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医药报总编辑

发布时间:2023-12-07 05:14

中国医药报总编辑

采编类作品:1995年3月至12月,在中国医药报社担任责任编辑期间,独立完成国际医药版的组稿、画版、编辑、校对等一条龙作业,有3个版被该报社评为年度最佳版面奖。发表在佛山日报(见1997年11月2日)和南方都市报(1997年11月14日)的通讯<<400元赚回40万――对佛山华神花粉有限公司营销行为的透视>>,被广东记协誉为向传销开出的第一炮,获得广东省新闻奖三等奖。1997年5月12日发表在南方周末、广东公安报和南海日报等报纸的通讯《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全国最大信用卡透支案启示录》,第一个挖出并深入报道中国最大宗信用卡恶意透支案——中国银行中山支行信用卡恶意透支4.2亿元金融大案,引起了全国轰动。1997年8月24日发表在羊城晚报的通讯《妒贤嫉能令他疯狂》因揭露高明市外来人才和本地人才之间普遍存在的矛盾斗争,被评为该报当年度头条新闻大赛二等奖。1998年10月,随同全球首个雅鲁藏布江科考探险团深入西藏林芝地区的墨脱和波密县,沿途历经艰险,采写了大型通讯《雪域高原有情天》,获得了《中国旅游》杂志和《体育参考》报的年度好稿奖。1999年的摄影作品“诵经作法”荣获中国当代摄影家协会主办的“情系西藏”全国摄影巡展二等奖。2000年――2004年,每年都获得过2到5个新华社摄影部的部级好稿,2005年以后,总社的好稿评选制度取消。2000年10至11月,连续两月的稿费突破万元大关,成为新华社历史上记者单月稿费最高记录的创造者,也因此拉开分社记者薪酬考核的序幕。2001年9月,在第九届全国体育运动会上,拍摄的单幅照片“有人欢喜有人愁”获得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举办的“九运会”体育新闻摄影大赛第二名。2003年4月7日进非典重灾区――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非典”隔离病区,发出了新华社第一组病区图片,成为新华社第一个进入非典隔离病区的记者,也成为全国抗击非典先进个人。2004年12月,在广东省新闻摄影学会主办的首届华南汽车博览会摄影大赛上,组照《幻影》获得特等奖。2006年,在第六届珠海航展飞行表演上拍摄的组照《“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珠海献技》获得广东新闻奖三等奖。2008年初的抗击冰灾报道中,组照《京珠北遭受特大冰雪融冻灾害》分别获得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的银奖、中国摄影杂志社的特等奖,入选百名摄影记者聚焦冰雪线画册封面并参加全国巡展。2008年的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做为全程报道的摄影记者,圆满地完成了奥组委及总社交给的任务,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的通报表扬,受到总社摄影部的表彰。许多作品入选新华社代表奥组委出版的《奥运火炬全球传递》大型画册。