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聊城日报总编辑免职

发布时间:2023-12-12 00:20

聊城日报总编辑免职

1.黄 帝
传说中为华夏始祖,中国文明基础的奠基者。
2.炎帝
传说中姜姓部落首领,号烈山氏(一作厉山氏),也有人说炎帝即传说中的神农氏。
3.伯夷
商末孤竹国(今河北卢龙西)君长子,名允。孤竹君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不受,兄弟相偕去周,投奔西伯(即周文王)。西伯死后,武王东进伐纣,他和叔齐叩马而谏,以为父丧而用兵,是不孝不仁。武王灭商后,他们逃到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南),不食周粟,饥饿而死。
4.扁鹊
真名秦越人,战国时医学家,战国初年齐国渤海郡莫州(今河北任丘)人,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承前启后,大有成就的著名医学家。扁鹊曾学医于长桑君,不仅精于内科,而且精通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等。相传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扁鹊每到一地,都注意了解当地的习俗和多发病、常见病情况,为百姓解除病痛。他到邯郸时,曾为许多妇女治病。到周国都城雒阳(今洛阳)时,就为老年人治病,到秦国咸阳,又为小儿治病。晚年时,在秦国为秦武王治病,受太医令李醯忌妒,被李派人杀害。两千多年来,扁鹊一直受到人们的怀念和敬仰。
5.乐毅
战国时燕国将领,中山国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魏名将乐羊之后,擅长于用兵之术。燕昭王下诏求贤时,他由魏国出使燕国,被留任为亚卿。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联合攻打齐国,他受任为上将军,率兵伐齐,大胜于济西,后带燕军长驱直入,攻占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接连攻破齐城七十余座。燕昭王死,惠王新立,误信齐人田单反间计,派骑劫代替他统率军队。乐毅被迫出奔赵国,受封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号望诸君,最后老死于赵国。
6.毛遂
战国时赵国人,平原君门下食客(古代寄食于豪门贵家并为之服务的门客)。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被围告急时,赵国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救。平原君在门客中挑选随行人员,要求文武齐备。他自我推荐,愿意随同前往。谈判中,楚王十分犹豫,议事不决。他拔剑上阶,慷慨陈词,直说利害,缍说服楚王同意合纵,出兵救赵。
7.廉颇
战国时赵过将领,惠文王时,率军大破齐兵,拜为上卿。后又多次带兵打败齐、魏等国的军队,以勇敢善战闻名于诸侯。公元前260年,秦、赵为争夺上党,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北)大战,他统率大军,筑壁坚守,相持三年,秦军不能取胜。后赵王中秦反间计,改用赵括为将。赵括只知纸上谈兵,招致惨败,赵军四十万人被俘,遭活埋。公元前251年,廉颇又率军大破燕兵,任相国,受封为信平君。赵悼襄王时,他年事已高,抑郁不得志,愤而奔投魏国,居大梁(今河南开封),后来又离魏赴楚,老死于楚国寿春(今安徽寿县)。
8.蔺相如
战国时赵国大臣。原为宦者令舍人。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书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当廷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譬归赵。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孝成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相传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9.公孙龙
战国时哲学家,名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字子秉,赵国人。燕赵交战时,他说服燕昭王、赵惠宣王停止战争。他曾是平原君的门客,反对各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在思维逻辑上,提出“别同异”命题,着眼于“别”而不在“合”。他从严格区别事物的共性和个性出发,把“同”与“异”的矛盾绝对化,认为思维中的一切“属性”可以脱离“本质”而存在。他提出的著名命题一是“离坚白”,他说眼睛看不到石之坚,只能看到石之白,因此“无坚”;手摸不着石之白,只能触及石之坚,因此“无白”,公孙龙认为,石头的“坚”和“白”两种属性是可以分离、各自独立存在的。二是“白马非马”,认为白是色,马是形,色、形分离,“白马”和“马”是不同的概念(名),因此“白马非马”。公孙龙对古代逻辑思维的发展有一定贡献,但由于过分夸大差异性而没有看到概念反映事物的同一性,不免陷入形而上学的诡辩。著有《公孙龙子》十四篇,现存六篇。
10.燕太子丹
战国末期燕王喜的太子。秦国灭韩前夕,他被送到秦国当人质,因为受到冷遇,逃回燕国。秦灭韩、赵之后,在公元前227年,他派荆轲借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地图以及交验樊于期(逃亡在燕的秦将)头颅之机,行刺秦王政。事败后,秦国急速发兵攻燕,占领蓟(今北京),他率部退保辽东,被燕王喜斩首,奉献秦国。
11.荆轲
战国末期卫人,先世为齐人,喜好读书击剑。卫人称之为“庆卿”,后游历到燕国,被当地称为“荆卿”(或荆叔)。后来,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秦国灭赵后,直逼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派他入秦行刺。秦将樊于期因得罪秦王政,叛逃至燕。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樊于期之头及燕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荆轲便私见樊于期,将实情相告,樊于期立即自刎。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于期首级,前往秦国进献。秦王大喜,在咸阳宫隆重召见。献图时,图穷匕首见,刺秦王不中,被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高渐离送别荆轲时所吟唱的诗句。
