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会计专业论文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3-12-08 20:30

会计专业论文读书笔记

会计学原理读书笔记(精选3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会计学原理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会计学原理》是财会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该门课程掌握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对专业会计课程及相关课程的学习。

技工学校学生的基础相对于高职、大学学生来说,较为薄弱。因此,在学习《会计学原理》课程时,往往有许多学生反映难以理解,特别是对一些专业术语,学生多感觉较难掌握。笔者认为,注重课堂教学艺术,使《会计学原理》贴近生活,实现会计教学生活化,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会计基础知识。

一、由浅入深引导《会计学原理》的术语很多,在会计教学中,根据会计的内在特点,用自拟的形象化语言,对各知识点进行描述,可以使学生感到形象生动,而倍感亲切。在讲解“资金筹集业务核算”时,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途径有两个方面:一是接受投资者投入的资金,包括国家投资、其他单位法人投资、个人投资和外商投资等;二是向债权人借入的资金。大部分学生不理解这些内容。笔者举例:“现在国家鼓励职校、高校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如果你们想在毕业后自己或者和同学一起开一家小企业,首先要有什么?”大家都争着回答:“钱!”“这个钱从哪里来呢?”学生们回答:“可以让老爸老妈先投资一部分”,“还可以向银行申请小额贷款啊,是免息的哦!”这时,教师就可以进行引导,父母的投资就像接受投资者投入资金中的个人投资,向银行申请的小额贷款就像债权人借入的资金。这样,学生就比较好理解了。在讲解资金运动时,学生不理解资金怎么会“动”起来。教师接着筹集资金的话题引导学生:“筹集到一定资金后,就可以自己开办企业了。

办企业首先要有厂房,租厂房、租设备,买原料,才能生产出产品。产品上产出来后,再卖出去,又得到了钱。这些钱又用来继续扩大生产,用来买原材料,又生产出新产品……如此不断重复,大家想一下,这些钱是不是经过了这样的一个运动过程:钱——原材料——产品——钱?这就是资金运动。”学生听完讲解,会意点头。在讲解资产这一概念中,要重点强调拥有或控制。笔者在讲解时举例:“张x同学,现在你口袋里有三百元钱,其中有一百元是借王x同学的,这三百元钱,是不是都是你的资产呢?”学生回答:“不是,因为其中的一百元不属于张x同学”。这时,正好引入负债的概念。老师用风趣、贴近生活的语言,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评点,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会计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把会计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从而培养起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课本知识结合现实生活每个班级每学期都有一定数额的班费,用于班级开支,让学生学会进行账务管理,按课本要求记账,确保班级经费开支由每个学生审核,使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另外,要让学生养成记账的好习惯,把每个学期个人的开支都进行详细记录,每个月结算一次,查看自己每个月的开支是否超过限额。通过记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开支习惯,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会计的感性认识。在讲到原始凭证的内容时,让学生将购买班级用品的发票与课本上所列的内容一一核对,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教会学生养成记账的习惯,计算家庭收入与开支,还可以让学生体会父母养育的艰辛,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激励创新生活化学生学会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后,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积累的生活经验和会计知识,让学生直接参与各种会计模拟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亲自参与、系统分析、有机结合,从而对会计这一职业有深入了解,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助于他们重新获得学习专业课的.信心和勇气。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该课程传统的授课主要围绕会计要素、记账方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告等专业理论知识及抽象的专业技能进行课堂灌输。这显然有悖于“以过程知识为主,以成熟性知识为辅;以经验、策略知识为主,以事实概念、理解论证的知识为辅”的高职教育理念。本文围绕《会计学原理》教学应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推行以会计工作步骤为主线,以模拟会计实务为依托,以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为依据,践行“以过程知识为主;以经验、策略知识为主”的高职教育理念,将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实践案例和会计技能方法有机融合于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中。

一、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会计职业教育的必然

传统的会计原理教学内容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向了实践技能的训练,但这种技能是独立于工作过程之外的抽象技能,与具体的典型工作任务相分离,学生往往不能理解所学的理论和技能与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关系。另外,独立于会计工作过程以外的课堂教学,在学习期间很难接触到会计工作工程的真实情景,从而造成会计原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脱离于会计的工作实际,乃至学生毕业时不能完成他所学职业的工作任务。比如:刚毕业的学生到新建单位不知道什么是建账。

二、设计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会计学原理》教学模式

当代会计工作岗位需求状况要求会计学生毕业上岗的零对接,这就对学生未出校门身先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会计学原理》授课必须要打破原有的课程教学体系,按照会计工作过程的要求重新设计《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具体建议如下:

(一)课程教学体系以会计工作步骤为主线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专业的第一门基础课程,大凡初学会计学原理的人对该课程最突出的特点都有一种共识:概念零碎、抽象困扰、操作繁琐、入门艰难。得此共识,主要源于理论教学过程脱离会计工作步骤的实际。基于多年教学的经验和不断改革尝试,我认为如果在课程教学体系上以会计工作步骤为主线,定能改变上述看法,从而使《会计学原理》的理论教学更趋理想。

首先,在“会计”概述中,用实例引入“会计岗位分工”、“会计工作步骤”、“会计核算的意义”、“会计要素”及“会计等式”等最基本的会计理论,让学生对会计工作和职业内容有一个基本的框架认识、有一种自豪感、优越感和责任感,从而激起对今后内容学习的兴趣。

其次,讲述会计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会计核算技能,即:借贷复式记账法,以及借贷复式记账法必然涉及的会计科目、会计账户。并以工业企业主要生产经营中常见的经济业务为实例,再现会计科目、会计账户以及借贷复式记账法在会计工作各个岗位的应用情况。同时,让学生体会在实际工作中,对相关会计事项进行分析的思路、记录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各种会计数据传递、衔接的环节。该阶段的教学主要目标是结合实际熟练应用借贷记账法,进而为下一步教学完成正确会计信息的积累。

再次,以会计工作步骤为主线,结合前期讲述内容边讲边做,依次完成建账→会计事项分析→编制会计凭证→登记有关账簿→编制试算平衡表→期末调账和编制工作底稿→对账和结账→编制和报送财务报告等业务技能的训练。该阶段的教学更应彰显实际操作的魅力,让一张张凭证、账页、表格都变成学生手中精美的作品。

(二)课程教学内容以模拟会计实务为依托

初学者往往弄不清楚会计分录与会计凭证以及“丁字账”与会计账簿的关系,或者不能把它们联系起来。如果我们将会计工作过程所必需的设置账簿、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理论上十分抽象的理论内容,与课堂上的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会计实务操作技能。例如:

1、建账与设置账簿。课堂教学中我们多采用设置账簿的说法,而在实际工作中建账是企业在成立之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以及企业具体行业要求和将来可能发生的会计业务情况,确定账簿种类、格式、内容及登记方法的一种实务操作过程。而且不同的企业在初建和年初建账时所需要购置的账簿是不相同的,总体讲要依企业规模、经济业务的繁简程度、会计人员多少,采用的核算形式及电子化程度来确定。由此看来,建账与设置账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是必须的,后者包含在前者之中,具体的技能还需在反复训练中得以提高。"

2、记账凭证与会计分录。课堂教学中的会计分录是指对某项经济业务按照记账方法标明其方向、账户名称及其金额的记录。而在实际会计工作中会计分录则表现为会计凭证,具体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和通用记账凭证。

3、会计账簿与“T”型账户。为了教学方便,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T”型账户,而在实际工作中除了使用“T”型账户作必要的工作底稿外,一般不用“T”型账户而直接使用会计账簿,具体表现为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总分类账和各种明细分类账。

4、登记账簿与过账。二者看起来是一回事,其实也有一定的差别。登记账簿是指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及记账凭证,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运用一定的记账方法对经济业务序时地、分类地登记到账簿中去。而过账在某种意义上是体现了登记账簿的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防止重登漏登账簿的措施的做法。

诸如以上问题,如果我们的实践教学过程不以模拟会计实务为依托,对初学的学生就会造成概念上的混乱,从而对会计工作无从下手。

(三)以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为依据设置会计岗位角色情景模拟

传统的会计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会计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关注财务法规条文的规定性以及课堂抽象的操作练习,其后果必然是与会计实际工作的脱节。如何从培养学生适应会计工作的能力转向培养学生参与会计工作过程情景的能力,设置以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为依据的会计岗位角色情景模拟尤为重要。比如我们可以把教室模拟布置的像会计工作室一样,大家分成几组、各组成员分别扮演“购买材料”业务工作过程中的某一角色,如供应商、业务员、会计员、出纳员、保管员等并以此角色的身份来完成工作任务。这种让学生身临其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岗位角色情景模拟,对学生形成基本工作经验,培养职业工作能力很有帮助。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会计人员的需要,《会计学原理》的教学就必须要建立起课程教学体系以会计工作步骤为主线、课程教学内容以模拟会计实务为依托的模式。同时配合会计岗位角色情景模拟,实现“以过程知识为主,以成熟性知识为辅;以经验、策略知识为主,以事实概念、理解论证的知识为辅”的高职教育理念,将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实践案例和会计技能方法有机融合于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中。

