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文章阅读学曾祥芹

发布时间:2023-12-11 12:22

文章阅读学曾祥芹

《清塘荷韵》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写作者精心养护荷花的经历,体悟到莲顽强的个性,并且还领略了生命的进程,顺其自然,潇洒而逝。赞美了生命力的顽强,揭示了人生的真谛。

初中语文教师必读书目

初中语文教师必读书目有哪些?下面是我精心为您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师必读书目,希望您喜欢!

初中语文教师必读书目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01年版。

3.《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钟启泉、崔允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育人三部曲》,(苏)苏霍姆林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孩子是个哲学家》,(意)皮耶罗·费鲁奇,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7.《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8.《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张国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9.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0.《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11.《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2.《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语文教学技能训练》,韩雪屏、王松泉、王相文,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4.《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周庆元、王松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5月出版。

15.《语文教学技能培育教程》,黄麟生, 林润之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16.《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徐林祥、张悦群主编,东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

17.《语文板书设计及评释》,彭小明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18.《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蔡高才,袁光华编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程》,李山林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孙绍振,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1.《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广东教育出版社,王丽主编,2006年版。

22.《语用学与语文教学》,王建华,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23.《中国叙事学》,杨义,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4.《经典常谈》朱自清,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25.《语文常谈》,吕叔湘,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26.《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4年版

27.《文心雕龙讲疏》,王元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8.《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9.《课程与教学论》,张华,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0.《语文课程改革研究》,郑国民著,北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

31.《言语教学论》,李海林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2.《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韩雪屏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3.《语言学与语文教育》,倪宝元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4.《文章学与语文教育》,曾祥芹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5.《中学语言教学研究》,庄文中 著,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36.《中学教学语法和语法教学》,庄文中编,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

37.《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韩雪屏,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8.《中国当代听说理论与听说教学》,张鸿苓,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9.《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章熊,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0.《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潘新和,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1.《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编选体系的比较研究》,何文胜,文思出版社,2005年版。

4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43.《吕叔湘论语文教育》吕叔湘,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44.《王力论语文教育》,王力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5.《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王荣生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6.《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与教学设计》,黄伟、陈尚达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7.《口语交际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

48.《初中阅读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

49.《中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黄孟柯著,广西教育出版社,

50.《文章知识新视点》

51.《初中语文写作新视点》

52.《现代文阅读新视点》

53.《文学知识新视点》

54.《古诗文阅读新视点》褚树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5.《语言知识新视点》

56.《于漪与语文教育》

57.《蔡澄清:点拨教学法》

58.《洪镇涛:打开语言学习之门》

59.《蔡澄清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

60.《魏书生中学语文改革研究》

61.《余映潮讲语文》

62.《程红兵讲语文》

63.《褚树荣讲语文》

互+助我成长

      每当有人问起我做什么工作,在哪里上班时?我总会自豪地告诉他们,我是一名乡村教师。问及辛不辛苦,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但这辛苦是相对而言的,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得再多也不会觉得累。我是土生土长的乡村孩子,深知乡村的学校多么缺老师,乡村的孩子多么渴望知识。我想,这辈子无论我的身份如何改变,角色如何转移,这乡村教师、乡村教学的工作我是丢不了了。

      我常常问自己:我有自己的路吗?我该如何铺就自己的路呢?

      毕业至今我一直站在这乡村的三尺讲台上,足足七年了。这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成长的七年。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我有过缺乏学理的语文教学经历;有过仅凭热情,根据好恶、感觉的经验教学,有过缺少理论修养支撑的教学事件。比如,对教师和学生的任务分不清楚,常有教师越俎代庖的行为;教学实施缺乏逻辑起点,确定教学目标时不知功能定位;面对学生提问,有时不能给出满意的解答;面对同事质疑,经常感到底气不足。从缺乏学理到拥有学理,这是我这些年教学生涯中的成长。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喜欢表现自己,总想让学生佩服我。那时的我总觉得教师应该成为权威,应该表现自己的才华,让学生对我崇拜得五体投地。于是,我的专业成长出发点就是树立自己的威信。比如,我教的第一篇课文第一个教学环节是朗读课文。谁来朗读?当然是我了。我喜欢朗读,得过奖,常以此为荣。我朗读完,学生鼓掌,我洋洋得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就陶醉在学生的赞叹和掌声之中,不懂得教师的真正职责是什么。后来,我明白了,我读得再好,学生读不好,教学就是失败的。于是,我就把第一个环节改成学生读课文。学生读得不理想,字音都读错了,没关系,正好给他纠正嘛。学生实在不会读,我才示范一下。