12.刘备
蜀汉昭烈帝,三国时蜀汉政权的创立者。字玄德,涿郡涿(今河北涿县)人。公元221——223年在位。东汉远支皇族,即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少时孤贫,与其母贩鞋织席为生。不怎么喜欢读书,爱狗马、音乐,好衣着。喜好结交豪侠,与关羽、张飞结为生死之交。东汉末年,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在军阀混战中,先后投靠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经常寄人篱下。建安十二年,颍川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刘备在隆中(今湖北襄阳西)三顾茅庐,登门求教。使诸葛亮大为感动,同意辅佐他。刘备采纳了诸葛亮占据荆、益二州,联结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次年与孙权合军在赤壁(今湖北武昌赤矶山,一说是今蒲圻西北赤壁山)大败曹操,占领荆州,力量逐渐壮大,旋又夺取益州和汉中,自立为汉中王。公元221年正式称帝,国号汉,建都成都,年号章武,与魏、吴鼎足而立。在位期间,积极推行诸葛亮制定的国策,实行法治,整顿内政。后以替关羽报仇为名,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吴国,在犭虎 亭(今湖北宜都长江北岸)被吴将陆逊打败,退至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北),不久病死。
13.张飞
三国时蜀国将领,字翼德,涿郡(今河北涿县)人。少同刘备、关羽结交,誓共生死。东汉末年随刘备起兵,南征北战,十分骁勇,与关羽同称“万人敌”。曹操入荆州,刘备败退于长坂(今湖北当阳县东北),曹军紧追不放,他仅率十二骑奋勇拒后,曹军不敢贸然追击。刘备定江南,他被任命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后来随刘备夺取益州,拜右将军。接着又迁任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章武元年(221年)随刘备兴兵伐吴,临行时,因酒后殴打、责罚部将,被部将刺死。
14.赵云
三国时蜀国将领,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以勇敢善战著称。初从公孙瓒,后来归顺刘备,为主骑。公元208年,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坂,弃妻子南逃。赵云身抱刘备弱子刘禅,奋力救出甘夫人,当他身负重伤,冲出重围,见到刘备时,刘备把婴儿扔在地上,说:“为一孺子,险折我一员大将!”刘备念其功,封为牙门将军,不久,又从刘备夺取成都,平定益州,历任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封为博昌亭侯。建兴五年(227年),随诸葛亮驻汉中,第二年,随军取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寡不敌众,退回汉中,一年后病死,他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誉为“一身是胆”。
15.祖冲之
南朝宋齐间科学家,字文远,范阳道(今河北涞水)人。博学多才,尤其对天文、数学有相当高的造诣。他广泛搜集、阅读关于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文献。经常“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进行精确的测量和仔细的推算。通过艰苦的努力,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π)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他提出约率22/7和密率355/113,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将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汇集成一部著作,名为《缀术》,唐朝国学曾经将此书定为数学课本。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44个闰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而且还是一名杰出的机械专家,重新造出早已失传的指南车、千里船等巧妙机械多种。此外,他对音乐也有研究。著作有《释论语》、《释孝经》、《易义》、《老子义》、《庄子义》及小说《述异记》等,均早已遗失。
16.郦道元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市)和洛阳担任过御史中尉等中央官吏,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他认为,地理现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过历代的更迭,城邑的兴衰,河道的变迁和山川名称的更易,地理著作必须不断充实完善。他参阅了437种书籍,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本书共四十卷,记述了1,252条河流的发源地点、流经地区、支渠分布、古河道变迁等情况,同时还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资料,以及城廓、风俗、土产、人物等。《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他为官“执法清刻”、“素有严猛之称”,颇遭皇族、豪强忌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汝南王元悦乘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作关右大使。途中,萧宝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著作另有《本志》、《七聘》,均已失传。
17.窦建德
