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地理学报文化景观

发布时间:2023-12-07 10:54

地理学报文化景观

1909年2月15日生于浙江省新登县松溪乡官塘村(今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 。1927年毕业于嘉兴秀州中学。1929年至1933年,由浙江省官费保送,进入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地理系。学习毕业,获学士学位。并留校担任地貌学助教。1935年至1937年,在杭州高级中学任教。在任教期间,完成他的早期区域地理着作《扬子江下游及其区分》,立论极具特色。1938年,抗战爆发后转至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史地系,讲授自然地理。1940年至1945年,调任前中央研究院在重庆北碚建立的地理研究所,应聘为助理研究员,后晋升为副研究员,并应复旦大学之聘在史地系任兼职副教授,主讲地貌学。在北碚地理所任职6年,主要从事开发大西北,对四川、青海、甘肃一带的国土、资源等方面作了实地考察与研究,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1946年至1948年,获中英庚款名额,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留学。受“文化景观”学派创始人美籍德国学者索尔教授的影响,以1942年西北考察所收集的资料为基础,融汇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现象,撰写论文“甘肃走廊和青海地区民族迁移的历史和地理背景”,获硕士学位。1949年至1983年,应当时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黄国璋的聘请,于1950年回国,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并兼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地理系教授。1952年秋,开始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主要从事地貌学、古地理学、中国自然地理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任职长达30年之久。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院士)。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期间历任:中国地理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第四届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报副主编、国家教委教材编审委员会地理组委员、北京市第五、六届政协委员。1989年7月18日卒于北京。

人文地理景观的意思

问题一: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是什么意思 人文地理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它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风土人情――风土:山川风俗、气候等的总称;人情:人的性情、习惯。也可以理解成 风俗人情,指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问题二:人文景观是什么意思? 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
人文景观,最主要的体现即聚落。其次有服饰、建筑、音乐等。而建筑方面的特色反映即宗教建筑景观.如 *** 建筑景观、佛教建筑景观。
人文景观在学术界中有很多不同的定义,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定义:
定义1: 人文景观是指历史形成的、与人的社会性活动有关的景物构成的风景画面,它包括建筑、道路、摩崖石刻、神话传说、人文掌故等
源自: 中国古代建筑美学话语中的审美逻辑心理与... 《湖北社会科学》 200处年 蒋小兮
定义2: 人文景观是指历史、文化的古迹如文物古迹、宗教胜地、民族风情和古建筑等.据《三国志・魏书浩十八记:“庞德常乘白马羽(关羽)军谓之白马将军皆惮之
源自: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历史考述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 戴楚洲
定义3: 所谓人文景观是指可以作为景观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与成就是以人为事件和人为因素为主的景观.如用大黄与苏打配伍组成大黄苏打片,用于调理胃肠,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
源自: 浅谈人文景观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作用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02年 周华春
定义4: 人文景观是指旅游资源所特有的地方特色.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等价值.人文景观带给游客的是形象美和意境美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可反映出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色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
源自: 保护旅游景观质量的几个问题 《创造》 1997年 盛世兰
但总结以上的定义,都有很多的共同点,就是人文景观具有
1、有旅游吸引力
2、历史性,要求要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积累。
3、文化性,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4、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是实物载体,像文物古迹,也可以是精神形式,像神话传说,民俗风情。
人文景观可以这样概括:人文景观是指具有一定历史性、文化性,一定的实物和精神等表现形式的旅游吸引物。
人文景观可分为以下四类。?
1 文物古迹?
包括古文化遗址、历史遗址和古墓、古建筑、古园林、古窟卉、摩岩石刻、古代文化设施和其它古代经济、文化、科学、军事活动遗物、遗址和纪念物。例如,北京的故宫、北海,西安的兵马俑,甘肃莫高窟石刻以及象征我们民族精神的古长城等等这些闻名于世的游览胜地,都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人文景观。?
2 革命活动地?
现代革命家和人民群众从事革命活动的纪念地、战场遗址、遗物、纪念物等。例如,新兴的旅游地井岗山除也具有如画的风景外,“中国革命的发源地、老一辈革命家曾战斗过的地方”这些人文因素,无疑使其成为特殊的人文景观。而大打“鲁迅牌”的旅游城市绍兴,起主导作用的鲁迅故居、三味书屋、鲁迅纪念堂等旅游点也都是这类人文景观。?
3 现代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科学活动场所形成的景观?
例如,高水准的音乐厅、剧院及各种展览馆、博物馆。像农业示范园、农业观光园这样把科研、科普、观赏、参与结合为一体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观光地也是此类人文景观的一种。?
4 地区和民族的特殊人文景观?
包括地区特殊风俗习惯、民族风俗,特殊的生产、贸易、文化、艺术、体育和节目活动,民居、村寨、音乐、舞蹈、壁画、雕塑艺术及手工艺成就等丰富多彩的风土民情和地方风情。例如,近几年的旅游“旺地”云南,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外,还有赖于居住于此的各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劳作习俗、不同的村寨民居形式、服饰、节日活动等。傣族的泼水节......>>

