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10 04:17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论文

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看现代设计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自身所特有的精神内涵和表征文化。在当今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形势
下,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变为视觉形象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中国绘画、书法、篆刻及传统
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丰富了现代平面设计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增强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感染力,体现了现代
设计的历史厚重感的同时也体现了设计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彰显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融合时代特色,对提高现
代平面设计的艺术价值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视觉形象;现代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先辈
在漫长的岁月中向往美好、追求光明而上下求索的
精神沉淀,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生命线[1]。传统
的文化价值对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度来说是
巨大的资源,不仅体现为一种历史怀旧情结、历史
记忆和寻找可以安慰、表现和确认自身历史性的东
西,而且也体现为一种传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体系
及展示某种能够体现自我、民族和国家身份的文化
形象。
文化是设计理念产生之源泉,背离传统文化的
设计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单纯地
拷贝或间接地挪用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又将丧失
艺术的感染力。因此,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
代设计的关系,将传承民族文化与发展中国特色的
现代设计有机地融合,使其在现代设计中更为广泛
和深入的应用,是当今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文思想的意向载体,它
所追求的和谐、节制、朴素和含蓄的思想是与中国
传统的人文、自然、哲学观一脉相承的,是基于儒、
道、释三家互补交融、兼容并蓄观念的注解。中国
传统文化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意境和
精神,印证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积养、品行和操守。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广泛而丰富,如传统的哲学思
想、古典文学、书画艺术、民间艺术、园林、建筑、音
乐、戏剧、饮食、茶道等等[2]。这些都是中国当代设
计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中国现代设计师中,有人由于缺少传统文化知
识,面对庞杂的设计资源往往会不知所措,或张冠
李戴,或随意发挥。下面就以利于感知的物质属性
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进行归类。(1)建筑:
华表、庙宇、古塔、寺院、园林、民宅(四合院、窑洞
等)、长城、天安门、牌坊、亭、檐、木雕、砖雕、石雕
等。(2)生活用品:炊具、食器、灯具、雨具、计时器、
货币、化妆用具、学习用品、服饰用品等。(3)生产用
具:衡器、农具、运输工具、渔具、木制工具、制陶工
具、冶炼工具、织绣工具等。(4)文娱用品:戏剧用
品、体育用品、博弈用具、书法、印章、国画、宠物用
具等。(5)民俗用品:荷包、门神、年画、剪纸、风筝、
脸谱、对联、中国结、中秋月饼等。(6)宗教礼仪用
品:神器、神像雕塑、壁画、祭祀用品、占卜用品等。
(7)人格化的自然:昆仑山、五岳、长江、黄河、井、黄
土地、五针松、竹子、牡丹、梅花、莲花、葫芦、寿桃、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等[3]。(8)其他:兵器、刑具
等。
传统文化元素的这些可视形象或是人类为了
生产生活创造的用具和用品,或是因无知和恐惧制
造的怪异物品,或是志趣把玩的用品,或是借物抒
怀的自然景象……在历史长河中都渐渐演变成中
国人精神特质的典型形象,把它们作为我们视觉传
达的图形语言,有着极强的民族个性。因此,追寻
中国传统文化印迹,从中寻找智慧的启迪,汲取丰
富的营养,才能不断充实中国现代设计艺术宝库。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沉淀五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犹如一座
巨大的宝库为现代设计者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素材。
(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1.中国画技法的再现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和墨色作为中国绘画
的语言表现了我们民族绘画语言独有的审美特征。
中国绘画的线条充分发挥了中国毛笔、水墨及宣纸
的特性,具有丰富的笔墨技法变化趣味,具有东方
特有艺术美感。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就是一个
传统绘画技法与现代设计思想完美结合的经典设
计。会徽中奥运五环蓝、黑、红、黄、绿的典型颜色
组成五角星形状,以中国手工艺品的“盘长”方式环
