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如何上好中学历史课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08 09:46

如何上好中学历史课论文

首先,上课要抛开教案,对所讲内容了然于胸,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试想一个老师,连自己所讲内容都不熟悉,讲两句还要看一下教案,或干脆照本宣科,讲了半天,恐怕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讲的是什么,又如何让学生理解掌握呢?而且只顾埋头读教案或课本,哪里还顾得上学生的反应?至于和学生的目光交流、师生间的互动等等,就更谈不上了。前苏联学者斯卡特金说过:“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实践证明,即使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讲课时能否抛开教案,教学效果会大不一样。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上课抛开教案呢?这就需要老师对所教内容烂熟于心、融会贯通,需要精心备课和长年累月的不懈积累。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神采飞扬、口若悬河、妙趣横生的时候,不要凭空羡慕,要知道这位老师在背后不知为此下了多少功夫,付出了多少心血。要精心备课,就要深入钻研教材和教辅资料。我认为每本教材,至少应准备两套教辅资料,博采众长。在写教案时,不宜将上课所讲的每句话都写出来,因为一是容易造成教学语言书面化,比较死板,另外,这样做备课时间也不够用,即使够用,也太辛苦。而且实践证明,把所有时间都忙在写教案上,没有时间在脑子里回顾整理,上课仍然难以脱离教案,教学效果仍不理想。我的做法是,备课认真仔细,但备课本上我只写个提纲要点,具体详细的内容则记在心里。而且课备完了,我总要自己再回忆一遍,有时甚至掐一下时间,进而做出适当的调整。
在备课时还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要背课本和教参,完全照书上的去讲。这样做,尽管讲授的知识准确无误,但是你讲的内容和课本上的一字不差,易使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而且会使老师给学生留下呆板的印象,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做课本教参的传声筒,而应在对课本教参的内容准确把握、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加工处理,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它表述出来,并开动脑筋,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知识相互之间的联系等等,这样就把“物理反应”变成了“化学反应”,使讲授的内容完全变成自己的东西,在运用时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另外,对高中生而言,仅教给他们知识是不够的,还应教给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运用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所谓“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样就把历史教学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使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成为一把开启心智之门的钥匙。要把课本、教参上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还要注意对自己语言的锤炼,要力求语言口语化,简洁、准确、生动、幽默,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要做到这点很难,不仅备课时要下功夫,而且平时就要注重对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一个平时说话就有声有色、风趣幽默的人当然比一个不善言辞、语言贫乏呆板的人更容易当好一名教师。
另外,教学内容是否生动有趣,也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因为即使一个很好的说书人,也不可能把情节平淡的故事讲好。而历史教科书由于受篇幅所限,文字简单概括,不足以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教师应选择一些典型生动的材料进行补充,使整个历史教学血肉丰满,使描述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使叙述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如临其境。这就需要我们历史老师做个有心人,平时看书、读报、上网、看电视,总之要利用一切机会,多多收集历史资料,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我工作十三年来,平时不管在哪,只要遇到与我历史教学相关的、有益的内容,我都赶快制成小卡片,收集起来,日久天长,历史教学相关的资料越来越丰富,我在历史教学中越来越兵精粮足,游刃有余,不愁“难为无米之炊”。但在教学中,因为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教学进度又不能拉下,所以老师补充进的材料不能太多,不能喧宾夺主,一定要精挑细选,选取最能解释说明课本内容的、最生动有趣的典型材料,语言务必精炼,力求用最少的话表达更多的内容。
再有,老师上课时应当说标准的普通话,不宜带口头禅,而且语言应抑扬顿挫,把握住节奏,高低快慢、轻重疾徐富于变化,要讲出美感。板书书写力求工整美观,要善于从评书、戏剧、电影、朗诵、音乐、书画等其它艺术形式中汲取养料,为我所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设施的不断改善,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且信息量大,课堂效率高。我们应当积极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使它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但我认为也不能过分依赖电化教学,它毕竟只是我们教学的手段、工具,而整个教学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学生的交流、答疑解惑等等,大量的工作还需要我们老师来完成,老师仍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主体。
总之,要上好历史课,做一名优秀的历史老师,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可以说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很高的素质,甚至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当我们满足了、自以为是的时候,就是我们止步不前、徘徊不进的时候,所以说“能追无尽景,始是不凡人”,对历史教学完美境界的追求可以说永无止境。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初中历史课