      我发现,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的提高是很快的。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有一句“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学生读不出对敌人仇恨的味道来,我就启发学生,发音时“咬牙切齿”,让“烧”字的字音从牙缝里发出。学生马上就明白了,咬着牙读,效果好多了。我教《中华少年》,先让学生读课文,读完后我对学生说:“喜欢这篇课文的举手。”不料只有三五个学生举手,我叫一个不喜欢的学生说说理由,他说了一大堆理由。学生不喜欢,这怎么教呀?于是我重新调整教学计划,先让学生喜欢。两节课结束后,我又对学生说:“喜欢这篇课文的举手。”不料学生都把手举起来了。

      现在,我明确反对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做法,并对教师挖空心思树立威信的做法十分反感。语文课上,听、说、读、写等行为,都应是学生发出的,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和点拨,教师的职责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高。在让学生得到发展提高的同时,教师自己也得到了发展提高。所以,教师要善于隐藏自己,把课堂还给学生;只要学生能独立完成的事情,教师就不要插手干预。

      教师要牢固树立两个基本理念:

      1.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2.消除学生的崇拜心理。

      学生有崇拜心理是教育的失败。教育就是培育学生心中的太阳,学生用温暖的阳光照亮他人,照亮世界。

      教育要培养学生三个不迷信:不迷信教师,不迷信课本,不迷信名人和权威。

      教育要培养学生三个不可怕:考分落后不可怕,但要努力学习;家庭贫寒不可怕,但要有志气;长相丑陋不可怕,但要有一技之长。

      教育要培养学生三个可怕:心理变态是可怕的,精神麻木是可怕的,灵魂堕落是可怕的。

      教师要明确三个不能超越:学生的生命健康不能超越,学生的人格尊严不能超越,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超越。

      一直以来我都负责教语文这一块,很多课文都能够背诵,对小学语文教材可谓熟稔于心。我觉得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已经很到位了,不必再花精力了。但是,语文教师的专业功底还表现在对学理的掌握上。过去,我对“语文学科素养”这个概念缺乏深入了解,总是在语文能力上做文章。其实,素养与能力之间体现了“感性—知性—理性”的认识过程。比如,是否懂得隐喻,往往是区别专业读者与非专业读者的分水岭。对隐喻的掌握必须经过“感性—知性—理性”的接受过程。非专业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往往读什么就相信什么,走进去就出不来,以至于有的读者阅读《红楼梦》,心血崩溃,气绝身亡;有的读者阅读《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模仿作品中的人物去自杀。这都是非专业读者的表现。非专业读者最突出的毛病是“悖体阅读”,即不能遵照文体规律来阅读和理解。阅读学专家曾祥芹先生指出:“所谓‘悖体阅读’,是违背文体特性和文体思维法则的阴差阳错的阅读。”曾先生以《论语》解读为例,批评了那种将《论语》作为纯文学作品来阅读的做法,指出“具有文学价值”和“文学作品”毕竟不同,“事料的真实”与“意旨的鲜明”是体现《论语》文体特性的关键,只有将《论语》作为“学术文章”来阅读才是“适体阅读”。语文教师应该是专业读者。语文教师要有一双语文的眼睛,敏锐捕捉语文的因素,尤其善于从文本表现形式上提取语文的学养,确定文本的语文功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语文命题者应是高级专业读者,更要善于借助文本的表现形式切入文本,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特质,从而在“语文学科素养”上得到理想的区分度。但从现实来看,这一目标还显得很遥远。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科素养”这个概念,意义重大。它指明了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指明了语文教学努力的目标,明确了语文命题考试向度的边界。这些,都需要我不断地学习。