一、会计学原理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及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核算技能,其特点是:理论性强,涉及会计有关的基本理论、概念多;实务性强,运用会计的基本方法,对工业企业的基本业务进行账务处理;章节联系紧密,逻辑性强,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构成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会计核算方法为主线,做到理论与实务并重,处理一些常见的经济业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本课程学习旨在使学生明确会计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的直接目标是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二、内容简介

《会计学原理(第4版)》从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入手,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本书根据会计的基本原理与思想,结合浓缩的典型的会计实务,对会计的总体架构与基础知识做了介绍。

三、目录及具体章节结构

第二章 会计核算基础

第三章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第四章 会计记账方法——原理

第五章 会计记账方法——应用

第六章 会计凭证

第七章 会计账簿

第八章 财产清查

第九章 财务会计报告

第十章 账务处理程序

第十一章 会计规范

第十二章 会计信息化

四、社会肯定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会计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也是上海市重点建设的教育高地之一。作为立信会计系列精品教材的《会计学原理》,自2006年9月第一版发行以来,先后获得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发行量在国内同类教材中居于前列,在国内会计教育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五、编写思想

(1)以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阐述主线。根据教学的需要,分总论、会计核算基础、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记账方法——原理、会计记账方法——应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账务处理程序、会计规范、会计信息化十二章依次进行论述。

(2)将会计学原理与当前的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会计学原理的阐述能够体现会计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发展趋势;对会计实务的阐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与《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的会计法规为依据,按我国企业会计的相关核算规定来设置会计科目进行会计业务处理。

(3)将教学法寓于教材之中,在编写体例上注重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巩固。为引导学生的学习,在每章阐述之前编写了“学习目的与要求”“课前预习题”;为便于学生把握每章的重点与巩固所学的内容,在每章阐述之后编写了“本章要点概览”“主要术语”“复习思考题”与“练习题”;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更深入地学习,还列出了每章的“阅读文献”。

(4)告别枯燥,有图有真相。对诸多会计实务处理程序,本书用图形象地概况、串联知识点。

会计读书笔记范文

1、≤由厚到簿≥2005年会计读书笔记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概述
一、 会计的概念和起源:
会计的概念是: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二、 会计的作用:
1、 会计信息有助于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据以作出经济决策,进行宏观经济管理
2、 会计信息有助于考核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3、 会计信息有助于企业内部管理当局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设定。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一、 会计主体:
1、 概念:会计主体,又称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它规范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2、 掌握三个方面
(1) 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
(2) 明确会计主体,才能把握会计处理的立场。
(3) 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
3、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往往是一个会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二、 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三、 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又称会计期间,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在我国,会计年度是自公历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止。
四、 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指: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即:
一、 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一贯性原则;
3、 相关性原则;
4、 及时性原则;
5、 明晰性原则
二、 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
1、 权责发生制原则;
2、 配比原则;
3、 历史成本原则;
4、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三、 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
1、 谨慎性原则;
2、 重要性原则
3、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第四节 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分类,是设定会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依据,也是进行确认和计量的依据。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一、 资产
1、 含义: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2、 特征:
(1) 资产是能够直接或者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2) 资产是为企业所拥有的,或者即使不为企业所拥有,也是企业所控制的。
(3) 资产必须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二、 负债
1、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效益流出企业。
2、 特征:
(1) 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2) 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三、 所有者权益
1、 含义: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2、 特征
(1) 除非发生减资,清算,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2) 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返还给所有者;
(3) 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利润的分配

四、 收入
1、 含义: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2、 特征:
(1) 收入是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的;
(2) 收入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二者兼而有之。
(3) 收入能引起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五、 费用
1、 含义: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2、 特征:
(1) 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2) 费用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或二者兼而有之。
(3) 收入能引起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六、利润:含义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涧。

2、 财务会计读书笔记6——投资
投资(Investment):企业为通过分配来增加财富,或为谋求其他利益,而将资产让渡给其他单位所获得的另一项资产。投资通常有广义投资和狭义投资之分。广义的投资是指企业对资源的投向及运用,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权益性投资、债权性投资、房地产投资等方面。而狭义的投资则专指企业的对外权益性投资(如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和债权性投资(如购买国库券或其他公司的债券)。

