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食品物理化学相关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10 05:42

食品物理化学相关论文

多年来,人们一直寻求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深入理解和研究食品的性质及其在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规律。这种努力使得今天的食品加工技术呈现出更多的科学内涵。这也促进了食品专业在教学与研究领域的改革。特别是在食品化学领域,国内外先后出版和再版了许多优秀的教材和参考书。这反映了该领域知识对食品工业的重要性,也说明了该领域的知识更新和研究进展是十分迅速的。然而,与食品化学与食品微生物学相比,食品物理学方面的教材和参考书都十分欠缺;特别是在食品物理化学方面,国内仅有少数几本有关流变学、物性学、乳状液等方面的书籍,即使在国外,这方面的专业书籍也不多见。 食品物理化学研究食品在加工和贮藏中所表现出来的物理化学规律,它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物理化学。在国内,许多大学的食品专业课程中已经开设了“物理化学”课程,那么还需要学习“食品物理化学”么?我们认为是需要的,原因有四点: (1)在基础物理化学教学中,不会特别强调其在食品中的运用,而且有些内容对食品方面意义不大,如统计热力学等。 (2)在针对食品专业讲授的基础物理化学中,对食品方面十分重要的内容也容易被忽视或讲授不够深入,如胶体化学、表面化学、乳状液科学等涉及不够深入。 (3)多数学校开设物理化学是在大学一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食品专业课程,根本无法将深奥的物理化学原理与具体食品联系起来,而且食品专业课中也很少讲授物理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 (4)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食品物理化学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该领域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有些概念和理论已经不同于食品生物化学和基础物理化学中的概念和理论,如玻璃态转化、食品稳定性理论等。 因此,本书的编写正是出于上述目的,即为食品专业的高年级本科学生或研究生一年级学生提供一本专门阐述食品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反映出该领域最新进展的教科书或参考书。也就是说,本书读者应有一定的基础物理化学知识,而且了解基本的食品专业知识。当然,本书也可作为从事食品研发与生产人员的参考书,因为在食品领域物理化学原理常容易被忽视。

谁给我个化学设计实验题目?(物理化学相关的)做毕业论文

化学专业成教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一、教学法方向
1.国外化学课程改革的历史及发展趋势研究
2.我国化学课程改革的历史及发展趋势研究
3.国外典型化学课程、教材的基本理念和内容体系研究
4.我国化学新课标教材专题内容的横向比较研究
5.我国高中化学新课标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功能定位和内容体系研究
6.我国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中各个栏目的教学价值、活动设计和教学策略研究
7.科学探究的本质及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8.初、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的内容衔接研究
9.化学实验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10.化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研究
11.试论化学教学的艺术
12.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策略研究
13.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策略研究
14.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策略研究
15.高中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以《某***节内容为例》
16.教学反思与化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17.有效探究教学设计初探——以《某***节内容为例》
18.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
19.初、高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动机的研究
20.高一新生化学学习障碍的成因分析研究
21.农村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22.论化学教材中插图的价值与使用策略
23.化学教学中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策略研究
24.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25.基于观念建构的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策略——以《******》教学为例
26.化学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一致性程度研究
27.先行组织者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8.科学探究中的科学本质教育
29.化学教师的科学探究观调查研究
30.有效实施科学探究的教学设计策略研究
31.论化学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性问题
32.化学课堂教学逻辑设计的问题探讨
33.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34.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行为的适应性研究
35.论化学课堂提问的优化
36.化学教师对模型的认识与应用研究
37.合作学习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案例初探
38.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教育
39.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
40.试论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条件、机理、危害及防治措施
41.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案例初探
42.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研究
43.论高中化学章节间的结构联系
44.污染中有机污染物的调查及处理
45.试论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自考课程免费试听
46.试论我国的酸雨问题及防治对策
47.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及防治策略
48.有效利用化学史的教学策略
49.例谈教学中化学与其它学科的综合
50.试论有效学习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二、分析化学方向
1.化学与食品安全
2.化学与农药残留
3.化学与环境
4.化学与现代农业
5.化学与生命
6.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
7.维生素与人体健康
8.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9.浅谈在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观念的渗透
10.环境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意义
11.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值的教学研究与设计
12.浅谈化学定性分析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13.如何增强化学定性分析实验的趣味性

