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南方周末报编辑

发布时间:2023-12-06 10:26

南方周末报编辑

关于《南方周末》报资深记者集体辞职事件
  
  曾经喜欢的一份报纸,读书那时觉得她很贵,也舍得买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在一周前珠海开了全体会议后,因对新任主编,南方集团派来的向熹独裁作风不满,《南方周末》十名左右资深记者向报社递交辞
职报告。
这些记者是《南方周末》辉煌时代仅存的一批人马,知情者相信,随他们的出走,饱受弹压,苦难深重的南方周末,将沦为一张普通的小报。一位辞职者说:“我们
是雅典的公民,但现在是斯巴达人的臣民。”
    
      《南方周末》城市版主编陈菊红,头版编辑方三文,消费广场主编曹西洪已经递交辞职报告,记者李玉宵,杨海鹏,翟明磊,贾明,朱强,杜卫东,甄茜,江华,贾明,周浩已经明确离职意向。
    
      都是向熹惹的祸。
  
 
 让一个在体制外毫无经验的干部,负责一个体制外的媒体,这是《南方日报》集团领导用人的失策。向熹此人纸上谈兵可以,但为人浮夸,不够坦诚,《南方周
末》的城市版投入大,收益小,挤压原版面的广告资源,是典型的样板工程。向熹曾在三年前欲到《南方周末》当记者,为江艺平所拒,理由是向熹与南报记者气质
上有差异。《南方日报》的老人都会记得几年前的“七一晚会”,向熹朗诵一歌颂党的诗,未罢居然泣不成声,给人以大伪之徒的感觉。他那一套在体制内行得通,
但在《南方周末》行不通。除非对南报彻底换血。问题是南报彻底换了血,魂魄将不复存在。
    
      南报的内部冲突,实际上
是体制内外两种文化的冲突。这次事件中,率先倒戈一击的是上海记者站的两个记者,杨海鹏和翟明垒,他们批评南报新任领导在内部事务中起码的知情权,居然对
记者降薪一半这种大事,事先不沟通,事后不解释。在上海站对此质询时,也不予理会。按党报传统,这种事无须多解释;但按《南方周末》的传统,碰到如此大
事,领导层会对大家说明,寻求谅解。向熹年纪虽轻,但一直深受体制内文化的浸润,自然不知南报的“理路”,把权力的分量看得太重,而轻视下层的反应。在翟
杨公开批评后,南报资深编辑曹西弘深受刺激,此人一向在周末有清誉,在能力操守上无可指责,他的行动是上书《南方日报》老总,要求撤换能力及理念无法与
《南方周末》报契合的向熹。但《南方日报》处理此事者,主观臆断曹是“非组织活动”,要求曹及附议的翟明垒,杨海鹏道歉,遂使人们对《南方日报》彻底绝
望。询问他们的人揣测,他们是想把向熹拉下马,背后有《南方周末》前领导的主使。但事实上,他们没有证据,甚至在三人(翟杨的信是给曹的私信)的信中,观
点也有很大差异,罗织罪名非常困难。何况以私人信件治人处分,于理于法不通,遂使向熹步入僵局。处分难,大家会不服;不处分也难
领导威信自然扫地,他的强权会被瓦解。但让他道歉,以向熹的自负,他是不能错的。于是,因为此三人(俱为记者中的憨货)而拉开的伤口,就不会愈合,南方周
末就只有失血了。对《南方日报》来说,调换向熹恐怕是最得人心的选择。向熹与《南方周末》的记者,本不是同类,硬凑在一起,冲突不可避免。即便当局者,也
不会想到记者们的反应会这么快,如不及时处置,《南方周末》几个月精华尽去,不是什么假设。
    