扣在一起,在表现元素上采用了中国绘画的笔迹,
暗含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用绘画笔迹组成的“同心
结”或“中国结”,寓意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合
作和交流[4]。中国绘画元素及其表现技法在平面
设计中的应用,丰富了现代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和
表现语言,开拓了平面设计的创作思路。
2.中国画意境的再现
中国绘画艺术在美学上重于营造意境,意境一
般从虚灵的空间即画中之无形处(留白处)产生。
中国画的留白之虚与笔墨之实交相辉映,虚虚实
实,相辅相成,使绘画作品达到通体皆灵的完美境
界。在现代图形设计中,为了便于形象的传播,加
深读者记忆,要求设计简洁、集中、概括又意味深
长。中国传统艺术中空白、虚形的表现方式已体现
在许多现代设计师的作品当中。陈幼坚设计的“前
卫新形象设计公司”标志中运用了中国画的技法,
让观者展开想象的翅膀:红色的圆使人想起冉冉升
起的太阳,上部的“一”就是太阳上空的云彩。这种
图形之间奇妙的组合,在全神贯注于一个物形的同
时又能注意到之外的空白处,使观众全面领略图形
所要传播的信息,是现代图形创意的亮点。
艺术和设计是相通的,从中国画的空灵意境到
图形设计的负空间、虚拟形,再到建筑设计的简约
含蓄,看不出有什么本质的不同[5]。艺术家和设计
师擅长于找出一个共同的着力点:把中国传统绘画
的审美内涵作用于现代设计,增强设计的艺术感染
力,使之带有无尽的韵味和悠远的意境。正如王国
维所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
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
(二)书法篆刻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1.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宗白华先生说:“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能表现
人格,创造意境。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
为符号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成为表达民
族美感的工具,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各具个性的
视觉美感,并形成了完美的审美意识。”把书法融入
到设计中,丰富了视觉表达语言,提高了文化品位,
更符合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审美文化定式。
书法能使简约的线条生成繁复丰富的气韵之
美。这种美是书法艺术形式美的灵魂。而书法线
条之间的抽象之美,通过用笔的急缓、润涩、顿挫,
产生音乐般的律动,洋溢在字里行间,演绎出千变
万化、千姿百态的视觉艺术形象。平面设计中有不
少成功的作品正是借鉴了这种用笔和书体形态,才
增添了设计作品诗一般的意境,较高的文化品位与
民族特色,为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血液。靳埭强设
计的招贴《山》、《云》、《风》就是中国书法元素在平
面设计中应用与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作者用浓、
淡墨变化的字迹来组成整个画面的形式,采用空白
的底色,精心安排了水墨的浓淡变化,而且匠心独
运将其字融合了甲骨文、如意纹、书法。这组招贴
设计,让观众强烈感到中国书法艺术的文化魅
力[3]。2010年亚运会会徽设计以草书构成申亚城
市“广州”二字,点线富于动感,传达了强烈的现代
城市精神、人文精神和亚运精神。草书流畅飞动的
艺术特征在这里得到充分发挥,使标志图案舒展、
自由、活泼、灵动,体现了时代的节奏与动感。这件
标志作品堪称运用汉字书法表现形式设计的成功
之作。
2.篆刻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的视觉形象语言,其外部
特征与内在意蕴完美结合,显示了鲜明的民族特
色,代表着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
篆刻的艺术形式以其自身显著的特征,如:色
彩、式样、造型、结构等。各元素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和沉淀之后,成为现代平面设计艺术创作中的灵感
源泉,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如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就是印章艺术在平面设计
中运用较为成功的范列之一。这个设计之所以成
功,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它体现了中国特色,寓现
代于传统之中,“中国印”代表浓重、深厚的中国意
蕴。印章本身的特性成为设计的一部分,它是一种
诚信的象征与表现,与奥运精神相结合,体现了中
国的独特文化,并恰如其分地象征着中国式的承
诺。该标志图案通过单纯、简洁的图形语言,准确、
生动地向人们传达出奥运信息,鲜明醒目,给人以
深刻的中国印象。所以,把中国传统的文化引入到
我们的设计中,使之自然融合,对提高现代设计的
价值起着重要作用。
(三)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中应用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创造
了丰富多彩、极具民族特色的图形。从原始时期的
洞窟岩画起传统图形演变出多样又统一的格调,带
有浓郁的东方民族特色。我们的传统图形正是在
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它不仅仅是对日常生活
的装饰,也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物质化、对象化的图
示,在这些朴素的图形背后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和祝福;有着无形的宇宙观;有着更广阔、更生动的
人生感悟[6]。比如吉祥图形,在我国明清以来是非
常盛行的,“形必有意,意必吉祥”,百事如意以柏
(百)、柿(事)、如意三种素材所组成,比喻事事称心
如意;“和合二仙”源出于唐代人物,是我国传说中