三、物理化学方向
1.各种体系的状态性质加和性的比较研究
2.热力学公式导出条件与应用条件分析
3.三相平衡线的热力学分析
4.热力学标准态和标准热力学函数
5.胶体分散系的稳定理论评述
6.反应进度的概念及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
7.根据热力学原理讨论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8.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关化学平衡原理的探讨
9.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探讨
10.“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学方法探讨
11.新课标体系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知识解析——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四、结构化学方向
1.利用一维势箱模型处理共轭体系
2.波函数与电子云
3.电子运动的宏观性与微观性
4.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5.第二周期双原子分子及其离子共价键结构比较
6.几种典型分子化学键的比较与探讨
7.有关氢键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前景
8.金属晶体的堆积型式与点阵型式
9.离子晶体的堆积型式与点阵型式

五、有机化学方向
1. 《化学必修2》模块中有机化合物知识内容变化及教学策略探究
2. 高中课程标准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内容建构
3 近三年来新课标高考理综有机化学试题分析研究
4. 在新课程中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5.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的实践
6.烷、烯或炔制备的改进(可选其中之一)
7. 新课程理念下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方式探索
8.“苯、芳香烃"课堂教学探讨
9.有机分子不饱和度的计算及在解题中的应用
10.试论中学有机化合物的教学特点
11.如何增加有机化学实验的趣味性
12.有机实验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13.如何在“煤和石油”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石化工业
14.含氧有机化合物教学中结构与性质关系的探讨
15.中学有机实验改进意见
16.影响有机物水溶性因素的探讨
17.有机物命名中常见的错误
18.搞好有机化学复习的几点体会
19.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20.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性及其结构因素
21.中学有机化学教学中注重与实际联系的点滴做法

食品生物技术论文

现在,生物技术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这必将促成生物检测方法的不断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食品生物技术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食品检测中的生物技术分析

摘要: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食品检测技术得到了更多的重视,生物技术等新兴的食品检测技术也因此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章在简要介绍生物技术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以期为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食品检测 生物技术 应用

食品安全问题是由于食品中含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而造成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引起了政府和公众的广泛重视。目前,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既有政府监管不严、制度体系不完全的原因,也有食品检测技术不够科学先进的原因。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对食品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分析方法难以满足当前食品检测的需要,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简便快捷的生物技术逐渐在食品检测领域大放异彩,文章将对此进行详细论述。

一、生物技术概述

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有机体及其组成部分,或是利用其组织、细胞、酶来合成、转化、降解,从而实现生产产品等目的的技术。生物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从最初的面包、酱油生产,如今已延伸到食品领域的各个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不断的完善。现代生物技术是建立在细胞生物学等学科基础之上的高科技技术,包括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诸多类技术。细胞工程是以动物、植物细胞及细胞融合技术为基础的一类生物技术,主要用于食品生产;酶工程是通过特定细胞酶来控制食品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基因工程是通过重组基因来改造食品生物特性,起到生产特殊产品的作用;食品发酵技术如今已发展为发酵工程学,用于预定食品及成分的生产。

二、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表现在食品中微生物、转基因成分等对人体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例如借助细菌学、血清学方法可以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致病菌,但是这些传统生物技术方法操作繁琐,耗时较长,目前应用更多的是操作简便、快捷且精准的生物芯片、胶体金免疫层技术、PCR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法、基因探针等生物技术。

1.生物芯片的应用

生物芯片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生物化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等诸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的,检测原理是利用生物分子间的抗原、抗体等亲和反应或碱基对互补杂交,检测、分析样品中的成分。由于生物芯片技术可在小面积内对多种生物分子进行并行检测分析,分析量很大,因而检测效率较高,检测结果具有很好的可比性。

生物芯片包括基因芯片和蛋白质芯片。基因芯片是将基因探针固化在检测工具表面,利用软件分析检测工具与样品间发生的基因杂交信息,从而检测出遗传信息。基因芯片可同时进行定性定量检测,能够快速检测分析大量序列的杂交信息。蛋白质芯片的原理则是利用生物分子间的特异性结合来测定样品成分,具体操作与基因芯片技术类似。基于基因芯片和蛋白质芯片的原理及特点,生物芯片技术通常用于转基因食品、原料、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2.胶体金免疫层技术的应用