问题三:人文景观名词解释是什么意思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人文景观,最主要的体现即聚落,还包括服饰、建筑、音乐等。建筑方面的特色反映为城堡、宫殿,以及各类宗教建筑景观,具有历史性。

问题四:什么是人文地理 人类一切社会经济活动。
如:人口分布与迁移、都市化、民俗与文化、宗教景观等问题都属於人文地理

问题五:景观是什么意思? 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呈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房地产中的园林绿化和小品、喷泉叠水。而一个更文学和广泛的定义则是“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能在某一视点上可以全览的景象。尤其是自然景象。”但哪怕是同一景象,对不同的人也会有很不同的理解,正如meinig所说“同一景象的十个版本”(ten versions of the same scene,1976):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景观是人类的栖居地,景观是人造的工艺晶,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 景观设计与规划林,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景观设计”(又叫做景观建筑学)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景观设计包括:会展展览设计艺术景观设计空间道具设计节日气氛设计。 作为景观设计的对象,本书所强调的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观是多种功能{过程}的载体,因而可被理解和表现为:风景: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栖居地:人类生活其中的空间和坏境;生态系统: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符号: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与理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关于景观设计学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即: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和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入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景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工程设计等学科有紧密的联系,而景观设计学所关注的问题是土地和人类产外空间的问题{仅这一点就有别于建筑学}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的主要区别在于景观设计学是物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城市与区域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而城市规划更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和城市总体发展计划。尽管中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专业仍在主要承担城市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那是因为中国景观设计发展滞后的结果。因为,只有同时掌握关于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双方面知识、懂得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景观设计师,才有可能设计人地关系和谐的城市。 与市政工程设计不同,景观设计学更善于综合地、多目标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单一目标地解决工程问题,当然,综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有赖于各个市政工程设计专业的参与。 与环境艺术(甚至大地艺术)......>>

问题六:景观的基本含义 特定区域概念:专指自然地理区划中起始的或基本的区域单位,是发生上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同一的区域,即自然地理区。类型概念:类型单位的通称,指相对隔离的地段,按其外部特征的相似性,归为同一型单位,如荒漠景观、草原景观、景观学中指特定的区域概念。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的《圣经》旧约全书中,景观的含义 同汉语的“风景”、“景致”、“景色”相一致,等同于英语的“scenery”,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地表景象,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做资源;建筑师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对景观 的理解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1)某一区域综合特征,包括自然、经济、人文诸方面。(2)一般自然综合体:是指地理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规律结合而成的具有内部相一致的整体,大如地图(即景观圈)、小如生物地理群落(单一地段),他们均可分为不同等级的区域或类型单位。(3)区域概念:是个体区域单位,相当于综合自然区划等级系统中最小一级自然区,是相对一致发生和形态结构同一的区域。(4)类型概念:用于任何区域分类单位,指相互隔离的地段按其外部特征的相似性,归为同一类型的单位,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这一概念认为区域单位不等同于景观,而是景观的有规律组合。“景观”一词最早在文献中出现是在希伯莱文本的《圣经》(the Book Psalms)中,用于对圣城耶鲁撒冷总体美景(包括所罗门寺庙、城堡、宫殿在内)的描述,他的这个观点也许与他的犹太文化背景有关。“景观”在英文中为“landscape”,在德语中为“Landschaft”,法语为“payage”在中文文献中最早出现景观一词还没有人给出确切的考证。但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景观”最早的含义更多具有视觉美学方面的意义,即与“风景”(scenery)同义或近义。文学艺术界以及绝大多数的园林风景学者所理解的景观也主要是这一层含义(俞孔坚,1987)。各种词典(Webster’s,1963;牛津英语词典,1933;辞海,1979等)对“景观”的解释也是把“自然风景”的含义放在首位。19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地植物学家Von. Humboldt将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引入到地理学中,并将其解释为“一个区域的总体特征”(Naveh and Lieberman,1984),这与后来地理学的地域综合体的提法很相近。Humboldt提出将景观作为地理学的中心问题,探索由原始自然景观变成人类文化景观的过程,这其实就是人地关系研究思想的雏形。后来俄国地理学家贝尔格等沿这一思想发展形成了景观地理学派,实际上,随后索恰瓦的地理系统学说注意阐明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联系以及自然界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与景观生态学的的观点很接近(景贵和,1986)。景观一词被引入地学研究后,已不单只具有视觉美学方面的含义,而是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与某个限定性区域的双重含义(肖笃宁,1998)。早期西方经典的地理学著作中,景观主要用来描述地质地貌属性,常等同于地形(Landform)的概念。俄国地理学家的贡献在于把生物和非生物的现象都作为景观的组成部分,这也为地理学与生态学的融合、交叉打下了基础。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1990)概括了地理学中对景观的几种理解:1)某一区域的综合特征,包括自然、经济、文化诸方面;2)一般自然综合体;3)区域单位,相当于综合自然区划等级系统中最小的一......>>

