失最快公司》;

《王兴的焦虑:八大金刚悉数离场,美团点评到底发生了什么?》;

《外戚帮得势王兴表弟殷志华上位》……

这些文章提出几大观点:大股东腾讯弃投美团、公司八大金刚高管因内斗而全部出走、王兴表弟殷志华呼风唤雨、美团估值严重下降、与投资人立下上市对赌协议……

5月15日晚, 王兴发朋友圈辟谣 :

“针对美团的黑稿太没底线,已经到了造谣攻击个人的地步。我从来没有哪个表弟在美团工作过。希望同行能把心思花在服务消费者和商户上,而不是整天想着法子造谣抹黑。”

16日凌晨, 美团官方微信 也紧急辟谣称:大股东腾讯弃投、存在与投资人对赌、估值下降等均是纯属谣言,并称“美团点评公司整体业务已经实现盈亏平衡,收入同比三位数增长,公司现金充沛,账上实际资金储备已超30亿美元。”

但是 蓝鲸TMT 认为:“无论是媒体还是投资圈内,很多人都以看笑话的心情看待美团的辟谣。”

去年7月,王兴说过,除了外卖业务,美团已实现整体盈亏平衡。现在则更新为“整体业务都盈亏平衡”,同时承认“外卖依然在亏损”。

但 微信公号阿尔法工厂 算了一笔账,认为美团要实现整体盈亏平衡,难度很大,所以认为此说法“有待商榷”。

6月15日, 微信公号长安剑 报道,美团点评、京东、360等签了份《反商业诋毁自律公约》,呼吁各位同行之间不要再造谣“互黑”了。

但 微信公号朱翊 认为:美团没有这个资格说这种话,也没资格摆出义正言辞的形象:

“只有美团,在前几年乐此不疲的各种低俗营销之后,这几年动不动就站出来嚷自己‘被黑’了,动不动就高管‘希望同行们能和我们一样,把心思花在服务消费者和商户上’……”

美团遭 微信公号朱翊 诟病的另一件事情,是同样在今年5月发生的招聘危机。

5月17日下午, 微博ID“猫财经” 曝光一组截图,图中名为田源的人士称,美团产品运营招聘条件:1、不要简历丑的;2、不要开大众的;3、不要信中医的;4、不要黄泛区和东北人。

此事立即遭到网友强烈声讨, 美团官方微博 发博称:“开大众信中医的东北河南混血丑我表示个人观点不代表公司招聘要求,该员工正被拖出去打!”

紧随其后的又一条声明显示,这名员工被美团辞退。

不过,这位员工显然不服气,两天后在微博上发表长篇大论,对于遭美团开除一事,他认为这更像是“美团向一群傻逼低头”,“美团看似是维护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实际上却忽略了‘沉默的大多数’”。

这不是美团第一次在招聘上自作聪明、玩噱头。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曾在招聘时要求:

“对于人才的学历、经历没有任何限制,但对于喜欢写博客、喜欢登山的人基本排除在外,我认为这类人不适合做产品经理。”此微博后来被删除。

微信公号创客星球 认为:“‘喜欢写博客、喜欢登山’这种富有生活气息又无伤大雅的招聘条件后来被证实仅为噱头,然而这招一亮,大家追究的是为什么这两种人为什么不适合做产品经理,而非口诛笔伐的讨论歧视。很明显,这位自认为优越又有点小权利的田源同学玩脱了。”

美团酒旅业务也争议不断。 首先是“假五星疑云”。

近期美团频频晒数据:先是宣布其酒店单日入住间夜超过120万,创行业新高;后又公布美团旅行住宿总用户达1亿,高星酒店用户超1000万,高星酒店覆盖达15000家;美团App上的高星酒店平均间夜价约360元。

但早在4月17日, 微信公号江湖老刘 称自己接到爆料,有人在美团上买到“假五星级酒店”。这些价格才两三百、在其他OTA上仅算中低档的酒店,到了美团上一律“被标注为‘高档型、豪华型’”。

6月12日, 北京商报 采访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这种定位不专业。“美团之所以要靠不符合行业标准的低价产品来充数,正是因为美团尚未完全打开高星酒店市场。”

