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社会科学学报上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08 11:46

社会科学学报上的论文

这个不能和录用率挂钩的 关键看论文质量的

我上半年就发表了一篇论文在上面, 找闻闻论文网帮我操作的,2个月就录用了,但是需要保证你的文章有足够的创新点,闻闻论文的老师帮我改了一大半,额,如果没时间就找高手帮忙吧,呵呵

请问有人在《中国社会科学学报》上面发表过文章吗?该期刊是否正规?为什么在网上查不出样刊呢?

你好,你说的这个刊物在新闻出版总署上查不到,非法的刊物,或者是内刊。

李景林的主要论文:

1、《儒家的丧祭理论与终极关怀》,《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2期;2、《朱子心论及其对先秦儒学性情论的创造性重建》,《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3期;3、《正负方法与人生境界——冯友兰哲学方法论引发之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6期;4、《论<周易>对“道”的表述方式》,(台湾)《哲学与文化》第卅三卷第一期,2006年1月;5、《国学:中国学术文化的家园》,《哲学研究》2008年3期;6、《哲学的教化与教化的哲学》,《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6期;7、《教化观念与儒学的未来发展》,《人文杂志》2009年1期; 8、《孟子的“辟杨墨”与儒家仁爱观念的理论内涵》,《哲学研究》2009年2期。9、《论“可欲之谓善”》,《人文杂志》,2006年1期;10、《论儒家的王道精神》,《道德与文明》2012年第4期;11、《共通性与共同性——从中国哲学看人的超越性存在》,《齐鲁学刊》2006年第2期;12、《论儒家道德形上学的自由观念》,载《文化·道德·教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13、《伦理原则与心性本体——儒家“仁内义外”与“仁义内在”说的内在一致性》,《中国哲学史》,2006年4期14、《“知止”三义与文化认同》,《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1期;15、《差序格局与“太和”理念》,《江汉论坛》2007年2期;16、《儒学未来发展之展望》,《哲学动态》,2007年第5期;17、《“浩然之气”的创生性与先天性》,《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5期;18、《儒学之“魂”的附“体”与新生》,《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6期;19、《重建中国学术的通性基础》,《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2期;20、《学术的传承与思想的重建——董子的思想系统及其当代启示意义》,《人文杂志》2010.3期;21、《启蒙思想与文化重建》,《学海》,2010年5期;22、《圣与神之间——儒学的超越观念及其实现方式》,《儒耶对谈(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3、《简帛文献与孔子后学思想之内转趋势》,《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6期;24、《正德性与兴礼乐——孔子正名思想的理论内涵及其方法学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3期;25、《中国哲学的研究方式应有所改变》,《人文杂志》2011年4期;26、《诚信的本真涵义是什么》,《光明日报》2012年1月31日11版; 27、《守住教师的本分》,《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年11期;28、《“遯世无闷”与“人不知不愠”——儒者人格的独立性和独特性》,《船山学刊》2013年2期;29、《“民可使由之”说所见儒家人道精神》,《人文杂志》2013年10期;30、《孔子“闻道”说新解》,《哲学研究》2014年6期;31、《儒学心性概念的本体化——周濂溪对于宋明理学的开创之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32、《儒学关联于民众生活的现实载体》,《河北学刊》2004年第6期。33、《知识性的哲学史与存在性的哲学史——兼谈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河北大学学报》2004年4期。34、《本虚而实——儒家教化理念的立身之所》,《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35、《文化之“根”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36、《儒家的价值实现方式与个体性原则》,《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6期。37、《彻底的儒家——梁漱溟形上学思想论衡》,《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38、《帛书<五行>慎独说小议》,《人文杂志》2003年第6期。39、《哲学方法的个性化特征及其普遍性意义》,《哲学动态》2003年第7期。40、《忠恕之道不可作积极表述论》,《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3年第3期。41、《通以显体——从老庄道论看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学说》,《孔子研究》2003年第3期。42、《西方话语霸权下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之反思》,《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2期。43、《读上博简<性情论>的几点联想》,《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6期。44、《孔子“述、作”之义与文化的继承性》,《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45、《儒家道德精神之过去、现在与未来》,《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武振玉的学术论文