问题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区别 自然景观(natural landscape)
天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的自然方面的总称。天然景观是只受到人类间接、轻微或偶尔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以及某些自然保护区等。人为景观是指受到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使自然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如乡村、工矿、城镇等地区。人为景观又称为文化景观,它虽然是人类作用和影响的产物,但发展规律却服从于自然规律,必须按自然规律去建设和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自然景观涵义中的人为景观不包括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特征。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
人文供观,最主要的体现即聚落。其次有服饰、建筑、音乐等。而建筑方面的特色反映即宗教建筑景观.如 *** 建筑景观、佛教建筑景观。

汪芳的研究领域

研究对象:人文资源富集区(如历史地段、民族文化区)自然资源富集区(如自然景区、风景园林)联系方式: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邮 编:100871本硕 1990-1998年 湖南大学建筑系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专业博士 1998-2001年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专业博士后 2001-2003年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系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方向)任教 2003-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注册城市规划师。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与文化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旅游规划与设计》副主编;《地理研究》、《国际城市规划》、Journal of China Tourism Research审稿人科研方向理规划、理建筑——地理规划与设计,用地理学的思想、方法和技术,运用到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研究。研究对象集中在资源富集地段,如人文要素集中的历史地段、民族文化区;自然要素集中的自然景区、风景园林。研究思路地理要素影响和规划设计响应两个角度,分为“数据采集——模拟分析——方案制定——反馈评价”科研课题2010 课题主持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1078003).城市记忆研究及其在城市历史地段保护更新中的应用.研究时间2011.1-2013.12.2009 课题主持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09YJAZH004).地方感研究及其在城市历史地段保护更新中的应用.研究时间2010.1-2011.12.2009 课题主持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建筑文化与建筑历史)(编号2009-R4-12).合作单位无锡市园林管理局.城市历史地段的非登录老、旧建筑保护和更新研究.研究时间2009.1-2010.12.2008 课题主持人.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编号8092016).北京城市记忆规划的理论模型和空间建构.研究时间2009.1-2011.12.2008 课题主持人.江苏省建设厅科技计划项目(编号JS2008JH06).合作单位无锡市园林管理局.城市老、旧建筑(文物建筑、历史建筑除外)改造利用研究.研究时间2008.10-2009.12.2006 课题主持人.2006年江苏省软科学研究指导性计划项目(编号BR2006513)、无锡市第七批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CRE00601-12).合作单位无锡市园林管理局.基于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竞争力的无锡园林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时间2006-2008.2002 课题主持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民居生态措施在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中的运用政府研究课题2009 课题主持人.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做大做强西安市旅游业对策研究.研究时间2009.9-2009.11.2009 课题主持人.北京市旅游局科研项目(编号2009-08).北京胡同历史地段的旅游产品和业态构建研究.研究时间2009.7-2009.11.2008 课题主持人.北京市旅游局科研项目(编号2008-10).北京历史遗产街区活化和解说研究.研究时间2008.7-2008.11.实践课题(2005-)2009 课题主持人.西安浐灞生态区“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委托单位西安浐灞生态区管委会.2008 课题主持人.河南省唐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9.委托单位唐河县旅游局.2008 课题主持人.无锡市惠山古街历史文化街区深度策划方案.委托单位无锡市惠山古镇保护建设工作小组办公室.2008 课题主持人.无锡市惠山古街历史文化街区商业业态规划.委托单位无锡市惠山古镇保护建设工作小组办公室.2007 课题主持人.宣武区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规划(竞标第一名).委托单位北京市宣武区政府.2007 课题主持人.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委托单位海口市龙华区规划建设局.2007 课题主持人.鄂尔多斯哈塔图淖生态农牧养生区详细规划.委托单位鄂尔多斯市巴音孟克集团公司.2006 课题主持人.鄂尔多斯昆都伦川修建性规划.委托单位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旅游局.2006 课题主持人.鄂尔多斯鄂托克前旗大沟湾修建性规划.委托单位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旅游局.2006 课题主持人.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总体规划.委托单位海口市龙华区规划建设局.2006 课题主持人.无锡古运河历史文化街区策划.委托单位江苏古运河投资发展有限公司.2005 课题主持人.无锡市惠山古镇历史文化街区旅游策划方案.委托单位无锡市园林管理局.2005 课题主持人.北京通州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委托单位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委员会.主要论文汪芳,朱以才.