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跨文化研究学报

发布时间:2023-12-10 14:07

跨文化研究学报

1.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浙江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CSSCI南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综合影响因子1.000。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注重加强理论学科、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

2.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旅游影响研究、会展经济、旅游目的地、业界之声、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规划及国外旅游研究前沿等方面的文章;逢双月集中刊登外语学术成果,主要刊登:语言学、翻译学、外国文学、跨文化研究及外语教学等方面的文章。

3.南开语言学刊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希望所刊出的论文既要视野开阔,高瞻远瞩,又要脚踏实地,具体而微。在研究内容上,可以有语言本体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来解决汉语和其他语言在教学和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王牌专业 比较好的特色专业名单

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王牌专业介绍 国家级教育改革试点专业:日语、阿拉伯语、旅游管理、英语

北京市特色专业:日语,英语,俄语,德语,阿拉伯语,旅游管理

北京重点建设学科

北京市重点学科:外国语言文学,旅游管理,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学
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简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是一所以外国语言文学和旅游管理为优势特色学科,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著名高校,是中国外语、翻译、旅游、经贸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基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在原新华社外文干部学校基础上于1964年10月成立的,是全国第一批本科招生院校。先后隶属国家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外交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领导。2000年2月,划归北京市人民政府管理。

建校以来,学校秉承“明德、勤学、求是、竞先”的校训精神,以“传承东西文明,促进中外交流”为己任,形成了“融中外、兼知行”的学风、“和易以思、人文化成”的教风,积淀了深厚的学术传统,有着独特的办学经验,产生了一批名家名师。新中国早期资深翻译家李越然、苏琦、周锡卿、董乐山、管震湖、李传松、王志佑、王文炯、舒雨等先生都曾在学校工作任教。

学校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西面毗邻中央商务区(CBD),东面紧靠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现有各类在校生近万人,其中本科生6300余人、研究生1300余人、留学生1000余人、贯培生1000余人。现设22个学院、1个系、2个教辅单位。图书馆现有藏书117万余册,年订外文(包括港澳台)原版报刊约200种、中文报刊约850种;电子图书21万余册;中文数据库45个,外文数据库44个,自建数据库3个。

学校现有一级学科13个、本科专业44个(其中有26个语种专业)、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联合培养博士点2个(与美国宾汉姆顿大学联合培养翻译博士,与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联合培养旅游博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分别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联合共建)。北京市一流专业1个(翻译专业)、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4个(外国语言文学、旅游管理、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日语、阿拉伯语、英语、旅游管理)、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日语)。

学校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的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致力构建具有二外特色的高端复合人才培养体系。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形成了“学用结合,注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外语专业强调“技能领先,注重实训”,狠抓“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训练;非外语专业依托优势外语教学资源和多元文化环境,坚持“应用导向,强化实践”,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学生国际视野宽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从二外走出的数万名毕业生,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涌现出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原商务部部长高虎城、中联部副部长徐绿平、外交部副部长程国平、原中联部副部长刘洪才、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中信集团公司董事长常振明、世界旅游联盟秘书长刘世军、美国新生代华裔电影导演胡安等一批政界、外交界、商界、文教界杰出人士。

学校坚持完善科研创新平台,学术创新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设有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中国旅游人才发展研究院、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跨文化研究院、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一带一路”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实验室等6个科研机构,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阿拉伯研究中心、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等6个省部级科研基地,中东欧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中心等7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备案研究中心, 1个北京市批复的首都对外文化贸易与国际交流协同创新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哲学社科研究基地、高水平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智库三位一体基础科研平台格局。编辑出版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学报》《旅游导刊》《跨文化研究》以及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s等学术期刊。近年来,学校科研经费年均增长30%以上,高层次科研项目数量连续取得突破,高层次学术研讨会渐成品牌,高质量科研成果持续增长。

学校拥有一支年龄、学历、专业、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近千人,其中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占47%,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近60%,绝大多数教师在国外进修或攻读过学位。学校还聘请兼职教授120余名,拥有外国专家60余名。学校有2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8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

学校充分发挥多语种优势,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余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出国进修、访学、合作科研,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等,年均赴外留学学生500余人,来校外国留学生1000余人。学校与墨西哥奇瓦瓦自治大学、英国兰开夏中央大学、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学、法国克莱蒙费朗市、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巴拿马大学合作共建了6所孔子学院。目前正在筹建波兰华沙大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孔子学院。

学校第八次党代会确立的发展目标是:

从现在到2022年,以“国际化、创新性、高水平、应用型”为发展定位,以培养“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的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外国语言文学和旅游管理为优势特色学科,加强内涵发展,将学校初步建成具有鲜明首都特色的中国一流、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新型外国语大学。

到2035年前后,内涵式发展取得突出成效,与国家相适应的国际化、应用型高端复合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成,以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功能定位为鲜明特色的科学研究体系已经形成,优势特色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行列,全面建成中国一流、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新型外国语大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哪里 附准确地址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务处电话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有几个校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招生办电话

