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跨国公司与投资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05 22:50

跨国公司与投资论文

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又称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 enterprise)、国际公司(international firm)和宇宙公司(cosmo-corporation)等。1974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作出决议,此后联合国统一采用“跨国公司”这一名称。
跨国公司是在两国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拥有矿山、工厂、销售机构和其他资产,在母公司统一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它可以由单个国家的企业独立创办,也可以是两个或多个国家企业合资或合作经营,跨国公司是通过输出企业资本,在许多国家设立分公司,或控制当地的企业成为他的子公司,从事生产、销售及其他经营的国际性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它是垄断财团通过直接投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形成一个由国内到国外,从生产至销售的一个超国家的垄断体系。

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认为跨国公司应具备以下三要素:第一,跨国公司是指一个工商企业,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内经营业务,而不论其采取何种法律形式经营,也不论其在哪一经济部门经营;第二,这种企业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具有共同的政策,此种政策能反映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第三,这种企业的各个实体分享资源,信息以及和社会效益引起世人注目。

跨国公司的经营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跨国公司实行全球战略目标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管理

这一点我们从跨国公司的定义中就不难看出,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配置,并把研究与发展、采掘、提炼、加工、装配、销售以及服务等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伸向世界各地,而把最高决策权保留在跨国公司总公司,总公司对整个公司的投资计划、生产安排、价格体系、市场安排、利润分配、研究方向以及其他重大决策分担责任。

如果我们把1865年德国拜尔化学公司在美国纽约州开设的苯胺工厂视作为世界上第一家跨国公司,那么,跨国公司至今为止已有130多年历史。1885年创建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1875年创建的日本东芝公司,1899年的电气公司,德国乐嘉文洋行等等,这些集团在19世纪末期就具有当今世界公司的雏形。但在二次大战前,跨国公司的发展缓慢,其经济实力十分有限,对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微不足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发展,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下,跨国公司广泛发展。至1988年,跨国公司投资总额达9628亿美元,为当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10312亿美元的93%,全球已有2万余家跨国公司母公司,它们设立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已超过10万家。近年来,由于wto的成立,更加带动了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在国际生产,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等方面的影响日益增大,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及其给企业和投资国带来的巨大经济决策,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子公司根据母公司的全球战略制订各自的经营计划及措施。

跨国公司的管理也是经历了一定的发展过程,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形势趋于稳定,许多国家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都在研究自己的管理之论。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对管理的研究也就日渐深入,如果把众多的管理之论加以分类,大致有这样几种类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管理之论;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资本主义管理之论;中国的社会主义特色管理之论。从目前看来,西方现代管理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七大学派,即管理的程序学派、行为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和经验主义学派,以上这些学术思想形成了现代管理思想,现代的管理思想又为跨国公司的发展奠定了管理基础。

二、跨国公司向综合多种经营发展

虽然在19末期,很多跨国公司就营业额来说已经具有当今世界公司的雏形,但真正实行复数产品生产的产品结构的公司,也就是综合型多种经营的跨国公司,从七十年代以后才得以迅猛发展,其业务经营的范围形象地说,就是“从方便面条到导弹”,几乎无所不包。例如,美国杜邦公司和联合化学公司,联邦德国巴登笨胺苏打公司和赫希斯染料公司,英国柯尔兹化学公司,日本朝日化学公司和住友化学公司等化学工业公司。除了经营化学工业产品以外,还兼营制药、食品、化妆品、首饰工艺品、纺织、冶金、电子、化肥、农药、运输和旅馆业等各种行业。

多种经营给跨国公司营销带来极大的好处:(1)增强垄断企业总的经济潜力,防止“过剩”资本形式,确保跨国公司安全发展,有利于全球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在于获取利润,而利润率的高低多寡取决于企业如何筹划和组织生产、销售与分配这三道前后相衍的运动环节,多种经营可以使跨国公司加强生产环节,进行低价值的投入,高价值的产出,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达到利润最大化。(2)有利于资金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各种生产要素和副产品的利润率。资金的投入必须带来良好的投资效益,这是投资的必然性选择,生产要素组合的合理、经济与否直接决定着企业成本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国际间的生产要素组合也要优于一国自身。跨国公司就是国际性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一种灵活而又高效的载体。(3)便于分散风险,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迅速,行业、种类日趋繁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行业在年度之间状况波动很大,占据多个行业的跨国公司的经营,就不会因一项经营的波动而影响整个公司的收益。(4)可以充分利用生产余力,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增加利润。(5)能节省共同费用,增强企业机动性。

三、以开发新技术推动跨国公司的发展

高技术是“未来世界经济的引擎”,故跨国公司之间在这一方面展开了一场较大的角逐,更尖锐地表现在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贸易的磨擦上。

(一)跨国公司在新技术革命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跨国公司在新的国际分工中,若要保持优势,或从一种优势向另一种优势,就必须在研究与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跨国公司始终在新技术部门占领先地位,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如汽车、石化、制药和电子工业等,几乎全部为跨国公司的控制。

跨国公司注重于生产工艺的研究,每一个跨国公司都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并得到政府大量财政资助,7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用预算拨款资助了民用科研项目的1/4以上。

(二)跨国公司奉行特有的技术战略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战略:从全球范围比较生产成本,选择最佳生产基地,以确保高额利润。首先,把研制的专利技术应用于母国的国内生产,垄断国内市场,并通过产品出口满足国外市场的需要。其次,经过若干年后,再将新技术转让给设在其他发达国家里的子公司,取得当地市场的技术优势。再次,又过若干年后,再向发展中国家的子公司转让技术。跨国公司转让技术要考虑生产能力(或运用生产技术的能力),投资能力(或扩大生产以便利用扩大了的国内市场或出口市场的能力)和革新能力(它使研制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成为可能)。

四、跨国公司从利用价值竞争手段,转向非价格竞争手段争夺世界市场。

传统的价值竞争是指企业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以低于国际市场或其他企业同类商品的价格,在国外市场上打击和排挤竞争对手,扩大商品销路。

非价格竞争是指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增加花色品种,改进商品包装及装璜、规格、改善售前售后服务,提供优惠的支付条件,更新商标牌号,加强广告宣传和保证及时交货等手段,来提高产品的素质、信誉和知名度,以增强商品的竞争能力,扩大商品的销路。目前跨国公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商品的非价格竞争能力;(1)提高产品质量,逾越贸易技术壁垒;(2)加强技术服务,提高商品性能,延长使用期限;(3)提供信贷;(4)加速产品升级换代,不断推出新产品,更新花色品种;(5)不断设计新颖和多样的包装装璜,注意包装装璜的“个性化”;(6)加强广告宣传,大力研究改进广告销售术。

五、跨国公司扩大内部贸易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是指跨国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以及国外子公司相互之间在产品、技术和服务方面的交易关系。70年代以来,不断发展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日益呈现出巨大的重要性,不仅对国际贸易体系和贸易方式而且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虽然获得详细而准确的关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资料相当困难,但从所获得的不太多的资料中发现,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

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国际贸易相比,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有以下特点:第一,一般来说,在研究与开发的密集较高的产业部门中的公司内部贸易,比研究与开发密集度低的部门高。公司内部贸易呈现这种特点的原因,主要是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从事海外经营活动,是因为它们在技术上和管理上拥有某些优势,而这些优势的获得往往是以付出高昂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为代价。因此为了保持企业在技术和管理上的垄断优势,为了不使已付出的高昂的代价付之东流,将所有交易都在公司内进行,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第二,公司内部贸易的产品构成主要是最终产品,其次是有待加工和组装的中间产品。经系统的研究证明,公司贸易的内部化率与产品的加工程度成正比关系,即产品的加工程度越高,其内部化率越高;反之,则内部化率越低。第三,公司内部贸易的价格不依国际市场供求关系而变化,而是采用转移价格的方式进行。这不仅是公司内部贸易区别于公司间贸易的一大特点,而且是跨国公司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课程。

可以预料,跨国公司除了有更大发展之外,在未来10年还将会出现三种趋势:按“国际化经营三阶段”论,专家认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早已跨越了以“物”为中心,即商品进出口部门展开国际交流的第一阶段。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正处于此阶段。大多数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已进入所谓“当地化阶段”,即就地产销、设立据点的第二阶段。只有少数跨国公司已达到第三阶段,即国际分工阶段。据预测,新世纪将有大批公司进入第三阶段,即跨国公司的人才、物资、钱财、技术、信息等经济资源倾向于效益较高的国家或地区,最终成为“无国界企业”。

美、欧、日三方跨国公司“三足鼎立”雏型已见眉目,今后将是他们演绎“三国志”的时代
参考资料:陈晶瑛《论跨国公司的主要经营特征》

浅谈服务业对外投资论文

随着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转向服务业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服务业对外投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中国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将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进入该领域。跨国公司投资服务业,对东道国服务业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即外溢效应,也有消极影响即内敛效应。本文主要探讨服务业跨国投资对我国的双重影响,分析利弊,提出对策,并为即将全面开放的服务业市场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服务业;外溢效应;内敛效应