持有至到期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形成后,根据投资方的投资占被投资方有表决权资本总额的比例以及对被投资方的影响程度,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控制性股权投资

共同控制性投资

重大影响性投资

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性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的取得成本的确定: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成本,是指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支付的全部价款,包括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不包括为取得长期股权投资而发生的评估、审计、咨询等费用。长期股权投资的取得成本,应按以下情况分别确定

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包括支付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企业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如果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按实际支付的价款扣除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后的差额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应收债权换入长期股权投资的,按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如果涉及补价,按以下规定确定换入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以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初始投资成本。涉及补价的,应按以下规定确定换入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

成本法(CostMethod),是指以长期股票投资的实际成本作为登记“长期股权投资”账户的依据,投资金额不受被投资单位权益变动的影响,即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账户,通常仅反映投资的初始成本。在投资发生重大持久性不可逆转的贬值时,才对“长期股权投资”账户作减值处理,并确认投资损失。当被投资单位宣布分发的现金股利时,投资方做投资收益处理。

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的,一般指占有被投资单位表决
权资本20%以下的情形,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的核算要点如下:

投资发生时,按实际投资成本增加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投资入账后,除追加或收回投资外,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一般保持不变。

股权持有期内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投资企业按应享有的部分,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但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清算股利冲减初始投资成本。

在投资当年,投资企业应确认的投资收益和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清算股利的
金额),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①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投资当年被投资单位每股盈余×投资企业所持股份×当年投资持有月份/全年月份



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投资当年被投资单位每股盈余×投资企业所持股份×当年投资持有月份/全年月份

②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

投资年度以后,投资企业所确认的投资收益和清算股利,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①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清算股利的金额)=(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的投资企业的持股比例-投资企业已冲减的投资成本

②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当年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

由于长期投资的股票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等原因,导致投资可收回的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并且这种降低的价值在可预计的未来期间内不可能恢复,为准确反映当期损益,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并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用以调整投资的账面价值。

权益法(EquityMethod),是指投资最初以投资成本计价,以后“长期股权投资”账户的金额要随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总额的变动而相应地进行调整的方法。在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的所有者权益无论是因为盈亏引起的变动,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变动,投资企业都要相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户的账面金额,调整的目的在于完整反映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的实际权益。

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一般指占有被投资单位表决权资本20%以上的情形,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

权益法的核算要点如下:

投资发生的核算:投资发生的核算在权益法下,投资最初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购入股票时,需要在“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账户下设“投资成本”三级明细账,用于反映投资方在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中所占的份额。如果初始投资成本与其在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中所占份额不一致,其差额在“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账户下设“股权投资差额”三级明细账反映。股权投资差额,是指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初始投资成本与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这里的所有者权益是指属于有表决权资本所享有的部分。股权投资差额一般可按以下公式计算:股权投资差额=初始投资成本-投资时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投资持股比例 长期股票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若高于在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差额记入“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股权投资差额)”账户的借方;若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低于在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差额记入“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股权投资差额)”账户的贷方。

投资损益的核算:权益法下,投资损益不反映实际收到的股利,而是记录投资方在被投资单位当期损益中所拥有的份额,即投资后,投资方应随着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由于利润的变动)的变动而相应调整增加或减少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分别以下情况处理:
(1)属于被投资单位当年实现的净利润而影响的其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企业应按
所持表决权资本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
(2)属于被投资单位当年发生的净亏损而影响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企业应按所
持表决权资本的比例计算应分担的份额,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
投资企业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一般以投资账面价值减至零为限,超过投资
账面价值的亏损分担额做账外记录。如果以后各期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投资企业应
在计算的收益分享额超过未记录的亏损分担额以后,按超过未确认的亏损分担额的金额,恢复投资的账面价值。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投资企业按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计算应享
有或应分担的份额时,应以取得被投资单位股权后发生的净损益为基础,投资前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不包括在内。
(3)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时,投资企业按表决权资本比例计算的应分
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视为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利益的返还,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被投资单位分派的股票股利,投资企业不做账务处理,但应于除权日注明所增加的股数,以反映股份的变化情况。
可见,投资方在期末按照投资比例和被投资单位的盈亏状况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
户之后,“长期股权投资”账户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初始投资成本;二是根据对方损益而调整的数额。为了将两者加以区分,“长期股权投资”账户下需要分别设置“股票投资(投资成本)”、“股票投资(损益调整)”三级明细账。对于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投资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一方面作为“应收股利”入账,同时减少“股票投资(损益调整)”明细账的账面价值。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其他所有者权益项目变动的核算:在采用权益法核算时,投资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应随着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总额的变动而变动。这些变动中除上述盈亏变动外,还包括以下情况:
(1)因被投资单位资产评估、接受捐赠资产等所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
(2)因被投资单位外币资本折算所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这些权益项目变动的调整,遵循同一个原则:按所持股权比例
计算应享有的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在“长期股权投资”账户的“股票投资”或“其他股权投资”明细账下设“股权投资准备”三级明细账反映),同时作为资本公积增加处理(与被投资单位增加的权益项目相同)。