郑雪的科研成果

1. 黎汉儿童知觉—运动协调发展的跨文化研究,心理科学通讯,1984年第1期。2. 海南岛黎汉中小学生智能发展差异性及其根源的跨文化研究,心理学报,1988年第2期。3.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of Chinese Sojourners in Canad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1 ,26(4) ,451-470。4. 中国人认识方式发展的趋势与现代化的关系,《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 1期。5. 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与生态文化因素的关系,《心理学报》1995年第 2期。6. 具体认知和抽象认知与生态文化因素的关系,《心理科学》1996年第 2期。7. 汉、黎、回、蒙古与鄂温克族成人认识方式的比较,《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8. 不同文化背景中大学生成就动机取向特点的研究. 心理科学,1998.21(5):470-4719. 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0年第3期。10. 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2000年第6期。11. 人格心理学的新进展和问题.心理科学.2002.25(6):744-745。12. 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INDIVIDUAL MODERNITY OF ADOLESCENTS BETWEEN TOWN AND COUNTRYSIDE IN CHINA.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3.113. SWB和 PWB:两种幸福感研究取向的分野与整合,心理科学,04年第4期。14.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自然辩证法通讯,04年第2期。15. 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结构与量表编制,心理科学,04年第5期。16. Accultura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hinese students in Australia。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04年第1期。17. Personality, cognitive and social orientation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students。Australian Psychologist,2004年第2期。

华南师大哲学系各导师具体情况

郑雪
男,1957年5月生于四川省宜宾市,1994年在华南师范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政协常务委员。本人长期从事人格与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近年来重视幸福心理、健康人格等积极心理学领域的探索,发表著作22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省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科研成果奖6项。
简历
1.学历
1978.3-1982.1 四川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生
1982.3-1985.1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1.9-1994.6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育心理学博士研究生
2.工作
1975.8-1978.2 四川省高县龙洞乡, 下乡知青
1985.3-1986.8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 助教
1986.9-2000.2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系主任
硕士研究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2000.3至今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1989.9-1990.9 加拿大女王大学心理学系,访问学者
2001.7-2002.1 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心理学系,高级访问学者
研究兴趣与研究领域
(1)智力与认知方式的跨文化研究。自1982年起,本人长期研究中国不同民族儿童智力发展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及其与文化因素的关系,1992与陈中永教授合作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多民族认知活动方式的跨文化研究。”在《心理科学》、《心理学报》、《社会学研究》和《民族研究》等权威刊物发表系列论文。
(2)人格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本人重视人格理论的探讨,强调人格心理学研究为健康和教育实践服务,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课程建设与师范生心理素质培养”、以及教育部哲学与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课题,先后出版了有关著作12部。
(3)文化融合与心理适应的研究,1989年与加拿大教授合作研究了加拿大的中国旅居者心理适应问题,2001年与澳大利亚David Sang博士合作研究中国留学生社会心理适应问题,发表了论文“Chinese sojourners’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in Canad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1, 26(4):451-470;“Accultura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hinese students in Australia”,《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1994,(1)。
(4)主观幸福感的研究,2000年与美国Diener教授等43国的心理学家合作开展大型的国际合作研究,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承担了教育部规划重点项目“不同年龄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关系”,发表有关学术论文21篇,其中“Personality, cognitive and social orientation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students”发表在《Australian Psychologist》,1994,(2)。
科研项目(在研)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
2.“当代青少年健康人格研究”(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
3.“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与健康人格关系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课程教学
1. 本科生教学课程: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
2. 硕士研究生课程:个性心理学理论与研究、跨文化心理学研究。
3. 博士研究生课程:人格心理研究。
科研成果
代表性论文
1. 黎汉儿童知觉—运动协调发展的跨文化研究,心理科学通讯,1984年第1期。
2. 海南岛黎汉中小学生智能发展差异性及其根源的跨文化研究,心理学报,1988年第2期。
3.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of Chinese Sojourners in Canad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1 ,26(4) ,451-470。
4. 中国人认识方式发展的趋势与现代化的关系,《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 1期。
5. 认知操作和认知方式与生态文化因素的关系,《心理学报》1995年第 2期。
6. 具体认知和抽象认知与生态文化因素的关系,《心理科学》1996年第 2期。
7. 汉、黎、回、蒙古与鄂温克族成人认识方式的比较,《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
8. 不同文化背景中大学生成就动机取向特点的研究. 心理科学,1998.21(5):470-471
9. 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0年第3期。
10. 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2000年第6期。
11. 人格心理学的新进展和问题.心理科学.2002.25(6):744-745。
12. 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INDIVIDUAL MODERNITY OF ADOLESCENTS BETWEEN TOWN AND COUNTRYSIDE IN CHINA.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3.1
13. SWB和 PWB:两种幸福感研究取向的分野与整合,心理科学,04年第4期。
14.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自然辩证法通讯,04年第2期。
15. 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结构与量表编制,心理科学,04年第5期。
16. Accultura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hinese students in Australia。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04年第1期。
17. Personality, cognitive and social orientation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students。Australian Psychologist,2004年第2期。
代表性著作
1. 《经典人格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
2.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
3. 《跨文化智力心理学研究》,广州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
4. 《中国多民族认知活动方式的跨文化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年 3月出版。
5. 《中小学心理教育课程设计》,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6. 《人格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7. 《幸福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8. 《健康与人格》,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参加学术组织情况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
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上一篇:金属学报真没有

下一篇:现代化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