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茶文化杂志黄波

发布时间:2023-12-12 13:32

茶文化杂志黄波

茶道的背后潜隐着微妙的哲学。茶道是道家的化身。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专家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中国著名茶叶文化专家,1935年生于福建厦门,祖籍福建霞浦,1958年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史学会副会长,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茶人联谊会高级顾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顾问,日本中国茶文化国际鉴定协会名誉顾问,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天福与张宏达茶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杂志主编,南昌女子职业学院茶艺系主任。对农业考古学颇有建树,被日本考古界称为“中国农业考古第一人。”曾出访美、法、德、奥、意、日、韩、瑞典、丹麦等十几个国家。著有《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中国稻作起源》、《长江流域茶文化》、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等。先后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江西省社科院资深研究员称号,并被聘为本院首批重点学科“茶文化学”学科带头人,被誉为“中国茶道六君子”首席。

茶叶文化专家,民俗学家,1951年生于江西武宁,祖籍江西新建,笔名余风、彭勃等。1968年工作,先后务农、做工、当干部。1982年江西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西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西社会科学》主编,《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顾问,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总主笔,《茶艺师》全国统编培训鉴定教材主编等。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张天福与张宏达茶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在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和宋代文化研究等方面颇有造诣。主要茶著有《中国茶韵》、《问俗·中国茶俗》、《研书·中国茶书》、《中国茶文化流变简史》、《中国茶的外传与外国茶事》、《家庭茶知识手册》,主编《中华茶文化丛书》、《中国茶文化经典》等。著作和论文300多万字,编缉书刊1500万字,33次获全国和省级成果奖和著作奖。多次到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被誉为“中国茶道六君子”之一。

茶文化专家,1950年4月3日出生,高级政工师,中国茶叶博物馆原党总支书记,现任浙江华韵职业技术学校常务副校长、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茶艺师专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培训中心主任。张天福与张宏达茶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在中国茶叶博物馆担任领导职务后,注重发挥中国茶叶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取得一定成绩。2004年被浙江省委宣传部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工作者;2006年被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管理先进工作者;多次被杭州市园文局党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江万绪潜心研究中国茶叶文化,开展茶艺师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结合工作实践,撰写专业论文,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2001年撰写的论文《现代“茶人”的职业道德刍议》在第二届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论文大奖赛中荣获三等奖。策划并担任常务副主编,编辑出版了《图说中国茶艺》(中国茶叶博物馆茶艺集锦);编辑出版的《茶艺师(初、中级)》被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定为浙江省职业资格培训鉴定教材;主编编著的《茶艺》一书,被浙江省作为省旅游服务职业培训鉴定教材,并荣获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被誉为“中国茶道六君子”之一。

茶文化专家,1956年2月15日出生,河北省霸州市人。本名杨小泽,因敬仰茶对陆羽,

自1990年起用陆尧笔名事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经济管理杂志社社长助理、副编审,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华茶人联谊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奥运经济发展研究会茶产业专家委员会主任。在茶文化领域中,已出版《茶话新说》、《茶艺实践指南》、《中国茶膳》(合著)等书,发表《茶疗的现状与发展》、《雅俗共赏话茶膳》、《茶文化旅游刍议》、《茶饮料营销策略》、《茶馆特色说》、《茶业会展经济》、《论茶产业整体创新》等原创性文章53篇,茶诗29首。率先提出“茶文化三大社会功能”、“茶文化教育三元结构”、“茶馆投资与经营管理五位策略”、“茶馆经营管理三要素”、“茶馆哑铃型价格策略”、“茶艺师六项基本标准”、“奥运茶艺”等新观点。为有关院校茶艺专业开设并讲授《茶文化概念》、《茶艺礼仪服务》、《茶馆企业文化》等课程。被誉为“中国六君子”之一。2010年被评为“新中国60周年茶事功勋”人物。

1958年生,茶文化专家,上海浦东川沙人。笔名江南舒、

人予。大专学历。1975年上山下乡于陕西关中平原。1981年在陕西省华山医学专科学习并工作,1985-1986年在上海医科大学进修人体解剖学专业。1991年从文,曾任多家报刊记者,在全国媒体发表散文、言论、报告文学等100多篇。1993年投身于公关策划,先后为多家企业担任营销策划。后任自由策划、撰稿人.1998年涉足茶文化。现任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副会长,《吃茶去》杂志总编,张天福与张宏达茶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上海)“世博十大名茶”总策划。对河北茶文化发展作出具有贡献,素有“茶混一族”之帽,也有“河北茶文化举旗人”之美称,撰有茶文化随笔百篇之多,著有《吃茶去》一书。平日性平如茶,惟茶是求,终因茶文化哲理太深,故而硬着头皮混入“南郭处士”的行列。崇尚和、敬、寂之茶魂,“清寂”不敢当,“和敬”二字终身受益。被誉为茶道六君子之一。被评为“新中国六十周年茶事功勋”人物。