象征相爱的神,一持荷花一持宝盒,借荷(和)、盒
(合)之形寓意象征合家团圆、婚姻美满之意。这一
类还有寿星、连(莲)年有鱼、五子登科等等,这些都
体现着中国农耕文明下的民生愿望,也是中国传统
文化中中庸思想的体现。再如太极图的格律是一
种阴阳对立、相互转化的世界观、物质观,可概括为
宇宙观[7]。它体现了道家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的
自然观念,太极图的内敛、封闭轮回、平衡完满、和
谐稳定的特征又使它可以延伸到如万字纹、回纹以
及中国很多文化图形中。
传统图形是借助于用一定的物象来表达一定
的精神内涵与情感特征。对传统图形的应用并非
拘泥于完整的形式沿袭,而是着眼于创新。将传统
图形的深厚内涵和完美形式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
起来达到“古为今用”,进而充分展现出独特的中国
文化风采。例如,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采用的就
是源于佛教八宝中八吉祥之一的“盘长”的造型,盘
长纹样的“同心结”,回环贯通的线条,象征着中国
联通作为现代电信企业的井然有序、迅达畅通以及
联通事业的无以穷尽,日久天长。上下相连的
“心”,形象地展示了中国联通的通信、通心的服务
宗旨,将永远为用户着想,与用户心连着心的服务
理念。LOGO中的中国红,是蕴含着中国人几千年
情结的颜色,代表热情、奔放、有活力。象征快乐与
好运的红色增加了企业形象的亲和力并给人强烈
的视觉冲击力,与中国联通“创新、活力、时尚”的企
业定位相吻合。水墨中的黑则是最具包容与凝聚
力的颜色,是高贵与稳重的象征,红色和黑色搭配
具有稳定、和谐与张力的视觉美感。水墨黑字体中
中国红的双“i”是点睛之笔,既像两个人在随时随地
沟通,体现了“让一切自由连通”的品牌精神,又在
竖式组合中巧妙地构成了吉祥穗造型,强化了联通
在客户心中吉祥的形象。这种吉祥寓意的完美使
用,使得该设计不仅增加了企业的亲和力,更增添
了丰富的文化气息。
中国传统图形追求和谐、节制、朴素和委婉的
思想与中国传统的人文自然观、哲学观一脉相承,
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文化趣味。向
艺术生活,讲究内敛恬静,平淡天真的境界,正是
传统图形被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图形中蕴
含的人文情趣、精神关怀使现代设计的意蕴不仅仅
停留在物态设计上,而是更多地指向人与人之间
递关怀的主题。
三、对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现代再设
的思考
对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现代再设计应是一种
现代化的转型,而决不应是生硬地照搬,简单的挪
用或是随心所欲的组合。我们一方面要提高自身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要结合现代设计
语言、现代设计概念,从传统元素中取其形态然后
再利用现代构成手段如打散、切割、错位、变异等方
法,将这些提取的造型元素再进行新的设计重组,
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不仅能够保留传统艺术的
韵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导致设计势必要配合当
今简约生活原则及时代风尚潮流,倾向简约的个
性。我们可把一些繁杂、细腻的中国传统艺术,根
据需要,保留图形的韵味予以简化创新,融入于
代设计。中国人民银行的标志设计即是成功的一
例。设计师以春秋战国时的货币之一———布币与
汉字“人”为造型元素,标志基本形态为向心式的稳
定三角形。三个布币向心组合形成基本形与中心
负形均为人”字,众多的“人”就有了“人民”的意义
该造型动静结合、方中寓圆、简洁大方。
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再设计要有新意、有现代
感,还必须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传统艺术元
素的神韵提炼出来,重新与现代形态相结合,以新
的视觉形象彰显一个民族的创新活力[8]。中国典
型的传统图式———太极图以S形的骨式结构体现
了对立统一、永恒运动、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意
象。根据这个意象设计出的凤凰卫视中文台台标,
文化底蕴深厚,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色。借凤与凰
的吉祥安康寓意,预示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
化的历史性整合重组。图形简洁凝练,极富动感。
凤尾和凰尾突出开放的特点,表现出凤凰卫视“开
拓新视野,传播新感受,记录新生活,创造新文化”
的理念。
四、结束语
在现代设计作品中,往往存在着对传统文化所
产生的一种亲近中的陌生,亲近是由于传统文化中
历史的积淀引发的,而陌生则是由于缺乏时代的印
记产生的。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运用
一定要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结合现代的审美
情趣和社会文化状况,对传统文化艺术元素进行消
化吸收和深层次的再设计,使其既不失民族传统
性,又不乏现代设计的时代感。设计主体也只有在
深入领悟传统的艺术精神、充分认识来自现代西方
的各种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
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民族的、符合
新时代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设
计。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形式多样,内涵丰富,
流传久远。在现代设计中运用传统元素为平面设
计的符号,表明中国的现代设计在往民族化的方向
上发展。这不是一种表面上的搬用与模仿,也不是
停留在对“形”的简单的挪用和堆砌上,而必须对其
中的观念性意义、文化内涵予以领悟和把握,同时
吸收现代设计理念,适应现代审美习惯,扩展设计
思维空间,在造型、表现手法、精神内涵等方面对传
统文化艺术元素加以改造、提炼、运用与创新,形成
特有的、民族化的设计艺术,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
合。