      要想当一名好教师,必须活一生学一生,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科技的脚步。那种自以为读书很多的自满自负心理要不得,那种被所读之书遮蔽了视野的井底之蛙更是要不得。教师不仅要教课文,还要超越课文,超越教材,在育人这个更高的层面上去启发、启蒙、引导学生。要想达到这个高度,就必须不断学习。在这个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好好利用这科技资源,去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我们虽在乡村,教学条件远远比不上大城市。但在教育局及学校领导的重视努力下,在这两年内我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上了电子设备,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但是很多电子设施的使用,网络教学的展开,我们这些乡村教师还是一知半解。这都需要我们这些乡村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有一件事让我觉得特别幸运,这件事带给了我们学校,老师,学生无穷的幸运。那就是这学期开了网络课程。网络课程不仅给学校的老师们带来了学习网络教学的机会,提供了丰富的网络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带给了学生们新奇的思路,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带给了他们多彩的知识。通过网络课堂,老师和孩子们同学习,同进步!我深知这些都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支持,特别是我们林副校长手把手的教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操作,那场景记忆深刻,让人感动。

特别是对电脑网络知识薄弱的我,对于网络课程直播课的操作我是领悟得最慢的一个,常常课余时间我都会带着些不懂的问题去请教林副校长问个清楚,看似很简单的一个操作问题,林副校长总会不厌其烦地一步步示范操作讲解,直到我们都会操作掌握这些技巧为止,除了要掌握这些操作技巧林副校长还常鼓励老师们学会写美篇,分享直播课程的心得体会。瞧!学校领导都这么重视支持网络课程教育,我们又怎能不拿出十足的信心去学,去做好这件事呢?感谢泸江教育互加网络课程的老师们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课程!为我们的成长指名了方向!是您们引领着我们乡村教师在前进!

  看,有了互+网络课我们的乡村学校变美了,我们的教室因有了夏加儿美术作品墙更美了!教室里有了兔姐姐的音乐律动课同学们的笑容更灿烂了!这个世界充满了等待我们去发现可贵的好奇与兴趣!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对所有的东西都贯注自己的热情。我们要敢于突破,乡村的网络教学状况有待我们去突破完善,网络教学使我们超越自己,让老师和学生看到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  相信有了沪江教育互+网络课,我们的未来会更精彩!教学无止境,教师的专业成长永远在路上!

