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道教报刊杂志征稿

发布时间:2023-12-09 05:32

道教报刊杂志征稿

道协动态、道教论坛、史料与知识、修真养性、洞天胜境、学习园地。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姥山在哪里?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姥山位于如今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尽管在这首诗里,主要的内容是与李白的想象相结合,记录了他魔幻现实的梦境,但天姥山却是真实存在的,并非李白凭空想象出的地方。

位于县城东南30公里,由拨云尖、细尖、大尖等群山组成。属道教第16和60福地,层峦叠嶂,千态万状,苍然天表。

晋朝前,此地为人迹罕至的苍莽地区,南朝谢灵运“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风光绮丽的天姥山,正处于此通道险要地段,名声大振。

谢灵运诗曰:“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南朝宋元嘉间朝廷闻天姥美名,遣名画师楷模山状于白团扇上。唐李白、杜甫等追慕前贤高情,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壮游》等千古绝唱,遂使天姥山成为人们无限向往的神奇仙景。

1993、94和99年,三次国际唐代文学和唐诗研究会在新昌召开,海内外130多家报刊杂志都报道了新昌天姥山胜景,在国内外有着较高的声誉和地位。

关于太姥山的诗句

1.《蒋洋道中望太姥山四首》年代: 唐 作者: 陈嘉言问俗驱王事,斋宫耐可期。

寒花明绛节,孤月映摩尼。缥渺浮虚廊,苍茫弄晚曦。

三山如可接,莫遣汉臣归。2.《太姥山》 年代: 宋 作者: 刘镇滚滚千山入马蹄,出游回首日平西。

人从杜宇鸣时别,天向蒹葭静处低。白鸟得鱼闲钓艇,黄蜂抱蕊闹花枝。

好将太姥山前路,付与孤猿自在啼。1.太姥山及闽东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尚处于资源优势的转化进程中,总体发展政策的协议要适宜这一景遇。

2.太姥山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在福鼎市正南距市区四十五公里,约在东经120度与北纬27度的附近。3.基地位于太姥山风景区内,无工业污染及远离主要交通干道,生态环境优良,空气、水质均属优质。

简单描述下太姥山的地理位置?太姥山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在福鼎市正南距市区四十五公里,约在东经120度与北纬27度的附近。挺立于东海之滨,三面临海,一面背山。

主峰海拔917.3米。

1.《蒋洋道中望太姥山四首》年代: 唐 作者: 陈嘉言

问俗驱王事,斋宫耐可期。

寒花明绛节,孤月映摩尼。

缥渺浮虚廊,苍茫弄晚曦。

三山如可接,莫遣汉臣归。

2.《太姥山》 年代: 宋 作者: 刘镇

滚滚千山入马蹄,出游回首日平西。

人从杜宇鸣时别,天向蒹葭静处低。

白鸟得鱼闲钓艇,黄蜂抱蕊闹花枝。

好将太姥山前路,付与孤猿自在啼。

1.太姥山及闽东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尚处于资源优势的转化进程中,总体发展政策的协议要适宜这一景遇。

2.太姥山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在福鼎市正南距市区四十五公里,约在东经120度与北纬27度的附近。

3.基地位于太姥山风景区内,无工业污染及远离主要交通干道,生态环境优良,空气、水质均属优质。

简单描述下太姥山的地理位置?

太姥山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在福鼎市正南距市区四十五公里,约在东经120度与北纬27度的附近。挺立于东海之滨,三面临海,一面背山。主峰海拔917.3米。

