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武夷学院学报沈慧芳

发布时间:2023-12-06 03:14

武夷学院学报沈慧芳

浅谈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
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 要: 由于网络人际交往的全球性、 超时空性、 隐密性、 平等性、 虚拟性和神秘性, 使网络人际交往具有了挡不住的诱惑
力和吸引力 。 许多大学生对 网络人际交往情有独钟 , 趋之若鹜 , 纷纷触 网。 可以说 , 网络人际交往 已成为大学生主要的人际
交往方式 。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 的影响 , 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建立更为和谐 、 民主、 平等的人际关系 ,
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人际关系疏远、 焦虑和浮躁等不健康情绪蔓延, 甚至还可能产生较严重的情感问题。所以必须采取正确
的措施引导大学生 网络人际交往 。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人际交往; 心理健康 ; 理论探析
中图分类号: C 4 4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2 1 0 9 ( 2 0 0 9 ) 0 4 — 0 0 9 8 一 O 5
网络人际交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大学生心
理健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另一方面也对大学生
心理健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易引起大学生各种心
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那么, 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
理健康的有何影响呢?

、 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
面影响
1 . 网络人际交往的全球性和超时空性 , 扩大 了人
际交往圈子, 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网络可满足人际交 往的需要 、 性的需要 、 归属需
要、 获得成就的需要、 自我表现和自我超越的需要[ 1 】 。
网络交往可推动青少年人格向独立性、 平等性、 个性
化和开放性发展翻 。在国内调查中, 大学生认为网络可
收稿 日期 : 2 0 0 9 — 0 2 —1 6
作者简介: 余建林( 1 9 7 0 一 ) , 男, 汉族, 讲师 , 主要研究方
向: 教育 、 社会心理学 。
扩大交往范围, 填补心灵空虚的占5 1 . 7 %。 国外的研究
发现互联网作为社交工具, 增加了与他人的交往和沟
通 , 给用户以归属感和人性支持嘲 。在传统交往方式
下, 个体的人际交往常常囿于实际生活中狭小的生活
圈子。网络社会的大学生却可以跨越千山万水 , 突破
地域空间的限制,让整个地球变成一个小小的村落,
真正实现“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它可以让人足不出户
在数秒之间找到多年挚友般的倾心感受, 而免去了彼
此的客套、 试探、 戒备和情感道义责任。另外, 由于网
络人际交往的匿名性的特点, 使得网络人际交往比较
容易突破年龄、 性别、 地位、 身份、 外貌美丑等传统人
际交往因素的限制, 建立更为和谐、 民主、 平等的人际
关系。
2 . 网络人际交往的隐密性 。 克服现 实交往中的尴
尬和羞怯等
网络中每个人以网络代号的身份( 网名) , 通过网
上聊天室、 B B S 、 甚至你自己的个人主页, 在无数陌生
的世界各地的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面前,无拘无束
地、 毫无顾忌地充分展示你的个性色彩。在网上的聊 余建林: 浅谈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9 9·
天室中你随时可以找到陌生的异性网友聊天, 随意地
聊几句, 聊得来就继续, 聊不来则随时可以中断, 一走
了之。这中间甚至无需什么开场白或客套话, 就可以
直截了当, 直奔主题, 说出自己心中想说的话或问题。
所有这些活动, 均因为网络交往的隐蔽性所致。网络
人际交往的隐蔽性,使得人际交往变得无拘无束, 人
性中的情感交流的本能和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3 . 网络人际交往的平等性。 克服现实交往中的地
位、 身份……等不平等性和利益的冲突
友情 的基础是平等、 互惠 的, 是平等基础上 的互
惠。这种平等首先是在精神地位上的平等, 其次是相
互之间没有什么利益冲突。这两点在传统的人际交往
中很少能同时具备 , 而这在网络世界中只是轻而易举
的小事; 另外,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往无不事先就局
限在双方特定的身份关系中, 如亲戚、 同事、 上下级、
同学关系等等。在网络交往中, 无论你在现实生活中
的身份是何等显赫、 或者是家财万贯, 但到了网上你
同其它任何人一样无任何特权,只不过是一个符号
( 网名) 而已, 其他一切都被省略, 都集中到了语言和
思想的交流上 了。