一、服务业跨国投资的双重影响

(一)正面影响:外溢效应

外溢效应,是指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或发展能力发生无意识影响的间接作用。这种外溢效应既可表现为正面的,也可表现为负面的。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正面的外溢效应。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主要表现为除资本和劳动力之外的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从而使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实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贡献主要可分为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三个方面。

1.产业结构效应。产业结构变动主要是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情况。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是工业和服务业取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的过程。第一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小,说明产业结构变换的速度越迅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越高。关于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以日本学者赤松要的“雁行模式”最为著名。赤松要认为,一国某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等几个发展阶段。某产业随着进口的不断增加,先后出现国内生产和出口,其图形如飞行的雁群。“雁行模式”表明,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来源于有效地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外国直接投资所带来的“一揽子”资源,尤其是技术和管理技能,不仅有助于中国建立新产业,而且还能使传统产业升级,使内向型产业向出口导向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演进。

随着加入WTO,我国大多数第三产业部门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调整,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已经逐年下降,而第二产业制造业的比重日益提高,这与前几年跨国投资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密切相关。作为投资新 热点 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尽管增长率不明显,但是服务业投资已经成为全球投资的趋势,因此,第三产业投资占GDP的比重会日益提高,从而带动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由制造业大国转向服务业大国。

2.技术外溢效应。技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生产技术和 方法 ,也包括管理技术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因此,这里主要用人力资本和R&D资本来衡量技术进步。根据内生增长理论的分析,技术进步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和R&D资本的生产。因此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也应通过人力资本和R&D资本两个 渠道 来实现。对人力资本的影响主要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培训当地雇员。而受过培训的雇员的“跳槽”是技术扩散的主要途径。外国直接投资R&D资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在中国进行的研发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技术扩散效应;二是跨国公司参与中国市场竞争而产生的竞争效应。从长期来看,当外国公司与当地公司在同一个市场上相互竞争时,当地公司为了在竞争中不处于劣势,必然会增加研发经费,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服务业FDI带来了先进技术、知识与技能,包括诸如设备和工艺流程的硬技术以及管理、营销等软技术。但是,服务业中包含的技术组合不同于制造业,FDI并非是服务业获得硬技术的主要途径,而软技术却是转让知识和技术的主要形式。例如,在银行、 保险 和饭店等行业,投资方会对其子公司进行一系列的技能与知识培训。

3.制度变迁效应。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制度的变迁主要表现在产权制度的变迁、市场化程度提高、分配格局变化和对外开放程度四个方面。一国经济增长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中实现的,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作用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行为之一,其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变迁。此外,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为了吸引更多投资,必须改善市场环境,从而促使中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增长要素,一国通过制度变迁会促进经济增长及发展,从而产生制度绩效。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产生的制度绩效,主要是指它通过影响中国决定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的某些因素,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二)负面影响:内敛效应

1.大部分服务业FDI旨在市场开拓,寻求非交易性活动,并有可能以对外支付的形式进行利润汇出,所以,不仅可能对增加外汇收入无任何作用,反而可能对国际收支造成负面影响。许多跨国公司通过利润转移方式来进行逃税,从而严重干扰了东道国的市场秩序。20世纪90年代后期,跨国企业逃税一年高达3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近年中国财政收入的二十分之一。六成以上的外企存在非正常亏损,虚亏实盈。目前中国40多万家外资企业,年亏损金额逾1200亿元,但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外企通过各种避税手段转移利润,造成账面上大面积亏损。

2.东道国相关行业受到很大冲击。在东道国原有的高度保护下,诸如银行、电信、旅游等行业,其国内市场是非完全竞争的,甚至是垄断的,因而适应市场的能力和提高竞争优势的自身能力有限。随着外资在这些行业的进入,东道国国内原有企业从资金、 经验 、技能和创新方面都受到巨大挑战。跨国公司往往凭借其资金雄厚的优势大规模收购当地同行业企业甚至龙头企业及其原有品牌,从而在当地形成技术、品牌、市场和产业垄断。这种情况在我国的许多行业都存在,有些还十分突出,不仅严重压抑了民族产业的发展,而且在形成品牌市场垄断后还会侵害消费者权益,对我国的经济和产业安全都构成严峻挑战。

3.外资服务机构将与东道国本地企业更加激烈地争夺人力资源,其工作条件与薪酬状况可能导致大批优秀人才流向外资企业,这样对本地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困难。以金融业为例,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大量中资银行的骨干跳槽或被高薪聘请去外资银行,这对于发展不够完善的中资银行来说带来的风险和压力是双份的。

4.服务业FDl可能带来三方面的风险。如果东道国政府管理控制不善,缺乏有效的 规章制度 ,有可能在体制方面带来严重的本国经济动荡;如果在管理公用事业和私有化时缺乏有力控制,有可能导致私人垄断;此外,因为各国在社会 文化 背景上差异极大,外资在这些领域的运作容易造成冲突和伤害。

二、我国服务业的对策

中国在2000年到2002年间服务业FDI的平均流入量为128.05亿美元,2002年存量为2596.89亿美元;服务业占2002年FDI总流入的24.7%,占总存量的31.4%;我国将履行入世承诺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因此在吸引更多的服务业FDI上有很大潜力,并且,我国服务业的“走出去”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这种“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进程中,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科学地分析环境,建立和强化自己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服务业FDI所产生的正向效应,同时提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水平和能力。

1.进一步提升国内服务业产业结构,提高承接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能力。

根据产业投资的一般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资主体的等量资本投资在与母国产业发展结构水平相同或较高地区比投资在产业结构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可能获得更高的收益。就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而言,由于国际服务业的结构朝着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因而只有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国家(地区)才能为国际直接投资提供更高的收益,也才能吸引更多的国际直接投资。鉴于中国目前服务业结构水平较为低下,餐饮、商业零售、交通运输等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仍然占据主体地位,现代服务业如电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比重偏低的状况,无论就中国今后自身产业结构调整而言,还是就吸引更多的国际直接投资而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不断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都是十分必要的。提升国内服务业产业结构,提高承接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能力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优先发展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支持国民经济高效运行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行业,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行业。这些都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只有充分发展这些行业,才能形成高水平、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结构体系。

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一般而言,国际产业转移有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外商直接投资三个层面,具体形式包括新设投资、收购兼并、风险投资等。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也不例外。我们应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支持中国企业承接国际项目外包,有关部门要为国内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引导其积极参与国际项目外包市场,承接外包项目,与外国服务企业进行有效合作;允许并鼓励境外投资者通过并购等方式对中国进行投资,培育有利于吸纳并购投资的制度环境,为服务业跨国公司参与企业的改组、改造创造有利条件。

2.尽可能地利用FDI的外溢效应,努力减少内敛效应。

外溢效应是否容易实现取决于东道国公司从事投资和学习吸收外国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动机。外资不仅带来了丰富的资金、技术、知识,通过外资在中国的运作和培训,可以学习到先进的专业技能、营销理念以及科学的管理经验。其间接效应有二,一是服务于我国的制造业发展,二是为我国的服务业发展树立典范。中资企业可以尝试加入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参加到它们的产业链和本土化进程中,获得提高自主研发与创新的能力。

建立健全国内的机构和机制,监控外资在中国的发展,减少内敛效应。联合国贸发会议认为,发展中国家有必要对服务业吸收外资持谨慎态度。因为在一些垄断性的行业(如电信服务)或公用、基础设施中,如果缺乏有效监控,容易发生市场权力滥用的问题,导致私人垄断。此外,跨国公司利用转移价格,也会对国内经济造成损害。在人力资源上,我国政府应该加大 教育 投资,提升人才的总体水平,同时改革户籍和人才管理制度,减少人才流动的成本,不仅为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提供人力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与中资企业争夺优秀人才的优势,保证中资企业充足的人力资本、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能力。

3.提高国内服务消费水平,解除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后顾之忧。

投资所生产的产品能否实现市场出清是影响投资的最终限制性因素。理论上,只有所有产品都能销售出去,实现市场出清,投资才能顺利实现再生产。服务业的投资也不例外。目前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城市化进程较慢,城乡差距过大,客观上限制了服务业发展的需求空间;另一方面,由于过去对服务业和服务消费认识上存在某些偏见,把服务业作为非物质生产而忽视其高附加值的特点,把工业化简单等同于工业发展而忽视服务业对产业竞争力提高的支撑作用,过分强调服务业的消费性而忽视其产业性,造成对服务业发展长期重视不够,服务消费在低水平徘徊。国内一些服务业得不到发展,外资引不进来,与缺乏市场需求不无关系。因此,培养居民服务业消费能力,提高国内服务业消费水平,也就成为解除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姜志美.当代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新趋势与我国的对策[J].经济纵横,2006,(9)

[2]赵书华,宋征.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J].国际贸易探索,2006,(1)