【第一首】滚滚千山入马蹄,出游回首日平西。

人从杜宇鸣时别,天向蒹葭静处低。白鸟得鱼闲钓艇,黄蜂抱蕊闹花枝。

好将太姥山前路,付与孤猿自在啼。——太姥山 刘镇 魏晋【第二首】朔风吹发上招提,手拂藤萝步石梯。

笑语不知高处立,回头始觉万山低。——南宋 余复 《题太姥岭》:【第三首】闽天遥控古温麻,太姥云山接永嘉。

度岭僧归松际月,搴帷人出海东霞。茫茫远屿防秋堡,黯黯疏篱卖酒家。

三十六峰青缥缈,香风吹落木樨花。——王宇 《太姥山行》【第四首】几作名山汗漫游,灵仙偏秘此边州。

炎方瘴净摩天近,涨海波澄浸地幽。红日照来秦观旭,白云飞去楚峰秋。

蓟门直北狼烟起,回首兵戈不尽愁。——《上摩霄峰》【第五首】为访桃花到碧山,洞门流水浪潺潺。

阇黎寂寞昏钟冷,佛殿荒凉古殿闲。颇有细罗留夜色,宁无大药驻春颜。

今宵稳作游仙咏,太姥明登尺五间。《——《宿玉湖庵》【第六首】缥缈幢幡绿树低,山门斜路夕阳西。

古坛危跨千层嶂,绿水遥通九曲溪。松际谷声清磬合,竹间云气小楼迷。

禅心已与尘缘断,不碍孤猿午夜啼。——《龙井》七律。

梦游天姥吟留别 / 别东鲁诸公

作者: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U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天 姥 山 天姥山:主体在浙江省新昌县(属于绍兴市)境内,从新昌与嵊州交界的黄泥桥延绵至新昌与天台交界的横渡桥。 天姥横天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这首名诗歌颂了天姥山的横空气势。天姥山是新是一邑之主山。

在县东南围30公里,由拨云尖、细尖、大尖等群山组成。属道教第16和60福地,层峰叠嶂,千态万状,苍然天表。

会墅岭 扼天姥山北道口,旧有鸟道可攀,今有盘山公路盘旋而上。岭上台地气候凉爽。

过会墅岭行5公里,能望见天姥主峰拨云尖,因山顶常萦绕白云,故名。登山回望,群山为小,北有芭蕉、斑竹两大山(即大尖、细尖)遥遥相对,南至王会、牛牯、万年诸山蜿蜒俯伏,西南有莲花峰拜倒脚下。

山上有姥姥岩、天姥鹰、天姥馍蹲牛岩、鸡笼岩等。 天姥山不仅得名来自‘王母’,而且以高雅文化名山著称。

晋朝前为人迹罕至的莽地区,南朝谢灵运“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风光绮丽的天姥山,正处于此通道险要地段,名声大振。

谢灵运诗曰:“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南朝宋元嘉间朝廷闻天姥美名,遣名画师楷模山状于白团扇上。 唐李白、杜甫等追慕前贤高情,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壮游》等千古绝唱,遂使天姥山成为人们无限向往的神奇仙景。

1993、94和99年,三次国际唐代文学和唐诗研究会在新昌召开,海内外130多家报刊杂志都报道了新昌天姥山胜景,在国内外有着较高的声誉和地位。 天姥山——姥姥岩 天 姥 馍 古驿道 驿道由会稽来,从嵊州黄泥桥入新昌境,也新昌城旧东门到天台县界,新昌古驿道全长90里。

目前横贯斑竹的长街,会墅岭的石阶路,天姥寺至冷水坑的山路,仍保存驿疲乏的原貌。驿道上残存的小石佛铺、关岭铺,还可看出驿铺旧貌。

驿道经桃源穿越天姥,天达关岭头一段全长35公里。这条路,早先为进朝诗人谢灵运开拓,故又称“谢公道”。

这条古驿道上有许多流传千古的遗迹,如刘阮遇仙的桃源洞、司马悔桥等,现在,和这条古驿道大致平行的是104国道。 桃源仙境 桃源东濒沃洲,南倚天姥,是著名“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地段。

相传此外为汉时剡入刘晨、阮肇入于姥山采药遇仙涉足之遗迹。如采药径、仙人洞、棋盘石、惆怅溪等。

而逆溪布上的班竹村口的司马悔桥又是唐代隐士司能上能下承祯悔悟出山之外。由此而构成娟秀迷离的桃源山水。

南朝时,谢灵运出仕永嘉,伐木开径,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成为古代山水诗的鼻祖。 后历代众多诗慕名前来,留下了诸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千古绝唱。