4 . 网络人际交往的虚拟性和神秘性 。 克服 了现实
交往中的直接、 刻板。 增加朦胧感和浪漫色彩
网络的神秘和虚幻, 使网络具有了挡不住的诱惑
力和吸引力; 网络空间的距离会使人产生一种朦胧的
美感, 为想象提供了足够的“ 空间” 。网络中的虚拟群
体允许使用匿名, 可把原来不能表达出来的情感表达
出来, 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 同志” , 产生一种群体的
归宿感, 增强自我接受。匿名的互联网环境还可为内
向与神经质的人提供一个感觉较为安全的讨论平 台,
相应降低其情感上的孤独。网络的广阔空间为爱情之
花提供了最好的土壤。两个人在网上交谈, 在表达情
感是更加热烈奔放 , 即使是性格木讷的网友, 这时也
会变得温柔缠绵。许多其貌不扬的人在网上有了充分
展示自己魅力的机会。网络的神秘性还过滤了金钱、
容貌、 身份、 家世等外在条件, 没有了国界、 地域的限
制, 而且它很少涉及到房子、 收入等实际生活问题, 摒
弃了世俗的偏见 ,两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爱的世界
里, 使得网络爱情更加浪漫 , 在这个远离世俗的网络
空间, 爱显得格外纯粹, 更加动人明 。
此外 ,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 虚拟性, 大学生参与其
中 , 只是一个数字符号 , 因此在人前的面具被摘除 了,
真实的内心得以袒露,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郁与苦闷
在这里尽情倾诉 ,种种扭曲与病态心理可以尽情展
现。这为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
提高了大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
性, 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
面影响
1 . 网络人际交往间接性 。 淡化了现 实生活横 向交
往的广度和深度 , 失去传统的亲情、 友情[ 5 1
网上交往是以文字为载体的间接性交往, 不存在
上下级、 长晚辈之间现实的直接型交往内涵。许多大
学生往往面对网络, 可以与陌生伙伴侃侃而谈, 但却
回避直接接触。一些大学生整 日与电脑打交道, 家庭
成员之间、 邻居之间、 同学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系淡泊,
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他人与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 他
们感到在网络世界获得快乐比现实世界多, 便把更多
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交往中, 从而减少参与日常
社交活动的时间。 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更倾向在
信息网络中寻找安慰。这种网络交往逐渐使他们丧失
现实交往的技巧 , 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 变得
紧张、 孤僻、 冷漠、 失去传统的亲情、 友情等。
2 . 网络人际交往角色的虚拟性及其间接性容易引
发心理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
网络里的聊 天室等虚拟社区以匿名或化名方式
进行的网络交往既无法规范人们言论的真实性 , 甚至
也公开承认和认可交往者的虚假言论。 这使很多大学
生抱着游戏的心态参与网上交际, 不仅自己撒谎面不
改色, 对他人言论自然也是毫无信任感可言。网上人
际信任危机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 , 导
致现实交往中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
缺乏,进而影响自己与他人良好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同时交往角色的虚拟和心理交流的间接性也可能使
大学生去除承担任何责任的心理负担, 因而可能在网
上表现得异常真实和坦率。而一旦在网上经常性的表
现逐渐固定下来, 并与现实具有很大差别时, 就会出 ·
l o o· 武夷学院学报 2 0 0 9年第4期
现大学生攻击型人格 、 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现象。从
大学生网上交往来看 ,不少大学生在网上是活跃分
子, 但现实中的他们却是性格内向者。事实上, 网络为
性格内向者提供了人际交往的大舞台, 但另一方面也
使他们在“ 台下” 变得更加内向, 特别是一些性格孤僻
者一旦发现在网上寻找知己比现实更容易, 就会沉溺
其中, 下网后就变得更加失落, 远离周围的伙伴, 更不
愿与人交往, 长期下去导致双重人格出现。同时, 网上
交往角色的频繁变化有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多重人
格 , 甚至有可能导致他们丧失独立人格t 6 ] 。国内的相关
研究表 明, 网络交往可使人格虚拟化、 封闭化 , 可使人
格发生变异和迷失/ 3 ] 。国外 1 0 . 6 %的被试同样报告了
网络人际交往也有类似的负面影响。
3 . 网络人际交往主体的弱社会性和弱规范性 , 容
易引发大学生的焦虑心理
网络交往主体不再是现实中受社会传统和规范
约束 的行 为者 , 他们 自由自在, 无所不为的网上行为
特征, 使网络安全显现出来。他们时刻担心自己的个
