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新疆日报评论员文章

发布时间:2023-12-11 19:15

新疆日报评论员文章

新疆改革发展稳定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与国内外“三股势力”的斗争是长期复杂尖锐的。同时,随着各种利益诉求日益增多,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全面推进依法治疆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地位。

因此,一定要充分认识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全面深刻认识依法治疆的重要性现实紧迫性,自觉把新疆工作放在全国大局中考虑谋划,切实增强依法治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做好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各项工作。

依法治疆方略:

法治是宪法确定的重要原则,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依法治疆的重要性,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更是进一步从战略全局高度将“依法治疆”纳入中央治疆方略中。

依法治疆方略着眼于稳疆兴疆、富民固边,对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全面推进依法治疆,是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制度基础,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法治保障,是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的重要途径。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新疆日报评论员:全面推进依法治疆

求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中国巨轮依然破浪前行
任仲平

(一)历史常常以惊心动魄留下深刻印记,也常常以峰回路转写下绚丽篇章。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巨浪滔天,世界经济跌宕起伏,中国经济险象环生。

2009年,中国经受了新世纪(23.22,-0.03,-0.13%)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成为世界经济触底反弹的新引擎。

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信心和勇气的重大考验,是对我们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重大考验,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风雨中走过,风暴中挺立。大考之年,中国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二)这是一份令人难以置信的答卷。

2009年初,曾有外国媒体如此预言,“中国已经开始经济衰落,也许将比美国经济还要恶化”,“中国难以继续奇迹”,它“只是个身陷囹圄的大国”。

7个月之后,这家杂志刊登题为“中国能否拯救世界”的封面文章,封面上一只熊猫正拿着气筒给瘪了的地球打气。那时,中国上半年7.1%的增速,“几乎成为照耀全球经济信心的灯塔。”

2009年末,还是这家杂志将“中国工人”评为年度人物。原因是:尽管一年前许多人认为“保八”是一个梦想,但是中国做到了。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使得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

从否定到肯定,从当初的疑虑到后来的赞誉,一年时光,很多人颠覆了对中国的认识。但在看法不断校正、结论不断修改中,一个更大的疑问是——“为什么是中国”?

为什么是中国?危机袭来,世界经济一片肃杀。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各国政府或奋力自救,或联手反击,但大都收效有限,许多经济体步履沉重。中国如何能在世界经济衰退的漩涡中“风景这边独好”?

为什么是中国?外贸依存度60%以上,中国本应成为金融危机席卷下的重灾区。在外部需求骤然减少、出口增幅急速下滑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又如何能越过激流险滩,成为“2009年显著增长的唯一主要经济体”?

在2009年末的中国答卷上,写着这样的数字——这一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过50%。这是二战以来全球首次出现的经济新格局。在新的世界经济版图中,这份答卷标注着沉甸甸的“中国分量”。

是什么让中国经济将“不可能的奇迹”继续下去?是什么让中国人民在危机袭来之际奋发前行?是什么让社会主义中国成为“打破经济学教科书常规的国家”,书写了难以置信的“中国答卷”?

(三)在外人眼里,“中国经济的复苏故事堪称神奇”,而在中国人看来,这“神奇的故事”始于党中央未雨绸缪的远见卓识。

早在2007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就提出,在经济全球化、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必须增强国家经济安全监测和预警、危机反应和应对能力,增强金融业抗风险能力。当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密切关注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做到未雨绸缪,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要及早制定预案,妥善应对,趋利避害。2008年2月,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上总书记又提出,要正确把握世界经济走势特别是次贷危机蔓延等情况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

这种见微知著的敏锐洞察,审时度势的深刻认识,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主动。

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2008年11月党中央作出三个重要判断——

第一,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第二,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第三,危机给我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大关口,大智慧。回头再看,在不进则退的险峻形势下,党中央的三个重要判断,无疑是一年来中国决胜千里的信心之源。这个判断,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打消了疑惧,稳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明确了方向。

局面豁然开朗。

因为这个判断,我们有了见事早、行动快、驾驭全局的“中国部署”——党中央、国务院打破常规,在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一个月,及时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大政策措施。宏观经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财政政策由“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成为中国经济应对冲击的重中之重。