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于5月15日自费进入地震灾区,在当地朋友的协助下,深入受灾最重的都江堰、德阳、绵阳等9个市县发出大量新闻图片。同时从广州和中山等地组织了两批共计76万元的赈灾物资分别送到都江堰和绵阳的红十字会及灾民手中。2008年7月,在广东8名企业家支持下,合作出版了画册《汶川涅槃》,将义卖和募集到的35万资金捐到绵竹市土门镇修建了一座钢索桥。2008年在汶川地震灾区拍摄的组照《废墟上的祭奠》和《水!》被《花卉》杂志社和《中国边防警察》杂志社评为年度优秀照片。2009年5月10日,在汶川地震一周年纪念活动中,周文杰作为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工作者,被广东省委宣传部确定为三名代表之一,接受了广东电视台专访并在当日播出。2009年新疆发生“七·五”事件,主动申请去了事件策源地――汉族只占人口7%的新疆喀什,在那里工作45天,除发回了大量图片稿外,还独立完成6篇,合作完成8篇内参调研,其中有7篇被中央政治局常委批示。2011年,在广州举行的建党90周年成就展上,反映我国“十一五”期间科技领域重大成就的,也是新华社独家首发的组照《我国南海可燃冰实物首次亮相》获得广东科委主办的科技新闻一等奖。新闻摄影类作品:反映2003年中国在太平洋海域进行“圈地运动”的“五星红旗在太平洋升起”。反映南沙、西沙等海域进行海底探宝活动的“我国在南海海域找到可燃冰”等重大科技报道。反映我国科学家首次追踪台风,并拍摄到“黄蜂号”台风中心在广东吴川海边登陆的照片。反映粤海铁路通车、九江大桥塌桥、南海一号沉船打捞、粤北遭受百年一遇洪水袭击、救助东莞安加鞋厂集体中毒女工,以及珠海航展、广交会、高交会等会展报道。民族宗教领域积累深厚从1978年至1992年,在新疆喀什地区生活成长,幼时起与当地维吾尔族孩童共同生活,通晓他们的语言、宗教、民族心理、生活方式等。从1989年以来,系统地收集整理了新疆关于“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的历史由来、理论基础、社会成因、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向,总计达5万字左右。其中有许多是吸收了众人的智慧,分析得出的重要结论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该父母亲及亲朋学友长年在新疆喀什工作生活,收集各类信息十分方便,加之经常回到喀什地区采访和探亲,对当地情况非常熟悉,周文杰被广东援疆(喀什)指挥部誉为“南疆问题专家”。周文杰:只要有个合适的平台,自己有信心、有能力找实现新疆,尤其是南疆的长治久安,同时愿为这一伟大的系统工程贡献终身。深入现场的摄影记者周文杰,这个名字在新闻界是响当当的。它总是和“向传销开炮的第一人”、“第一个进入非典隔离病区的新华社记者”、“首批进入汶川地震最严重的十个县市的记者”……划上等号。周文杰,是新华社突发应急报道小分队第一梯队成员,多次参与西江、北江洪涝灾害、九江大桥坍塌等系列重大灾害性事件的报道;随国家气象台、广东气象局专家参加了台风中心在广东吴川登陆的拍摄;随广州海洋地质勘查局参加了环太平洋科学考察的报道;作为从全国近万名记者中遴选出来的11名记者之一,他全程参与了北京奥运会圣火的全球传递;新疆“七五”事件发生后,他在当地驻点报道长达48天;从业15年,获得中央级、省部级、以及新华社的各种荣誉达35次以上。新华社周文杰,可以说是新闻界的“新闻人物”。