人隐私被偷窃 ; 担 心电子邮件后 面的病毒 ; 担心从 网
上走到 自己身边的“ 熟悉 的陌生人” 。在层 出不穷而又
形形色色的网络病毒、 黑客和其它犯罪搞得人们应接
不暇、 身心疲惫 。大学生 因上网而引发的安全焦虑已
经相当普遍。另外, 对女大学生进行情感纠缠和性骚
乱行为随处可见 ; 网上暴力和网上黑客事件也经常发
生等等, 有些大学生因害怕网上个人隐私密码和 自己
的电子邮件被别人打开偷看, 或是担心自己的电脑遭
受 网络病毒破坏和黑客攻击 ,特别是面对 网上恐吓、
暴力 、 欺诈 、 或是陷入“ 网恋” 陷阱和遭受 网上性骚乱
时, 经常会感到惊恐不安和无所适从 , 产生安全焦虑。
4. 网络人际交往的虚拟性和真实性 , 容易使异性
弓 l 发情感问题, 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
网络交往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虚拟性和真实性
并存的情感环境。大学生一方面可以在网上大胆而直
接地与异性交往, 但另一方面, 这种真真假假、 半真半
假、 时真时假的交往, 则又给大学生心理情感的健康
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专家预言“ 互联网在将来
会成为风流韵事的重要发源地 ’ 。大量的事实表明 ,
网络爱情起源于网上的偶然相遇和突然迷恋。网上的
偶然相遇虽不是面对面的, 但通过电脑( 文字或语言
聊天室) 聊天等方式也能彼此密切注视 , 最大化地相
互间感知和审视 , 往往也会 出现“ 一见钟情” 。这种网
上的“ 一见钟情” 是一种理想化的情感状态 , 常常是不
成熟的。从大量的网上调查来看, 大学生交往的情感
问题不外乎这几种: 一是在现实中遭遇失恋或其它挫
折时, 上网寻求心理寄托和解脱。二是对网恋虚幻性
缺乏认识或认识不足, 从而过分相信网恋, 付出太多,
感情受到极大伤害。三是出于对网恋真实性一面的不
信任 , 从而游戏感情。四是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和缺乏
责任感 , 使婚外恋和多角恋正越来越得到青少年的认
同和实践。五是现实时空 的局限 , 使网恋的成功率较
低, 从而造成感情投入后的情感挫伤。可见, 网恋对大
学生心理的冲击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三、 指导大学生网络交往的教育对策
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 自己。应该倡导大学生对 网络人际交往的
批判性思维 , 正确引导他们进行网络人际交往。
1 . 大学生要全面认识和理智对待网络人际交往的
心理作用
大学生在肯定网络人际交往的积极作用之时, 要
正视网络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尤其对“ 网络人际交
往成瘾症” 的消极影响要有清醒、 正确的认识。 英国诺
丁汉大学心理专家麦克· 格里弗斯博士认为: “ 过分迷
恋上网有损身心健康, 严重的会导致心理变态, 危害
程度不亚于酗酒或吸毒 ,患者的行 为与吸毒成瘾类
似 , 一接触因特 网就兴奋异常 , 没机会接触就寂寞难
耐” 。可见 , 网瘾问题的心理危害不容小视。
2. 大学生要自觉确立正确的网络人际交往观念
网络人际交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学生
宣泄不良情绪, 但大学生要学会区分网络社会和现实
生活的界限,不要沉溺于脱离现实的虚幻网络世界,
把网络人际交往当作逃避生活问题或者调适消极情
绪 的主要工具。
3 . 大学生要养成 良好的用“ 脑” 和理智上网的习惯
首先应科学安排上网时间 , 明确网络人 际交往 目
标。上网之前应把具体要完成的工作列在纸上, 避免
成为“ 网络人际交往的迷途羔羊” 。其次, 要控制上网 余建林: 浅谈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1 01·
操作时间, 每天操作累积不应超过 5个小时, 连续操
作 1小时后, 应休息 1 O分钟左右。再次, 应设定强制
关机时间 , 准时下网。
4 . 大学生要培养健康、 成 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 学会
用转移和替代的方式摆脱网络人际交往成瘾
要不断完善 自己的个性, 培养广泛的兴趣、 爱好
和较强的个人能力; 只有这样才会形成成熟的心理防
御机制 , 不会一味地躲在虚拟世界中, 逃避失败与挫
折。程度较重的网络人际交往成瘾者, 可以通过多种
心理治疗法达到治愈目的。比如直接隔断法或寻求心
理医生的帮助。同时, 要学会劳逸结合, 用每个人所特
有的嗜好和休闲娱乐方式转移自注意力, 使其暂时忘
记网络人际交往的诱惑和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
5 . 大学生要 自觉增强网络人际交往的安全防范意
识和社会公德意识
网络人际交往同现实人际交往一样 , 不可能是一
片净土。欺骗、 色情、 人身攻击、 反动言论等都可能使
大学生受到伤害。大学生一定要自觉遵循网络人际交
往的 “ 游戏规则” ,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不 良网络行
为; 自觉接受道义、 自律和网络规则的约束, 努力倡导
网络人际交往的自尊 、 自爱 、 自律、 自觉的新风 尚。
此外, 学校、 社会、 家庭应营造良好的网络人际交
往环境, 建立网络人际交往安全体系, 使之为学生成
长、 成才提供服务, 同时, 教师和家长也应提高自身的
网络素质 , 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创作显动机的最大特点