因为这个判断,我们有了出拳重、措施实、力度空前的“中国行动”——加大投资,刺激消费,给经济“输血”,帮企业闯关。从两年新增投资4万亿,到全年新增信贷近10万亿;从减税降费、贴现降息,到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从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到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一系列“组合拳”,力度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

因为这个判断,我们有了底气足、视野宽、统筹兼顾的“中国主张”——“从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把握好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力度,灵活而准确地解决问题”,“把保增长与扩内需、调结构结合起来”,“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动科学发展”……应对之策忙而不乱,既解近忧又谋长远。

还可以从另一个视角,把握“中国故事”的脉络。2009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元旦讲话中强调“必胜信心”;3月的全国两会上,在江苏、广东代表团解析“机遇”,鼓劲打气;4月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上,提出“携手合作同舟共济”;月底在山东,勉励大家“拧成一股绳”;6月在黑龙江重申“增强信心”;7月云南调研提出“危中求进,化危为机”;8月新疆考察强调“改革发展,团结稳定”;9月在第六十四届联大倡导“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10月考察山东,提出“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12月考察广东,强调“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生命”……

这一年,所有中央领导同志都风尘仆仆,深入实际,身临一线,调研指导。中央领导同志一年的足迹,凸显了三个主题词:信心,变革,合作。它清晰地传递着应对冲击的“中国思路”,呈现了坚定的意志、开阔的视野和大国的责任。国际舆论评价:“中国领导人展现出驾驭复杂局面的大智慧。”

(四)一个国家应对风险挑战的水平高低,体现其“国家能力”的强弱。

国家能力是国家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对危急情况的应对水平,往往更能直观地呈现“国家能力”的高下。

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轰然倒下,金融危机自华尔街决堤而出,席卷全球:美国季度GDP创下27年来的最大降幅,道琼斯指数暴跌近半;日本、欧元区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反映国际贸易的领先指数——波罗的海综合运费指数高台跳水,短短6个月便从11689点下探至663点……世界经济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在此后充满煎熬的一年内,面对经济急剧下滑的颓势,很多国家危讯不断,中国经济也遭遇改革开放以来罕有的巨大困难。

然而仅仅一年之后,中国经济就在全球率先回升向好,交出了一份全球瞩目的中国答卷。

这是一份“关于速度”的答卷。10.6%、10.1%、9%、6.8%、6.1%、7.9%、8.9%,将2008年以来近七个季度的GDP增幅连成一条曲线,是一个漂亮的“V”型反转。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昂首回升,“保八”已无悬念。

这是一份“关于质量”的答卷。2009年的中国生动诠释了“好”与“快”的发展辩证法。在稳定外需的同时扩大内需,中国经济的增长路径,开始转向依靠“三驾马车”并头齐驱。以发展方式之变应对外部环境之变,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八项区域发展规划、十一个重大科技专项陆续启动,抑制六大行业产能过剩,“4万亿”源源流向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增长更有质量,发展更有后劲。

这是一份“关于温度”的答卷。“越是在经济困难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中国没有简单地搬用“凯恩斯式刺激”,也没有“撒胡椒面”,而是将一揽子计划重点锁定民生领域。2009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有望超过1100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制度改革稳健推进。GDP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都紧系着最广大民众的福祉。

这是一份“关于责任”的答卷。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把自己的事办好,本身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与此同时,中国主动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世界经济复苏。

危机爆发之初,国际投资大亨索罗斯预言:“各国能否有效对付本轮金融危机,关键在于各自的政策效力。”

在这份应对冲击的“中国答卷”上,我们看到执政党对形势的判断有了丰富的现实依托,看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一系列国家目标得以实现,看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国家理念得到践行,看到一个负责任大国对世界的贡献。这是社会主义中国“国家能力”的最好注脚。

(五)强大的“国家能力”,让中华民族在迎战国际金融危机中,团结更加紧密,信心更加坚定,应对更加主动。“国家能力”的背后,是执政党的决策能力、制度的保障能力、理论的指导能力。

