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史学概论方面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11 14:59

史学概论方面的论文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有关历史的学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论叙述的历史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历史学定义与目的的思考,探讨史学发展的沿革,并藉此探索史学辉煌与沉寂的内在原因。同时通过思索目前国学热与全民读史热潮的内在动因,探索如何兼顾史学的科学性与扩大学科的群众基础等问题。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创新是其发展不竭的动力。叙述历史无疑是增加史学群众基础的不二选择,史学平民化是一个趋势。如何兼顾叙述的历史和考证的历史,处理历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历史学;叙述史学;史学理论;后现代

一、历史学的定义与叙述史的关系

1、历史学与叙述史学的关系。关于历史的定义不同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理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这些感悟或与时代相关或与治史准则相联系。而几乎所有关于历史的定义无不关注到了历史的叙事这一价值。瞿林东先生在《中国史学史纲》一书中说:“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记载与撰述的综合活动,这便是史学。”i而杜维运先生也有过类似的叙述“一般来讲,所谓历史,不外是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简言之为往事),或者是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的记录(往事的记录)。” ii关于这一问题西方也有类似的认定,影响西方史学界数百年的兰克学派创始人兰克,在《拉丁民族日耳曼民族史》一书中提到,“人们一向认为史学家的任务是批判过去,为将来利益正时代,我不主张这样,我真正希望记录过去的事情”。中西史学家何以对此有着类似的认识,我认为基于历史以下几个特点。从历史的本身来看历史是有事实的构成,事实的确认,事实的表达,三方面组成。而事实的构成是其基础。而历史的本身,其实就是过去的事。是过去事物活动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叙述主义历史哲学承认历史事件的存在,但由于他们认为这样的事实即使存在,对现在、对今人也没有什么意义,因而他们的主要关注点不是历史实在或“客体”,而是对“客体”的解释和叙述,认为历史的意义取决于对历史的解释,而历史解释不能不依托于历史叙事。是故叙述清楚史实是历史学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而后现代主义从历史的艺术层面强调叙述的重视,这点与我国传统的文史不分家不谋而合。叙述事实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我们理应重视。

二、从史学的文学性谈叙述的史和民间述史

1、从史学的文学性谈叙述的历史。文学从定义上是一种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定义上相比,貌似同史学不甚相及。但两者似确有相互渗透的地方。有句话叫做文史不分家,我们中国传统的历史著述总是和文学难分彼此,例如被鲁迅誉为“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至今都以期文字优美,叙事丰满,受到文史学界的重视,后世之史书纷纷仿其体例,让一个个冰冷的人物,跃然于纸上,仿佛重现了历史的场景一般,这样类似文学的描述赋予了历史灵与肉。这一点使其成为吸引大众,最受群众欢迎的学科之一。同时,文学作品也具备其史料价值,章学诚说过“五经皆史”陈寅恪先生发明了“以诗证史”的方法,而如今历史研究的对象范围更是大大扩展。文学作品成为其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西方19世纪上半叶风行一时的浪漫主义史学也强调了历史同文学的密切关系。法国浪漫主义史学家巴兰特说:“我一直设法使历史小说从历史中汲取的兴味再回到历史中去,首先,历史必须是准确的,但我想它同时也可以是逼真而有生气的”iii而后现代主义史学的许多思想滥觞于浪漫主义史学之中。后现代主义史学强调史学著作对历史的再现是艺术的再现,通过叙述,使史实变为故事,史学是叙事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史学应当为史学与艺术之统一。不可否认后现代主义的有些观点有失偏颇,但我们也应真实的予以思考,从而推动史学的进步。比较激进的说法来自新历史主义史学家海登怀特,他认为将叙事作为历史学思考的重心,认为历史学家不可能在叙述之外把握历史,而叙述中对结构形式的选择有不同的情节效果。