“晒数据”很快引来众多质疑。 重庆商报-上游财经 援引酒店行业人士的话称,美团目前所有的单日酒店可售卖库存可能不到120万间夜,有可能注水。

美团 方面则回应称,美团旅行上供消费者入住间夜的房间数量在1250万间左右,120万这一数据不过占总量不到10%。但此说法依然难以服众。

运营商世界网 认为:“美团搞了这么多‘小动作’主要是为了吸引投资人的注意,为‘难产’的上市和融资造势。”

其次是刷单疑云。

2015年开始,就有媒体报道过美团刷单。多年来, 美团公关部 对外的口径都是:个别现象,对刷单零容忍。

但美团一直无法摆脱刷单疑云。5月5日,美团自暴家丑,公布酒旅业务部11人因涉嫌刷单被警方刑拘。

据 北京商报 报道,有美团酒店员工透露,美团酒店数据水分颇大,有商家、用户或者员工为完成高KPI打擦边球刷单,甚至有酒店商家为了引流,一家酒店注册几个店名。

新京报旗下微信公号“每日旅游新闻” 援引中国经济观察网报道称,刷单已是美团无法脱离的商业模式:

“对中层和底层而言,刷单不仅能完成KPI考核,还能和商家通过补贴分成,获取高额利益;对高层来说,为了在数字上击败对手,增强美团的议价能力,刷单也是一剂良方。

第三,大量用户投诉得不到解决。

微信公号“ 李安嶙” 援引21CN聚投诉数据称,退改问题投诉,已占到OTA行业总体投诉量的49%,美团以高达51.8%的退改问题投诉占比,以及低至38.6%的退改问题解决率“称霸”全行业。也就是说,6成美团用户的投诉得不到解决。

另据 新闻坊 报道,美团用户预订酒店还会被无故取消,代理商存在违规操作、赚取差价等猫腻。

至于美团方面的回应呢?一方面不接受采访,一方面声明里依然坚称:这只是个别现象,酒店里只有1%是代理商合作。

综上,纵观美团长期存在的各类危机和负面消息,王兴出面接受《财经》专访进行“公关秀”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目前来看,这篇专访为美团起到了一定正面宣传效果,但未来能否扭转美团在业界的口碑,就很难预料了。

1、  如果纵观美团公关部多年来的行使风格,可以发现,当美团出现危机时,其公关做得是比较乏力的,难以服众。首先是车轱辘话翻来覆去说,其次总是先否认、灭火,再抛一堆数据来证明我们没问题,结果反而引来更大质疑。我们认为主要原因不在公关部,还是在于美团业务线铺得太多太大,其管理能力已没法驾驭如此沉重的一架马车;

2、王兴本人这次接受《财经》杂志专访,还是相对比较坦诚的。他依然是一位聪明的老板,当老板本人亲自上阵接受采访、面对敏感问题时,他不能退缩、犹疑。这走得也是一招险棋。事实证明,也确实收获了不错的反馈和效果,博得了不少好感;

3、然而,博好感也只是一时的。很快,人们也许就会忘记这篇稿子。毕竟商业无情,企业还是要以成绩说话。“假五星酒店”问题广受业界诟病,怎么解决?刷单疑云和用户投诉能得到缓解吗?招聘危机是不是暴露员工培训不足及企业价值观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深层次解决,那么做再多的专访,恐怕最终还是会被消耗掉。

请问:QDII是什么啊??

  QDII(国内机构投资者赴海外投资资格认定制度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QDII)制度由香港政府部门最早提出,是在外汇管制下内地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权宜之计,以容许在资本账项目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国内投资者往海外资本市场进行投资。

  2006年4月27日下午,在北京西三环路航天桥侧华融大厦9层的办公室里,胡晓炼接受了《财经》杂志的专访,谈此番资本项目开放新政策出台的决策思路与来龙去脉。她的回答精准,且坦率。