[3]Daniels,e lndustries in the world World Economy,BlaekwelI oxford USA,1993

[4]Zhang,Kevin H.(1999).“How does FDI interact with economic growth in a large developing country?The case of China”.Economic Systems,23(4).291-303

一、服务业投资壁垒的界定

按照《与贸易有关的投资 措施 协定》(TRIMS)的规定,投资壁垒是指为了促使外国投资者达到某种业绩标准而采取的措施,包括投资准入壁垒、投资经营壁垒和投资退出壁垒。TRIMS所指的投资壁垒仅限于扭曲国际货物贸易的投资措施。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把外国直接投资(FDI)壁垒分为市场准入限制、所有权和管理限制以及运营限制三大类。因此,一般来说,投资壁垒主要是东道国政府设置的、对外国企业在本国的投资行为有障碍作用的政策措施,也就是说,凡是直接或间接地使外资企业增加生产或销售成本的政策措施,都有可能被外国服务厂商认为属于投资壁垒。

迄今为止,对于服务业投资壁垒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国际多边协定对其进行明确界定,但是在许多国际和区域性贸易协定中所规定的投资措施实际上就是服务贸易中的投资壁垒。本文主要针对中国服务业中政策性投资壁垒的演变过程讲行分析。

二、中国服务业投资的开放过程

(一)严格限制准入:1979~1987年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外开放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开放模式,因此实行国际上先工业后服务业的开放路径。该阶段是中国利用外资的起步阶段,初步建立了管理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框架,创造了基本的投资环境,制定并颁布了管理FDI的法律法规,形成初步的FDI政策框架,实行区域性的FDI优势政策,对FDI准人的行业进行严格限制等。在此期间,允许准入的行业主要在制造业部门,服务业总体的投资壁垒非常高,但在旅游、房地产和餐饮服务业部门对外资的限制相对较松。1987年底,原国家计委颁发了《指导吸收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把外商投资项目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其中对外资准人领域做了较大的限制,服务业的对外开放还没有提上议程,禁止性和限制性投资壁垒都很高。

(二)跟随性发展:1988~1995年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国的投资环境逐步规范改善,但对外开放的部门依然集中在第二产业,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没有明显的放松,投资壁垒依然较高。大多数服务部门,特别是生产者服务部门还没有对外资企业开放。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下列行业禁止设立外资企业:(1)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2)国内商业、对外贸易、保险;(3)邮电通信;(4)中国政府规定禁止设立外资企业的其他行业。第五条规定,下列行业限制设立外资企业:(1)公用事业;(2)交通运输;(3)房地产;(4)信托投资;(5)租赁。可以看出,禁止性和限制性部门主要集中在服务业。虽然对外资企业所作的出口规定及其对出口比率的限制作了根本性变更,从过去的70%下降到40%,但是由于服务业的投资壁垒很高,这些规定对服务业利用外资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激励作用。

1992~1995年是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自由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但该阶段主要是放松第二产业的投资壁垒。对服务业而言,一方面由于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思想存在,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还没有受到重视;另一方面,由于认为金融、电信、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属于自然垄断部门,不适宜对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开放,因此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1995年,中国重新发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同时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项目具体化,除此之外,皆为允许对外开放的领域。《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成为指导外资进入的重要法律文件。

(三)逐步降低:1996-2001年

1995年底到2001年11月15日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键阶段。随着中美双边关系的发展和高层互访,中国政府代表团权限增大,关键时刻政治决断,1999年和美国达成双边协议,清除了中国人世的主要障碍。之后,中国又和欧盟就中国人世达成一揽子协议。这些谈判的障碍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关税减让和服务贸易开放领域和开放程度。在此期间,中国颁布了一批新的涉外法律法规,其中一些就是专门针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例如,2001年8月14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发布《外商投资租赁公司审批管理暂行办法》,允许投资性公司为国内企业提供相关技术培训。但要求只能采用合资或合作形式,设立外商投资租赁公司,应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租赁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促进中国租赁业的发展,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0年6月23日,卫生部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联合发布了《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对在中国中、西部地区或老、少、边、穷地区设立合资医院的条件适当放宽。此外,相关部门还发布了《中外合资对外贸易公司试点暂行办法》、《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外商投资铁路货物运输业审批与管理暂行办法》、《外商独资船务公司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等。通过公布这些规定,允许外国投资者以合营方式从事铁路货物运输;扩大了投资者在中国从事医疗机构、租赁、船务公司等行业可以拥有的股权和管理经营权。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1997年再次修改,使得对外资开放的行业和部门大幅度增加,许多新的领域逐步开始向外商开放。例如,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矿产开发等行业,许多国家视为涉及本国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领域,中国将其列入了鼓励类的外商投资行业。最引人注目的是对银行、保险、外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零售商业等服务行业有限度的开放,此举走在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完全禁止外国投资的行业已经比较有限,其中服务业主要是新闻业和广播影视业。

在该阶段,中国也开始认识到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出于人世谈判中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压力,开始放松对服务业的管制,降低对服务业利用外资的限制。

(四)严格遵守入世承诺:2002~2006年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世贸组织的一员。在人世法律中,中国对服务贸易作了相当大的承诺,其中绝大部分是针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按照人世承诺,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在商业、外贸、运输、医疗、教育、金融、保险、电信等各类中介服务等服务贸易领域进一步放宽对外商投资的限制,使外商在更广阔的层面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作用。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制定或修改了《外商投资电信 企业管理 规定》、《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等,加强对服务业开放的管理。

为适应加入WTO的需要,

2002年3月11日又重新修订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的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投资准入方面进一步开放。主要变动如下:一是将鼓励类目录由186条增加到262条,而限制类目录则由112条减少到75条,大幅度放宽了行业准入限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将原先禁止外商投资的电信、燃气、热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网建设首次列为对外开放领域。二是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度,如外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金融、商业、外贸、运输、旅游、法律服务、会计审计、音像制品、外商商业特许经营、直销经营等行业,均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在开放的地域、数量、经营范围、股比要求上做出了更为宽松的规定,使得服务贸易成为新的外国直接投资热点。与此相适应,在外商投资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体系构建方面,有关建筑、会计服务、教育、商业、物流、医疗、教育、民航等行业的市场准人规定及相关法律规范正在制定中。2004年,国务院根据发展需求,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行第五次修订,进一步缩小服务业限制和禁止的范围。

(五)全面降低:2007年至今

2006底人世过渡期结束,中国全面履行了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承诺。随后,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也于2007年12月1日起生效。在服务业领域,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全面落实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同时,积极稳妥扩大开放,增加承接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鼓励类内容;减少限制类和禁止类条目,将原限制外商投资的货物租赁、货运代理、外贸公司等调整为允许类条目,将原禁止外商投资的期货公司、电网建设和经营列为对外开放领域;对金融业外资投资限制尺度有所放宽,鼓励类包括银行、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货币经纪公司;保险公司(寿险公司外资比例不超过50%);证券公司(限于从事A股承销、B股和H股以及政府和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外资比例不超过1/3);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外资比例不超过49%)以及保险经纪公司和期货公司(中方控股)。但对部分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性和敏感性行业,对外资开放较为谨慎。

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标志着中国服务业进入对外资企业全面开放阶段,投资壁垒进一步降低。但是,为了抑制房地产泡沫,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房地产业列人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以规范对房地产市场的管理。

三、政策启示

从中国服务业投资壁垒的演进过程来看,中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是渐进发展的。投资壁垒的设置既与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相关和国家产业政策相关,也与国际压力(如人世谈判)相关。目前,中国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依然存在较多限制。随着人世过渡期的结束,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自由化将面临进一步的压力与挑战。在全球服务业外商投资自由化的背景下,政府有两个策略选择:对外逐步降低投资壁垒和对内促进服务业竞争。

(一)对外降低投资壁垒

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降低服务业投资壁垒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不能回避的问题,但是鉴于降低投资壁垒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部分服务部门在国家政治、经济与文化安全中的重要地位,东道国不会盲目降低投资壁垒。迫于国际压力,开放是必然的,但不是一蹴而就。由于不同的服务部门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在设置投资壁垒时对不同的服务部门应该选择不同的投资壁垒。对于发展较成熟的服务业部门,可以选择较低的投资壁垒;而对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的部门,可以选择较高的投资壁垒。对于不涉及国家安全的服务部门,可以选择较低的投资壁垒;而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的服务部门,则可以选择较高的投资壁垒。并且,对同一个服务部门,可以时间作为自由化的控制手段,在不同的时间选择不同的投资壁垒。在该部门竞争力比较弱的时候,选择较高的投资壁垒;当该部门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时,就可以选择较低的投资壁垒。可见,中国可以通过投资壁垒的灵活控制,有步骤、有计划地对外资开放本国的服务业市场。在每一阶段,都要选择最具有竞争力的部门首先开放,对于那些不具备开放条件的部门,要创造以后能够开放的条件。