2、从史学的文学性谈民间述史。近几年来,我国大地上掀起了一阵学习国学,复兴传统文化的浪潮。而历史学作为国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国民的青睐。史学普及读物高居图书销售的前列,畅销书专栏长期被通俗说史类读物所占据。沉寂多年的历史仿佛一夜之间苏醒过来,并迸发出了惊人的生机和活力。这无疑是值得欣喜的一件事。体现了国民素质的增高下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国学如今何以如此之热,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我国经济的发展。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渴望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其次是学界的繁荣和对文化的努力推广。以及多媒体信息化时代下文化传播的新途径等等。

三、历史通俗写作的前世今生

老辈历史学家其实早已开始了历史通俗写作和叙述历史的尝试。最早的通俗讲史的大家可能算是旅美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了,1944年9月黎东方先生在陪都重庆开创收费讲历史的形式,受到了听众的一致好评。黎先生讲史生动形象,却又不虚构任何以人物与事件。林语堂先生得知此事后说要将“幽默大师”的名衔转送给黎东方。在先生写完《细说清朝》一书后,胡适先生鼓励他把历朝历代都讲一遍,先生笔耕不掇,陆续写出了《细说三国》《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和《细说民国》。1998年先生逝世后,出版社约请几位著名历史教授补齐了秦汉、两晋南北朝、隋唐和宋朝。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细说中国历史丛书。我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也重视历史的通俗解读。先生撰写的《苏秦张仪》、《关岳合传》、《中国地理大势》、《三国史话》。雅俗共赏,通俗易懂。深受读者好评。四部书现在以《吕著史地通俗读物四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发行。如今,由于多媒体的传播。更是有很多专家学者参与到普及历史,叙述历史中来。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拳头节目百家讲坛,搭建起专家学者同群众的一个桥梁,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将许多晦涩知识传播于民众之中,深受观众好评。出版的著作更是数不胜数。这些都是值得欣喜的尝试。

结 语

史学平民化和全民读史是大势所趋,对历史学的发展也是一个利好。从传统叙述史学和史学的文学性看也符合传统述史的传统,老派学者亦有诸多成功的尝试。人民的选择才是应有的改变。如果能抓住这一趋势,相信一定能够迎来史学的又一个春天。我们希望那一天的尽快到来。让历史学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i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12.

ii杜维运.史学方法论》,21页,台湾,1981。转引自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11页。

iii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M].商务印书馆,1992:129.

【参考文献】

[1]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M].北京出版社,1999.

[2]杜维运.史学方法论[Z].台湾,1981:21.转引自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11页.

[3]庞卓恒,李学智,吴英.史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英)卡尔.历史是什么?[M].陈恒,译.商务印书馆,2008.

[5]马卫东.历史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古罗马)塔西陀.罗马帝国编年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法)布罗代尔.论历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张广智.西方史学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9]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M].商务印书馆,199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历史的学术论文

历史学毕业论文选题 古代女性

这个问题比较概括,不过我建议你去看下论文网站里面比较突出的一个:学术论文网()。里面关于历史方面的论文很多,相关栏目有:
历史地理

(一)历史学

1、历史学研究论文

2、历史学理论论文

3、历史学动态论文

4、历史学概论论文

5、历史学前沿论文

6、古代文明史研究


(二)世界史

1、世界史学论文

2、世界历史论文

3、世界历史研究

4、全球史研究论文

5、世界史理论论文

6、世界史动态论文


(三)先秦、秦汉史

1、中国古代史研究

2、先秦秦汉史研究

3、先秦秦汉史动态


(四)魏晋南北朝隋唐史

1、魏晋隋唐史研究

2、魏晋隋唐史动态


(五)宋元明清史

1、宋辽金元史研究

2、明清史研究论文

3、明清史动态论文


(六)中国近代史

1、中国近代史研究

2、中国近代史纲要

3、中国近代史论文

4、中国近代史理论

5、中国近代史人物

6、中国近代史动态


(七)中国现代史

1、中国现代史研究

2、中国现代史纲要

3、中国现代史理论

4、中国现代史专题

5、中国现代史丛刊

6、中国现代史动态


(八)当代中国史

1、《当代中国史》

中国近代史论文

历史学。本人目前大四,历史专业。所学专业课程有(高教版)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上中下三册、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上中下三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世界现代史、宗教史、荆楚文化概论、史学概论、考古学通论、中国文化概论、国学大纲、古代文献学,然后就是教育学和心理学。