3、《会计》读书笔记 (第二章第二节、第三节)

第二节 应收票据

一、应收票据的特点及其分类

我国的应收票据即指商业汇票,一般不对应收票据计提坏账准备,超过承兑期收不回的应收票据应转作应收账款,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

二、不带息应收票据

三、带息应收票据

企业应于中期期末和年度终了,按规定计算票据利息,并增加应收票据的账面价值,同时,冲减财务费用。

票据期限按月表示时,应以到期月份中与出票日相同的那一天为到期日,月末签发的票据,不论月份大小,以到期月份的月末那一天为到期日。

票据期限按日表示时,应从出票日起按实际经历天数计算。通常出票日和到期日,只能计算其中的一天,即“算头不算尾”或“算尾不算头”,利率换成日利率(年利率/360)

四、应收票据转让

背书人对票据的到期付款负连带责任。

第三节 应收账款

一、应收账款的概念

会计上所指的应收账款有其特定的范围:

首先,收账款是指因销售活动形成的债权,不包括职工欠款、应收债务人的利息等其他应收款;

其次,应收账款是指流动资产性质的债权,不包括长期的债权,如购买的长期债券等;

第三、应收账款是指本企业应收客户的款项,不包括本企业付出的各类存出保证金。

应收账款应于收入实现时予以确认。

二、应收账款的计价

(一)商业折扣

商业折扣指企业根据市场供需情况,或针对不同的顾客,在商品标价上给的扣除。

在存在商业折扣的情况下,企业应收账款入账金额应按扣除商业折扣以后的实际售价确认。

(二)现金折扣

现金折扣是指债权人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扣除,通常发生在以赊销方式销售商品及提供劳务的交易中。一般用符号“折扣/付款期限”表示。

存在现金折扣的情况下,应收账款入账金额的确认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总价法,另一种是净价法。

总价法:将未减去现金折扣前的金额作为实际售价,记作应收账款的入账价值。现金折扣只有客户在折扣期内支付货款时,才予以确认。在这种方法下,销售方把给予客户的现金折扣视为融资的理财费用,会计上作为财务费用处理。我国会计实务中通常采用些方法。

净价法:将扣减现金折扣以后的金额作为实际售价,据以确认应收账款的入账价值。这种方法将折扣视为提供信贷获得的收入。

三、应收账款的会计处理

(一)企业发生的应收账款,在没有商业折扣的情况下,按应收的全部金额入账。

(二)企业发生的应收账款,在有商业折扣的情况下,应按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入账。

(三)企业发生的应收账款在有现金折扣的情况下,采用总价法入账,发生的现金折扣作为财务费用处理。

四、坏账及坏账损失

(一)坏账损失的确认

一般来讲,企业的应收款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确认为坏账:

1.债务人死亡,以其遗产清偿后仍然无法收回;

2.债务人破产,以其破产财产清偿后仍然无法收回;

3.债务人较长时期内未履行其偿债义务,并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

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

除有确凿确凿表明该项应收款项不能够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外(如债务单位已撤销、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导致停产而在短时间内无法偿付债务等,以及3年以上的应收款项),下列情况不能全额提取坏账准备:

1.当年发生的应收款项;

2.计划对应收款项进行重组;

3.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款项;

4.其他已逾期,但无确凿证据表明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

企业的预付账款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符合预付账款性质,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销等原因已无望收到所购货物的,应当将原计入预付账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并按规定计提坏账准备。

企业持有的未到期应收票据,如有确凿证据表明不能够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时,应将其账面余额转入应收账款,并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

(二)坏账损失的会计处理

1.直接转销法

直接转销法是指实际发生坏账时,确认坏账损失,计入期间费用,同时注销该笔应收款项。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不允许企业采用直接转销法核算坏账损失。

