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戏剧杂志编辑部

发布时间:2023-12-06 04:04

中国戏剧杂志编辑部

《中国戏剧》(月刊)创刊于1954年,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

厉害了!全国29位知名专家共同为河南豫剧新创剧目把脉

首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管负责人对各位专家老师的莅临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对豫剧现代戏《重渡沟》创作团队及内容做详细介绍,作为河南省委宣传部中原文艺精品创作工程重点项目,豫剧现代戏《重渡沟》讲述了副乡长马海明把旅游与扶贫相结合,改善群众生活,促进乡村振兴的故事。该剧从乡长带投资人考察重渡沟建水电站开始,马海明以带路的名义巧妙说服投资者把资金投向了旅游,并向乡亲们承诺三年后改变重渡沟的面貌。但两年后,旅游开发陷入资金瓶颈。马海明的好友吕二涛来洽谈投资,困境中的马海明喜出望外,却发现该投资方案对重渡沟村民不利,马海明最终拒绝了这样的投资。在马海明的努力下,重渡沟面貌焕然一新,马海明却在一次考察中以身殉职……

豫剧现代戏《重渡沟》的编剧和执笔,姚金成老师;国家一级编剧何中兴老师;国家一级导演张平老师;国家一级作曲(音乐顾问)朱超伦老师;国家一级作曲(作曲)汤其河老师。

各位专家现场观看了豫剧三团各位老师的精彩演出,对此部作品的创作内容表示肯定,大家各抒己见对其认真剖析并预祝在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成功演出。

参加此次提升研讨会的专家名单: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

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季国平;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

中国戏曲学会执行顾问-薛若琳;

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周育德;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顾问-王蕴明;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王安奎;

《中国戏剧》杂志社原主编-姜志涛;

中国戏剧杂志社原副主编-安志强;

陕西省文化厅原副厅长-孙豹隐;

湖北省文联原主席-沈虹光;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郦国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也;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原所长-刘彦君;

厦门市哥仔戏剧团原团长、一级作曲-朱伟捷;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评章;

《中国戏剧》杂志社原主编-赓续华;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刘玉琴;

中国戏曲学院原戏文系主任、教授-谢柏梁;

中国剧协《剧本》杂志社主编-范小宁;

梅兰芳纪念馆馆长-刘桢;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副研究员-孙红侠;

中国剧协《剧本》杂志社副主编-武丹丹;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景俊美。

著名剧作家—齐飞

河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陈涌泉

河南省著名文艺评论家—刘景亮

河南省文联原正厅级巡视员--王洪应

栾川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胡建武;栾川县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关宏德;栾川县重渡沟风景区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海峰;栾川县重渡沟村原支部书记贾文献;马海明的儿子马添翼;马海明的儿媳史佳佳作为特邀嘉宾参加此次研讨会。

吴霜的简介

吴霜,新凤霞之女。我国当代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剧作家、画家和作家。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后留美6年学习西乐。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现北京蓝汽球文化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中文名: 吴霜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职业: 歌唱家、剧作家、作家
毕业院校: 中央音乐学院
代表作品: 《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等
性别: 女