APP下载
输入杂志名称或者文章关键词
搜索
从“创作显动机”切入 实现对文本的有效阅读
2021-07-29申淑均

语文世界(教师版)订阅 2021年6期收藏
关键词:雨巷动机意象
申淑均

文学创作并非“抬笔即写”那样简单,还需要心理动力。对于作者而言,什么是促使他投入写作中的直接心理动力呢?答案是“创作显动机”,它是提供给作者的心理动力,表现出有迹可循的历程。例如,文学创作者在生活中受到某种物象或事件的影响发生一点心理波动,引发适当强度的情感,为宣泄这种情感就会进行文学创作,这便是创作显动机的内容。显动机不同于潜在的动机,它的存在是被创作者察觉的。显动机也并非意图,其指向性、目的性都是相对模糊的。当我们了解了作者这种创作状态,也就能够了解作品中呈现的意象特征、情绪情感的支配特征以及创造性的特征。这些信息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品赏作品。所以教师可由作者的“创作显动机”的分析切入,实现对文本的有效阅读。

一、从“创作显动机”的第一个特征——意象切入
阿瑞提说:“意象本身就能唤起欲望产生情感材料。”这也是为什么谈到阅读教学,首先要从“显动机”的第一特征意象来说起的原因。在创作显动机的驱动下,作者在文本中表现的意象并非眼前的客观事物,也并不是具有物理表现性的事物,有可能只是浸染着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实体。这种心理实体是记忆中的意象,通过作者无意识的加工而成为文本的意象。所谓的加工,可能是对记忆中意象的部分内容增加或舍弃,整个过程中作者是毫不知情的。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去解读作者的文本,便能理解为什么有些时候意象并不合乎现实。意象与实物有时是相互混淆的,作者在进行情感抒发的时候,文本也表现出意象与主体的混淆,这就涉及“意象的一重化现象”。作者利用意象与不在场的事物接触,而那些不在场或得不到的事物形象促使作者投入到创造中,这也是“显动机”驱动力实现的原因。所以我们有必要赏读文本意象的特征,看到作者在意象身上赋予的心理形式,了解意象所代表的情感符号。

以戴望舒的《雨巷》为例,无论是雨巷还是丁香一样的姑娘都是具有象征性的意象,作者就是用这些意象来营造抒情空间,表现内心情感的。而这些意象并非作者亲自看到,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创作显动机理论为支撑进行意象的赏析。例如有学生认为诗中的“我”可能也是一个意象,他并非诗人本人,诗人只是描绘出这样一个“独行者”,并赋予他心理形式以此来替代诗人说话,表达诗人对眼前环境的彷徨。而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是指梅雨季节时的江南小巷,可能诗人的脑海中有关于江南小巷的记忆,而诗中雨巷这个意象是对记忆的加工。教师可以找一些江南小巷的图片让学生欣赏,感受戴望舒笔下塑造雨巷的不同。接下来是有着丁香一样颜色、丁香一样芬芳、丁香一样忧愁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一意象是诗中的“我”所追求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如何理解“丁香一样的姑娘”。学生从“丁香”这一古典诗歌常见意象切入,认为丁香开在仲春伤怀时节,香气浓厚典雅,颜色高贵凝重,象征着美丽、高洁、幽怨,具有古典美的艺术气质。然后教师再带领学生继续分析这一意象。学生跟随教师的脚步吟读:“在雨中哀怨、彷徨,像我一样,彳亍着。她走近,又叹息,又像梦一般飘过,走进雨巷,消失了颜色、芬芳、目光、幽怨。”在这里,姑娘消失了,所追求的理想破灭,但是诗人在最后依然写下“我希望……”。诗人迷茫又充满希望的心境洇染纸上。诗人靠意象来推动情感和情绪,而流动的意象也完美地发挥了各自的作用。