中国医学论坛报的成长历史

1981年,针对中国综合性大学缺乏家政系(营养系)的问题,美国赛克勒基金会的创办人赛克勒博士在中国天津举办了国际营养会议,希望强调科学营养和预防疾病的理念。也就在那一次会议上,学医出身、英语又好的胡启民给赛克勒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赛克勒先生出资筹建《中国医学论坛报》时提议胡启民出任总编辑。回首报社初立时,首任总编辑胡启民说:“权衡什么该登、什么不该登是最难的”。他回忆,1983年,报纸因为报道性病而被批为“精神污染”,差点“关门”。后经专家委员会证实,这些内容是从医学专业角度报道的,报社才度过了这场危机。据报社第二任总编辑张林回忆,报社初创时,第一任总编辑胡启民一个人几乎包揽了“从审稿校译到划版付印”的工作。在当时缺人缺经验的情况下,张林抱着“一定要把报纸办下去”的信念,带着3个编辑维持报纸的运转。回首当年,她提起的最多的是“艰难”二字。提起当下,她掩饰不住笑意——《中国医学论坛报》凭着快速、准确地信息传递和与国际权威杂志的成功合作,已经成为很多医师查房所用的“手册”、了解其他专业的窗口。 (1983-1990年)● 经过近3年的筹备,1983年7月10日,在卫生部和美国赛克勒基金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医学论坛报》创刊号正式出版。四开八版,半月刊,发行量6000余份。报纸主要介绍国外先进的医学理念和技术。● 1983年10月10日,我报首次报道了“艾滋病”。1984年7月10日,包括吴蔚然、吴阶平在内的专业水平高、担负实际业务工作且外语水平较高的18名专家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 在这段时期内,报纸由半月刊变为旬刊,随后发展成周刊。发行量增加到1.7万份。同时,报社还多次召开了各地记者会。● 1985年2月14日,第一届“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医师年度奖”(后更名为“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授奖仪式举行。首届奖项为心血管内科专业,评委由陈敏章、方圻等7人组成。随后每年的奖项评选都锁定不同的专业,为优秀的中青年医师提供了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报社积极开展向国际同行学习取经活动,先后派员赴《日本医学论坛报》、香港亚洲新闻社等参观、交流。1986年9月5日,赛克勒博士及夫人一行8人来华访问,就人员培训和交流、药物合作研究等进行会谈,并参加由他出资捐建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博物馆奠基活动。创刊初期报社编辑部1985年设立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1988年启用至2004年的报社社址 (1991-2000年)● 1991年,报纸与《医药信息报》合并为《医药信息论坛》,1994年恢复为《中国医学论坛报》。● 1991年7月4日,报纸改为四开16版,仍为周刊。这个时期的报纸增加了5个专刊,并聘请各学科专家来主持,发展为“专家办报”。《消化专刊》、《循环专刊》、《肿瘤专刊》、《呼吸专刊》、《感染专刊》分别由王宝恩、顾复生、孙燕、朱元珏、田庚善教授主持。● 1991年,报社成功召开了第一次理事会,由理事长钱信忠主持。1998年,报社在创刊15周年纪念会期间邀请各科30多位专家召开座谈会,为报纸发展建言献策。● 1999年,《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进行域名注册。● 在这个阶段,报纸的发行量超过了8万份,并在2000年底正式增加为24个版。2001-2006年● 这个时期,专刊进一步发展,涉及学科范围更广。此外,报社还开始了与国际权威杂志的合作。2001年,报社开始与美国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合作,同期翻译并刊出其中文版摘要和部分文章全文。2006年1月,报纸扩至40版。● 2002年,本报开始派记者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采写现场报道,使得本报对国际学术会议的报道更具时效性,也加深了报纸与国际医学界的联系。● 2003年4月,北京暴发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报社策划制作了《SARS研究进展》专辑并分发相关医院,获得医务人员的广泛好评。专辑共出版四期,印刷4万余册。● 报社还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的渠道。2004年5月,报社与哈佛大学合作联合在中国开展继续教育项目,对国内医师进行有关艾滋病诊治方面的教育培训。2005年,报社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美国麻省医学会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编辑部共同举办了第一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2006年驻地记者会2002年开始派记者出国现场报道国际会议报社2004年新址● 2005年8月,世界著名医药产品调查与咨询公司——美国IMS公司对全国1539名医生的调查显示,《中国医学论坛报》的阅读率为48%,是中国临床医生的首选专业报纸,86%的医生认为《中国医学论坛报》最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支持,47%的医生认为《中国医学论坛报》专业性强。《中国医学论坛报》被认为是一份“文章质量高,版式印刷精美,选题贴近临床,实用性强”的医学专业报纸。● 报社的成绩受到了国家专业机构的认可。2006年,我报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举办的“2005年度(第二届)全国行业报质量检查”中取得总分第一名好成绩。2003年出版的《SARS研究进展》专辑 2007年至今● 2007年,全新改版的《中国医学论坛报》扩至44版,新创办了《循环周刊》和《疾病周刊》两个子周刊。同时,报社努力尝试扩展网络业务。2007年3月24-27日,报社首次尝试了在网站上开展关于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ACC 2007)的现场报道,并开设了视频栏目。2008年,报纸再度改版,又增设了《肿瘤周刊》和《消化周刊》,并扩至48版。● 2007年10月,美国IMS公司再次抽查了全国1723名医生,结果显示:《中国医学论坛报》的阅读率达到66%,得到了80%的临床医生的赞誉,受到了87%的临床医生的信赖。《中国医学论坛报》被认为是一份“专注学术、博学、专业、风格鲜明、国际化”的医学专业报纸。● 2007年9月21-23日,报社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英国医学杂志出版集团以及Gut 杂志社共同主办了第二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报社组织力量连续出版了4期《抗震救援特刊》,派记者去救援前线采访,还积极对灾区捐款。● 报社一直热心公益活动。2007年和2008年,张威社长两次在“六一”儿童节前带领报社员工赴云南瑞丽、陇川,看望报社资助的艾滋病致孤儿童(现已资助了52名儿童),向他们赠送学习和生活用品及用于盖房的捐款。2007年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英国医学杂志出版集团等单位合办第二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