      《南方日报》的自
信,在于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投奔
在去年最受大学毕业生欢迎的中国境内企业中,《南方日报》排行三十六位。因此,他们对那些《南方周末》主张自身权力的资深记者编辑,态度简慢。虽然他们理
应知道,南方报业集团的荣誉,很大程度是由这些合同制记者编辑创造的。在总体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他们更多会顾及内部职工的利益和保障,《南方周末》的
合同制记者(多是广东以外投奔南报的一流人才),人均收入十几万的高成本,在南方报业集团中,遂成众矢之的。在强敌已灭(《羊城晚报》境遇不佳,《广州日
报》因为领导层腐败案元气大伤),狡兔死走狗烹,也是一个必然选择。降低劳动成本,招揽起薪底的新人,或许成了一个大的方向。向熹只是忠实执行命令者,这
场风波的背后,《南方日报》的经济环境和广州媒体的竞争减弱,恐怕是个重要原因。
    
      任何报纸都有她的生命周期。
  
 
 《南方周末》红了十几年,对中国的报纸已经是奇迹了。今年全国广告爆跌,广东媒体更是惨不忍睹。《南方周末》虽然有足够财力,维持原有薪酬标准,问题是
她有赡养父母责任,而且要求发展
如城市版,要大量投入。这就为她布置了重重障碍。向熹一手策划的城市版,定位不准,格调与《南方周末》读者期望距离很大,也为他的被攻击制造了口实。向熹
理应明白,他不是沈颢,不是程益中,也不是刘洲伟,即便龚小跃,李戎,连清川,也胜他好几分。一位南方周末的大姐说,以向熹的判断力,写作采访能力,如果
参加南报公开招考,十有八九不会被录用,他如何能让《南方周末》的记者心服呢?她评价向氏用了“味道不对”四个字。如果用GOOGLE搜向熹的文章,难有
一篇符合《南方周末》的标准。
    
      《南方周末》最近在珠海开会,新任主编向熹在会上公布了一个决定,让一些周末老记
者倒吸一口凉气。向熹说:由于近期网络上对本报不实攻击很多,为保护《南方周末》品牌,命令新组建的“品牌工作室”收集网上文章,对恶意批评,将组织以
“网友”身份回击。记者们对这种愚蠢的做法议论纷纷。如何界定“恶意”和“善意”?一张大报,有些恶意批评,也属平常,何必在意?何必专门安排人手,鬼鬼
祟祟搞匿名“回应”? 这与“网特”何异?
    
      《西祠胡同》斑竹“牛吃草”,五个月前已归化《南方周末》,在进入南报后,他被要求控制那些对《南方周末》批评的帖子,这令他十分难堪。
    
      《南方周末》的记者队伍不稳定,近期又遇大规模出走。向熹的无知和独裁,使《南方周末》处境岌岌可危。钳制网上非议,是他粉饰太平工程的一部分。
    
      SB,这是记者们对这位从某报空降到《南方周末》的年轻主编的评价。
    
      但向熹对他的这个“愚不可及”之举,好象甚为得意。
    
 
     “如果网上到处都是《南方周末》的赞美诗,小心,也许是向熹和他手下的创作。如果匿名答辩做得出,以读者名义赞美,也是可以预期的。”一位与向
熹相熟的《南方日报》人士说。他还记起在某次“七一晚会”,作为新人的向熹曾当众朗诵了一首歌颂党的长诗,未罢,即被泪水遮住面孔。“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在
表演。但我实在无法想象他对党的深情。”
    
      江艺平,钱刚,向熹,陈菊红,方三文,曹西洪,李玉宵,杨海鹏,翟明
磊,贾明,朱强,杜卫东,甄茜,江华,贾明,周浩。数数正好十六头,看来是有关部门提前预祝了。面对整个事件,《南方周末》目前的克制令人尊敬。他们完全
可以以捏造事实、人身攻击为名进入法律程序。但他们至今仍没有。两相对比,这两天已经说明了是品格而不是态度的魅力,更让人信服。
    
      《南方周末》从独裁主编向熹到任后内部发生的人事动荡——
    
      毛哲趁机进入《南方周末》赶走陈明洋担任主管新闻部的副主编;
    
      经济部主任冯启若辞职;
    
      《南方周末》城市版主任陈菊红已去美国哈佛大学学习;
    