目录

简介
主要经历执著精神,打败《红楼梦》
读书方法,被父亲打破
书架满了,心里才踏实
风花雪月,只是过去时
积累阅历,缩短成熟期
要想成功,得先学做人
简介
主要经历 执著精神,打败《红楼梦》
读书方法,被父亲打破
书架满了,心里才踏实
风花雪月,只是过去时
积累阅历,缩短成熟期
要想成功,得先学做人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吴霜,当代评剧皇后“新凤霞”之女。我国当代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剧作家、画家和作家。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后留美6年学习西乐。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   职业: 歌唱家、剧作家、作家,北京蓝汽球文化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社会职务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演出家协会、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学历   1977 - 1981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本科) 1981 - 1985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歌剧专业)学士、硕士   获奖情况   吴霜
1980 全国声乐比赛季军   1985美国加州声乐大赛冠军   1996 创作话剧《别为你的相貌发》获“北京国际戏剧展演优秀剧目奖”   1999 策划并撰稿电视专题片《新凤霞》,获“中国电视星光奖最佳记录片奖”   2002 散文“足球之缘”一文获“北京青年报”一等奖   2003 话剧《别为你的相貌发愁》获第三届“中国戏剧文学奖”   2010 散文“国庆观礼记”入选“2009中国最佳散文”一书   创作出版情况(1996—2011)   话剧本《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刊于“中国戏剧”杂志1996年第三期   北京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别问我的父母是谁》(1999)   中国华夏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吴霜看人》(2001)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吴霜在说》(2004)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南姐北妹》(2011)   散文《我的舞台》选入年全国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演出活动   1987-1993年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个人演唱会;   1990年作为大陆声乐界首例大陆杰出人士赴台北市举办个人演唱会;   1992年与著名指挥家严良昆先生赴香港同台作为音乐会领唱、独唱参加香港音乐季演出;   2008 受香港“北京海联会”邀请参加庆祝奥运演出   多年来,在世界各地举办独唱会并参加歌剧演出   话剧剧本(1996—2010)   《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以上为吴霜喜剧光明三部曲)、《港岛风云》、《月牙》(以上剧作均已公演)、《古董摊》、《华丽车行》
吴霜(15张)  电影及电视剧本(1997—2009)   电影《风雪夜归人》、《甘泉》(于2004年拍峻)、《烟村三月》(戏曲电影2005年拍峻)   12集电视剧《开心胡同》(2000年中央电视台2频道播出)   幽默电视短集《三人行》百集系列 (已完成首期四十集)   二十集喜剧电视剧《明年见》   24集电视剧《新凤霞传奇》   喜歌剧《半月岛》   二十五集电视连续剧《老张的哲学》(根据老舍小说“老张的哲学”改编)