一直以来,胶体金免疫层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逐渐应用于食品检测领域。胶体金免疫层技术具有操作简单、耗时较短等优势,一般需要定性分析或半定量分析,主要用于有害微生物、药物残留、违禁药物的检测。该技术用于有害微生物的检测较多,例如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致病菌,较为常见的检测方法是双抗体夹心法;用于药物残留的检测是通过制得的抗体抗原与药物残留反应来分析食品中是否含有黄曲霉毒素、磺胺类药物、氯霉素等残留;用于违禁药物的检测一般是利用竞争免疫层析法来分析食品中是否含有罂粟碱、吗啡等物质。目前国内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投入广泛的应用,还有待新型免疫层析产品的开发、研制。

技术的应用

PCR技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产生的一种技术,借助体外扩增DNA来实现转基因食品以及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传统PCR技术早于1992年便用于病原菌的检测,但直到近年来才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可用于检测沙门氏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但在实际应用中,传统技术存在一些缺陷,无法定量检测,而且存在死细菌的环境下检测结果不准确,难以检测微生物毒素,因此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改进和技术融合产生了多种改进的PCR技术,包括实时定量的PCR技术、PCR―DGGE技术、巢式及半巢式PCR技术等。定时定量的PCR技术是在传统技术中加荧光基团来实现实时检测,能够做定量分析,主要应用于检测外源基因污染、病原微生物、掺假量等,例如检测葡萄中的曲霉菌、肉骨粉中的牛羊源成分。PCR―DGGE技术在传统PCR技术基础上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不仅特异性强,而且敏感度高。巢式及半巢式PCR技术通过设计两对或1对半引物来降低假阳性结果的产生,使检测下限大幅度下降,检测结果通常无需其他方法再验证。

4.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应用

酶联免疫吸附法是利用免疫或酶促反应来进行食品检测,具有操作简便、特异性强、耗时短、灵活、可批量检测的优势。酶联免疫吸附法用于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比常规培养法耗时少三至四天,而且无需特殊设备支持,结果易于观察辨别,样品易于保存,例如有研究用该法检测牛奶中的沙门氏菌敏感性100%、特异性99.7%,检测时间不超过3天,因而广泛应用在黄曲霉毒素等毒素检测、残留药物检测、过敏原检测、生理活性物质检测、转基因食品检测等领域。

探针技术的应用

DNA探针技术利用碱基对结合原理制成DNA探针,能够检测样品中的碱基序列,从而判定样品基因序列。由于该技术操作简便,而且检测结果精确度高,应用十分广泛,通常用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检测。DNA探针技术主要有异相杂交和同相杂交两种技术,其关键在于针对检测目标构建相应的DNA探针,只有DNA探针的基因序列具有针对性和特异性,方能取得理想的检测结果。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其在食品安全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食品检测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虽然生物技术普遍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效率高、特异性高等优势,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各种生物检测技术均存在自身的局限性,需要结合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搭配。为了更好的提高食品检测水平,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还需要开发新的生物检测技术和方法,对现有技术方法不断进行优化,这需要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持续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谢修志.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2010(1).

[2]唐亚丽.生物芯片技术及其在食品营养与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与机械,2010(5).

[3]刘彦辉.浅议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

[4]胡朝晖.生物传感技术在食品生物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17).

[5]吴彤.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中的应用[J].大众标准化,201l(S1).

[6]张奇志.DNA探针和 PCR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3).

[7]刘辉,杨利平,张滨.PCR及其改进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与机械.2008(4).