清河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人。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年轻时豪侠义气,曾为里长。611年,隋炀帝侵略高丽,被征选为二百人长。因支持同县人孙安祖起义,家属惨遭杀害。被迫带领被征的二百名士兵投高鸡泊起义首领高士达。任司兵、军司马。涿郡(今涿县)通守郭绚领兵万余人讨伐高士达,建德以七千精兵袭杀郭绚。616年高士达牺牲后,他继为领袖,自称将军。他能团结将士,与士兵同甘苦,深得农民拥戴,队伍壮大到十余万人。617年在乐寿(今河北献县)称长乐王。618年,隋右翊卫将军薛世雄领兵三万讨伐窦建德,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一战,全歼隋军,并乘胜攻下河北大部郡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称夏王,建都乐寿,改元五凤。619年,攻破聊城(今山东聊城),杀宇文化及。迁都洛州(今河北永年东南)。随即大量选用隋官僚,建立各项制度,又遣使到洛阳朝见隋越王杨侗,并与王世充结好。629年,李世民出击王世充,困逼洛阳。他帅众驰援,在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决战,兵溃受伤被俘。被杀于长安。
18.赵匡胤
即宋太祖,宋王朝创建者。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握兵权。公元960年,陈桥兵变,即帝位,国号宋。他先后平定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反抗,削夺了禁军将领和藩镇的兵权,加强了北方和西方各州的边防,并选派文臣带京官衔外出任职,执掌地方行政,另派使臣分掌地方财政,加强了中央集权。在朝廷,则设副相(参知政事),并以枢密使掌兵,三司使理财,分散宰相的权力。他在位期间,兴修水利,鼓励垦荒,整治运河,整顿税制,力图增加赋税收入,增强国力。他的政治措施,对于结束五代以来的长期混战割据局面,起了重大作用。但因重文轻武,偏于防内,对形成宋朝“积贫积弱”局面有所影响。
19.郭守敬
元代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幼从刘秉忠学习天文、地理。中统三年,张文谦荐其修水利,巧思绝人。元世祖忽必烈召见,郭守敬面陈水利六事。曾任都水监,兼提调通惠河漕运事,修治过许多河渠。他还参与编制〈〈授时历〉〉,此为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郭守敬强调天文观测的科学性和仪器的重要性,说:“历之本,在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并创造和改进了简仪、仰仪、高表、侯极表、景符、窥几等多种观测仪器,又在全国各地设立27个测景所(即观测站)进行规模巨大的大地测量工作,重新观测了二十八宿及其他恒星的位置,测定了黄赤交角,达到较高的精确度。其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成为当时著名的大发明家、科学家。其著作有〈〈推步〉〉、〈〈立成〉〉、〈〈历议拟稿〉〉等。
20.关汉卿
元代戏曲奠基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号已斋叟。约生于金末,卒于宋亡(1279年)之后。安国(今属河北)人,一说大都人。作家长期生活在被压迫人民中间,熟悉他们的生活,同情他们的遭遇,用戏曲来反映他们的痛苦不平,歌颂他们的聪明才智。他与当时著名戏曲家杨显之、费君祥、梁进之为挚友,与著名女艺人珠帘秀等交往密切。一生所作杂剧60余种,现存《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望江亭》等十三种。作曲中塑造了窦娥、赵盼儿、王瑞兰、谭记儿等多种妇女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流传至今而不朽。悲剧《窦娥冤》、喜剧《救风尘》互相映衬,显示了作家思想深度及伟大的艺术成就。《窦娥冤》在一百多年前已译成法文。作家不仅是中国的戏剧大师,而且也成为世界文化名人。另所作散曲,现存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
21.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 名况,字卿,赵国(今邯郸一带)人,著名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同《荀子》一书中, 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2.魏徵
魏徵(580-643) 字玄成,馆陶(今河北馆陶)人,一说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唐初政治家。少时丧父,家贫,但胸有大志,喜好读书,曾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李密的瓦岗军起义。后随李密归唐,又为窦建德俘获,任起居舍人。窦建德死后,他为唐高宗李渊太子李建成信重,任太子洗马。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位,喜他直率,擢为谏议大夫。他好犯颜直谏,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深为太宗器重,迁为尚书左丞。他曾对太宗说:君主“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还常劝太宗以隋朝灭亡为戒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贤受谏”,“薄赋敛轻租税”等。贞观三年(629年),任秘书监,参预朝政,贞观七年(633年),为侍中,能识大体,以常情处事。受诏监修梁、陈、齐、周、隋史,亲笔写了《隋书》序论和《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又总编《群书治要》,书成,进官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徵死后,唐太宗思念不忆,叹息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殁,朕亡一镜矣!”后来,他派人去魏家,得到一纸残书,上有“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这可以说是魏徵的最后一谏。魏徵的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23.纪昀
纪昀(1724-1805) 主要著作:《阅微草堂笔记》等,并纂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生平简介: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河北献县人。乾隆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达。以学识受乾隆赏识。曾获罪谪戍乌鲁木齐,后召还,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十余年。