  “资本项目的开放应该是双向的,有流入就有流出

  《财经》:此次资本项目开放的重大举措,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在时机的选择上,有没有特定的考虑?
  胡晓炼:中国外汇体制改革的两个重要目标,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就确定了。此后,党中央、国务院又多次作出了阐述:其一,是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要更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其二,是人民币逐步实现可兑换。
  人民银行和外汇局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朝这个方向走,只不过一次比一次更向前推进。很多人认为,此次政策的出台完全是因为当前巨额贸易顺差、外汇储备以及国际压力,但我觉得应该从根本上来看。这是外汇体制改革的整个链条中的一环,目标早就定了。
  在比较好的宏观形势下推出这些力度较大的政策,较为稳妥,风险较小。一般所谓的国际收支风险,是指形势突发逆转,外部资金大量流出,导致国际收支危机、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这种情形一般都发生在外汇流出和外汇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当前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外汇储备比较充裕,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尤其是各方普遍关注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为这次改革提供了有利时机,我们推出改革更有把握。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既定目标,但实现这一目标的节奏与速度,在哪些方面、在哪个阶段实现可兑换,需要根据经济整体环境的情况相机选择。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我们的步子可以走得更快一些。

  《财经》:放行QDII,距离资本项目开放的上一个重大举措即放行QFII,过去了已经超过三年时间。如此审慎的原因是什么?
  胡晓炼:我们对资本项目的开放一直坚持稳妥可控的原则,遵循一定的顺序去推进。比如,先长期资本后短期资本,先直接投资后间接投资,先资本流入后资本流出,等等。资本项目的开放应该是双向的,有流入就有流出。中国曾经长期外汇短缺,所以向来是先鼓励流入,然后才是有序流出。先放开QFII有其必然性。现在中国已经告别了外汇短缺的时代,所以我们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对资本的流入和流出实行均衡管理。这次在有序引导流出方面的政策调整力度比较大,但不能说是一个根本性的转折,这仍然是一个有序的、渐进的过程。
  我们也注意到,很多媒体称此次是“QDII开闸”,但央行“五号公告”里并没有用“QDII”这个词。其实叫什么名称并不重要,关键是看内容。“五号公告”涉及促进资本有序流出的部分是第四、第五和第六这三条。第四和第六条分别涉及银行与保险公司,仅从投资方式上讲,并不是全新的。
  比如,银行外汇理财产品早就有了,有资格开办外汇理财业务的银行可以集合外汇资金投资境外市场的固定收益产品。至于保险公司,中国保监会于2004年就出台政策,允许其在境外运用外汇资金投资于一定范围内的金融工具。

  《财经》:此次汇改,是不是“藏汇于民”政策导向的直接体现?对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可以起什么作用?
  胡晓炼:其实,如果把刚出台的政策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直接挂钩的话,我觉得有一点短视。这次政策调整,并不是在某种压力之下作出的权宜之计,而是基于有序推进外汇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可兑换的长远考虑;它符合市场化改革方向,也是建立、健全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单纯理解为为了减少外汇流入的压力而分散外汇,“藏汇于民”,还不够全面。当然,我们也希望鼓励资金多渠道地投资,分散投资风险。如果能起到这个效果和作用,自然是很好的。

  “我们考虑整体的额度掌握,是从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个大概念出发的,不是单纯与QFII一对一的对应和平衡”