大学的历史史学概论怎么复习,我看不懂那些内容?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历史解释:即历史的主体(历史学家)通过历史的中介(主要是历史资料,如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对历史的客体(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规律等)作出相应历史观的解释。
2.历史遗产:即人类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财富的综合,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物质文化”,诸如各种生产工具、设备、生活用具、居住房屋、衣饰装束、交通工具等;一类是“精神文化”,诸如科学文化知识、理想和情操、道德和礼仪、习俗和风尚、生活方式、情趣、爱好等。
3.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4.史学本体论:也即是对客观历史本质的反思。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则是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论思考。也有学者把史学本体论称为历史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称为历史学理论或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哲学。具体说来,它是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其客体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论,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体和历史认识客体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历史认识正误的原因及其检验方法,还涉及历史认识如何对实践乃至对现实发展进程的影响。严格说来,历史本体论是关于历史本体即客观历史进程的理论认识,也即历史理论,而史学方法论则涉及手段问题,因而历史认识论成为历史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5.计量史学方法:历史学的计量方法,是指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即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历史资料进行数据处理,进行史料分析从而得到结论的一种方法。从17世纪到19世纪,统计学方法的发展和统计资料的日益完备,已使历史研究引入了计算,逐渐形成了历史统计学,主要研究经济史和人口史,但由于计算手法的初级,研究的性质、对象与传统史学大同小异,所以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计量史学。进入20世纪之后,新史学家们对历史的定性研究感到日益不满足,他们认为某种历史现象仅靠描述和定性往往是错误的,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而通过定量研究有可能对特定主题产生较精确的、有说服力的认识。计量方法远未能成为取代其他方法的唯一科学的手段,并不能完全排除主观因素。特别是其成果的枯燥,使其日益远离普通读者,失去了史学的社会功能,这些都是计量史学亟需解决的大问题。
6.史家四长:指的是要想做为一个史家必须具备的四种资格:即:史德、史识、史识。史德是对过去毫不偏私,善恶褒贬,务求公正。史学:是指要具备史学知识。史识是讲历史学家的观察力。史才是讲作史的技术。
7.“五德始终”历史循环论:一种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周而复始地经历同样阶段的理论。如中国战国末邹衍提出的“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变化和王朝更替,是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的相继更替,周而复始循环的结果。主张人类社会的变化是简单的重复循环过程的历史理论。
8.历史系统方法: 用系统论方法研究历史,它要求把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观念出发,认识历史运动的整体过程,并进而从历史过程发展所表现的整体与部分(历史要素)结构、层次、环境的关系中,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历史系统方法的根本特点和要求。
9.三统三正:西汉董仲舒提出的历史循环论,并对邹衍的“五德终始说”稍加变通后提出的理论,以不同正朔为标志的改制法则。“三统”是指黑统白统赤统,中国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的黑、白、赤三统循环的神秘主义历史观。“三正”是指夏正商正周正,三正是春秋战国时代不同地区所使用的不同的历法制度。这种改制只是为了表明新的皇帝重新受天命统治人民,其实质却没有丝毫改变,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史学概论简答题】
1.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 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历史运动的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它可以通过人们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才能实现,因此历史必须重视研究人的活动和人本身的价值,重视人在历史过程中的地位。
2)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因此,必须深入到人们的社会存在中去研究人们的思想、观点和立场,从社会存在中去寻找产生的原因和答案。
3) 社会性质、社会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存在于生产方式之中,必须用社会经济结构去说明社会的政治结构,用社会经济的变化去解释社会文化、哲学、宗教、科技、政治、军事、伦理等的变化,去说明社会历史的运动。
4)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与历史上特有的生产方式、经济关系相联系。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研究阶级社会中历史现象的基本线索和基本方法。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是研究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
5) 由于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是最基本的生产力,因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研究历史应该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同时要正确评价个别历史人物,特别是伟大历史人物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2. 史料鉴别的主要方法
1) 校勘:有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
2) 辨伪:“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以观其体”、“核之事,以观其时”、“核之撰者,以观其托”、“核之传者,以观其人”。
3) 考证:本证法、旁证法、理政法、人证、反证、孤证。
3. 现代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有哪些?
认为整个世界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着的有机整体;系统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系统论认为自然界是由不同层次的等级结构组成的;认为自然界的任何客体都是动态的开放系统;机体具有应变外界刺激的自动调节能力。