24.曹雪芹
清代大文学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他的祖先原为汉人,后加入旗籍,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一说为河北丰润人。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雍正五年,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牵连下,其父被免职,产业被抄,曹家迁居北京,家道从此败落。曹雪芹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有名的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他主持刊印的,他自己也能写诗词戏曲。曹雪芹所以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卓越的艺术才能,与家庭的影响有密切关系。他以亲身生活经历感受,利用十年时间从事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石头记》(即《红楼梦》)的创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写下了光辉篇章。全书一百二十回。后四十回据传为高鹗所续。
25.赵三多
威县沙柳寨人。又名赵洛珠,字祝盛,人称赵老祝。义和团道领,世代务农。青年时曾以贩碗为业。早年学梅花拳(后称义和拳),为拳教师。1895年在河北、山东两省交界地区各村镇广设拳场,收徒达2000余人。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山东冠县梨园屯发生反对教会势力勾结政府,强拆玉皇庙改建教堂事件,他被邀率众声援。1896年4月,率徒众至梨园屯,比武“竞拳”三日,周围拳众闻讯前来参加者达3000余人,清军不敢动手拆庙。1898年10月,在南宫县蒋家庄集众3000人,祭旗起义,改名义和团,树立“助清灭洋”的旗帜,自称旗首,攻打当地红桃园等教堂武装据点。不久被山东清军王营围攻,作战失利,率众突围。1900年5月,在枣强县卷子镇率团民、饥民万余人再次起义。11月,被山东巡抚袁世凯包围于威县,起义失败,他率残部突围,辗转至广宗县。1901年参加景廷宾起义军。1902年七月,起义军失败后因叛徒出卖被捕,在南宫县狱中绝食而死
26.霍元甲
霍元甲,字俊卿。近代爱国武术家。世居静海小南河村(今属天津市郊)。家传迷踪艺武术,至霍元甲为第七代。其父霍恩第,以保镖为业。元甲武艺高强,在天津曾驱逐俄国大力士,在上海与西方大力士比试。后来与日本大力士较量,元甲胜,遂为日本浪人暗害,卒年41岁。生前曾创建精武体育会。霍元甲的墓地,最初在上海,与宋教仁墓毗邻。其后霍墓迁回静海县故乡。
27.成兆才
著名评剧作家和演员。河北滦县人。艺名东来顺,出身贫苦农家。自幼勤奋好学,喜爱戏剧,因生活所迫,曾经为地主当佣工。业余时间拜师学艺。成兆才是我国早期评剧演员之一。1901年开始作“彩扮莲花落”(即评剧)的专业演员,以演老生、老旦、丑等脚色而著称。成兆才创作、改编剧本有一百多种,许多剧目如《杨三姐告状》等至今流传,影响较大,对评剧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部分剧目已编为《成兆才评剧剧本选》。
28.盖叫天
原名张英杰,号燕南。河北高阳人。京剧表演艺术家。8岁开始学艺,先演武生,以后改学老生,倒嗓后又演武生。14岁用“盖叫天”艺名在江南一带演出。盖叫天为人刚直不屈,他多次拒绝充当内廷供奉,从不为反动军阀的堂会演出。解放后,于1950年出席了第一次全国戏曲工作会议,并荣获中央文化部授予的“表演艺术家”称号。1956年中央文化部和中国剧协为了表彰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上海举行“盖叫天先生舞台生涯六十年纪念会”并且授予荣誉奖状。历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剧协主席等职。盖叫天以演短打武生为主,他特别讲究人物的造型美,主张以外形动作表现人物的神情气质,以“武戏文唱”的杰出艺术,驰名我国,有“江南第一武生”的称号。代表剧目有武松戏《打虎》、《十字坡》等。人称“江南活武松”。由他主演拍摄的戏曲影片有《盖叫天舞台艺术》、《武松》,出版的艺术记录有《粉墨春秋》。
29.何作霖
著名地质学家,矿物岩石学家,特级研究员,教授。字雨民,河北蠡县人。曾先后在河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任教,在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当研究员。解放后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特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青岛市人民代表、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何作霖是我国最早的光性矿物学家。最早将西方的光性矿物研究方法与技术介绍和应用到我国。最先应用X光进行岩组工作。在X射线结晶学、稀有元素矿物学、晶体光学和岩石学等各方面造诣极深。主要著作有《赤平极射投影在地质科学上的应用》、《光性矿物学》、《弗代旋转台使用说明》、《结晶体构造学》以及《薄片内透明矿物鉴定指南》等。
30.郭小川
现代诗人。河北丰宁县人。1937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延安马列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这一时期写过许多诗歌,收入《平原老人》等集子里。1948年春,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先后在天津日报社、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部、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单位从事党的宣传工作和文艺工作。解放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秘书长及《诗刊》编委等职。在新闻、宣传、文艺部门作领导工作。先后出版《致青年公民》、《月下集》、《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等十一本诗集。郭小川的诗歌创作,富于革命激情,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强烈的时代精神。他的诗歌吸收了民歌、古典诗歌的优点,具有豪放、清新的风格。
31.最近出了个郭志坚,CCTV新闻连播主持人!河北张家口的