有了执政党的决策,才能第一时间形成国家意志,确定导向鲜明的国家目标。有了制度的支撑,才能最大限度地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保证国家意志付诸实践。有了理论的引领,才能把握规律,立足长远谋划未来。

没有党中央在严峻形势下的准确判断,没有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国家决策”,我们就不会有应对冲击的主动性;没有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没有全国一盘棋的社会机制,我们就不会有应对冲击的战斗力;没有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视野,我们就不会有应对冲击的创造性。

或许外界的目光,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能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彭斯判断,中国应对危机的力度最大、速度最快,应对危机的时间选择正确,延迟几个月就可能错失良机。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评价,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

联合国一位经济学家指出,中国出台的刺激措施是世界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战略转折点。

(六)当金融危机使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入死胡同,资本主义的制度缺陷暴露无遗,被推到“十字路口”的中国,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印证了迎战危机的“国家能力”。

这一制度优势,使我们能集中力量办大事,铸就迎难而上的“中国力量”。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腹地,从城市到乡村,从政府到企业,全国一盘棋,决策顺畅,执行高效。从中央到地方发挥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杠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整个中华民族同心同德,共御艰辛的严冬,迎接发展的春天。

这一制度优势,使我们能用多种手段推动发展,保证有序有力的“中国效率”。一方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科学性、预见性,灵活把握“政府之手”的高效;一方面坚持推进改革,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之手”的神妙,激发民间的创造力。既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有效弥补市场经济的自身不足,确保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一个国家应对风险挑战能力的高低,从根本上取决于是否有适合本国国情、反映时代进步要求的发展道路和制度基础。正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使中国越是处于危急关头,越能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整体合力。

(七)纵观历史,每次大的经济危机都曾重创世界经济,同时又催生新的发展机遇。在危机中抓住机遇的国家,通常率先复苏并占据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从传统模式之“危”中,看到科学发展之“机”,奠定了化危为机“国家能力”的理论基础。

危机面前,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标本兼治、远近结合,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契机,把统筹兼顾作为谋划和推动工作的根本方法,兼顾长期与短期,协调内需与外需,统一民生与国计,既成功化解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眼前之急”,又通过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谋得“长远之功”。

危机面前,我们以扩大内需为基本立足点,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大范围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强度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大力度鼓励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做到了保增长与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有机结合。

在迎战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地奋力突围,抢抓机遇。广东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实施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天津着力构筑高端产业、自主创新、生态宜居高地,锻造经济发展新优势……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许多省区市强劲增长、力撑大局,中国经济新的强大引擎已在轰鸣。

在迎战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地高度重视培育资源消耗低、辐射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的战略产业,高度重视打造核心竞争力更强的市场主体。国内高技术产业“抗压力”增强、增长势头迅猛,文化产业发挥“反周期调节”的特点,通过深化体制改革逆势上扬,撑起一片新天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

科学发展这一总揽全局、把握未来的清晰思路,奠定了中国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新跨越的基础。国际金融危机倒逼出科技突破和产业变革,迎来了中国迈向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历史机遇。

(八)几百年来,中国从未抵达这样的位置。

当国际舆论感慨“中国方舟拯救了世界经济”,当外国政要确信“中国缺席的谈判没有任何意义”,当世人惊叹“2009年的年度大事就是中国突然跻身世界外交和经济舞台最前沿”,我们看到,金融危机重塑了世界经济版图。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上升,造就了中国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声音被世界认真倾听,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力量”举世瞩目。

这样的场景令人感慨万千。有学者提出,中国近代的衰落,并非完全源于经济与科技的落后,直到18世纪末中国的GDP仍占全球的1/3。老大帝国实力不衰,余威仍在,却终至山河破碎、备受凌辱,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能力”的持续下降。当政者对人民凝聚力的丧失、国家对社会组织动员能力的衰退,让偌大的中国一盘散沙,这才会在列强环伺中一触即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中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社会主义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日益雄厚的物质基础,锻造出坚不可摧的“国家能力”。