茶叶文化专家,茶艺导师,1962年生,福建安溪人,

现任广东省文化学会理事,茶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茶艺》杂志主编,张天福与张宏达茶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茶文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在中国茶文化和岭南茶文化研究等方面颇有造诣。首创广东茶文化研究机构,为广东茶文化的研究导出了先声。创办《茶艺》刊物,组建张天福与张宏达茶学研究中心,编著《广东茶文化经典》、《安溪茶经》,创作岭南茶艺、龙凤茶艺、潮州功夫茶艺等表演流程,在社会广泛应用。创立《中国茶文化学和谐图》和系统学,在业界有着广泛的影响。提出品牌加边锁经营方法和文化创新系统性的新观点,都得到人们认可。主持开办多次大型活动,卓有成就。素有“茶博士”、“茶医生”之称。黄建璋“敢说真话”“善于创新”两度在央视节目中,面对茶市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进行批驳,成为茶界热点人物,被誉为“中国茶道六君子”之一。2010年被评为“新中国60周年茶事功勋人物”。团中央“我们的文明”组委会为茶道六君子颁发证书。

朝鲜半岛茶道的历史是怎么演变的呢?我一个在鹤礼青花茶具专卖店得朋友最近在研究茶道,帮忙找下资料!

  朝鲜半岛的韩国和朝鲜是由新罗、百济和高丽统一而成的国家,先后经历了新罗、高丽、李氏朝鲜和现代时期。于1948年,朝鲜半岛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韩国)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朝鲜)。我们这里所述的朝鲜半岛茶道,是泛指整个朝鲜民族的。
  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与中国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往来。古代的半岛国家没有文字,一直使用汉字。尽管在15世纪制成了拼音文字,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政府公文、国史著述仍用中文。这种状况使得很多朝鲜半岛的人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并将许多文化精华带回国去。中国的茶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引进到朝鲜半岛的。
  早在公元676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建立了新罗王朝(676-935)。新罗国王为寻求佛法派了很多僧人到中国专心修学,然后回国在传教。这些僧人大约在中国修学十年左右,广泛地接触到中国文化,其中就有茶文化。回国时将饮茶嗜好和茶叶带回新罗。在韩国史书《三国史记•新罗本纪》中,就有“茶自善德王有之”的记载。善德王为新罗女王,于公元632年到647年在位。由此可见,早在我国唐代时期新罗就从中国引进了茶叶和饮茶方法。在公元8世纪的景德王时期(741-765年在位),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在大殿设置茶会,招待百官,还将茶汤赐给百姓品尝。这说明当年在新罗的饮茶是皇族权贵的“专利”,一般的官吏和平民是难得一遇的。
  新罗第四十二代兴德王三年(828)新罗使者金大廉到唐朝进贡,唐文宗李昂在麟德殿宴请他。在金大廉回国时赠给他很多茶树种籽。兴德王非常高兴,就命人将茶树种籽种植在地理山。从此新罗国有了茶树。所产的茶叶除了供给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僧侣和社会名流们饮用外,民间也开始销售茶叶。
  在公元8世纪,新罗学者崔致远曾在唐朝为官,当时正是唐朝煎茶法盛行时期。在崔致远回国时就将煎茶法带回新罗。因此但是新罗的饮茶方法也是采用唐代的饼茶煎饮法。就是现将茶叶茶碾成粉末,烹茶时将茶末放在茶釜中煎煮,水沸后再用勺盛到茶碗中饮用。新罗王国时期是韩国茶文化的萌芽期,开始种植茶叶,学习中国的制茶技艺,并引进了中国的茶文化,形成为了朝鲜半岛兴起的第一个中华茶文化的高潮。
  朝鲜半岛的中华茶文化的第二个高潮是在高丽王国时期(935-1392)。这个时期是朝鲜半岛茶文化最为兴盛时期。其表现之一是源于我国宋代的焚香、叩拜、献茶的道家茶礼的兴起。高丽王室决定推行茶礼祭祀,在每年的燃灯会(二月二十五日)和八关会(十一月十五日)这两大民族节日,要设立祭坛,以茶供佛,祭奠释迦牟尼和五岳神及龙王。由国王亲自为释迦佛和诸天神敬茶。仪式隆重,堪称大典。此外,在太子的寿诞之日、王子王妃的册封日,以及公主的吉期,都要举行茶礼。即使是君王、臣民的宴会也举行茶礼。一时间茶礼成为各种礼仪的必行程序,可见对茶礼的重视程度。