基于交叉学科的地理学类城市规划教学思考——以社会实践调查和规划设计课程为例[J].城市规划,2010,(7):53-61.汪芳,王颖莹,朱震峻.无锡专类园的城市功能研究[J].中国园林,2010,26(6):80-83.殷帆,刘鲁,汪芳*(通讯作者).历史地段保护和更新的原真性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3):76-80.汪芳,刘迪,韩光辉.城市历史地段保护更新的“活态博物馆”理念探讨——以临清中洲运河古城区为例[J].华中建筑,2010,25(5):159-162.Leung, X., Wu, B., Wang, F., Xie, Z., Bai, B.Overseas Tourist Movement Patterns in Beijing:The Impact of the Olympic Games.2010 Travel and Tourism Research Association ( TTRA) annual conference.June 20-22, San Antonio, Texas.汪芳,严琳,吴必虎.城市记忆规划研究——以北京市宣武区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1):71-76,87.汪芳,郁秀峰,严琳.结合自然与文化景观的旅游区建筑设计探讨——以鄂尔多斯昆都伦川旅游区详规为例[J].中国园林,2009,25(11):73-76.汪芳,黄晓辉,俞曦.旅游地地方感的游客认知研究[J].地理学报,2009,64(10):1267-1277.汪芳,王洁晶,黄潇婷.基于遗产保护的城市线型游憩空间(LRG)评价因子研究.景观设计学,2009(4):60-63.姜明,汪芳.深圳市东部华侨城项目投资收益评估[J].建筑经济,2009(8):37-40.汪芳,严琳,朱震峻.历史地段功能更新中“苑,院,坊”空间形态研究——以无锡惠山古街规划为例[J].华中建筑,2009,27(6):133-138.汪芳,刘鲁.工业遗产体验式旅游开发设计思路的探讨[J].华中建筑,2009,27(3):207-211.汪芳,俞曦.城市园林游憩活动评价及“期望差异-体验水平”管理模式——以无锡为例[J].地理研究,2008,27(5):1059-1070.汪芳,郝小斐.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状况评价——以北京市平谷区黄松峪乡雕窝村为例[J].旅游学刊,2008,23(8):52-57.汪芳,李文豪,金燕妮.基于遗产保护的城市线型游憩空间(LRG)研究[J].华中建筑,2008(7):170-172.俞曦,汪芳.城市园林游憩活动谱研究——以无锡市为例[J].2007国际风景园林交流大会.中国园林,2008(4):84-88.汪芳,黄潇婷,杨旸.旅游地建成环境的地方感研究[M]//高介华主编.建筑与文化论集——山水城市学说与中国城市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20-326.汪芳,郝小斐.旅游建筑景观进展研究[M]//吴必虎,宋子千主编.旅游发展与公共管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129-137.汪芳.用“活态博物馆”解读历史街区——以无锡古运河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建筑学报,2007(12):82-85.汪芳,侯安扬.对旅游区详细规划的探讨[G].《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及专题会议宣读.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汪芳,廉华.线型旅游空间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J].华中建筑,2007(8):108-112.黄晓辉,汪芳,陈丹丹.线型旅游空间的形象认知要素与形象设计探讨——以无锡古运河为例[J].华中建筑,2007(8):113-115,121.汪芳,廉华.线型空间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华中建筑,2007(7):88-91.党宁,汪芳,吴冬青.城市规划的未实施研究——以北京市大栅栏地区为例[J].华中建筑,2007(7):85-87.薛领,汪芳.当代城市演化模型与模拟系统进展[M].中国住区设计研究丛书16.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67-71.汪芳.小城镇建设生态技术适宜性的探讨[J].城市规划,2004(2):60-62.汪芳.乡村理想与住宅生长[J].华中建筑,2003(2):56-58.[被EI检索]汪芳.小城镇聚居环境的生态措施探讨[J].小城镇建设,2003(5):92-95.汪芳.小城镇聚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外建筑,2003(2):6-10.汪芳.谈乡镇住宅建设持续发展之我见[J].中外建筑,2003(1):8-11.汪芳.查尔斯·柯里亚与低收入者住宅设计[M].中国住区设计研究丛书3.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94-99.汪芳.认识和创造城市绿地[J].华中建筑,2001,19(1):89-91.汪芳.城市形态·人本价值·社会理想—— 凯文·林奇的现实与理想[J].建筑师,2000,(2)(92期):80-88.汪芳.清水砖建筑表现手法分析[J].南方建筑,2000(3):72-76.汪芳.让人民群众自己买房子[J].中外建筑,1999(5):40-42.汪碧衡,汪芳.生态学在建筑学中运用的发展脉络[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27(4):108-110.汪芳.浅谈二十——四十年代中国建筑分类[J].南方建筑,1997(3):75-78.汪芳.寻找城市建设的人情环境[J].中外建筑,1997(1):24-25;《建筑与文化论集》第四卷.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9.汪芳.论居住环境美[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25(1):83-86.主要专著汪芳.北京市胡同历史地段旅游产品和业态构建[M]//北京市旅游局编著.北京旅游产业发展研究(2009年度).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333-434.汪芳.北京历史遗产街区的活化与解说的研究[M]//北京市旅游局编著.北京旅游产业发展研究(2008年度).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261-299.汪芳,吴惠良,朱震峻,吴必虎编著.城市园林规划理念与管理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汪芳编著.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之《查尔斯·柯里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主要译著佛瑞德·A·斯迪特编著.汪芳、吴冬青等译.生态设计——建筑·景观·室内·区域可持续设计与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汪芳、张翼译.T·R·哈姆扎和杨经文建筑师事务所作品集:生态摩天大楼[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罗伯特·G·赫什伯格著.汪芳、李天骄译.建筑策划与前期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玛丽·古佐夫斯基著.汪芳,李天骄,谢亮蓉译.可持续建筑的自然光运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孙九霞的科研情况