中国古代著名人物生平简介以及名言~!要用于高考作文的~!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候。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新法,希望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苏轼虽主张改革,反对因循守旧,抑制豪强,但也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理论,苏轼认为"欲速则不达",建议神宗特殊政策皇帝不要"求治太速,进人太税,进言太广"。由于这些意见和建议遭到变法派的

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有着爱国的赤子之心。他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 当时正值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年代。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他于襁褓中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即立志杀胡(金兵)救国。
封建家庭虽带给陆游良好的文化薰陶,尤其是爱国教育,但也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表妹唐婉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其母却不喜欢唐氏,硬逼他们夫妻离散,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亦另娶王氏为妻。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绍兴二十五年31岁游经沈园时,偶见唐琬夫妇,陆游在沈园墙上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屡次赋诗怀念,直至75岁时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唐氏读了陆游的钗头凤后悲痛欲绝,和了一首钗头凤,不久便去世了。
陆游“年十二能诗文”,学剑,并钻研兵书。29岁赴临安省试,名列第一。次年参加礼部考试,因名次居于主和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不忘国耻“喜论恢复”,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为秦桧所黜。桧死,绍兴二十八年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绍兴三十年,召除敕令所删定官。孝宗继位,赐进士出身。后因力劝张浚北伐,发生部下将领不合的情况,再加上主和派阻饶,朝廷立即动摇,而陆游亦被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例说张浚用兵”之罪名而遭免职。六年,起通判夔州。
乾道八年(1172年)主战将领王炎聘陆游至幕中襄理军务,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军旅生活使他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说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虽然陆游满怀报国赤诚,但因朝廷腐败,只求苟安无意进取,他复国的壮志一直无法得到伸展的机会。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邀陆游入幕僚,为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致引起同僚讥讽;又因复国抱负和个人功名长久无法得到伸展的空间,故常有较放纵轻佻的行为,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自我嘲解。淳熙五年,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盐。淳熙六年,改提举江南西路[7]。淳熙十三年,知严州[8]。淳熙十五年,担任军器少监。
之后历经多次升降官职,在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之后的二十余年,长期蛰伏在山阴老家农村,家居时“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因为养生有术,嗜食薏米和木耳,到了晚年,依然耳聪目明。期间虽仍有向朝廷提出抗敌作战的主张,但始终遭受非议。最后于在嘉定二年(120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阴历日期,阳历为公元1210年1月26日)抱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恨与世长辞,享年86岁[1]。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陆游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存词130余首。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广为传诵。
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长期的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气吞残虏”。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高宗即位,赐进士出身。
他的诗歌艺术创作,继承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等人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卓越诗人 。他的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陆游书名为诗名所掩,陆游亦工书翰,精行草和楷书。他自称"草书学张颠(张旭),行书学杨风(凝式)。"他的书法简札,信手拈来,飘逸潇洒,秀润挺拔,晚年笔力遒健奔放。朱熹称其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致高远。遗留书作不多,书论有《论学二王书》。传世之作有《苦寒帖》、《怀成都诗帖》等。
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他的学生称赞他说:“论诗何止高南渡,草檄相看了北征”;一个宋代遗老表扬他说:“前辈评宋渡南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实同”。正是杜甫缺少的境界,所以说陆游“与拜鹃心事实同”还不算很确切,还没有认识他别开生面的地方。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
[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然而,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以至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陆游和唐婉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
真相:根据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婉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婉忍痛分离。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
尽管这时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婉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他想到,过去唐婉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
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不料这时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看到唐婉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婉送来的这杯苦酒。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陆游在这首词里抒发的是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内疚和对唐婉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便怅然而去。陆游走后,唐婉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将这首《钗头凤》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来。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唐婉不久便郁闷愁怨而死。
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他六十三岁,“偶复来菊缝枕囊,凄然有感”,又写了两首情词哀怨的诗:
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又写诗感怀:
枫叶初丹桷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诗人七十五岁时,住在沈园的附近,这年唐琬逝去四十年,“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重游故园,挥笔和泪作《沈园》诗:(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烟雨沈园中,恍恍惚惚间,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诗人,正缓步踱过伤心桥,踯躅在满地落叶中。已无蝉声,也无画角,只有一个默然凝望断墙柳絮的老人。
诗人八十一岁,又作梦游沈氏园亭诗,写下了: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这两首诗以梅花作为主要意象关联到一起,既表示自己的情操“零落成泥碾作尘,犹有香如故”,老而弥坚,至死不变,也寓示唐琬高洁的品行,坚韧的节操,更表现出两人的爱情,尽管经历了尘世风霜,天荒地老,但不变依旧。
诗人八十四岁,离逝世只一年,再次重游沈园,怀念唐婉,此情至死难忘。
《春游》诗云:沈家园里花如锦, 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是美人终作土, 不堪幽梦太匆匆。
自知不久于人世,仍然念念不忘当日眷侣,这一梦长达五十年——半个世纪,虽然仍自感匆匆,却赢得了天长地久,这正是诗人高尚的情操与崇高的精神境界。
从那首脍炙人口的《钗头凤》词、传说中唐琬的唱和开始,加上他几十年后陆续以沈园为题悼念唐琬的几首诗,陆游用自己的一生写下了一段流芳百世、凄婉感人的爱情悲剧。
陆游临终前一年,再游沈园,写下最后一首思念唐婉的诗:《春游》: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反对,苏轼被迫外调,先通判杭州,以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在他为官之处,注意了解民情,关心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所到之处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和热爱。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作品留存至今约四千余篇。他的重大贡献在于和欧阳修一起建 树了一种稳定成熟的散文风格,世称"欧苏"。他的诗清新自然,逢源自始,似信手拈来,亦庄亦谐,大巧若拙,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化,是宋诗走向成熟的标志。其代表作品:<<饮湖上初晴后雨>>,<<海棠>>,<<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赠刘景文>>,<<春夜>>,<<荔枝叹>>等。苏轼的词对题材,意境,风格,语言,技巧都进行了大胆开拓与创新,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词派,开了一代豪放词风。其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苏轼是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苏轼是宋代著名画家,"湖州墨竹派"创史人之一,苏轼善画枯木丝竹,兼擅人物花鸟,尤善画佛。他画的墨竹,运笔清拔,英风劲色,使人应接不暇,枯槎寿木,丝竹断山,放笔直取如入风烟无人之境。
苏轼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 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苏轼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件中。