  《财经》:“五号公告”对商业银行、证券机构和保险公司可用于投资的币种,以及允许投资的品种规定各有不同。其中第四条,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集合境内机构和个人的人民币资金,在一定额度内购汇投资于境外固定收益类产品;第五条允许符合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等证券经营机构,在一定额度内集合境内机构和个人自有外汇,用于在境外进行的包含股票在内的组合证券投资;第六条允许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购汇投资于境外固定收益类产品及货币市场工具。这样安排有什么苦心在里面?
  胡晓炼:中国银监会对银行外汇理财投资产品有专门管理规定。符合条件的银行,早已经能够推出代客境外理财投资于固定收益产品。“五号公告”的第四条,对商业银行境外代客理财在投资品种范围上与这一规定是对接的,只是在汇兑环节放开,允许人民币购汇。
  对保险公司来说,国内市场的投资选择有限,收益率也不能满足需要。他们希望资产投资多样化,一方面可以防范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整体收益率。2004年以后,保监会已经允许保险公司运用外汇(主要是境外上市融资部分)投资于一定范围内的境外金融产品。这次新出台的政策,主要是在汇兑方面进一步地放开,使其可按资产规模的一定比例购汇在境外投资,规模比原来仅限于外汇资产的投资规模要大。
  我们的想法是,第一步,先允许保险公司投资于风险比较小的固定收益产品和货币市场工具。保险公司有进一步扩大投资范围的要求,但这得一步一步走;如果这第一步走得好,那么扩大投资产品和领域并不很遥远。保监会对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比较关注,我们会与保监会密切配合与合作。毕竟,固定收益类和货币市场类产品可以保本,利息收入目前也不低;境外股市行情虽然近来比较好,但如果风险管理不善的话,投资风险可能会大。所以,要一步一步来。
  《财经》:“五号公告”以及随后在4月18日公布的《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都没有对购汇额度作出规范性的表述。这正是当前金融市场最为关注的问题。
  胡晓炼:允许购汇的规模到底有多大,这取决于多个因素。比如说,银行代客外汇理财的专业能力、机构及个人对银行理财产品感兴趣的程度,等等。如果产品设计得当,客户认可度较高,可能产品规模就会大一些。另外,银行自身境外投资的水平和经验也很关键。如果某些银行缺少相应人才和经验的话,可能自己也不会要求发行规模过大的产品。

  《财经》: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市场对购汇额度规模的猜测,基本上都以已经批准的QFII额度为依据,认为那应该就是上限。这种思路对不对?
  胡晓炼:在额度规定上,外汇局会有一个年度总量。根据银行的申请,同时考虑到各自的经营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各个机构的额度会有所不同。QFII仅仅是考虑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绝对性的因素。我们考虑整体的额度掌握,是从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个大概念出发的,不是单纯与QFII一对一的对应和平衡。国际收支平衡不可能是每个项目一一对应的平衡。

  “证券机构则与银行和保险都不太一样,五号公告第五条的相关规定首先是定向募集,然后还要求用于投资的资金来源是自有外汇。推出可能采取试点方式”

  《财经》:这次“五号公告”出台的同时,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关于调整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政策的通知》,允许境内居民每年兑换2万美元。这些资金可不可以通过“五号公告”第五条的途径,也就是说,通过证券经营机构外汇集合理财,做境外的组合证券投资?
  胡晓炼:境内居民想做境外投资,可以购买银行的代客境外理财产品。“五号公告”第五条所指的“基金管理公司等证券机构在一定额度内集合境内机构和个人自有外汇”作境外组合证券投资,在起步阶段不是公募,而是定向募集。我们希望,通过一定时间的试点,可以从现在的定向募集转为公募,尽快扩展证券机构和基金集合理财,给更多的机构和个人境外投资的机会。这需要各部门共同协调和努力。

  《财经》:“五号公告”出台后,仅仅几天就公布了《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市场现在很关心,规范保险公司和证券机构境外投资的相关规定,会不会以比较快的速度相继公布?
  胡晓炼:这个必然是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目前,保险机构购汇进行境外证券投资已开始启动,人民银行、保监会和外汇管理局将对2004年出台的《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修订和完善,预计不会用很长的时间就能出台。
  证券机构则与银行和保险都不太一样。“五号公告”第五条的相关规定首先是定向募集,然后还要求用于投资的资金来源是自有外汇。这项业务的推出可能采取试点方式,不同于银行和保险机构,只要符合第四条和第六条规定的机构都可做。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改革正在深入进行之中,我们也给予了积极支持。我想,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推进和发展,这方面的步子也会迈得更大一些。

  “防范风险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怕感冒,天天捂着,一种是加强锻炼。我倾向于后者,要主动地去应对和管理风险”