二、从“创作显动机”的第二个特征——情绪情感切入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写道:“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文人大抵如此,生命的体验成为某种情绪情感的储备。随着生命体验的增多,情绪情感的积累也愈多,当遇到某种“触媒”便会引发艺术创作的冲动。这种艺术冲动虽然一泻千里,但仍受情感情绪的支配,这样文学创作者才能准确地描绘出自己的感觉,将个人的悲愤和幽怨转换成人类情绪情感的流露。了解到情绪情感积累对创作实现的重要性,那么在阅读课上我们就可以通过探究作者的情感情绪积累,以及引发艺术冲动的触媒实现对文本的有效赏读。

《雨巷》这首诗成功地塑造了雨巷这一情绪场景,也完美地描绘了纤弱婉约丁香一样结着幽怨的姑娘形象,在音律上也表现出和谐之美,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那么诗人为什么创作这样一首诗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查找资料,探究诗人的情绪情感的积累,以及引发艺术冲动的触媒是什么。例如有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概括:戴望舒于1925年进入上海震旦大学,这时候他在诗歌文学上比较倾向于法国象征派,经常拜读法国诗人魏尔伦的诗作。所以在创作《雨巷》的这一阶段,戴望舒的诗作具有中国古典诗歌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教师可以为学生找一些魏尔伦的诗作进行风格的赏析对比。后来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戴望舒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诗人风华正茂,更加心系国家,理想和追求在内心油然而生,这种生命体验为《雨巷》的产生积累了情绪情感。是什么事情引发诗人的艺术冲动呢?“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诗人离开上海,到了江苏松江。眼前的江南让他彷徨茫然,无法确定未来在何方,所以才有了彳亍在悠长悠长的雨巷的独行者,才有了希望破灭的感叹,但后来诗人重燃希望,用希望遇到“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作结。

三、从“创作显动机”的第三个特征——创造性切入
“无中生有”或是用现有的材料碎片进行重新组合,产生陌生化的形象,是作者创造性的表现。一般而言,好的文学创作者都具备这样的能力。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生命体验以及独特的观察视角点石成金,使原有材料或物理世界脱胎换骨。作品的创造性也是赏读的一个内容,所以教师可以从创造性切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赏读。

毋庸置疑,诗人在《雨巷》中所塑造的形象皆是成功的,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可让学生说说每个形象的独创性。例如有学生回答:在《雨巷》之前从来没有读过有作者将雨中的江南小巷作为情绪流动的场域。还有学生回答:在《雨巷》之前,从来没见到有人用低调的丁香花来比拟姑娘。还有很多学生认为《雨巷》这首诗的语言并没有特别之处,但是这首诗表现出的音乐美却正好弥补了语言的不足,使诗歌读起来有一种纤细婉约之美。还有学生举出叶圣陶先生对这首诗的赞许之词,“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认为作者的创造性体现在这一点就已经可以被纳入优秀作者的行列了。

创作显动机并不是普通的动机,它是作者在不知情的状况下生成的,引发作者的艺术冲动,支配着作者的创作历程,与意象、情绪情感、创造性紧密联结。所以,为了进行有效的赏读,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创作显动机的三个特征,即意象、情感、创造性切入,找到作者文本创作的依据。

作者简介: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雨巷动机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动机比能力重要
来自林间的风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冬季的雨巷
再见雨巷
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
凶手的动机
杂志排行
《戏剧之家》
2022年32期
《时代汽车》
2022年21期
《艺术品鉴》
2022年29期
《东方企业家》
2022年11期
《上海医药》
2022年21期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29期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22年20期
《武夷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中国美容医学》
2022年10期
《预算管理与会计》
2022年5期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6期
语文世界(教师版)的其它文章
教育回归生活 重视感性经验
读写社区:20年的语文教学实践
小学语文阅读习惯养成策略探究
想象场景品细节 多个角度悟真情
品析“语文味”,提升“语用力”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实践分析