这种能力,曾在抗击“5•12”特大地震中震撼世界;这种能力,曾在举办北京奥运会中大放异彩,如今又在应战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展现威力。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证明了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是坚强的领导核心。

(九)走过激流,中国巨轮依然破浪前行。

这是年轻共和国的下一个航程,又一个甲子的开启;也是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又一次崭新的开局。

一年前,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这样写道:“前进的道路,总是越过一岭又一峰,闯过一关又一坎”。一年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提出“坚定必胜信心、增强忧患意识,共同迎接奋发有为的2010年”。

我们将继续书写答卷。

我们会再次获得成功。

团队意识是大局意识、配合意识、协作意识的集中体现,核心是协同合作,目的是形成向心力,增强凝聚力,提升战斗力。有一本书叫《狼图腾》,通过对群狼捕食的描述,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团队”意识。狼群高效的团队协作性,使它们在攻击目标时往往无往而不胜。独狼的力量是单薄的,但群狼的力量则是强大的,这就是“1+1>2”的效果。大家知道,每年在美国篮球大赛结束后,常会从各优胜队中挑出最优秀的队员,组成一支“梦之队”赴各地比赛,但结果总是令球迷失望——胜少负多。其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团队,虽然他们都是最顶尖的篮球选手,但是由于平时分属不同球队,无法在短期内培养团队精神,不能形成有效的团队出击。“一个和尚挑水吃,二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只有我们班子每位成员不断强化“团队”意识,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否则,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各行其是,各自为战,那只能是一盘散沙,难成大事。

2009年7月20日中央新闻联播内容

2009年7月20日《新闻联播》
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在京召开 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仪式
〖年中经济透视〗“西部向西”促开放
新疆:大项目相继落户 上半年经济运行态势良好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进科学发展 确保经济增长
新疆各地确保农产品销售畅通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维护新型民族关系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党的民族政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广电“村村通”:民心工程惠及千家万户
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中国电信在探索中转型
江南江淮地区高温持续
【人民英模】广西农民运动的先驱——韦拔群
国内简讯
第42届东盟外长会议在泰国开幕
加拿大森林大火造成近两万人紧急撤离

新疆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居全中国的第几位?

以下文章来自网上转载:
新疆就是新疆,不必攀来比去,无需处心积虑。地球在这里制造一块陆地,自有它的用场。人类在这里经营几千年,自有他的理想。
新疆以西部12省区中倒数第四的人口创造出了正数第四的经济总量,人均GDP超过了所有中西部省区,名列全国31个省(市)区中第12位!石油名城克拉玛依的人均GDP高达近6000美圆,名列全国664座城市中第5位!占中国六分之一国土生活着2000万人口的新疆,半年的刑事案件还没有广州三天的多!