编辑本段主要经历
执著精神,打败《红楼梦》
  吴霜有股子执著劲儿,尤其是读书,用她自己的话说她读书爱克。“克”的意思就是“打架”,吴霜这股劲儿要是一上来,谁都不是她的对手,就连号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也败于其手,那时,吴霜还是个孩子。   吴霜在家里最小,虽然两个哥哥也喜欢看书,但只有吴霜才属于书迷,全家就她抢书抢得最厉害。有些书从外边借的,她最先抢过来。吴祖光先生的藏书很多,她从小就对那密密麻麻的黑字非常感兴趣,七八岁的时候,吴霜就开始经常翻父亲的书架,但那会儿识字不多,想看这些书但看不懂,她着急,心里不舒服。那会儿她对父亲书架上那本浅绿色封皮的《红楼梦》最感兴趣,可是,是繁体字,怎么也看不懂,吴霜甭提心里多难受了。吴祖光先生不让她看这本大书,吴霜就偷着看。偷着看,还是看不懂,于是吴霜那股子执著劲儿就上来了,她开始一段一段地“死克”,看一段,有不懂的地方,就问父亲。就这样,她和这本《红楼梦》“死”了十年,《红楼梦》硬是没拗过执著的吴霜,以惨败告终。   几十年后的今天,再次回想起这段“克”书的经历,吴霜仍是一脸的喜悦,一脸的幸福。她坚信,只要你想做的事,没有做不到的。
读书方法,被父亲打破
  十年“文革”,吴霜开始了滥读书的阶段。社会上流传什么书她就想法借来看,这其中尤以中西名著居多。吴霜清楚地记得有一本书叫《基督山恩仇记》,也不知怎么从图书馆流出来,流到了社会上,大家互相传阅,每个人只有三天的时间读这本书,三天过后就会传到另一个人手中,以至于这本书传到吴霜手里的时候都已经被翻烂了。   要说到那会儿的读书热,就像今天的追星热一样。当年,人们都读《老妇还乡》、《金陵春梦》、《战争与和平》、《红与黑》……你要是没读过,别人也会骂你是“落伍青年”。吴霜自不会甘落人后,于是拼命地读世界名著,因为那会儿不读这些书她觉得丢人。   这种毫无章法乱读书的时间持续了近十年,最后被父亲给打破了。“文革”快结束的时候,那会儿管得也不严了。有一次父亲从五七干校回来,发现吴霜的读书毫无规律,逮着什么读什么,就找了一个姓张的作家叔叔给她指导。这位张叔叔家里没少挨吵,他有上千册图书,他就指导吴霜怎么有规律地去读书。因为吴霜是女孩子,所以他就让吴霜先读女性成功的书,然后读名著类、戏剧类的书。吴霜印象最深的是《邓肯自传》、英国勃朗特三姐妹的《呼啸山庄》、《简爱》、《艾格尼丝·格雷》以及张爱玲的书。 除此之外,她还看一些像杰克·伦敦的小说,不光看他们的小说,还看他们的自传。   吴霜特别喜欢读张叔叔家的一套《万象》杂志。在他指导之下吴霜读了大量的书。对于吴霜来说,这是她一生中最珍贵的一段读书时光。   后来吴祖光先生发现吴霜总是读一些女性十足的书,就指导她说你得看一些必看麻花藤的中国古典书籍,像《三国演义》、《水浒传》、《史记》、《儒林外史》、元曲等。但女孩子终归是女孩子,吴霜不喜欢读《三国演义》,也不喜欢读《水浒》,吴祖光却说这几本书你是必看无疑的,你要是喜欢文学,这些书你非看不可。无奈吴霜开始大段大段地背本来对于那个年纪的她很枯燥的《史记》,看不懂,就背。后来背着背着,吴霜的执著劲儿又上来了,又开始“死克”《史记》。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吴霜又开始背唐诗,没事就背。“文革”后期,没学可上,吴霜就天天在家挑自己认为该读的书读,该背的诗背。这几年成了吴霜一生中最幸福的一段读书时光。   当多年后的今天,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使她感叹再也没有时间读书了的时候,她会庆幸地想起当年,在那个漆黑如夜人人自危的年代,至爱的父亲竟然为她创造出了一段淋漓尽致无所顾忌的读书时光!   后来吴霜开始学钢琴,学音乐,一直到现在,她再也没有时间尽情地去读书了,这也成了她最遗憾的一件事。所以,吴霜想写一篇文章———《无法读书》。
书架满了,心里才踏实