(二)对内促进服务业竞争

中国服务业垄断程度高,市场竞争严重不足。中国在对外开放的同时,要打破国内服务业的部门垄断,降低市场准入壁垒,依靠国内服务行业自身竞争促进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水平。虽然促进服务业国内竞争会使本国服务生产企业的生存压力加大,但本国的服务消费者或使用者(比如服务作为商品或其他服务生产中间投入时)将因为服务价格的下降而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鼓励竞争将有利于本国服务业发展,同时抑制外资企业在本国市场上的扩张。因此,东道国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促进除涉及国家利益不宜对外开放外的其他服务部门进行充分竞争,并把促进竞争当作推动本国服务业发展的长期战略。

浅谈服务业对外投资论文相关 文章 :

1. 中国服务贸易论文

2. 浅谈国际经济贸易毕业论文

3. 国际服务贸易论文

4. 试论厦门市现代服务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论文

5. 浅谈中国贸易政策论文

求一篇世界经济学论文题目是论跨国公司的投资战略调整。周4就要 高分悬赏 可以网上找资料,自圆其说就行

摘要: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传统产业受到了空前的冲击。我们在积极应对危机的同时,更要把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金融危机导致全球产业转移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存在重新调整的客观要求。从传统的制造业来看,目前全球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东亚三大区域,其中东亚地区以中、日、韩3国为代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比重从3%提高到了2007年的13.2%。目前,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占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大国。    全球金融危机在客观上加快了西方国家制造业的萎缩,有助于加速中国“世界工厂”的形成,给中国制造业发展带来历史性发展契机。目前,尽管中国宏观经济同样面临周期性下滑趋势,但制造业的景气度还是保持在较高水平。因此,在金融危机后的产业格局调整中,中国将强化其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并很可能取代美国,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    二、金融危机促使产业升级    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机会看,美国 、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在遭受金融危机重创之后,经济陷入衰退将是不争的事实。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势必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对冲本土经济不景气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将对中国制造业的成长和升级带来历史性契机。特别是我国以消费型增值税为代表的税制改革和一系列产业转型政策的实施,必将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和自主创新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为产业升级和企业产品升级创造新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强化蓄能意识。具体包含产量蓄能和技术蓄能两个方面。    1.产量蓄能。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消费者消费能力降低,导致很多消费者更注重产品的性价比,这正是企业展现自己优势的好机会。有规模,才有效益,才能更好地提高性价比,才更具有竞争力,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目前世界经济发展走向还处于模糊期,未来很难预测,中国汽车是否能更容易打入发达国家市场,主要看中国企业能否把握住机会。在一些跨国公司破产或被兼并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可以吸收利用其人才、营销网络和渠道等生产要素,为将来市场回暖积蓄能量。    2.技术蓄能。目前,跨国公司对汽车技术的封锁越来越严。而在我国汽车行业内,很多新兴汽车或零部件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却苦于缺乏技术。全球金融危机无形中赋予这些企业引进、购买先进技术的机会。在经营困难的情况下,一些跨国公司难以为继甚至濒临破产,这些处于困境的公司,有可能愿意出售其核心技术或与其它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因此,我国的汽车或零部件企业更容易获得需要的技术和工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目前美国汽车三大巨头以及日本、韩国的汽车工业处境艰难,可能会出现的收购兼并为我国汽车企业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如能回购一些合资公司的外方股份,可以在政府支持下,向这些国家的汽车行业进行实体投资,购买相应的生产线和技术,并购品牌,借此突破外资的控制。因此,在经济动荡时期,企业需要练内功,比如提升产品品质,推出更具竞争力的车型,招贤纳士。只有练好内功,危机过后,企业实力才能增强。虽然金融危机可能加剧中国汽车行业的两极分化,但是优秀的企业,一定会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夯实基础,确定业内领导者地位,变得更加强大。    另外,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而言,传统产业,特别是汽车产业唯有绿色化才有出路。因此要强化生态设计意识。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汽车材料的生态设计。应尽量使用既有良好使用性又有良好生态环境协调性的材料。   绿色汽车的设计。绿色汽车意为低(或无)污染、低噪声、无公害的汽车,亦称环保车、生态车。绿色汽车的优点越来越被证明是解决全球大气污染、温室效应以及石油短缺的最有效方法,加之代用燃料资源丰富,绿色汽车受到了极大的重视,许多国家已经开始使用代用燃料汽车,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大力发展“绿色”汽车,将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您正浏览的文章《金融危机下传统行业如何化危机为机遇 - 中国论文网》由中国论文网()整理,访问地址为:

论文列提纲:“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企业技术溢出效应”