医药卫生报算不算省级CN期刊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科学技术部正式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基金会主办的国家及全国性学术类综合医学期刊,我刊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报刊名称: 中国医药指南
邮发代号: 82-226
国内统一刊号:CN11-4856/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8194
发报刊局: 北京
国内发行:北京市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刊期: 半月刊
定价: ¥10.00
说明:该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基金会主办的国家及全国性学术类综合医学期刊。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 中国医学基金会
编辑单位: 《中国医药指南》编辑部
社 长: 朱世增
总编辑:孙延久
常务副总编:郑浩彬
副总编:王宝群
编辑中心主任:罗欢坤
学术中心主任:胡彩萍
地 址: 北京朝阳区东三环中路55号富力城双子座B座902室
邮政编码: 100022
电 话: 58768305 58768309 58768310
传 真:
电子邮件:
《中国医药指南》(中国综合性医药类核心期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基金会主办,是一份代表我国医药界最高水平的国家级刊物,国家处方药广告指定刊登的权威性刊物。
《中国医药指南》刊物名誉主席为吴阶平、阎明复、郭子恒、殷大奎、吴孟超等。刊物拥有二十余位院士为顾问团成员,还拥有二十余位国内一流的医学界权威为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指南》内容侧重于行业政策的指导性、行业技术的权威性、医药市场的互动性、医药产品的全面性、百姓健康的服务性。
《中国医药指南》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
《中国医药指南》栏目介绍:论著、专题论述、医药论坛、卫生论坛、经验与体会、中医中药、医学长廊、实践研究、医与药、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护理天地、社区医学、临床集锦、管理者讲坛、实战宝典、行业精英、民营医院、专家出诊、特色门诊、求医问药、中医中药、疾病防治、保健养生、好药力荐、医药快递等栏目。
《中国医药指南》征稿要求:本刊主要反映医学医药领域的科研成果与学术动态,面向全国征稿!文责有作者负责,杜绝抄袭,期刊对文稿图表、结构等不合理处修改,不愿修改的作者事先声明。作者标明个人资料、单位及科室和联系方式,凡发表论文均赠送当期杂志,以便于评定职称等用途。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 中国医学基金会
国际刊号: ISSN 1671-8194
国内刊号: CN 11-4856/R
期刊级别: 国家级医学期刊