参考文献:
[1] 唐德阳.中国文化的源流[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1994:16.
[2] 李学英,舒彤.中国传统图形赏析[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
社,1994:16.
[3] 杭间,何洁,靳棣强.岁寒三友[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4] 赵炬宇,赵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J].艺术探
索,2006,20(4):84-85.
[5] 柳燕子.含蓄的力量———由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谈现代设
计[J].咸宁学院学报,2005,25(2):137-138.
[6] 顾林,龚继先.中国民间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
社,1992:18.
[7] 张蓉,韩鹏杰,陆卫明.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M].西安:西安
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4.
[8] 殷玲玲.谈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D].苏州:苏州大
学,2007.

求一篇关于“中国民间文化”的论文!!!2000字

  对中国民间文化现状的调查与反思

  文化是一个民族独有的东西,它是这个民族得以继续存在的基础,当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或者被其他的文化形式所代替,失去了民族存在基础的时候,那么即便它的人民仍旧存在,这个民族的存在和消亡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当越来越多的文化形式从原有的那种昌盛发展到现在的濒危乃至已经消失,谁该为这些事情负责?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如痴如醉地沉醉在圣诞节、万圣节、NBA、足球以及情人节等西方文化的氛围中,还有多少人能够从春节、庙会、传统戏剧、皮影戏、传统民乐等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中找寻到往日的那种新鲜和快乐?当另外一种“崇洋媚外”在我们中间悄然流行的时候,我们已经在抵抗西方文化侵略的阵地前举起了自己手中的“枪”!