  和书打架,吴霜总是赢;为了书,和父亲打架,吴霜还是赢,好像一切都充满了喜剧色彩,也许是她对书的执著和痴迷感动了老天,所以吴霜每次遇到和书有关的问题胜利总是站在她这边。有书,吴霜的生活就有了乐趣;有吴霜陪伴,书的价值才体现得更加珍贵。   吴祖光家中藏书甚多,有“朝阳区藏书状元”之称,吴霜特别喜欢父亲这些书,看着书架上满满的,吴霜心里就觉得踏实。可 1998年底的一天,吴祖光突然决定把一部分书大概有五千多册捐给北京戏校。等北京戏校来取书的时候,吴霜一看一包一包的书都被他们拿走了,就急了,说这些书我还要呢,吴祖光说不行,咱们家书太多了,吴霜不干,和父亲打了一架,后来北京戏校的人也不好意思了,说你们父女俩也别吵了,她要哪些书就让她留下吧,最后在吴霜的坚持下,吴祖光做了让步,就这样,有 100多册书被截留下来,成了吴霜的最爱。尽管有很多书都被拉走了,但好在过了不久,家里又添了很多新书。看到书架上又被填得满满的,吴霜才高兴起来。   1981年,吴霜拿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奖学金就出国留学了。到了那儿,受各种生活的启发,吴霜又转行写书。写书和读书,几乎成了吴霜生活的全部。吴霜说,这是她的最爱,这两者不可或缺。
风花雪月,只是过去时
  吴霜最喜欢读的书就是《红楼梦》。十六七岁的时候终于能读懂了,吴霜就一遍又一遍地看这本书,每读一遍,她就加深一层对它的理解。吴霜觉得这本书写得太好了,以前只是看里面的风花雪月,看贾宝玉谈恋爱,后来看贾政怎么从政,贾雨村怎么糊弄人,看里面小人物的生活,越看越带劲,以至于这本书她都能大段大段地背下来。中国的四大名著中,吴霜认为只有《红楼梦》是最具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的,它的文学水平、文学价值和独创水平是其他三部都比不了的。   爱屋及乌,吴霜还喜欢读关于《红楼梦》的各种研究文章及书籍。以至后来吴霜的写作都受到《红楼梦》很深的影响。 吴霜还喜欢看白先勇、张爱玲的书,他们都是深受《红楼梦》影响的非常成功的作家。   工作忙了,看书的时间少了,吴霜就选择读短篇小说和一些剧本。这对她的戏剧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莫里哀、莎士比亚、王尔德、萧伯纳,中国的郭沫若、曹禺包括父亲吴祖光创作的剧本她都看。   “ 100个作家里未必能有 10个剧作家,剧作家的创作水平要求更高。”吴霜现在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剧作家。
积累阅历,缩短成熟期
  每个人的阅历都需要积累,尤其是积累你的知识库,如果你读的书多,你的成熟期就可以提前,你出成绩的时间也可以提前,这是一个捷径。一个人的人生经验越丰富,你对社会所产生的创造力就越强。如果你提前读书,读的书多,你的爆发力就可以提前。读书多,可以代替你的阅历。   都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吴霜自言她出国的人生经历也增加了她的阅历,也就等于读书。她最感谢父母的一点是教会了她怎么读书,还有一点就是送她出国。竖起大拇指,吴霜说了句:“真棒!”   “读书可以使人提前产生对社会的创造力。哈哈哈……”吴霜爽朗的笑声中透出几分对这句总结性话语的得意。吴霜认为,如今一个人要想出成绩,得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等若干个阶段,而多读书就可以缩短这个时间段。   剧作家、歌唱家、作家这几个角色,吴霜最喜欢的还是作家这个角色,因为这种创作是独立的,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吴霜透露,她最近在写一本《我们家》,不是写家史,写的是吴霜眼中的百态人生。   吴霜喜欢写小人物,因为她觉得小人物是最难写的。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小人物,她能在街上跟卖冰棍的老太太聊上几个钟头,也能在一边偷听俩妇女聊家长里短、聊私事,这些,都是她创作的源泉。
要想成功,得先学做人
  平日里,母亲新凤霞很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台上做戏,台下做人。民间艺人出身的母亲,这句话是她一生很刻意而为的行为准则。而父亲吴祖光经常给人题写的一句名言则是:不屈为至贵,最富是清贫。这两位文化名人父母的处世之道,其实也可以解释为他们在事业上成功的一种原因、一种源头。所以,吴霜总说父母是她人生中与人相处的第一楷模。   “我想,在人的生命中,成绩或许并不是第一位的,但是如何做人却必然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吴霜说。(中国书报刊博览)