定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 社区旅游与社区参与/Community Tourism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旅游人类学与社会学/Tourism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旅游与族群关系/Tourism and Ethnic Relations主要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Research Projects[1]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研究”[2] 主持:中山大学文科青年教师科研基金“粤港澳旅游合作背景下的广州城市旅游成长机制研究”[3] 主持:中山大学“博学工程”——“《旅游消费者行为学》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4] 主持:国家民委“海南三亚民族关系研究”[5]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岛型区域文化的形成及发展研究――以海南岛为例”[6] 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西南族群生物遗传多样性与区域文化研究”[7] 参与:美国LUCE基金“宗族、乡镇企业与乡村权力结构的变化”[8]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中国藏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9] 参与:福特基金“中国农村人口流动与培训”[10] 参与:台湾CCK基金“‘汉’的重新思考:广东的族群关系和地缘认同研究”[11] 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人类学与华南田野调查”[12] 参与:澳门文化司署“澳门族群与省澳文化关系” 主要论著目录/Publications[1] 孙九霞. 赋权理论与旅游发展中的社区能力建设. 旅游学刊,2008(9):22-27./Sun Jiuxia. Empowerment Theo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Capabi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ourism Tribune, 2008(9):22-27.[2] 保继刚,孙九霞.雨崩村社区旅游:社区参与方式及其增权意义. 旅游论坛,2008(1):58-65./ Bao Jigang, Sun Jiuxia.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of Yubeng Village:Means of Participa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Empowerment. Tourism Forum, 2008(1):58-65.[3] 孙九霞,陈浩.粤港澳合作背景下的广州城市旅游成长机制研究. 思想战线,2008(3):129-130./ Sun Jiuxia, Chen Hao. Guangzhou Urban Tourism Growth Mechan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ourism Cooperation between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Thinking, 2008(3):129-130.[4] Sun Jiuxia, Bao Jiga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in China: The Case Studies Across Regions. Tourism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ian Practice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2008. pp23-55.[5] 孙九霞.旅游人类学在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3:144-145./ Sun Jiuxia.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in China. China Social Sciences Digest, 2008,3:144-145.[6] 孙九霞.新农村法制建设: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视角. 广西民族研究,2007,4:179-184./Sun Jiuxia.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View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Study of Ethnics in Guangxi, 2007,4:179-184.[7] 孙九霞.旅游人类学在中国.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2-11./ Sun Jiuxia.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in China.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8,3:144-145.[8] BAO JIGANG AND SUN JIUXIA .Differences i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SPRING 2007/VOL.39,NO.3.[9] Sun Jiuxia, Bao Jigang. Anthropological Tourism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Study of Dai Village in Xishuangbanna.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SPRING 2007/VOL.39,NO.3.[10] Sun Jiuxia, Bao Jigang. Anthropological Tourism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Study of Yulong River in Yangshuo.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SPRING 2007/VOL.39,NO.3.[11] Sun Jiuxia, Bao Jigang. Anthropological Tourism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Study of Arcadia in Yangshuo.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SPRING 2007/VOL.39,NO.3.[12] 陈志钢,孙九霞.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化动力机制分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3):206-209./Chen Zhigang, Sun Jiuxia. Analysis of Countryside Tourist Motive Mechanism in the Suburb of a City.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07(3):206-209.[13] Sun Jiuxia, Bao Jigang.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Model of Tourism: an Empirical Study of Yunnan and Guangxi. China Tourism Research, 2006,2(1-2):137-145.[14] Bao Jigang, Sun Jiuxia. The Impac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Minority Culture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ultural Tourism and Local Communities, 2006.[15] 孙九霞,保继刚. 从缺失到凸显: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脉络. 旅游学刊,2006,7:63-68./ Sun Jiuxia, Bao Jigang. From Absence to Distinction: the Research Context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Tourism Tribune, 2006,7:63-68.[16] 孙九霞. 守土与乡村社区旅游参与――农民在社区旅游中的参与状态及成因.思想战线, 2006,5:59-64./ Sun Jiuxia. Land-watching and Participation in Village Tourism: A Study of the Farmer s Participation in Communal Tourism and its Causes. Thinking, 2006,5:59-64.