  很多民间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民间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夏挽群告诉记者,民间文化主要包括四种,即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但是从目前的很多情况来看,这些传承着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文化形式却在各种各样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市场、生存发展的空间以至于走向消亡。

  民间文学的种类很多,我国各种类型的民间文学形式几乎在河南都可以找到,它包括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它们构成了中国口继文学的通史,对过去人们的道德思想形成了很大的影响。河南的神话被称为中国神话的奇迹之一,新郑黄帝、周口伏羲、泌阳盘古等表达了东方才有的内在而隽永的民族想象。然而,民间文学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异,有些不再流传,迅速消失,继而消亡。

  民间表演艺术包括民间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它们也是历史悠久,从上古时代产生、发展并传承下来。中国的民间戏剧发源于原始劳动歌舞,是世界戏剧三大源流之一。河南民间戏剧在民国末期调查有80多个剧种,这其中有道情、二夹弦等,但是据现在的调查和统计只剩下30多个,建国后平均每年消亡一个剧种。夏挽群说,每个剧种的消亡都意味着这种戏剧音乐表演形式的消亡,而剩下的30多个剧种也是惨淡经营,专业的演出已经很少了。而在刚解放时,河南有大量的专业剧团走乡串户,现在很多还存在的专业剧团却面临着生存危机,好一些的也只能勉强维持生存。夏挽群给记者举了另外一个例子,在河南鄢陵有一种乐器叫做筹,是过去随着佛教音乐而产生的,现在实际上已经消亡了,仅存的一位能够吹奏该乐器的老人也已经在前不久去世了。

  在丽江纳西族的音乐文化中,驰名中外的纳西古乐,是每一个到丽江的人必听的。但如今,随着纳西古乐的势微、失传与衰落,该音乐形式也将变成“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民间美术包括瓷器、泥塑、玉雕、年画、剪纸等种类,它们也是很珍贵的一笔遗产。夏挽群给记者介绍说,河南淮阳太昊陵的泥泥狗,虽说看起来很粗糙,但是它有很深厚的历史底蕴,被称为史前图腾,它把原始的信息带到了现代。以前在太昊陵的庙会上简直到了热销的程度,然而现在对泥泥狗的制作已经越来越少了。笔者记得小时候,母亲每次去太昊陵烧香,总会带回一些憨态可掬的泥泥狗,它们给笔者留下了美好的童年记忆,而现在却很少有孩子们能够见到这种工艺玩具了。

  传统工艺美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遇到了新的挑战,福建为人们所熟知的工艺美术行业,如脱胎漆器、软木画、竹编、德化瓷塑都处于后继乏人的困难境地。北京、江苏、浙江等工艺美术发达的省、市同样陷入不景气的状态。其他艺术形式如年画、剪纸过去在民间都很流行,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木版年画,除专家、学者、外国人外,很少有人问津。而对剪纸,目前学习的人主要是农村妇女,年轻人并不重视它的传承。

  民俗文化反映了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各种习俗,如庙会和春节等。这些传统节日中有着大量的民族内涵,然而随着西方大量节日的到来,中国的很多节日却在逐渐淡出。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指出:“很多民族的民俗民风都已经没有了,充满中国民间文化气息的春节本是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的体现,而我们现在却不知道该如何去过了!如今节日没有了文化的载体,文化内涵变得越来越空泛,人们也就对节日失去兴趣了。”

  “孔雀公主”杨丽萍忧心于她看到的云南的变化: 许多绝技因为失去了用途而濒于失传,新生的一代喜欢牛仔裤甚于传统服装。一位专家在调查了基诺族巴卡村寨后指出,如果不加以重视和保护,这里的民族口碑文史及其风俗传承机制,有可能在20年内消失。而这种状况,在云南众多的村寨之中并不鲜见。著名作家冯骥才忧心忡忡地说,现在很多少数民族的村寨都变成了洋楼,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如果继续这样发展,十几年后,我们传统的东西就都没有了。