迎 仙 桥 天姥山下古驿道 班竹古驿道 桃源 天姥泉 天姥柏 天姥盆境 万马竞渡 万马渡地处新昌县儒岙镇,离县城40公里。位于两山夹峡峙之谷。

有一条大溪,涧中尽是些圆滚滚、光溜溜的石头。 重量不等,近百公斤至几万公斤。

色泽不同,金黄色、红棕色、,以青白色为多。数以万计的巨古成群结队,浩浩荡荡,从山岗自上而下,蜿蜒二、三公里。

每逢下雨天,站在山巅远眺,只见山洪奔泻,冲击巨石,白浪飞溅,哗哗作响,声若千军呐喊,形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巍巍壮观。 这里的环境也十分幽雅,青山绿水,小桥出一幅秀美的山水画。

远望天姥群山,连绵起伏,红枫翠竹,疏疏密密。在那万树丛中,竟冒出一巨岩,孤峰挺立,峰尖上偏又顶着万斤巨石,酷似鸟的嘴巴,称“鸟嘴岩”,村民又呼之“风动岩”,因为大风吹过,那巨石也也摇动,欲从半天中尺下来,看起来险乎乎的。

胆大者却可攀援至峰顶,用力推石,那石居然也能晃动。但怪的是,千百年来,经历过多少狂风暴雨,那“鸟嘴岩”却始终屹立于高山之巅,有惊无险。

万马渡还有朝板岩等石景。 一座小石桥下,有一块天然平整的大石块,块石上雕凿有三个红漆隶书大字:“万马渡”。

每个字大如团背,刚劲有力,乃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十一月福建莆田人吴献辰所题,三年后镌刻于此。在阳光照耀下,那三个大字闪闪发亮,独占风光。

游客到此,争相在题字石上摄影留念。 天姥龙潭 从儒岙镇寂元庙油竹坑自然村进去,行二三里。

两岸危崖壁立,林木森森。 溪涧怪石累累,瀑潭相叠。

瀑多而奇,有虎哮瀑、龙吟瀑、含羞瀑、跨马瀑、五级瀑……潭。

近日,去了一趟福建的太姥山。

太姥山位于福建省东北部,距我们的出发点大约 300公里,高速公路只需四个小时便可到达距福鼎市三十公里的秦屿镇 ,太姥山就座落在其境内。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这趟旅游,那便是“妙”了。

妙就妙在它以山吸引你,又以水撩拨你,让你欣赏完山的雄伟又尽兴了水的温柔,亦山亦水,妙不可言;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太姥山,那便是奇异险趣了。自古游山离不开一个“登”字,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就是让一个“登”字囊括了整个的“游”字,而太姥山却是完全了一个“游”字,在“游”中感受她的奇异、在“游”中领略她的险趣。

从山脚仰望,太姥山云雾飘渺、如临仙境,透过薄雾,你可见奇峰异石,层层迭立,巍峨秀拔,气势雄伟;观赏太姥山,就象观赏当代世界抽象雕塑艺术大师的杰作:数百幅巨型的雕塑品,各具匠心,有的象人,有的象物。如“十八罗汉岩”、“仙人锯板”、“夫妻峰”、“金猫扑鼠”、“玉猴照镜”、“二佛谈经”、“金龟爬壁”.等等,真是“太姥无俗石,个个似神工”,直叫你啧啧称奇。

从山腰看它,则一步一景,步移景换,导游周小姐指着原本象金元宝的巨石说:“你们看,一眨眼金元宝变成了老母鸡下蛋。”看到那些因为我们的位置变化而景致也变活了时,大家都乐了:果然是座奇山!诸如此景此境,太姥山比比皆是,固我们一路而上,尽是乐在“游”中了,丝毫没有了爬山的辛苦。

由于特殊的地理构造,太姥山不仅石奇,而且有很多曲折深邃的岩洞。正因有了这些奇特的岩洞,才给游人带来极大的乐趣!用一个字形容这些洞,那便是“险”;用一个词形容游人的心情,那便是“刺激”。

据导游介绍,太姥山有各种各样的洞一百多个,若想将这么多的洞走一遍需要二三十天时间,有的洞一进一出就需花一整天。这些洞各具特色,有向低处延伸,直通到海面,曰“通海洞”;有向上扩展,可达石顶,曰“通天洞”;有两岩陡立,上夹碎石,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曰“七星洞”;有削壁夹巷,见天如线,曰“一线天”;有滴水丁冬,游人躲不胜躲的“滴水洞”;有洞中套洞,神奇莫测的“神仙洞”。