阅读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是学生各种能力培养中最重要的一环,一手好作文在语文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是不言而喻的。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在竭尽全力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指导学生谋篇布局,讲究写作技巧等,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我渐渐发现,一个学生阅读量对他的写作有极大的关系,可以这样说,阅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源泉。
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写作水平高的学生创作兴趣都是从阅读的文学作品中开始萌发的。书中那些深刻透彻的人生领悟,生动形象的文学描写,具有文采的修辞语句,精巧新颖的个性化创作,都吸引着学生,使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写作观念,让学生明白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这种产品应是自己的所思所感,有新的创意,能充分展示个性,而非人去亦去的东西。既然如此,那就必须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只有最熟悉的东西,才会有话可说,也只有最动情的东西,才会使自己感动,同时也让别人感动。鼓励学生说真话,诉真情,不说假话、大话、空话,不写虚情假意的文章。要让学生认真用眼睛去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感觉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进而用自己的笔记下美的亮点和美的瞬间。让他们关注社会、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把美的感受、痛苦的经历、执著的追求通过文章反映出来。有了强烈的创作动机,一篇又一篇优秀作文才能产生,以读促写,写而促读,读与写形成了良性循环,阅读与写作给学生带来了乐趣。
在进入信息时代后,阅读教学面临很多新的难题,阅读速度与阅读方法过于滞后都将使我们面临一个生存的问题。现在的学生差不多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大量的信息。学生固然必须学会怎样处理和利用他们每天获得的大量信息,但教师在这个方面则更应该对学生进行指导。我们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得到的一个恶谥是“尸体解剖法”,这是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总是处于少、慢、差、费状态的根本原因。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对此有很为深刻透辟的分析。另外,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曾祥芹教授呼吁:“在已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如果再不把快读和略读放入中小学阅读计划中来,那就太滞后了,显然于21世纪的要求极不相称。”在有关未来学的论著中,对学生的技能要求也有关于泛读和理解的技巧,且作为21世纪的人的主要能力标志。阅读是教育的中心,也是读写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一个学生如果要在21世纪大有可为的话,就必须掌握好阅读的技巧。而21世纪的阅读则更侧重于快读与略读。快读与略读显然与我们平常强调的精读有很大的差别。在培根的《论读书》里其实早就提到了阅读的一些方面,但直到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是主要要指导学生精读上面下功夫。这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存在的主要弊端之一。
21世纪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是:必须要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技能。在新的世纪,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
在新世纪的语文教学中,突出这方面的教育将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特征。但在这一方面,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作文教学也将面临着大的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另外,作文能力将主要表现为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
良好的阅读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突出创新。求异是创新性的一个重要特点。作文教学应注意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特别是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进框,不落套,不师云亦云,不邯郸学步。应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展思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反映学校生活、师生感情的文章举不胜举,要想使文章打动读者的心,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或在结构上独创,不落窠臼,走出俗套;或在内容上出新,选材新颖,构思独特。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篇获奖作文,通过记叙师生面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所产生的“尴尬”,反映了“我”对“老先生”从疏远到敬重的心路历程,A面写家长挑选老师的“多余”,写我对“慈眉善目”的老先生的印象,写老先生“传口谕”请我去当面谈,写老先生有病住院同学们去看望,我“当着大家的面流泪”。B面对前边师生之间所发生的事,通过老先生的心理独白对应表述,从另一面进行印证。虽然所写内容都是平常人平常事,但结构安排使人耳目一新。同一时空写“我”和“老先生”,各自独立,又相得益彰,殊途同归。因此,本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写作的求新。
阅读中可以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的过程和结果是对于言语材料的感受和理解。感受,指的是感觉器官对适宜的刺激的感觉能力。理解,指的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其本质和规律的思维能力。由此可知,语感,在实质上是一个心理学的范畴。应该强调的是语感的“感受性”与“理解性”的一致。良好的语感不应当只停留在一种朦胧的感受上,初步的感受对于语感来说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够的。只有在初步感受和“意会”的基础上,赋予语感以理解的性质,达到可以“言传”的地步,这样的语感才更有意义和价值。这一点在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中尤为必要。
阅读中的语感来源于读物言语材料对读者感官的刺激,以及读者对言语材料的理解和接受。因而,阅读中的语感更富有感受性和理解性的特点,更具有可追寻的痕迹和可以言传的性质。阅读语感由于言语材料单位的大小不同,又可以分为微观语感和宏观语感。
开展阅读活动可以积累写作素材。阅读的范围极广,老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名人传记、古今中外各种名著,让学生有意识地从名著中吸取营养。如学生在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后,对贝多芬这位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历经坎坷的一生有了深入了解,在他身上懂得了什么叫坚强,什么叫执着。他那“扼住命运咽喉”的呐喊,深深感染着他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就可以用上贝多芬的例子。
在阅读中,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名人名言和事例,如司马迁本着:“穷天人际,通古令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信念,身受宫刑而著《史记》;屈原在汩罗江畔苦吟,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终应楚国之亡而遗恨跃入江中的爱国情怀;苏武北海牧羊十九载而忠心不改的坚贞;岳飞大破金军、直捣黄龙府的气概等等。阅读丰厚了学生的文化积淀,使学生的视野开阔,思维有深度,手下的文章自然也多了几分文化气息,使文章立意深远。
精读典范佳作,学习写作技巧方法。从课内到课外让学生多读一些典范文章,然后再要求学生以这些文章为例,反复仿写,反复对照修改,直到揣摩清楚创作方法及写作技巧。
老师可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优秀的考场作文,给学生借鉴。同时,让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积累大量深刻鲜活的精彩句子,反复揣摩,认真品味,并活学活用到作文中去。如写对生命的理解可改用泰戈尔的名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写爱的力量,可仿用“爱心是冬日的暖阳,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等等。这样的句子能为作文增添语言的靓色。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让学生的写作水平有质的飞跃,语文老师应责无旁贷的引导学生重视阅读,因为,阅读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源泉。