[17] 保继刚,孙九霞.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 地理学报,2006,4:401-413./ Bao Jigang, Sun Jiuxia.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ce i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4:401-413.[18] 孙九霞. 旅游发展与傣族园社区的乡村都市化.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2:40-44./ Sun Jiuxia.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ural Urbanization of Daizuyuan Community.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6,2:40-44.[19] 孙九霞. 藏区城镇、农业、牧业社区文化比较研究――以甘南夏河县为例. 青海民族研究, 2006,3:33-41./ Sun Jiuxia. Comparative Study on Community Culture among Town, Farm Belt and Pasturing Area of Tibetan——Case Study of Xiahe County Gannan. Nationalities Research in Qinghai, 2006,3:33-41.[20] 孙九霞,保继刚.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世外桃源案例.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82-90./ Sun Jiuxia, Bao Jiga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Anthropology ——A Case Study of the Peach Resort in Yangshuo.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6,1:82-90.[21] 孙九霞,保继刚.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遇龙河案例.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6-92./ Sun Jiuxia, Bao Jigang. On Tourism Anthropology Involv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Yulong River in Yangshuo,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5,1:86-92.[22] 孙九霞.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的理论透视.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5:89-92./ Sun Jiuxia. Theory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2005,5:89-92.[23] 孙九霞. 社区参与旅游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正效应.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4:35-39./ Sun Jiuxia. Positive Effect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upon the Protection of Ethnic Traditional Culture.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5,4:35-39.[24] 孙九霞. 现代化背景下的民族认同与民族关系――以海南三亚凤凰镇回族为例. 民族研究, 2004,3:61-67./ Sun Jiuxia. The Ethnic Identity and Ethnic Relationship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Modernization: with an Example of the Hui People in Fenghuang Town of Sanya, Hainan. Ethno-national Studies, 2004,3:61-67.[25] 孙九霞,保继刚.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29-136./ Sun Jiuxia, Bao Jigang. Tourist Anthropology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A Case Study of Dai Village in Xishuangbanna.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4,6:129-136.[26] 孙九霞. 节日符号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及运用.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 134-137/ Sun Jiuxia. Applying Festival Symbols to the Exploitation of Ethnic Tourism.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3,6: 134-137[27] 保继刚 孙九霞. 旅游规划的社区参与研究――以阳朔遇龙河风景旅游区为例. 规划师, 2003,6:132-138./Bao Jigang, Sun Jiuxia. On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Planning. Planners, 2003,6:132-138.[28] 孙九霞.港澳旅游业比较研究.余振主编.双城记――回归后港澳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澳门:澳门社会科学学会,2003./Sun Jiuxi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ourism Industry between Hong Kong and Macao. In Yu Zhen(Ed). A Tale of Two Cities: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of Hong Kong and Macao. Macao: Maocao Social Science Institute, 2003[29] 孙九霞. 澳门土生葡人认同解析. 广西民族研究,2003,3:104-110./ Sun Jiuxia. The Identify Analysis to the Portuguese Born in Macao. Study of Ethnics in Guangxi, 2003,3:104-110.[30] 孙九霞. 珠江三角洲企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5:72-73. / Sun Jiuxia. The Ethnic Groups and their Relations in the Foreign-invested Enterprises of Pearl River Delta. China Social Sciences Digest, 2001,5:72-73.[31] 孙九霞. 澳门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及开发. 思想战线,2002,5:51-55./ Sun Jiuxia. The Value of Macao’s Cultural Resources in Tourism and Their Development. The Ideological Front, 2002,5:51-55.[32] 孙九霞. 珠江三角洲外来企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以深圳中成文具厂为例(上).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0-21. / Sun Jiuxia. Racial Groups and Racial Group Relationship in the Enterprises from Outside in the Perl River Delta.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1,3:10-21.[33] 孙九霞. 珠江三角洲外来企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以深圳中成文具厂为例(下).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39-46./ Sun Jiuxia. The Ethnic Group Components of Foreign Enterpris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1,4:39-46.[34] 孙九霞. 