2.备抵法

(1)余额百分比法

根据会计期末应收款项的余额乘以估计坏账率即为当期应估计的坏账损失,据此提取坏账准备。

第一,已确认并已转销的坏账损失,如果以后又收回,应及时借记和贷记该项应收账款等科目,而不应直接从银行存款科目转入坏账准备科目。

第二,收回的已作为坏账核销的应收账款等,应贷记“坏账准备”科目,而不直接冲减“管理费用”。

(2)账龄分析法

根据应收款项入账时间的长短来会计坏账损失的方法。

采用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时,收到债务单位当期偿还的部分债务后,剩余的应收账款,不应该改变其账龄,仍应按原账龄

(3)赊销百分比法

就是根据当期赊销金额的一定百分比估计坏账损失的方法。

(4)个别认定法

就是根据每一应收款项的情况来估计坏账损失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在采用账龄分析法、余额百分比法等方法的同时,能否采用个别认定法,应当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某项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与其他各项应收账款存在明显的差别,导致该项应收账款如果按照与其他各项应收账款同样的方法计提坏账准备,将无法真实地反映其可收回金额的,可对该项应收账款采用个别认定法计提坏账准备,不得多提或少提,否则应视为滥用会计估计,按照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在同一会计期间内运用个别认定法的应收账款应从其他方法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中剔除。

五、预付账款的会计处理

预付账款不多的企业,也可以将预付的货款记入“应付账款”科目的借方。

4、高级财务会计读书笔记
导 论
一、会计发展的回顾和现代会计的形成:
1、根据历史的记载,在会驻地发展的几千年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级:古代会计、
近代会计、现代会计。
1)在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即有会计的萌芽形态。古代会计是从奴隶社会的鼎盛
时期至封建社会末期这一漫长时期的会计。
2)近代会计:是从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巴其阿勒的有关簿记著作
《算术、几何及比例概要》公开出版到20世纪40年代末会计获得较大发展的时期。
3)现代会计:从20世纪中期至今是现代会计形成和发展的阶层。
现代会计的形成有着以下三个重要标志:
1、会计工艺的现代化;
2、企业会计形成两个重要分支;
企业会计在理论与方法方面随着内部与外部对会计信息要求的不同而分化为: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相互独立的分支。
财务会计:又称“外部报告会计”指:通过对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全面系
统的核算与监督,以为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
门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等经济信息为主要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
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指: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
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
3、会计边界不断变化,职能范围日益扩大。
二、财务会计概述:
1、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结构及其内容:
会计理论:通常是指会计实务所依据的会计基础观念。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结构
是指财务会计所依据的会计基础观念的构成。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结构主要由:会计
目标、会计假设、会计概念、会计原则等会计基础理论观念构成。
1)会计目标:又称“会计报表目标”。是指会计是为哪些人提供哪些会计信息,
以及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哪些需要,因此会计目标是建立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的基
础,是会计理论基本结构的最高层次。
财务会计的目标是为企业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集团或个人提供企业财务
状况和盈利能力等真实有用的相关信息,以满足他们对企业投资、贷款和进行宏观调
控等决策的需要。
2)会计假设:又称“会计假定”或“环境假设”。它是指会计人员面对变化不定
的社会环境作出的合理工科推论,是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依据这些假收集和加工出
来的会计信息,就可以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制定经济决策的需要。会计假设包括了会
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3)会计概念:它是对会计基本要素和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所下的定义,也是对广
泛的财务会计内容的基本归类。会计概念包括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以及经
济业务等。
4)会计原则:又称‘会计准则”。它是建立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及会计概念等
会计基础理论之上具体确认和计量会计事项所应当依据的概念和规则。会计原则对于
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财务会计的基本方法: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预测、决策以及科学的会计
程序。
3、财务会计的特征:
1)财务会计以对外报告为主要目标,以编制企业通用会计报表为最终目的。
2)财务会计以“公认会计准则”指导和规范会计核算。
3)财务会计仍然运用传统会计的基本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数据的处理与加工。
三、高级财务会计的产生背景: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西方世界科学技术领
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以及由此而带动的全球经济迅猛发展,使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巨
大变化
1)各国经济不断迅速发展状大,在股份公司发展的基础上控服公司的兴起和发展,进而集团公司的大量
涌现,使财务会计的目标更主要地转向外部报告。
2)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跨国经营迅速发展,西方国家不仅进一步推行商品资本
和货币资本的国际化,
而且大规模实行生产资本的国际化,从而促进国际间贸易和投资的不断扩大,突破了
企业经济活动以国内为主的特征。
3)为满足商品生产发展的资金需要,不仅国内金融市场不断扩大,而且国际金融
市场亦得以形成并不断发展。
4)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各企业的经营范转不断扩大,交易形式更加灵活,
新的经济业务形式不断增加,以往不存在或并不广泛出现的”特殊经济业务”将不断
涌现。
5)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和拉美各国经历了严
重的通货膨胀,使得货币持续大幅贬值。
高级财务会计含义指:运用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以及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
下发展了的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对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般财务会计中不予包
括或不经常发生的企业特殊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和监督,向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者提
供有用的决策会计信息的经济管理活动
四、高级财务会计的核算内容:
1、各类企业均可能发生的特殊会计业务:
1)外币交易与折算的会计业务
2)企业所得税的会计业务;
3)股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会计业务。
2、特殊经营行业的特殊会计业务
1)期货交易与经营的会计业务
2)现代租赁经营的会计业务
3)房地产经营的会计业务。
3、复合会计主体的特殊会计业务
1)企业合并的会计业务
2)集团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总公司与所属分支机构及各所属企业
内部往来的会计业务
3)企业合并和集团公司建立后合并会计报表编制的会计业务。
4、特殊经济时期的特殊会计业务
1)通货膨胀信息披露的会计业务。
2)企业停来、破产与清算的会计业务
五、关于高级财务会计的研究:
1、对会计假设的发展和变化
2、对会计概念的变化
3、会计原则的发展。