  我们剥夺了它们生存发展的权利

  冯骥才曾经这样说,“我们正处在一个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的文化没有载体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人们对外来的东西觉得特新鲜,把原来的东西都扔掉了。”夏挽群也告诉记者,出现各种民族民间文化失去发展机会乃至走向消亡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农耕时代已经结束,进入了工业时代,这些直接导致了原来民间民族文化生存的土壤变化,人们的社会心理、行为习惯以及精神的变异。

  事实上,我们为之自豪的中华文化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半是精英和典籍的文化,一半是民间文化。两部分同等重要,相互不能代替。

  民间文化是我们的祖先五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精神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与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以及综合国力中不可或缺的坚实的精神内含。可是,由于民间文化长期不被重视,也没有从文化上、从全球化的背景上来看待这个“中华文化的一半”,因而至今我们对于民间文化的整体状况认识不清、心无底数,我们甚至不知道如今民间文化到底消失得怎样。

  再次,民间文化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存方式,和经典文化以及典籍文化相比,它从没有像它们一样用各种方式进行加强。并且民间文化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它的传承一般都是口口相传,并且还有很多“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禁忌,传承的范围也很窄,大都是师傅传给徒弟、父亲传给儿子等这样的形式,一旦出现断线,它这种形式很快就可能消亡。

  韵味无穷的皮影木偶,流浪四方的说唱艺人,诙谐幽默的曲艺形式……这些经过几千年来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诸多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组成了今日博大精深的中华五千年文明。然而,也正是由于它们大多只是凭借着口传心授、相当脆弱的方式代代相传。面对开放与交流的加强,多元文化潮流的冲击,绝技绝艺传人越来越感到困惑与无奈:一方面,随着年岁渐老,他们带徒传艺的期盼越来越强烈而急迫;另一方面,年轻人忙着打工挣钱、追逐新潮,对民族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不多,能沉静下来学习观摩的就更少。一旦没有传承人,就如断线风筝,即刻消失,化为乌有。在工业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它必然遭受致命的冲击。

  最后,民间文化从没得到过正确的认识,甚至一直被认为是封建迷信。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的民间文化还没有来得及作好进行细致的整理的准备,西方的各种文化就来到中国,它们这种带有商业行为的文化形式拥有更多强大的资本,对中国的民间民族文化造成了强大的冲击。而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的东方人特别是年轻人还去追求时尚,这种浮躁行为对中国民间民族文化的打击也是毁灭性的。

  传承,不仅仅是为了一种文化存在

  几年来,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出现了全国性的文化反思,这种反思的结果处于认识的三个层面上。

  首先认为民间文化的断裂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断裂。因此,对待民间文化不应该采取历史虚无主义认识,不能让其断裂而应传承下去。如果昨天发生的事情今天就可以割裂,那么,我们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恐怕早就不存在了。尽管不可否认经典文化和典籍文化的巨大作用,但是更应该看到民间文化是亿万劳动人民的劳动结晶,保护民间文化就是从民间文化延续上发出的呼喊。

  其次是东西方更加激烈的碰撞使得民间文化地位的上升,成为现代文化的基础和底色,也成为民族文化共识、民族文化绵延赓续的基础和情感的纽带。若东方的文化全部消亡、大脑中的记忆荡然无存,全部被西方的文化所代替,那么中华民族将会是一个什么概念就应该重新考虑了。夏挽群说,这些直接导致了中国文化运动的产生,而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保护民族先进遗产则成为了这场运动的高潮。

  再次可以上升到国家文化安全的层面上。美国中情局的用心可谓是极其险恶的,他们已经将这种险恶用心用于对付中国正在迅速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人,并将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加大。从日本对中国台湾的50年文化侵略就可以看出端倪,在那50年中,日本的用心同样险恶,他们要求台湾同胞不准说中国话只能说日语,不让过中国的节日,扒掉中国的庙宇改建日本的神社,这些直接导致了目前在台湾仍旧有人信奉日本文化乃至承认日本文化。日本的险恶用心就是想通过这些来改变甚至抹杀台湾同胞心中的文化记忆,这种行为已经上升并涉及到了中国的文化安全问题上来了。

