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400篇论文造假

发布时间:2023-12-10 02:49

400篇论文造假

河南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布两则《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情况通报》。第一份通报为接郑州大学转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函或文件,指称该院多位医生涉嫌学术不端、涉嫌论文造假。第二份通报为接郑州大学转发《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400余篇论文”中涉嫌造假复核处理结果并公开通报的通知》,指称该院多位医生存在伪造论文、署名不规范等多种学术不端行为。

一方面,知假买假式的消费者在买卖过程中根本没有获得卖方商品的真实意思表示,相反,其道德显得不够高尚而表现出一种逐利倾向为人们所唾弃!这种打假方式本身就与民事法律行为“意思表示必须真实”、不得违背社会公德”的法定要求相冲突。另一方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者”是指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个人,而以打假为目的的购买行为不属于消费者行为,故“知假买假”行为不受该法支持。目前正在征求意见的《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修订草案)》就将“知假买假”彻底排除在法律保护范围之外。

《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的有关规定。“知假买假”的消费者不存在牟取私利的动机或目的,宜认定为无过错,其支付给经营者的价金应得到返还。当然,其持有的假冒伪劣商品或购物发票又可成为消费者举报、行政执法部门或司法机关对经营者进行查处的有力证据。可见,消费者与经营者间、经营者与行政执法部门或司法机关间系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应分别解决,不能因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不宜认定该行为的合法性而忽视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和该行为在打假中的法律意义。

曾深陷学术造假风波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鲍哲南是如何爬回顶峰的?

风波过后,她用众多国际科学奖项来证明自己的科学研究水平,并成为美国工程院院士。对于致力于研究的研究人员来说,他们遭受的最大侮辱可能是学术欺诈。直接否定当前的科研价值也可能影响今后的科研事业。“世界杰出女科学家”鲍哲南卷入了21世纪最大的学术欺诈。此案震惊了当时的科学界,并与诺贝尔奖的成就直接相关。

1970年,鲍哲南出生在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爸爸鲍希茂和妈妈陈慧兰分别是南京大学的物理和化学教授。鲍哲南对多学科研究的深刻理解与她体内流动的物理和化学血液密不可分。科学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使她比大多数人更早地打开了奇妙科学世界的大门。后来,鲍哲南进入南京大学高考,成为父母的校友。她对高分子化学的真正兴趣是在南京大学薛琦教授实验室的大三时,当时鲍哲南一家移民到美国,她也进入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学习。她大学毕业前,芝加哥大学向她伸出了橄榄枝。

鲍哲南原本想在完成博士学位后申请贝尔实验室的博士后学位,但他被直接免除博士后程序两年,并被聘为研究员。急诊室实验室现在是诺基亚的子公司高度专业化、资金雄厚的贝尔实验室为鲍哲南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人造电子皮肤是她最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之一。20多年来,柔性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已成为她研究生涯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些研发成果也为她研究生涯中主要开发的人工皮肤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对鲍哲南来说是丰收年。她成为贝尔实验室的杰出研究员,贝尔实验室是贝尔实验室最高水平的科技员工。他还获得了美国化学学会团队创新奖、研发100奖等美国著名奖项。而这一年,她也遭遇了舆论风暴。有证据表明,舍恩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学术报纸上发表的论文有造假的痕迹。贝尔实验室立即成立了一个审查委员会对他进行调查。最终证实舍恩的学术造假属实。除了舍恩,关于世界上最小的纳米晶体管的两篇论文的主要作者还包括鲍哲南。外界对鲍哲南的猜测和谣言对她影响很大,认为她也涉嫌学术欺诈。

2004年,她接受了斯坦福大学的邀请,在化学工程系任教。科研水平逐步提高,鲍哲南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术奖项。当被问及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否是诺贝尔奖时,她坦率地承认科学研究是一种兴趣,她愿意做她感兴趣的事,而不在乎荣誉。进入斯坦福大学后,她不再局限于有机电子学,而是开始对能量电池感兴趣。2010年,鲍哲南作为创始人之一创办了C3NANO公司,并将研究成果推向市场。2016年,她被选为美国工程学院院士,并进入美国工程领域最高学术团体。2017年,她获得了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例如,如今48岁的鲍振安教授拥有400多篇论文和60多项美国专利,并在科学界获得了无数的头衔和荣誉。

诺奖得主塞门扎涉嫌论文造假的篇数达到多少?