谈迁(1594~1658)。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居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今海宁马桥)。远祖即生活在这种国破之时,自己也是生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你,马桥人。明诸生。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改名“迁”,寄托了对历史、对自己的一种境遇,当然也有可能是追寻大历史家司马迁的意思。当代就有一个外国研究中国历史的人取汉名叫“史景迁”。(耶鲁大学历史学家乔纳珊·D·斯本瑟).自幼刻苦好学,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维持生活。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来维护生活。用我现在的话说,是真正献身学术的人,自学成才,然后私人写史。不计报酬,不慕虚名,贫寒一生,活的很有骨气、很有节气、很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史家。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志编撰翔实可信的明史。从天启元年(1621)27岁开始,历时20余年,"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始完成这部编年体明史,全书500万言,取名《国榷》。清顺治四年(1647)手稿被窃,时已53岁,他发愤重写,经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顺治十年携稿北上,在北京走访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门客,搜集明朝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阳(今临汾)祭奠先师张慎言,病逝于客地。谈迁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剧场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著作另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

《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书中对满清颇多贬责,当时无法流传。直至建国后,里人张宗祥着手整理校订,编为108卷,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年中,他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万字的巨著《国榷》。。岂料两年后,清顺治四年(1647)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顺治十年(1653年),60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

之痛。,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这个小偷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可恶的小偷!小偷无非时盗些银钱衣物,然而这个贫寒的家没有给小偷惊喜,于是他顺手拿走了谈迁的书稿,算是泄愤吧。这是一个“史家”二十六年的呕心沥血啊,这个小偷,改杀!如果我有历史的审判权,我就去捉了这个小偷,让他偿还谈迁的“心血”,这是无价的心血啊!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谈迁在书稿被盗后的痛苦,一个贫寒一生,终其所能才完成书稿的53岁的老文人,这个打击无疑是天大的!谈迁发出这样的感叹:噫,吾力殚矣!文人的坚韧这个时候起了作用,谈迁迅速从沉沦终走出,说道:吾手尚在,宁已乎!
命运对这个老人,何其不公也!呜呼!
这个小偷的“盗品”还不如纵横江湖的大盗,那个小偷是卑劣的!何其卑劣的小偷啊!顺治十四年,谈迁逝世前不久,他应同乡友人沈仲嘉之邀,和友人钱大球去山西平阳,路过山东聊城一带,碰见两个强盗持刀打劫。谈迁镇定自若说道:“我们都是读书人,箱子里都是破书,那里来的钱财?”强盗见状抱拳说“惊动”而去。

可见,这两个强盗比起那个卑劣的小偷,可爱多了!
二,谈迁的节操,作文和拒文:
谈迁一直是考给别人抄写谋生的,这是很艰苦的。尽管艰苦,他也从不为钱财和骨气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崇祯十五年冬,有商船从日本走私人参,价值十万金。在海宁登陆,前往嘉兴。邑令刘宪模抓了私贩,但不上报,企图侵吞这批人参,肯托谈迁写信给浙江巡抚,买通关节。谈迁认为此时重大,隐瞒不住,拒绝写信,后果然事情败露,刘宪模被罢官。
顺治十二年,谈迁在北京。自己的同乡,新科的进士杨雍建托谈迁的老友沈仲嘉,转求谈迁代拟两份信稿。谈迁很不情愿的答应了。后来杨雍建又派人来找他,谈迁一口拒绝了。在日记中写道:我年纪老了,不受年轻人的侮辱。姓杨的虽然是海宁同乡,却让我干着干哪。无非是仗着自己的进士头衔,你做你的高官,我当我的穷书生,我们毫不相干。(大意如此)
但是他却肯为一些人写东西,不计报酬。史可法在扬州督师的时候,那篇《史相国誓师文》就出自谈迁之手。此外,还为史可法拟过一篇《乞援文》。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有哪些优秀的新闻作者