会计类专业 书籍 读书笔记

1.折旧的思想
  在工业革命出现以前,耐用的长期资产往往比较少,商人们一般都是将耐用财产在报废时一次性冲销,或者将耐用财产当作存货(未销售的商品),继而在年终通过盘存估价增减业主权益。但是随着长期资产的日益增多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做法已经无法正确地确定盈亏,因此长期资产应该在其经济寿命期内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分摊,“折旧”概念便应运而生了。
  2.划分资本与收益
  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投资者与经营者日益分离并更加关心投入资本的报酬。因此,必须将业主的投资与投资报酬收益进行严格的区分,使得会计人员必须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同时也要求进行收入与成本费用的恰当配比,更使收益表成为对外披露的重要报表之一。
  3.成本会计
  重工业的发展与生产规模的`扩大使企业的制造费用激增,成为产品成本一个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同时,伴随着企业生产的日益复杂化,制造程序与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也相应复杂。这些变化都对成本会计制度的出现提供了契机。最终,以存货的计价作为突破口,形成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
  4.财务报表审计制度
  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日益明显。作为不参加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所有者,必然关心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因此要求管理当局定期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但是又由于管理当局与所有者之间微妙的利益对立关系,同时也由于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所有者(可能并不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对管理当局提供的财务报表不可能完全信任,所以希望能够由客观、中立的会计师进行验证,以增加财务报表的可信程度。这就形成了财务报表审计制度。
  1854年,苏格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特许会计师协会,这被誉为是继复式簿记后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现代会计
  “公认会计准则”(G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GAAP)的“会计研究公报”(ARB)的出现为起点。这一会计发展阶段,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标志着会计的发展进入成熟时期。

急求:管理会计读书笔记5000字。谢谢

第一章 会计:用于决策的信息

企业提供给外部及于公司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通常称做 财务会计信息。供企业管理层和其他人内部人士使用的信息通常则称做管理会计信息。
企业的存在不只是向公司提供财务资源的投资者和债权人赚得回报,企业也要以对社会负责的方式经营,需要在广泛的社会责任范围中协调其活动,这样才能取得财务方面的成功。

1.1、会计信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会计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不是一个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会计信息的最终产品是决策,这项决策不论是由所有者、管理者、债权人、政府监管部门、工会、还是由关注企业财务业绩的其他团队所作,都会因使用会计信息而最终得到加强。
会计信息有时被称为商业语言。

1.1.1 从用户角度看会计

为了更好的了解会计信息,你需要对以下内容有所了解:
会计信息所描述的经济活动的性质
产生会计信息过程中所涉及的假设和计量技术
与制定各种决策有关的信息

1.1.2 会计信息的类型

财务会计指的是描述一个经济主体(组织或个人)的财务资源、义务和活动的信息。财务会计的首要目标是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确定他们的稀缺投资资源放到何处。
管理会计产生和解释相关的会计信息,用来帮助管理者经营企业。许多管理会计信息具有财务会计的性质,只是它被描述为一种与当前的决策直接联系的方式。
税务会计最具有挑战性的领域不是编制纳税申报表,而是进行税务规划。税务规划是指预测经营业务的税务影响,并对这些业务进行规划,以使纳税义务最小化。