  民间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拯救已经到了十分迫切的地步,不仅仅是从上述三个层面上说的,因为我们的民间文化还承担着政治资源、教育资源、道德资源、文化产业资源和未来文化建设资源等五个资源的功能。

  “民间文化不同于经史子集,它们存在于普通的民居和人们的生活起居中,是生活的文化,是民族个性特征和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夏挽群说。

  从历史传承来看,民间文化分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有专家认为,在中华文明的演进史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每当有形的物质文化受到损毁时,口头的非物质文化就会发挥它巨大的历史功能,维系、保护和传承着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人类远古文明唯一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是和口头非物质文化具有延绵不断的强大生命力直接相关的。可以说,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信念的“活史”,是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

  留住民族记忆的背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有其生生不息、长远发展的可能和潜能。就此来说,遵循人类口头文化的艺术规律,及时抢救濒危文化遗产,使人类社会创造的非物质文化能够代代相传,文明成果能够千年流淌,源远流长。这既是国民的责任,更是薪火相传的使命。

  我们能否留住它们曾经的辉煌?

  随着认识的逐步提升,中国的文化保护已经从原来的那种自在状态变成了自觉的状态,目前全国人大正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立法工作。夏挽群介绍说,目前全国人大正在加快对这些方面的立法进程。

  2003年2月18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这一工程还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这个工程是我国首次对民间文化进行国家级抢救、普查和整理,工程将耗时10年。当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经在15个省展开,并对其中重要的民间文化进行保护,2004年该工程在另外9个省市进行。冯骥才还和地方学校合作编写乡土教材,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

  同样是剪纸,河南西部的剪纸大都自己玩玩,但河北蔚县剪纸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数千万元。“这就涉及到市场理念的问题。”夏挽群认为,有些民间艺术难以和市场接轨,即便扶持也难以长久。对那些历史渊源深厚、文化信息丰富、能够和市场接轨的民间艺术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比如曾经是高贵的象征地河南开封的滕派蝶画,他们正在寻求更多的解决办法,以此来推动它进入市场,继而得以更好地传承。对一些已经无法迎合市场的民间艺术形式,该怎么办?“那就养起来。”夏挽群说。

  对于传统文化来说,只有当人们普遍认识到民族的文化是精粹、值得世界关注时,传统文化才能得到重视。因此,夏挽群认为,“国家教育部门应该加强这个方面的重视,抓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应该从中小学入手,在教材中不仅要加入历史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各地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因此应该从培养本地的文化认识上进行文化的传承。然而遗憾的是中国的应试教育扼杀了这些!”

  而对于下一代的传统文化教育,是革新的最好手段之一。据介绍,目前在全国各级学校的课内外教育中,很难看到传统民间文化的身影。有关专家不无忧虑地说道:“下一代教育和兴趣的缺失,将可能断送传统民间文化的未来!”

浅谈民间美术中的色彩论文

中国民间美术中的色彩体系庞大、内涵深刻。色彩不仅是中国民间美术的视觉元素,也是创作者在所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思想与情感的体现。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民间美术中的色彩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谈民间美术中的色彩全文如下:

摘 要 :民间美术中的色彩让创作者与观众进行直接的对话,以不同色彩表达其特定的观念,反应了民间美术传统习俗及审美观念的延续和发展,处处体现出民间特有的信仰,烘托我们整个民族的印迹。朴实的民间艺人用最淳朴的五色体现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让人们在欣赏民间工艺的时候通过视觉冲击就能清楚地感受到作品想表达的寓意,这也是这种“简单”色彩的独特魅力使其能在中国民间艺术长河中一直长流的原因。

民间美术色彩是创作者与受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文化语言。古人独有的“五色”色彩观念,使中国色彩区分于西方的“色调”理论,正是因为中国色彩有自己的调色,赋色法则,虽然制约着华夏民族的色彩选择,却赋予了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文化内涵。