民族服饰文化与宗教文化关系. 民族问题研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2001,3./Sun Jiuxi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nic Dress and Religion Culture. Ethnic Issues Research(Duplicated Materials by People's University), 2001,3.[35] 孙九霞. 外来人口对粤文化的吸纳与整合.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49-52./ Sun Jiuxia. Nonnatives Assimilation of and Conformity with the Guangdong Culture.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1,5:49-52.[36] 孙九霞. 澳门族群与族群文化研究. 开放时代,2000,3:74-78./ Sun Jiuxia. Research on Macao Ethnic Groups and Ethnic Culture. Open Times, 2000,3:74-78.[37] 孙九霞. 论影响澳门族群关系的三个主要因素.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4:7-12/The Three Major Factors Impacting the Ethnic Group Relations of Macao. Journal of the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1999,4:7-12[38] 孙九霞. 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23-30./ Sun Jiuxia. Ethnic Groups and Ethnic Group Identity.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1998,2:23-30.[39] 周大鸣,孙九霞. 史前人类的文化与生态.南方文物,1997, 3:48-52./ Zhou Daming, Sun Jiuxia. Prehistoric Human Culture and Ecology. Relics Form South, 1998,2:23-30.[40] 周大鸣,孙九霞. 澳门人口与族群.南方人口,1996,3:45-48./ Zhou Daming, Sun Jiuxia. The Population and Ethnic Groups in Macao. South China Population, 1996,3:45-48. 主要社会服务/Social Services[1] 参与: “桂林市旅游发展规划(修编)(2008-2009)”[2] 参与:“林芝地区四县旅游发展规划(2008-2009)”[3] 副组长:“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4] 副组长:“新疆哈巴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5] 副组长:“阳朔可持续旅游发展指标监测(2006-2009)”[6] 参与:“新疆喀纳斯禾木村文化景观保护规划(2007-2008)”[7] 参与:“山东日照涛雒镇雒园文化旅游区控制性及修建性详细规划(2008)”[8] 副组长:“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规划(2006-2008)”[9] 副组长:“莱芜市莱城区旅游发展整合提升规划(2007-2008)”[10] 参与:“新疆喀斯湖旅游发展规划(2005-2006)”[11] 参与:“武陵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07)[12] 参与:“蒙山旅游区整合提升规划(2005-2006)”[13] 参与:“黄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05)”[14] 参与:“桂林阳朔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05)”[15] 参与:“西双版纳在澜湄次区域旅游合作中的战略研究(2003-2004)”[16] 参与::“西部旅游投资规划(西南片)(2002-2003)”[17] 参与:“海南五指山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2002)”[18] 参与:“贵州省赤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十丈洞景区、四洞沟景区、竹海桫椤景区总体规划(2002)” 参加主要学术会议/ Academic Conferences[1] “2008’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南京大学主办,2008,南京。[2] “异文化与多元媒体”学术研讨会,台湾世新大学主办,2008,台北。[3] “第七届人类学高级论坛” 国际学术会议,贵州民族学院主办,2008,贵阳。[4] “自然环境与民俗地理学”国际会议,北京师范大学、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主办,2007,北京。[5] “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主办,2007,南京。[6] “遗产与旅游”国际研讨会,中山大学、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游憩运动专业委员会等主办,2007,广州。[7] “当代中国的旅游、认同与全球化”研讨会,香港大学社会学系主办,2006,香港。[8] “纪念费孝通教授江村调查70周年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上海大学主办,2006,吴江。[9] “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山大学等主办,2006,广州。[10] “人类学第三届高级论坛” 国际学术会议,中南民族大学主办,2005,武汉。[11] “边境旅游与社区旅游”国际研讨会,中山大学、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游憩运动专业委员会等主办,西双版纳景洪,2005。[12] “第二届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旅游论坛暨第三届中国旅游学术论坛年会国际学术会议”,香港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主办,2005,广州。[13] “人类学第二届高级论坛” 国际学术会议,宁夏大学主办,2004,银川。[14] “第15届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国际大会”, 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主办,2003意大利佛罗仑萨。[15] “事件旅游与目的地组织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山大学、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游憩运动专业委员会等主办,2003,宜昌。[16] “第十四次粤澳关系研讨会”,澳门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2002,澳门。[17] “人类学高级论坛”国际学术会议,广西民族学院主办,2002,南宁。[18] “族群理论与族际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南民族学院主办,2001,武汉。[19]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中国人类学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山大学、中国都市人类学会主办,2001,广州)。[20]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中期会议”,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国家民委等主办,2000,北京 主要学术奖励/ Academic Awards[1] SUN JIUXIA AND BAO JIGANG. Anthropological Tourism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Study of Dai Village in Xishuangbanna.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SPRING 2007/VOL.39,NO.3一文获得“陈传康优秀旅游地理学术论文奖”,中国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2008年7月。[2] 《社区参与旅游的中西差异》(第二作者,地理学报,4:401-413,2006)2008年获得“吴传钧优秀人文地理论文奖”一等奖。[3] 《珠江三角洲外来企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4期)一文获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组织的“中国都市人类学研究十年优秀论著评奖”的一等奖(2001)。