把课上好,是教师的职业操守和工作体现。课上得如何,取决于课备得怎样。每节好课,看上去是上出来的,实际上是备出来的,即在课前做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如何搞好教学设计,是每位教师所面对的问题。
一、案例一:在一节有关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初中历史课上,教师讲到万隆会议,主要介绍了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风采,出示了多幅周总理的照片,播放了周总理在会议上演讲的影视资料。然后,让学生讨论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起的作用。
问题在于:是否遵循课标的要求,历史课的教学角度,要依据课标要求,要在钻研课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如万隆会议,实验稿课标上写的是: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而新版课标的要求,在中国史中是: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世界史是:通过万隆会议┄┄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因此,这一问题的教学角度不是周总理的外交风采,而是中国在万隆会议上的作用,以及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对历史的阐述是有多种角度和侧重的,但从教学上来说,确定教学角度,首先是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按课标要求来设计。
启示:要了解和把握课标要求
二、案例二:有位教师在讲洋务运动时,在讲完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后,讲道:洋务派办的这些新兴工业,需要引进外国的设备、技术和人员,而当时的人都不懂外语,难以操作。为此,洋务派推行新式教育,兴办培养外语人才的学校。
问题在于:是否厘清历史的逻辑,将历史的逻辑转化为教学过程的逻辑:
1.教学环节解决课堂教学是如何展开和进行的问题设计课堂教学的总体进程和每一个步骤。
2.教学内容梳理本课内容所涉及史事的逻辑与层次,厘清所教史事的范围、要素和前后关系。
3.学生认知预设问题和设计活动,牵引学生的认知,通过师生的互动促进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符合历史发展线索的梳理,然后将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过程的编排,使得教学环节有前后相连的逻辑关系,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同步而有序地展开。而这一切的基础,要以历史时序为基础,符合历史发展逻辑。
启示:要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三、案例三:有位教师在讲三国鼎立时,大约用了20分钟具体而生动地讲述官渡之战的过程。而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的建立与发展。
问题在于:是否把握教学的重点。重点即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一节课的内容,如果没有重点,就会面面俱到,平淡无奇;如果都是重点,等于没有重点,还是一锅粥。需要思考的。
1.是重点的选择:
在历史上的地位;
在教材中的地位;
在本课中的地位。
2.是如何突出重点采取有效策略活化重点,强化重点,围绕着重点:
补充相应的材料;
设计思考的问题;
组织探究的活动。
例如,讲改革或条约的内容,往往有着多项措施或条款,若逐条介绍,就会显得重点不明显,内容也枯燥,因此要选择重点。如,商鞅变法的内容包括:什伍、连坐制度,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军功;
废井田、开阡陌,推广县制,统一度量衡,移风易俗。
重点可定为:
奖励军功——打破贵族世袭制,提高军队战斗力
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
推广县制——废除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启示:要学会抓住教学的重点
四、案例四:在一节有关唐朝文化的初中历史课上,讲到唐诗,教师先是组织学生展开赛诗会的活动,分小组朗诵唐诗,然后分别对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篇进行具体分析,阐述其中的写法及意境。
问题在于:是否突出历史的特色
中学历史课程的很多内容,属于专门史的范围,如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教师在整合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从历史的视野上来考察某一领域中的问题,把握其中的历史变化和历史意义,而不是只注重讲清一般的知识,所以,要探索如何讲出历史课的特色。
凸显历史的特色,就是将某一史事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对史事进行阐释,而不是单纯、抽象地讲述和简单地加以评论。
启示:用历史的视野进行阐释
五、案例五:有位教师在讲经济特区时,运用地图,先说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然后说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再说设海南经济特区,及上海浦东开发区。然而,未说明经济特区的特在何处?
问题在于:是否把握了核心要素。每个具体的历史知识,都有其基本的、核心的要素,是由这些要素构成知识的。备课时不但不能忽略了核心要素,而且要将核心要素加以梳理,以使其更为清晰。
经济特区这一知识的核心要素包括:
过程要素:是怎么发展的,如何有步骤地逐渐展开
政策要素:引进外资、设备和经营方式,在税收、出口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格局要素: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此外,经济特区与经济开发区的区别。
再如:秦始皇这一人物的要素
1.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推行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启示:细致梳理知识的核心要素
六、案例六: 有位教师这样讲黄花岗起义: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向总督衙门发起猛烈进攻。他们个个视死如归,英勇无比,勇猛杀
敌,在枪林弹雨中前赴后继,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革命党人仍是战斗到底,直到起义失败。
问题在于:是否有比书面语更好的叙述方式
1.是口语化。
2.是注重历史细节
历史是由细节组成的,讲历史离不开细节,要把历史讲得具体生动,使学生能够感悟到,就更需要有细节。教学内容的具体、活化,学生才能对历史有所感悟。
从概念到概念,从道理到道理,空洞无物,是历史教学的大忌。细节的描述要符合历史的事实,不能 凭空想象或者随意编造。
有位教师在讲唐都长安的繁盛时,这样讲道:长安城里的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出售各式各样商品,如茶叶、丝绸、唐三彩等。到了晚上,全城是一片灯火通明,人流如潮,叫卖声不绝。