  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浅论
  定义
  1、事物一个方面的发展带动了该事物其它方面的发展。
  2、一国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增加对别国的影响。
  3、溢出效应,有技术溢出效应,跨国公司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发明者,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供应来源,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实现其技术转移。这种技术转让行为对东道国会带来外部经济,即技术溢出。相关市场中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会体现这类技术,那么这些产品或服务使用者的利益将是外在的,由于是实现或产生利益的企业与产生技术的企业展开竞争,即技术产生了溢出效应 。
  [编辑本段]全球经济中的溢出效应
  宏观经济分析的着眼点在于森林而非树木。我们强调联系全球经济世界金融市场的经济链环和溢出效应,力图以此来说明部门和国家间相互影响的意义。目前左右全球经济的是一个强大的推动力,全球经济的下滑的速度之快、蔓延之广在很长时间以来都是最严重的一次。现在,关键是要判断出,再膨胀政策是否能够阻止这一连串事件的发生,从而使世界经济避免陷入全面衰退。
  目前全球经济中有四个这样的溢出效应在起作用,前两个是由西方七国制造业部门的衰退引起的。当然,这是任何国家的经济中最古老的宏观经济推动力之一。过去,制造业推动着宏观经济的波动,因此这个关键的周期性部门的收缩是经济衰退的核心。这次的情况不同。世界的经济发达国家中,服务业在就业和产出中的比重在60-70%之间。但是制造业周期对于塑造国内总需求的形状仍然是重要的。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高工资的工厂工人作为消费者拥有很高的支出能力。而且,由于全球供给链的作用,制造业衰退的影响会迅速在国家传播。
  毫无疑问,工业世界的主要地区已经出现了制造业衰退。就美国而言尤其如此。5月份就业人数刚刚大幅度减少了124000人,本月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又比2000年7月的峰值下降了3.6%,675000人。而且,上月的《劳动力市场报告》表明5月的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了,这是本轮衰退中连续第八个月下降。但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仅仅是开始。毕竟,在过去的六次衰退中,美国制造业的就业平均下降了9%。与此同时,欧洲制造业的衰退也正在加深。5月份,欧元区和英国的采购经济指数都进一步跌破了50这一关键的门槛值。4月份,日本的工业生产比上月下跌了1.7%,比2000年8月的峰值低了7.7%。这是最近四个月中第三个月出现急剧下降,而且本月的降幅是政府的0.7%的预计值的两倍。
  制造业衰退的两个溢出效应已经很明显,第一个是工业化世界的消费需求向下调整。在到2001年第1季度为止的三个季度中,美国实际消费支出的年度增长率已经放慢到了3%左右,这远远低于到2000年第2季度为止的五年中4.5%的年均增长速度。而且根据即将发布的月度数据估算,看来在2001年第2季度消费增长率将进一步放慢到1.5%-2%的区间中。但是现在真正令人震惊的消息是欧洲的消费者正在减缩开支,打头阵的是到目前为止一直旺盛的法国消费。5月中,法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下跌了6个百分点,这是八年来最大的月度下降。根据我们的估算,2001年第1季度欧元区私人支出的增长有近三分之二来自法国,法国的消费突然下跌尤其令人担忧。日本的消费也明显的转向了恶化,4月份实际居民支出下跌了4.4%,这是四个月以来首次出现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的情况。而且,目前工资下调的幅度超过了1997-98年衰退时的幅度,因此不能指望日本的消费支出会迅速回升。
  第二个溢出效应正通过新形成的全球化供给链传播。受到打击的主要是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这些国家曾经借助IT周期的扩张阶段实现了快速增长,现在由于同样的IT周期的收缩阶段的打击而出现了经济减速。而且Andy Xie报告说,现在还看不到IT引导的亚洲经济下滑出现触底的迹象。由于自身缺乏国内需求的支持,因此亚洲出口需求的损失尤其令人担忧。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美国的伙伴也感受到了制造业溢出效应的打击,对于美国的产品组装企业来说,它们是日益重要的外部采购的来源。2001年4、5月间,加拿大GDP基本上停滞不动,这表明2001年第2季度的GDP几乎没有增长。同时,2000年年末开始,墨西哥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一直在急剧下降,因此我们最近把对墨西哥2001年GDP增长率的预测值从3.3%下调为3.0%。
  第三个溢出效应来自全球贸易的扩展。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迅速,世界贸易随之实现了创纪录的增长,速度接近13%。随着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急转直下,陷于停滞,世界贸易周期也从高涨走入低迷。我们最新的估算结果是,2001年世界贸易增长5.5%,两年之间出现如此急剧的减速,这是从未有过的。而且,由于2001年第一季度中许多贸易大国的贸易额突然下降,加上未来几个月中亚洲贸易疲软的风险增大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2001年世界贸易增长率将跌破5%的门槛值。过去,只有在世界经济彻底陷入衰退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结果。我认为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风险。全球贸易令人吃惊的急剧减速对欧洲的损害尤其严重,出口构成了该地区GDP的15%以上。日本也受到了全球贸易迅速下滑的影响,第四季度的出口比上月下跌了8.2%,这使得增长率按照年率计算下降为-9.2%,这是出口连续第四个月出现负增长。
  第四个溢出效应是四个之中最致命的,这就是资产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倍受争议的联系。这种溢出效应一般称为财富效应,它是美国经济中最令人担忧的问题。正如股市泡沫曾经扰乱了私人消费支出和企业资本支出,导致这两部分需求增长过快;我担心泡沫破裂以后,美国经济的恰恰要清除掉这些过度的支出。美国人的储蓄不足,他们将需要开始进行痛苦的调整以恢复原有的支出习惯,这将迫使他们重新掌握从薪金而不是共同基金中储蓄的艺术。类似的,过度的IT生产能力正处在清理的过程中。我认为,泡沫破裂以后,对于已经重塑了整个世界的宏观经济形势的一连串事件来说,美国经济的实体部门中的这些调整时非常关键的。
  再膨胀政策有可能抑制这些溢出效应吗?过去确实如此,1999-2000年各国政府出手挽救经济时的的全球经济复苏恰恰是一长串例子中最新的一个。但我认为还存在着风险,这一次大概不会这么简单。决策者们在运用反周期政策对付周期性萧条的问题时已经做到了最好。对付结构问题时他们表现则要差得多。我认为,很大的风险在于当局运用货币和财政刺激措施这两种传统的反周期手段去解决结构问题。药不对症恐怕无助于防止全球经济走向负增长。我认为全球经济存在很大的衰退风险,而且这一风险正在增大。溢出效应有着积极的一方面-知名猎头烽火猎头资深顾问评价。
  [编辑本段]福利的溢出效应
  伟大公司的成就绝不只是创造了长期经济回报,而是在社会结构中扮演中坚角色。应该警惕这样的倾向:企业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越来越成为孤独的经济动物。正如柳传志所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动会对社会空气起到湿润的作用,有助于减少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慈善、公益的行为被一些企业更多当成了装饰自己的羽毛。事实上,“社会责任行动”是伟大公司在利润之上的追求,是完善“公司人格”的重要一步。
  这不是一项道德标榜。《环球企业家》联合中央电视台和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从2006年7月开始对中国境内所有合法注册并经营三年以上、经营良好的980家独立法人企业或企业集团开展了“2006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调查历时5个月,最终,有20家企业被公众和专家们评价为最具社会责任企业(详细名单见152页)。
  请不要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捐赠层面上,事实上,这些企业的最佳实践揭示了,“社会责任行动”同样是一项有效的管理工具:松下,从改善员工关系出发,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率;微软,以严格的项目管理方式,让公益行为成为可评价和可考察的对象;海尔,将绿色生产的管理思想渗透到从研发、制造、采购到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环保、更节能、更高质量的产品。
  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企业要融入社区,企业是生活而不是维持生计的手段,企业是好邻居,企业是力量的中心。”
  福利的溢出效应
  遭遇行业低谷,北京松下却决定花钱改善员工待遇
  于斌是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Beijing Matsushita Color CRT .,以下简称BMCC)一名普通的质检员。2005年的某一天,因为罹患感冒,趁着工作间隙,他匆匆忙忙到医院就诊。医生诊断后让于斌留院打点滴,不料于斌对点滴过敏,刚打上就陷入了昏迷。很快他被推进了手术室,但意外再次发生,由于他的气管被堵,医生不得不切开了他气管动手术。
  事发突然。当于斌从深度昏迷中清醒过来时,示意医生给他纸笔。医生以为他要写遗书,拿过来一看却大吃一惊——纸条是于斌写给妻子的,要求她到厂里去打义工,把自己来医院前余下的1800个阴罩(彩色显像管的一个零部件)的检验工作完成,好减轻车间其他同事的负担。
  事后,这张字条辗转传到BMCC董事长、党委书记范文强手中,范看后当场就落泪了。自从三年前范文强在公司推行“互相关爱、互相激励”的企业文化后,员工们回馈他的东西常常出于他的意料,“只要你以心换心关爱他们,他们就会把企业当成家,工人们很争气,他们会反过来激励我们”,范文强对《环球企业家》说。