而这些洞的特点都是乱石垒叠,通道狭小,洞顶崛岩高低不一,在经过窄窄山洞时,游人还要做出各种动作,时蹲、时爬、时蹑、时侧,导游将这些动作喻为“太姥健身操”,然而稍不留神,就会碰个鼻红额肿。

我就听见同事小曾和导游一段有趣的对话:哎哟,我头上碰了两个包,好疼。小曾刚说完,又发现了新情况:哎呀,我的背包被岩石刮破了!导游打趣说:你破了一个包,又带回去两个新包,不吃亏啦。

逗的我们直捧腹。尽管洞内漆黑一团,险情迭出,游人需弓腰折背,吸肚屏胸,然乐趣尽在其中!每当走出一个洞口时,大家都会暗暗庆幸:多亏自己还算窈窕淑女,否则就惨了。

导游说,有个外国人长得很胖,进去的时候衬衫是白的,出来就变成红的了,因为肚子被岩石磨破了皮。于是有人开玩笑说:某某先生可一定别让他来,不然就和那个外国佬一般下场了。

要说钻山洞的最大乐趣就是找回了童年的乐趣,那种近乎于童年恶作剧的心态就在穿越这些形形色色的山洞时得到了充分的体验:既害怕KB又希望出现惊心动魄的一幕;既害怕黑暗又希望不要出现亮光;既害怕穿越的山洞太长又希望不要很快走完,总之时时幻想着妖魔怪兽的出现,以满足那不可理喻的孩童情愫! 太姥山不但有石有洞,还有水。据说太姥山,山衬海,海托山,有“海上仙都”之称。

而且逢一场大雨后,地表水就流入洞中,汇成各种暗泉和飞瀑,流水潺潺,滴水叮当,洞中之水有如琵琶慢拔、古筝轻弹,沙沙作响、哗哗作唱,妙不可言。可惜这些都只能听说而已,短短的两天不可能眼尽其详。

但也无须遗憾,因为在太姥山附近十几里,有杨家溪漂流、牛郎岗海滩,那都是玩水的好地方。杨家溪的水流宽阔平缓,青山秀水,让你感觉心旷神怡、安详平和;牛郎岗汹涌的海浪,使你领略到大自然的不同造化,澎湃而豪迈。

两天的时间虽难以看遍太姥山的美丽景色,但却留给我们无穷的回味,许多人表示有机会一定重游太姥山。 返回的路上,导游见我们兴致很高,便出了道题让大伙回答:用四个字形容一下自己的心得。

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兴致勃勃,一个说非常刺激,一个说有惊无险;一个说哥哥(撑船的)累了,一个接着说妹妹(坐船的)笑了,还有的说终身难忘,有的竟然说饿死我了。

导游见我们每个人都说了,就偷梁换柱,把原来的前提变成了“当你洞房花烛夜时”,再要求大伙把自己说过的话重复一遍,这下可就尴尬了。大伙发现自己竟然被导游小姐忽悠了一把,于是乎女同胞的笑声差点就把旅游车给掀翻了。

旅游的乐趣就如此这般在我们的笑声中诠释得淋漓尽致、情意盎然。 太姥山石奇、峰险、洞异、水玄,虽说用了这么多的言词来形容它,但感觉并非十分的恰当,我不知道再拿什么形容你,太姥山!我想,只有用心去体会你的内涵,才是最准确、最恰当的。

太姥山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的陆缘地带,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缘,东面经岛弧、海沟与太平洋板块相连,在两大板块长期相对作用中形成。地层区划上华南地层区东南沿海地层分区,东北部属温州地层小区,余属青田漳州地层小区。

相传尧时老母种蓝(蓝草,其汁色蓝,榨之以染布帛)于山中,传说东海诸仙常年聚会于此,故有“海上仙都”的美誉。武夷、太姥、雁荡, 构成闽越三大名山。

扩展资料

太姥山为交溪与福鼎、霞浦两县所有独流入海的溪流的分水岭。该山脉山体主要由中生代火山岩、花岗岩构成。山体蕴藏的矿产主要有铅、锌、银、镉、明矾石、石英岩、高岭土、玄武岩等。森林覆盖率达46%以上。