张捷的代表性论文

(文化地理、书法审美、信息地理、诗词、传统乐器等) Zhang J, Zhang J H, Xu Z X et al. Place aesthetics of calligraphiclandscape in tourist vernacular township//Gottesdiener H, Vilatte J C. Cultureand Communication: Proceedings of XIX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for Empirical Aesthetics. France: University of Avignon, 2006: 919-922. 张捷,卢韶婧, 蒋志杰,等.中国书法景观的公众地理知觉特征——书法景观知觉维度调查.地理学报,2012,67(2): 230-238. 张捷,张宏磊, 唐文跃.中国城镇书法景观空间分异及其地方意义——以城镇商业街区为例.地理学报,2012,67(12): 1675-1685. 张捷.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数量敏感度调整评价模型研究——以江苏吴江水乡古镇古诗词文化为例.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1.28(4):1-7. 张捷,柯立, 俞锦标.喀斯特洞穴书法景观的分类统计与洞穴旅游发展——以广西桂林市为例.人文地理,2010(06):98-103. 张捷. 书法景观公众知觉与书法美育及文化传承.美育学刊,2011(05):60-63. 张捷. 地方文脉与书法的空间生产-南京、北京书法文脉与城市书法景观案例.陶东风, 周宪(编). 文化研究(第十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45-260. 张捷, 唐文跃, 林珲, 等. 全球化时代中国城市书法景观的空间分异与变异:来自南京、北京和香港的比较案例.周建渝(编). 城市文化渝人文视野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 香港亚太研究所·研究丛刊第80号,2009.27-38. 钟士恩,甄峰,张捷(通讯作者),周其楼. 南京大学信息地理学的发展回顾与研究展望.地理科学,2012,(10):1214-1219. 张敏,黄贤金,张捷,姚磊.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发展系谱.人文地理,2012,(3):147-151. 张捷,余颖,张静:城市非景观文化遗产的旅游可视化研究-以南京市书法文化旅游产品概念规划为例。旅游学研究(第一辑),东南大学出版社。58-63. 张捷,黄正明, 汉隶公众审美评价及其对当代隶书创作的影响/全国第二届隶书论坛文集, 中国书法家协会协会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214-231, 张捷, 刻字艺术的景观属性和书法文化生存空间拓展。中国书法家协会(编):全国第三届刻字艺术会文集,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9:37-44, 张捷.书法遗产、书法文脉、书法景观与书法旅游发展模式.人文旅游.浙大出版社。2007,第四辑:424-432. 张捷等.作为地方文脉的古典诗词的旅游规划模式.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2(5):1-6. 张捷.书法展厅观赏行为与作品评价的关系研究.中国书法,2007,12(总176):108-112. 张捷.书法审美偏好机制的无差异曲线分析.全国7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黄河出版社。2007. 张捷.无声的评价.中国书协编:全国九届书法篆刻展览论坛文集.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3-17. 张捷.书法批评的客观审美维度构建.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4,6(6):78-82. 张捷.甲骨文与殷人景观地理研究刍议.人文地理,2004,19(1):47-51. 张捷,王小伦,黄正明:古典书论中自然意象描述的类型及其功能.中国书法,2004, 130(2):26-29.(2002年第二届天津中国书法节优秀论文). 张捷.基于人地关系的书法地理学研究.人文地理,2003,18(6):1-6. 张捷,徐银梓,周寅康:书法研究中的混沌学问题辨析.中国书法,2002, 112(8):61-63. 张捷,顾朝林,都金康,周寅康.计算机网络信息空间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地理科学,2000,20(4):368-374. 张捷等.互联网时代的地理学展望.李小建主编:区域研究新透视.河南大学出版社. 张捷, 张向华. 传统六孔洞箫高音域指法发掘与文化地位拓展[J]. 美育学刊, 2011, 2(4): 85-92. 部分发表诗文 新惠泉歌——缀泉字歌惠泉四十绝.无锡文博,2013(1):13-16.

上一篇:池州学院学报终审

下一篇:童话投稿哪个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