例如:西安事变中捉蒋。12日凌晨,孙铭九率一百多人来到临潼的华清池,解决了蒋介石的卫队后,直奔蒋的住所五间亭。蒋介石听到枪声,慌忙逃向后山。孙铭九冲进蒋的卧室,见屋内无人,而蒋的假牙还放在桌上,鞋子摆在床下,衣帽挂在墙上,一摸被子,尚有余温。于是判断蒋没有跑远,就率兵到后山搜索,发现蒋介石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将其架出来,推上汽车送往西安城内。
启示:要学会具体生动地讲历史
七、案例七:有位教师在讲唐都长安的市场时,出示了《唐六典》中的一段材料:“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然后,对材料中的文字进行了解释。
问题在于:如何运用历史的材料。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研习,分析材料所述的要点,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材料进行历史的推论,从而提升学生历史的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如上引材料,可以从中获取的信息是:
1.官府对市场进行严格的监控。
2.市场活动的范围和时间受到限制。
再如,讲到大泽乡起义,可以引用下列材料:“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设问:从材料中是否能找出起义的原因?
启示:材料运用重在研习和分析
八、案例八:
有位教师讲春秋战国的变革,在讲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时,提问学生:牛耕有什么好处?一名学生回答道:“牛比人劲儿大。”教师顺势说:“对,牛耕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课后,我问教师:牛比人劲儿大,难道是春秋战国时人们才知道的吗?如果不是,为什么以前不用牛耕?
问题在于:是否关注历史的联系。从认识历史的角度上讲,只有
将相关史事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才能搞清历史的真实面貌。从学习历史的角度上讲,只有将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在一起,才能建构起较系统的知识体系。
处理教材时需要联系的类型:
1.是教材中呈现的史事如: 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的联系与比较。
2.是教材中若隐若现的史事。如:《辛丑条约》与卢沟桥事变的关联。3.是教材中未呈现的史事。如: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日本关东军。
要加强:板块之间,专题之间,课题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史事的联系和认识的联系。
启示:要从联系的角度看历史
九、案例九:有位教师在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引述了三段《共产党宣言》的论述,并逐段进行解释。最后,告诉学生:正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诞生。
问题在于:是否注重历史的分析。历史是对过去事物的分析、理解、评判与阐释,这也是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要求。对于教学中所涉及
到的重要史事,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其中的本质特征、历史作用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如: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演进到工业文明的转折点,是工业化的开端,不仅使生产力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也使工业成为社会经济的先导。
●工业革命使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近代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将此前处于世界市场之外的国家和民族统统卷入世界贸易的旋窝。
●在人类历史发展上,19世纪历史的三大潮流,即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的发展、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都是受到工业革命的直接影响。
启示:要对历史进行全面的分析
十、案例十:有位教师准备《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课时,开始设计的导入是展示地图,说明当时主要政权的分布情况。后来,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改为运用身边的材料来引出本课的教学。
问题在于:是否关注学生的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进行教学设计,除了要考虑课标要求、教材内容、授课方式等问题,还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考虑如何进行教学。主要包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拟定有启发性的提问、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1.激发兴趣的教学策略
★ 尽量创设历史的情景
★ 设置促进思考的问题
★ 引发学生历史的感受
★ 联系学生已知的事物
★ 开展学生为主的活动
★ 对学生学习予以鼓励
2.设计问题的教学策略
★问题的提出应围绕教学目的和重点
★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谈话
★问题应明确,使学生知道问题所在
★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引导性
★面向全班学生提问,促进学生思考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要适时引导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鼓励并小结
3.组织活动的教学策略
★明确每一个课堂活动的目的所在
★与学生共同对活动程序进行设计
★活动要建立在史事掌握的基础上
★活动的重点在于历史问题的认识
★注重在活动中学生的分工与合作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活动予以引导
★要关注活动的效果及活动的延伸
4.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
★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历史的材料
★指导学生概括所学的历史事实
★指导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
★指导学生辨明各种历史的解释
★指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
★指导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
启示: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