太姥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太姥山区东北端福鼎市境内,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同时,太姥山是国内唯一的花岗岩丘陵的地形上发育的峰林地貌的地区,也是国内晶洞花岗岩带上唯一的峰林地貌,于2010年列入世界地质公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姥山

一座寺庙里包容两种文化,这种景致带来的安详,或许只存在贺兰山

1

绵亘二百多公里的贺兰山脉,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山口和山谷。峰峦苍翠的苏峪口、双塔插云的拜寺口、军事要隘三关口……

最为安详的,当属滚钟口。

滚钟口游人不多,山坡和台阶也很温和。商业气息很淡,站在笔架峰下,放眼四周,远处是平缓而曲线优美的山坡,星星点点的绿色让人有了羊的心思,而岩羊早已散落其中,尽情享受着青草与泉水了。久居城市,很少有这样极目远眺的机会,于是很轻易地就达到了心神合一的境界。

贺兰山曾被称为军山,是匈奴与秦抗衡的基地,是西夏王朝的大兵库,是鞑靼和明朝军队持续180多年军事纷争的见证者。幸运的是,千年的战火似乎并没有在这里留下过多的痕迹,有过金戈铁马,却寻不到峥嵘陡峭;有过狼烟四起,却处处呈现出温婉和顺、平淡淳厚的安详。也许,这才是贺兰山本真的样子,只有这种安详,才能根植下宽容、理解、至善至美的种子。

2

山的巍峨,会加剧人的卑微感。这种感觉,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对大自然心生敬畏。古老的岩层、血色的流沙、陡峭的崖壁、孤独的乱石和山洞,这是大自然历经炼狱般的淬炼和磨难后的结果。一千年又是一千年,水草丰茂,树木葱茏的贺兰山,先后生活过匈奴、鲜卑、突厥、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他们或逐水而居,长河饮马,或农耕山麓,繁衍生息,像一滴露水,一瓣霜花,无声无息地来,无声无息地去,只留下星星点点的遗迹,供后人追寻。

我在一处台阶上坐下,看石缝中僵卧着几只瓢虫的尸骸,看几只蚂蚁拖着枯草的叶子在远行。不远处,三两只岩羊凭着天赐的敏捷在石头间跳上跳下,吃草或饮水,清亮的眼眸里满是地老天荒的悠闲……天与地,山与水,隐在一片安详里。

300多年前的一天,身着阿拉伯大袍,头缠白色“戴斯达尔”(波斯语音译,意为阿訇或教长头上缠的布)的克马伦丁·本·欧斯曼晕倒在滚钟口的半山腰上。他从遥远的也门远渡重洋,穿越千山万水到达贺兰山,只为让这座山留下伊斯兰文明的影子。为此,他离开了地位显赫的家族,放弃了优越的物质生活。

时任滚钟口小洞天寺院方丈的空绝法师在山间发现了被饥饿和劳累击倒的克马伦丁。佛家的慈悲,安置了克马伦丁的虚弱。他在小洞天寺院后院的一间房里住了下来。热心的空绝法师看克马伦丁一个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举目无亲,生活无依,就联系当地一个居士,请居士为克马伦丁联系了一家姓莫的穆斯林家庭,让他为其放羊谋生。从此,这个也门人在贺兰山安居了下来,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住就是永远。

此后的三十多年里,克马伦丁一边放羊,一边传播伊斯兰文化。空觉法师则守着幽深的殿宇,虔心礼佛。克马伦丁渊博的学识,忠厚、朴实的为人,坚韧不拔的精神,赢得了空绝法师的尊重,他们成为了一对情同手足的兄弟。贺兰山的石头草木见证了这一世间难得的奇观:小小的佛教寺庙前后院,传出了两种迥然不同的诵经声,因着弃恶扬善的共同理念,依着贺兰山雄厚的山体,持着各自的执念,他们守着同一间寺庙,在各自的经书里修行。

1628年农历七月十三,克马伦丁在小洞天观音寺后院——他住了三十多年的地方安然归真。重情重义的空绝法师面对这位高鼻梁深眼窝的异国兄弟,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了一个垂馨千祀的决定:将克马伦丁生前长期居住的小洞天观音寺后院,赠予这位远道而来传播伊斯兰文化的也门老人,作为他永久的住所——以兄弟的名义!