如何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水平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一条主要途径,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直接关系着语文素养的提升。本文从目前小学生的阅读现状入手,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探究阅读方法,以及阅读的评价体系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为什么要研究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就个人知识的获得来说,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生活中亲自实践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然后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些构成了个人知识的一小部分来源。另一方面则是直接把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继承过来,把社会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这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或大部分来源,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自去体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他的个体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他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来代替。”在继承知识的各种途径中,可以说阅读是一条主要途径。可见,阅读能力直接关系到知识学习的结果。
在学校教学中,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石,是语文学科的生命;阅读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具有其他任何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过去我们受着应试教育影响及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语文教学走上了一条“重课内,轻课外;重讲授,轻阅读;重死记,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路子。学生大多只重视学习那薄薄的一本教科书,知识面窄,阅读能力差,写作水平低。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不理想状况仍然存在。笔者曾在全海小学四年(3)班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结果很不乐观:1、家长重视课内学习,忽略课外阅读。认识不到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开拓视野,更忽略了课外阅读度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意义;2、学生缺乏对文字性的课外读物的兴趣,他们乐于接受“快餐式”的文化,如电视媒体、网络、漫画等;3、学生缺乏连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一定的阅读方法的指导,缺乏独立思考、探究性阅读的能力;4、课业负担重,缺少充足的阅读时间;5、学生的阅读内容缺乏指引,课外读物选择盲目,阅读量不足等。这种现状对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是极其不利的。
从上述的情况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需要我们极大的关注和认真研究的。
(二)对语文阅读能力的界定
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倍受教师关注的,阅读教学也一直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新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目标作了新界定: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强调让学生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么究竟什么是阅读能力?
有研究者(如宁德施茂枝)认为,构成语文阅读能力的要素有以下几方面:语言能力(含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内化能力、运用能力),评价能力,创造能力。也有的把阅读能力分为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查寻读物的能力。
中国阅读研究会会长、河南师大曾祥芹认为:阅读能力是由多要素、多侧面、多层次的结构系统。从纵向看有阅读感知、理解、鉴赏、迁移、创造五个能力层次;从横向看,有阅读选择、思考、想象、记忆、时效五项能力贯穿;从立向看有阅读知识(认知结构)、智能(行为结构)、情志(动力结构)三维能力分支。
胡兴宏等曾于1986年分三次测试了360多名初中三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次测试“阅读理解能力”,包括理解词语,理解句子,了解段落、篇章大意,根据段落、篇章作出推断,把握作者写作目的、意图等五方面。第二次测验“阅读速度”,设计了两类题目,一是是否了解了阅读材料的大意,二是对阅读材料中的重要细节是否正确识别。第三次是测验“字词句知识”。
杭州大学祝新华教授也把阅读的测试内容分为速度测试和理解测试两方面。此外,他提出,根据阅读测试的精细度,把测试分为概观测试和分析测试两种。
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院长莫雷教授将阅读能力分成四大部分微观阅读能力(含文章字词的认知与理解、文章句子的理解、文章字词的鉴赏)、结构性阅读能力(含文章内容连贯性推理能力、文章篇章结构的分析与综合能力、文章构思的理解与鉴赏能力、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信息性阅读能力(含文章信息的连贯性推理能力、文章信息的精加工能力、文章整体的信息图建构的能力、文章信息的应用能力)、朗读默读能力(文章朗读的语音准确度、文章朗读的流利程度、文章朗读的感情体现、文章默读的综合考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对阅读能力的要素的认识,虽然众说纷纭,但大都认同理解能力应该是阅读能力核心。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阶段阅读能力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对文章重点语句透彻理解的能力;对文章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归纳、总结的能力;对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的把握能力;对文章表现手法的认识能力,包括对各类文体的认识,对文章立意、结构、构思、语言的认识。②