浅谈怎样上好高中历史课

浅谈如何教好高中历史课;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有目的、有计;一、激发兴趣,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当学生对某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二、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时,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三、紧扣课时中心,优化教学目标;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本的编排与以往的教材编排不;四、实施开放性互动

浅谈如何教好高中历史课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有目的、有计划地以教材为中介,通过教和学来共同完成预定任务的统一活动过程。教学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倾向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应建构起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注重能力和方法培养为目标的现代教学模式,最关键的是要给学生搭建好一个平台,而平台搭建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效地创设了历史情境。

一、激发兴趣,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当学生对某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建立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对学生影响很大,因而教师要作到教态自然大方,平易近人,促进师生关系融洽。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相应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愤怒感、自尊心,使学生了解祖国历史的重要性。

二、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当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时,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和手段把教育的任务和要求转化成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已形成的需要转化为学习的动力。首先,要给学生概括介绍历史课的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了解历史课的总体目标以及如何学好历史课。其次,结合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机。教师可以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导入新课,提出新课内容、重点及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事件的求知欲。再次,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在学习具体历史问题上让学生感到知识是必需的和有用的,可以用纵横联系的方法,古今对比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的某个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处理好历史中趣味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教师应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正确反映历史史实,不能为了引起学生兴趣随意夸张歪曲历史史实,把神话故事、传说故事当作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紧扣课时中心,优化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本的编排与以往的教材编排不一样,它是按照专题形式编排的,既然是专题就肯定是围绕某个中心的,我们在进行情境教学切忌偏离甚至远离课时中心。如《太平天国运动》,此课的课时中心在导语中已阐明的比较清楚: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我们在讲课时必须紧扣这个中心,正确定位太平天国在民主革命中的先驱地位。如果说过多地讲述太平天国的经过和失败的原因,这明显是偏离了课时中心,那样的课肯定是失败的。紧扣课时中心可以说是情境创设有效性达成的前提,接下去我们要考虑的是在紧扣课时中心下的具体情境创设。我们都知道,新课程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这种课程目标和课程特点必然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优化。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分组合作探究的互动展开,让学生既掌握了科举制度的意义这个知识目标要求,又学会了分角度换位思考的能力目标要求,还在集体探究的活跃气氛中培养了集体合作感和荣誉感,情感态度价值观也相应得到了提升。所以说,有效的情境创设有利于课堂三维目标的生成。

四、实施开放性互动式的教学

历史课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有固定的同桌学生互动;有学习的互动,也有作业的互动;有教学内容的互动;也有学习方法的互动等等。比如将普通作业改变为师生对话交流式的互动作业;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进为可辅以图画、照片、影视资料、互联网资料形式的作业,甚至是历史人物角色表演、社会考察、人物采访等多形式的互动作业;将过去学生被动完成、教师机械批改的作业,改变为师生双向设计。例如平时的检测或考试试题交学生自己去出,教师把学生的试题精选成一套试题。学生知道是自己出的考虑题有一种自豪感,他们会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创新。也可以把作业实行师生双向批改,由学生写出批改总结,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的经验教训。

五、锁定时空要素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感觉到,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较抽象,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不论是教师或是学生都会觉得枯燥无味,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这一节内容时间跨度太大,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一直讲到了清朝,学生很难在这么快节奏的时间跳动中定位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生硬地跟着老师的节奏而“疲于奔命”,更不用说自身素质的提高了,对于这类教学内容,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就必须首先锁定好时空落点了。时空落点指的是时间、地点、人物要素,不管历史离我们有多遥远,她必然发生于特点的时间特点的地点中,与特点的人物相联系。我们如果能锁定好时空落点,整节课就会豁然开朗了。讲授《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时把落点定在了汉武帝身上,以汉武帝为突破口创设了“汉武帝和诸大臣宫廷辩论”这样一个教学情景,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原因、表现和意义。

总之,要想教好高中历史,就必须让课堂活起来了,原本沉闷乏味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换成了欢快、互动、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去思考。

上一篇:俄语论文免费查重网站

下一篇:俄语专业最新论文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