从全民总体水平来看,新疆人口素质明显高于全国其他省区
1. 根据达尔文主义(进化论),“相距越远,品种越优”原则;
新疆本身人口很少,是标准的移民地区,早在汉朝时期,中原人就进入了西域,清朝时期就有具体的拓边移民措施,建国后,支边青年就迁入200多万,仅1963---1965年就从上海迁入新疆9万人,部队转业、工作派遣以及其他多种原因也促进了全国各地大量移民迁入。至今包括西藏在内的全国各省区人口均有分布(汉族占绝对多数。新疆汉族高度集中在城市与兵团)。站在乌鲁木齐街头,耳朵里听到的,除了汉族的各地方言,还有各少数民族的不同话语;眼睛里看到的除了黑头发黑眼睛的黄种人(包括各个民族),还有金发碧眼的白种人,在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人种博物馆”。生活在多元文化的新疆,人们思想开放,胸怀宽广,不易因循守旧,不会盲目排外,少有地域歧视,能够包容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传统文化、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饮食生活。
2. 沐浴新疆的自然与社会,可以轻而易举地让你的思维,变的庄重、大器而又左右逢源。
生活在这里的人,多少有些血性,有一种东山追虎、西山追狼、戈壁滩上追旋风的执着和勇敢。
3. 新疆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昼夜温差极大,是发展园艺瓜果和特色农业的理想场所,因此物产极其丰富,有吃不尽的美食,日常生活中人们本身就习惯充分投入资金享受生活,饮食更不例外,讲究营养与味美,饮食结构以高钙、高蛋白为主,还吃大量水果;新疆气候非常舒适,特别是夏天非常凉爽(吐鲁番除外),即使再热的天都有凉爽的风,根本没有内地令人窒息的闷热和浑身粘兮兮的潮湿(干燥的气候不易染皮肤病),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市以及整个北疆地区甚至很少有蚊子。新疆冬天虽然寒冷,但人民生活与工作的室内却非常温暖。蔬菜瓜果在温室大棚里也长的别有生机。没有冰雪的冬天,大家会不习惯,冬天去内地出差探亲的人,会抱怨内地屋子里的寒冷。
在新疆,喝牛奶跟喝水一样,吃羊肉跟吃馕一样的感觉真的很爽。由于饮食气候以及其他诸多方面综合原因,新疆年轻人身体素质普遍很好(无论是身高、长相、还是身体健康程度),30岁以下男青年普遍都在180cm上下,女青年也在1.70上下。新疆年轻人普遍性情开朗,幽默诙谐,喜欢铺天盖地的喝酒,喜欢彻夜不眠的歌舞。
4. 新疆人均受教育的程度,有些意外的高,各行各业不乏优秀人才,很多人都有艺术天赋!(从乌鲁木齐开始,已逐渐改变“孔雀东南飞”现象)!新疆城市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0.35,按照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确定的贫富标准,新疆城市生活已进入富裕社会。
新疆城市化水平较高(乌鲁木齐高达83%,克拉玛依完全就是100%),文盲率远远低于我国中西部各省区,仅仅3%而已,而高等教育早在若干年前就已经很普及了(疆内学生少,疆内外高校多,各地院校对疆内招生名额充足)!乌鲁木齐、克拉玛依两市早在多年前,大学生比例就高达近20%,30岁以下的年轻人几乎都受过高等教育。在新疆各地求职招聘中,用人单位很少看文凭,一般给所有应聘人同等竞争机会,一切由工作能力决定。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新疆各地就业压力一直都不大。
5. 经济的飞速发展,新疆科教文卫事业均取得了长足进步,计划生育早已深入人心,乌鲁木齐、克拉玛依两市早在2000年就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不过人口还在不断增加,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每年有近200万内地民工进入新疆和兵团)
6. 生活在新疆独特的氛围中,人们生性独立,喜欢冒险,不喜欢稳定无趣的工作。人际经济交往中,推崇礼尚往来与AA制,即使女性也不占他人便宜。做人做事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与主张,讨厌别人的粗暴干涉,在新疆,干涉他人与打探他人隐私以及眼睛盯着别人偷看是很令人不齿的行为,会招致别人的厌恶。在崇尚“传宗接代”的古老国度,移民社会的新疆与之格格不入,人生崇尚个人价值,不愿意受到任何形式的束缚,因此婚龄普遍较晚,据05年底新疆相关部门的粗略统计与调查,“新疆男女青年婚龄普遍为29与27岁”,事实上,在南北疆各城市,特别是乌鲁木齐,30岁以上的“大龄”(在新疆不算大龄)比比皆是!“丁克”家庭层出不穷!

新疆和田地区以外的所有地州的沙尘都没有北京的大!沙尘天气远远没有你想象中的可怕!
春天,当整个北方中国面临沙尘天气侵袭的时候,只有新疆天山以北的北疆地区(乌鲁木齐位于此范围内)和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几乎受不到沙尘天气影响!
跟全国相反,新疆的经济快速发展,并没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由于长年累月的植树造林,以及其他相关保护措施,新疆的生态环境是越来越好!最有名的是阿克苏市东郊的柯柯牙人工林,历时20年整整一代人的无私奉献,彻底改变了阿克苏市的曾经的风沙天气,不仅如此,今天的柯柯牙林区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奠定了阿克苏地区林果业生产基地的地位!由于柯柯牙人工林区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被评为了"联合国人类500佳境之一"!