北京市

叶用才 北京日报社摄影部主任

石秀冬(女)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制作中心编辑

马国颖(女) 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要闻部副科长

邵延枫 北京青年报社文化版组副主任

天津市

宋子明 天津日报社摄影部记者

王 栋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李秀英(女) 天津电视台新闻部副主任

张虹红(女) 今晚报社重要新闻部主任助理

河北省

王 宁 河北日报社新闻出版中心编委

赵晓蔚(女) 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评论部首席主持

乔喜瑞 河北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

李 芳(女) 河北工人报社工会权益部主任

山西省

席殿晋 山西日报社理论评论部主任

尹长虹 山西晚报社副总编辑

孙海军 山西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编辑部主任

宋沈平(女) 黄河电视台国内台《黄河全记录》栏目制片人

内蒙古自治区

张泊寒 北方新报社首席记者

张 萍(女) 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副主任

宋国英 内蒙古电视台节目制作中心副主任

布仁图(蒙古族) 锡林郭勒日报社主编

辽宁省

张小龙 辽宁日报社评论部主任

关 金(满族) 沈阳人民广播电台都市广播总监

王 瑄 辽宁电视台对外新闻部主任

赵振江 大连晚报社采编中心编委、主任

吉林省

李文彪 吉林日报社编务中心主任

赵宝玲(女,满族)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总监

王艳春 长春日报社副总编辑

李 荣(朝鲜族) 延边日报社社长、总编辑

黑龙江省

王敏学 黑龙江日报社新闻评论中心副主任

任季玮(女)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率编辑

何 璇(女) 黑龙江电视台总编室主任助理

左晓东 哈尔滨广播电视局交通广播频率总监

上海市

郭泉真 解放日报社机动记者部副主任

简光洲 东方早报社中国新闻部首席记者

任 荃(女) 文汇报社科技部首席记者

王 勇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电视新闻中心采访一部记者

江苏省

汪晓霞(女) 新华日报社城市生活部记者

王卫刚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广播传媒中心新闻广播事业部主任助理

史 燕(女) 常州日报社社会新闻部主任

浙江省

李 杲 钱江晚报社社委会委员、总编辑

陈立波 浙江广电集团电视民生休闲频道总监

陈庆港 杭州日报社专刊中心首席摄影记者

田 勇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中国宁波网总编辑

安徽省

陆列嘉 安徽日报社经济新闻中心首席记者

李揽月(女,回族)安徽日报社政治新闻中心记者

纪 斌 安徽人民广播电台蚌埠记者站站长

钱文武 安徽电视台经济中心制片人

福建省

庄 研 福建日报社要闻编辑部副主任

唐征宇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广播都市生活频率科长

杨国昕 泉州晚报社社长

陈育进 闽北日报社总编辑

江西省

桂 榕 江西日报社经济部新闻总监

龙和南 江西日报社大江网总编辑

温艳霞(女)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民生频率台长助理、总监

曾 佳(女) 江西电视台新闻部记者

山东省

陈中华 大众日报社特派记者组记者

初化臣 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总监

辛 梅(女) 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高文举 聊城日报社总编辑

河南省

平 萍(女) 河南日报社政文新闻采访部副主任

卢慎勇 河南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部副主任

高安宁 安阳日报社副主任

刘 红(女) 开封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播音员

中央新闻单位

龚永泉 人民日报社江苏分社社长

官建文 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人民网)副主任

贾立政 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总编辑

汪大昭 人民日报社体育部记者

钟 嘉(女) 人民日报社海外版编辑

吴 兢(女) 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编

杨 涌 人民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陈 雁(女) 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清样室副主任

王 丽(女) 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

孙承斌 新华社国内部政文采访室主任

陈万军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海军支社社长

李 岳 新华社摄影部体育采编室主任

顾钱江 新华社对外部国内新闻采编室副主任

罗骁兵 新华社新疆分社记者

李卫星 解放军报社理论宣传部副主任

季桂林 解放军报社互联网络宣传部网络部主任

谭道博 解放军报社军事工作宣传部编辑

付小悦(女) 光明日报社文艺部编辑

叶 辉 光明日报社浙江记者站站长

张玉玲(女) 光明日报社经济部记者

王 瑟 光明日报社新疆记者站站长

陈建辉(女) 经济日报社政科文新闻部副主任

李 力(女) 经济日报社产经新闻部副主任

武 力 经济日报社总编室常务副主任

钟华林(土家族) 经济日报社四川记者站站长

王 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记者

德庆白珍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西藏记者站记者

(女,藏族)