中国戏剧杂志在上海哪里可以买到?一般报刊亭可能没吧?还有我想买《中国戏剧》2010.·1,哪里可以买?

去邮局订阅吧。要过刊可以问问杂志社。

徐凌霄的人物经历

徐凌霄(1882-1961),原名仁锦,字云甫,号简斋。笔名彬彬,凌霄汉阁主。祖籍江苏宜兴。京师大学堂土木工程科毕业,后因身体原因从文。曾任农林部主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讲师、平民大学新闻文学教授、盐务专门学校教员、《京报》创始人、上海《时报》特约撰稿等,与邵飘萍、黄远生并称“清末民初三大记者”。著名京剧评论家,在《新闻报》、《京报》、《实报》、《大公报》等副刊上发表京剧评论文章多篇,著有《皮黄文学研究》,被梅兰芳尊为先生。1954年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961年1月19日在北京逝世。 徐凌霄在青少年时代潜心研究历史,钻研清末民初掌故。他治史,不拘于一时一事,而在于“通”;他不仅研究正史,对家乘野史、小说、笔记之类,亦几乎博览无遗。他特别注意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可以从中探索中国变通兴盛之道。因此,他对清史了若指掌,掌故轶事如数家珍。徐凌霄幼年还刻苦学习英文,使他能够直接阅读英文书籍,学习掌握近代科学思想。 应天津《大公报》的邀请,徐凌霄曾两度为其主编《戏剧周刊》。第一次是他初步尝试为报纸主编周刊,在1927年9月13日至11月26日,为《大公报》主编了六期《戏剧周刊》(不定期),受到欢迎。第二次是他正式为《大公报》主编了三年的定期《戏剧周刊》,从1928年1月4日开始,至1930年12月31日止,共编辑出版152期,在中国戏剧史上留下了宝贵的文字和图片史料。徐凌霄为《大公报》主编的《戏剧周刊》,从内容上划分,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剧评”,包括对剧本、演员、舞台布置、表演、化妆、服装等,均有详尽介绍和分析评论。第二是发表作品,从数量上看,刊登话剧作品32个,戏曲作品5个;从表演形式上看,有独幕剧、两幕剧、三幕剧,以独幕剧为最多;从风格上看,有悲剧,有喜剧,有滑稽剧。第三是笔谈、随笔、杂记等,篇幅较小,旨在调节版面气氛,调动读者阅读兴趣。在1928年1月4日出版的第一期《戏剧周刊》上,徐凌霄撰写了《戏剧周刊述旨》的“开场白”。他写道:“本报自去年添设剧评以来,虽承读者加增注意、常致好评,而揆诸本意尚多缺憾,因篇幅限制不能充量登载。现值新年度开始,本报扩张版数并各种周刊分立之计划,亦已筹备就绪,《戏剧》一周一出成为专刊之性质,庶几收整齐划一之效果,为同志公共讨论之机关,敬述大纲,以为介引。”在天津《大公报》出版的《戏剧周刊》的3年中,编辑内容涵盖了戏剧的方方面面。300余篇文章展示了当时戏剧的生存状况和研究水平,至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300余幅图片更是珍贵,现今已很难看到原件,具有宝贵的资料价值,为了解民国时期的戏剧,提供了直观的研究资料。1931年,金悔庐、程砚秋创办南京戏曲音乐院北平分院研究所,徐凌霄受聘担任研究工作。次年创办《剧学月刊》,任主编,每期均有专文及经他校订的戏曲剧本发表。同时在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任教。 清末民初掌故在徐凌霄为《大公报》主编《戏剧周刊》之时,该报总编辑张季鸾和总经理胡政之知道他的研究功力不仅在戏剧,而且擅长文史掌故,且颇有造诣,遂邀其为《国闻周报》撰写清末民初掌故。徐凌霄就约其兄徐一士联手撰述。《国闻周报》是天津《大公报》的附属刊物,是一本集时事、评论、文艺、史料于一体的综合性周刊,发行量约5万份,有较广泛的阅读群体。徐凌霄与其兄徐一士在《国闻周报》上,联合撰写《凌霄一士随笔》,从1929年7月7日至1937年8月9日止,在《国闻周报》上连载8年,累计有近150万言。此作集中理析清道咸朝至民初一百余年的朝野掌故,尤矢志于此期著名人物、科举制度及风俗流变,其笔法则重在排比资料,连类缕析,探微析幽。《凌霄一士随笔》尤以补《清史稿》之不足,在《国闻周报》连载八年,加之准备时间,堪称十年磨一剑,是民国年间掌故笔记之压卷之作,恐非过誉之词。《凌霄一士随笔》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排比资料,探析近代历史上朝野重要人物,此类似于正史之传记。二是甄述清代科举制度演变历史。三是留意官制变迁与官场升降,力图理清清代官僚派系斗争之脉络。海内外知名的文史掌故大家郑逸梅先生在其《艺林散叶》中有一段话,是很可以说明《凌霄一士随笔》风靡一时、倾倒读者的情况的。他说:“《凌霄一士随笔》在《国闻周报》乃至现代期刊史上当属连载时间最长的掌故著作。在如此漫长的时间跨度内,徐凌霄徐一士兄弟每日搜集资料,撰稿不辍,以应报刊需索,付出大量劳动,而能乐此不疲者,一在距清亡不远,读者于前期轶事甚为留意;二在于徐氏‘累世重家举’,正史之外,兼通杂书,《随笔》征引杂书数百种,可见读书之广;三在于凌霄一士钟情掌故,‘早岁即喜弄笔墨,……尝试学笔记聊以自娱’。”著名近代史学家柯燕舲称:“研究近代史,不可不看《凌霄一士随笔》,其集朝野史之大成,加上他们二人的亲身经历,是最可靠的近代史资料。”这些说法可谓恰如其分。他是民国初年中国最杰出的报人之一,与邵飘萍、黄远生并称为“报界三杰”。新中国成立后,徐凌霄应北京大学之聘,从事整理古籍工作;1954年,又受聘为北京文史馆馆员,继续发挥余热。他于1961年1月17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5岁。

上一篇:诗词投稿有稿费的地址

下一篇:中国多媒体与教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