知识竞赛的活动类型

2006年10月10日,首届全国食品安全知识竞赛正式拉开帷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征求中宣部、教育部等有关部委意见的基础上,印发了《全国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纲要(2006—2010)》,提出要通过5年深入、扎实、持久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建立比较完善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全国食品安全知识竞赛活动作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就在于广泛发动公众参与,进一步普及食品安全知识,营造公众关心、支持、参与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提高中国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知识竞赛活动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办,国家食品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承办,试题内容主要涉及食品安全管理体制、食品安全法规标准、食品安全基础知识、食品安全日常消费常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措施、特殊人群的食品安全知识等方面,题目类型分为单项选择题、多向选择题和判断题。答题时间从10月10日到11月30日,为了鼓励公众参与,竞赛活动设置了单项奖和组织奖。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除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工作人员外,都可以参加。竞赛试题既可以在《中国医药报》、《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医药经济报》、《中国食品报》、《中国食品质量报》上获取,也可以到国家食品安全网或国家食品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网站获得。 2007年9月30日由司法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体育总局、 北京奥组委 、全国普法办公室主办的“百家网站奥运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活动于9月30日在北京落下帷幕。本次活动为期一个月,截至竞赛结束,超过150万人次参与竞赛,65403人次提交答卷。本次竞赛活动通过抽奖方式产生了特等奖1名、 一等奖10名、二等奖50名、三等奖100名、优秀奖300名(查看名单 ),北京市公证处对抽奖活动做了现场公证。 在“百家网站奥运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活动抽奖仪式上,主办方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百家网站奥运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是2007年奥运法制宣传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落实《司法部、国务院新闻办、全国普法办关于加强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的一项重要举措。由于组织得当,百余家网站集体联动,主要媒体参与报道,竞赛活动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热情参与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其中,浙江、北京、新疆、湖北、吉林、江苏、四川、安徽、河北、山东等地参赛人数较多。通过举办这次活动,有效地发挥了网络普法优势,传播奥林匹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掀起了网上学习奥运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新高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是开展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的一次有益尝试。司法部法制宣传司司长肖义舜、北京奥组委法律事务部部长武树臣、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周信、法制日报社总编辑雷晓路、副总编辑陈会礼以及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等单位的有关同志出席抽奖仪式并分别抽取了特等奖、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 科普知识——现代生物力学的起源与发展现代生物力学大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生物力学和运动生物力学发展进入了形成和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专家们对于人和动物运动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下面一些学者的科学研究广为人知:亚历山大1970年的《生物力学》;1974年武科布罗多维奇对于动物运动进行了数学模拟,并因此促进了机器人制造技术的发展;1968年希利杰博兰德创建了有关动物以均匀步法进行运动的理论;1968年苏霍诺夫创建了陆地脊椎动物运动的一般体系;哈顿有关人支撑运动体系调控机制的研究;米勒有关人运动生物力学问题的研究。1967年召开了第一次国际生物力学学术讨论会。1973年正式成立了国际生物力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iomechanics,ISB),这标志着生物力学学科的正式建立。这一时期在苏联运动训练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了,而在此之前它只是在体育教育学的范畴内发展的。下面一些教科书成为阐述有关运动训练学知识体系的第一批著作:苏联奥佐林的《运动训练的现代体系》(1970年)、德国哈列主编的《训练学》(1971年)、波兰乌利多夫斯基的《运动训练理论及方法》。这促进了运动生物力学在运动训练学范畴内新的科学方向的发展。科普知识发展随着对于运动训练问题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有关运动员完成比赛动作技术分析方面不同角度生物力学的研究得到了积极发展。当今研究运动生物力学的主要机构大部分在东欧国家,如波兰、俄罗斯(主要在莫斯科、圣彼得堡、伏尔加格勒、克拉斯诺达尔、新西伯利亚等城市进行生物力学的研究)、乌克兰(基辅国立体育大学和哈尔科夫国立体育科学院)。现代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现实意义是由以下二方面原因决定的:一方面,体育运动的社会意义不断提高,体育运动项目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些决定了进行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具有前途;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科研方法,这为全方位研究运动员完成比赛动作技术提供了可能,随之而来的是可以提高他们训练和比赛的成绩。在现代生物力学的发展中很清楚地存在几个方向即工程生物力学、医学生物力学和教育生物力学(东斯科伊,1997年)。工程生物力学和医学生物力学得到了很好的理论研究,并且有大家熟知和使用的仪器设备,这就决定了它们的研究建立在一个相对较高的科学方法水平之上,而在教育生物力学的研究中却存在着另外一种情况,它主要用于解决教学任务。教育生物力学是生物力学研究中较新的一个分支,尚处于基础材料积累和理解阶段,正在形成自己的理论学说。现阶段教育生物力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创建以解释和预示所研究现象发展主要方向概念体系为基础的理论。有关体育教育和运动问题生物力学研究范围的扩大以及体育教育和运动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促使了教育生物力学中一个相对较新的科研方向—进化生物力学的形成。进化生物力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研究人的自然发展规律揭示其动作演化规律,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因为如果不能认识人运动机能随年龄发生变化的规律性,那么就不可能正确制定训练计划。巴利谢维奇、苏杜拉教授和杨金田院士所进行的科学研究结果指明:(1)个体发育中人运动机能成分和构造(用于保障形态、功能机制)的发展存在不均衡性;(2)个体发育中人的动作的发展带有多层次及节律性;(3)个体发育中人的动作表现带有很高的个性化程度;(4)人运动机能发展的绝对结果取决于身体活动的特点及强度。

上一篇:金融学论文收益率

下一篇:八十年代畅销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