怎样正确运用整体系统分析方法?
(一) 整体分析:这是系统分析方法的核心,它要求在考察历史运动时,应当首先把历史看做一个整体过程。历史上的事件、人物、制度、思想等都不过是整体过程的一个部分,因而只有从历史的整体观念出发,才能更深刻理解局部以及整体与局部的内在关系。
(二) 层次分析:历史系统内部由若干层次构成的,研究历史要逐层次的探讨,包括考察不同层次的特点及层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以揭示历史整体的全过程和全貌。
(三) 结构分析:结构反映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要素和整体之间的联系的关系。因此考察历史过程时,应该划清楚它的结构,结构的内容和成分,然后才能研究这些结构在历史系统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 环境分析方法:即历史过程的整体系统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分析,“环境”与“平衡”是系统论中两个相联系的基本概念。系统论认为一个开放性系统能保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就在于系统本身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当“平衡”破坏,系统要么回到当初产生的原始平衡状态中去,甚至灭亡,要么改变系统本身不适应环境的要求,通过调节机制以达到对环境新的“平衡”。
(五) 动态分析:即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观察历史问题,在视野上应当树立开放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就要用动态分析方法。
4. 怎样理解历史认识的三极能动统一?
历史认识的三极分别是历史主体、历史中介和历史客体。这三级是能动统一的。历史主体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人,主要是指历史学家。历史中介是指历史资料。历史客体是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从历史主体与历史中介的关系来看,挖掘丰富的历史资料决定历史学家的历史认识程度;历史学家不主动、积极地利用历史资料也不可能去认识历史事实。从历史中介与历史客体来看,没有历史资料就无法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没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就没有历史资料。从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来看,历史事实要靠历史学家去发现、去认识;没有历史学家就没有历史主体的出现,也就不能发现、认识历史客体。
5. 简述史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从世界观的高度指导和高度影响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研究的科学指南;历史学的研究成果为哲学的发展提供材料和论据,是哲学的重要基础,从而推动哲学向前发展。
(一) 哲学对历史学的指导作用
1) 从理论上说,哲学为一般科学研究提供最基本的理论、观点和方法。
2) 从中外历史实践看,每一时代的哲学思潮都给史学以深刻的影响,每一次重大的哲学形态的变革都会引起一场史学革命。古代希腊哲学学派林立,决定了古希腊形形色色的历史学派;欧洲中世纪史学,神学居统治地位;中国的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 史学是哲学的重要基础
史学的成就充实和丰富着哲学的内容,为哲学提供史实的依据和素材,从而推动哲学的发展。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史学的指导作用
可以指导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发现旧史学歪曲史实,任意评判历史的谬误;能帮助史学工作者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以便认识历史的本质,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能有效地指导史学改革,更新史学观念,开创历史研究的新局面。
(四) 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
1) 历史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依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研究的指南,而不是一种现成的公式,不能随意用来套用,更不能任意阉割使用。
6. 为什么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
1)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2) 史料是否充备和正确,也是确定历史学家选择研究方向的重要依据
3) 史料可以使各种现象互相补充、相互论证,对正确描述历史事实、取得科学的结论和阐述观点有极大的帮助。
如何搜集和整理史料?