  《财经》:从4月13日新政策公布到现在,已经有两个星期。你觉得各方面的反应如何?很长时间以来对于QDII有担心,认为对国内市场是一个很大的“利空”因素,所以很难推进。
  胡晓炼:任何一项政策都不是孤立的。对于资本市场的可能影响,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我们对此做了充分的评估。这次政策公布后效果很好,与预计基本一致。市场能够在中国外汇体制改革两大目标的有序推进方面,正确地解读新政策的含义。我觉得,市场的反应还是很理性的,认为这是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政策,长远看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并没有当做所谓的“利空”消息。
  同时,这项政策出台以后,一直受到关注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问题,也获得了进一步的解析。汇率不是单纯的水平问题,而是机制问题,要更多地反映市场,也就是由供求关系来决定。刚刚出台的这些政策,对于理顺外汇的基本供求关系非常重要。我们过去过分强调了引入资金,现在需要建立与经济发展相称的平衡观念,满足合理的多方面的外汇需求。此轮改革立足于调整外汇供求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举措,也是健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重要一步。
  此次改革,也为国内金融机构推出更多金融产品提供更好服务创造了机会。中国的商业银行长期以来过度依赖利差收益,在金融服务上相当薄弱。如果不给予他们更多创新的激励,将来会难以面对来自国际的竞争。
  另外,来自资本市场上的反应也是非常正面的。我们觉得,只有资金有进有出,有序合理流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才能够更加主动。资本市场比较希望有更多的QFII进入中国,从而带来更多的资金供给。但是,如果缺失有序的流出,从而变成单方面引入的话,则将对国际收支的平衡造成比较负面的影响。我觉得,资本市场也看到了这种有进有出的益处。
  好多人都说,会不会有什么风险?其实只有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金融机构积累更多管理风险的能力,才能够有效地防范风险。防范风险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怕感冒,天天捂着,一种是加强锻炼。我倾向于后者,要主动地去应对和管理风险,而不是被动地防御。如果市场机制能够更多地发挥作用,将来政府宏观调控就可能采用更完善的市场化手段,行政性的调控手段在当前的形势下作用已经变得较为有限。而且,此次开放是稳健有序的,一步一步往前走的节奏并没有改变。从投资的额度,机构投资的方式,到投资的范围,都在可调控之中。

  《财经》:资本项目的开放迈开这一步后,外汇风险会有所加大。央行和外汇局在帮助国内金融机构与企业适应新的风险环境上,会有什么举措?
  胡晓炼:自去年7月汇改后,央行和外汇局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工夫,推出了远期、掉期业务,希望银行和企业更多利用金融工具来防范外汇风险。但我们也发现,企业在汇率风险方面的意识并不很强。迄今为止,企业还是比较适应于通过资金管理的方式,就是资产负债这种方式来管理汇率风险,而不是用金融产品交易的方式。
  中国企业和银行长期以来汇率风险的意识都不是很强,还认为为防范汇率风险所付出的成本是一种额外的负担。现在随着人民币汇率灵活性的逐渐增大,必须要意识到这种风险,而且必须要意识到防范风险需付出一定的成本,从而增加未来收益的可预见性和可掌控性。

  《财经》:进一步放开资本流出,会否使得境外风险传导到境内的可能性加大?
  胡晓炼:我觉得,有序开放的简单含义,就是在风险可察觉、可衡量、可控制情况下的开放。从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看,人们最初会争论很多风险问题,但是后来会发现,在改革进程中,随着机制的完善,风险从总体上来说是减少而不是扩大。更何况,不开放并不是没有风险,甚至可能风险会越积越大,越来越难处理。
  国家外汇管理局一方面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化外汇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可兑换;同时还必须加强对资金流出入的监测和管理,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目前,外汇局已在进一步完善外债管理,并且初步建立了高频债务监测系统,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改进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分析和预警,研究制定预防性的危机应对和调整措施。当然,风险的防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外汇局是其中的一环,宏观经济的稳定、市场调控手段的健全、金融体系的健康等,更为重要。
  QDII是由中国银行率先推行的境外代客理财业务,据我所知目前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也已经推行此项业务。获准QDII资格的银行可以收集境内投资者资金,即与客户签订“代客理财业务合同”,由银行代替客户从事境外资金运作,并约定给客户一定收益。 对于我国投资者的益处由此可见:
  本身我国的境内投资者没有QDII资格,同时因为资本金相对微弱,无法从事境外投资,从而失去了这一部分获利空间,QDII银行政策的推行,弥补了这一缺陷,客户可由此从境外资本市场赚取利润,银行也可以由此增强国际市场的市场竞争力,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此项举措将中国境内资本进一步推向海外,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飞跃。

上一篇:自己对论文提三个问题

下一篇:医药经理人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