笔者认为还应加上两个方面: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就是指的是规定一分钟之内读多少个词;并通过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对阅读能力的阐释,提升了我对语文阅读能力的理解,那就是在一定的阅读速度下,能理解文章重点词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对文章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有积累好词好句,写读后感等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语文素养。这种能力是在语文课内学习学到的,走向课外去运用,再从课外回归到语文课内学习来,从而提高了自己语文能力。
(三)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笔者认为,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大致包括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方法的指导及阅读评价体系的制定。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心理学对兴趣的定义是指一个人经常倾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特点。③
阅读兴趣, 简明地讲, 即指儿童对文献和进行阅读活动的爱好, 是对文献的内容、意义进行积极探索和对自身从事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心理倾向。④这种心理倾向表现在对文献和阅读活动的特别喜爱和积极的阅读态度。孔子曾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好”与“乐”都是阅读兴趣的反映。
当儿童对阅读发生兴趣时, 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当然, 阅读兴趣往往影响阅读效果。有兴趣读书的儿童与无兴趣读书的儿童在相同的时间里、相同的读书条件下去读同一种书, 其结果必定会出现很大的差距; 读有兴趣的图书与读无兴趣的图书, 其结果也不一样。因此, 在开展阅读指导工作时, 首先要重视对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
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就是使他们对课外阅读活动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使他们从课外阅读活动中体会到情绪上的满足,克服参与课外阅读活动上出现的困难,做到坚持不懈。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
①、帮助学生读好最初几本书,让他们尝到课外阅读的“甜头”,慢慢滋生课外阅读兴趣。兴趣主要是由于心理需要而获得感官的愉悦满足引起的,满足于他们心理需要的刺激物最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对于精彩缤纷的世界好奇心强,有一种要揭开其神秘面纱的愿望,一些课外读物能使他们找到许多未知的答案。若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求,老师诱导得好,他们对课外读物的兴趣就产生了。很多学生喜欢《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丛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书,先让学生喜欢上并读好几本好书,是课外阅读兴趣形成的良好开端。老师要引导好这点的关键首先是要向他们介绍有趣的读物。为此教师应当是课外书籍的积极读者,特别应当熟知哪些要向学生推荐的优秀的儿童读物。
②、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理解水平的读物,这些读物应当要有适当的难度。适合学生理解水平的读物,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低于这他们理解能力,他们觉得这些读物太简单了容易理解,或者都是已知的内容没什么好读的,不会引起他们兴趣;高于他们理解能力,他们觉得这些读物太难了不容易理解,通过努力,读了还是不理解,就会产生畏难情绪,这样的课外读物他们也不感兴趣。所以,指导学生开始课外阅读时,不宜选择长篇的、厚本的书,应该根据他们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帮助挑选浅显的、短篇的、有趣的故事书、童话、寓言等,这样就会逐步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读书的积极性和信心。根据有关研究资料,学生读书兴趣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先列出以供老师们向各年龄阶段的学生介绍读物时参考。1、四岁至六岁的神话传说期,对于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空想世界所出现的生命与生物的神话传说感兴趣。2、六岁至八岁是寓言故事期,对于人类生活的法则寓于传说故事中的寓言故事发生兴趣。3、八岁至十岁是童话故事期,对以现实生活为体裁,经由想象所构成的故事发生兴趣。4、十岁至十三岁时传记及传奇故事期,对于人间的谋求生存,征服及开发大自然的紧张冒险故事、传记故事、科幻故事和科技文章发生兴趣。5、十三岁至十五岁起始于文学期,开始对于情感发展有关系的如爱情故事发生兴趣。⑤除了读物内容性质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发生影响外,读物的文字表现形式也对学生的阅读有影响。那种文字晦涩、内容深奥的读物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文字通俗、内容深入浅出,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小品、历史人物故事、幽默小品等读物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会直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据有关调查,学龄儿童初期对形成的兴趣,最感兴趣的是连环画,其次是有插图的读物,再次是单有文字的读物。由此可见,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则应选择一些封面装饰美丽,内配有强烈色彩插图的简单读物易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③、语文老师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儿童自制力、持久力较差,喜性好动,喜欢变化式的,讨厌静止式的活动。如果单凭说教告诉他们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要求他们去课外阅读,他们即是一开始“听话”去读几本课外书,坚持不久就会松懈厌倦,提不起阅读兴趣。所以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教师对学生课余时间阅读课外读物的指导将对学生身心发生重大影响。因为学生的生理、心理处于新的发展阶段,他们已识了一定量的字,喜欢阅读各种各样的课外读物,开始于思考,老师阅读方法的指导使他们少走弯路,常获得阅读喜悦,才能保持阅读兴趣.但单一静止的阅读方法指导若不考虑学生“好动”,易“喜新厌旧”的特点,则这种阅读兴趣就会慢慢减弱下来。
