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宜春学院学报知网

发布时间:2023-12-10 16:26

宜春学院学报知网

评价一所学校的好与坏,惟一的方法就是比较了,下面是宜春学院的最新资料,你可以拿它与其他学校进行对比。说实在的,宜春学院在本科院校中的确不怎么样,所以每年报考的人数也不多,也许是它地处赣西的缘故,抑或者是学校本身的原因。 宜春学院是2000年合并组建的一所多科性本科院校,是一所有着长期办学历史,又有着崭新发展历程的省属高等院校,是拥有800多万人口的赣西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大学。 学校所在地——宜春市位于江西省中西部,是国家第一批生态试点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江西省双拥模范城、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学校的前身是原宜春师专、宜春医专、宜春农专和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宜春师专的前身是宜春大学,1958年6月10日正式成立;宜春医专的前身是南昌专区医学专科学校,1958年9月25日成立;宜春农专的前身是宜春农学院,1959年6月创办;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创办于1979年。以上四所学校,在其悠久的办学历史中,都为国家尤其是地区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2000年1月25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上述四所学校合并组建宜春学院(以下简称“合并”)。学校合并之后,全校师生员工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群策群力,励精图治,使学校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稳步提升。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数16000余人,拥有本部校区、北校区、西校区、继续教育校区等4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360246.8m2(合2040亩),生均81.15㎡;教学行政用房252262.95㎡,生均15.05㎡;学生宿舍建筑总面积136217.43m2,生均8.13㎡;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107.53万元,生均5205.49元;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座位数共10675个,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座位数64个;校内外实习基地185个;纸质图书130.07万册,电子图书99.2万册,生均131册。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能满足学校目前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学校一贯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确保教师的主体地位;师资规模逐年扩大,师资结构不断优化。学校现有在职教工1358人,其中专任教师951人。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人员297人,博士、硕士共39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23人。学校先后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江元生教授等100多位院士、博导、教授、博士担任兼职、客座、名誉教授。学校现设有17个教学院、6个校级研究所、1个实验中心,拥有文、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育等9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51个本科专业(其中包括2007年批准设置的两个专业),拥有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个。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探索,学校初步形成了以文、理、医、农为主干,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兼办专科(高职)教育;以普通教育为主,兼办成人教育的办学格局。学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促进学生在思想道德、科技文化、身心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学校现建有127个学生社团,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比赛中获奖300余项。2004年以来,我校参加科技文化活动的学生达4万余人次,其中,共有240人次获国家级奖励,542人次获省级奖励。其中,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奖情况年年有进步。2004年获省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2005年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2006年获全国二等奖1项、全省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2006年7月,我校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英语技能大赛获特等奖,并获全国5个优秀组织奖中唯一以学校名字命名的优秀组织奖。学校奉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办学思路,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2006年10月,首批88名留学生入校就读,结束了宜春没有留学生教育的历史;2006年3月、10 月,国际美容联盟协会主席拼托先生先后两次专程来校视察,签订系列合作协议,并将亚洲美容培训中心设在我校;2006年11月上旬,我校先后承办国际抗衰老中胚层疗法培训班和首次海峡两岸医学美学学术论坛,活跃了学术氛围,扩大了影响。随着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影响也不断提高。目前,我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结构日趋合理,生源质量逐步提高。近几年来,我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都位居江西省同类地方本科院校前列。 当前,学校正抓住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中部崛起”和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为使学校各项建设迈上新台阶而努力奋斗。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教学性、应用性、区域性、多科性的本科教育,使各项工作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浅谈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

