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北京日报社新任总编辑

发布时间:2023-12-12 01:36

北京日报社新任总编辑

1959.09——1960.08 北京市回民学校学生;1960.08——1973.05 北京日报社记者(其间:1961.01—1965.07在朝阳区、大兴县、通县参加“社教”、“四清”;1961.01—1965.12参加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大专班在职学习);1973.05——1974.05 北京日报社党委委员、记者;1974.05——1975.05 在北京市平谷县下放劳动;1975.05——1982.03 北京日报社农村部副主任;1982.03——1983.05 北京日报社农村部主任、郊区版编辑部主任;1983.05——1984.09 北京日报社编委、郊区版总编辑;1984.09——1985.07 北京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1985.07——1988.05 北京日报社副社长、总编辑;1988.05——1992.04 北京日报社社长;1992.04——1996.10 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北京日报社社长;1996.10——2000.03 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北京日报社社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2000.03——2002.01 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北京日报社社长、党组书记,2002.01——2002.03 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北京市委副秘书长,2002.03——2007.01 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2007.01——2008.01 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2008.01——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余心言的背景是什么?

余心言,原名徐惟诚,安徽芜湖人。中共党员。1949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经济系。

历任上海《青年报》总编辑,《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共青团中央候补书记,《北京日报》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余心言的作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背后故事

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后世影响:

这句话被编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专题中的第一篇课文,承担着引领单元主题、继续在阅读中学习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任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

孙轶青的个人简历

孙轶青(1922—2009),山东乐陵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1922年3月14日出生于山东省乐陵市,1938年12月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沧县县委书记、冀鲁边区地委秘书长兼宣传部副部长,东光县县委书记、共青团清河地委书记。1950年起历任共青团上海市委常委兼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总编辑等职。1962年4月任共青团中央常委兼《中国青年报》社社长、总编辑。1964年任全国青联副主席。1972年任《北京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兼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负责人。1976年10月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1980年1月起,历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常务副局长、文化部党组成员兼文物局局长。1983年6月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1984年4月任全国政协机关党组成员。2009年3月17日,孙轶青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上一篇:艺术评鉴期刊版面费

下一篇:飞霞杂志投稿一般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