  当然,换来的还有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成本的节省。有组典型的数据,被范文强骄傲地一举再举。2001年BMCC生产彩管572万只,当年的材料损耗达8800万人民币。到2005年BMCC生产的彩管数上涨至981万只,材料损耗却跌至2200万人民币——彩管产量提升了72%,材料损耗却只有原来的1/4。
  【“合金文化”】
  在很多BMCC的员工看来,2003年5月突如其来的“非典”是公司文化的转折点。
  当时短短两日,医院就确诊BMCC员工中有5个“非典”病例、7个疑似病例,同时还有56名员工高烧。BMCC成了“非典”爆发地,附近居民唯躲避不及,工厂不得不停产两周,进行全面消毒。
  不过,危机让全体员工感到大家是兄弟姐妹命运相关的整体。危机过后,范文强开始反思,尝试着把以前BMCC严谨的松下式文化中加入了相互关爱、相互激励的基因,锻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被日方称之为“合金”的新文化。所谓“合金”,即是揉入中日双方的优秀传统,事实证明“合金文化”胜于取自一种文化的“单金属文化”。BMCC是松下在中国的第一个合资企业,建于1987年,迄今仍保留着中日双方各持股50%的股权结构。
  接下来范文强开始把新元素融入到公司的日常管理中。最明显的例子是建立职工应急储备金。BMCC的机器总保持24小时运转,有一次轮值夜班的工人突发疾病,被同事送到医院,却发现所有人都没有带够医院所需的押金。范文强得知此事后,要求在夜晚值班干部处常年放有一定数额的现金,以便应付突发事件。心细的范文强还发现,BMCC目前有3600名外地员工,其中不少是农民工,他们赚得的薪水总是大部分寄回老家,生病了经常交不起医院的押金。于是范文强设立了职工应急储备金,凡是BMCC的员工,在紧急时刻皆可借用。范文强还主动和BMCC的定点医院联系,为员工看病建立绿色通道,公司为员工看病提供担保。
  在BMCC,每年全公司的表彰大会有两次,一次是厂庆,另外一次是为调动基层干部关怀员工专门设立的“关爱职工好干部”的基金颁奖。一开始日方并不理解,认为这个奖的评选很难量化。范文强自有他的想法,用一个象征着工厂至高荣誉的奖把500名基层干部动员起来,让他们在生产一线贴近员工。一个人关心十个人,加起来至少能影响到五千人,何乐而不为呢?为此,BMCC规定科长以上的干部不能参加评选,以所有员工无记名的方式选出那些离员工、离生产第一线最近的班长和系长。去年BMCC有27人得到了此项殊荣。
  对于一线工人,考虑到BMCC 5000余名员工当中就有3600名来自外地,领导层对每月一评的优秀作业员又特别添加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奖励:如果这些优秀作业员在一年之内能当选三次,公司出面把他们的父母请到北京来,费用全部由公司承担。不仅安排有参观北京名胜古迹的游览计划,范文强还会亲自召开和父母们的恳谈会。“这是在鼓励员工们向善向好,父母们对于孩子在这样的公司工作也是由衷高兴”。
  这项特别奖励还起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 来过北京的父母们回村后到处宣扬娃娃的公司好。每当BMCC再到这些村子招工的时候,总能遇到最踊跃的报名场面,当然也意味着能招来最优秀的劳动力。
  【最佳比例】
  “负责任”在范文强那里并非是老生常谈,而是体现在若干细节的考虑周全上。在BMCC,外地员工和本地员工绝对是一视同仁,只要做满10年就能和公司签订无固定期的合同。另外,对3600名外地员工免费提供住宿,每个房间除了配备松下的电视、空调和电话之外,还极为罕见地为每个员工配备了专业级的防毒面具,即便宿舍着火,员工们也能从容撤退。至于如何使用,都会在员工新加入的时候做详尽培训。BMCC的员工培训手册名叫《实施》,足足有500页,从企业文化、品质管理到环境保护和安全保卫,甚至连北京的气候特点以及生活须知,都一并齐全。
  范文强对于员工的责任感有着很大的视野,并非是针对他们在BMCC期间,而是要对员工们长久的职业生涯负责任。BMCC的很多员工从事繁重的体力活,到了一定年限公司不再续约时,会提前半年通知,并为这些员工开办各式各样的培训班,比如电脑培训、电工培训和美容美发培训。BMCC还投资兴建了培训教室,并请来专业老师。“我们企业出去的员工到哪里都是免试的,办培训班就是为了他们离开之后再就业着想”。
  这种不囿于企业本身的大局观,也和范文强的BMCC情怀有关。BMCC对所有离职员工都建有追踪记录,在范文强看来成为BMCC人是终生的。用一个更为形象的说法就是,每个曾经加入过BMCC的人,他们的DNA会因为在这里工作过,增加一支BMCC的基因。
  由于遭遇平板电视的巨大冲击,2005年对于全球彩管业来说是灾难性的一年,共有32家彩管厂倒闭,全球的彩管生产商锐减至31家,国内的彩管厂90%亏损。BMCC却在2005年逆势而为,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全年盈利2.08亿人民币。范文强可以依靠的,正是员工们对于企业的责任感。采访时范文强掏出计算器,跟记者算了一笔细账:如果2005年BMCC的材料损耗还保持和2001年一样的比率,光是损耗费用就达1.5亿,而实际损耗费是2200万,这一项就为企业节省了约1.3亿。
  BMCC在内部发起了9个1工程。所谓1,是指一个小发明、一个小创造、一个小提案、一个小改善等等。通过生产或者管理上的细微改善,形成整体节约的运动。比如有些笔在玻璃板上写不出字了,以往的做法就是直接扔掉。细心的员工发现这些笔还能在纸上写,就会留下来一直用到彻底报废。仅仅是这个小环节,2005年度帮BMCC节省了900多元人民币。
  还有在BMCC内部著名的“一秒钟工程”。 2004年。BMCC制管一课的员工通过技术创新将封口机的速度提高了一秒钟,改完之后工艺时间由17.3秒减少到16.3秒。别小看这一秒钟,对于BMCC来说这意味着每年能多生产10万8千只彩管,多创造3000多万的产值。“这个设备在BMCC已经运转了16年,没人能想到这个设备还能有变化提高。员工们有了主人翁精神才会去想。”这些细微处的节约改善,集腋成裘,在2005年居然为BMCC节省开支高达9千5百万人民币,不得不说这是BMCC推行关爱文化所获得的巨大回馈。
  那么,企业花在员工关爱上的投入有多少呢?同样有精确的数字可以显示——每年BMCC投入的员工教育费用是300多万人民币,补贴职工餐费是750万,补贴外地职工住宿费用1200万。这些费用加起来共计2000多万,和1.3亿的耗材节省以及高达9千5百万的节约改善,关爱员工获得了极佳的投入产出比。
  “事实上我后来发现,所有负责任的行为都会导致生产力的提高”,范文强对自己的策略如此作结。
  [编辑本段]美国经济放缓溢出效应微弱
  2006 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大幅放缓,且放缓的幅度和周期大大超过了市场的预期。然而,中信证券分析师李追阳认为,美国经济的放缓,向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溢出效应并不是很显著,也没有引发全球大宗商品消费需求萎缩。
  理由:首先,从消费的角度来看,美国对商品消费影响力减弱了。一方面,美国经济放缓后,并没有引发连锁性的减速;例如:OECD 领先指数加上6 国与成熟经济体的差异;中国保持11.5%的高速增长,商品的实际消费需求旺盛;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大宗商品消费中的直接影响力开始下降;美国自2000 年以后,在许多基本金属的绝对消费量或者占全球的消费比重双双出现了下滑。
  其次,从货币的角度来看,美国经济的弱势刺激了美元的贬值。一方面,美国经济相对的弱势,加上结构性的不平衡,加速了美元的贬值以及市场对于贬值的预期,从而对商品价格带来了直接的支撑;另一方面,美国经济的放缓,并没有减弱市场对于通胀的预期,特别是原油价格持续的上涨,反而引发了投资者对于通胀的担忧,增加了黄金的投资性需求,带动了贵金属价格的上涨。
  风险:然而,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对成熟经济体以及新兴市场整个需求形成的负面冲击还是不容忽视。如果衰退成为现实,不仅直接和间接影响商品的消费需求,也会对市场心理形成冲击,减少商品的投资需求。当然,黄金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可能会带来意外的投资机会。
  [编辑本段]高新技术带来溢出效应
  落户开发区光电产业园的“龙腾光电”主要从事笔记本电脑、PC显示器和液晶电视TFT-LCD显示器的研发、生产、销售。 TFT-LCD是高科技产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其上游配套产品有玻璃基板、ITD导电玻璃、驱动IC、液晶材料等,并能拉动应用产品笔记本电脑、台式显示器、液晶电视、车载导航系统、PDA及移动电话等下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新型信息产业的支柱,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目前,中国大陆是继韩国、中国台湾、日本之后全球第四个TFT-LCD生产中心。“龙腾光电”引进的生产线是继“京东方”、“上广电”之后,国内第三条5代TFT-LCD生产线。
  开发区领导告诉记者,光电产业园的目标是打造全球液晶显示器基地,经过3~5年的努力,形成TFT-LCD完整的产业链,实现总投资100亿美元、年产出超1000亿元的目标,相当于目前开发区的经济总量。
  除此以外,“利乐包装”从德国引进全套食品无菌包装盒(袋)生产线,全部设备以电子轴取代机械轴,实现了高速低噪音生产,2006年产量达209亿只,居世界第一;“沪铼光电”采用世界先进的蓝光技术制作空白DVD光盘,存贮密度比采用红光技术制作的光盘提高了近三倍,单张光盘容量达到15G。开发区外资企业大量引进的这些先进适用技术,在许多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提升了开发区产业技术水平。特别是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的引进,有力地促进了支柱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同样,民营企业通过开发高新技术,也获得了看得见的实惠。金联塑胶有限公司是一家为外企配套的企业,近年来销售节节攀升,去年获得了销售8000多万元的好成绩。但企业没有就此满足,而是动足脑筋,在科技创新上做文章。今年,该企业将和德国公司联合开发高新技术产品——高速铁路上的注塑件,预计可使公司今年的销售额达到1.2亿元。
  一些民营企业不断提升技术层次,生产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汉江机床厂昆山分厂开发的数控球面冲孔机能够在直径100毫米的喷丝板上冲出6万~7万个小孔,开发的卫星用高精微型丝杆,在太空条件下可实现6年免维护无故障,居国内第一;“国力真空”研制生产的多项陶瓷真空器件填补国内空白,其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一、全球第三。