  其表现之二是饮茶得到普及。高丽时代老百姓可买到茶,也可以饮茶。不仅如此,百姓家的冠礼、婚丧、祭祖、祭神、敬佛、祈雨等礼仪中也开始增加茶礼内容,使得茶礼不再是王室、官员、僧道们的特殊待遇,而是普及到平民百姓之家。
  其表现之三是饮茶方法随着我国宋代点茶法的流行,韩国也采用点茶法饮茶。同时还引进了中国的团饼茶和茶具。像当年流行的金花乌盏、翡色小瓯、银炉、汤鼎都是效法中国制造的。总之,在高丽时期,朝鲜半岛茶文化的兴盛标志,是在吸收、消化中国的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礼。这种茶礼直接影响到日本茶文化的发展也意味着朝鲜半岛的茶文化达到了最为辉煌的时期。
  李氏朝鲜时期(1392-1863)是朝鲜半岛接受中国泡茶法的第三个中华茶文化高潮。在这个时期朝鲜半岛种植茶叶的地方日趋增多,据《东国舆地胜览》记载的公元1530年的资料,在庆尚道有十个地方产茶叶,在全罗道有三十五个地方产茶叶,此外,庆尚道还有三个地方,全罗道还有十八个地方专产贡茶。李氏朝鲜时期,正处于中国明朝后期和清朝前期。在中国这个时期是泡茶道形成并流行时期,朝鲜半岛也随之仿效,引进了中国的泡茶法。中国的泡茶道传入,并被茶礼所采用。但煎茶法和点茶法同时并存。兴于高丽时期的韩国茶礼,得以完善和发展,随着茶礼器具及技艺化的发展,茶礼的形式被固定下来,更趋完备,朝鲜半岛的茶文化通过吸收、消化中国茶文化,进入稳定的发展时期。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朝鲜半岛的韩国茶文化得以复苏。其复苏的标志一是建立了“韩国茶道学院”,专门研究、教授茶文化;二是成立了一些茶文化的学术团体,创办茶文化杂志,传播、弘扬茶文化;三是对韩国的茶道精神给予恰切的概括。韩国茶学家认为韩国的茶道精神应该用“和、敬、俭、真”来概括。所谓“和”,就是心地善良、和睦相处、和气待人、和衷共济;所谓“敬”,就是互敬互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所谓“俭”,就是生活俭约、质朴清廉、不事奢华,厉行节约;所谓“真”,就是真诚相待、诚信待人、心地真诚、摒弃虚假。这种茶道精神很明显地带有中国儒家思想的烙印,体现着儒家的中庸思想。韩国的草衣禅师张意恂(1786-1866),曾在他的《东茶颂》里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认为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可过度,也不可不及”,只要做到这一点,“消极的生活方式就能变成积极的生活方式”,“悲观的生活态度就能变成乐观的生活态度”。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把握茶道精髓的“茶人”。看来韩国的四字茶道是这种“中正”精神具象化的结果。
  韩国的茶道有“末茶法”、“饼茶法”、“钱茶法”、“叶茶法”等四种,较为流行的是叶茶法。叶茶法的具体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是迎宾,主人在大门口迎接宾客,为宾客引路;进入茶室后,按着主人坐东面西,客人坐西面东的位置落座。其次是温杯,主人沏茶前,要先用开水温壶和温杯。再次是沏茶,主人先用茶匙取出茶叶,放进茶壶,再注入沸水,分三次将壶内茶汤斟入茶杯。最后是品茶,主人将沏好的茶,恭敬地捧到宾客前的茶桌上之后,回到自己的茶桌前端起自己的茶杯,对宾客说:“请喝茶。”宾客也端起茶杯回答说:“谢谢。”然后就开始品饮茶汤。在品饮时,一般都备有点心和水果来佐茶。

茶文化知识的作者简介

陈文华,1935年生于福建省厦门市,195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现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1981年创办《农业考古》杂志,1991年又在《农业考古》上开办《中国茶文化专号》。先后协助云南、上海、广东、香港等地举办国际茶会。1998年主持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华茶文化国际研讨会”。著有《论农业考古》、《中国稻作的起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谱》、《中国农业考古图录》等著作。1988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上一篇:十大财经类杂志

下一篇:关于建筑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