在《古汉语研究》《古文字研究》《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社会科学辑刊》《北方论丛》《学术交流》《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东北师大学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古籍研究》《长江学术》《长安学术》《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燕赵学术》《华夏文化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郭锡良、江蓝生、竺家宁、沈培等都曾或引用或给予较高的评价。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全文转载、摘评、引用为参考文献近四百次。  2001年以来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汉语史、金文等方面的)  1.《<五灯会元>中的是非问句与选择问句》,《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年1期  2.《副词“也”的产生与发展》,《吉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期  3.《副词“都”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5期  4.《<太平广记>中的范围副词“都、全、了”试探》,《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3期   5.《“应该”类助动词的发展》,《学术交流》2002年4期  6.《魏晋六朝汉译佛经中的同义连用总括范围副词初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4期  7.《<儿女英雄传>中的程度副词述评》,《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4期  8.《从程度副词的来源看汉民族的文化心理》,《中国与中国学》(韩国岭南大学)2003年2期  9.《程度副词“好”的产生与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2期  10.《程度副词“非常、异常”的产生与发展》,《古汉语研究》2004年2期  11.《<朱子语类>中的“十分”》,《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2期  12.《<红楼梦>中“尤最”副词探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2期   13.《程度副词“十分”的产生与发展》,《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6期  14.《试论<三言二拍>中的双音程度副词》,《延边大学学报》2005年2期  15.《试论副词“全”的产生与发展》,《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  16.《古代汉语中双音程度副词的产生与发展》,《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3期  17.《金文“以”字用法初探》,《北方论丛》2005年3期  18.《试论副词“总”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四卷),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5年  19.《金文“于”字用法初探》,《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3期   20.《金文“于”并列连词用法辨正》,《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5期  21.《试论“既”字在金文中的用法》,《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期  22.《金文中的连词“而”》,《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23.《两周金文中否定副词“毋”的特殊用法》,《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期  24.《两周金文中的无指代词》,《长江学术》2006年3期  25.《两周金文“亡”字用法初论》,《古籍研究》(2006·卷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   26.《西周金文中“休”字的一种特殊用法》,《华夏文化论坛》(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27.《两周金文指代词“是”“兹”“之”用法之别》,《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期  28.《两周金文中连词“则”的用法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2期  29.《两周金文“及”字用法试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期  30.《两周金文中“乃”字的词性和用法》,《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期  31.《李白诗歌中“何”字的运用特点》,《华夏文化论坛》(第二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  32.《金文“在”字词性初探》,《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6期  33.《殷周金文中“咸”的特殊用法》,《古汉语研究》2008年1期  34.《两周金文中的“偕同”义介词》,《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2期  35.《两周金文中的祈求义动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期  36.《两周金文宾语前置句简论》,《华夏文化论坛》(第三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  37.《两周金文“暨”字用法释论》,《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  38.《两周金文助动词释论》,《殷都学刊》2008年4期  39.《两周金文介词“以”、“用”用法比较》,《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5期  40.《杜诗中“一”字的运用特点》,《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期  41.《两周金文中“雩”的词性和用法》,《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年1期  42.据金文补正《古代汉语》的若干注释,《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2期  43.《殷周金文中的特殊句型》,《燕赵学术》2009年春之卷,四川辞书出版社2009年  44.《先秦时期的“赏”、“赐”之别》,《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期  45.《殷周金文中的征战类动词》,《北方论丛》2009年4期  46.《殷周金文中的运动类动词》,《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4期  47.《两周金文中“休”的词性和用法》,《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7期  48.《两周金文心理动词试论》,《华夏文化论坛》第四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  49.《先秦汉语叹词试论》,《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5期  50.《两周金文语法札记(四则)》,《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6期  51.《两周金文叹词初论》,《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期  52. 《两周金文中“用”的词性和用法》,《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6期  53. 《两周金文并列连词初探》,《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1期  54. 《殷周金文范围副词释论》,《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期  55. 《殷周金文词汇研究综述》,《西华大学学报》2010年2期  56. 《殷周金文中的赐予义动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期  57. 《殷周金文动词类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中华书局2010年  58. 《两周金文“承继”类动词试论》,《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6期  59..《殷周金文虚词研究述要》,《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七辑,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  60.《两周金文第一人称代词述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1期  61.《两周金文中的“奉事”类动词》,《长安学术》(第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2月。  62.《殷周金文语法研究综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 期。

上一篇:关于数学有关的小论文

下一篇:vogue杂志吴世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