列举一下生活当中小学生的健康影响因素有哪些?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影响。据调查显示,很多多动症患儿的病因是遗传因素,其中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高达85.7%,异卵双生子同病率是33.3%[1]。遗传对小学生的精神系统有着较大的影响。例如:高级神经活动强且不够平衡的典型胆汁质学生,经常会冲动、暴躁、容易发怒;高级神经活动不强并且缺乏平衡的学生经常表现的抑郁,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产生孤独、焦虑或者自卑等心理问题。
2.生理因素
(1)如果小学生儿童时期患过传染疾病,例如脑炎、肺炎、病毒性感冒等疾病,脑组织会受到严重伤害,进而导致小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内分泌,例如脑垂体、肾上腺等分泌不够均衡,也会致使小学生出现一些心理障碍。如甲状腺素缺失,小学生会出现智力迟钝、记忆减退等症状,但是分泌量过少又会造成神经过敏,情绪容易激动等现象发生。
(2)小学生身体上的发育的和其的认知发育有着一定的联系。儿童的脑发育状况影响着儿童的智力水平。小学生,正处在精神系统结构的基本发育阶段,与成人相似。另外,学生的身体发育对其情绪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如果身体发育良好,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容易得到积极的评价,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果身体发育不良,其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可能受到消极评价。
3.心理因素
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在这一情况下,有些矛盾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但是,如果小学生长期处于心理矛盾环境下,或者矛盾程度过高,可能会为小学生带来一定的困扰,致使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重,叶一舵.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武夷学院学报,2013,03:93-98.
[2]陈华.浅议影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及解决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4,10:8.
[3]赵月.中小学教育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14,10:73-75.

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体育教育和其它教学一样被教育所重视,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知识水平。但是,对于高校而言,大学体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导致了体育教学的高质量、高标准发展,为此,必须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应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就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大学体育教学;问题;对策

在时代不断进步的今天,大学体育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目前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不能够完全注重实效,依旧沿袭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中各种层出不穷的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毫无兴趣可言,由此也导致了他们身体素质的下降,影响学习效果。为此,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对策保证高校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促进大学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未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下,我国一些大学校园在体育教学方面未能够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在传统体育教学的模式上进行教学;传统的体育教学主要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被动性较为明显,他们在教师的机械式指导下一味地学。这种强调单方面教学的模式不利于学生体育学习的同时,也阻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不符合当代所倡导的体育理念。

(二)教学效果低下

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但是当下一些高校对于体育教学虽然倾注了一定的心血,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也有所提示,但是这些高校体育教师并未重视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仍旧继续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即使创新但是也未能够体现体育教学的真正效果,在教学上过分强调形式主义,长此以往,体育教学不能够取得效果,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导致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下滑,这种现象与时代所呼吁的发展体育运动口号极为不符。

(三)体育教育忽略能力重视技能

以往体育教学在教学目标方面主要是为了规范学生的体育技能,一些教师在这种目标模式下进行各种教学方案的设计,由此使学生的体育技能有所提高。当下,一些高校仍然沿袭了以往的旧模式,在体育教育教学方面过分强调体育技能,对各种体育动作的规范性较为严厉,但是在体育基本知识与技能方面却比较忽视,由此导致了学生体育知识的不完善,比如在交往、自学、观察以及创新等方面较为弱化,最终导致了体育教学质量的下滑。

(四)体育教师队伍素质偏低

鉴于当下高校扩招现象频繁加大,一些高校在师资力量方面不能够达到既定的标准和要求,甚至有些高校严重缺乏体育教师,不同年级段都是一两个体育教师授课,这种现象使得教师不能够及时授课,授课效率也较为低下。这些高校普遍存在教师综合素质低下的情况,在教学方式上未能与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同步,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低下。

(五)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安全问题

大学生活类似于一个小社会,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待大学生不像对待低年龄段学生那样考虑周全,为此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生一些小事故,涉及到学生的安全问题。比如各种教学器械应用或是一些对抗运动中,大学生未做好充分的安全保护意识,容易导致一些扭伤、擦伤和碰撞事件的发生,有时候甚至还会发生一些比较严重的人身伤害。一系列的体育安全事故容易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使得他们对于体育课堂产生抵触心理。

二、大学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与形式

高校体育教育是极为关键的,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前提,应该不断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以高校师资力量和学生身体素质未前提,摈弃旧时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方式,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进行创新体育教学内容与形式。此外,应该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以他们的需求为主,在教学形式方面可以让大学生参与进去,选取他们所乐忠于的体育形式,在教学中加大创新力度,可以将游戏教学和合作学习相互结合,不断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由此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二)高校体育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对于高校来说,发展体育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为主,由此提高他们的体育锻炼意识。应该将学生作为体育教学的主体,摒弃以往教师一味教书的习惯,根据学生的需求去教学,由此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可以多调查学生所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比如男生对于跆拳道、击剑等感兴趣,女生对于健美操、游泳等感兴趣,学校可以以他们的兴趣点为基点,不断满足他们的兴趣要求。对于一些传统性的体育项目,教师可以尝试各种不同的创新方式,由此满足学生的兴趣点,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三)加强学生的体育安全教育