④、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与课内教学相结合。这一点是从小学生迁移能力较差来说的。他们没办法把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觉地迁移到课外阅读上来,教师要能够从课内外的相互作用中引起他们对课外书的阅读兴趣。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可以使课内阅读教学得到巩固和发展。而课内语文教学又对课外阅读起示范作用。因此两者起互相促进作用。现在小学各年级针对课内课文配有补充课外读本,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注意提到课外补充的读物或与之相关的课外书籍,帮助他们回忆课内学过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上来,减轻阅读难度,以引起他们对课外阅读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七册《蜜蜂》时,有意识地在介绍法布尔的《昆虫记》这本书,以便引起学生们对《昆虫记》的兴趣。课后,就有相当多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了《昆虫记》来看,拓展了学生的这方面的阅读。
⑤、要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兴趣,必须减少他们的课内作业负担,保证课外阅读时间。这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心理诱导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若没有课外阅读时间的保证,一切都是空谈。小学生负担很重,一方面舆论强调要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一方面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有的忙于应付形形色色的练习、作业、考试准备,有的忙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如绘画、弹琴技能等,学生毫无自由阅读的时间。我们更不能以课外阅读来加中学生的负担,因此在学校中须安排自由课外阅读的时间。不干涉一切,使孩子们愉快地读。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⑥,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给阅读教学提出的两大任务。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是阅读动力的一种定型。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为阅读能力。语文教育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多次论述养成习惯的重要性。如:“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于事的。”“语文方面的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⑦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哪些阅读习惯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中指出:“阅读教学的任务,除了着重培养阅读能力之外,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主要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等。”⑧这些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方法是多种的,大致可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一)明确阅读目的的习惯
这应该是首先的和第一位的事情 ,因为不管做什么事情,目的不明就等于瞎干。阅读当然也是这样。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就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必要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越持久。为此得培养一个好习惯,那就是经常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我为什么要在现在读这本,而不在其他时候?’这样自问,无论得到什么样的回答,它总能帮助我们明确读书的目的。”⑨明确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事。目的明确了,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也给计划的制定,读物的选择,方法的选定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找到了出发点。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打开读物之前,要首先问一问:我为什么要读它?我为什么现在要读它?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大大有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
(二)精选读物的习惯
精选读物的重要性和做法,在前面已经讲到,而关键还在于养成这样一种习惯。这正如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的那样:“你的周围有一个浩瀚的书刊海洋。要非常严格慎重的选择阅读的书籍和杂志。”⑩而阅读研究专家C·N波瓦尔在其《应当怎样读书》中特别制定了“自学者选书守则”,以此来严格控制对读物的选择。这个守则有以下5条:
1、读得少些,但要好些。
2、读必读之书,即使没有兴趣的也要读。
3、读能够找到的最好的书。
4、读不容易的和不太难的读物。
5、按照一定的阅读计划(按大纲或专家的建议)读。⑾
这5条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严格照此办理,就不会因胡乱泛览而浪费精力,也不会因读了不必读的书而耗费时间,更不会读那些坏书而使身心受损。精选读物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一生受益。