1.2 会计系统

会计系统包括企业用以(1)产生会计信息并(2)把这些会计信息传递给决策者的人员、程序、方法和记录。会计系统的基本目标是相同的:尽可能有效地满足组织对会计信息的需要。
会计系统由以下决定:
1.2.1 确定信息需求
1.2.2 产生会计信息的成本
会计系统应该符合成本效益,也就是说,产生信息的价值应超过其产生成本。
1.2.3 会计系统的基本功能
1、解释并记录经营业务的影响。
2、对相似业务的归类,从而产生对管理者有用并可用于会计报告之中的各项合计数和小计数。
3、汇总并向决策者传递系统所包含的信息。
1.2.4 谁来设计和安装会计系统

1.3 财务会计信息

1.3.1 会计信息的外部信息使用者
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是对报告企业具有财务利益的个人和其他企业,但他们不参与该企业的日常运营工作。对外财务报告主要面向两个团体-----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息需求。
1.3.2 对外财务报告的目标
投资者可能关心投资回收和投资报酬,这两件事构成了公司的现金流量预测。判断公司因使用你的资金而向你提供投资回收和投资报酬的预期能力,对做出这一判断有用的信息就是我们所说的现金流量预测。
对外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
1、提供对制定投资和信贷决策有用的信息;
2、提供对评估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有用的信息。
3、提供关于企业资源、对资源的要求权以及这些资源和要求权如何随时间而变化的信息。
一般而言,报表只是一个“某些事可被认可是真实的”宣言。所以,财务报表只是一个用货币语言陈述的宣言,它描述企业可以被认为是真实的信息。

主要的财务报表:

财务状况表(资产负债表) 是一张用财务语言反映在某一个特定日期公司状况的报表,有时被描述为一家企业用财务或货币术语拍摄的快照,也就是说,在一个特定日期企业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

损益表 是一张反映公司活动的报表,它反映在一段时间与利润相联系的活动的具体情况及其结果。损益表是描述公司活动的报表,它表述了一个特定时期企业的盈利率。

现金流量表 是一张反映公司一段时间内涉及现金活动详细情况的活动表。表述了在特定时期中现金已经变动的方式。

1.3.3 对外报告的信息的特点

财务报告----一种手段
财务报告和财务报表
历史性本质
不精确和近似计量
通用目的假设
通过解释增加有用性

1.4 管理会计信息

1.4.1 会计信息的内部使用者
每位员工都需要使用会计报表,具体的目标不同,这些目标旨在帮助企业实现其总体的战略和任务。

1.4.2 管理会计的目的
向各利益相关方提供持续的评价信息只是会计系统的目的之一。
会计系统的目标和任务是以公司的目标和任务最具体层次为起点的。

1.4.3 管理会计信息的特征
及时性的重要意义
明确决策权
以未来为导向
效率和有效性的衡量手段
管理会计信息:一项手段

1.5 会计信息的整合性

整合性一词指的是以下特征:全面、完整、无损、健全、真实和可信。
1.5.1 制度特征
编制会计信息的标准 公认会计原则(GAAP)
会计原则不同于物理法则:会计原则并不是天然存在于自然界中等待人们去发现。相反,这些原则是人们根据大家所认为的财务报告最重要的目标而制定的。会计原则在许多方面类似于为一项有组织的体育运动所制定的规则,如棒球和篮球。
在美国有两个公认的会计组织尤为重要。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
审计是对一家公司财务报表的调查,旨在确定这些报表的公允程度。
1.5.2 职业组织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
管理会计师(IMA)
内部审计师协会(IIA)
美国会计协会(AAA)
1.5.3 胜任能力、判断和伦理行为
会计信息的整合性要求诚实和严格遵循职业道德,即要求做正当的事。
CPA应遵循公众利益,所谓公众利益就是会计职业界所服务的个人和机构的利益。其他原则强调了诚信、客观、独立性以及完成职责时保持应有关注的重要性。

1.6 会计职业

最重要的是职业人员特有的责任----为公众的最大利益服务,甚至牺牲个人的利益。从职业机会而言,会计可以划分为公共会计、管理会计、政府会计、会计教育、薄记。

1.7 总结注释

上一篇:会计专业市场需求论文

下一篇:警校毕业论文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