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在体育教学中难免会涉及很多肢体运动,在运动中由于动作幅度的`程度不一,容易发生一些安全事故。为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多方面给学生灌输安全知识,让他们时刻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一些大幅度的动作,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简单到难慢慢过渡,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安全,将安全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去抓。此外,教师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一些简单的事故处理措施能够得心应手,充分保证学生的安全。

(四)规范高校,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体育教师的特殊性决定了体育教学的与众不同。在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体育知识,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技能等方面都能给做到得心应手。学校也应该定期开展一些有关体育教学的培训,让教师通过培训强化自身知识,达到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素质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下大学体育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要求高校不断立足于实际,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行之有效的对策应对大学体育教学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钱杰.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之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

[2]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3]张维刚.素质教育评价中的几个要素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04)

[4]庄志彬.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4期

[5]滕忠红.个体特征对女大学生体育参与影响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作者:李元伟单位:武汉大学珞珈学院

摘要:

体育教学在当代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对大学体育教学的关注度日益上升。在整个大学教育体系中,体育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的中国,综合国力日益上升,国际地位稳步提高,国民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体育的教学,使当代学生以健康的身心去发展。

关键词:

现状;教学生态化;对策;

1、当代大学体育教学生态化的现状

我们国家在体育方面一直希望教学生态化,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制约因素使它受到影响。针对当代大学体育教学生态化所存在的问题,做出以下分析:体育相对于其它的学科而言,有很大的不同,也会比较复杂。大学体育是以人类、自然界以及社会作为主心骨,这也是它发展的舞台。首先,大学体育主要是学生在上,老师在教,所以他们是属于人类这个范畴;大学体育中的自然界指的是教学的场地、器材以及其他的设备;而存在于学校中的体育精神以及老师教学观念则属于社会范畴。所以当代大学体育教学生态化的缺失的原因主要从人、自然、社会这三方面入手。首先从人的方面来说,体育课程在大学的学习课程中并没有一定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可有可无,他们认为体育课又苦又累还对他们没有任何价值,所以每天对体育课都是抱怨,不愿意去上体育课,去上体育课也是为了应对考试,这种应试教学模式使学生渐渐地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的身体素质降低,学生的消极性也阻碍了当代体育教学生态化的发展;对于自然方面,如今的大学教育中,国家对于专业课程、科学技术等都太过于重视,却忽视了对体育课程的教学,这也使教育部门对于体育方面的一些审批比较艰难,对体育教育资金投资减少,引起了体育器材及其设备的缺失,严重制约了体育教学生态化的发展。而在社会因素方面,学校的文化背景、学校的历史传统等,一些学校的传统中存在保守观念,学生没有深刻地理解体育精神以及老师教学观念较为落后,这也是体育教学生态化缺失的一大原因。在某种程度上现在的体育环境已经呈现反生态的趋势,使我们生态化教育失去了生机。

2、教学生态化必须存在的原因

如果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描述,就是每个物种出现并且进化时,必须经历一系列变化,产生微妙的反应,以便能适应物种的进化。从生态学的角度去看大学体育教学,就是要求体育教学中的各个方面都要具备一定的关联性,使体育教学的发展能够维持相对平衡的程度。在体育教学中,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影响着课程的进行,如果老师以热情饱满的态度上课,学生也会激起兴趣,受到老师的感染,从而更加积极地练习。任何事情都是相互的,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教学的质量,这就属于课堂中的生态化。当学生的体育意识欠缺时,就会影响体育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校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进步。教学主体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会对体育的教学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体育教学生态化能够引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学生态化也能从根源解决当代体育所存在的问题。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规律,我们必须把遵守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在遵循其规律的同时去发挥我们的力量,才能使体育到到更好的发展。在体育的教学中,应该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生理反应,在依照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