从此,一座寺庙里包容了两种文化,承载了两个国家和两个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

多年后,附近的穆斯林在克马伦丁坟墓上建了一座精美的拱北亭和清真寺,用以纪念这位异国老人,于是就有了今天佛教观音寺与伊斯兰教清真寺并肩而立的动人景观。

300多年后,我站在一墙之隔的清真寺和小洞天观音寺中间,看着从小洞天寺庙香炉里升起的袅袅青烟在清真寺的院落里缓缓飘散,看着一棵大树同时为两座寺院遮阴避凉,敏感的心被这比肩而立却承载着不同宗教信仰的两座寺院俘获,升腾起无以言说的感恩与感动,涟漪阵阵。

3

佛教寺庙和伊斯兰教清真寺在滚钟口半山腰毗邻而居几百年,起源于中国的道教,自然也不会让此处成为空白。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蔚为壮观的道观贺兰庙在滚钟口落成,一幅别样的画卷在贺兰山滚钟口展开——观音寺、清真寺、道观沿长满草木的山坡呈三角形排开。每天早晨,厚重的山门打开,窗户打开,金箔似的光点随意飞翔,明亮的光芒照在阿訇、和尚、道士的身上,就连角落里的灰尘,也被披上一层金色,闪烁着别样的光芒。

小路蜿蜒,道观、观音寺和清真寺相互连接,拾阶而上可以见到道士,顺阶而下可以见到和尚和阿訇。在岁月的流转中,他们各自守护着自己心中的神灵,于山水之间相安而居。

站在贺兰庙的堂口往下看,清真寺与小洞天观音寺紧挨着,一样均衡对称的四合院 ,一样主次分明的檐廊,一样的飞檐翘角,一样的威严庄重……一母同胞的兄弟般比肩而立,有序地完成着各自的使命,和谐自然,又,温情脉脉。

这是世间难得的景致,我相信这种景致带来的安详,除了贺兰山,别无他处可寻。

4

古人认为,香为“聚天地纯阳之气而生者”,有上感天,下感地的功效。所以,佛教、道教、伊斯兰教,都无一例外地用焚香来营造吉庆、安详、宁静、圣洁的氛围。

农历的七月十三是克马伦丁归真的日子,几百年来,每逢这一天,附近的穆斯林都会换上庄重洁净的服装,自发地来到拱北为他走坟以示纪念。这一天的清真寺里,被油饼的香味和燃香的香味混合包裹,既有人间烟火的吉庆,又有燃香飘渺的空灵。

我寻着香味而来,脚步在长方形、歇山顶、砖木结构的清真寺前停留,碧瓦朱檐,雕梁绣柱,一派古色古香里透着想象中的庄敬与肃穆。院内兰香袅袅,扶摇直上,既有芭兰香,也有藏香。

硕大的香炉里,几炷燃香忽明忽灭,伴着青烟袅袅而升,而散。立在这清幽之地,犹如立在时光的缝隙里,被这清妙的、不分族别、不分地域,同时安详了观音寺、安详了道观、安详了清真寺的香味深深打动,不由地羡慕起这香来。

跨出清真寺的山门,转身就与一墙之隔的小洞天观音寺了证和尚相遇。

了证和尚祖籍平罗,俗姓王。同姓同籍,我们的交流因此简单愉悦了好多。“抛开信仰,我们的交往和平常人没什么两样,就是邻居。他们下山,会给我带点青菜回来,平时缺这个少那个了,都会到对方寺院去拿。有一次,我寺里请来的香不够了,还到清真寺里请了一些回来。”当了证和尚用“请香”这个词的时候,我心头一热,就想起父母在世时的一件事来:老家的春天,大风一场接着一场,单薄的木门木窗挡不了纷纷扬扬的沙尘,屋里弥漫着浓郁的土腥味。每逢这时,母亲就会燃几支芭兰香,土屋里立刻就被清香弥漫,甚而生出几分雅致来。有一次家里准备过“尔麦里”,问母亲还有没有需要置办的东西。母亲想了想,说,家里的香快用完了。我说,好,我来的时候买几包带来。母亲的脸色忽然变得凝重:“香不能说买,要用请。请香!”一个“请”字里,满是庄重。以后的岁月里,我有时也会不小心把请香说成买香,每当这时候,总会下意识地咬一下嘴唇——虔敬地表示自己说错了。