(三)按计划阅读的习惯
在所有阅读的坏习惯中,也许没有比漫无边际,胡乱阅读更坏的习惯了。因为这样阅读,随意性很大,东抓一本,西拉一本,读来读去还是一堆大杂烩。这样读下去,终其一生也很难有所建树,甚至会在漫无涯际的书海中搁浅、翻船。所以恩格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计划地读书简直是荒唐。”⑿因此,读好书就要切实改掉无计划阅读的坏习惯,而养成阅读必有计划,阅读必照计划的好习惯。
(四)合理运用时间的习惯
我们处在纷纭复杂的氛围中,要做的事情很多,而阅读又要坚持,这就有一个合理利用时间的问题。问题是要把这种科学的、合理的利用时间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并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要做到这一点,一要坚持计划使用时间,二要严格检查用时情况。一有问题马上纠正。长此以往,便自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善于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众人皆知的古训。但在阅读中却常常有很多人做不到,并从而成为影响阅读效率的一大因素。工具书是读者不说话的老师,是随时可以咨询的顾问,是解疑释难的好帮手。而只有养成了经常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时,它的作用才能得以真正发挥,所以我们一定要养成这样的习惯:阅读前,一定要把常备工具书置于身边;阅读中,遇有疑难,就要翻查。教师要加以指导、督促、检查。总之要切实养成勤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六)虚心求师问友的习惯
阅读主要靠阅读主体自己勤读多思,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也决不排除学有专长者的指教和学友的帮助与共勉。英国科学家刘易斯·卡罗尔在《科学漫步》一书中讲到:“如果可能,找个和你一起读书的好友,和他一起讨论书中疑难之处。讨论常是潜移默化的解决难题的最佳方案。”⒀总之,阅读既要勇于求师,又要乐于求友。
3、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1)略读法。略读就是一个人可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来进行的一种阅读。也是提纲挈领的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的阅读方式。略读速度应当是最快的阅读速度来阅读书籍和文章。但略读不同于普通阅读。普通阅读需要一字不漏的将阅读材料全部看完,而在略读时,可以略去一些材料不读,如果感到自己已经抓住了内容的主要方面,完全可以把半个段落或一段的四分之三略去不读。略读范围很广,可用于阅读各学科的教科书,考书,课外书籍和报刊。这中方法适合高年段。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摘抄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笔者在教学中,就要求学生用这种方法阅读。准备一本专用本,摘抄好词好句。这种方法行之有效,较快地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效果,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5)写读书心得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4、制定评价体系帮助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过去那种只凭一张试卷、几道题目去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了,也不能正确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评价。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这必将促使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关注阅读对学生情意领域发展的影响,并积极主动去寻找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态度和习惯。由此可见,制定合理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的。
阅读兴趣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阅读的大门;阅读习惯能使我们阅读之路走得更长远;阅读方法能加宽我们的阅读之路;阅读评价是一把标尺,衡量我们的成果。
(四)网络阅读的能力的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习惯并喜欢上网络阅读,网络阅读也逐渐成为我们阅读的一部分。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国民网上阅读率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5年的27.8%,7年间增长了7.5倍。网络阅读有着它自身的优点,主要在于网络有着比纸质图书更便捷的检索功能,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迅速选择自己需要的阅读信息。就此而言,“世界读书日”的主题是“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而网络阅读却同时做到了“让每一个读书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但是是对青少年来说,由于缺乏自制力,丰富而泛滥的网络资源是无法估量的潜在威胁。一方面,沉浸其中将浪费大量时间,并耽误青少年的学习;另一方面,网络不良内容将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提高学生的网络阅读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适应时代的新目标,新要求。在网络信息社会,我们要教学生从中识别、1区分、筛选,组合信息,这种实用性的阅读技能越来越重要。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掌握这种高效而实用的阅读技能与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浩瀚的、复杂的网络中有所选择,有所吸收。这也是我们要致力研究的方面。
总之,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途径很多,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我只是从我的教学中,以及在阅读收获中浅谈自己的见解。

上一篇:电工技术学报审稿

下一篇:medsci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