新疆企业很容易国际化。新疆企业并没有经历国内企业从低到高、由内到外滚动发展的旧路,而是一开始就站在采用最新技术和面向国际市场的高起点上。新疆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很快,而且个个都很强。
中国十大富豪榜上总会有新疆人的名字。《新财富》公布的2002年中国资本市场100名富豪榜中,新疆就有7人。他们个个都是亿万身家。一般来说,跻身富豪镑的人,大多生存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从事新兴的产业。这样才合乎常理,就像香港盛产富豪,美国几乎包揽诺贝尔奖。新疆人总是榜上有名,这在西部并不多见,也让人有些意外。著名经济学家樊刚称之为“乌鲁木齐现象”,并认为很值得研究。
2002年5月24日《新疆日报》的一篇关于 新疆德隆集团 的报道,德隆已成为控股、参股国内外30多家公司,总资产10亿美圆。全球员工近10万人的多元化跨国投资控股集团。德隆到美国不是建厂,而是买店、买品牌、买网络、最终买市场。2001年,德隆在美国市场销售12亿美圆,数千美国人为德隆工作。这篇报道还详细披露,德隆的番茄酱生产能力,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产量占国内的80%,全球市场的10%。德隆是中国最大的电动工具生产商和出口商,产量占国内市场的60%,欧洲市场的20%以上。德隆也是中国最大的火花塞生产商,其刹车部件、丝网等产品90%以上销往北美,出口居全国第一。
短短几年间,德隆已不再是几个大学生在乌鲁木齐开的一家无名小公司。德隆不在是单纯意义上的新疆德隆,也不仅是绝对意义上的中国德隆,而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德隆。德隆的一鸣惊人,接近于神话。
新疆企业很容易国际化,因为新疆自身的市场不大,国内市场比国际市场还要遥远,加上新疆的很多产品具有国际竞争的优势,已经新疆人的开放精神与超凡气度,所以新疆很多企业并没有经历国内企业从低到高、由内到外滚动发展的旧路,而是一开始就站在采用最新技术和面向国际市场的高起点上。

新疆什么都大,大的令人目瞪口呆、感慨万千;大的令人心旷神怡、轻松舒坦。“大”是新疆不可动摇的特质。从大的表象出发,可以领略到很大的气魄、大的魅力和大的文化。

谁敢断定,再过20年,以新疆为代表的西部,不能像美国的西海岸一样,与东部一起,成为中国腾飞的一对翅膀?!
工业学欧美,农业学以色列,牧业学澳大利亚,是新疆上上下下的兴趣话题。新疆虽然现在还不够发达,但依托极其丰富的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国际战略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物产与旅游资源,新疆注定要成为中国西部和中亚地区未来的经济高地。沿海开放20年后,改天换地,今非昔比,已经看不到昔日海疆前线的萧条。而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新疆,谁敢断定,再过20年,以新疆为代表的西部,不能像美国的西海岸一样,与东部一起,成为中国腾飞的一对翅膀?!西部大开发是新疆等待已久的机遇,这拨大浪也正在向新疆涌来。可以预见的是,当浪潮退去之后,浮出水面的,将是一块世人瞩目的经济高地。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些人在新疆经历了辛酸。50年前,30年前,或者20年前,很多知识分子为新疆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很多转业军人为新疆的农垦贡献了毕生,很多支边青年为新疆的建设献出了青春,很多自流到新疆的人员为新疆的发展流尽了汗水,但他们的价值,没有完全得到精神和物质的足够回报。他们走了,也带走了很多很苦的记忆,那时新疆条件很差,有些政策也不尽合理,他们有委屈是不难理解的。
很多人千方百计去了内地,但因为盲目,后来生活状况很不好,但不想或者说不愿意承认自己失败的人生,转而攻击养育自己的新疆,说新疆落后等等,无非是为了寻求内心的平衡,求得内心的自我安稳而已。
无知也罢,偏见也罢,记忆也罢,恶意也罢,不仅折射出新疆过去的落后,也说明新疆的今天发展飞快,变化极大。

上一篇:foods期刊好恶心

下一篇:有关小学科学的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