      谢方伟担任即将出炉的《新知时报》副主编;
    
      专栏编辑拉家渡干脆回家休养,传闻去《羊城晚报?新闻周刊》担任编务总监;
    
      头版编辑方三文、消费广场编辑曹西洪、城市版编辑甄茜已经递交辞职报告;
    
      记者李玉宵,杨海鹏,翟明磊,贾明,朱强,杜卫东,江华,贾明,周浩已经明确离职意向……
    
      一位辞职者说:“我们是雅典的公民,但现在是斯巴达人的臣民。”

希望那个能帮助到你

南方周末报的编辑方针是什么

《南方周末》每周四出版,全国发行。创办于1984年,以“在这里, 南方周末
[1]读懂中国”为办报宗旨,以“正义、良知、爱心、理性”为基本理念。南方周末是中国深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覆盖全国各大中城市,每期发行量稳定在120万份以上,核心读者群为知识型读者。

为什么很多精英对《南方周末》这份报纸颇多非议?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南方周末最为鼎盛的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现在的南方周末在敢言和能言这两方面都不及当时。
原《南方周末》记者陈菊红说:“那些金子一样的日子,闪亮得让人不敢相信”。当年的《南方周末》可以说引领了一代中国新闻人的新闻理想,被称为“最有良心”的周报。《南方周末》当时的口号是“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新闻梦在姹然一现之时,中国传媒人恍若隔世,孩子气十足。过犹在目的1999年新年致辞《总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至今仍然有着令人吃惊的打动心灵的力量。
而现在的南周,已经不复当年盛事,作为骨血的主要编辑记者也纷纷出走。05年,南周有一次较大规模的记者出走,《南方周末》城市版主编陈菊红,头版编辑方三文,消费广场主编曹西洪已经递交辞职报告,记者李玉宵,杨海鹏,翟明磊,贾明,朱强,杜卫东,甄茜,江华,贾明,周浩明确离职意向。
而更多的人说的是——南周堕落了。

现在的南周,口号是“在这里,读懂中国”,比较两个口号可以明显发现定位的不同。原本南周的煽情和人文主义结合的很好,而现在的南周煽情的成分更高。
所谓西式的报道风格,并不应该成为批评的理由,新华体的僵化是成为共识的,既然公认华尔街日报体好看,那么为什么不学习?无非是把新闻做得好看一点的一种方式。我想类似的批评根本在于南周所摆出的精英姿态,一副启迪民智的样子。但是新闻媒体应不应该担任引导者和教育家的职责,并没有定论。虽然我反感媒体以教育家自居,越俎代庖,但是以媒体的影响力,如果能客观起到积极作用未尝不是好事。

南方周末始终是中国最好的报纸,集中代表了中国新闻从业者的新闻理想。一旦发生重大事件,最有勇气接近真相的媒体中总有南方周末的身影。这一点毋庸置疑。非议是希望它更好,甚至希望回复十年多前的辉煌,不必困惑。像南周这样的媒体,注定要与体制内的种种斗智斗勇,同时经历市场的风浪,这是艰难的营生,不能要求它永远保持最高水准。