梁永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宣传中心采访部主任

任 捷(女)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副主任

罗 京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播音员

毛财旺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军事节目部制片人

任永蔚(女)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制片人

张泉灵(女)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记者、主持人

李武军 中央电视台体育新闻部记者

王茫茫(女) 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英语频道记者

庄元元(女)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制片人

江爱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中心国际报道部副主任

夏勇敏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西亚非中心土耳其语广播部主任

苑听雷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俄东中心俄语广播部副主任

张雯雯(女)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二亚中心副主任

黄向阳 中国日报社发稿部副主任

邢志刚 中国日报社新闻中心副主任

刘百家 中国日报社北京新闻编辑部主编

陈 磊(女) 科技日报社新闻中心记者

孙明河 科技日报社山东记者站站长

杨祝夫 工人日报社编委、中工网常务副总编辑

刘文宁(女) 工人日报社新闻评论部主任

冯雪梅(女) 中国青年报社评论部主任

曹 竞(女) 中国青年报社体育新闻部主任

王长路 中国妇女报社总编室记者

韩晓红(女) 中国妇女报社山西记者站站长

周 铮(女) 农民日报社科教部主任

沈建华 农民日报社江苏记者站站长

张金茹 中国纪检监察报社要闻部编委、部主任

史文杰 中国纪检监察报社记者部主任

邓新建 法制日报社广东记者站站长

张大强 法制日报社编委

李德华 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社长

秦 朗 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

刘小渡(女) 第二炮兵火箭兵报社政工处记者

侯保和 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报社编辑

陈建平 南京军区政治部人民前线报社处长

李通斌(苗族) 成都军区政治部战旗报编辑三室主任

魏文利(女)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编辑部主任

何立新 武警新疆总队政治部新闻电视工作站站长

姜书范 中国铁道建筑报社记者

吴峥岚(女)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国少年报编辑部主编

赵屾 中国航天报社编辑部总编助理、部主任

殷敖佗 中国建设报社住房编辑部主任

李洪明 中国电力报社江西记者站副站长

李 仑 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煤炭报社山西记者站站长

张民生 边防警察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陈金国 中国石油报社经济部主任

(马铁护 广西电视台新闻)

湖北省

胡祥修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黄冈记者站站长

梁 延(女) 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综合广播新闻采访部主任

喻 敏 武汉晚报社扶助行动工作室主任

李海昌 荆州电视台台长

湖南省

文热心 湖南日报社编辑部编委

朱皓峰 湖南经济电视台都市节目中心主任

张冬萍(女) 潇湘晨报社经济新闻中心首席财经记者

廖 岚(女) 岳阳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

广东省

郎国华 南方日报社要闻编辑中心副主任

郜国欣 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主任助理

林 丹(女) 羊城晚报社珠海记者站站长

陈 洁(女)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新闻频率执行监制

海南省

谭丽琳(女,回族)海南日报社政文部首席记者

赵宇瑛(女) 海南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主持人

彭 桐 海口晚报社经济部记者

华 斌 琼海市广播电视台台长

广西壮族自治区

周仕兴 广西日报社科教部记者

江柳明(女) 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教育生活广播心子工作室制片人

马铁护 广西电视台新闻中心时政报道科科长

王 庆 广西新闻网总编辑

重庆市

曾晓云 重庆日报社编辑出版中心常务副主任

穆黎一 重庆广电集团(总台)电视新闻中心采编部记者

邵 华(女) 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广播新闻频率采访部副主任

周 立(女) 重庆晚报社记者

四川省

青兴海 华西都市报社地方新闻部记者

雷小雪(女) 四川电视台第四频道主播

范潇涵(女) 成都电视台都市生活频道总制片人

李 涛 绵阳日报社社长、总编辑

贵州省

孙雁鹰(女) 贵州都市报社总编辑

魏和平 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安顺记者站站长

孙凤岐 贵阳日报社社长

王先宁 黔南电视台台长

云南省

陈敏锐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网网络中心副总监

牛 燕(女) 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办公室主任

孔维华 云南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

戴振华 春城晚报社州市新闻中心西双版纳记者站站长

西藏自治区

索 朗(藏族) 西藏日报社藏文编辑部编译

边巴次仁(藏族) 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藏语新闻综合频率总监

次仁多吉(藏族) 西藏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

刘 斌 拉萨晚报社总编辑

陕西省

李佑民 陕西日报社农业新闻部记者

刘晓兵(女)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总监

邱 陆 陕西电视台新闻中心采访部副主任

胡国庆 华商报社新闻摄影部首席记者

陈若星(女) 文化艺术报社总编辑

甘肃省

蹇勇德 甘肃日报社出版部主任

左玉丽(女) 甘肃日报社时政部副主任

刘永兰(女) 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集团)新闻综合广播总监

周尚业 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电视新闻中心副主任

青海省

韩国宁 青海日报社出版部总编辑助理、部主任

张 玲(女,藏族)青海电视台新闻中心编辑部主任

邢玉春 西宁晚报社政文部摄影记者

施建华(女) 黄南州报社编辑部副主任

宁夏回族自治区

高 鹏(女) 宁夏日报社时政新闻部主任

胡 毅 宁夏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主任

于小龙 银川晚报社社长、总编辑

张心译(女,满族)银川市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总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买买提·艾力 新疆日报社维文编报部编译

(维吾尔族)

阿米娜·热合曼 新疆电视台新闻中心哈编部副主任

(女,哈萨克族)

杜宗阳 新疆经济报社第一编辑部总编辑助理、部主任

阎旭光 喀什日报社总编辑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吴国平 兵团日报社专刊编辑部主任

蒋 革 准噶尔时报社社长、总编辑

曾 治 兵团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

上一篇:cssci十大期刊

下一篇:哈尔滨学院学报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