一、装饰功能

民间美术的色彩首先是用来饰美娱乐。其是在民间工艺赋彩法则上一般多用鲜艳的原色,少用或不用兼色。由此使得整个画面色彩明亮鲜艳,对比鲜明强烈,概括性强,主观色彩较为浓重,突出吉祥喜庆红火热闹的气氛。当然,除了对比热烈、色彩浓重的农民画,我们也能找到有追求雅致调和的色彩效果的工艺品。但是无论哪类色彩的运用,却又都是写意不写形,不求现实的真实,色彩大胆明了。

在欣赏民间工艺品中中我们明显能感受到色彩搭配体现出的是朦胧的明度,色彩、色相的冷暖以及面积的搭配与对比。明度的对比使画面疏朗、透气,色调清新,而多种色彩冷暖的不同和面积大小的对比则易产生丰富,绚丽、热闹红火的气氛,这种色调风格也正是民众喜爱并表达思想情感的最恰当的形式。同时,色彩的冷暖对比丰富、强烈,极具现代装饰色彩效果。

二、象征功能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色彩最能引起人们奇特的想象,它最能拨动感情的琴弦。色彩效果不仅体现在视觉上,更体现在象征意义上,使大众得到心理上的体验和理解,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所谓“象征”,就是用以代表、体现、表示某种事物的一种物体或符号,重视色彩的象征性使之在我国历史上有着自己的传统。民间色彩象征意义丰富,根据华夏民族古老的五色观进行组织搭配,在五色(青、红、黄、白、黑)的观念内涵上,根据需要去突出某一色的主旋律,以达到表达审美和生存上的追求。

在民间美术创作中,对色彩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依托是时常要遵循的。“红红绿绿,图个吉利”这句流传在老百姓中的口头禅,作为一般的民间艺诀,可以说是整个民间美术的色彩特征。“图个吉利”是在传统的民间文化观念下表现出的审美观念,以表达求生、趋利、避害等功利意义为主。色彩的这种观念性的象征意义被纳入包罗万象的中国古代宇宙论的框架中,与传统的价值观、哲学思想、等级意识、宗法观念、伦理道德相互交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三、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文化内涵

从民间工艺设色的整体观念和特征来看,不难发现其对传统的色彩观念有依有背,既遵循了传统色彩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具有深沉的文化底蕴,同时又重视色彩的视觉审美效果,呈现出斑斓多彩的热闹景象。可以这样说,色彩在民间既是观念的、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审美的,它不仅诉诸于视知觉,同时还受到文化传统、环境的制约,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因此对民间美术色彩的认识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而必须对包蕴其中的观念性涵义和文化历史内容予以领悟和把握。

民间美术的色彩,是根据华夏民族古老的五色观进行组织搭配的,在五色的观念内涵上,根据需要去突出某一色的主旋律,以达到表达审美和生存上的追求。民间美术的色彩不同于西方的色彩美学,从固有色到条件色,进而到纯科学的色彩分解。也不同于宫廷画、文人画所追求的审美情趣,显而不露的淡雅超俗,发展到墨分五色而代之。那是非民间的物质生活条件及文化熏陶所决定的。民间美术的色彩,是意念造型的自由理想色,色彩的抒情意义只是就基本的艺术精神和整体对应的关系而言的,对色彩的具体把握有时缺乏更自觉、更个性化的色彩感受,而往往以能激扬感官亢奋作为潜在的自然依据,带有原始的自然选择印记。使读者更清晰地了解民间美术色彩的选择不是纯客观视觉的,而是以伦理化和宗教化的色彩选择习俗为根据的。

历代传承的色彩选择习俗赋予民间色彩以独特的“语义”,使供人娱目的色彩富有深刻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历史内容。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色彩在民间美术里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美感的呈现,根本的意义在于它首先是情绪和情感的刺激和对应物,是积极乐观情感的宣泄。民间美术的色彩真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及歌颂理想、乐观向上的浪漫主义理想。

上一篇:西北农业学报格式要求

下一篇:价值工程期刊录用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