[8J水小溪,蔡乐,赵宝华.ELISA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生命科学仪器,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食品生物技术论文

速求一篇关于热力学定律在食品或生物方面的应用的文章!!!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不懈斗争的经验总结,热力学是源于西
方的物理化学学科,这两者一古一今、一洋一中,分属两大学科门类。乍看起来,
两者毫无关联,但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中医药学与热力学“貌离神合”、“灵
犀相通”,两者无论在思维方式方面,还是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和手法,都有着广
泛的共性和相通之处。日前,在“中华中医药科技成果论坛”上,解放军三○二
医院药物研究中心肖小河教授提出了中医药热力学观,为重新审视和研究中医药
特别是中药药性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将为进一步阐明中医治法治则、复方配
伍规律、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品质药效评价等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体系。

与中医药学灵犀相通的现代学科——热力学
肖小河介绍,热力学是研究能量转换的一门学科,归属于物理化学学科。其
中的化学热力学、生物热力学一直是物理化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当今物理化学中
发展最活跃的领域。
热力学又称热动力学,起源于1824年卡诺(Carnot)对热机效率的研究,当
时的热力学研究仅研究热与机械功之间的相互转换。随着电能、化学能、生物能
以及其他形式能量的发现和应用,热力学发展成为研究热与其他形式能量相互转
换所遵循规律的一门学科。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在化学现象以及和化学现象有关的
物理现象中的应用,称为化学热力学;相应地,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在生命现象以
及和生命现象有关的物理现象中的应用,则称为生物热力学,或生物热力学。
热力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两个基本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亦称能量守恒与转
化定律,主要研究热与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守恒关系。热力学第二定律
主要是研究热与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方向和限度的规律。
上世纪七十年代,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Prigogine)通过对复杂系统演
化过程的深入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指
出,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一定的控制条件下,由于系统内部非线性的相互作
用,通过涨落可以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丰富和发展
了热力学基本理论,为人们研究包括化学现象和生命现象在内的各种生物、自然
和社会的复杂体系,提供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思维和新方法。
肖小河认为,简单来说,热力学就是采用宏观的研究方法,即主要依据系统
的初态、终态及过程进行的外部条件(均是可以测量的宏观物理量)对系统的变
化规律进行研究,而不涉及物质的微观结构和过程进行的机理。
热力学可根据人类实践经验并借助数学知识,用逻辑推理方法得出的具有普
遍意义的热力学规律,其结论绝对可靠;但正因不涉及物质的微观结构,所以不
能对热力学规律做出微观说明。换句话说,热力学只能告诉人们,系统在一定条
件下的变化具有什么样的规律,而不能回答为什么具有这样的规律;热力学只能
告诉人们,在某种条件下,变化是否能够发生,若能发生,会进行到什么程度,
但不能告诉人们变化的速率及变化所经过的历程。
肖小河指出,热力学的上述特点和中医药学特别关注机体的状态表现及其系
统的平衡或有序性,以机体变化的状态表现作为参照系来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
变化的规律,从而进行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有相通之处。

热力学阐述中药复方配伍关系
中药复方配伍研究也一直是中医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长期以来,国内学者
主要从药效药理学角度,同时结合药物化学手段,研究中药复方配伍关系和药效
物质基础,但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肖小河采用生物热力学方法,证实了中
药配伍关系的客观存在。
肖小河认为,中药复方的配伍关系实际上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处方中各单味
药的药效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全方的药效物质与机体之间的药理毒理作用。
从本质上说,无论是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还是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都属于
化学反应范畴。而任何化学反应发生时,均伴随有能量的转移和热变化。这些能
量的转移和热变化均可用热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加以检测与描述。
为此,肖小河以处方组成基本相同或相似但配伍比例不同的两对经典名方
——左金丸/反左金、麻黄汤/麻杏石甘汤为例,先采用生物热力学方法,定性定
量测定复方配伍过程中的能量转移和热变化,建立中药复方配伍关系的生物热力
学模型和热谱图;再对发生显著能热变化的配伍关系,结合生物分子标记技术和
化学指纹图谱技术诊断和示踪,辅以药理学和天然药物化学实验,阐明其主要药
效学及物质基础的差异;然后,以传统给药方式,在临床上进行小样本的辨证施
治验证;最后,结合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建立基于生物热谱图、生物分子标记和
化学指纹图谱等的中药配伍关系数字化高通量检测方法和系统,从而实现了中药
复方配伍变化的实时、连续、在线、无损、快速、灵敏。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中药配伍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中医经典名方配伍精当,
但不一定都是惟一最佳的组合;生物热力学可以作为刻画中药复方配伍关系的基
础方法之一,焓变(△H,指热量输出变化)可作为衡量中药复方配伍变化的客观
指标之一。研究还发现,作用于生命体系的复方中药,如组成配比不同,其生物
热谱图及主要热力学参数值有不同程度的改变,△H呈现明显而有规律的变化,
并与复方中寒热药性中药的比例之间存在映照关系。
由此,肖小河指出,中药复方通过不同药性药物的配伍作用,调控生命体系
能量的代谢、转移和热变化(特别是△H),使机体维系新的稳定有序状态。这
可能是中药复方配伍的机制之一。