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格雷格·塞门扎涉嫌学术不端事件持续发酵。截至10月20日上午,知名学术打假网站Pubpeer上曝出的争议论文已增至40篇。

这40篇论文的时间跨度为2001年到2018年,长达18年。其中2013年到2016年的论文就有15篇,超过1/3。涉嫌造假的论文中,涉及“乳腺癌”“冠状动脉异常”“高血压”“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的论文超过一半。

不幸中的万幸,诺贝尔奖官方网站上公示的两篇“关键著作”,以及1993年发表于《生物化学学报》(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论文Characterization of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 and regulation of DNA binding activity by hypoxia没有被打假。

扩展资料

格雷格·塞门扎简介

塞门扎1956年出生于纽约,今年64岁。1999年,他成为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全职教授,2003年起担任该校细胞工程研究所血管研究项目主任。

2019年,塞门扎因“在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中的发现”而与其他两位科学家——拉特克利夫和凯林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塞门扎实验室发现了低氧诱导因子HIF-1,并在1995年纯化克隆了它。此后,拉特克利夫和凯林发现了HIF的降解机制。

近年来,塞门扎的主要研究方向是HIF-1与肿瘤、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疾病、慢性肺病等疾病的关系。

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非常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走向临床,造福更多病人。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2019年诺奖得主塞门扎涉嫌学术论文造假

中国65篇数学论文涉嫌批量造假?写论文有捷径吗?

近期,德国独立科学记者列昂尼德施奈德(Leonid  Schneider)在其科学新闻网站《为了更好的科学》(For  Better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数学领域涉嫌批量造假论文的报道。

施耐德和其他两个学术打假者称,目前有六十余篇论文涉嫌造假,七十多名署名作者来自中国四十多所大学,包括吉林大学在内的“985”和“211”大学,以及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等一部分高职院校,也有一名作者来自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路建筑系。

近年来,中国许多学术领域都出现了假论文,但数学研究曾被视为一门不可能是假的学科,因为它很容易被同行测试。有很多问题,如重复剽窃,伪造同行评议,虚构作者等等。截至目前,已有21篇论文被撤回。

“有人说数学界是纯洁的,但事实上,剽窃现象一直存在。它在国内外都有。不聪明的人都是按照顺序被接受的,整段都是抄袭的,这样做很容易被抓住。但是专家会一眼就知道这是剽窃。”菲尔德奖获得者、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

六十多份问题报告中有欺诈的痕迹。学术打假者之一的斯米特克莱德公开表示,几篇早期的问题论文都有常见的剽窃材料,也就是说,有几篇论文正常发表于2012年至2013年,没有造假。通过剽窃和引用普通论文,这些伪造者形成了至少六篇假文章,这六篇假文章成为后续问题论文的剽窃材料。

早期有两篇论文被剽窃,一篇是2012年乔蕾与黄锦锦合著的英文论文《上半空间的狄利克雷问题》,另一篇是乔蕾等三个人合作的英文论文。

乔蕾目前在河南经济与法律大学任教,是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教授。2010年,他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邓冠铁。经过学术造假者的反复检验,邓冠铁与乔蕾的合作论文中没有虚假痕迹。然而,黄锦锦与乔蕾合作完成上述论文后,相继发表两篇问题论文,涉嫌抄袭和作者虚构,其中一篇被出版社收回。

“剽窃本身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学术问题。数学界的剽窃也并不罕见。”丘成桐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他曾多次公开发表声明,指出学术造假是中国学术界进步的一大障碍。科学界不应容忍欺诈。

上一篇:金融论文写作指南

下一篇:世界电影杂志过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