当今世界跨国并购的特点与趋势(1000字小论文)谢谢----------急用、、、

论当今世界跨国并购的特点与趋势

导论

在近20年间,伴随着跨国公司的迅速扩张,企业并购已跨越国界,进而引发全球性的跨国并购浪潮,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研究这一新现象,对于正确判断世界经济新结构和未来趋势,藉以正确制定战略和政策,具有特殊意义。
改革开放的中国正面临着跨国并购浪潮的冲击。随着外商对华投资的连年稳定增长,并购活动也已悄然开始。并购的方式有证券市场和企业产权市场上整体收购,也有协议并购和合资企业内通过股权转让或增资扩股稀释中方股权的方式进行并购。并购的目标也从一般性企业向效益较好的大中型企业发展,从零散选择转向行业进攻。面对跨国公司并购活动对中国的渗透,我国显然是缺乏充分准备的,没有相应的对策和配套的政策以及完备的法律,对跨国公司的并购活动加以引导和管理。另一方面,中国自己也已成为相当大的海外投资者,对外跨国并购也取得了不少实质性进展。但是,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尚属初级阶段,如何运用跨国并购的理论,借鉴发达国家跨国并购的经验,通过跨国并购方式走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之路,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跨国并购现象是企业并购现象和跨国投资现象的结合。就企业并购和跨国投资各自作为研究对象而言,各都有较为系统的理论,但将企业并购和跨国投资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跨国并购--来加以研究,就缺乏跨国并购中特殊性问题的系统研究。
从研究的现状来看,跨国并购交易最活跃的美国和欧盟,也是研究人员最多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的《Mergers and Acquisitions》杂志、《Mergerstat Survey》杂志,英国的《Acquisition Monthly》杂志等,是专门发布并购交易信息和统计数据的专业杂志。但仅仅停留在跨国并购交易数、交易量等现象的统计表述方面。其他涉及到跨国并购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反托拉斯研究和竞争政策方面的,研究的角度主要是站在东道国的立场上从反托拉斯和不正当竞争的方面展开。
由于跨国并购真正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时间不长,理论界对其的关注和研究才刚刚起步,故尚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如跨国并购在最近10几年之所以掀起高潮的动因问题?跨国并购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问题,如资源配置的效应问题、竞争问题、东道国的效应问题,管理问题,国际社会对此的引导、管理、协调问题等,都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并非用国内并购理论和跨国直接投资理论简单相加的方法就能解决。
鉴于以上的认识,根据跨国并购的研究现状和现有资料的实际状况,笔者在书中尝试提出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框架,并就其中的核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本书研究的思路是根据跨国并购形成和发展的自然逻辑而展开的,即从跨国并购的历史渊源--国内并购开始,进而跨越国界而成为跨国直接投资中的一个重要方式,鉴于对跨国并购现象的理论解释既非单纯的并购理论或单纯的跨国直接投资理论所能完成、也非两种理论的简单叠加所能包罗。所以笔者尝试在重点突出并购动因理论和跨国直接投资理论有机结合研究的前提下,综合运用系统论、决策学、世界经济原理等不同学科研究方法,通过剖析一个并购动因理论和跨国直接投资理论都未回答的问题--跨国公司为何在跨国并购和跨国创建这两种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上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前者而非后者?提出了跨国并购要素组合分析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分析了跨国并购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形成的过程,对世界经济、国别经济的效应,政府干预、国际协调等问题,进而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框架。
在具体的内容上,按研究的专题设置,全书共分十章,其结构安排由跨国并购现状、动因、效应和对策四大部分组成:
首先,本书在对企业并购、跨国并购、跨国并购的类型和方式等作了必要的概念性描述后,随即向读者展示了当前跨国并购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汹涌澎湃的画面。笔者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概括了当今世界跨国并购的若干显著特点,其中最主要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即是跨国并购方式已取代跨国创建方式而成为跨国直接投资中的主要方式。与此同时,点出了本书要研究的主题--跨国并购的动因、效应和对策(第一章)。
其次, 就理论上如何对跨国并购动因作出解释的问题,对目前西方较流行的解释企业并购的理论(如规模经济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市场势力论、经理阶层扩张动机论、财务协同效应、股票投机论等)和跨国直接投资理论(如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产品周期理论与区位因素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寡占反应说等跨国直接投资的其它理论)进行了梳理,目的是就这些理论对跨国并购现象的解释力作出评判。梳理结果表明:企业并购理论对国内并购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无法完整地解释并购的跨国性问题;跨国直接投资理论对跨国直接投资动因具有普遍的解释力,但是跨国直接投资包括跨国创建和跨国并购两种方式,为什么跨国公司更倾向于选择跨国并购的方式而非跨国创建方式?则是跨国直接投资理论所无法回答的(第二章、第三章)。为了回答上述问题,就有必要对跨国直接投资中的跨国并购和跨国创建这两种方式进行考察和比较。为此,本书从经验分析的角度,比较研究了跨国并购和跨国创建这两种方式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从数量对比的实证分析的角度,证明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市场经济发达程度、并购当事国社会结构的相似性程度、东道国外资政策和法律的限制程度等,对跨国并购和跨国创建的数量对比具有相关性。而这些影响跨国并购的相关性要素正是企业并购理论和跨国直接投资理论之所以未能对跨国并购动因作出满意的解释的重要原因(第四章)。在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基础上,笔者运用跨国并购要素组合分析方法,以跨国公司跨国直接投资决策过程为研究起点,吸收企业并购理论和跨国直接投资理论中对跨国并购现象具有较强适用性的合理部分,结合运用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与跨国并购具有相关性的要素进行了组合分析,从而较为完整地回答了当代国际直接投资中为什么越来越多地选择跨国并购而不选择跨国创建方式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跨国并购的动因问题(第五章)。
再次,本书分四个层次讨论了跨国并购的效应问题。第一层次概述了目前学者们已经涉及的跨国并购效应的论述;第二层次重点讨论了跨国并购效应中的核心问题--竞争和反竞争效应;第三层次引出了世界上最大的对外并购和接受并购国家--美国对跨国并购与竞争的讨论和跨国并购的实际效应;第四层次对跨国并购的各项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证实了跨国并购对世界经济和国别经济的正面效应,同时提出,如不加以有效控制所可能导致的垄断的负面效应。由此引出了政府干预、建立跨国并购审查制度和跨国并购国际协调的论题(第六章)。
最后,本书探讨了跨国并购的对策问题。第一,讨论了政府为克服跨国并购负面效应进行干预的一般理论,并重点介绍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的跨国并购审查法律与执行机构、审查门槛、审查程序、审查执行情况等内容,并对各国审查制度的共性和个性进行了评述(第七章)。第二,着重论述了国际协调的基本原则、跨国并购的双边合作、欧盟超国家的并购审查制度和国际并购审查制度的基本框架(第八章)。第三,论及了我国面对跨国并购浪潮所应采取的对策问题。在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并购方面,就现状、发展趋势和我们的对策思考进行了论述。在对策思考这部分中,重点论述了三个问题: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跨国并购的利弊得失;存利去弊,做到市场调节、政府干预、国际协调三结合;立法建规,构筑跨国并购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第九章)。在我国企业对外并购方面,分析了现状、预测了发展趋势、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们的对策思考。在对策思考这部分中,尝试运用跨国直接投资理论,就如何有效利用对外并购的所有权优势和提高我国先进产业的区位优势,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第十章)。
本书所作的研究无疑是建筑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的,但又不乏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是:
一、提出了跨国并购要素组合分析方法,较为完整地解释了跨国并购动因问题。这是本书在理论上的主要探索。
1、 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跨国并购实践,要求从理论上回答这种现象发生的动因、对世界经济和国别经济的效应及采取什么对策等问题。然而到目前为止,经济学界尚无系统地解释跨国并购现象的完整理论。跨国并购作为一种在国内企业并购达到一定程度后的更为复杂的跨国性现象,其理论上的解释首先应起源于并购理论,但是,跨国并购与国内并购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因此,并购理论对跨国并购现象的解释既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书依次分析了并购理论主要流派的观点,如规模经济论、交易费用论、市场势力论、经理主义论、财务协同论等,并对这些理论对跨国并购动因解释方面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作了评价。笔者认为,并购理论的不同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对并购现象作了分析和解释,有些分析和解释对跨国并购现象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因为跨国并购起源于国内并购;有些分析和解释显然不适用于跨国并购现象,因为跨国并购具有不同于国内并购的特殊性。并购理论对跨国并购动因解释的局限性首先表现在,并购理论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形成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用于解释国内的企业并购现象。也就是说,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还不能全面完整地解释一般的国内企业并购的三个问题,即并购动因、并购效应和并购对策问题,所以对跨国并购解释的局限性是不容置疑的。其次,跨国并购与国内并购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而这些不同的特征并未为经济学家们在研究一般企业并购时予以考虑进去。最后,许多企业并购理论大都形成于70年代以前,而跨国并购直到80年代后期才作为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而引起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跨国并购的影响等问题是传统的并购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2、既然并购理论对跨国并购现象不能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那么,换一个角度,跨国并购作为跨国直接投资的一种方式,其动因和效应问题能否从跨国直接投资理论中得到满意的解释呢?本书为此对跨国直接投资理论的主要流派如垄断优势理论、国际产品周期理论与区位因素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寡占反应说以及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发展的动因理论作了分析。国际经济学界对跨国直接投资动因的几种代表性学说,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跨国直接投资动因问题,回答了跨国公司为什么要跨出国门进行直接投资(包括创建和并购)的问题。但是,这些理论并未进一步区分跨国并购方式或跨国创建方式的动因分析。而本书主要论述的是跨国并购,自然要求进一步阐明在国际直接投资中,为什么跨国并购取代跨国创建而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趋势?对于这样一个问题,目前尚无令人满意的解释。
跨国并购和跨国创建是跨国直接投资的两种方式,各有其优点和缺点,通常也可相互替代。但在不同的跨国公司自身要素和外界各类经济要素的影响下,对跨国直接投资的选择会出现明显的倾斜,相互替代的程度也会明显降低。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当前,跨国并购方式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保持有利竞争地位,而更乐于采用的一种跨国直接投资方式。这种趋势还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国别领域内的进一步拓展、全球投资自由化进程进一步深化和投资政策、法律的国际协调进一步加强等因素得到强化。
3、跨国并购作为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需要理论界在并购理论和跨国直接投资理论基础上再向前迈出一步,对跨国公司为何在跨国直接投资中更乐于选择跨国并购方式予以理论上的回答。跨国并购要素组合分析方法就是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跨国并购的要素可以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作不同的分类,如宏观要素和微观要素、经济要素和法律要素、理论要素和产业要素、国内要素和国际要素、并购方要素和被并购方要素、决策要素和选择要素等。鉴于本书的目的是对跨国公司为何在跨国直接投资中更乐于选择跨国并购方式予以理论上的回答,故笔者更多地是从影响跨国公司在跨国直接投资两种方式(跨国并购和跨国创建)中进行选择和决策的要素方面进行组合分析。由此,跨国并购要素组合分析主要包括需要层次论、外部刺激论、动机强化论、选择偏好论、制度安排论和相关要素影响论等。
(1)、跨国并购要素组合分析中的需要层次论分别验证了跨国直接投资理论中优势论说(通常是基于最高的需要层次而形成跨国并购的动因)、反应论说(通常是基于中间的需要层次而形成跨国并购的动因)和发展中国家跨国直接投资理论(通常是基于中间或最低层次需要而形成跨国并购的动因)在一定范围、一定阶段的适用性,同时也揭示了这些理论的片面性,即在非特定范围和阶段中的不适用性。
(2)、跨国并购要素组合分析中的外部刺激论运用世界经济原理,描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以及这种进程和跨国并购现象的相互作用过程,证明了跨国公司对外并购的内在需要是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是有利于世界资源优化配置的。
(3)、跨国并购要素组合分析中的动机强化论从并购和创建两种选择方案的外部决策因素的角度,论述了在当代世界背景下有利并购选择的因素越来越多且影响力越来越大,以致于选择的平衡被打破,两者的可替代性不断地被弱化。从而对跨国直接投资诸理论没有回答的问题--为什么在跨国直接投资中越来越多地选择跨国并购方式--作了回答和解释。
(4)、跨国并购要素组合分析中的选择偏好论在动机强化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市场寻求型具体动机、出口导向型具体动机、资源寻求型具体动机、技术寻求型具体动机、效益寻求型具体动机等扩张动机不适宜选择创建方式而更适宜于通过并购的方式来满足动机的需求并实现既定的目标。显而易见,动机强化论和选择偏好论证明了在当代世界背景下,跨国公司在确定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下,选择并购方式是最优选择,而选择创建方式则是一种在遇到外部障碍时的次优选择。
(5)、跨国并购要素组合分析中的制度安排论重点阐明了东道国公司制度、产权交易制度、证券管理制度和法律制度等对跨国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最终的决定性作用,进而也回答了为什么跨国并购在发达国家之间已居绝对主导地位,而对发展中国家所进行的跨国并购比例很小等问题。
(6)、跨国并购要素组合分析中的相关因素影响论则对跨国投资方式选择的最后结构具有相关影响,但并不起决定作用的一些因素作了论述。例如,欧美之间的跨国并购为什么如火如荼?而欧美与日本之间的跨国并购却相形见拙?西班牙为什么偏好于在南美地区实行跨国并购?这些问题光用制度安排论来解释是很难自园其说的,但结合社会结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企业理念等相关因素进行解释,就很容易引刃而解。
跨国并购要素组合分析中的各个部分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跨国并购的动因,但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组合起来,才能较为完整地解释跨国并购的动因,并避免分析的片面性。同时,跨国并购要素组合分析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容纳性很强,一些主要的跨国直接投资的理论流派程度不同地在该分析方法中得到体现,并从某一个角度的论述来支持该分析方法的完整性。