搜集史料的方法有:利用工具书;通过平时读书,阅读报纸、刊物等积累资料;注意从考古发掘中积累新资料;通过调查和采访搜集资料,特别是口碑资料。
整理史料的方法有:按性质分门别类的整理;按时间先后顺序整理。
7. 重构历史过程的方法有哪些?
按时间观念重构历史;按空间观念重构历史;按内容和性质来重构历史。
8. 简述当代西方计量史学的优缺点
优点:
1) 利用电子计算机,可以使传统史学无法处理的大量史料得以合理的处理和适当利用
2) 可以使原来不够确定的历史问题,得到可靠数据的证明
3) 可以补充资料的欠缺,可以帮助进行历史预测
4) 开拓了新的学科,扩大了新的研究领域
5) 可以促进史学研究的现代化
缺点:
1) 不利于历史知识的普及
2) 适用范围和研究对象受到极大限制
3) 不可避免地要融入历史学家的主观因素,从而使客观数据失去效用。
9. 简述史学与文学的关系
(一) 史学与文学有联系也有区别
1) 区别:史实务求真实,文学可以虚拟夸张,这是二者的基本区别。
2) 联系:史学和文学都是客观的社会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史学与文学在思维形式和语言的运用上也有某种一致性。
(二) 历史研究必须借助文学
1) 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史学提供研究历史的材料和观点
2) 利用文学作品来证史和补史
3) 文学的发展对史学产生巨大的影响
进步的文学思潮和优良的文风能促进史学的发展;落后的文学思潮和不良文风则对史学产生消极影响。
4) 只有去伪存真,齐虚留实的文学材料才能为历史研究所用。
10. 史学论文选题的方式和依据是什么?
方式:选老师布置的题目;自己选题。
依据:
1) 结合目前的学术动向
2) 把握学术界近期内的研究动向和研究热点
3)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4) 根据社会、群体的需要来选题
5) 选题的个人经验:从老师讲课或听学术讲座中发现问题;多看论文、从论文中受到启发,从而发现问题;选题尽量地把题目选小一点;使用新方法、新角度去分析问题。
11. 历史比较研究的类型有哪些?
横向比较:主要从空间角度出发,进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比较研究。
纵向比较:主要是从时间观念出发,进行不同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
宏观比较:就是指站在历史整体的角度,对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贯通的或者高度概括性的比较研究,对历史系统的认识,历史本质的揭示,历史规律的发现主要靠宏观比较研究才能获得。
微观比较:指不论从时间观念或是从空间观念出发,都是站在历史的特定角度,对各种不同的、特殊的历史现象进行具体的比较研究。
12. 史学概论的内容是由哪几个板块构成?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史学概论的内容由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这三部分构成。史学本体论是关于历史现象(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个人、人群、事件和过程)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主要研究历史学的对象、结构和功能;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史学思想的发展与历史观的演变、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历史唯物主义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反思和运用。
史学方法论是对各种历史研究方法的规则、步骤和指导原则的性质、特点和适用范围等所做的理论阐释。主要内容包括史料的收集、整理与鉴别;重构历史过程;新史学方法。
史学认识论是人们对于历史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认识的反思。主要研究历史的可知性和历史学的科学性、历史认识的过程与思维方式的特征、历史认识的检验和历史真理的求索。
13. 简述历史学的社会价值和功能
(一) 历史认识对现实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和影响作用
(二) 历史的具体功用
1) 指导人们社会实践的功能
2) 认识历史发展规律、预见未来
3) 陶冶人们的品格情操和启迪人们的智慧
4) 增强参与意识,提高执政水平,积极参加社会决策

【补充】:
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① 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② 关于人类社会运动过程的原理;
③ 关于历史主义的原则。
2.历史创造者的命题:
①反对“普通老百姓”,帝王将相也有功,反对阶级观;
②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原理解释……(纳粹党)。
3.民族关系:
①反对只是单纯的注重到经济合作;
②应注意到民族关系的不平等;同化,战争……
③强调其实武力战争和同化也并不一定是坏事。

上一篇:历史小论文120字

下一篇:elle杂志多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