南方周末 主编被判刑

  1980年代
  在创刊时,中国大陆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新闻界也在不断尝试着突破旧有媒体的模式.《南方周末》的出现让人们有了一种新的读报选择.从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中国大陆出现了多份以经济、文化等内容为主的周刊报纸,其中也包括一些模仿《南方周末》的.这让中国大陆的新闻界出现了传统政治报纸之外的新的媒体.
  [编辑] 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
  1990年代中期,伴随着中国大陆的媒体舆论监督的逐渐活跃,很多媒体都开设了舆论监督类的栏目.《南方周末》较早地开设了专门版面用于舆论监督.此后《南方周末》的舆论监督成为报纸主打内容之一.人们一般认为快速、客观、关注社会底层是《南方周末》舆论监督内容的主要特色.
  由于中国大陆的新闻监管较为严格,媒体舆论监督的稿件有时会被主管部门勒令停止刊发.《南方周末》的一些舆论监督类稿件也曾被勒令停止刊发或刊发后遭到批评,有时当事人(记者、责任编辑)也会遭到批评,有的较为严重的会被辞退.所以人们认为《南方周末》的舆论监督力度可能存在着弱化的趋势.而这又造成它逐渐丧失了一部分读者.
  [编辑] 2005年《南方周末》集体辞职事件
  据称《南方周末》一些编辑和记者对于薪酬和新任主编的作风等问题产生不满,与报社发生冲突,最后导致集体辞职.涉及的编辑记者中有一部分为《南方周末》的资深成员.据称,此前也有过几次报社成员的辞职事件,但都规模较小.此事件最早于(2002年)通过西祠胡同“记者的家”发布,许多具体细节外部无法得知.在随后几年中,此事被多次重新在各个网上论坛转载.由于原文中并无标注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因此被转载时,大多被当作当时发生的新闻.
  2005年9月1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法律事务部在互联网上发表声明,称这是一起“被人有目的地在互联网上广为散布”的虚假消息,对事情辟谣.声明中称这一消息最早出现在三年前,并披露了消息中提到人员的去向.并称将保留对侵权行为的一切法律权利.声明中对于其他一些消息作出澄清.
  [编辑] 《2007年度盛典》事件
  2008年1月19日下午,报社在北京八一剧场举办“致敬二〇〇七——南方周末年度盛典”晚会,《炎黄春秋》杂志原获多个媒体共同评得之“中国媒体最高致敬奖”第一名,报社还特意邀请该刊总编辑杜导正代表刊物上台领奖,但于当天颁奖前,报社高层收到自称来自中共中央宣传部某局某人(没报名字)致电称他们不同意该刊获此奖项,并称所安排之程序与相关录象镜头必需删掉.而报社亦问准杜导正的意见后,按此指示.
  [编辑] 2009年奥巴马访华专访
  奥巴马写给南周及其读者的信奥巴马在2009年11月访华期间,于11月18日上午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接受了南方周末总编辑向熹、记者张哲的独家专访[1].原本奥巴马不准备接受中国媒体采访,并婉拒了央视的采访,这次专访是奥巴马在抵京后临时决定的[2].见报的稿件过于平淡,回避了人权、言论自由等敏感问题,被认为是受到了中国当局的打压[3][4],南方周末用两个半版新闻界里“开天窗”式广告作无声抗议[1][3][5].报纸出版后,中共中央宣传部下达禁令,要求各媒体不得转载此次专访内容[6][7][8].事后总编向熹被降职[9].奥巴马在访问后致函周刊和读者,写到:
  “ To the Southern Weekly and its readers
  致南方周末及其读者
  I look forward to continuing the ties between our two countries,
  我希望继续维护我们两国间的关系
  and congratulate you for contributing to the analysis and flow of vital political information.
  并祝贺你们在分析及传递关键政治信息上的贡献
  An educated citizenry is the key to an effective government,
  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是政府高成效施政的关键
  and a free press contributes to that well-informed citizenry.
  而自由传媒,就对公民见识,贡献良多
  ”
  —奥巴马
  [编辑] 有影响的报道
  随着《南方周末》面向全部中国大陆地区发行,在一些城市建立记者站,报道范围扩大到广东省以外,并且在一些城市同步印刷,《南方周末》逐渐有了更广泛的读者群.一些报道能够引起全国的关注.其中封面报道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有:
  牟其中其人其骗 1999年1月29日
  克拉玛依——浴火重生的面孔 2000年1月7日
  我们的粮食 我们的未来(旱灾特刊) 2000年5月26日
  三位诺贝尔奖科学家指斥中国核酸营养品 2001年2月22日
  张君案检讨 2001年4月19日
  苏共亡党十年祭 2001年8月16日
  千里追踪希望工程假信 2001年11月29日
  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2005年8月
  奥巴马独家专访 2009年11月19日

上一篇:化学实验毕业论文

下一篇:文化娱乐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