二、验证了跨国并购对世界经济和国别经济的正面效应。这是本书在实证分析方面的主要探索。
1、跨国并购对世界经济的正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1)、跨国并购在世界范围内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在从本国经济条件上形成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产品的交换是基本的和首要的形式。要素的国际流动是比商品的国际流动更高级的形式,它可以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更优化的资源配置,这就是跨国并购的经济意义。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企业必须在世界范围内安排生产和销售活动,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在更大的范围流动,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被迫加入到竞争行列,使世界资源能更有效地利用,生产成本下降,服务得到改善,新技术更快地在全球范围内应用和传递,最终收益的是全球的消费者。
(2)跨国并购对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技术进步的效应也是非常明显的。据经济学家估算,科技进步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20世纪初为5-10%,70年代超过50%,目前已高达70%;20世纪后半期,产品中科技含量每隔10年增长10倍。而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是各类优秀人才的集聚和R&D费用的保证。在跨国并购中,尤其是在大型或超大型的跨国并购中,较好地找到了这两个问题的结合点,并购性的联合,既有效地利用了被并购企业的技术人才,又由于规模的扩大,使高昂的R&D费用被分解分散,降低了因竞争激烈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而导致的投资风险。跨国并购所产生的这一效应,是创建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3)、通过跨国并购方式向缺乏这些要素的市场溢出所有权优势,有利于跨国公司通过所有权优势的扩张利用获得收益,同时有利于提高东道国该产业的生产力,因而对世界经济是有利的。
(4)、通过跨国并购,提供外国管理人员和管理技能会给东道国带来重要的利益。首先,这些都是东道国缺少的要素。企业家经营能力和熟练管理人员的进入,将改善当地经济的管理水平。受过训练并在跨国企业担任管理财务和技术职位的当地人,将有助于促进当地企业家经营能力的提高,同样,跨国并购对当地的供应者和竞争对手,还可能起有利的示范作用。
2、对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并购接受国--美国的统计分析表明:跨国并购和外国竞争对美国带来的正面效应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为:
(1)、跨国并购对美国的就业效应。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研究报告,到1995年底,外国在美国的全部非银行机构雇佣人数增加到493万。在这些就业人数中,90%以上是通过跨国公司对美国企业的并购而提供的。可以认为,如果没有跨国公司并购美国公司,会有许多工人,特别是蓝领工人失去工作。。
(2)、跨国并购对美国的输血效应。从80年代开始,美国国内储蓄率一直偏低,但在此期间美国国内投资率却没有下降。研究表明,其主要原因是以跨国并购为主体的外资流入,弥补了美国国内储蓄与投资间每年约1000亿美元的缺口。可以认为,如果没有以跨国并购为主体的外国投资的大量涌入,就不可能有80年代美国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
(3)、跨国并购对美国的溢出效应。外国公司对美国公司的跨国并购也对美国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进步作出了贡献。美国商务部发表的一些统计资料表明,整个80年代期间,有关技术转移方面的情况,始终呈现这样一种模式:技术输入多于技术输出。从90年代最初几年的情况看,这种模式仍然没有改变。美国经济专家分析说,商务部在技术转移方面的数据所揭示的结果是符合逻辑的,因为这些机构的外国母公司通常在技术上尽力支持这些机构,以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在美国市场上参与竞争,而这些母公司往往拥有一定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这一结论也符合一般的外国直接投资理论,即包括技术优势在内的垄断优势导致跨国直接投资。
(4)、跨国并购对美国的竞争效应。在跨国并购的竞争压力下,美国公司被迫重新制定公司战略。例如,目前美国化学公司一般都将10%的销售收入用于研究和开发,许多技术项目的投入超过1亿美元,有的甚至高达数10亿美元。
3、有关跨国并购与国内并购的实证比较分析表明,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股东在跨国并购中获得了更多的利益。对美国《合并观察》杂志1970-1990年各期中的有关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后发现,在外国公司并购美国公司的平均购价及溢价水平分别与同期发生在美国的所有并购实践的平均溢价水平进行比较方面,除了 1985年以外,每年外国并购者都支付了比所有并购活动平均价值更高的平均价格。由于人们预期并购后目标公司的经营效率会提高,恢复了公众对目标公司的信心,提高了目标公司的市场价值。而人们的这种预期又取决于外国并购者的所有权优势,即所有权优势越显著,其并购后的协同效应、资源优化效应就越明显,人们对并购后目标公司的经营业绩就越看好。
4、有关跨国并购综合效应的实证分析也肯定了跨国并购的正面效应。美国哈佛大学理查德.凯夫斯教授和加拿大经济委员会官员约翰.鲍德温联合撰写了一篇《跨国公司在加拿大的并购活动》的文章 。该文论述了跨国公司在加拿大的并购活动及其与国内并购的不同,并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探讨跨国并购与国内并购的不同效应。他们收集了1970年至1979 年间跨国并购与加拿大制造业内部并购的资料并作了实证分析比较,总的来说,跨国并购对世界范围和并购当事国经济的正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实证分析证实了跨国并购在资源配置、有效竞争、社会经济福利、股东财富等方面的正面效应。跨国并购审查制度比较完善的一些国家允许绝大多数外国公司并购本国公司的现象,也充分说明,跨国并购对其国内经济具有积极的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跨国并购的效应在市场结构不同的国家,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市场结构相似的国家间的跨国并购,其正面效应的程度就相应高一些,而市场结构不同的国家间的跨国并购,就可能出现效应的不同走向。
当然,跨国并购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可忽视的。通过跨国并购追求垄断、获取垄断利润是跨国公司的天性。垄断会带来社会资源的浪费,社会福利的损失和社会效率的降低。但是这种负面效应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预。市场的自我调节、政府的干预、国际组织的协调以及这三种力量的有机结合,在跨国公司通过跨国并购追求垄断地位的道路上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首先,同资本的流动呈相同方向,跨国公司的整体要素也总是向利润高的地区或部门流动,一旦有跨国公司通过跨国并购在某一东道国或某一产业内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的利润,那么,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就会有其他的跨国公司去追求这种超额利润,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竞争局面。所以,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至少具有一部分遏制垄断、促进竞争的调节功能。其次,政府为了保证本国的国家利益和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趋利避害,会对跨国并购所可能导致的垄断倾向进行干预,以引导跨国并购的正面效应,控制跨国并购的负面效应。再次,鉴于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其所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正越来越受到国际规则的制约。

上一篇:男人装杂志手机下载

下一篇:本科古代文学论文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