中医药学与热力学“神交”已久
肖小河指出,中医药学与热力学其实“神交”已久,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两者都重在研究系统的存在状态(初态和终态)和变化方向,而不关注系统的内
部构成和变化过程;两者都工于宏观描述而疏于微观分析;两者都讲求系统平衡
与调节,远离平衡和开放条件下的生命体系和化学体系,都属于耗散结构。众多
的生理病理现象和物理化学现象都可以用耗散结构理论加以阐释。可以预见,借
鉴或融会热力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可能会为中医药学研究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肖小河认为,生命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或自组织系统,或耗散结构。
一切生命活动都包含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转换(代谢)。能量流是生命活
动的主导,正常生命体系的能量代谢和转化符合热力学的基本定律,特别是开放
系统的热力学第二定律。阴阳五行论、天人合一整体观、平衡观、辨证施治等中
医药基本理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虚之、虚者补之等中医治则治法,均
遵循了热力学的基本定律,特别是开放系统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机体出现异常或
生病,就是生命系统内部出现“混乱”、“无序”,患者在接受中医药治疗时,
无论是进行药物,还是针灸、按摩等方法治疗,其实质上是生命系统从外界吸取
“负熵流”(在热力学上,与无序相对抗的自由能和信息都称为负熵),使系统
熵增(熵是体系混乱程度的度量,熵增是体系趋于无序状或混乱的增加)减少,
降低混乱度,使其达到新的有序状态或形成新的稳态,从而恢复正常和健康。这
也符合热力学的基本理论,特别是开放系统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从中药作用的角度来看,任何中药的药性功能都是通过干预生命活动的能量
流、物质流、信息流的转换而实现的。如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温中散寒、益气
升阳等就是中药通过干预机体的能量转换而发挥的药性功能;清热解毒、滋阴壮
阳、益气补血、益气活血、益气生津、滋阴清热、温阳利水、清热生津等是中药
通过干预机体能量-物质转换而实现的;而中药对物质-信息转换的影响,可以产
生养血安神、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平肝潜阳等药性功能;中药对能量-信息转
换的干预,能产生行气止痛、散寒止痛、温经散寒、清热安神等药性功能。
因此,肖小河认为,作为能量转移和热变化的重要刻画工具,热力学是以体
系的状态参数为研究对象,可以定性定量测定机体生长代谢过程中以及中药与机
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能量转移和热变化,能实时、在线、无损、高效、快速地刻
画机体的表观状态及其变化情况,符合中医药学整体观、系统观、动态观和平衡
观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手法,有望发展成为中医药基础研究的新手段、新领域。