浅谈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

论文 关键词: 高校体育 社会体育 终身体育

论文 摘要: 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出,高校体育社会化和社会体育走入学校成为了研究焦点,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在目标、对象、参与方式、内容、地位方面都存在差异,但是社会体育和高校体育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社会体育可以促进高校改革,而高校体育也会弥补社会体育的不足,两者应该和谐发展,共同达到增进全民健康,增强全面体质的目的。      1 高校体育   在中国知网概念知识文库中对高校体育的英文翻译是college physical、college gym、the university gymnasium,高校体育通常是指高等教育里进行的体育活动。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一部分,是在高等学校中进行的体育,它是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的场所,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培养和发展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及完善个性的重要途径,是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建设校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因此高校体育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2 社会体育   社会体育的英文翻译是social sports,是人民群众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增进情趣,增加交往,增长技能为主要目的的自主性体育活动。社会体育是人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途径。   3 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关系   3.1 目的不同   社会体育是亿万群众在自愿、自主的基础上,通过直接的身体活动过程,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交友合群的效果。而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术、技能,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高校教育不仅仅是要增进学生的健康,关键是通过高校学习,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并通过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学习,掌握科学锻炼身体与指导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在进入社会后能养成主动锻炼的习惯,并影响和带动他人参与体育锻炼。   3.2 对象不同   社会体育的对象是不同社会群体的人。社会体育可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层次人们的需要,因此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爱好、不同体质与健康状况的人,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在社会体育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和锻炼方法。而高校体育是在高校这个特殊的场合,目前服务的对象也都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只关注不同身体素质的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3.3 参与的方式不同   社会体育是人们在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里从事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遵循参加者自愿的原则;活动内容自选;活动方式自由,参与者想怎么活动就可以怎么活动。而高校体育尽管现在很多学校都进行选课教学,但是由于高校场地、器材以及高校教师人数和自身素质的限制,有些学生不得不因这些原因放弃这些项目的学习。同时学生在课堂规定的时间进行体育内容学习的。   3.4 内容不同   尽管社会体育和高校体育都包含各种各样的教学内容,但是,社会体育居民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而高校的学生除了选课时的自主,以后都要进行这些项目的学习,很少再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社会体育项目丰富多彩,划龙舟、秋千等很多的民族项目,高校体育强调技术、技能的学习,大部分课堂气氛沉闷,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   3.5 地位不同   高校体育既有学校体育教育终结的性质,又有向社会体育过度的特点。群众体育是在构成社会整个的各个群体中进行的体育,并且高校体育受到社会体育的影响,可以说高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部分。社会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从总体上反映体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可以这样说社会是应用人才的场所,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由于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所以说他们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3.6 高校体育弥补社会体育的不足   尽管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关于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有关法令,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但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社会体育经费极少,社会指导员数量和质量不高及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这些都是制约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高校却有丰富的资源,如何运用恰当将会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首先高校学生经过体育的学习和训练,具有体育锻炼与训练的方法和知识,可以成为社会指导员或者优秀的体育带头者,带动社会体育的发展。其次,高校具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受过良好训练和有很高指导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他们具有职称高、专业全、裁判级别高的优势,如果他们社会体育的指导工作,将可以解决社会专业指导员不足的问题。再次高校场地和器材设备丰富,如果利用得当,将会为社会体育开展节省大量经费和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3.7 社会体育推动高校体育改革   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对体育的需求,高校体育需要采用俱乐部和体育协会的形式进行组织和开展,以这样的形式开展,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社会体育需要指导员,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所以高校必须变革教育模式,由教师讲到师生互动中的学生自学、自练、自我指导的学习模式。因此高校中的大部分体育活动可以直接由学生负责,组织、管理、裁判、解说等,使更多的人接触并参与组织管理,可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因此学生进入社会后不仅可以融入健身大潮中,也可以从管理者的角度去组织、带领人们进行体育锻炼。   应根据社会体育的需求,结合学校体育的实际,加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横向联系。尽管社会体育推动学校体育的改革,但毕竟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部分,它有自身的特点,它必须在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基础上,结合社会体育的需要。同样,社会体育运用高校场地器材,也不能干扰高校体育的正常开展。高校教育和社会体育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如果系统离开了要素,就不能称之为系统,所以说社会体育离不开高校体育;只有达到社会体育需求的目标,高校体育才是好的要素,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高校体育必然会受到社会体育的制约,所以高校体育改革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会促进社会体育不断完善,为社会体育提供人力和场所。就体育参与者个人而言,高校体育是连接社会体育的桥梁,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基石,所以要加强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联系,让它们和谐发展,达到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俊.浅谈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J] .宜春学院学报,2007.12.   [2]黄强.对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探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6.   [3]郭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相互促进关系[J].社会与文化,2009.2.   [4]杨洪波.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结婚的意义及途径[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5.   [5]朱奇志.21世纪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研究—以广西体育大学课程改革为例[D].2006.4.

宜春学院的学生怎么进中国知网

从图书馆网站  ——生活艰难,只能自残,最纯正的草木精华,来自一位谦虚的万古大青根

上一篇:幼儿教育杂志主编

下一篇:管理类期刊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