3、对当代体育教学生态化的缺失进行反思并采取对策

现阶段的大学体育教学生态化发展还在萌芽阶段,要想它发展长久,我们必须去实行有效的措施去改善它。首先,我们要形成体育教学生态化理念,让学生充满对体育改革的信心,提高体育生态化的意识。学生是主体,要对学生提出的建议充分理解,但也要充分地考虑生态理念,坚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能够使学生身体素质提升,也能使体育教学生态化迈出坚实的一步;其次,师生关系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影响因素,老师一般都是高高在上的地位,师生之间总是有一层隔阂,正因为传统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师生不平等,学生只能处在被动地位,任由老师去灌输,没有自己的想法,这也引起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因为没有交流沟通,这也使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所以我们必须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师生之间平等相处,成为朋友,以朋友的交流方式去上课,这未尝不是一种好的教学模式。因为师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次数增加了,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的状态时刻保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我国改革的推进,丰富发展课程内容,使学生方方面面都能提高,最重要的是我们国家必须增加对体育方面的投资,增加一些体育设施,为体育教学生态化保驾护航;最后,要实施更为科学严格的体育考核考试,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竞争意识得到增强。在对学生的考核中,应考虑多方面内容,不能只是一味的根据原有的方式进行评估。需制定出一套考核机制,在课程内容合理的情况下,对每位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综合评估,不仅要评估对课程内容的掌握,重点是学生对体育精神的理解。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对体育教育生态化发展不断丰富,这才会使它长久地发展下去。

4、结语

总的来说,对当代体育教学生态化我们必须要加以重视,进行有效地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每位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中,以发挥这节课的最大价值。体育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中除了要条理清晰、内容具体、更要满足教材的特点,进行细化和形象化,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从点到面层层递进。

参考文献

[1]王丽.大学体育的作用[J].陕西教育,2016(09).

[2]程思浩.体育教学生态化研究[J].教育研究,2013(02).

[3]李奎.体育教学生态化对人的影响[J].新时代导报,2009(05).

摘要:

为了促进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文章分析了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储量、体育观念及教学方法、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

理论知识;教学观念;课程设计;考核评价

大学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高校必须基于国家制定的素质教育教学要求,处理现代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及大学体育教学质量。

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少专业理论知识

影响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教师自身的体育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依托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传统的基本体育理论在系统性与科学性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其在教学改革中无法发挥实际价值,影响了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但是,在教学改革中,如果一味地应用新型体育概念与体育术语等体育名词,会影响大学体育理论系统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

(二)教学观念和方法落后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开始的时间相对较晚,很多教学观念比较落后,受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质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教师忽略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此外,教师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运用“填鸭式”教学方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法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

(三)课程设计单一

大学体育教学课程设计过于单一,且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在教学中,教学方法与中学时基本一样;教学内容过于传统,与社会发展脱节,且内容过于单调;这些现状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且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而课程设置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厌学,最终降低了教学效果。

(四)评价方法及考核体系的有效性不足

高校沿用传统体育考核方法、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这种单一的模式影响了考核的效果及评价的有效性。例如,有些学生在中小学时期身体素质较差,不爱进行体育锻炼,经过大学一年的体育教学后,虽然体育能力和运动技术相较于其他学生仍不成熟,但相比自身却有了很大突破,如果按照传统的绝对化计分考核评价,很难看出其进步,容易降低学生学习体育课程,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另外,很多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这导致部分学生在考试时作弊,这导致考核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解决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问题的策略

(一)教师应增加教学专业理论知识储量

教师应该及时分析和把握教学改革方向,并在原有教学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学习、更新教学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能力。高校要为教师提供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或者聘请专业教授入校进行专题讲座,帮助教师丰富体育教学专业知识及教学理论。

(二)转变体育观念及教学方法

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及方法,不仅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还应当转变体育教学的观念,告别从前简单的“教与学”的教学模式,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与人性化,在培养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同时积极引导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师要通过教学理论的趣味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科学设置体育教学课程内容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不断引进新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与实效性。在传授体育知识时,教师应重视学生生理及心理状况的发展,要基于其实际发展情况,优化课程内容,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提高其综合素质。鉴于我国大学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特点,要提高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时代性,就要根据不同区域学生的习惯与兴趣,优化设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提高课程安排的针对性与系统性。

(四)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大学体育考核评价体系必须使用多考、纵比、常验的方法才能够提高其实际运用效果。多考是指在体育考试中,高校可以推行两次考试,取最高成绩的制度。纵比是指在考试时要实行“因人而异”的考试原则,对于身体素质本身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分析其实际情况,并适当加分,给予鼓励。常验是指在教学期间,教师应多次进行随堂测考、实践测考,并将随堂考评成绩纳入最终成绩评价内,从而提高考核评价的全面性与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知识的动力。

三、结语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面临诸多的问题。相关部门及高校领导、教师必须共同努力,应对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科研研讨、深化研究等方式,制定并落实解决对策,从而提高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效果,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杜江伟.浅析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夷学院学报,2013(5):79-82.

[2]杨俊,盛大洋.试论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福建茶叶,2016(10):273-274.

[3]刘喜林.论校园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J].才智,2016(25):131.

上一篇:人生与伴侣杂志官网

下一篇:语文教学相关期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