中药四性的生物热力学研究
吃中国红参上火,吃西洋参不上火,这是为什么◇按中医来讲,这是中药四
性(寒、热、温、凉)使然。那么,中药四性是否客观存在?如客观存在,能否
客观测度?如何测度?其客观本质、作用机制和实际意义如何?长期以来,中药
四性一直是中医药基础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虽然我国和日本的学者先后从不同角
度研究了中药四性对机体生理病理状态及其功能的影响,初步发现四性与中枢神
经递质、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前列腺素和环核苷酸、能量代谢、内分泌
系统、微量元素等之间存在某些相关性。但从整体上讲,中药四性研究至今尚未
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中药四性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肖小河认为,完全
可以将生物热力学理论引入到中药四性的研究当中。
■热力学可探讨中药四性
肖小河指出,“寒、热、温、凉”是中药药性功能的高度概括,在某种程度
上也是机体对物理热学变化的一种生理或病理感受。如温热药作用于机体一般表
现为功能的亢奋,机体功能亢奋则需要消耗较多的能量,就会产生较多的热量;
反之,寒凉药作用于机体一般表现为功能的抑制,机体功能抑制,则消耗能量较
少或抑制产热。
另外,中药四性功能实质上就是中药与生物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
作用,可能是物理反应,也可能是化学反应。而任何反应发生时,均伴随有能量
的转移和变化(表现为吸热或放热),这些能量的转移和热变化,均可用热力学
方法加以检测,用热力学理论加以刻画。微量量热学是一种能够在线跟踪检测且
非常灵敏、无损、客观有效的热能检测方法,近年来在化学热力学和生物热力学
研究中应用较广泛,有望开发成为刻画中药四性的新方法。
■中药四性热力学研究模式
根据以上观点,肖小河初步建立了在中医药学理论和热力学理论的双重指导
下,以能量(热量)为基点,以能量-物质-信息转换(代谢)为链条的中药四性
热力学研究模式和方法。
首先,采用生物热力学方法,定性和定量地研究不同药性药物的水煎剂和血
清药物成分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能量转移和热变化,建立中药四性的生物热谱图
和热力学模型。
其次,对生物热力学表达差异显著的不同药性的药物,采用DNA分子标记和
化学指纹图谱技术进行识别和示踪,以获取寒热药性差异表达稳定的基因片段和
与代谢产热有关的化学信号因子,寻找和克隆与寒热药性相关的基因。
第三,辅以血清药物化学分析和血清药理学试验,阐明中药四性可能的物质
基础和药性作用。
第四,以传统给药方式,进行小样本的寒热辨证施治的临床验证。
最后,结合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分析方法,阐明中药四性的客观真实性和
现代科学基础及其在中医治则、中药鉴定、质量控制、药效评价、复方配伍、中
药炮制和新药开发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热力学方法验证中药四性理论
为了凸显中药“四性”的差异,克服研究对象的背景不同,肖小河重点选取
中药种类、植物来源、处方组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基本相同或相
似的方药,如人参类中药、黄连不同炮制品、左金丸(黄连誜吴茱萸=6誜1)与
反左金(黄连誜吴茱萸=1誜6)进行了研究。
通过实验研究,肖小河发现,中药四性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是相对的;生
物热力学可以作为刻画中药四性的有效方法之一,特别是焓变(△H)等参数可作
为重要的评价客观指标;作用于生命体系的方药,如药材品种不同,或产地不同、
或炮制规格不同,或处方配比不同,寒热温凉药性不同,其生物热谱图及主要热
力学参数值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特别是△H呈现较明显而有规律的变化,并与传
统中医对方药的赋性有映照关系。在研究中可以看出,温热药性药物能使供试生
物体指数生长期的生长速率常数相对减小,传代时间延长,△H增加较显著;反
之,寒凉药性药物能使供试生物体指数生长期的生长速率常数相对增加,传代时
间缩短,△H增加较少。
由此,肖小河认为,不同药性的药物作用于生命体系,能调控生命体系能量
的代谢、转移和热变化(特别是△H),使机体本身呈现寒热温凉差异,从而形
成新的稳定有序状态,这可能是中药四性重要的作用机制之一,也可能是“寒者
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损者益之”等中医治法治则的作用机制之一。

蛋白质溶液表面张力及其与功能性质的关系(论文

答案:蛋白质的功能性质与蛋白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是一个意思蛋白质的功能性质是指食品体系在加工、贮藏、制备和消费过程中蛋白质对食品产生需要特征的那些物理、化学性质。根据蛋白质所能发挥作用的特点,可以将其功能性质分为3大类。 (1)水和性质,取决于蛋白质同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水的吸附与保留、湿润性、膨胀性、粘合、分散性和溶解性等。 (2)结构性质(与蛋白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的性质),如沉淀、胶凝作用、组织化和面团的形成等。 (3)蛋白质的表面性质,涉及蛋白质在极性不同的两相之间所产生的作用,主要有蛋白质的起泡、乳化等方面的性质。

上一篇:2022年师陶杯论文

下一篇:师陶杯论文2021年