年岁渐长,时不时地,会想起过去年代里村里的许多禁忌,比如洗好的碗不能敞口向上放,晚上不能照镜子梳头,不能对着太阳小便……这些禁忌没有什么依据,但却时时约束着大人孩子的言行。现在想来,这不过是一种文明和文化的遗传,只是为了提醒众生,人应该有最起码的敬畏心。

八月的贺兰山,还有几分燥热。听了证和尚侃侃而谈,不觉就过去了半个时辰。我拿出矿泉水递给他,他摆了摆手,说,我请你喝茶,山泉泡的茶。说完起身,从禅房里端出两只盖碗,青花的图案,一下触动了内心的柔软——多像老屋里父母用过的那对青花的盖碗!

道谢之后接过茶盅,轻啜一口,任山泉与茶的清香在口腔里弥漫。

5

当我再一次独自驱车来到滚钟口,在一杯盖碗茶里静下心来,听阿訇讲述清真寺过节时,他们如何将热腾腾的油饼送给了证和尚和李道长品尝;听了证和尚讲述空觉法师如何帮助克马伦丁度过那些艰难的岁月;听李道长说多少清风徐徐的白天,他们如何相约而来,坐在半道的石矶处一起品茶聊天,谈经论道……

我在一杯续了又续的茶水里沉沦。突然可怜起那些远路而来的游客:带着冰凉的矿泉水或者冰红茶,步履匆匆,上山或者下山,拍照或者休息。没有盘腿而坐的惬意,更没有促膝长谈的快乐。他们匆匆的步履,为自己穿上了一副看不见的盔甲,将这山,这人,这独特的景致,阻挡在外。所以,他们无缘聆听毗邻而居的道士、和尚、阿訇之间建立在不同宗教之上的高贵情谊,无缘看到他们用各自最虔诚的方式,维护自己心中神灵的样子。

一片银灰色的云朵飘过,遮住了林立的悬崖峭壁,同时遮住了漫长的 历史 时光。阳光从云隙间穿过,不远处的山顶上矗立着几座小巧精致的白色喇嘛塔,而西夏皇帝元昊斥巨资建造的避暑宫苑,只留有一地散落的砖瓦器物残片。

这是一片安祥的世界,万物皆呈现出空明澄澈的灵性,比如石头、野草、落叶,还有岩羊、蝴蝶、飞鸟,甚至阳光与山风,它们都带着安静明亮的生命气息,在山谷间飞腾或坠落,测量着山水的温度。

在落日的余晖里与贺兰山告别。回首,戴白帽的阿訇,捻佛珠的僧人,仙风道骨的道长同时站在路边目送我离开,心突然被这份安详打动,听见胸腔里发出了,泪花飞溅的声音!

作者简介:王淑萍 回族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人。宁夏作家协会会员,石嘴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石嘴山市新的 社会 阶层人士联谊会理事。喜欢用我手写我心,喜欢用文字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深情。著有个人散文集《遇见自己》《流年里的余温》,作品散见于区内外各类报刊杂志和公众平台。

道教的来源?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宗教,形成于公元2世纪,至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道教内容包罗万象,它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以黄老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之说而逐渐形成的。道教奉老子为教祖,把《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以“道”为最根本的信仰,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此而衍化产生。道教认为“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一切的开始。与道并提的是“德”,即道之在我者就是德,“德”是道之功、道之用、道之现。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追求与道合一,与自然、社会和谐。因此,道和德就是道教的核心和基本的教义。

一般都以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创教人张道陵为中国道教的创立者,称他为“张天师”。魏晋南北朝时,早期道教经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改革,在经典、教义、戒律、仪轨及组织等各方面趋于完善。7世纪后,在唐、宋几代皇帝的倡导下,道教发展到鼎盛时期。

12世纪以后,道教逐渐分为全真道与正一道两大系统。全真派的道士出家,在宫观内过丛林生活,不食荤,重内丹修炼,不尚符箓,主张“性命双修”,以修真养性为正道;正一派道士一般有家室,不忌荤,以行符箓为主要特征(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

上一篇:现代信息科技期刊

下一篇:航空模型杂志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